一、对新闻摄影和摄影艺术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金添[1](2021)在《新闻摄影中运用的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摄影可以有效地保证人们更直接、更真实地接触整个事件的真相,最大限度地了解完整的故事。因此,应该注重对摄影和艺术技巧的有效运用,通过独特的摄影和艺术技巧来反映所要表达的图像,为人们提供耳目一新、多样化的视觉效果,使人们获得一种审美享受。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索新闻摄影中使用的摄影技巧和艺术手法,研究拍摄方法,以创新工作,向公众传达最新的新闻话题。
张俊哲[2](2021)在《玛格南摄影师阿莱克斯·韦伯摄影创作风格探究》文中研究说明
尹钟烨[3](2021)在《从“荷赛”获奖作品看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越来越多审美价值突出的新闻摄影作品受到"荷赛"的青睐,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日益明显。题材选择、画面呈现和表意功能的艺术化对新闻摄影奉为圭臬的新闻性、真实性、客观性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不可逆转的艺术化趋势下,坚持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的本质区别,是平衡新闻摄影内核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而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边界,关键也在于新闻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唯有将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置于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中,才能把握新闻摄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翔,张林贺[4](2021)在《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觉传播时代已经来临,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图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众可以通过图像来记录美好瞬间、保存记忆。在视觉传播时代,图片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某些语言信息,传递和表达着某些情感,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现如今,新闻摄影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是其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语言。
王笑男[5](2020)在《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策略》文中认为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对于工作要求也提高了许多,新闻摄影的要求同样有了很大的提高,当代社会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人员应该更加重视对作品表现力及魅力的提升,促进新闻摄影行业的健康发展。
路鹏程[6](2020)在《从照相馆到新闻馆:中国近代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形成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研究通过梳理中国近代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出现及其职业化历程发现,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化是摄影界和新闻界的精英人士职业结合的产物。知名摄影家提供了摄影技巧与经验,精英记者提供了新闻理论和职业道德,共同建构出独特的新闻摄影专业知识体系。新闻摄影专业知识体系使摄影记者在报馆拥有一定组织职业自主性,而报馆这种新闻生产组织和机制又赋予摄影记者广泛的社会职业自主性。摄影记者正是凭借其专业知识体系和职业自主性最终赢得其专业地位的。
沈潇[7](2020)在《对新闻摄影真实性问题的再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摄影具有很强的纪实性,真实是新闻照片的生命。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和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确保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PS照片、电脑合成照片、张冠李戴照片等,经常以新闻照片的形式出现在媒体上,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本文认为,摄影纪实与摄影创作有明显的区别,数码技术只是方便记者工作的手段而非造假的武器,记者编辑守住职业道德底线是杜绝虚假照片进入传播环节的有效途径。
韩金杰[8](2020)在《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历史的社会和文化实践中,每一个被赋予传奇地位的在场或人物,一起参与并构成了我们所讲的进化故事。王小亭是中国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明星级”职业新闻摄影记者,在国内和国际新闻界享有盛誉,其实践活动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在视觉文本一步步从新闻叙事的配角到专业化、市场化成熟表达的文化轨迹中,王小亭的新闻摄影实践见证了这一历史文本发展语境、发展路径与表现形态的更替与演变。同样地,这不仅影响着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的选择和观念的形成,还为王小亭提供了个人职业价值实现的空间。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经历丰富且成果卓着,具有时代意义的物质性文本内容和精神性观念价值是王小亭新闻摄影职业生涯馈赠给中国社会的宝贵财富,本文立足其新闻摄影作品的解读以及其摄影观念探析形成对王小亭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刻画。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及观念研究主要涉及三个论述场域,即文本生产制作的场域关乎技术逻辑,文本自身构成的场域关乎其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互动,文本传播的场域关乎解释效果和观念传递。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再现”并建构了历史,因此可以在技术性、社会性和构成性三种角度下综合阐释其摄影作品,而且视觉文化、图像学、符号学、叙事学、修辞学的理论谱系也为新闻摄影的研究提供了众多跨学科、跨领域的解读视角,因为摄影展现的是人类目光与影像的“生存图景”,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技术、观念、主体位置的作用之下构成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图像文本叙事的传播机制。而且王小亭对新闻摄影本真思考、职业思考、成长思考所凝结的真理认知是其观念的可贵之处,作为重要的历史“出场”,其独特的媒介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文史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要素和学科灵魂。
张娇[9](2020)在《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众传媒的全方位渗透和视觉传播技术的革新,纷繁无尽的图像符号占据现代社会,有力而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审美观念……图像化时代来势汹汹、昭然若揭。在众多的视觉化媒介中,新闻摄影被喻为开启图像化时代的导火索,其影响力、真实性、冲击性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2016年,英国摄影基金会联合顶尖名校斯特林大学发布《新闻摄影现状报告》,该报告指出:“新闻摄影领域存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鲜明特征,其83%的从业人员为男性。”立足于警醒的性别批判意识和新闻建构理论可知,男性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新闻摄影记者群体势必会受到众多权力话语、文化偏见、市场因素等潜移默化的诱导,自觉或无意识投射性别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欲望,并通过选择视觉符号、运用摄影技法来实现对女性图像文本的建构,而最终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能否达到现象事实和本质事实的统一,值得深入思考和全面论证。基于上述疑惑,本文以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权威新闻摄影赛事荷赛奖、华赛奖2000年至2019年的涉女性获奖作品为样本,结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精神分析等探究新闻摄影呈现的女性形象特征及其背后纠葛的视觉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机制。全文遵循“What-how-why”的思路,依托符号学、视觉文化、女性主义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表层讨论新闻摄影中的女性图景特征、拍摄手法及典型范式,深层探究图像化时代下性别不平衡所引发的“符号暴力”是否在延续,男性凝视对女性形象的“他者化”又将呈现出何种全新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根据新闻摄影中女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在选择拍摄对象时存在明显的年龄偏好和种族倾向,且多展示受教育水平、政治地位和职业角色低下的女性,鲜少传播女性知识形象、政治形象和职业形象;根据新闻摄影涉女性获奖作品的内容呈现分析可知,其报道主题分布广泛,有战争与灾难、日常生活、当代热点、艺术文体、自然环保等不同类型,但由于新闻摄影对黑镜头的追逐,战争、瘟疫、动乱、暴力等沉重主题成为呈现女性形象的主要场域,存在明显的受难框架;新闻摄影多呈现女性在私人领域的角色,在情感基调上则以负面为主;在呈现女性面容和身体等视觉要素时,多直接展示悲伤、痛苦、憎恨等负面表情,并强调纤细、瘦弱、性感等刻板化的女性特质,存在过度暴露女性身体的倾向;根据新闻摄影在呈现女性时所采用的拍摄手法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常使用近景、特写、黑白拍摄、侧影光、平拍、对比式构图等不同手法。第二,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典型范式包括受难者形象、女性的家庭角色、精英女性形象、边缘女性形象4种类型,分别与女性难民、日常生活中受害者、母亲、妻子、女性政治家、女性文艺工作者、上流社会名媛、女性运动员、扞卫权益的女性斗士、性工作者、少数民族女性、女性宗教信徒、生活在阴霾下的女性儿童相对应。第三,根据对新闻摄影形象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社会心理、文化机制的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凌驾于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塑造对女性的话语权。其中,新闻摄影对女性受害者的呈现,体现了荷赛奖、华赛奖的“黑镜头”倾向以及男性霸权对女性弱者形象的定见;对女性家庭角色的呈现,凝聚着男性集体无意识对母亲原型的追逐心理;发达种族精英女性形象与落后种族边缘化女性形象的差异化建构,是性别凝视与种族凝视双重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是西方国家的后殖民主义与永恒不变的男性欲望;扞卫自身权益的女性斗士这一媒介形象的涌现,则是女性话语权在新闻摄影领域得以苏醒的良好昭示。
余紫琦[10](2020)在《新闻摄影中农民工形象的表征研究(2010-2019) ——以《人民日报》和腾讯《活着》为例》文中认为农民工向来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读图时代的到来,摄影无疑成为了进入视觉文化的重要途径,大众也获取了通过视觉形象来阅读新闻的方式。随着90年代以农民工为题材的新闻摄影逐步登上摄影舞台,这类作品带有浓厚的底层取向和人文关怀,与国家、社会和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成为了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视觉文本。本文旨在考察当前国内农民工群体的符号表征、视觉建构和社会转型的关系。通过选取2010年——2019年十年间国内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关于农民工群体的新闻报道图片和门户网站腾讯新闻图片报道栏目《活着》的有效内容进行历时性梳理。研究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利用表征理论,首先基于符号学路径解析文本的表意规则,从拍摄形式和拍摄内容两方面分析新闻图片样本,总结归纳两种不同的拍摄范式和形象的视觉建构;再者辅以话语路径对符号背后的意识形态询唤和权力运作方式进行解读,探究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建构农民工媒介形象的路径,呈现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以及媒介表意实践与社会转型历程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在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中所表征的农民工形象虽然存在异同,受到社会转型时期的话语秩序、技术革新、媒介偏向和受众消费需求等多方因素的制约。然而两者所呈现的正视和关怀的人文理念愈发明显,大众媒介愈发关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的生存和发展,这种为底层的视觉代言无疑意味着社会进步,本文也为日后对农民工群体的视觉形象表征和社会转型期提供了研究样本。
二、对新闻摄影和摄影艺术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新闻摄影和摄影艺术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摄影中运用的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论文提纲范文)
新闻摄影运用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的重要性 |
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 |
新闻摄影中的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 |
提升新闻摄影能力的策略 |
(3)从“荷赛”获奖作品看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荷赛获奖作品中的艺术化表现 |
(一)题材选择的艺术化 |
(二)画面呈现的艺术化 |
(三)表意功能的艺术化 |
四、对新闻摄影艺术化趋势的反思 |
(一)艺术化趋势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
(二)新闻摄影艺术化的意义所在 |
五、结语 |
(4)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摄影语言的内涵 |
二、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语言的特性分析 |
(一)形象性 |
(二)纪实性 |
(三)情感性 |
三、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视觉语言表达策略 |
(一)做好前期准备,提升图片视觉冲击力 |
(二)注重情感倾注,提升情感表现力 |
(三)以现代科技创新为基础,独特视角拍摄 |
四、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语言的重构 |
(一)强化对新闻摄影内容的控制 |
(二)加强对摄影图片色彩的处理 |
(三)加强对新闻摄影的构图设计 |
五、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语言的应用 |
(一)细节的巧妙处理 |
(二)光线的合理应用 |
六、结语 |
(5)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概念和内涵 |
二、影响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因素 |
(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
(二)被拍摄对象的信息内容 |
(三)观众的接受能力 |
三、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探析 |
(一)新闻照片造假现象严重 |
(二)新闻传媒行业辨别和把关难度提高 |
四、提升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策略 |
(一)增强新闻摄影照片的创意和视觉冲击力 |
(二)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
(三)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瞬间反应和捕捉能力 |
五、结语 |
(7)对新闻摄影真实性问题的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真相时代模糊了摄影纪实与摄影创作的界限 |
二、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照片造假更加方便 |
三、守住职业道德底线是杜绝虚假照片的有效途径 |
(8)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王小亭新闻摄影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新闻摄影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活动历程 |
第一节 “冒险家”:新闻摄影视觉起源(1923—1929年) |
第二节 “记录者”:社会真实的视觉表述(1930—1949年) |
第三节 返美驻台拍摄记录短片(1950年之后) |
第二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
第一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 |
第二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风格解读 |
第三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探析 |
第一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的内容 |
第二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的特征与成因 |
第四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反思 |
第一节 文本、叙事、思想的历时反思 |
第二节 “出场”意义与被意义观照的共时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选题意义 |
(四)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创新之处 |
(七)论文技术线路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
1.1 文献综述 |
1.1.1 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 |
1.1.2 新闻摄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 |
1.2 理论依据 |
1.2.1 凝视理论 |
1.2.2 话语权力和欲望双重控制下的性别凝视 |
1.2.3 男性文化霸权理论 |
1.2.4 神话原型理论 |
第二章 华赛奖、荷赛奖涉女性获奖作品的内容呈现 |
2.1 研究样本说明 |
2.1.1 研究资料及样本选择依据 |
2.1.2 样本筛选标准、时间区间及分析单位 |
2.1.3 样本采集情况 |
2.1.4 类目建构说明 |
2.2 获奖作品中女性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2.2.1 年龄:青年女性接近半数、老年女性比重较低 |
2.2.2 种族:白人女性所占比重最高 |
2.2.3 职业:家庭角色突出、职业身份弱化 |
2.2.4 摄影记者性别:男性摄影师占据主导地位 |
2.3 获奖作品内容呈现 |
2.3.1 样本总量:逐年上升 |
2.3.2 报道主题:战争与灾难类所占比重最高 |
2.3.3 情感基调:负面倾向显着 |
2.3.4 报道领域:公共领域稍占上风 |
2.3.5 面部表情:消极表情接近半数 |
2.3.6 体型:聚焦丰腴和瘦弱的身体 |
2.3.7 身体暴露程度:以裸露的身体为表达符号 |
第三章 新闻摄影建构女性形象的拍摄技法 |
3.1 摄影技法 |
3.1.1 景别:大量运用近景和特写 |
3.1.2 拍摄高度:俯拍与仰拍中的潜意识 |
3.1.3 色彩:黑白照片篇幅众多 |
3.1.4 被摄角度:正面拍摄+侧面拍摄占据主导 |
3.1.5 光线角度:对侧光的反复运用 |
3.1.6 摄影构图:对比布局塑造形象冲突 |
第四章 新闻摄影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典型范式 |
4.1 受害者 |
4.1.1 软弱痛苦的女性难民 |
4.1.2 日常生活中的受害者 |
4.2 以母亲和妻子为代表的家庭角色 |
4.2.1 母亲 |
4.2.2 妻子 |
4.3 精英女性形象 |
4.3.1 女性政治家 |
4.3.2 女性文艺工作者 |
4.3.3 上流社会名媛 |
4.3.4 女性运动员 |
4.3.5 扞卫自身权益的女性斗士 |
4.4 边缘人群形象 |
4.4.1 性工作者 |
4.4.2 少数民族女性/女性宗教信徒 |
4.4.3 生活在阴霾下的女性儿童 |
第五章 新闻摄影女性形象的呈现原因探究 |
5.1 黑镜头下的符号暴力 |
5.2 男性文化霸权下的刻板成见 |
5.3 种族凝视下被他者化的女性 |
5.4 性别凝视中永恒的男性欲望与神话原型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新闻摄影中农民工形象的表征研究(2010-2019) ——以《人民日报》和腾讯《活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
1.2 概念界定 |
1.2.1 农民工 |
1.2.2 新闻摄影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民工相关研究 |
1.3.2 《人民日报》针对农民工的表意实践 |
1.3.3 网络图片栏目针对农民工的表意实践 |
1.4 理论基础 |
1.4.1 表征理论 |
1.4.2 摄影范式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方法与过程 |
1.5.2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
1.5.3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5.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人民日报》表征农民工的范式 |
2.1 拍摄内容 |
2.1.1 主体属性:概念化的群像 |
2.1.2 主要议题:社会救助 |
2.2 拍摄形式 |
2.2.1 拍摄高度:客观的平拍视角 |
2.2.2 拍摄景别:呈现互动的中景 |
2.2.3 中高调与明亮色彩的积极结合 |
2.3 反复出现的视觉要素 |
2.3.1 “他者”景观 |
2.3.2 常摄的公共空间 |
2.4 农民工的形象类别 |
2.4.1 有序流动的集体群像 |
2.4.2 政策帮扶下的受恩者 |
2.4.3 积极融入社会的城乡建设者 |
2.4.4 进取向上的正能量传播者 |
2.5 摄影范式特征 |
2.5.1 政策导向下的宣传性 |
2.5.2 日常生活的普遍性 |
2.5.3 记载变迁的史时性 |
3 《活着》表征农民工的范式 |
3.1 拍摄内容 |
3.1.1 主体属性:个体叙事 |
3.1.2 主要议题:日常艰辛与苦难 |
3.2 拍摄形式 |
3.2.1 拍摄高度:强化俯拍镜头的艺术性 |
3.2.2 拍摄景别:远景和全景的全貌呈现 |
3.2.3 低调氛围和艺术化再处理 |
3.3 反复出现的视觉要素 |
3.3.1 底层民众的生活写实 |
3.3.2 私人领域的窥视 |
3.4 农民工的形象类别 |
3.4.1 日常苦难中的悲情人群 |
3.4.2 面临难题的弱势群体 |
3.4.3 底层奋斗的青年逐梦者 |
3.5 摄影范式特征 |
3.5.1 兼顾特殊性和普遍性 |
3.5.2 灰镜头下的猎奇性 |
3.5.3 公益定位下的移情性 |
4 农民工形象表征的异同及成因 |
4.1 农民工表征范式的异同 |
4.1.1 官方与民间表征范式的同构之处 |
4.1.1.1 正视与关怀的拍摄理念 |
4.1.1.2 代际传承的现象建构和生存聚焦 |
4.1.2 官方与民间表征范式的不同之处 |
4.1.2.1 政治造像与艺术隐喻 |
4.1.2.2 精英立场和底层发声 |
4.2 表征异同的成因与社会转型的联系 |
4.2.1 表征同构之处的成因 |
4.2.1.1 农民工问题的现实图景 |
4.2.1.2 新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演变 |
4.2.2 表征不同之处的成因 |
4.2.2.1 主导话语和职业话语的博弈 |
4.2.2.2 技术赋权与传播偏向的差异 |
4.2.2.3 满足受众视觉消费需求与追求社会效用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对新闻摄影和摄影艺术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摄影中运用的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J]. 金添. 旅游与摄影, 2021(21)
- [2]玛格南摄影师阿莱克斯·韦伯摄影创作风格探究[D]. 张俊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从“荷赛”获奖作品看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J]. 尹钟烨. 东南传播, 2021(02)
- [4]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解析[J]. 张翔,张林贺. 新闻爱好者, 2021(01)
- [5]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策略[J]. 王笑男. 新闻文化建设, 2020(17)
- [6]从照相馆到新闻馆:中国近代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形成与发展[J]. 路鹏程.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0(10)
- [7]对新闻摄影真实性问题的再探讨[J]. 沈潇. 采写编, 2020(04)
- [8]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D]. 韩金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D]. 张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新闻摄影中农民工形象的表征研究(2010-2019) ——以《人民日报》和腾讯《活着》为例[D]. 余紫琦.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