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和瓦斯突出的预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程业伟[1](2021)在《基于SKPCA与NEAT算法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文中提出
练达[2](2021)在《薛湖煤矿瓦斯地质研究及其实际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牛俊豪[3](2021)在《响水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和局部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煜朋[4](2021)在《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标准化工作在不断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显着提高。如何使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更加规范有效,预防或杜绝瓦斯事故发生,进一步推动煤矿瓦斯治理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构建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为瓦斯防治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指导。首先,统计分析了我国煤矿近年来的瓦斯事故,分别总结了瓦斯爆炸事故致灾因素、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灾因素以及瓦斯中毒窒息事故致灾因素,明确了瓦斯防治标准制定、实施的重点。其次,系统分析了我国现有瓦斯防治技术体系,包括瓦斯基础参数测定与涌出量预测技术、瓦斯抽采技术等。同时,梳理分析了现行有效的85项煤矿瓦斯防治标准,分析结果表明标准整体存在约束力不强、平均标龄过长、融合新技术时效性差、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再次,选取了标准的效益、标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标准的技术水平等6个一级评价指标,通过调查问卷邀请专家打分的形式,对我国现行的煤矿瓦斯防治标准逐一进行了评价。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有10个子系统的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框架,构建了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为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郝建峰[5](2021)在《基于解吸热效应的煤与瓦斯热流固耦合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煤与瓦斯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热流固耦合问题,目前的煤与瓦斯热流固耦合模型主要研究应力场和渗流场的互耦关系以及应力场和渗流场对温度场的耦合作用,忽略了煤体变形和瓦斯解吸引起的温度变化对应力场和渗流场的耦合作用。论文对不同压差下煤吸附/解吸瓦斯热效应特征和不同加载速率下单轴加载破坏过程煤的红外热辐射特征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煤与瓦斯的热流固耦合作用机制,构建了考虑解吸热效应的煤与瓦斯煤热流固耦合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解吸热作用下煤与瓦斯突出前兆信息演化规律及互耦关系。开展了新景矿3#煤吸附/解吸瓦斯热效应实验,煤阶梯吸附瓦斯过程中温度变化量逐渐减小,解吸瓦斯过程中温度变化量逐渐增大,解吸是吸附的逆过程,但吸附/解吸过程不完全可逆,吸附过程中温度变化量和温度累积量大于解吸过程中温度变化量和温度累积量;温度变化量和瓦斯压力符合线性关系,温度累积量和瓦斯压力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压差越大,吸附/解吸热效应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越大,温度累积量越小。以新景矿和平顶山十二矿的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受载破裂过程红外热辐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煤样的红外辐射温度总体上表现为台阶式升温,加载初期,微裂隙中的气体排出过程中吸收热量,导致煤样温度略微降低;弹性阶段,煤样温度呈现缓慢的波动上升趋势,弹性热效应引起煤样温度变化;屈服和塑性变形阶段,摩擦热导致煤样温度快速升高;加载应力约为峰值应力的70%时,煤样温度变化曲线达到极值点;随加载速率的增大,煤样的累积变形量逐渐减小,进而导致温度变化量逐渐减小,建立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红外辐射温度与应力、应变的线性关系。通过对煤与瓦斯的热流固耦合作用机制的分析,建立了煤层变形-瓦斯渗流-温度变化耦合作用模式,阐明了应力场、渗流场、温度场的互耦关系,并给出了各耦合项的关系式。基于不同压差下煤吸附/解吸瓦斯热效应特征,推导了考虑解吸热效应的温度场方程,构建了基于解吸热效应的煤与瓦斯热流固耦合模型。最后以新景矿3#煤层为背景,分析了典型突出动力现象发生前基于矿山压力、瓦斯涌出和煤层瓦斯赋存参数变化特征的突出预测指标演化规律,利用基于解吸热效应的热流固耦合模型,研究了突出前兆信息演化规律和互耦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弹性变形和解吸引起煤体温度变化,且变形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远小于解吸引起的温度变化量。由工作面煤壁向煤层深处,煤体瓦斯压力和温度逐渐增大,煤体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对比考虑和不考虑解吸热效应的计算结果发现,工作面前方煤体的瓦斯压力降低量、温度降低量和变化速率、渗透率的增大量随压差的增大而减小;应力集中区内的钻孔在叠加抽采作用下孔周围煤体的温度降低量较大,靠近煤壁的钻孔温度降低量较大;应力集中区外远离煤壁的钻孔温度降低量较小。同时,解吸热作用下煤体的渗透率大于不考虑解吸热时的渗透率,有利于瓦斯的渗流,煤体渗透率随压差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对钻孔瓦斯抽采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得出,解吸热效应引起的变形对瓦斯渗流的作用大于温度变化对瓦斯渗流的作用。论文得到了不同压差下煤吸附/解吸瓦斯热效应特征和不同加载速率下单轴加载破坏过程突出煤的红外热辐射特征,建立了考虑解吸热效应的煤与瓦斯热流固耦合模型,揭示了解吸热作用下突出前兆信息演化规律及耦合关系。该研究对完善煤与瓦斯热流固耦合理论、预防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有重要意义。该论文有图83幅,表14个,参考文献237篇。
程远平,周红星[6](2021)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是突出煤层2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的关键环节,对确定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的确定,包括地应力指标和瓦斯指标,是通过现场反复测试、试验确定的;而现今的突出防治管理模式不支持这种方法,故只能采取实验室试验研究,主要是针对瓦斯相关指标的研究,结合部分现场验证来确定。选取大隆矿12煤、芦岭矿8煤、祁南矿3煤、朱仙庄矿10煤、童亭矿7煤和新景3煤等6个煤样,煤种涉及中等变质程度的气肥煤到高等变质程度的无烟煤,试验研究了各煤样瓦斯压力P与瓦斯含量W,瓦斯压力P与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和Δh2,以及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与Δh2之间的关系规律。结果表明:突出预测的瓦斯指标之间具有单值对应关系,但各煤样的这种对应关系是变化的,国家相关标准给出的突出预测指标建议临界值之间并不对应,也不能完全反映煤层的实际突出危险性与突出严重程度,不同变质程度煤层很难存在统一的临界值;应用煤层瓦斯相关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突出煤层的实际,如始突深度、突出动力现象、钻孔动力现象等,可间接确定突出预测敏感指标的临界值。同时,未来精细化的突出防治对突出预测敏感指标有更高的要求,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包含反映地应力状况、小构造影响下煤层赋存、预测煤层潜在突出强度的指标,以及适应突出灾害差异性的新突出预测方法及措施效果检验方法。
李宝林[7](2020)在《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峻德矿最大一次煤与瓦斯突出位于30#煤层,具体位置处于-500m标高的第三主采水平处。主采一、二水平已经采掘完毕,现今主要开采三水平及以深煤层。为了研究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以覆盖峻德-兴安边界和覆盖峻德矿中部地应力测点位置的10条勘探线为研究基础,绘制出峻德-兴安瓦斯地质单元-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将峻德-兴安-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与峻德-兴安矿区按大地位置坐标对应,以峻德矿区边界为参照截取峻德矿区-500m标高地应力场分布云图,将所截取峻德矿区域内-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与峻德矿30#煤层瓦斯赋存分布特征相结合,以能量准则以及最小能量原理为判据,对峻德矿30#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瓦斯地质单元划分原则,结合鹤岗矿区各个矿井地质资料:地质构造资料、煤层埋深资料、煤层厚度资料、围岩岩性资料、瓦斯赋存分布特征资料。将鹤岗矿区划分为四类瓦斯地质单元区:峻德-兴安高突瓦斯区(Ⅰ)、富力-新陆低瓦斯区(Ⅱ)、南山-益新高突瓦斯区(Ⅲ)、兴山高突瓦斯区(Ⅳ)。2、运用峻德-兴安瓦斯地质单元内的各个地应力测点,结合所选取的10条勘探线,模拟出每条勘探线的水平、垂直应力场,运用MATLAB中数据提取编程得到10条勘探线的水平应力值、垂直应力值及上覆岩层重力所施加应力值和其对应的大地位置坐标。运用V4三次样条插值法进行数据等值线绘制,最终得出峻德-兴安地质单元区域-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3、峻德矿现今主要开采-500m标高的第三主采水平煤层。以所模拟出的峻德-兴安-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为基础,截取位于峻德矿区内的-500m标高的地应力场云图,并结合发生过较大突出的峻德矿30#煤层中突出点处的瓦斯赋存特征,运用瓦斯地质统计法以及能量准则、最小能量原理,对峻德矿区突出危险区进行确定和分级:(1)Ⅰ级突出危险区:地应力场值在20~35Mpa、煤层厚度在3~5m之间、构造煤厚度在0.7~1.3m之间;(2)Ⅱ级突出危险区:地应力场值在5~20Mpa、煤层厚度1.5~3m之间、构造煤厚在0.3~0.7m之间;(3)Ⅲ级突出危险区:地应力场值小于5Mpa、煤层厚度小于1.5m、构造煤厚度小于0.3m。
师振伟[8](2020)在《长平公司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煤炭大国,不仅煤炭资源丰富,瓦斯储存量也同样巨大。但随着煤炭开采深度及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加,各类煤矿事故频发,其中,瓦斯事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及其产生后果最为严重,瓦斯治理工作变得极其重要。本文以山西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为课题对象,通过对长平公司含煤地层、可采煤层及赋存情况、矿井通风情况、矿井瓦斯地质赋存情况等进行详细阐述,在分析长平公司瓦斯地面抽采、井下抽采以及防突技术现状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制定了适合4320掘进措施巷和5303中部底抽巷瓦斯防治技术措施,并进行效果检验。得出如下结论:(1)长平公司现开采煤层为3号煤层,其瓦斯含量分布却为西高东低,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赋存极不均衡,区域性差异明显。矿井最大瓦斯含量19.53 m3/t,最大瓦斯压力1.57 MPa。(2)长平公司坚持“底抽巷+穿层钻孔”瓦斯治理基本思路不动摇,严格执行“底抽巷穿层钻孔超前预抽、顺层钻孔回采区域抽采、高位钻孔采空区抽采”的三个层次三种方式的瓦斯治理基本模式,形成一面五巷的瓦斯治理模式,并最终总结出了详细而严格的规章制度。(3)4320掘进措施巷掘进头K1值大约为0.34,钻屑量S大约为3.7;巷道的突出危险性具有显着的降低。5303中部底抽巷上隅角瓦斯和回风巷瓦斯浓度范围瓦斯浓度均不超过0.8%。说明5303中部底抽巷采取的瓦斯综合治理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刘伟[9](2020)在《含瓦斯煤解吸过程煤体表面温度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国家以及煤矿企业在经济和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伤亡。瓦斯的解吸特征是反应煤与瓦斯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吸过程中伴随着温度的变化,通过研究其温度变化,不仅能评价瓦斯解吸的特征,还能进一步的了解煤与瓦斯突出的演化规律,因此研究解吸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现场应用等方法综合分析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下的瓦斯解吸过程煤体表面温度变化情况,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下的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变化的规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在持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瓦斯吸附的平衡压力,煤体表面的温度发生改变,当吸附平衡压力变大时,煤体吸附瓦斯的含量增大,在解吸过程中瓦斯的解吸量增大,温度下降的幅度增大,温度下降的速率也增大。(2)基于球坐标系下的菲克定律建立瓦斯解吸扩散模型,结合温度拟合方程建立了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下的瓦斯解吸过程煤体表面温度—解吸量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结果表明:煤体表面温度随着瓦斯解吸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瓦斯解吸过程中的煤体温度变化幅度随着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同时温度下降速率也加快。(3)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方法下煤体表面温度下降的规律一致,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都是随着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数值计算结果得到的温度下降幅度相比于实验所得的大,这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受到诸如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变化范围较小。(4)通过分析煤体温度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指标值,验证了利用温度变化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行性;对红外热像仪的使用结果进行研究,提出使用红外热像仪的建议。
王雨虹[10](2020)在《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瓦斯典型动力灾害形式之一,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会给煤矿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尽早的发现煤与瓦斯突出风险,及时地采取科学的防突措施,本文借鉴态势感知的基本思想,利用安全风险管理、压缩感知、模式识别、信息融合、机器学习等技术理论,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觉察、态势理解和态势预测等几个方面开展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的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及成果为构建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体系奠定理论基础,为瓦斯动力灾害的科学治理提供辅助决策。在分析煤与瓦斯突出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现场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实验,分析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瓦斯涌出规律以及煤岩体破裂声发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瓦斯涌出量、声发射信号都具有明显的突出前兆特征。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的基本任务,构建了局部态势感知和全局态势感知相融合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模型。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要素的选取应满足科学性、前兆性、实时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和敏感性等原则。以赵各庄矿为例,选取瓦斯涌出及声发射实时监测信息作为主要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要素,将钻屑量、钻屑解吸指标、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等作为辅助态势要素,并对突出态势要素选取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要素有效信息提取方法。以不完全瓦斯涌出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压缩感知实现了对缺失率小于30%的瓦斯涌出时间序列的修复。针对噪声背景下的煤岩体声发射信号提取问题,将压缩感知与小波去噪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噪声信号和有效煤岩体声发射信号的分离。研究煤与瓦斯突出灾变特征提取方法。提出了基于五点三次平滑处理与非线性分段相结合的瓦斯涌出时间序列趋势特征提取方法。将瓦斯涌出时间序列均值、趋势斜率、波动率等作为瓦斯涌出异常时间序列辨识指标,利用动态模式匹配距离结合层次聚类,实现了对包含突出灾变在内的瓦斯涌出异常时间序列的识别。研究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声发射信号时域、频域和时频域特征,利用小波包能量谱和小波包能量熵提取声发射信号能量特征。结果表明,突出过程中,声发射信号呈现低频高幅值变化,能量向优势频段集中,小波包能量熵值降低等特征,提出将声发射信号能量熵值变化率作为煤与瓦斯突出前兆辨识指标。构建了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信息融合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模型。为解决随机性、模糊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对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云模型-改进证据理论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方法,利用云模型构建证据体的mass函数,采用组合加权的证据理论降低证据间冲突程度,以提高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的准确性。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预测方法。利用天牛群算法(Beetle Swarm Optimization,BSO)优化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超参数组合,建立了基于BSO-LSTM的瓦斯浓度预测模型。分析掘进工作面瓦斯浓度时空相关性,从时空角度优化预测模型输入。结果表明,基于时空耦合的BSO-LSTM的瓦斯浓度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结合云模型-改进证据理论对瓦斯浓度预测结果进行基于瓦斯涌出监测信息的突出态势局部预测。就煤与瓦斯突出态势全局预测而言,将态势评估结果量化为态势值,建立基于混沌免疫粒子群(Chaos Immun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IPSO)优化的广义回归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值预测模型,实现了煤与瓦斯突出全局态势的短期预测。工程测试结果表明,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方法能够准确地感知掘进工作面所面临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威胁,采用瓦斯压力、瓦斯含量、钻屑量等指标验证了利用瓦斯涌出、声发射等实时监测信息感知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态势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方法可以提高煤矿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能力,保障矿井安全生产。该论文有图91幅,表29个,参考文献188篇。
二、煤和瓦斯突出的预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和瓦斯突出的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4)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标准体系基础研究 |
1.2.2 国外相关标准体系及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煤矿安全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煤矿瓦斯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2.1 煤矿瓦斯事故分类与统计 |
2.1.1 煤矿瓦斯事故分类 |
2.1.2 基础数据统计 |
2.1.3 煤矿瓦斯事故特征 |
2.2 瓦斯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2.2.1 瓦斯爆炸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2.2.2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2.2.3 瓦斯中毒窒息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及标准分析 |
3.1 瓦斯防治技术分析 |
3.1.1 瓦斯基础参数测定与涌出量预测技术 |
3.1.2 瓦斯抽采技术 |
3.1.3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 |
3.1.4 瓦斯爆炸防治技术 |
3.1.5 瓦斯监测监控与应急救援技术 |
3.2 现行煤矿瓦斯防治标准统计分析 |
3.2.1 标准发布时间 |
3.2.2 标准级别及性质 |
3.2.3 标准类别 |
3.3 本章小结 |
4 现行煤矿瓦斯防治标准评价 |
4.1 评价原则 |
4.2 评价过程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3 设立评分标准 |
4.3 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构建 |
5.1 构建标准体系的目的与依据 |
5.2 构建标准体系的原则 |
5.3 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
5.4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
5.5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明细表编制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统计表 |
附录2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解吸热效应的煤与瓦斯热流固耦合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突出煤吸附/解吸瓦斯热效应实验研究 |
2.1 吸附/解吸热实验 |
2.2 突出煤吸附/解吸瓦斯热效应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突出煤单轴加载破坏过程红外热辐射特征研究 |
3.1 红外热辐射理论 |
3.2 突出煤单轴加载红外热辐射实验 |
3.3 突出煤的红外热辐射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考虑解吸热效应的煤与瓦斯热流固耦合模型 |
4.1 多场条件下煤与瓦斯的互耦关系 |
4.2 煤与瓦斯的热流固耦合作用机制 |
4.3 模型基本假设 |
4.4 煤与瓦斯热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
4.5 模型求解及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热流固耦合模型在突出前兆信息演化规律及耦合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
5.1 工程背景及突出前兆信息演化规律监测结果分析 |
5.2 数值计算模型 |
5.3 突出前兆信息演化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
5.4 解吸热作用下突出前兆信息的耦合关系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查新结论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煤与瓦斯突出技术发展及危险性预测指标 |
1.1 我国煤与瓦斯突出技术发展 |
1.2 我国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指标及其临界值 |
2 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临界值确定方法 |
2.1 突出预测指标测定方法 |
2.2 原局部突出预测指标敏感性及其临界值测定方法 |
3 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测定存在的问题 |
3.1 地应力相关指标的关系 |
3.2 瓦斯相关指标的关系 |
3.2.1 区域预测指标之间的关系 |
3.2.2 区域预测指标与钻屑瓦斯解吸指标的关系 |
3.2.3 钻屑瓦斯解吸指标之间的关系 |
3.3 突出预测指标敏感性及其临界值测定中存在的问题 |
4 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及其临界值研究展望 |
4.1 反映地应力的区域预测指标 |
4.2 煤厚异常变化指标 |
4.3 突出灾害的潜在强度指标 |
4.4 新突出预测方法及措施效果检验方法 |
5 结论 |
(7)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研究现状 |
1.2.3 地应力场模拟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作用及瓦斯地质单元划分 |
2.1 矿井概况 |
2.2 区域构造演化及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规律 |
2.3 矿区地质构造及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特征 |
2.4 瓦斯地质单元划分原则 |
2.5 瓦斯地质单元划分依据 |
2.5.1 地质构造分布特征 |
2.5.2 煤层埋藏深度特征 |
2.5.3 煤层厚度分布特征 |
2.5.4 煤层围岩岩性特征 |
2.5.5 瓦斯赋存分布特征 |
2.5.6 矿区突出分布特征 |
2.6 瓦斯地质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
2.7 本章小结 |
3 峻德-兴安矿区地应力场云图数值模拟研究 |
3.1 峻德-兴安地应力测点分析 |
3.2 地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步骤 |
3.3 峻德-兴安矿区地质模型的建立 |
3.3.1 确定模拟区域 |
3.3.2 岩组划分 |
3.3.3 地质模型的建立 |
3.4 模型边界条件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3.5.1 水平应力场分布特征 |
3.5.2 垂直应力场分布特征 |
3.5.3 矿区主应力迹线分布特征 |
3.6 峻德-兴安矿区模拟地应力场分布特征 |
3.7 本章小结 |
4 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研究 |
4.1 峻德矿30#煤层煤体瓦斯赋存分布特征研究 |
4.1.1 煤层埋深对瓦斯赋存影响 |
4.1.2 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影响 |
4.1.3 煤层厚度对瓦斯赋存影响 |
4.1.4 断层分布对瓦斯赋存影响 |
4.2 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对煤与瓦斯突出控制作用研究 |
4.2.1 地应力场对煤体渗透性的影响 |
4.2.2 地应力场对瓦斯含量及压力的影响 |
4.2.3 地应力场与煤体瓦斯的共同作用 |
4.3 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区域危险性研究 |
4.3.1 煤—瓦斯系统失稳条件及突出失稳判据 |
4.3.2 瓦斯突出地点应力场及煤体瓦斯分布特征分析 |
4.3.3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长平公司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瓦斯防治理论研究 |
1.2.2 瓦斯治理技术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长平公司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
2.1 矿井地质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含煤地层 |
2.1.3 可采煤层及赋存情况 |
2.1.4 矿井通风情况 |
2.2 煤层赋存规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平公司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现状分析 |
3.1 瓦斯地面抽采技术现状 |
3.1.1 垂直井布置情况 |
3.1.2 U型井布置情况 |
3.2 瓦斯井下抽采技术现状 |
3.2.1 瓦斯井下抽采技术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
3.2.2 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技术方案 |
3.2.3 掘进工作面瓦斯抽采技术方案 |
3.2.4 综采工作面瓦斯抽采技术方案 |
3.2.5 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抽采技术方案 |
3.2.6 瓦斯井下抽采技术方案效果分析 |
3.3 瓦斯防突技术现状 |
3.3.1 煤与瓦斯突出理论分析 |
3.3.2 长平公司瓦斯压力特征分析 |
3.3.3 “四位一体”瓦斯防突技术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平公司瓦斯综合治理实践及效果评价 |
4.1 4320 掘进措施巷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
4.1.1 4320 掘进措施巷巷道基本情况 |
4.1.2 工作面瓦斯防突技术措施 |
4.1.3 效果检验 |
4.2 5303 中部底抽巷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
4.2.1 5303 中部底抽巷巷道基本情况 |
4.2.2 5303 中部底抽巷瓦斯抽采措施 |
4.2.3 效果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含瓦斯煤解吸过程煤体表面温度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瓦斯吸附理论研究现状 |
1.2.2 瓦斯解吸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吸附解吸过程煤体温度变化研究现状 |
1.2.4 利用煤体温度预测突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煤体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变化机理分析 |
2.1 煤体瓦斯解吸机理 |
2.1.1 瓦斯解吸类型 |
2.1.2 煤体瓦斯解吸过程 |
2.1.3 煤体瓦斯解吸机理 |
2.1.4 煤体瓦斯解吸影响因素分析 |
2.2 煤体瓦斯解吸过程吸热原理 |
2.2.1 吸附态瓦斯的解吸吸热 |
2.2.2 煤体内游离瓦斯膨胀吸热 |
2.3 解吸过程煤体温度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2.3.1 粒度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
2.3.2 吸附常数a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
2.3.3 扩散系数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
2.4 不同吸附平衡压力对解吸特性的影响 |
2.4.1 不同吸附平衡压力对瓦斯解吸速度的影响 |
2.4.2 不同吸附压力对瓦斯解吸量的影响 |
2.4.3 不同平衡压力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
2.5 利用瓦斯解吸温度变化预测煤与瓦斯突出 |
2.6 本章小结 |
3 煤体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变化模型 |
3.1 煤体瓦斯解吸扩散 |
3.2 煤的基本热力学性质 |
3.2.1 煤的热传导性 |
3.2.2 煤的质量热容 |
3.2.3 煤的热稳定性 |
3.2.4 煤的导热性 |
3.3 瓦斯解吸过程的基本方程 |
3.3.1 能量守恒方程 |
3.3.2 气体的连续性方程 |
3.3.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3.4 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下煤体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变化模型 |
3.4.1 基本假设 |
3.4.2 煤体瓦斯解吸模型 |
3.4.3 解吸过程中煤体温度变化模型 |
3.4.4 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下煤体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变化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不同吸附平衡压力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变化数值模拟 |
4.1 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 |
4.1.1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
4.1.2 COMSOL Multiphysics的功能 |
4.2 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下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变化模型的建立 |
4.2.1 煤体瓦斯解吸的微观过程 |
4.2.2 各物理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
4.2.3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
4.2.4 模型计算参数 |
4.2.5 定解条件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数值模拟结果 |
4.3.2 前人实验规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应用煤体温度变化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行性分析 |
5.1 煤体温度变化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的应用 |
5.1.1 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温度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 |
5.1.2 根据煤体温度变化预测矿井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 |
5.2 红外检测技术在预测突出工作面中的应用 |
5.2.1 煤与瓦斯突出前兆信息中的红外辐射现象 |
5.2.2 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红外诊断方法 |
5.2.3 工作面突出预测红外热像仪的选择 |
5.3 应用前景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不足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与突出态势感知 |
2.1 煤与瓦斯突出过程及影响因素 |
2.2 煤与瓦斯突出前兆信号特征分析 |
2.3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压缩感知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要素提取 |
3.1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信息的压缩感知 |
3.2 不完全瓦斯涌出时间序列处理方法 |
3.3 噪声背景下声发射信号提取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煤与瓦斯突出灾变特征提取方法 |
4.1 基于趋势分析的瓦斯涌出异常时间序列辨识 |
4.2 煤与瓦斯突出声发射信号前兆特征提取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信息融合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 |
5.1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模型 |
5.2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机器学习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预测方法 |
6.1 基于时空耦合的瓦斯浓度态势预测模型 |
6.2 基于广义回归网络的煤与瓦斯突出态势值预测模型 |
6.3 本章小结 |
7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的工程测试 |
7.1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要素获取及评估临界值的确定 |
7.2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评估方法验证 |
7.3 煤与瓦斯突出态势预测方法验证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查新结论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煤和瓦斯突出的预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KPCA与NEAT算法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D]. 程业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薛湖煤矿瓦斯地质研究及其实际应用[D]. 练达.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响水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和局部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D]. 牛俊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研究[D]. 陈煜朋.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5]基于解吸热效应的煤与瓦斯热流固耦合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郝建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6]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研究进展[J]. 程远平,周红星.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1)
- [7]峻德矿30#煤层地应力场控制下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研究[D]. 李宝林.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长平公司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师振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9]含瓦斯煤解吸过程煤体表面温度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 刘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煤与瓦斯突出态势感知方法研究[D]. 王雨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