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虚拟水分析测量方法

产品虚拟水分析测量方法

一、产品虚拟水分析与计量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牟思宇[1](2021)在《基于投入产出的区域水足迹核算与水资源配置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向雁[2](2020)在《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文中提出粮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水和耕地是支撑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种植结构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其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对促进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1990-2017年时序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态势;利用LMDI、虚拟耕地、综合灌溉定额等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与耕地、水资源利用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阐明了三者的关联状况;建立了LSTM模型,预测了水-耕地-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诊断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的基本态势和时空演变特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偏少,地下水供水比例及灌溉用水占比偏高,水资源总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错位,三大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耕地去向由生态用地为主,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主,增加耕地来源以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为主,形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占用生态用地”占补格局;耕地利用结构主要变化方向为旱地向水田转化,水田面积及占比上升。1990-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09.82万hm2;水稻和玉米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1.09个和14.00个百分点,大豆、小麦、杂粮分别下降3.16个、13.42个、8.5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向三江和松嫩平原地区聚集,玉米生产在中部至南部地区发展较快。(2)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二元关联关系。粮食-耕地关联分析表明,粮食生产中的低产作物转向高产作物,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24 hm2/t降至2017年的0.17 hm2/t,粮食种植结构向节地方向发展。粮食-水关联分析表明,水稻面积占比上升,旱地作物面积占比下降,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838.30 m3/hm2增至2017年的2192.52 m3/hm2,粮食种植结构向耗水型方向发展。水土匹配分析表明,基于水资源自然本底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两种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差距较大。(3)建立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测算了四种情境下的关联关系。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域尺度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并且均缺水;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87.96%和82.41%的地市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为缺水状态。表明将全部耕地发展为灌溉耕地是不现实的。基于粮食生产现有灌溉耕地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级尺度均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在不增加灌溉面积情况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是平衡的;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47.22%和44.44%的地市处于水多地少状态,说明还有一定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潜力。水多地少区域主要集中于山区,可采取水权流转方式实现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区域均衡。(4)构建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三者关联状况,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仍处于缺水状态;基于粮食灌溉耕地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黑龙江省将变为轻度缺水状态。耕地资源、水资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定额等因素对水-耕地-粮食关联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各地市水-耕地-粮食关联特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水土资源配置,是改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的有效手段。创新点:(1)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评价水、耕地与粮食生产的适宜和满足程度;(2)建立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3)揭示了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与水、耕地资源的关系,提出精准调控策略。

刘碧华[3](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的资源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隐含流视角》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构建新时代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建设绿色可持续“一带一路”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绿色贸易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科学评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的资源环境影响,是制定促进“一带一路”绿色贸易发展政策的前提。基于此,本文从包含虚拟水、隐含能、虚拟耕地的隐含流的角度,综合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LMDI分解模型和结构路径分析模型,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的隐含资源环境转移、贸易隐含流强度变化驱动因素以及隐含资源环境转移的路径等问题。首先,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国别和行业三个层面定量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隐含流的转移格局和资源环境压力转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隐含能贸易中,中国是净出口国,在虚拟水和虚拟耕地贸易中是净进口国,但贸易隐含流强度逐年降低。(2)整体来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隐含流主要从从资源环境压力小的国家向资源环境压力大的国家转移。但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如,中国与印度、埃及、及中亚五国间的虚拟水的贸易中,中国是上述地区隐含水的净进口国,这势必加剧上述国家本已经十分短缺的水资源问题。其次,运用LMDI分解方法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隐含流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技术效应是驱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隐含流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各种隐含流强度下降驱动因素略有差异。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驱动虚拟水和虚拟耕地强度的下降,但结构效应提升进口隐含能强度。(3)从部门的驱动因素来看,隐含能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部门是电力、煤气和水供应的技术效应;虚拟水和虚拟耕地强度下降则分别由于农业部门的结构效应和农业部门的技术效应。最后,运用结构路径分析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需求引致中国隐含流转移的关键关键路径和部门,以及水-能-粮关联关键路径和部门。研究发现:(1)中国出口隐含能的转移路径比虚拟水和虚拟耕地的转移路径更隐蔽。各隐含流的100条关键路径中都包括含0、1、2、3个生产层级的路径,隐含能的转移主要发生第2层级,而虚拟水和虚拟土地的转移主要集中在第1层级。(2)不同隐含物的转移部门路径存在显着差异性。电力、煤气、水供应部门是隐含能转移的关键部门。农业、电气及电机设备、其他制造业、食品和饮料以及纺织、服装业是实现虚拟水转移的关键部门。农业部门、纺织和服装业以及食物和饮料部门是虚拟土地转移的主要部门。(3)纺织和服装业是同时引起水、能源、土地三种资源转移的关键部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贸易结构、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贸易的政策建议。第一,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可持续供应链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自的资源禀赋,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供应链;第二,继续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第三,对中国服装行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逐渐淘汰落后产能。第四,调控贸易结构,限制低附加值,高资源消耗部门的出口。

任盈盈[4](2020)在《基于资源和环境导向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的中国虚拟水流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洁的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第六项指标,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水资源日益匮乏和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可持续的水资源保护和消费,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引入资源导向和环境导向型水足迹的概念,前者侧重于水资源的消耗,而后者侧重于评估用水的环境影响,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pproach)模型,对我国区域间资源和环境导向型水足迹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由于贸易产生的中国虚拟水流动状况,以期为我国不同地区和产业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首先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2012和2015年资源和环境导向型水足迹以及虚拟水流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农业部门是水足迹最高的部门,占总水足迹的70%以上,2012年的农业资源和环境导向型水足迹最高,分别为382487×106 m3和62464×106 m3 H2Oeq。2015年相较2012年各部门资源和环境导向型水足迹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农业部门资源和环境导向型水足迹占比却上升。农业部门的用水系数也远高于其它行业,因此农业部门存在非常高的节水空间。由于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的差异,西北地区资源导向型单位GDP耗水量居于全国首位,2012年最高达到176.29m3/万元;而环境导向型单位GDP耗水量却是华北地区最高,2012年最高达到36.2m3H2Oeq/万元,这说明华北地区的耗水环境成本过高。大量的虚拟水从贫穷的西部地区转移到富裕的东部地区。西北地区是最大的资源导向型虚拟水净出口区,而华北地区则是最大的环境导向型虚拟水净出口区,华东地区是最大的资源和环境导向型虚拟水净进口区。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向外出口水密集型产品来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密集产品进行交换,这样就造成了西部地区要与东部地区实现同步经济增长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农业作为耗水最大的行业部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量以及因农药化肥使用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进一步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将农业部门水质和水量相结合,对资源和环境导向型农业虚拟水流动进行核算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的水足迹评价方法对虚拟水流量的评价趋势不同。资源导向型虚拟水主要从西北和东北流向华北和华东,而环境导向型虚拟水主要从西北和华南中部流向华东和华北。西北地区是最大的农业虚拟水净出口区,资源和环境导向型虚拟水净出口值分别为37736×106 m3、362237×106 m3 H2Oeq。此外,本文比较了虚拟水的净出口量和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缺水情况。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华北地区主要依靠外部水源,而同样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西北地区则向外部水源输出大量虚拟水。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在制定相关用水政策时除了要关注水资源量的消耗,还要注重用水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只考虑水量消耗得出的政策指导建议容易对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快重点节水减排潜力行业和地区的技术转移,通过区域贸易建立跨区域虚拟水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最大限度保证我国区域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王晓楠[5](2020)在《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农业是耗水大户,而现今人口增加、GDP高速增长导致的水污染及水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保障农业用水安全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是迫在眉睫。本文以我国农业经济开发重点区域:中原经济区的其农作物真实耗水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工作及成果主要表现在:(1)基于水足迹理论核算了中原经济区20032017年稻谷、小麦、玉米、豆类、油料、棉花的生产水足迹;其次利用空间趋势面分析、ESDA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中的全局莫兰指数、局部莫兰散点图、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分异及空间关联格局;采用全局空间计量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气象、农业生产两类因素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影响差异变化规律。(2)研究发现:6类作物及构成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玉米、豆类、油料、棉花以消耗绿水为主;稻谷、小麦生以蓝水为主;各市作物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东西方向大致呈U型曲线,西部远高于中东部、中部略高于东部;南北方向上呈倒U型曲线,中部高、南北低;整体上空间集聚呈减弱-增强-减弱趋势;各市空间二元结构突出、冷热点区域接连交错分布,热点区由中部逐渐向西北转移、冷点区由北部向东南移动、次热、次冷区主要在中部地区;气象、农业生产因素对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整体上,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农用柴油使用量与作物生产水足迹呈显着空间负相关;有效灌溉面积、氮肥施用量、有效降雨量为正向作用;不同城市间:农业机械总动力以负作用为主,由南高北低转换为北高南低,差异变动明显;有效灌溉面积的影响较大且出现了正、负相关性转换,由自西南向东北渐增转变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弱;农用柴油使用量以负作用为主,差异较小,由东南向西北渐增转变为西南向东北部渐增;氮肥施用量为正向作用,差异较小且稳定;有效降雨量的影响较大且差异明显,由负相关转为为正相关作用为主,自西向东渐增转变为自北向南渐增。(3)根据以上研究,为降低作物生产水足迹提出了调整农作物种植布局及结构、高效利用绿水及蓝水、合理控制施肥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兼顾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等具体建议。

曹尚杰[6](2020)在《秦皇岛港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经120年,秦皇岛港已发展成全球最大干散货为主的能源输出港,作为国内绿色港口建设的先进代表,引领了国内绿色港口建设与发展。注重科技创新驱动绿色港口,将能源管理信息化作为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积极推进绿色港口能源智能化平台建设。秦皇岛港六公司(以下简称“六公司”)作为承载着主营业务的重要分公司,也是旗下煤炭运输公司的典型代表,成功通过国家首批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评选,首批被亚太港口服务组织(简称:APSN)授予亚太绿色港口称号,且是入围的七家中唯一干散货码头,故被选定为绿色港口能源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先行者。本文以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PM理论和管理学思维,通过对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和绿色港口运营管理过程的调研和梳理,将公司与能源系统相关的信息系统整合,充分发挥数据、技术、绿色港口建设以及行业影响力优势,构建绿色港口能源管理系统。助力秦皇岛港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智慧、绿色港口,为京津冀地区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工作做出突出贡献。首先,本论文对选题背景进行阐述,明晰出研究的意义,通过文献法和调研法将国内外学者对于绿色港口、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构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阐述和归纳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论文研究路径与方法。其次,把支撑本研究的基础理论归纳提炼,梳理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基础概念、系统特征,提炼业务流程管理(BPM)、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相关的方法论,作为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基础。研究明确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结合管理实际基于BPM核心理论分析归纳系统功能需求,根据需求设计系统功能、完成系统建设。最后,从五个方面构建系统保障体系,保证系统运行和实施。

王杰[7](2019)在《基于水足迹与投入产出表模型视角下社会经济水循环通量研究 ——以新疆北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最为基础的物质资源,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北疆地区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开展北疆地区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揭示水与经济系统各部门产业间水资源流动及转化特征,可为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合理部署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理论和决策参考。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研究应在不同尺度上开展,因此本文在农作物产品端,运用水足迹原理从生产、消费角度计算了2016年北疆地区主要的13种农作物水足迹,分析各类农作物产品生产、消费水足迹及农作物产品虚拟水贸易量;在社会经济系统部门端,构建了9部门水资源-投入产出表,运用此模型计算北疆地区社会经济系统产业间虚拟水流动、转移量,全面分析产业间用水特征及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2030年北疆地区社会经济系统虚拟水量贸易流动变化情况,以期为北疆地区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提供对策建议。主要结论与建议:(1)2016年北疆地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为182.03×108m3,消费水足迹为110.11×108m3,作物虚拟水贸易为71.92×108m3。北疆地区粮食作物(小麦、杂粮、稻谷)及棉花作物在生产、消费及贸易量值均占其对应总量的80%以上,表现出高耗水的种植结构、高消费的作物品种,“两高”现象,因此可以通过作物单产水足迹及作物产品的价值两指标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遴选出低耗水,高产出的作物品种。(2)北疆地区无论是中间使用还是最终消费均以本地产品为主,依靠本地资源使用产出效益。从经济产出总量来看,服务业及制造业各部门是经济产出主要的部门;从经济流量来看,北疆地区社会经济系统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采选业、服务业是流量净输出部门,林业、制造业、电力业是流量净输入部门;从用水结构来看,种植业表现出“一头重”局面,种植业用水占社会经济用水的91%。(3)北疆地区各经济部门虚拟水产出构成情况为畜牧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虚拟水转化主要来自经济系统的其他部门,种植业、林业、渔业、电力业、采选业主要依靠本部门转化;第二及第三产业各部门间接用水乘数高于农业各部门;建筑业、制造业及服务业的间接用水乘数分别为26.5、60.7、43.7,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分别为0.27、0.45、1.02,表明了第二产及第三产业各部门对农业各部门具有很高的依赖性,因此可通过进口水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入中间使用,保持经济增长,减小用水压力。(4)2016年北疆地区产出虚拟水量为235×108m3,其中本地供应227×108m3,占虚拟水产出的96%;虚拟水分配用于居民消费为82.1×108m3,虚拟水存储为84.3×108m3,虚拟水流出本区域为68.6×108m3。2030年北疆地区预测产出虚拟水量为260×108m3,本地供应240×108m3,占虚拟水产出的92%,外部虚拟水量流入中间生产环节为20.3×108m3,用于居民直接消耗虚拟水为31.6×108m3,虚拟水净流出为39.3×108m3,相比2016年,虚拟水贸易出口量与贸易进口量分别增加10.5×108m3、29.1×108m3。鉴于预测结果,主要建议有:通过种植结构调整,降低初始水量的输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经济系统对耗水产业的依赖;通过虚拟水贸易,降低本地区实体水的使用。

钟鹏[8](2019)在《基于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勘探、钻井、采油、运输等生产链都离不开对原油含水率的准确测量,如今,原油含水率已经成为了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测量参数。在含水率的测量中,间接测量法具备测量效率高和准确性好的优点,是国内外含水率测量仪器研究的主要方向。间接测量法包括电导率法、电容法、射频法、短波法、微波法、射线法、密度法,其中,密度法在原油含水率的测量中存在准确性不高和分辨率过低的问题,导致其不适用于测量含水率低于20%的原油。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石英晶体谐振原理的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实验的方法,标定含水率理论公式的参数,然后通过测量系统计算出原油样品的含水率,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准确性不高和分辨率过低的问题。论文工作包括:1.针对原油含水率的测量,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推导。根据密度计算原油含水率的原理,结合石英晶体谐振机理测量原油密度的理论知识,推导出了原油含水率关于石英晶体谐振频率的理论公式;2.设计了含水率测量系统的测量方案,搭建了实验平台,并对传感器进行了选型实验及结果分析。以锁相放大器为测量系统的核心,进行测量系统的搭建;分别对谐振频率为32.768kHz的石英音叉晶振、5MHz的石英晶振片以及4MHz的石英梁式晶振进行了实验,通过结果分析,最终选择4MHz的石英梁式晶振作为测量系统的传感器;3.配置了9组标准溶液,对含水率的理论公式进行了标定,并对标定后的结果进行验证。针对原油含水率关于石英晶体谐振频率的理论公式,通过实验方法进行了参数的标定;将标定后的理论公式进行验证,把测量结果与蒸馏法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测量含水率与实际含水率相关性很高,误差也很小,说明了测量系统的可行性;4.对某油田分公司的原油样品进行了测量,并以蒸馏法的检测结果为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在含水率为099.65%的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同时对含水率低于20%的原油也具备较高的分辨率;5.根据搭建的含水率测量系统,模拟油井现场的测量步骤,描绘出含水率的变化曲线,并对原油中含气及含砂对测量结果造成的误差进行一个定性分析。对取自油井的原油样品进行检测,并描绘出油井的含水率变化曲线,将结果与人工化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精度更高,并且描绘的含水率变化曲线更加平缓,这对油田原油产量的预测能够起到更好地作用。

李增[9](2019)在《环京津城市能源碳排放与水资源纽带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承载体,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互动的重要领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资源开采利用急速增多,随后污染物也大量排放到生态系统中,严重超过原有生态系统的最大极限“新陈代谢”,这些快速的剧变过程将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因此,准确描述城市“新陈代谢”和揭示城市“新陈代谢”机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在与城市相关的各种环境问题中,能源和水资源的安全以及CO2排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城市尺度能源碳排放和水资源用量分布不均匀,同时为了协同能源-水资源-碳排放的关联关系,实现节能减排节水目标,探究城市能源-水资源-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其相应驱动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依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便准确有效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综合运用地理学、能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低碳理念等理论,融合空间信息技术探究了河北各市分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和水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发现碳排放量和水资源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各市的碳排放和水资源用量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扩展的STIRPAT碳排放和水资源面板驱动模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剖析空间效应和溢出效应,深入探讨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费的关键驱动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探究影响能源-水资源-碳排放的共同关键驱动因素。为深化研究工作,以唐山市为实证案例,构建了 LEAP-Tangshan模型,围绕唐山市能源消费影响下的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费趋势预测以及如何实现唐山市低碳与节水发展目标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探究了各市分产业分部门的能源-水资源-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能源消费量、水资源用量和碳排放量的标准差椭圆都呈现东北-西南斜线方向,各市能源消费量2005-2010年呈现增长趋势,2010-2105年部分城市开始缓慢下降,碳排放量的趋势基本与能源消费量相吻合。河北各市的水资源是非常匮乏的,都处于严重缺水状态。(2)在能源-水资源-碳排放驱动力因素中,技术进步是能源-水资源和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产业及经济结构对行业资源利用作用有正也有负。GDP、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是能源-水资源-碳排放增加的主要促进因素。一般来讲,对于能源消费,工业一直是各行业部门消费的最大用户,同时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相关制造业用能也较多;对于水资源消费,农业是用水大户,除此之外,工业及建筑业等用水较多,其中能源行业是能-水密集型产业。(3)完成了唐山市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趋势预测研究,通过REF、ISO、TOS和LCD四个情景的对比发现,随着能源强度的降低,清洁能源的使用逐步提升,碳排放总量减少效果愈发明显,并且在综合政策和技术情景下,LCD情景可以完成二氧化碳在2030年达到峰值的目标。(4)完成了唐山市水资源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消费需求和碳排放趋势、能源生产和转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需求分析。LCD情景中能源用水量相较其它情景大幅减少,能源取水量和耗水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取水量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耗水量持续保持增长,无拐点出现。能源消费量的有效控制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对水资源的消耗也能起到抑制作用(5)提出了唐山市低碳、节水双重约束下的能源发展路径,深化科技发展,提高终端设备用能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更多部门引进碳捕捉技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案,维持稳定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发展,使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得到大幅提升发展。能源供给和消费方面,从源头改变能源供给结构,从中间调整优化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优化技术等实现低碳与节水发展战略。

王海潮[10](2019)在《新电改环境下售电公司信用评价及差异化服务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电改的深入推进,社会资本被允许成立售电公司进入售电侧市场,中国电力市场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售电公司。售电公司作为新兴市场主体在售电业务开展落实方面与电网企业密切关联,其信用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电网企业的经营效益。然而,面对信用状况参差不齐的售电市场,缺乏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将有可能直接导致电网企业无法根据售电公司信用水平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管理措施,从而导致优质客户流失和营销资源浪费,给自身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对新电改中售电公司的信用进行客观合理评价并基于此提出相应差异化服务管理策略以实现营销资源的精准匹配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信用评价和差异化服务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基础上,研究了以下内容:第一,分析新电改环境下售电公司信用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包含基本条件、守信能力、守信意愿、守信表现、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六个方面的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在构建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并运用物元可拓-TOPSIS法构建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模型;第三,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和数据挖掘理论建立售电公司动态智能分类机制,引入基于KPCA-WPA-LSSVM的智能分类模型对售电公司完成快速分类,即应用核主成分分析算法确定售电公司分类预测的输入指标,并使用狼群算法优化得到LSSVM最优参数;第四,面向配售电一体化售电公司和独立售电公司这两类售电公司,针对不同级别的售电公司分别设计不同的差异化服务管理策略,以实现电网企业营销资源的精准匹配,并从制度服务管理保障、效率服务管理保障和人员服务管理保障三方面制定实施差异化服务管理的保障措施;第五,挑选GD省部分售电公司进行售电公司信用评价和智能分类的实例分析,并根据分类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管理策略。本文提出的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模型和基于智能分类的差异化服务符理策略,根据被评价售电公司自身信用变化状况,实现了针对售电公司的信用分类动态管理,使得分类结果具有实时性,根据分类结果设计的差异化服务管理策略是根据售电公司的不同信用状况,形成精准匹配的差异化措施和建议,从而避免了电网企业营销资源的匹配失准,进而能有效地提高电网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二、产品虚拟水分析与计量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品虚拟水分析与计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耕地-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1.2 我国水-耕地-粮食安全出现新的挑战
        1.1.3 东北地区面临新一轮粮食生产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压力较为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为水土资源匹配以及水土粮的关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2.2 为相关部门提供“控”与“调”的决策参考
        1.2.3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灌溉定额及灌溉需求的认识
        1.2.4 有助于强化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源信息复合
        1.4.2 多模型与多指标综合
        1.4.3 多研究尺度整合
        1.4.4 总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结合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耕地-粮食的研究进展
    2.1 耕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1.1 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的表征关系
        2.1.2 耕地数量保障范畴与目标争议
        2.1.3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两大类方向
        2.1.4 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2 水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2.1 水资源配置思想的转变
        2.2.2 水资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2.2.3 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承载力
        2.2.4 粮食作物虚拟水与水足迹
        2.2.5 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
        2.2.6 灌溉与雨养的产量差距
        2.2.7 灌溉定额与种植结构
    2.3 水土资源匹配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3.1 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性
        2.3.2 水土资源匹配的生态学与地理学解释
        2.3.3 水土资源匹配测算
        2.3.4 粮食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
    2.4 总结评述
        2.4.1 粮食结构调整对不同时空尺度的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
        2.4.2 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有待加强
        2.4.3 水土资源匹配的测度存在较大差异
        2.4.4 水-耕地-粮食三者的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2.4.5 耕地、水、粮食的未来情景预测方法仍有改进与丰富的空间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概述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3.2.2 农业经济学理论
        3.2.3 资源地理学理论
    3.3 分析模型
        3.3.1 耕地利用与粮食空间分布分析模型
        3.3.2 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3 水-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4 水-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5 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3.4 研究区概况
        3.4.1 地形地貌
        3.4.2 气候特征
        3.4.3 土壤条件
    3.5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水-耕地-粮食时序变化特征
    4.1 耕地变化特征
        4.1.1 耕地总量
        4.1.2 耕地利用结构
        4.1.3 耕地灌溉面积
        4.1.4 耕地质量等别
    4.2 水资源变化特征
        4.2.1 水资源总量
        4.2.2 供水能力
        4.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2.4 用水量变化
        4.2.5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4.2.6 农田灌溉用水
    4.3 粮食作物生产特征
        4.3.1 粮食生产
        4.3.2 水稻生产
        4.3.3 玉米生产
        4.3.4 小麦生产
        4.3.5 大豆生产
        4.3.6 杂粮生产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水-耕地-粮食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 耕地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1 水田与旱地的空间分布
        5.1.2 “水改田”与“旱改水”分布区域
        5.1.3 新增耕地来源与分布区域
        5.1.4 减少耕地去向与分布区域
    5.2 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2.1 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
        5.2.2 供水量空间分布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级分区评价
        5.2.4 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空间匹配分布
        5.2.5 灌溉用水量空间分布变化
    5.3 粮食作物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3.1 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特征
        5.3.3 粮食生产空间分布
        5.3.4 各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分布
        5.3.5 粮食种植结构空间聚类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粮食-耕地(LF)关联研究
    6.1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
        6.1.1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1.2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时序差异
        6.1.3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空间分异
        6.1.4 耕地利用效应主导因素
    6.2 粮食生产结构对虚拟耕地的影响
        6.2.1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特征
        6.2.2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的影响
        6.2.3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空间聚类
        6.2.4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
        6.2.5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影响的空间差异
        6.2.6 结构及单产变化对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增减变化的影响
    6.3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粮食-水(WF)关联研究
    7.1 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对综合灌溉定额影响
        7.1.1 粮食作物综合灌溉定额时序变化
        7.1.2 粮食种植结构对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的阶段特征
        7.1.3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空间分布
        7.1.4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因素
    7.2 粮食生产变化对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
        7.2.1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
        7.2.2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的影响因素
        7.2.3 粮食生产变化对需水强度的影响
        7.2.4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
        7.2.5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因素空间特征
        7.2.6 粮食作物需水强度主要影响因素
    7.3 章节小结
第八章 水-耕地-粮食(WLF)关联研究
    8.1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8.1.1 粮食生产可利用水资源
        8.1.2 粮食生产可利用耕地资源
        8.1.3 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变化
    8.2 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研究
        8.2.1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时空变化
        8.2.2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变化影响因素
    8.3 章节小结
第九章 未来水-耕地-粮食(WLF)关联及调控
    9.1 预测模型构建
        9.1.1 LSTM模型构建
        9.1.2 对比模型构建
        9.1.3 模型评价指标
    9.2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情况预测
        9.2.1 耕地总面积预测
        9.2.2 耕地复种指数变化预测
        9.2.3 粮食面积比例变化预测
    9.3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预测
        9.3.1 水稻播种面积预测
        9.3.2 玉米播种面积预测
        9.3.3 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9.3.4 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9.3.5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9.4 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情况预测
        9.4.1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预测
        9.4.2 粮食灌溉用水量预测
        9.4.3 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预测
        9.4.4 灌溉耕地面积预测
    9.5 未来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预测
    9.6 水-耕地-粮食关联调控策略
        9.6.1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9.6.2 灌溉水资源管理
        9.6.3 灌溉用水效率优化
        9.6.4 灌溉定额管理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2.1 方法创新
        10.2.2 内容创新
        10.2.3 实践创新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的资源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隐含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一带一路”相关文献综述
        1.2.2 隐含流文献综述
        1.2.3 水-能-粮关联关系文献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隐含流分析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2.1 隐含流转移分析模型构建
        2.2.2 资源环境压力测度指标
        2.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隐含流转移
        2.3.1 贸易隐含流转移的整体格局
        2.3.2 贸易隐含流转移国别格局
        2.3.3 贸易隐含流行业转移格局
    2.4 资源环境压力转移
        2.4.1 水资源压力转移
        2.4.2 土地资源压力转移
        2.4.3 能源压力转移
    2.5 本章总结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隐含流强度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分解指标与方法
        3.2.1 分解指标
        3.2.2 分解方法
    3.3 中国进出口隐含流强度分析
    3.4 LMDI分解分析
    3.5 本章总结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间隐含流结构路径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
        4.2.1 模型构建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沿线国家引致中国隐含流出口的关键路径分析
        4.3.1 隐含能关键路径分析
        4.3.2 虚拟水关键路径分析
        4.3.3 虚拟土地关键路径分析
    4.4 水-能-粮关联关系分析
    4.5 本章总结
5.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隐含流转移主要结论
        5.1.2 隐含流强度驱动因素主要结论
        5.1.3 隐含流转移路径分析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4)基于资源和环境导向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的中国虚拟水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资源导向型水足迹研究进展
    1.2.2 环境导向型水足迹研究进展
    1.2.3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虚拟水流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研究区域
2.2 投入产出方法
    2.2.1 投入产出模型
    2.2.2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2.3 资源导向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2.4 基于稀缺程度的环境导向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2.5 基于水污染的环境导向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2.6 数据来源 3 资源和环境导向型中国虚拟水流动
3.1 各地区行业水足迹分析
    3.1.1 地区和行业水足迹差异分析
    3.1.2 直接间接用水分析
    3.1.3 耗水强度对水足迹的影响
3.2 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分析
    3.2.1 进出口平衡
    3.2.2 本地和外来水组成分析
    3.2.3 区域间资源和环境导向型虚拟水流的差异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业虚拟水流动
4.1 农业水足迹
    4.1.1 农业水足迹强度的区域差异
    4.1.2 本地和外地农业水足迹构成
4.2 资源导向型农业虚拟水贸易平衡
4.3 基于水污染的环境导向型农业虚拟水贸易平衡
4.4 虚拟水净出口与缺水水平的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政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取成果清单 致谢

(5)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键概念界定
        1.2.2 水足迹研究现状
        1.2.3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量化
        2.1.2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2.1.3 构建全局空间计量回归模型
        2.1.4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2.2 数据来源
3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种植及水资源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经济社会定位
    3.2 农作物种植现状
    3.3 水资源概况
4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间演变
        4.1.1 农作物生产总水足迹年际变化
        4.1.2 稻谷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1.3 小麦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1.4 玉米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1.5 豆类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1.6 油料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1.7 棉花生产水足迹年际变化
    4.2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空间演变
        4.2.1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布格局
    4.3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空间格局差异
        4.3.1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3.2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变量及模型选择
        5.1.1 影响因素条件变量选择
        5.1.2 条件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5.1.3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
    5.2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因素全局分析
        5.2.1 最小二乘法(OLS)、空间滞后(SLM)、空间误差(SEM)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5.3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因素局部分析
        5.3.1 农业机械化动力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
        5.3.2 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
        5.3.3 农用柴油使用量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
        5.3.4 氮肥施用量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
        5.3.5 有效降雨量对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的空间差异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发展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秦皇岛港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办法
    2.1 绿色港口
        2.1.1 绿色港口内涵
        2.1.3 绿色港口的发展趋势
        2.1.4 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2.2 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2.2.1 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特点
        2.2.2 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形式
    2.3 业务流程管理(BPM)
        2.3.1 BPM概念
        2.3.2 业务流程
        2.3.3 流程的编排
        2.3.4 流程执行与监控
    2.4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法
        2.4.1 信息系统构建的模型
        2.4.2 面向服务的体系构架(SOA)
        2.4.3 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皇岛港六公司能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秦港六公司概况
        3.1.1 公司概况
        3.1.2 绿色港口建设情况
        3.1.3 绿色港口能源管理效果的核心约束指标
        3.1.4 主要耗能设备和耗能关键流程
    3.2 能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3.2.1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
        3.2.2 现有能源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3.3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
    3.4 基于BPM的能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4.1 BPM的核心理念
        3.4.2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必要性
        3.4.3 基于BPM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流程
        3.4.4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秦皇岛港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4.1 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4.1.1 设计的原则
        4.1.2 设计的目标
    4.2 基于SOA的能源管理系统总体架构体系
        4.2.1 总体目标框架
        4.2.2 业务应用框架
        4.2.3 基础设施框架
    4.3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4.3.1 电能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4.3.2 无线远程自动水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4.3.3 电子皮带秤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4.3.4 流机燃油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秦皇岛港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5.1 秦皇岛港六公司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5.1.1 能源整体在线监测实现
        5.1.2 电能管理模块分析与实现
        5.1.3 水管理模块分析与实现
        5.1.4 皮带秤管理模块分析与实现
        5.1.5 流机燃油管理模块分析与实现
    5.2 秦皇岛港六公司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部署
        5.2.1 总体结构部署
        5.2.2 信息资源部署结构
    5.3 秦皇岛港六公司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保障
        5.3.1 遵循公司信息化战略及规划主线
        5.3.2 建立信息化优化质量保证体系
        5.3.3 形成信息化优化技术支撑
        5.3.4 及时跟进信息化应用培训
        5.3.5 系统功能的持续完善与升级改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基于水足迹与投入产出表模型视角下社会经济水循环通量研究 ——以新疆北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提出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虚拟水量计算
    3.1 研究区概况
    3.2 农作物水足迹
    3.3 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流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疆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过程分析
    4.1 直接用水系数与完全用水系数
    4.2 本地各经济部门虚拟水转化关系
    4.3 部门间用水关联
    4.4 虚拟水贸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30年北疆地区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情景模拟
    5.1 情景设定
    5.2 2030年北疆地区虚拟水流量
    5.3 2030年比2016 年社会经济水循环通量变化分析
    5.4 北疆地区水循环通量变化适应性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基于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原油含水率测量方法
        1.2.1 直接测量法
        1.2.2 间接测量法
    1.3 国内外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基于石英晶体谐振的原油含水率测量原理
    2.1 石英晶体的基本特性和等效电路
        2.1.1 石英晶体的基本特性
        2.1.2 石英晶体的等效电路
    2.2 石英晶体的谐振原理
    2.3 原油含水率测量原理
        2.3.1 液体密度测量原理
        2.3.2 原油含水率测量原理
    2.4 小结
3 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设计
    3.1 参量检测方案
    3.2 测量系统设计
        3.2.1 测量系统工作原理
        3.2.2 夹具设计
        3.2.3 测量系统搭建
    3.3 测量系统验证及研究
        3.3.1测量系统验证实验
        3.3.2 测量系统的激励研究
    3.4 石英晶体谐振器的选型实验
        3.4.1 石英音叉晶振
        3.4.2 石英晶振片
        3.4.3 石英梁式晶振
    3.5 小结
4 含水率测量系统的参数标定及验证
    4.1 实验目标
    4.2 实验步骤
    4.3 测量系统稳定性实验分析
    4.4 含水率测量系统的参数标定
        4.4.1 标定方法
        4.4.2 标定实验
    4.5 参数验证
        4.5.1 参数验证试验
        4.5.2 结论
    4.6 小结
5 系统测量试验及误差分析
    5.1 含水率测量系统试验
        5.1.1 测量系统试验
        5.1.2 结论
    5.2 实际应用
        5.2.1 含水率变化曲线
        5.2.2 结果分析
    5.3 误差分析
        5.3.1 原油中含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3.2 原油中含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环京津城市能源碳排放与水资源纽带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有关能源消费问题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有关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有关能源与水纽带关系问题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能源-水资源-碳排放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能源-经济-环境理论
    2.3 低碳理念
    2.4 水资源需求理论
        2.4.1 水资源的战略性地位
        2.4.2 工业需水与节水的机理分析
    2.5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2.6 研究方法
        2.6.1 空间计量模型
        2.6.2 能流图系统模型
        2.6.3 情景分析
        2.6.4 LEAP模型概述
    2.7 能源碳排放核算方法
    2.8 能源生产用水预测
3 河北各市能源-水资源-碳排放利用时空演化特征
    3.1 京津冀资源概况
        3.1.1 京津冀能源消费量
        3.1.2 能源碳排放量
        3.1.3 水资源资源用量
    3.2 河北各地级市能源消费时空演变特征
        3.2.1 研究方法和城市边界
        3.2.2 各市人口分布
        3.2.3 各市GDP分布
        3.2.4 各市城镇化分布
        3.2.5 各市人均GDP
        3.2.6 各市工业产值占比
        3.2.7 各市服务业产值占比
    3.3 各市能源消费量
    3.4 各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空间分布
    3.5 各市水资源用水总量
    3.6 各市能源-水资源-碳排放关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河北各市碳排放与水资源消费多变量驱动影响因素研究
    4.1 基于面板数据的STIRPAT模型构建
        4.1.1 STIRPAT模型简介
        4.1.2 变量数据说明
    4.2 空间面板模型及其相关检验
        4.2.1 基于全局Moran's I指数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4.2.2 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
    4.3 空间面板模型
    4.4 空间矩阵的创建
    4.5 空间面板模型的选择
    4.6 水资源用量驱动因素分析
        4.6.1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4.6.2 空间面板模型的建立
        4.6.3 水资源空间面板模型的选择
    4.7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唐山市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预测分析
    5.1 唐山概况
    5.2 基于能流系统模型的唐山市能供给需求关系研究
        5.2.1 数据需求和来源
        5.2.2 唐山市能源消耗与能源效率分析
    5.3 LEAP-Tangshan模型的构建
        5.3.1 LEAP-Tangshan模型架构
        5.3.2 LEAP-Tangshan驱动因子分析
        5.3.3 LEAP-Tangshan能耗与碳排放系统边界
    5.4 情景设置
        5.4.1 关键参数的率定
        5.4.2 基准情景
        5.4.3 产业结构优化情景
        5.4.4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情景
        5.4.5 低碳发展情景
    5.5 唐山市终端能源消耗量预测分析
        5.5.1 基准情景能源消费分析
        5.5.2 产业结构优化情景能源消费分析
        5.5.3 能源结构优化情景能源消费分析
        5.5.4 低碳发展情景能源消费分析
    5.6 唐山市能源加工转换部门的能源消耗量
    5.7 唐山市能源总消费量
    5.8 唐山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预测
        5.8.1 基准情景碳排放量
        5.8.2 产业结构优化情景碳排放量
        5.8.3 能源结构优化情景碳排放量
        5.8.4 低碳发展情景碳排放量
    5.9 本章小结
6 唐山市能源生产水资源需求分析
    6.1 水资源概况
    6.2 能源产业用水分析
    6.3 唐山市能源生产量预测
    6.4 唐山市能源取水和耗水量预测分析
        6.4.1 基准情景下耗水分析
        6.4.2 产业结构优化情景耗水分析
        6.4.3 能源结构优化情景耗水分析
        6.4.4 低碳发展情景耗水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能源发展低碳与节水发展路径分析
    7.1 宏观政策建议
    7.2 控制能源供给和消费,共同优化能-水资源利用结构
        7.2.1 能源供给低碳与节水
        7.2.2 能源消费低碳与节水
    7.3 科技创新低碳与节水
        7.3.1 科技创新低碳
        7.3.2 科技创新节水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新电改环境下售电公司信用评价及差异化服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信用评价研究
        1.2.2 差异化服务管理研究
        1.2.3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新电改中售电公司及信用相关理论
        2.1.1 新电改中的售电公司概述
        2.1.2 信用概述
        2.1.3 售电公司信用内涵分析
    2.2 差异化服务管理相关理论
        2.2.1 差异化服务管理含义
        2.2.2 差异化服务管理特征
    2.3 综合评价相关理论
        2.3.1 综合评价概述
        2.3.2 综合评价流程
        2.3.3 基本综合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电改环境下售电公司信用评价研究
    3.1 新电改中售电公司信用影响因素分析
    3.2 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3.2.1 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 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指标说明
    3.3 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模型
        3.3.1 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指标预处理方法
        3.3.2 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指标组合权重的确定
        3.3.3 基于物元可拓-TOPSIS的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售电公司信用动态智能分类的差异化服务管理策略研究
    4.1 基于DCP理论和数据挖掘的售电公司信用分类管理机制
        4.1.1 动态能力理论
        4.1.2 数据挖掘理论
        4.1.3 售电公司信用分类动态管理机制的构建
    4.2 基于KPCA-WPA-LSSVM的售电公司智能分类模型
        4.2.1 核主成分分析
        4.2.2 狼群算法
        4.2.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4.2.4 售电公司智能分类流程
    4.3 基于售电公司智能分类的差异化服务管理策略
        4.3.1 差异化服务管理策略设计思路
        4.3.2 差异化服务管理内容分析
        4.3.3 差异化服务管理实施策略
    4.4 实施差异化服务管理的保障措施
        4.4.1 制度服务管理保障措施
        4.4.2 效率服务管理保障措施
        4.4.3 人员服务管理保障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新电改环境下GD省售电公司发展情况介绍
    5.2 售电公司信用评价实证分析
        5.2.1 GD省售电公司信用评价指标预处理
        5.2.2 信用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5.3 售电公司智能分类及差异化管理服务策略实证分析
        5.3.1 售电公司智能分类实证分析
        5.3.2 差异化管理服务策略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产品虚拟水分析与计量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投入产出的区域水足迹核算与水资源配置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D]. 牟思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2]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D]. 向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的资源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隐含流视角[D]. 刘碧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资源和环境导向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的中国虚拟水流动研究[D]. 任盈盈.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中原经济区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晓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6]秦皇岛港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曹尚杰. 燕山大学, 2020(02)
  • [7]基于水足迹与投入产出表模型视角下社会经济水循环通量研究 ——以新疆北疆为例[D]. 王杰.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基于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原油含水率测量系统设计与研究[D]. 钟鹏. 重庆科技学院, 2019(12)
  • [9]环京津城市能源碳排放与水资源纽带关系分析[D]. 李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10]新电改环境下售电公司信用评价及差异化服务管理研究[D]. 王海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  ;  ;  ;  ;  

产品虚拟水分析测量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