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

全国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

一、全国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菁[1](2006)在《李四光与地质力学的兴起之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地质力学(Geomechanics)是用力学的原理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学科。我国的地质力学学科是由地质学家李四光倡导建立起来,从启蒙时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内容广泛涉及到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固体力学和天文地质等多个方面,是一门具有多边联系的边缘学科。195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地质力学在我国得到蓬勃的发展。而这一时期由于国内政治环境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中国学科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李四光作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受到了广泛的宣传,文革期间,地质力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而在文革过后,当那些特殊的政治环境不复存在之后,地质力学也逐渐恢复了它的常态,对它的宣传也慢慢淡化,成为地质学中的一个并不耀眼的分支。地质力学学科在特殊时期内的兴起,反映的是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对科学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建国前后我国地质学界的变化入手,简略分析李四光权威地位的确立,进而追溯地质力学的创立及其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迅速发展,以及文革期间地质力学的推广和应用,初步分析了在地质力学的兴起过程中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王鸿祯,翟裕生,游振东,石宝珩,籍传茂,杨巍然,杨光荣[2](2002)在《20世纪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在21世纪之初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全面大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地质科学也步入了兴盛发达的新时期,因为它具备了社会需求、科学问题和社会支撑基础3个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回顾20世纪之初,由于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的远见卓识,中国地质学在20世纪20~30年代已建立了世界声誉。新中国建立后的50~7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取得了迅速的进展。自70年代末至今的20余年开放时期,更取得了全面的发展。随着世纪之交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为广大地质学者所接受,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必将互相交叉融合,开展综合的和协调的研究道路。中国地质科学在新的世纪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全新阶段。

王琦[3](2012)在《深部厚顶煤巷道围岩破坏控制机理及新型支护系统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开采进一步向超千米深井发展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厚煤层开采又是煤炭深井开采的一个重要内容。巨野矿区深部厚顶煤开采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对我国此类巷道支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部厚顶煤巷道两帮及顶板均为软弱煤体,开挖以后易出现较大范围的破裂区,顶板煤体碎胀严重,极易与基本顶产生明显离层,顶板下沉量大,且持续变形,给巷道围岩控制带来极大困难。目前,有关深部厚顶煤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及稳定性控制机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且在现有的巷道支护体系中,适合此类巷道经济有效的支护手段还很欠缺。因此,从根本上认识深部厚顶煤巷道的围岩变形破坏机理,提出合理的支护对策,对我国深部厚煤层开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巨野矿区典型的深井煤矿-赵楼煤矿为工程背景,针对深部高地应力作用下厚顶煤巷道支护难题,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材料研发、数值分析、模型试验及现场试验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深部厚顶煤巷道的变形破坏及围岩控制机理进行研究,并研发出适用于该类巷道支护的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深部厚顶煤巷道变形破坏规律现场实测研究。对赵楼煤矿深部厚顶煤巷道水文地质、地应力、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原支护条件下矿压、围岩变形破坏与支护构件受力状态等进行现场监测研究。通过研究分析得到赵楼煤矿深部厚顶煤巷道顶板围岩碎胀变形严重、离层量大、变形持久不可控的主要原因及机制。2.厚顶煤巷道顶板冒落机理研究。基于塑性力学的极限分析理论,采用广义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考虑了巷道顶板围岩应力与支护荷载的作用,推导出了巷道顶板冒落的迹线方程,讨论了不同岩体力学参数、围岩应力水平与支护荷载大小对顶板冒落范围的影响。对赵楼煤矿3302工作面深部厚顶煤矩形巷道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了支护载荷对顶板冒落范围的影响,并根据工程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3.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研发。研究并提出了深部厚顶煤巷道“先控后让再抗”的耦合让压强力支护理念,研制了支护强度高、刚度大、预紧力损失小、具有定量让压性能、护表效果好且经济合理的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并根据托梁的不同布置方式设计了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工字钢锚索梁支护系统及T型钢带锚索梁支护系统、U型钢带锚索梁支护系统4大类14种试验方案进行对比研究。4.支护系统对比评价指标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巷道表征变形量D、围岩控制经济指标I、支护系统组合构件整体性能利用率η、支护系统组合构件耦合效率W四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巷道围岩变形权重值和支护系统组合构件耦合效率权重值。将上述指标用于巷道支护效果及支护系统组合构件耦合性能的对比评价,使评价工作得以量化。5.支护构件耦合性能数值研究。设计了不同支护构件及预紧力组合情况下的13种对比方案,通过数值试验统计分析,对各方案耦合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耦合效果最好的3种计算方案分别为方案N3(Ⅱ12b+(?)22锚索)、方案N2(Ⅱ12a+(?)17.8锚索)和方案N5(Ⅱ12c+(?)22锚索)。同时分析了锚索型号与预紧力两因素对支护系统耦合性能和支护效果的影响。6.支护效果数值试验对比分析。14种支护方案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各方案比原支护方案效果显着提高;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围岩控制效果整体优于工字钢锚索梁支护系统且经济性高;让压型锚索箱梁4种支护方案中,巷道围岩控制效果最好的为纵横组合方案,其次为纵向单梁方案,再次为纵向双梁方案,最后为横梁方案。7.现场支护构件新型监测手段与评价系统现场应用。研发、制作并在现场试验中应用了测力箱梁、测力工字钢和测力钢带,用于支护构件的受力监测。利用建立的评价系统对现场试验得到的围岩收敛、顶板离层、顶板弯曲沉降、围岩深部位移、锚杆与锚索托锚力、钢梁与钢带受力等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对不同方案优劣进行了量化综合评定。8.多方案现场试验对比研究。针对3302工作面顺槽特点,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试验结论提出了不同支护系统及其方案的选取原则,并按该原则进行了3大类11种方案的现场试验研究。在每个支护方案试验段设置多个监测测站,通过监测结果综合对比分析得到了与理论分析及数值试验基本一致的结论。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各方案围岩控制效果整体优于工字钢锚索梁支护系统,明显优于原方案,其中纵横组合方案效果最好,其次为纵向单梁方案。经综合分析给出了在地质条件恶劣的厚顶煤巷道支护时,首选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纵横组合方案;当地质条件稍好时,选用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纵向单梁方案的工程建议。9.柔性加载系统研发。针对目前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加载边界条件存在的问题,基于对多类特种柔性橡胶材料进行的研究,结合试验要求,研制出新型柔性均布压力加载装置,并用于本文模型试验研究,使加载系统更真实的满足对原型条件的模拟要求。10.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比研究。基于赵楼煤矿深部厚顶煤巷道工程地质条件,对两种典型支护方案下的3302工作面顺槽开挖支护过程进行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了光纤光栅和电阻应变测试系统、光栅多点位移数据采集系统、数字照相系统和新型支护构件受力监测系统等监测手段;得到了不同支护方案的巷道围岩应力演化规律、围岩变形规律及支护构件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纵向单梁方案支护效果总体优于横梁支护方案。11.锚索梁支护系统作用机制研究。建立了锚索梁支护系统对顶板围岩作用的三维力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推导得到锚索梁及其不同布置方式、锚杆、锚索单独或联合作用下的顶板围岩围压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对锚索梁支护系统不同布置方式作用下的顶板围岩应力状态进行算例分析,结果显示:纵横组合方案在顶板围岩中形成的围压状态最佳,其次为纵向单梁方案,纵向双梁方案及横梁方案分列其后。将理论计算、数值试验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得到了锚索梁支护系统的作用机制。

薛华俊[4](2016)在《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体力学特性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复杂条件下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支护中出现的诸多难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断面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基础”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金项目“软弱煤岩实验室注浆试验”,以山西曙光煤业二采区轨道巷软弱煤帮支护为研究背景,基于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对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体力学特性与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曙光煤业二采区围岩地质力学评价及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支护对策研究实验室试验得出,曙光煤业二采区轨道帮部煤层松软,顶、底板泥岩强度不高,且富含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伊利石和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巷道顶、底板围岩属于强膨胀性软岩。现场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曙光煤业二采区地应力场以自重应力为主导,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垂直面夹角为5°,接近于垂直方向,应力值为14.35MPa;中间主应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2.84°,应力值为12.80MPa;最小主应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4°,应力值为8.92MPa;中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方向基本与最大主应力相垂直。声波法、窥视法测试围岩松动圈结果表明,曙光煤业二采区轨道巷顶板围岩松动圈范围为2.0-2.2m,帮部围岩松动圈范围为2.3-2.8m,属于典型大松动圈,且帮部2#煤层整体较为破碎。根据工程概况、围岩物理力学特性、围岩矿物成分含量、巷道地应力大小、围岩松动破坏范围等得出,曙光煤业二采区轨道巷属于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分析了其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和加固支护原则,并提出了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局部深、浅孔注浆与锚索联合加固支护技术。(2)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围岩实验室注浆试验及微细观特性研究通过测试18种不同水灰比、膨润土比例的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和36种不同水灰比、膨润土比例的比表面积为800m2/g的超细水泥浆液的析水率和浆液固结体单轴抗压强度得出,水灰比1:0.6、膨润土比例为水泥重量4%、比表面积为800m2/g的超细水泥浆液,析水率为6%,养护28d后浆液固结体单轴抗压强度为8.87MPa,满足实验室对曙光煤业二采区轨道巷破坏煤层等效试件的注浆要求。自主研发了MYZJ-2型实验室液压注浆系统,可进行直径0-55mm、高度0-200mm试件实验室注浆试验,注浆压力范围为0-6MPa,实现了不同注浆压力环境下标准试件注浆试验及相关研究。采用优化配比浆液和自主研发的液压注浆系统,对曙光煤业二采区轨道巷破坏煤层等效试件进行实验室注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依靠浆液对试件多个交叉裂隙的固结,试件强度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和提高,且在0-2mpa范围内,随着注浆压力增大,注浆试件峰值强度和峰后残余强度不断增大;注浆压力0.5mpa、1.0mpa、1.5mpa、2.0mpa时,注浆试件峰后残余强度较注浆前分别提高约23.8%、50%、60.9%、73.9%;注浆后试件由线弹性材料转化为弹塑性材料,进而转化为近理想塑性材料,试件抗承载能力增强,注浆效果良好。注浆前后破坏煤层等效试件ct扫描图像、裂隙分形维数计算结果和sem电镜扫描图像表明,完好煤层试件受压破坏后,试件内部产生了许多细观裂隙,断口形貌呈明显的河流状脆性断裂特性;注浆后,试件裂隙基本被浆液充填,恢复了试件完整性,在0-2mpa范围内,随着注浆压力增大,试件注浆后裂隙分形维数不断减小;注浆压力0.5mpa、1.0mpa、1.5mpa、2.0mpa时,试件注浆后裂隙分形维数较注浆前分别减小约19.27%、18.05%、23.58%、24.16%;注浆试件受压破坏后,断口表面基本被超细水泥完全附着,且与煤颗粒相互胶结在一起,断口形貌未出现明显脆性断裂特性,改变了煤层试件脆性破坏特性。注浆后破坏煤层等效试件裂隙面与浆液之间产生了一定粘结力,加载受力后,注浆试件破坏区主要为注浆加固区,试件破裂机理没有改变。(3)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加固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在原支护条件下,曙光煤业二采区轨道巷围岩移近量较大,巷道底板浅部围岩出现塑性拉伸破坏,巷道浅部围岩和两帮深部围岩均出现塑性剪切破坏,混凝土喷层和锚杆(索)受力均超过其极限承载范围,巷道围岩支护强度严重不足。对巷道松动圈范围内围岩进行注浆加固,围岩变形得到了明显控制。巷道采用全断面注浆加固效果最佳、采用帮部注浆加固效果次之、采用顶板注浆加固效果最次,其中采用帮部注浆加固效果与采用全断面注浆方式相差较小。巷道帮部破碎煤体是巷道围岩最薄弱点,对巷道帮部围岩注浆加固,能使破碎煤体形成整体,提高煤体承载能力,而且能有效支撑巷道顶板载荷,对控制巷道顶、底板围岩变形有很好的作用。故在保证巷道安全前提下,为节约加固支护成本,宜采用帮部注浆加固方式对巷道松动圈范围内围岩进行加固支护。在巷帮浅部破碎围岩注浆加固基础上,对巷帮深部不同深度塑性破坏煤体进行注浆和锚索加固支护,巷道围岩变形得到进一步控制。在注浆深度2-10m范围内,随着注浆深度增加,巷道围岩变形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当巷道深部注浆深度为4-6m时,能最大程度控制巷道围岩移近量,并得到了巷道深部围岩注浆深度与围岩两帮移近量、顶板下沉量关系式。巷帮深部注浆对塑性区范围内煤体进行加固,使锚索在煤体和周边围岩中获得有效拉力点,较好发挥锚索高强抗拉作用,减少巷道围岩变形。基于数值模拟和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支护对策研究结果,提出采用巷道帮部深、浅孔注浆与锚索联合加固支护曙光煤业二采区轨道巷。采用巷道帮锚索+两帮注浆加固支护方式时,巷道两帮移近量、顶板下沉量、底板臌起量分别较巷道采用原支护方式减小约70.5%、40.2%、24.5%,巷道两帮、顶板、底板塑性区最大厚度分别为2.50m、0.88m、2.21m,混凝土喷层和锚杆(索)受力均未超过其极限承载范围,巷道围岩变形被有效控制;采用巷道帮锚索+右帮注浆加固支护方式时,巷道两帮移近量、顶板下沉量、底板臌起量分别较巷道采用原支护方式减小约41.3%、14.3%、13.3%,巷道左帮、右帮、顶板、底板塑性区最大厚度分别为3.88m、2.60m、1.32m、2.65m,混凝土喷层和锚杆(索)受力均超过其极限承载范围,锚杆(索)可能被拉断或剪断,巷道左帮煤体变形没有被有效控制。(4)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围岩注浆结构体力学特性研究通过分析锚杆、锚索、巷道软弱煤帮注浆前后围岩应力-应变曲线和破坏过程得出,a3钢锚杆破断过程、巷道软弱煤帮注浆前后围岩本构模型均可近似为由弹性元件和塑性元件串联组成的圣维南体,即理想弹塑性体;左旋预应力钢绞线锚索本构模型可近似为由单个弹性元件构成的胡克体,即理想弹性体。通过分析巷道开挖后软弱煤帮围岩与帮锚杆在巷道切向载荷作用下应力-应变的4个过程,得出巷道软弱煤帮松动圈范围内围岩与支护体本构模型和本构方程。通过分析软弱煤帮巷道浅部松动圈范围和深部塑性破坏范围内煤体注浆、补打煤体原支护中已破断和失效的锚杆、施工帮部锚索加固支护作用得出,软弱煤帮注浆后围岩、补打锚杆和加固支护锚索在巷道切向载荷作用下,应力-应变过程主要分为2段,并进一步分析得出巷道软弱煤帮注浆后围岩与支护体本构模型和本构方程。(5)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加固技术现场应用研究结合以上研究,曙光煤业二采区大断面软弱煤帮轨道巷采用了2种注浆加固支护方式,分别为巷道帮锚索+两帮注浆加固支护、巷道帮锚索+右帮注浆加固支护。矿压监测结果表明,巷道注浆加固后围岩变形情况得到明显改善,采用两帮注浆方式的巷道两帮、顶底围岩移近量较一帮注浆方式分别减小约50%和30%,较巷道原支护方式分别减小约85%和80%;采用两帮注浆方式的巷道顶板围岩离层量较一帮注浆方式减小约60%。声波法和窥视法测试围岩松动圈范围表明,采用帮锚索+右帮注浆加固支护方式后,巷道左帮、右帮、顶板围岩松动圈范围分别为2.5-2.7m、1.5-1.7m、1.1-1.3m;采用帮锚索+两帮注浆加固支护方式后,巷道左帮、右帮、顶板围岩松动圈范围分别为1.5-1.7m、1.3-1.5m、0.6-0.8m。软弱煤帮注浆加固支护使巷道原来破碎煤层形成整体,减小了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提高了煤体承载能力,改善了煤体内部应力条件,减轻巷道顶板承载压力,而且较巷道全断面注浆能有效节约注浆加固成本、加快施工速度;深、浅孔注浆与锚索联合加固支护方式对巷道浅部围岩实现封闭,防止漏浆,使锚索在深部围岩中获得拉力点,有效控制了巷道移近量和离层量,保证了巷道围岩稳定性。

石言[5](1975)在《风中秀木更挺拔——从全国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说起》文中指出 今年十月,地质科学研究院在大连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来自地质战线的代表欢聚一堂,畅谈实践体会,认真探讨问题,涉及各个矿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热等方面,会议之规模,涉及问题之深度、广度,是地质力学发展中前所未有的。一些地质界的老同志,看到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在我国土生土长,正在遍地开花结果,看到我们用自己创造的学科为社会主义服务感到格外高兴和亲切。

代聪[6](2018)在《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开挖与支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蓬勃发展,修建了一大批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给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带来了新挑战。大量工程实践表明,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断面缩小、衬砌裂损、拱架扭曲、掌子面坍塌等围岩大变形问题,严重影响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进度,进而增加施工成本。论文以四川省阿坝州绵竹至茂县公路蓝家隧道为依托工程,选取多个典型特征区段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测试等多种研究方法,针对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开挖与支护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蓝家岩隧道现场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成果,综合采用数值计算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通过反演分析得到了隧道轴线方向上初始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并与施工过程中应力解除法测得的初始地应力进行对比,证明了反演分析的结果是正确的。以强度应力比为判定指标,提出了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分级指标,据此对依托工程全线围岩大变形的等级和区段进行了预测。(2)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地应力场中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夹角α对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探明了洞周围岩变形对夹角α的敏感程度,运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夹角α和侧压力系数λH和λh对洞周围岩变形影响程度的大小。开展了大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探明了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平行和垂直两种情况下软岩隧道的围岩稳定性。(3)采用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明了管棚布设范围、环向间距和注浆厚度等单一因素对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综合运用拉丁超立方抽样、遗传算法和罚函数理论等数学手段,以控制围岩变形为约束条件,以节约材料成本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支护效果和材料成本的管棚参数优化方法,该优化方法可以综合考虑管棚各设计参数的相互影响。开展了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管棚参数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管棚参数优化方法的合理性。(4)厘定了国内外典型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常用的开挖工法,综合采用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开挖工法对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比选出适合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施工的开挖工法。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上下台阶法的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了依托工程开挖进尺和台阶长度的最优值。论文研究成果将对我国西部大量拟建的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李卫[7](2021)在《考虑围岩爆破损伤效应的浅埋大跨硬岩车站稳定性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城市地铁建设穿越的地层条件愈发复杂,导致隧道施工中地表塌陷、围岩失稳等灾害频发,因此地铁建设中的灾害控制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通常情况下,地铁车站埋深较浅,围岩主要是第四系砂土层,近年来则遭遇一些特殊地质条件,如青岛、大连地铁车站需穿越硬岩地层,致使大跨地铁车站建设面临一系列特殊性(浅埋、跨度大、覆岩厚度小),硬岩地层条件下浅埋爆破施工引起的围岩损伤规律、地层变形特征及围岩稳定性等问题尚不明晰,设计和施工缺乏理论支撑。本文针对浅埋大跨硬岩车站特殊工况,采用理论计算、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研究手段,考虑车站围岩爆破损伤效应,系统研究了硬岩地层浅埋大跨暗挖车站爆破损伤机理,开展了浅埋车站爆破开挖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揭示了浅埋车站围岩的爆破损伤特性及规律,提出了考虑爆破影响下车站围岩有效承载厚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浅埋大跨硬岩车站相匹配的围岩开挖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爆破损伤作用下围岩稳定性力学分析与数值计算模型,从围岩应力分布、竖向位移大小及塑性破坏区面积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爆破损伤效应对浅埋、深埋围岩稳定性的差异性影响,验证了考虑浅埋硬岩车站爆破损伤效应的必要性。研究认为:爆破应力波在浅埋车站围岩传播,遭遇介质突变后部分反射波重新作用于拱顶围岩,造成围岩二次损伤,围岩损伤效果更加明显。爆破应力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波形也会发生变化,在深埋隧道中,会在离开震源较远的地方逐渐稳定下来,而在浅埋车站中,应力波会出现相互叠加,体现在围岩介质中可认为围岩拱顶位移变化更明显。(2)基于围岩爆破损伤理论与现场试验测试,获得了围岩损伤因子与爆源距离及装药量间的非线性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爆破冲击波及应力波作用下的围岩粉碎区及裂隙区半径方程,开展了现场声波测试试验,现场声波测试结果表明,距爆源0~0.6m范围内围岩破坏严重,0.7~1.7m范围内围岩存在损伤扰动区,1.7~4.7m范围内围岩基本保持完整状态,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合理性。(3)创建了考虑爆破损伤效应的浅埋硬岩开挖稳定性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复合指数型爆破应力波加载的爆破损伤后围岩参数确定方法,分析了考虑与不考虑爆破损伤作用下初支拱盖法开挖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变化规律,揭示了爆破损伤效应对车站开挖稳定性的影响机制。(4)研发了浅埋大跨硬岩车站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通过电火花震源实现围岩爆破过程的模拟。开展了考虑与不考虑爆破损伤效应两种工况下的浅埋大跨硬岩车站开挖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分析初支拱盖法及拱盖法在不同覆岩厚度条件下的车站围岩应力、位移及初期支护应力变化规律,最后从拱顶沉降、地表变形及两帮位移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初支拱盖法的地层适用性。(5)提出了基于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的围岩力学性质劣化程度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承载厚度即有效岩跨比概念,建立了新的适用于爆破损伤影响下的浅埋大跨硬岩车站围岩开挖稳定性评价方法,依托青岛地铁四号线人民会堂站浅埋暗挖工程,从拱顶沉降、地表变形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有效岩跨比与传统岩跨比条件下的车站围岩变形情况,并与现场实际监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有效岩跨比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为浅埋车站爆破施工和开挖设计优化提供了科学指导。

黄汲清[8](1984)在《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四)》文中提出 中国大型油田的发现和石油地质研究的进展大型油田的发现建国初期,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和陈云副总理对寻找和开发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建立自己的石油工业,非常关心,非常重视。1952年在燃料工业部下成立了石油总局,负责全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随后指令地质部负责全国的石油、天然气普查。1955年初,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召开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根据一些老地质专家的找油意见和理论推断,结合现有地质资料的分析,决定把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

魏丽[9](2018)在《沉积岩岩性的遥感解译及应用 ——以新疆吉木萨尔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遥感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查手段,在地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研究涉及了构造、断裂、地灾、岩浆岩和变质岩等方面,尤其是在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工作中表现突出,其显着的提高了野外工作的效率和勘察研究的精度。然而,沉积岩组成矿物复杂多变,且不同岩性间结构、构造的相似程度高,导致对沉积岩的解译一直难以深入开展。大龙口地区位于盆山(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和天山构造带西北缘)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区内沉积岩广泛发育,其地层出露好,植被覆盖少,地层界线清晰,时代划分明确,是二叠-三叠系的典型地质剖面之一,前人在该区内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勘查工作,研究成果详实,且地区研究成熟度高;该区World View-2遥感影像数据分辨率高,地质信息丰富,适宜作为解译底图使用。本文选择大龙口地区为研究对象,依托于“大龙口二叠系-三叠系石油地质剖面建设”项目,尝试进行沉积岩遥感解译方面的研究。遥感岩性解译在沉积岩地区的应用,是基于岩石光谱的理论,利用对不同遥感影像的处理,加强岩性光谱信息的特征,提取目标岩性信息。本文是通过在研究区进行剖面实测工作,对不同层位岩性的岩石进行取样,对现场采集的样品的进行光谱测试,把获得的岩样波谱利用View Specpro专业软件进行了重采样、平滑处理等数据处理,并利用ENVI软件对Landsat-8和World View-2图像进行不同的预处理,综合两类光谱数据的共同特征,分析不同岩性光谱曲线特征,并结合USGS典型矿物光谱库,综合多方面信息进行比对判辨,建立研究区的典型岩性光谱库,将影像中的光谱和研究区典型岩性光谱库进行光谱角匹配,针对匹配岩性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同时对Landsat-8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也进行岩性识别,比较两类方法的优劣。最终综合野外实测剖面、前人研究成果、室内薄片鉴定和解译岩性分类图四方面的信息,得到大龙口地区的岩性-地层界线图。本文基于不同影像数据的特征,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研究出一套适合Landsat-8和World View-2影像的预处理流程;基于室内实测岩石波谱数据,划分出研究区的9种岩性,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岩典型波谱库,能够用于其他地区解译工作的借鉴;基于分类方法的不同,对Landsat-8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对World View-2影像采用光谱角匹配的方法,分析得出,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较准确划分岩性界线;基于研究区解译结果的精度分析评价,并在相似地区进行验证,表明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基于野外实测剖面和遥感岩性解译图等方面综合分析,获取岩性-地层解译图,体现出综合多种信息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禹启仁[10](1991)在《中国地质学会1991年度学术会议预告》文中指出

二、全国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提纲范文)

(1)李四光与地质力学的兴起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地质力学的崛起
    1. 地质机构的调整重组与李四光权威地位的确立
    2. 地质力学的发展过程
    3.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对地质力学的宣传
第二章 地质力学的建制化
    1. 地质力学的主要内容
    2. 和其他大地构造学派的比较
    3. 地质力学建制化的过程
第三章 地质力学的推广和传播
    1. 地质力学在地质学领域内的应用
    2. 文革时期的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深部厚顶煤巷道围岩破坏控制机理及新型支护系统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深部煤巷变形破坏机理研究进展
        1.2.2 深部煤巷围岩控制机理研究进展
        1.2.3 深部煤巷支护技术及方法研究进展
        1.2.4 深部巷道支护体系耦合性能研究进展
        1.2.5 让压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
        1.2.6 深部煤巷模型试验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深部厚顶煤巷道变形破坏规律现场实测研究
        1.3.2 深部厚顶煤巷道顶板冒落机理研究
        1.3.3 适用于深部厚顶煤巷道的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研发
        1.3.4 支护系统组合构件耦合性能研究
        1.3.5 深部厚顶煤巷道支护系统围岩控制效果对比研究
        1.3.6 深部厚顶煤巷道锚索梁支护系统作用机制研究
        1.3.7 深部厚顶煤巷道新型模型试验系统及相似材料研发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矿井工程概况
        2.1.1 巨野矿区概况
        2.1.2 赵楼煤矿概况
    2.2 赵楼煤矿3302工作面及顺槽概况
        2.2.1 地质条件
        2.2.2 原支护方案
        2.2.3 原支护方案围岩控制效果
    2.3 地应力测试
        2.3.1 地应力测试方法及原理
        2.3.2 地应力测试分析
    2.4 围岩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2.4.1 现场钻孔取芯及试件加工
        2.4.2 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2.4.3 物理力学试验结果
    2.5 3302工作面顺槽前期现场监测
        2.5.1 巷道围岩松动破坏范围探测
        2.5.2 巷道围岩变形与支护构件受力监测
        2.5.3 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部厚顶煤巷道顶板冒落破坏机理研究
    3.1 深部厚顶煤巷道顶板冒落破坏的极限分析
        3.1.1 Hoek-Brown强度准则
        3.1.2 极限分析法
        3.1.3 厚顶巷道顶板冒落破坏的极限分析
    3.2 算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研发及对比方案设计
    4.1 支护系统研发背景
    4.2 支护系统设计理念
        4.2.1 耦合支护理念
        4.2.2 让压支护理念
        4.2.3 强力支护理念
        4.2.4 “先控后让再抗”的耦合让压强力支护理念
    4.3 支护系统设计
        4.3.1 支护系统组成
        4.3.2 箱型支护梁设计
    4.4 锚索梁与围岩共同作用效果对比分析
        4.4.1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
        4.4.2 围岩变形及托梁受力结果分析
        4.4.3 巷道顶板受压区结果分析
        4.4.4 局部变形结果分析
    4.5 锚索让压环性能分析
    4.6 支护系统工作原理
    4.7 支护系统对比试验方案设计
        4.7.1 试验方案设计
        4.7.2 各组合构件性能参数
        4.7.3 支护方案造价统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支护系统数值试验对比研究
    5.1 支护系统对比评价指标建立及确定
        5.1.1 对比评价指标建立
        5.1.2 深部厚顶煤巷道支护系统对比评价指标权重值确定
    5.2 支护系统组合构件耦合性能分析
        5.2.1 对比方案设计及模型建立
        5.2.2 结果分析
        5.2.3 锚索(杆)预紧力因素影响分析
    5.3 支护系统围岩控制效果及经济性能对比试验
        5.3.1 试验方案设计
        5.3.2 模型建立及计算
        5.3.3 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5.3.4 钢带锚索梁支护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支护系统现场试验对比研究
    6.1 巷道监测方案设计及实施
        6.1.1 监测方案设计
        6.1.2 监测设备制作与使用
        6.1.3 支护系统及监测方案现场实施
    6.2 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现场试验对比分析
        6.2.1 与原支护系统对比分析
        6.2.2 钢梁锚索梁支护系统对比分析
        6.2.3 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不同布置方式下的各方案对比分析
    6.3 钢带锚索梁支护系统现场试验对比分析
        6.3.1 巷道围岩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6.3.2 支护构件受力监测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7.1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及模拟材料选定
        7.1.1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理论
        7.1.2 试验研究规划
        7.1.3 模型体相似材料
        7.1.4 模型巷道支护构件相似材料及支护方法
    7.2 模型试验系统
        7.2.1 试验装置性能
        7.2.2 柔性加载系统研制
        7.2.3 监测系统性能
        7.2.4 模型试验过程
    7.3 厚顶煤巷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7.3.1 模型试验进展规划
        7.3.2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7.3.3 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7.3.4 支护构件受力特征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锚索梁支护系统顶板作用机制对比研究
    8.1 三维顶板围压计算公式
        8.1.1 理论基础
        8.1.2 力学模型建立
        8.1.3 围压计算公式推导
    8.2 各方案顶板围岩围压计算分析
        8.2.1 不同锚索梁支护系统顶板作用简化模型
        8.2.2 顶板围岩围压计算
        8.2.3 计算参数赋值
        8.2.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8.3 现场及模型试验对比验证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与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论文
申请的专利
所获的荣誉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体力学特性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弱煤帮巷道支护理论发展概况
        1.2.2 软弱煤帮巷道注浆技术发展概况
        1.2.3 软弱煤帮巷道注浆理论发展概况
        1.2.4 软弱煤帮巷道注浆材料发展概况
        1.2.5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曙光煤业二采区围岩地质力学评价及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支护对策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矿井概况
        2.1.2 二采区轨道巷概况
    2.2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2.1 试样采集
        2.2.2 试件加工
        2.2.3 试验设备
        2.2.4 试验方案
        2.2.5 试验分析
        2.2.6 试验结果
    2.3 围岩矿物成分分析
        2.3.1 试样采集
        2.3.2 测试内容
        2.3.3 试验设备
        2.3.4 试验方案
        2.3.5 试验分析
        2.3.6 试验结果
    2.4 巷道现场地应力测试
        2.4.1 测试方法
        2.4.2 测试设备
        2.4.3 测试地点选择
        2.4.4 测试步骤
        2.4.5 测试结果
    2.5 围岩松动圈范围测试
        2.5.1 松动圈的形成
        2.5.2 测试目的
        2.5.3 测试方法选取
        2.5.4 声波法测试松动圈范围
        2.5.5 窥视法测试松动圈范围
        2.5.6 测试结果
    2.6 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2.7 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支护对策研究
        2.7.1 围岩加固支护原则
        2.7.2 围岩加固支护技术
    2.8 本章小结
3 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围岩实验室注浆试验及微细观特性研究
    3.1 试验概述
    3.2 破坏煤层等效试件制作
        3.2.1 试样采集与加工
        3.2.2 试验设备
        3.2.3 试验方案
    3.3 注浆浆液配比优化试验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设备
        3.3.3 试验方案
        3.3.4 析水率试验研究
        3.3.5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3.6 试验结果
    3.4 破坏煤层等效试件实验室注浆试验
        3.4.1 试验设备
        3.4.2 试验方案
        3.4.3 试验结果
    3.5 实验室注浆试验效果分析
        3.5.1 单轴压力试验分析
        3.5.2 CT扫描与图像分析
        3.5.3 分形维数计算与分析
        3.5.4 SEM电镜扫描与细观断口形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加固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4.1 概述
    4.2 巷道模型建立
        4.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2.2 本构模型选取及赋值
        4.2.3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4.3 原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4.3.1 巷道原支护方式
        4.3.2 模拟结果分析
    4.4 注浆位置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
    4.5 巷帮深部注浆深度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
    4.6 巷道注浆加固方案及围岩稳定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围岩注浆结构体力学特性研究
    5.1 概述
    5.2 本构模型基本元件
    5.3 锚杆、锚索、围岩本构模型
    5.4 巷道软弱煤帮围岩与支护体本构模型
    5.5 巷道软弱煤帮注浆后围岩与支护体本构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加固技术现场应用研究
    6.1 工程概述
    6.2 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加固技术
        6.2.1 注浆加固工艺
        6.2.2 注浆材料
        6.2.3 注浆参数设计
    6.3 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加固围岩稳定性监测与分析
        6.3.1 巷道注浆加固围岩矿压监测
        6.3.2 巷道注浆加固围岩松动圈范围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发明的专利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6)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开挖与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分布特征研究
        1.2.2 地应力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
        1.2.3 管棚设计参数的选择及优化
        1.2.4 隧道开挖工法的选择及优化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及围岩大变形预测研究
    2.1 地应力现场测试常用方法
        2.1.1 水压致裂法
        2.1.2 应力解除法
    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2.2 多元线性的基本假定
        2.2.3 回归系数的β估计
        2.2.4 回归效果的检验
    2.3 蓝家岩隧道初始地应力测试
        2.3.1 水压致裂法测试结果
        2.3.2 应力解除法测试结果
        2.3.3 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实测结果比较
    2.4 蓝家岩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反演
        2.4.1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2.4.2 初始地应力场的影响因素与边界条件的施加
        2.4.3 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回归分析原理
    2.5 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回归结果分析
    2.6 蓝家岩隧道轴线处地应力分布特征
    2.7 蓝家岩隧道围岩大变形分级及预测
        2.7.1 大变形分级的研究现状
        2.7.2 大变形分级标准的确定
        2.7.3 蓝家岩隧道大变形预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构造应力对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
    3.1 初始地应力场分类
        3.1.1 自重应力场
        3.1.2 构造应力场
        3.1.3 地应力场分类
    3.2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计算方案
        3.2.2 模型建立
        3.2.3 地应力施加
    3.3 计算结果的分析
        3.3.1 敏感性分析
        3.3.2 自重型地应力场围岩稳定性
        3.3.3 构造-自重型地应力场围岩稳定性
        3.3.4 构造型地应力场围岩稳定性
        3.3.5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3.4 模型试验概况
        3.4.1 试验工况
        3.4.2 试验系统
        3.4.3 相似关系
        3.4.4 相似材料
        3.4.5 量测系统
        3.4.6 模型的制作与开挖
    3.5 试验结果的分析
        3.5.1 洞周位移
        3.5.2 围岩压力
        3.5.3 围岩应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管棚支护研究
    4.1 管棚概述
        4.1.1 管棚的用途
        4.1.2 管棚的分类
        4.1.3 管棚的作用
    4.2 管棚研究方法
        4.2.1 理论分析
        4.2.2 数值模拟
        4.2.3 模型试验
    4.3 管棚参数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4.3.1 研究对象
        4.3.2 模型建立
        4.3.3 参数选取
        4.3.4 计算工况
        4.3.5 计算结果分析
        4.3.6 模型试验
    4.4 管棚参数优化方法
        4.4.1 管棚优化方法
        4.4.2 工程实例分析
        4.4.3 优化结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开挖工法的选择与优化
    5.1 软岩隧道常用开挖工法
        5.1.1 台阶法
        5.1.2 单侧壁导坑法
        5.1.3 双侧壁导坑法
        5.1.4 CRD法
        5.1.5 开挖工法对比分析
    5.2 开挖工法的选择
        5.2.1 常用工法调研
        5.2.2 数值模型建立
        5.2.3 计算结果分析
        5.2.4 模型试验概况
        5.2.5 试验结果分析
        5.2.6 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3 施工参数的优化
        5.3.1 开挖进尺的优化
        5.3.2 台阶长度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奖励及成果

(7)考虑围岩爆破损伤效应的浅埋大跨硬岩车站稳定性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围岩爆破损伤机理及评价方法研究
        1.2.2 地铁车站开挖工法研究
        1.2.3 大跨暗挖地铁车站围岩开挖稳定性研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浅埋与深埋硬岩车站考虑围岩爆破损伤效应对比分析
    2.1 爆破损伤作用下浅埋/深埋围岩稳定性力学分析
        2.1.1 浅埋/深埋界定方式
        2.1.2 浅埋/深埋围岩爆破损伤力学模型
        2.1.3 浅埋/深埋围岩开挖力学模型
        2.1.4 爆破损伤效应对浅埋、深埋围岩稳定性的差异性影响分析
    2.2 爆破损伤作用下浅埋/深埋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2.2.1 浅埋车站爆破结果
        2.2.2 深埋隧道爆破结果
        2.2.3 塑性破坏区差异性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浅埋大跨硬岩车站爆破损伤劣化机制分析
    3.1 损伤因子表达式
        3.1.1 损伤因子定义
        3.1.2 考虑装药量条件的损伤因子推导
        3.1.3 现场试验测试
    3.2 浅埋硬岩爆破损伤半径分析
        3.2.1 硬岩爆破特性分析
        3.2.2 爆破损伤半径理论方程
        3.2.3 爆破损伤半径现场测试
        3.2.4 损伤半径理论-现场对比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考虑爆破损伤效应的浅埋硬岩开挖稳定性数值分析
    4.1 岩体本构模型
        4.1.1 弹性法则
        4.1.2 材料屈服及势函数表示
    4.2 基于爆破应力波优化加载的爆破损伤后围岩参数确定
        4.2.1 爆破应力波模型
        4.2.2 爆破应力波作用下模型塑性区变化规律
    4.3 浅埋硬岩车站爆破开挖稳定性分析
        4.3.1 爆破开挖模型
        4.3.2 不考虑爆破损伤初支拱盖法开挖结果分析
        4.3.3 考虑爆破损伤初支拱盖法开挖结果分析
        4.3.4 考虑爆破与不考虑爆破围岩差异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爆破损伤效应的浅埋硬岩开挖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
    5.1 模型试验设计
        5.1.1 试验思路
        5.1.2 相似理论及相似比尺
        5.1.3 模型体围岩相似材料
        5.1.4 模型试验系统
    5.2 拱盖法爆破开挖围岩力学响应分析
        5.2.1 围岩应力变化规律
        5.2.2 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5.2.3 初期支护应力变化规律
    5.3 初支拱盖法爆破开挖围岩力学响应分析
        5.3.1 围岩应力变化规律
        5.3.2 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5.3.3 初期支护应力变化规律
        5.3.4 最危险开挖步分析
    5.4 浅埋大跨硬岩车站开挖工法适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浅埋大跨硬岩车站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工程应用
    6.1 浅埋大跨硬岩车站开挖稳定性评价方法
        6.1.1 基于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的围岩力学性质劣化程度确定方法
        6.1.2 围岩有效承载厚度
        6.1.3 有效岩跨比与开挖稳定性关系
    6.2 工程应用
        6.2.1 车站概况
        6.2.2 现场监测设计
        6.2.3 开挖数据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获得奖励
博士期间授权及申请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沉积岩岩性的遥感解译及应用 ——以新疆吉木萨尔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岩石光谱的研究现状
        1.2.2 遥感识别岩性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背景及演化
        2.1.1 大龙口基本构造单元划分
        2.1.2 研究区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沉积相
第三章 岩矿光谱特征与实验
    3.1 矿物光谱成因机理
        3.1.1 电子跃迁
        3.1.2 振动
    3.2 岩石矿物波谱特征
        3.2.1 矿物的不同光谱特性
        3.2.2 岩石光谱特征
    3.3 岩石样品室内光谱测试
        3.3.1 光谱仪器
        3.3.2 测试方法
第四章 研究区沉积岩岩性遥感识别与提取
    4.1 研究区遥感图像及样品光谱数据的预处理流程
        4.1.1 遥感数据源的选取
        4.1.2 图像预处理
        4.1.3 样品光谱数据预处理
        4.1.4 岩石光谱的影响因素
    4.2 光谱分析
        4.2.1 陆源碎屑岩类
        4.2.2 粘土岩类
        4.2.3 火山碎屑岩类
        4.2.4 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
    4.3 研究区遥感岩性提取方法及解译成果
        4.3.1 根据图像信息的处理方式及地质判读
        4.3.2 根据光谱特征的处理方式及地质判读
        4.3.3 针对岩性分类结果图像进行分类后处理
    4.4 解译与分析
        4.4.1 遥感岩性解译
        4.4.2 遥感岩性分类精度评价
        4.4.3 在其它地区的应用
第五章 解译方法的应用与实践
    5.1 研究区地层调查
        5.1.1 地层岩性组合
        5.1.2 野外实测地质剖面
        5.1.3 基于剖面划分地层岩性组合界线
    5.2 样品采集及实验
        5.2.1 野外样品的采集
        5.2.2 样品的实验处理
    5.3 岩性解译与地层解译对比
        5.3.1 地层界线的对比
        5.3.2 地层界线的分析校正
结论及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全国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四光与地质力学的兴起之初探[D]. 胡晓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06(10)
  • [2]20世纪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回顾[A]. 王鸿祯,翟裕生,游振东,石宝珩,籍传茂,杨巍然,杨光荣. 地质学史论丛(4), 2002
  • [3]深部厚顶煤巷道围岩破坏控制机理及新型支护系统对比研究[D]. 王琦. 山东大学, 2012(12)
  • [4]大断面软弱煤帮巷道注浆体力学特性与控制技术研究[D]. 薛华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 [5]风中秀木更挺拔——从全国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说起[J]. 石言.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75(02)
  • [6]高地应力场软岩隧道开挖与支护研究[D]. 代聪.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7]考虑围岩爆破损伤效应的浅埋大跨硬岩车站稳定性分析与应用[D]. 李卫. 山东大学, 2021(10)
  • [8]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四)[J]. 黄汲清. 中国科技史料, 1984(02)
  • [9]沉积岩岩性的遥感解译及应用 ——以新疆吉木萨尔地区为例[D]. 魏丽. 西北大学, 2018(01)
  • [10]中国地质学会1991年度学术会议预告[J]. 禹启仁. 地球科学进展, 1991(02)

标签:;  ;  ;  ;  ;  

全国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