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氏沼虾养殖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朝晖[1](2022)在《江苏虾蟹产业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江苏省虾蟹产业现状江苏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水产养殖总面积900余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80余万吨,产值1 800亿元,养殖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江苏省虾蟹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于20世纪初。通过30年发展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渔业虾蟹经济(一蟹四虾),占江苏淡水渔业产值的60%以上,总产值超500亿元,主养面积646万亩;在种质改良、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已成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为推进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渔)业增效和农(渔)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歆,陈汉武,许白云[2](2021)在《把实验室搬到水田里》文中指出水塘能养两季虾,一亩增收3000元:优选品种搞试验示范,果蔬种植不再依赖“土专家”,还发展起采摘农家乐;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设定值,果蔬大棚进行温度控制和自动化喷灌,管理上也能更省事……年末将至,湖北应城虾稻养殖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负责人、湖北葛蓬岗生?
高晓建[3](2021)在《罗氏沼虾病原阴沟肠杆菌致病性及rpoS基因在其生存和毒力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经济效益高,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虾养殖品种。但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罗氏沼虾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中病害频发,并出现了生长缓慢现象,养殖户称为“铁壳虾”,给罗氏沼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尤其从2017年以来,扬州高邮和江都多家罗氏沼虾育苗场幼体出现暴发性死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是造成罗氏沼虾幼体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并且该病原可持续反复感染。因此,本文对阴沟肠杆菌的致病性以及感染宿主后引发的免疫反应进行了研究,同时探索了阴沟肠杆菌与罗氏沼虾“铁壳虾”的相关性,并以细菌适应环境和毒力调控的重要基因rpoS为切入点,探索阴沟肠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及致病机制,以期为揭示阴沟肠杆菌持续反复感染的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从扬州高邮和江都多家罗氏沼虾育苗场的发病幼体分离到优势生长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征测定及16S rRNA和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菌株,同时通过人工回感实验、组织病理分析、毒力基因及毒力因子检测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罗氏沼虾蚤状幼体和仔虾大量死亡的病原为阴沟肠杆菌,代表菌株XL3-1对蚤状幼体和仔虾的LD50分别为3.2×106 CFU/mL和3.5×106 CFU/mL;该分离菌感染可引起罗氏沼虾肝胰腺小管细胞排列紊乱、间隙变大、细胞空泡化严重以及肠道肌层损伤严重;该分离菌携带铁调节蛋白基因(irp2)、铁载体外膜受体蛋白基因(fhuA)、含铁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B)、类志贺样毒素基因(sltA)、鞭毛蛋白基因(flaD)和外膜蛋白基因(ompX)等毒力相关基因;该分离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对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耐药,但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2.为了揭示阴沟肠杆菌感染罗氏沼虾后宿主免疫反应,筛选免疫相关基因,解析罗氏沼虾应答病原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罗氏沼虾感染阴沟肠杆菌12 h后的肝胰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9731个高质量的unigenes。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在感染后12 h后出现249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1365个基因上调,1133个基因下调,其中C型凝集素(CLEC1、LEC3)、抗脂多糖因子(ALF2)、血蓝蛋白亚基(hemocyanin1)、热休克蛋白(HSP7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免疫系统过程、对刺激的反应、生物粘附和抗氧化活性等免疫应答反应和炎症反应相关的类别显着富集。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吞噬体、溶酶体等免疫相关的通路显着富集。为进一步研究免疫相关基因在罗氏沼虾抗阴沟肠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根据转录组分析结果选择ALF2、CLEC1、LEC3、hemocyanin1、HSP70和SOD 6个显着上调的免疫基因,采用qRT-PCR分析感染阴沟肠杆菌后罗氏沼虾肝胰腺、鳃、肠道和血细胞中免疫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ALF2等免疫基因在感染6-24 h后表达显着上调,其中肝胰腺中ALF2、LEC3、hemocyanin1、SOD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最大值,CLEC1、HSP70的表达量于24 h达到最大值;血细胞中ALF2、HSP70的表达量于6 h达到最大值,hemocyanin1、SOD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最大值,CLEC1、LEC3的表达量于24 h达到最大值;鳃中hemocyanin1的表达量于6 h达到最大值,HSP70、SOD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最大值,ALF2、CLEC1、LEC3的表达量于24 h达到最大值;在肠道中SOD的表达量于6h达到最大值,ALF2、CLEC1、HSP70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最大值,LEC3的表达量于24 h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ALF2等免疫相关基因在罗氏沼虾抵御阴沟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机体健康情况的监测指标。3.罗氏沼虾“铁壳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铁壳虾”携带大量阴沟肠杆菌,同时阴沟肠杆菌也是导致罗氏沼虾幼体大量死亡的病原,因此,本研究探索了病原阴沟肠杆菌与“铁壳虾”的相关性。“铁壳虾”与健康罗氏沼虾共同养殖后,导致健康虾生长缓慢,证明了“铁壳虾”具有传染性;阴沟肠杆菌(103 CFU/mL)感染健康罗氏沼虾,可引起罗氏沼虾生长缓慢,感染30 d和60 d后,感染组罗氏沼虾的体长、体重显着低于对照组,并且几丁质酶(CHIT3)、组织蛋白酶(Cat)、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HEH)、胰蛋白酶(TRY)、蜕皮激素受体(ECR)生长相关基因显着下调表达,同时抑制生长的蜕皮抑制激素(MIH)基因显着上调表达;另外阴沟肠杆菌感染引起罗氏沼虾生长相关基因差异表达与在“铁壳虾”中表达一致。研究结果初步显示阴沟肠杆菌是引起罗氏沼虾“铁壳虾”发生的可能原因之一。4.为进一步揭示阴沟肠杆菌在水环境中持久存活并导致罗氏沼虾幼体疾病暴发的机制,本研究以细菌适应环境和毒力调控的重要基因rpoS为切入点,深入研究rpoS基因在阴沟肠杆菌应对环境胁迫和毒力调控方面的作用机制。采用RNAi技术构建阴沟肠杆菌rpoS基因稳定沉默株,并通过qRT-PCR检测rpoS基因沉默效率,结果显示,沉默株中rpoS的表达量相对于野生株降低了 82.62%。对沉默株与野生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得到488个DEGs,包括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458个,其中环境应答、生物被膜形成、细菌Ⅱ型分泌系统、鞭毛蛋白、菌毛蛋白、细菌趋化性等与生存及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在沉默株中显着下调。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rpoS基因能够正向调控双组分系统、ABC转运蛋白、鞭毛装配、细菌趋化性、群体感应系统等生存及毒力相关通路。研究结果表明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的生存和毒力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5.为进一步研究rpoS基因在阴沟肠杆菌逆境生存中的功能,本研究测定了 rpoS基因在环境胁迫下的表达变化,分析了沉默株与野生株在环境胁迫下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生存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rpoS基因在高渗和饥饿胁迫后显着上调表达;rpoS基因沉默后显着降低阴沟肠杆菌的生长能力及在饥饿、高渗、低pH、氧化应激胁迫下的存活能力,并且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也显着降低;rpoS基因能够正向调控bfr等抗胁迫和hmsh等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rpoS基因可通过调控抗胁迫基因表达和生物被膜的形成,使阴沟肠杆菌在逆境生存。此外,为进一步分析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沉默株与野生株的运动能力、黏附能力、对罗氏沼虾的致病力及毒力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结果发现,rpoS基因沉默后导致阴沟肠杆菌运动能力、黏附能力以及对罗氏沼虾的致病性和定植能力显着降低;rpoS能够正向调控阴沟肠杆菌的Ⅱ型分泌系统、鞭毛蛋白、菌毛蛋白、细菌趋化性等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其运动、黏附、定植及毒力。本研究揭示了阴沟肠杆菌对罗氏沼虾的致病性,以及其与“铁壳虾”发生的相关性,同时阐明了rpoS基因在阴沟肠杆菌逆境生存和毒力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将为预防和控制由阴沟肠杆菌引起的罗氏沼虾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秦金华,朱长波,张博,李婷,苏家齐,陈素文,李俊伟[4](2020)在《塘田联作对池塘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节能减排的池塘养殖新模式,开展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水稻塘田联作试验。以罗氏沼虾-水稻联作试验塘和罗氏沼虾单养对照塘各1口为研究对象,监测池塘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动态及罗氏沼虾生长指标,分析塘田联作模式对池塘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试验塘被改造为养殖区与稻田两部分以模拟塘田联作,每部分面积各占50%。水稻于2018年4月22日机栽完毕,5月12日放养虾苗,6月28日起进行水质和生长监测。结果显示:1)试验期间试验塘平均水温比对照塘低0.82℃;2)试验塘水体无机氮(NH4+-N、NO2--N、NO3--N)、活性磷酸盐-磷(PO43--P)、总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浓度、化学需氧量(COD)和变异系数(CV)在整个养殖期间均低于对照塘,且NH4+-N、COD与对照塘差异显着(P<0.05),而对照塘对应水质指标在养殖后期均出现大幅升高;3)试验塘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分别为3.07%·d-1和459.40%,而对照塘分别为2.86%·d-1和397.44%。结果表明,塘田联作能降低夏季高温期池塘水温及水体氮(N)、磷(P)浓度与COD,并保持水质稳定,促进罗氏沼虾的生长。
秦金华[5](2020)在《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对池塘生境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鉴于池塘养殖水体自净能力有限,高负荷的养殖方式容易对养殖环境造成内源性及外源性污染,研究生态、可持续的养殖模式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具有食性广、生长快及肉质成分好等特点,是重要的水产经济虾类,传统养殖模式为池塘单养。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渔农种养模式,结合了原位与异位修复的特点,利用稻田的净水特性为虾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该联作系统分为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池塘与稻田两部分,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不需要换水,为虾类的生态养殖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模式对池塘生境的影响,以探讨该模式在罗氏沼虾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可行性,为这一新型生态种养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模式池塘生境进行研究:1. 塘田联作对池塘水质的影响通过对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试验塘和罗氏沼虾单养对照塘的主要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分析该模式对池塘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期间,试验塘具有较好的水温环境,平均水温较对照塘低0.82℃;试验塘水体无机氮(NH4+-N、NO2--N、NO3--N)、活性磷(PO43--P)、总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和变异系数(CV)在整个养殖期间均低于对照塘,且NH4+-N、COD浓度与对照塘差异显着(P<0.05),而对照塘这些水质指标数值在养殖后期均出现大幅升高。总体来看,试验塘具有较好的水体理化环境。2. 塘田联作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试验过程中,通过对池塘养殖系统养殖前期、养殖中期及养殖后期浮游生物样品进行鉴定、分析,探讨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模式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整个养殖期间进水口、试验塘与对照塘共有浮游植物17属26种,整个养殖期间以蓝藻门(Cyanophyta)种类居多。从优势种上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大颤藻(Oscillatoria maxima)等蓝藻在对照塘各时期均占据较大优势;试验塘前期以绿藻为主,中期出现硅藻种类,后期以蓝藻、绿藻为主要优势,种类较对照塘略少。试验塘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表现为养殖前期低于对照塘,而养殖中、后期则高于对照池塘,且试验塘以中期浮游植物多样性最高。两池塘共有浮游动物30种,均以枝角类与桡足类种类居多。两池塘各时期浮游动物优势种存在差异,其中对照塘后期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占据较大优势。两池塘浮游动物丰度与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试验塘各时期浮游动物丰度与生物量均低于对照塘,且其平均值显着低于对照塘(P<0.05)。3. 塘田联作对池塘沉积环境的影响对试验塘与对照塘底泥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塘田联作模式对池塘沉积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两池塘底泥p H相近且变化不大,氧化还原电位(ORP)在养殖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试验塘ORP较长时间内略高于对照塘。养殖过程中,两池塘TN呈升高趋势,试验塘TP在养殖中、后期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试验塘与对照塘TN、TP的增加值分别为0.471%、0.518%与-0.024%、0.012%,试验塘TN、TP的积累量低于对照塘。此外,试验塘TC在采样期间含量水平较低。4 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池塘(MR)与罗氏沼虾单养池塘(MS)前期(1)、中期(2)、后期(3)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池塘检测出的微生物分属15个门、31个纲、82个目、123个科、160个属。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据主要优势;纲水平上带氧发光菌纲(Oxyphot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变形菌纲(Proteomyc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占据主要优势;属水平上为Planktothricoides_SR001、hgc I_clade丰度最高;各时期菌群变化为试验塘变形菌、放线菌等与水质调节有关的细菌占比逐渐降低,蓝细菌则呈升高趋势,且后期占比较高;对照塘各时期菌群占比变化相对较小。多样性分析显示,两池塘ACE指数与Chao 1指数变化一致,中期达到最大值;试验塘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表现MR2>MS3>MR1>MS1>MS2>MR3和MR2>MR1>MS1>MS3>MS2>MR3。样本相似性分析中,试验塘前期与中期微生物组成相似性较高,各时期其微生物组成差异大于对照塘。5. 塘田联作模式养殖效益分析养殖过程中,两池塘罗氏沼虾生长曲线正常,试验塘罗氏沼虾特定生长率和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分别为3.07%·d-1、459.40%,对照塘分别为2.86%·d-1、397.44%。试验塘罗氏沼虾实测单位面积产量3825 kg·hm-2,成活率为68.8%,饵料系数为1.4;而当地水平则分别为实测单位面积产量约2250 kg·hm-2,成活率约30%,饵料系数约2.5。试验塘每亩养殖利润高于当地单养模式。结果表明,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模式养殖效益更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李荣福,张静[6](2018)在《扬州市罗氏沼虾产业的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江苏省扬州市襟江枕淮,南有万里长江,北有全国着名的里下河水网地区和江苏省第三大湖——高宝邵伯湖,中有京杭大运河和通扬运河纵横交错。扬州市水域滩涂面积达15多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历史上就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和全国重点水产品商品产地。2017年全市实现渔业产值120多亿元,农民来自渔业的纯收入超千元。罗氏沼虾产业是扬州市渔业的龙头产业、示范产业,在扬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章秋虎,卜利源,韩钶,姜路辛[7](2018)在《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生态混养技术》文中认为目前,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单一品种养殖出现病害多、产量低,以及养殖效益逐年下降的现象,为了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池塘综合经济效益,作者团队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新模式的探索试验和技术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蔡媛媛[8](2018)在《高邮湖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技术的研发》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适宜套养密度的探索,对不同投喂饵料对罗氏沼虾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河蟹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比较、套养模式对渔业资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对罗氏沼虾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的测定分析,探讨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的可行性,并初步确定罗氏沼虾适宜放养量,为湖区渔民改变养殖模式、降低养殖风险和增加收入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湖泊罗氏沼虾单养试验,在高邮湖水质清澈、水体交换良好、溶氧量高的郑墩水域设置10×667 m2养殖网围,前期采用拖网等渔具对网围区域内进行彻底清杂,在7月份梅雨季节过后,每667 m2放养7-8 cm、100尾/kg的虾苗180尾,共计投放约1800尾。经过3个月科学饲养,共捕捞罗氏沼虾1100只,回捕率61.11%,平均规格90 g,平均体长为13.0 cm,最大个体体重达到150 g。总投入2789.0元,总产值11880.0元,经济效益为9091.0元,故每667m2效益为909.1元。本试验显示,高邮湖过水性湖泊网围养殖罗氏沼虾,是在洪水期过后,弥补因高水位河蟹产量低、渔民损失严重后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尝试,养殖技术和效益上,是完全可行的。2.在高邮湖中设置9个面积为8×667m2的网围,于每个网围中投放均重为9.35g的罗氏沼虾幼虾300尾,分别投喂小杂鱼、小杂鱼+饲料、饲料三种饵料,每种饵料三个重复,饲喂三个月后,进行罗氏沼虾生长性能调查,同时每月进行水质的检测及浮游植物调查。结果表明:(1)饲料组的增重率高于小杂鱼组和小杂鱼+饲料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小杂鱼+饲料组的肥满度显着高于小杂鱼组和饲料组(P<0.05);饲料组和小杂鱼+饲料组的回捕率显着高于小杂鱼组(P<0.05);小杂鱼+饲料组的经济效益最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2)通过对DO、pH、SD、氨氮、亚硝酸氮、TN、TP、COD、Chla等指标的测定及分析,表明这三种饵料对于各项水质因子的影响差异不显着性(P>0.05);(3)对网围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密度分析,和饲料组和小杂鱼+饲料组比,小杂鱼组的蓝藻占比较高,多样性指数较低,其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质较差。从罗氏沼虾生长性能、经济效益、对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选择小杂鱼+饲料组最优。3.本试验旨在探索网围河蟹套养罗氏沼虾的适宜密度,为湖区推广套养养殖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在高邮湖建设15个8×667m2长方形小网围,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7月份梅雨季节过后,在每个小网围中投放规格为24只/kg的河蟹蟹种60只/667m2。然后再放养平均规格(9.5±0.5)cm、(75.0±5.0)只/kg的罗氏沼虾,放养量分别为80、160、240、320只/667m2,并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不放养罗氏沼虾。日常投喂颗粒饲料和小杂鱼,饲养3个月,探讨不同套养密度下河蟹、罗氏沼虾的生长性能,对养殖水域渔业资源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蟹的产量及增重率在罗氏沼虾套养密度为0只/667m2显着高于其他密度,河蟹的平均规格随着套养密度的增大逐渐降低,河蟹残肢率在套养密度为240只/667m2时最高;罗氏沼虾的产量随套养密度的增加显着增加(P<0.05),平均规格和增重率在套养密度为80只/667m2时最大;河蟹及罗氏沼虾的回捕率和肥满度差异性不显着(P>0.05);(2)网围内捕获的经济鱼类及小杂鱼的总重量随着罗氏沼虾套养密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低密度套养罗氏沼虾、或者不套养罗氏沼虾,网围内的经济鱼类资源总量较少规格较小,而青虾资源总量明显很多。(3)罗氏沼虾放养密度为240-320只/667m2的网围,其经济效益最高。4.对湖泊养殖和池塘养殖的罗氏沼虾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湖泊养殖罗氏沼虾粗脂肪低于池塘养殖,灰分高于池塘养殖(P<0.05);(2)两种养殖模式的罗氏沼虾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鲜味氨基酸(DAA)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3)根据AAS,湖泊和池塘养殖的罗氏沼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苏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根据CS,湖泊养殖和池塘养殖罗氏沼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苏氨酸。湖泊养殖和池塘养殖的罗氏沼虾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接近,分别为65.31和65.92;(4)湖泊养殖和池塘养殖的罗氏沼虾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湖泊养殖罗氏沼虾中EPA和DHA均显着高于池塘养殖(P<0.05)。从蛋白质营养角度,湖泊养殖和池塘养殖罗氏沼虾相似;从脂肪营养角度,湖泊养殖罗氏沼虾高于池塘养殖。
廖静,李易珊[9](2017)在《“茜草+温棚”高要罗氏沼虾养殖新模式》文中提出中国罗氏沼虾之乡养殖面积3.6万亩9月底,2017年的中秋即将来临,广东肇庆市高要区的罗氏沼虾养殖户莫肇生正在虾塘忙活着。"今年的行情好,病害几乎没有,虾产量不错。"他的40亩虾塘,今年又将迎来一次丰收。"亩产500多斤不成问题。"他乐呵呵地向《海洋与渔业》记者介绍着。肇庆高要素有"中国罗氏沼虾之乡"之称,当地农业局数据显示,2016年高要
陈薇,徐国方[10](2016)在《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大棚温室高产轮养技术初探》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过程中由于虾塘老化等原因导致发病率居高不下,个别地区发病率甚至高达80%以上,养殖亏损面不断扩大。寻求符合我国对虾养殖实际的养殖新模式,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奉贤区虾业协会在奉贤区淡水虾类产业化生产示范点实施"虾类多品种大棚温室高产轮养技术开发研究"项目期间,对大棚温室条件下,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轮养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虾类养殖产
二、罗氏沼虾养殖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氏沼虾养殖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虾蟹产业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苏省虾蟹产业现状 |
1. 河蟹 |
2. 小龙虾 |
3. 青虾 |
4. 南美白对虾 |
5. 罗氏沼虾 |
二、江苏省虾蟹产业挑战 |
1. 水产种业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
2.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3. 病害防控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
4. 加工产业规模亟待进一步提升 |
5. 疫情下的水产产业 |
三、江苏省虾蟹产业发展对策 |
1. 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
2. 加强虾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研发和推广 |
3. 加快病害防控能力建设 |
4. 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产业 |
5. 开展水产品品牌示范建设 |
(2)把实验室搬到水田里(论文提纲范文)
科技赋能“一稻两虾”新模式 |
专家下田让果农更有信心 |
(3)罗氏沼虾病原阴沟肠杆菌致病性及rpoS基因在其生存和毒力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 |
1.1.1 罗氏沼虾养殖概况 |
1.1.2 罗氏沼虾主要疾病研究概况 |
1.1.2.1 细菌性疾病 |
1.1.2.2 病毒性疾病 |
1.1.2.3 真菌性疾病 |
1.1.2.4 寄生虫疾病 |
1.1.3 罗氏沼虾“铁壳虾”研究概况 |
1.1.3.1 病原感染与生长缓慢相关性研究 |
1.1.3.2 养殖环境与生长缓慢相关性研究 |
1.1.4 罗氏沼虾疾病防治策略 |
1.1.4.1 控制病原 |
1.1.4.2 改善养殖环境 |
1.1.4.3 增强宿主体质 |
1.2 阴沟肠杆菌生物学特征及危害 |
1.2.1 阴沟肠杆菌生物学特征 |
1.2.2 阴沟肠杆菌的流行病学 |
1.2.3 阴沟肠杆菌致病过程 |
1.2.3.1 黏附和侵袭 |
1.2.3.2 释放毒素 |
1.2.4 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 |
1.3 rpoS基因研究进展 |
1.3.1 rpoS基因概述 |
1.3.2 rpoS基因的表达调控 |
1.3.2.1 rpoS基因的转录调控 |
1.3.2.2 rpoS基因翻译的调控 |
1.3.2.3 rpoS基因翻译后的调控 |
1.3.3 rpoS基因与细菌的逆境生存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病原阴沟肠杆菌对罗氏沼虾致病性及宿主免疫反应 |
2.1 罗氏沼虾病原阴沟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1.1 实验动物 |
2.1.1.2 主要试剂 |
2.1.1.3 病原细菌分离 |
2.1.1.4 分离菌XL3-1致病性检验 |
2.1.1.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2.1.1.6 分离菌XL3-1的鉴定 |
2.1.1.7 分离菌XL3-1毒力因子及毒力相关基因检测 |
2.1.1.8 分离菌XL3-1药物敏感性测定 |
2.1.2 结果 |
2.1.2.1 疾病发生情况 |
2.1.2.2 分离菌XL3-1对罗氏沼虾幼体致病性 |
2.1.2.3 分离菌XL3-1对罗氏沼虾的组织损伤 |
2.1.2.4 分离菌XL3-1鉴定结果 |
2.1.2.5 阴沟肠杆菌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2.1.2.6 阴沟肠杆菌耐药性 |
2.1.3 讨论 |
2.2 罗氏沼虾感染阴沟肠杆菌后免疫反应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1.1 实验动物与菌株 |
2.2.1.2 主要试剂 |
2.2.1.3 人工感染及样品采集 |
2.2.1.4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
2.2.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拼接注释 |
2.2.1.6 差异表达基因及富集分析 |
2.2.1.7 转录组测序结果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 |
2.2.1.8 免疫相关基因感染前后组织表达分布 |
2.2.2 结果 |
2.2.2.1 转录组序列组装拼接 |
2.2.2.2 基因功能注释 |
2.2.2.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2.2.2.4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
2.2.2.5 qRT-PCR验证结果 |
2.2.2.6 免疫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分布规律 |
2.2.2.7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肝胰腺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2.8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血细胞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2.9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鳃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2.10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肠道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3 讨论 |
第3章 罗氏沼虾“铁壳虾”与阴沟肠杆菌相关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菌株 |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4 “铁壳虾”和健康虾显微组织观察 |
3.1.5 “铁壳虾”传染性验证 |
3.1.6 “铁壳虾”病原检测 |
3.1.7 罗氏沼虾感染阴沟肠杆菌后生长指标测定 |
3.1.8 生长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3.2 结果 |
3.2.1 “铁壳虾”和健康虾组织学差异 |
3.2.2 “铁壳虾”传染性验证结果 |
3.2.3 “铁壳虾”病原检测结果 |
3.2.4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
3.2.5 “铁壳虾”与健康虾生长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情况 |
3.2.6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罗氏沼虾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rpoS基因在阴沟肠杆菌生存和毒力中的功能研究 |
4.1 阴沟肠杆菌rpoS基因沉默株构建及转录组测序分析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1.1 实验菌株与质粒 |
4.1.1.2 主要试剂 |
4.1.1.3 shRNA寡核苷酸的设计及退火 |
4.1.1.4 pCM130/tac质粒提取与线性化 |
4.1.1.5 重组质粒pCM130/tac-rpoS构建及鉴定 |
4.1.1.6 重组质粒pCM130/tac-rpoS转入阴沟肠杆菌 |
4.1.1.7 阴沟肠杆菌rpoS基因沉默效率测定 |
4.1.1.8 沉默株与野生株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
4.1.1.9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1.1.10 qRT-PCR验证稳定沉默后差异表达基因 |
4.1.2 结果 |
4.1.2.1 阴沟肠杆菌rpoS基因的沉默效率 |
4.1.2.2 沉默株与野生株转录组数据质量评估 |
4.1.2.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4.1.2.4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
4.1.2.5 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1.2.6 qRT-PCR验证转录组数据 |
4.1.3 讨论 |
4.2 rpoS基因在阴沟肠杆菌逆境生存中的功能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环境胁迫下rpoS基因表达量测定 |
4.2.1.2 沉默株与野生株生长曲线测定 |
4.2.1.3 沉默株与野生株在环境胁迫下的生长测定 |
4.2.1.4 沉默株与野生株在环境胁迫下的存活能力测定 |
4.2.1.5 沉默株与野生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
4.2.1.6 qRT-PCR检测抗胁迫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
4.2.2 结果 |
4.2.2.1 环境胁迫下阴沟肠杆菌rpoS基因表达的变化 |
4.2.2.2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环境胁迫下生长的影响 |
4.2.2.3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逆境胁迫下存活能力的影响 |
4.2.2.4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
4.2.2.5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抗胁迫基因的调节作用 |
4.2.3 讨论 |
4.3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的毒力调控机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1.1 沉默株与野生株运动能力测定 |
4.3.1.2 沉默株与野生株黏附能力测定 |
4.3.1.3 沉默株与野生株致病力测定 |
4.3.1.4 细菌负载量测定 |
4.3.1.5 qRT-PCR检测毒力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
4.3.2 结果 |
4.3.2.1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运动能力的影响 |
4.3.2.2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
4.3.2.3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致病力的影响 |
4.3.3 讨论 |
全文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文章不足及下一步应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塘田联作对池塘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3 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 结果 |
2.1 虾池表观指标动态变化 |
2.2 虾池主要水化指标的比较 |
2.2.1 水化指标的变化 |
2.2.2 NH4+-N |
2.2.3 NO3--N |
2.2.4 NO2--N |
2.2.5 PO4 3--P |
2.2.6 COD |
2.3 虾池水体颗粒物指标变化 |
2.4 罗氏沼虾的生长状况 |
3 讨论 |
3.1 塘田联作对养殖水体溶解性营养盐含量的影响 |
3.2 塘田联作对养殖水体COD的影响 |
3.3 塘田联作对虾池颗粒物的影响 |
3.4 塘田联作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
4 结论 |
(5)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对池塘生境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生态养殖模式概况 |
1.1.1 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概况 |
1.1.2 池塘异位生态养殖模式基本情况 |
1.1.3 池塘原位生态养殖模式基本情况 |
1.2 池塘渔-稻生态养殖模式 |
1.2.1 池塘渔-稻共作模式 |
1.2.2 池塘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模式 |
1.3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塘田联作对池塘水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池塘 |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3 指标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虾池表观指标动态变化 |
2.2.2 虾池主要水化指标 |
2.2.3 虾池水体颗粒物指标的变化 |
2.3 讨论 |
2.3.1 塘田联作对养殖水体温度的影响 |
2.3.2 塘田联作对养殖水体环境的影响 |
2.3.3 塘田联作对养殖水体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
2.3.4 塘田联作对虾池颗粒物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塘田联作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池塘 |
3.1.2 浮游生物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3.1.3 浮游生物样品的鉴定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
3.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3.2.3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
3.2.4 浮游动物的丰度与生物量 |
3.3 讨论 |
3.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
3.3.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塘田联作池塘沉积环境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池塘 |
4.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3 指标的测定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pH与ORP的变化 |
4.2.2 池塘TN的变化 |
4.2.3 池塘TP的变化 |
4.2.4 池塘TC的变化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养殖模式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池塘 |
5.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5.1.3 DNA提取 |
5.1.4 PCR扩增及文库构建 |
5.1.5 高通量测序 |
5.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两池塘样品测序的复杂度 |
5.2.2 不同分类水平上不同时期各池塘微生物群落结构 |
5.2.3 微生物多样性 |
5.2.4 样本相似性分析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塘田联作模式养殖效益分析 |
6.1 分析方法 |
6.2 罗氏沼虾养殖情况 |
6.2.1 产业概况 |
6.2.2 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模式 |
6.3 养殖效益 |
6.3.1 不同模式罗氏沼虾生长状况 |
6.3.2 养殖效益分析 |
6.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扬州市罗氏沼虾产业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罗氏沼虾产业的现状 |
1.1 产业地位举足轻重 |
1.2 发展经验弥足珍贵 |
1.2.1 创新集成的技术优势 |
1.2.2 积淀雄厚的经济优势 |
1.2.3 配套成龙的产业优势 |
2 罗氏沼虾产业面临的挑战 |
2.1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
2.2 苗种供给量质双缺 |
2.3 水质污染危害严重 |
2.4 养殖风险加重威胁 |
3 科学抉择产业发展 |
3.1 建立健全虾业种苗繁育与管理体系 |
3.2 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
3.3 积极探索养虾尾水净化处理方法 |
3.4 着力推进虾业产业化经营 |
3.5 积极推动虾业二、三产业发展 |
(7)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生态混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试验材料 |
1. 池塘条件 |
2. 池水培养 |
3. 渔机配套 |
(二) 苗种放养 |
1. 南美白对虾放养 |
2. 罗氏沼虾放养 |
3. 鲢鳙鱼种搭养 |
(三) 饲养管理 |
1. 饲料投喂 |
2. 日常管理 |
3. 适时捕捞 |
二、试验结果 |
(一) 养殖产量 |
(二) 经济效益 |
1. 养殖成本 |
2. 经济收益 |
三、讨论与分析 |
(一) 放养比例 |
(二) 放养与饲喂 |
(三) 分批起捕上市 |
(8)高邮湖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技术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罗氏沼虾养殖概况 |
1.1 国外罗氏沼虾的养殖情况 |
1.2 我国罗氏沼虾的养殖情况 |
1.3 我国罗氏沼虾养殖存在的问题 |
2 罗氏沼虾肌肉营养研究概况 |
2.1 氨基酸的研究进展 |
2.1.1 氨基酸的组成与重要性 |
2.1.2 罗氏沼虾氨基酸的研究 |
2.2 脂肪酸的研究 |
2.2.1 脂肪酸的组成与重要性 |
2.2.2 罗氏沼虾脂肪酸的研究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湖泊网围罗氏沼虾初养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条件 |
1.1.1 水域选择 |
1.1.2 网围施工 |
1.1.3 网围清杂 |
1.2 虾苗放养 |
1.2.1 虾苗来源 |
1.2.2 适时投放 |
1.2.3 放养密度 |
1.3 养殖管理 |
1.3.1 科学投饵 |
1.3.2 日常管理 |
1.3.3 捕捞 |
1.4 结果与分析 |
1.4.1 产量与回捕率 |
1.4.2 经济效益分析 |
1.5 讨论 |
第三章 高邮湖不同饵料对罗氏沼虾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用苗 |
1.2 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浮游植物的采集与定量 |
1.5 测定指标及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捕捞规格与回捕率、增重率、经济效益 |
2.2 水质指标分析 |
2.3 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密度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饵料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饲养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
3.3 养殖过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第四章 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适宜密度探索及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养殖网围 |
1.2 苗种投放 |
1.3 饲料投喂及管理 |
1.4 捕捞收获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罗氏沼虾套养密度对河蟹与罗氏沼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罗氏沼虾套养密度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
2.3 不同罗氏沼虾套养密度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对罗氏沼虾、河蟹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
3.3 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对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五章 两种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样品处理 |
1.2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
1.3 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营养成分 |
2.2 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
2.3 营养品质评价 |
2.4 脂肪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
3 讨论 |
3.1 两种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一般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 两种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3 两种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结论和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9)“茜草+温棚”高要罗氏沼虾养殖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高要盛产罗氏沼虾 |
高要养虾形成“十字秘诀” |
创温棚饲养实现高产虾 |
【延伸阅读】 |
四、罗氏沼虾养殖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虾蟹产业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 张朝晖. 科学养鱼, 2022(01)
- [2]把实验室搬到水田里[N]. 张歆,陈汉武,许白云. 湖北日报, 2021
- [3]罗氏沼虾病原阴沟肠杆菌致病性及rpoS基因在其生存和毒力中的功能研究[D]. 高晓建. 扬州大学, 2021
- [4]塘田联作对池塘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J]. 秦金华,朱长波,张博,李婷,苏家齐,陈素文,李俊伟. 南方水产科学, 2020(03)
- [5]罗氏沼虾-水稻塘田联作对池塘生境影响的初步研究[D]. 秦金华.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6]扬州市罗氏沼虾产业的挑战与对策[J]. 李荣福,张静. 水产养殖, 2018(09)
- [7]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生态混养技术[J]. 章秋虎,卜利源,韩钶,姜路辛. 中国水产, 2018(08)
- [8]高邮湖河蟹网围套养罗氏沼虾技术的研发[D]. 蔡媛媛. 扬州大学, 2018(06)
- [9]“茜草+温棚”高要罗氏沼虾养殖新模式[J]. 廖静,李易珊. 海洋与渔业, 2017(11)
- [10]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大棚温室高产轮养技术初探[J]. 陈薇,徐国方. 水产养殖,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