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麦草碱法浆残余木质素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洪卓[1](2016)在《木质素及其复合物在环氧树脂胶粘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化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化工原料是人类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木质素作为生物降解材料及生物基化学品的主要来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界的普遍关注。木质素含有大量不同的官能团,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反应都显示出低活性的缺陷。本论文以工业木质素为原料,碱催化解聚液相木质素,降低相对分子质量,增加活性官能团。再以稻壳为原料,制备了木质素/二氧化硅复合物及其解聚的木质素/硅酸钠复合物,系统地研究了各种材料替代双酚A合成环氧树脂对其性能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1.碱催化解聚木质素,替代双酚A直接参与环氧树脂的聚合反应。在Na OH浓度为15 wt%,250 o C解聚反应1.5 h,木质素分子中酚羟基含量由解聚前0.5%提高到2.11%。解聚前后的木质素替代20 wt%的双酚A合成环氧树脂,其环氧值分别为0.37和0.82,与纯环氧树脂的环氧值0.73相比,变化明显;解聚前后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最大拉伸强度分别为1.16和2.66 MPa,解聚后产品拉伸强度大于纯环氧树脂的2.18 MPa,同时,热分解温度比纯环氧树脂提高了18 o C,热稳定性增加。2.碱溶稻壳木质素和二氧化硅,制备木质素/硅酸钠混合溶液,再用酸调整体系的p H,制备不同比例的木质素/二氧化硅复合物。当p H=3.5时,复合物中木质素和二氧化硅的比例接近1:1,复合物中木质素的酚羟基含量达到3.36%,替代20 wt%的双酚A合成的环氧树脂,环氧值和拉伸强度分别为0.831和2.68MPa,是纯环氧树脂的114%和123%。3.碱催化解聚木质素/硅酸钠复合物后,替代双酚A原位合成环氧树脂。当环氧氯丙烷与双酚A比例为9:1,木质素/硅酸钠复合物添加量为35 wt%时,合成环氧树脂环氧值为1.42,拉伸强度为3.98 MPa,分别是纯环氧树脂的194%和183%,而未解聚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环氧值和拉伸强度分别为0.64和1.92 MPa。我国是农业大国,稻壳资源丰富,其中木质素和二氧化硅占40 wt%,系统开发其作为化学品替代双酚A合成环氧树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产业化开发前景。
陈双双[2](2012)在《麦草低温碱氧两段蒸煮及其全无氯漂白》文中指出麦草是我国造纸工业最丰富的非木材纤维原料。然而,由于麦草制浆废液黏度大,碱回收困难,使得传统制浆技术受到一定的限制。NaOH-AQ/O2两段蒸煮是一种适于麦草且环境友好的制浆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麦草碱-氧碱两段蒸煮及其全无氯漂白技术。通过对麦草进行一段碱法蒸煮后,所得浆料不经洗涤,直接通入氧气进行第二段氧碱蒸煮。对麦草氧碱蒸煮段用碱量、氧压、温度和时间四因素三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在用碱量02%(NaOH计)、氧压0.20.6MPa、温度70100℃和时间3090min内,得到用碱量对得率的影响最大,时间对其影响最小;麦草氧碱蒸煮后,浆料黏度下降并不明显;用碱量对浆料卡伯值的影响最大,氧压对其影响最小。由此得到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用碱量1%(NaOH计),氧压0.6MPa,温度85℃,时间60min。在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下氧碱蒸煮结果为:浆料得率52.6%;浆料黏度为1042mL/g,比单段碱法蒸煮后浆料黏度(1099mL/g)降低5.2%;浆料卡伯值17.9,比单段碱法蒸煮后浆料卡伯值(20.3)降低11.8%;黑液黏度为3.4mPa.s,比单段碱法蒸煮黑液黏度(5.1mPa.s)降低33.3%。对麦草进行碱-氧碱两段蒸煮,所得草浆在较低温度(80℃)下进行压力过氧化氢漂白。漂白后浆料卡伯值从17.9降至9.411.9;H2O2用量在0%5%范围内,纸浆白度从37.1%ISO升高至45.6%ISO60.6%ISO,且与卡伯值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白度增加︱=︱卡伯值降低︱х1.57;浆料得率在86.6%89.5%之间,同时,得率降低与卡伯值减少之间具有较为标准的线性关系:︱浆料得率降低︱=︱卡伯值降低︱х0.19。麦草氧碱浆压力H2O2(Ppt)漂白,在NaOH用量4%,Na2SiO3用量3%时的脱木素及漂白效果较好,卡伯值从17.9下降至6.7,下降了62.6%,白度从36.2%ISO上升至73.6%ISO。表明Ppt漂白的脱木质素及漂白效果明显。对压力过氧化氢漂白后的浆料不经螯合直接进行H2O2补漂,以及螯合处理后漂白的对比试验,均可将麦草氧碱纸浆漂至白度80%ISO左右,而采用Ppt-Q-P漂白比Ppt-P漂白的纸浆的白度高4.0%ISO左右,且浆料黏度在929.6mL/g1025.0mL/g。
戴铠[3](2012)在《环境友好的麦草Soda-AQ制浆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了环境友好的麦草制浆技术,确定了合适的麦草蒸煮终点,系统研究了黑液回用蒸煮和深度氧脱木素,探索了解决传统草浆黑液污染、碱回收和脱木素选择性问题的有效途径。运用Design-Expert实验设计软件,XRD,FQA,FT-IR,碱性硝基苯氧化,臭氧解,SEM,HPLC等技术手段,研究新型耐热耐碱木聚糖酶处理麦草浆的选择性和酶处理前后纸浆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物化特性、纤维表面多孔性、未漂浆滤水性以及漂白特性的变化,揭示了木聚糖酶预处理改善ECF和TCF漂白以及滤水性能的机理和应用潜在性,为建立环境友好的麦草制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麦草Soda-AQ蒸煮优化工艺为用碱量17.0%,蒸煮温度150℃,液比4.5:1,保温时间60min,AQ用量0.05%,可得到得率为48.9%,卡伯值13.3,粘度27.3mPa·s,白度37.8%ISO的纸浆。蒸煮终点的控制对纸浆的性能影响较大,在优化的蒸煮工艺下,45~60min的保温时间控制卡伯值在13~15的纸浆是较合适的蒸煮终点,此时纸浆达到较好的深度脱木素,有利于后续漂白,同时可保持较好的纸浆强度。ODQP、OQ(PO)1(PO)2和OD0EpD1D2都是选择性较高的麦草化学浆漂白方法。2.回用黑液蒸煮过程可降低纸浆中化学组分的溶出,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剥皮反应。当黑液替代率在50%60%时,纸浆得率可达到51%左右,卡伯值和粘度结果与常规蒸煮相近。由纤维筛分、FQA、SEM和木质素结构特性分析可知,回用黑液蒸煮对纸浆纤维形态、滤水性能和手抄片性能,以及木素缩合程度和β-O-4醚键结构特性影响不大。3.麦草浆单段氧脱木素率在50%左右,单段H2O2强化氧脱木素和两段氧脱木素率均超过60%且比较相近。通过FT-IR、SEM、XRD和木素结构特性分析可知,氧脱木素可能断裂部分LCC联接键,促进木素的溶出及后续反应,减少缩合木素含量和甲氧基含量,同时断裂侧链(芳基甘油-β-芳醚)结构,氧脱木素过程主要作用于纤维素的非结晶区,对纤维形态影响不大。H2O2的加入,强化了脱木素的过程,同时两段氧脱木素较单段氧脱木素和H2O2强化单段氧脱木素选择性高。4.高纯度耐热耐碱木聚糖酶对木聚糖有较强的吸附性和专一降解性,在pH7.0~9.5,温度60℃~80℃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通过Design-Expert设计中心响应面实验分析,建立了酶预处理纸浆漂白的回归模型。通过得到的回归方程并进行验证,纸浆酶预处理在pH7.0~8.0,温度75℃~85℃,时间1.0~1.5h,浆浓10%~13%,酶用量2.0~4.0IU/g,初始卡伯值在13~15之间,经过D0EpD1D2漂白可以得到累积得率90%左右,粘度降低率约5%,白度88%ISO左右的漂白浆。5.酶预处理可以改善纸浆的漂白性能,终漂浆白度接近90%ISO;当漂到参照浆白度(87%ISO)时,酶处理可减少D0段23.5%的ClO2用量,约节省相当于总ClO2用量的14%,同时漂白废水中的污染负荷较低。通过HPLC、XRD、FT-IR、SEM和木素结构特性等分析可知,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预处理可专一地降解半纤维素,一定程度脱除木质素、己烯糖醛酸和其它化学组分,对木素结构特性影响较小。酶处理后纤维表面出现剥蚀和多孔结构,纤维横断面的内层出现密集而均匀的裂纹,疏松的纤维结构极大地增加了漂剂的可及度,并易于漂白剂的渗透和低分子量木素的溶出。5.酶预处理在pH8.0,温度80℃,时间1.0h,浆浓10%,酶用量2.0~4.0IU/g条件下,可以改善纸浆的滤水性能,纸浆的游离度可提高约11%~14%,保水值可降低约3%。酶预处理降低了纸浆阳离子电荷需求和纤维润湿性能,对纤维素结晶区没有破坏,纤维表面出现明显的裂隙,纤维层状结构松散。酶处理磨浆后,较原浆可降低28.6%的磨浆能耗。然而过多的酶用量导致纤维表面的破损,易在磨浆过程中产生纤维切断,对纸浆的强度性能不利。7.通过系统研究麦草Soda-AQ制浆的关键技术及其机理,建立了环境友好的麦草制浆体系:在优化的Soda-AQ蒸煮工艺下,选择适宜的深度脱木素蒸煮终点纸浆(卡伯值在13~15左右),进行高选择性的两段氧脱木素,脱木素率可达到60%以上;经过氧脱木素后的纸浆进行高纯耐热耐碱酶预处理,酶预处理纸浆得率约为95%,卡伯值有一定程度下降,粘度基本不变;预处理后纸浆的滤水性能和可漂性能均得到改善,经过ECF和TCF漂白,漂白浆的累积得率90%左右,粘度降低率约5%,白度90%ISO左右,同时可减少漂白化学品消耗,漂白废水中的污染负荷远低于传统的漂白方法;蒸煮黑液可以适当进行回用蒸煮,减少化学品消耗和黑液碱回收压力,同时在保持纸浆性能的基础上得率提高约4%。
张琳[4](2011)在《麦草碱性亚硫酸盐深度脱木素蒸煮及其漂白特性》文中认为麦草作为生物质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前景。利用碱性亚硫酸盐(ASP)蒸煮及其漂白特性对开发利用麦草资源是及其重要的。首次提出了麦草ASP (Alkaline Sulphite pulping)制浆生物炼制的理念。研究了总用碱量、亚硫酸化度、温度和时间对麦草ASP法蒸煮的深度脱木素特性和木素磺化的影响,并结合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预处理(X)及氧脱木素(0)工艺,初探X、O对ASP浆木质素特性的影响,研究麦草ASP的环境友好型ECF和TCF漂白。结果表明:1.麦草ASP法具有高的深度脱木素选择性,同时木素磺化与深度脱木素选择性具有一致性。在总用碱量18.0%,亚硫酸化度85.0%,升温至168℃,保温150min时,纸浆卡伯值为8.8,得率56.8%,浆料粘度为33.3mPa·s,黑液中磺酸基含量达2.16mmol/g。从纸浆基本性能及木素磺化的特性考虑,ASP法具有良好的制浆生物炼制的特性。2.X、0对ASP浆均具有深度选择性。随着X用量的增多,纸浆保持较高的得率,卡伯值略有下降,粘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酶用量为5.OIU/g时,麦草ASP得率为93.5%,此时卡伯值为6.4,浆料粘度为41.1mPa.s,木素脱除率达到33.1%。随着用碱量的升高,纸浆得率略有下降,卡伯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浆料粘度略有变化。在用碱量为2.0%时,氧脱木素效果较好,麦草ASP得率为88.9%,此时卡伯值为4.7,粘度为30.OmPa.s,木素脱除率达到52.5%。3.在同等ECF和TCF条件下漂白,X、O均表现出有效的助漂作用,均可以提高各段白度,X的使用可以保证纸浆终漂粘度上升,同等漂白程度下较ASP浆白度提高约1.0%ISO,而氧脱木素使得ASP浆粘度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终漂白度也有约1.0%ISO的提高。4.木聚糖酶预处理和氧脱木素对浆料木素非缩合程度、木素侧链特征、纤维素主要化学特征基团以及纤维素的结晶度等几乎无影响。对比麦草Soda-AQ化学浆可知,ASP浆中的残余木素缩合程度较低,对木质素β-0-4结构降解较多。
孔倩[5](2011)在《碱木质素溶液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工业的迅猛发展,使石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如何进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高效利用生物质资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木质素是世界上第二大生物质可再生资源,工业木质素来源于造纸废液,特别是从碱法制浆过程中产生的碱木质素,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很强的表面活性。目前,国内外的文献关于碱木质素的研究都专注于木质素的分子设计和化学改性,制备各种不同类型的碱木质素衍生物。由于碱木质素的改性过程和作为高分子助剂的使用时都是在水溶液中,碱木质素在水溶液中的良好的分散性能、表面活性以及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性对碱木质素的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碱木质素的水溶性很差,仅可溶于碱性溶液中,给碱木质素的化学改性带来困难,所以对碱木质素溶液行为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碱木质素在溶液中的分子构型、聚集行为和流变行为对指导碱木质素的化学改性和工业应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pH值、溶剂和浓度对碱木质素在稀溶液中的分子构型、表面物化性能、亲水—疏水性和聚集形态的影响规律,建立其在水溶液中的分子构型模型,揭示碱木质素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过程,增加对木质素结构和物化性质的理解;研究溶液性质的变化对碱木质素在溶液中粘度行为和流变行为的影响规律,促进对木质素在溶液中高分子特性的理解,对碱木质素在溶液中的化学改性和改性产品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电位滴定法、Zeta电位仪、表面张力仪、稳态荧光仪、动态光散射仪(DLS)等表征方法研究了溶液pH值和溶剂对碱木质素在溶液中的分子构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显着地影响碱木质素分子构型,结合不同pH值溶液中的碱木质素的ESEM形貌,推测出不同pH值溶液中的碱木质素的分子模型。碱木质素大分子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从低pH值(910)时的椭圆球形,变成较高pH值(1011)的支链带状,然后成为高pH值(1112)时的不规则层状。溶液的极性和溶解能力也显着地影响碱木质素的分子构型,随着DMF、丙酮和二氧六环在碱木质素溶液中添加量的增加,碱木质素的分子构型逐渐收缩成紧实的椭圆球形。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动态光散射仪(DLS)、Zeta电位仪、环境扫描电镜(ESEM)等研究了碱木质素的浓度、pH值和溶剂对碱木质素聚集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10、11和12的碱木质素溶液的临界聚集浓度CAC分别为0.26g/L、0.24g/L和0.22g/L。结合ESEM观察碱木质素聚集体的形貌图,认为球形中空囊泡构型是碱木质素聚集体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而且随着溶液的pH值增加,碱木质素溶液的临界聚集浓度CAC减小,碱木质素单分子和聚集体的流体力学直径增加,碱木质素聚集体从低pH值时的卷曲状态伸展开来,变成疏松的球形聚集体,聚集体内部的小型囊泡分布疏松。添加了甲醇、乙醇、正丙醇、丙酮、二氧六环和DMF的碱木质素溶液的临界聚集浓度CAC都变小,特别是添加丙酮后,临界聚集浓度CAC最小。从碱木质素在DMF溶剂中的粒径分布看出,碱木质素在DMF中的单分子、聚集体都是紧缩的实心椭圆球形,不再是水溶液中疏松的椭圆球形结构。本论文采用五种经典流变模型拟合碱木质素溶液流变曲线,确立拟合相关系数最高的Herschel-Bulkley模型为最优流变模型。分别研究了溶液的pH值、无机盐、低链醇和DMF、丙酮、二氧六环对碱木质素溶液粘度行为和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碱木质素溶液的比浓粘度和表观黏度皆降低,溶液的假塑性和屈服值τH降低,流动性增强;在碱木质素溶液中添加3%的NaCl、Na2SO4和尿素使溶液的表观粘度和比浓粘度增加,溶液的假塑性和屈服值τH增加,流动性变差。而且Na2SO4增黏效果最明显,尿素效果最差。添加少量的甲醇、乙醇和正丙醇能降低碱木质素溶液的表观粘度和比浓粘度,溶液的假塑性和屈服值τH降低,流动性变优。然而添加大量的低链醇时,表观黏度增加,假塑性和屈服值τH增强。在碱木质素溶液中添加DMF、二氧六环和丙酮后,碱木质素溶液的表观黏度皆降低,假塑性和屈服值τH降低,溶液的流动性变优。同时,随着DMF、二氧六环和丙酮添加量的增加,碱木质素溶液的表观黏度增加,假塑性和屈服值τH增强。本论文以提纯的碱木质素为原料,对碱木质素在溶液中的分子构型和分子间的聚集行为,以及在碱木质素溶液的粘度行为和流变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此研究不仅对碱木质素的化学改性和改性产品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碱木质素在溶液中物化性能的研究,对碱木质素结构和物化性能的理解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本文对碱木质素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的研究,有助于碱木质素在固/液和气/液界面上的吸附研究,促进改性碱木质素作为高分子助剂时的分散机理的研究。
谌尧[6](2009)在《碱—氧基体系分离麦草半纤维素及其特性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麦草半纤维素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寻找环境友好的分离方法,并分析和表征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特性,是其应用的前提。本论文通过碱-氧基体系提取,乙醇溶液分离纯化后制备了7种半纤维素级分,并运用各种物理化学手段对其进行了特性表征。研究结果如下:1. Soda-H2O2法和Soda-O2法可环境友好地分离半纤维素,按提取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Soda-O2法> Soda-H2O2 > Soda法>Na2CO3法。各级分得率和且木质素含量分别6.51%11.62%和9.85%32.33%,且随提取过程不同而差异明显,升高温度、加入H2O2和O2可提高得率,但O2加入使木质素含量升高。2.各级分中缩合单元比例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学键连接木质素,V、S、H单元摩尔比随碱提取过程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H2O2的加入使得率下降,S单元比例降低,H单元比例升高。O2加入时V、S、H单元比例变化不明显。3.各级分结构的含量相对较低,(E+T)总得率为15.35%23.33%,E/T比值为0.70.96。Soda-H2O2法得率及E/T比值较Soda法有所提高,而Soda-O2法得率最低,但E/T比值最高。4.各级分中聚糖结构均主要为阿拉伯糖基木聚糖,其占到中性糖总含量的90%以上,而甘露糖和半乳糖含量相对较低,且带有一定葡萄糖醛酸基支链。5. FT-IR和TG-DTA分析结果表明H2O2和O2不会引起半纤维素结构上明显的化学改变,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降解程度可能有所差异。
梅凯[7](2009)在《预水解对麦草制浆和漂白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水为介质对麦草进行蒸煮前的预水解处理,以最大限度的溶出麦草中的半纤维素,为回收半纤维素水解产物,减少蒸煮黑液碳水化合物含量创造条件。研究表明:1.预水解的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150℃、水解时间为1小时、液比为1:20。经此工艺条件处理后的麦草得率为83.0%,pH值为4.8,还原糖含量为10.0%。2.通过预水解麦草AP-AQ法蒸煮的正交实验的研究,预水解后麦草蒸煮后纸浆得率为43.0%(相对于原麦草),卡伯值为18.9。未水解麦草AP-AQ法蒸煮的正交实验的研究,未水解的麦草蒸煮后纸浆得率为47.6%,卡伯值18.6。由不同液比下蒸煮、以及蒸煮后纸浆OQAPo漂白结果的研究表明:1.液比对蒸煮结果的影响很大,通过AP-AQ法对预水解麦草和未水解麦草蒸煮制浆不同液比结果比较得出:增大液比则可以明显的提高麦草浆得率,预水解对蒸煮的影响不及增大液比效果明显。2.预水解麦草浆没有未水解麦草浆的漂白性能好。液比1:6时预水解和未预水解麦草漂白后白度分别是72.4%ISO和75.0%ISO,返黄值分别是0.6和0.4;液比1:15时预水解和未预水解麦草漂白后白度分别是81.5%ISO和85.3%ISO,返黄值分别是0.8和0.5。大液比浆料的漂白效果好,在相同液比的情况下,预水解麦草漂白纸浆白度没有未水解麦草浆漂白纸浆白度高,因此,大液比蒸煮后的纸浆具有较好的纸浆得率和良好的漂白性能。
袁成强,刘玉,陈嘉川,杨桂花,黄峰[8](2009)在《麦草烧碱-蒽醌法蒸煮中木素分子质量的变化》文中认为以麦草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常规烧碱-蒽醌法蒸煮。采用酶解-弱酸解两段法分别从原料和纸浆中分离出原料木素和纸浆残余木素;采用酸析法从黑液中分离出溶出木素试样,经弱酸解得到提纯的木素试样。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所有的木素试样分别进行分子质量检测,得出各种木素的分子质量分布及变化,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蒸煮的进行,麦草纸浆残余木素的平均分子质量先增大后减小,升温后期和保温初期是造成木素平均分子质量降低的主要阶段;黑液中溶出木素的平均分子质量则逐渐增大。
朱超宇,翟华敏[9](2008)在《麦草碱抽提LCC的溶剂超滤分级分离》文中指出成功地建立了溶剂和超滤联合分级分离麦草碱抽提液中各 LCC 级分的方法。分离得到三种高得率、高纯度的 LCC 级分:沉淀层 LCC 级分、水不溶 LCC 级分和水溶性 LCC 级分。该方法能有效地除去碱抽提液中游离的木质素、碳水化合物等非 LCC 成分。中空纤维管式超滤法能在维持较高透过率的同时,有效的去除水溶性 LCC 级分中钠盐和低分子量(<1000)物质。研究结果表明,抽提液中60~65%的木质素以 LCC 形式存在。水不溶 LCC 级分和水溶性 LCC 级分是主要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 LCC, 而沉淀层 LCC 级分是富含木质素的 LCC 级分。
朱超宇[10](2008)在《麦草碱提取液中LCC的分级分离及其结构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麦草碱提取掖中含有丰富的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本文成功建立了系统定量的从麦草碱提取液分级分离LCC的方法。采用碱性硝基苯氧化(NO)、臭氧解、Smith降解、CP/MAS 13C-NMR谱和TG/DTA等分析方法,对LCC中木质素特性、碳水化合物特性及酚类物质特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表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溶剂-超滤联合分级分离麦草碱提取液中LCC的方法。得到了三种高得率、高纯度的LCC级分:富含木质素LCC、水不溶LCC和水溶性LCC。2、中空纤维管式超滤对水溶性LCC中钠滤盐及低分子量物质(<1000)的去除效果好,适合于水溶性LCC的分离。红外光谱图、13CP/MAS NMR谱和化学分析方法均表明,分离出的各LCC级分是真正的LCC。3、常温碱提取液中各LCC级分的木质素含量及其组成差异很大。富含木质素LCC中约55 %的木质素是缩合型木质素,水溶性LCC和水不溶LCC中90 %以上的木质素是非缩合型木质素。LCC中非缩合型木质素含量越高,β-O-4结构含量就越高。各LCC级分中β-O-4立体结构化学无明显的差异。富含木质素LCC中以醚化键联接的具有α-羰基的G和S单元含量很高,且非醚化5-5’单元、β-β单元和β-5单元的含量及热稳定性较水溶性LCC和水不溶性LCC的高。4、常温碱提取液各LCC级分中的糖基主要是木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占总糖含量的40 %-60 %。富含木质素LCC中半纤维素的分支度较水不溶LCC和水溶性LCC中的高。富含木质素LCC的主链还原性末端基含量较水溶性LCC和水不溶LCC的低。而水溶性LCC和水不溶LCC中主链木聚糖中C2或C3位置上取代基含量较少。5、碱提取温度的升高使得提取液中各LCC级分的得率降低,木质素含量及其缩合程度升高,使得水不溶LCC中赤式β-O-4结构与苏式β-O-4结构含量的比值减小。在高温碱提取过程中,有新的葡萄糖-木质素复合体和葡萄糖醛酸-木质素复合体生成。6、碱提取温度的升高对提取液各LCC级分中木质素与中性糖之间的联接键无明显影响。碱提取温度的升高使得富含木质素LCC中木糖非还原性末端基的数量减少,使得木糖还原性末端基与木质素之间,糖醛酸与木质素之间有新的L-C键生成,而还原性末端基特性几乎未发生变化。7、常温碱提取液富含木质素LCC中酚类物质总含量较水不溶LCC级分和水溶性级分中的高。碱提取温度的升高使得各LCC级分中酚类物质总含量降低。研究发现香草醛和香草酸在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之间起“桥梁”联接作用。
二、麦草碱法浆残余木质素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草碱法浆残余木质素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木质素及其复合物在环氧树脂胶粘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木质素 |
1.2.1 木质素的结构 |
1.2.2 木质素的提取 |
1.2.3 木质素的降解利用 |
1.3 木质素的特性 |
1.3.1 接枝共聚与自由基反应 |
1.3.2 表面活性 |
1.3.3 粘合性 |
1.3.4 螯合性和迟效性 |
1.3.5 吸附性 |
1.4 木质素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
1.4.1 木质素酚醛树脂胶粘剂 |
1.4.2 木质素合成聚氨酯 |
1.4.3 木质素与环氧类化合物的聚合 |
1.5 环氧树脂 |
1.5.1 环氧树脂 |
1.5.2 环氧树脂特性 |
1.5.3 环氧树脂的类型 |
1.5.4 合成方法及制备 |
1.5.5 环氧树脂的性能及应用特点 |
1.5.6 环氧树脂应用领域 |
1.5.7 环氧树脂胶粘剂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
2.2.2 木质素的解聚 |
2.2.3 解聚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合成 |
2.2.4 样品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木质素酚羟基和羟甲基含量的变化 |
2.3.2 解聚木质素的红外表征 |
2.3.3 木质素的形貌变化 |
2.3.4 木质素和解聚木质素的热性能分析 |
2.4 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2.4.1 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红外表征 |
2.4.2 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SEM分析 |
2.4.3 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TG和DTA分析 |
2.4.4 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环氧值 |
2.4.5 解聚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的拉伸性能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稻壳基木质素/二氧化硅复合物增强环氧树脂胶粘剂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原材料 |
3.2.3 稻壳的预处理 |
3.2.4 木质素/二氧化硅复合物的制备 |
3.2.5 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合成 |
3.2.6 样品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H对复合物中木质素和二氧化硅比例的影响 |
3.3.2 木质素/二氧化硅复合物的XRD分析 |
3.3.3 木质素/二氧化硅复合物的热性能分析 |
3.3.4 木质素/二氧化硅的红外分析 |
3.3.5 木质素/二氧化硅复合物的SEM和TEM分析 |
3.3.6 合成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 |
3.3.7 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红外表征 |
3.3.8 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热性能分析 |
3.3.9 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TEM分析 |
3.3.10 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环氧值 |
3.3.11 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拉伸性能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解聚木质素/硅酸钠原位合成环氧树脂胶粘剂及其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以及试剂 |
4.2.2 原材料 |
4.2.3 稻壳的预处理 |
4.2.4 水热解聚木质素/硅酸钠碱液 |
4.2.5 解聚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合成 |
4.2.6 样品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热解聚木质素/硅酸钠碱液的酚羟基含量 |
4.3.2 环氧树脂和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红外表征 |
4.3.3 环氧树脂及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热性能分析 |
4.3.4 木质素/二氧化硅基环氧树脂的环氧值和拉伸强度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麦草低温碱氧两段蒸煮及其全无氯漂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2.1 麦草纤维原料 |
2.1.1 麦草纤维原料的应用现状 |
2.1.2 麦草纤维原料的生物特征及其化学组成特点 |
2.2 非木材纤维原料主要制浆技术及其发展 |
2.2.1 烧碱法(AP 法)制浆 |
2.2.2 硫酸盐法(KP 法)制浆 |
2.2.3 碱性亚硫酸盐-蒽醌法(ASP-AQ 法)制浆 |
2.2.4 碱性亚硫酸盐蒽醌甲醇法(ASAM 法)制浆 |
2.2.5 氧碱法(OA 法)制浆 |
2.3 麦草浆全无氯漂白 |
2.3.1 过氧化氢(H_2O_2)漂 |
2.3.2 氧脱木素 |
三、原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3.1 原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碱-氧碱两段蒸煮 |
3.3 氧碱浆全无氯漂白及其预处理 |
3.3.1 压力过氧化氢漂白 |
3.3.2 螯合预处理 |
3.3.3 常规过氧化氢漂白 |
3.4 浆料及黑液性质的测定 |
3.4.1 黑液黏度的测定 |
3.4.2 残碱的测定 |
3.4.3 黑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
3.4.4 黑液的 pH 值测定 |
3.4.5 纸浆卡伯值的测定 |
3.4.6 纸浆黏度的测定 |
3.4.7 纸张白度的测定 |
3.4.8 纸张强度指标 |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第一段 NaOH+AQ 蒸煮 |
4.1.1 第一段碱法蒸煮工艺及其结果 |
4.2 第二段氧碱蒸煮 |
4.2.1 氧碱蒸煮工艺对黑液性能的影响 |
4.2.2 氧碱蒸煮工艺对制浆性能的影响 |
4.3 较适宜工艺下氧碱蒸煮结果分析 |
4.4 氧碱蒸煮前后黑液及浆料主要性能对比 |
4.4.1 氧碱蒸煮前后黑液固形物与黏度的关系 |
4.4.2 氧碱蒸煮前后黑液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
4.4.3 氧碱蒸煮前后纸浆的物理强度性能 |
4.5 麦草低温氧碱浆的全无氯漂白 |
4.5.1 H_2O_2用量对漂白性能的影响 |
4.5.2 卡伯值与白度、黏度和得率的相互关系 |
4.5.3 Ppt 段硅酸钠用量的优化 |
4.5.4 氧碱蒸煮浆 Ppt 多段漂白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3)环境友好的麦草Soda-AQ制浆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制浆造纸行业现状 |
1.1.2 麦草纤维资源的重要性 |
1.1.3 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
1.2 立题依据 |
1.2.1 麦草制浆漂白技术现状 |
1.2.2 深度氧脱木素及漂白技术 |
1.2.3 生物酶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发展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6 文献综述 |
1.6.1 麦草制浆 |
1.6.2 氧脱木素 |
1.6.3 环境友好漂白 |
1.6.4 生物助漂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麦草蒸煮终点的选择对纸浆及漂白特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原料与方法 |
2.2.1 原料 |
2.2.2 麦草 Soda-AQ 法蒸煮 |
2.2.3 麦草 Soda-AQ 法蒸煮终点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oda-AQ 法蒸煮工艺优化 |
2.3.2 Soda-AQ 法蒸煮终点的选择 |
2.3.3 不同蒸煮终点化学浆氧脱木素 |
2.3.4 不同蒸煮终点化学浆的 ECF 漂白 |
2.3.5 不同蒸煮终点化学浆的 TCF 漂白 |
2.3.6 麦草化学浆不同漂序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麦草黑液回用蒸煮对纸浆和黑液特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原料与方法 |
3.2.1 原料 |
3.2.2 黑液制备 |
3.2.3 黑液回用蒸煮 |
3.2.4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黑液替代率对蒸煮液化学组成的影响 |
3.3.2 黑液替代率对脱木素选择性的影响 |
3.3.3 黑液替代率对纸浆灰分和硅含量的影响 |
3.3.4 黑液替代率对纤维质量的影响 |
3.3.5 黑液替代率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
3.3.6 黑液替代蒸煮对黑液性能的影响 |
3.3.7 黑液替代率对纸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8 黑液替代率对木质素特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麦草深度氧脱木素工艺及其机理 |
4.1 前言 |
4.2 原料与方法 |
4.2.1 原料 |
4.2.2 麦草化学浆单段氧脱木素研究 |
4.2.3 麦草化学浆 H2O2强化单段氧脱木素研究 |
4.2.4 麦草化学浆两段氧脱木素研究 |
4.2.5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段氧脱木素选择性 |
4.3.2 H2O2强化单段氧脱木素的选择性 |
4.3.3 两段氧脱木素的选择性 |
4.3.4 不同氧脱木素选择性比较 |
4.3.5 氧脱木素动态特性研究 |
4.3.6 氧脱木素对纸浆化学组分的影响 |
4.3.7 氧脱木素对手抄片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8 氧脱木素对纸浆木素结构特性的影响 |
4.3.9 氧脱木素对木素甲氧基含量的影响 |
4.3.10 氧脱木素对纤维素结晶指数的影响 |
4.3.11 氧脱木素纸浆红外光谱分析 |
4.3.12 氧脱木素对纸浆纤维形态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酶学特性和预处理工艺 |
5.1 前言 |
5.2 原料与方法 |
5.2.1 原料 |
5.2.2 木聚糖酶 |
5.2.3 木聚糖酶酶学特性 |
5.2.4 木聚糖酶预处理 |
5.2.5 酶预处理麦草浆工艺优化 |
5.2.6 纸浆漂白工艺 |
5.2.7 纸浆性能分析 |
5.2.8 酶解残液还原糖含量分析 |
5.2.9 酶解残液紫外分析 |
5.2.10 酶解残液污染物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酶学特性 |
5.3.2 酶预处理麦草化学浆选择性 |
5.3.3 酶预处理对酶解残液的影响 |
5.3.4 酶预处理麦草浆工艺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辅助麦草化学浆漂白工艺及机理 |
6.1 前言 |
6.2 原料与方法 |
6.2.1 原料 |
6.2.2 木聚糖酶 |
6.2.3 木聚糖酶预处理 |
6.2.4 ECF 漂白 |
6.2.5 TCF 漂白 |
6.2.6 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酶预处理辅助麦草浆 ECF 漂白的研究 |
6.3.2 酶预处理辅助麦草浆 TCF 漂白研究 |
6.3.3 酶预处理对纸浆化学组成的影响 |
6.3.4 酶预处理辅助漂白对废水污染负荷的影响 |
6.3.5 酶预处理辅助麦草浆漂白的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高纯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预处理对纸浆滤水性能的影响 |
7.1 前言 |
7.2 原料与方法 |
7.2.1 原料 |
7.2.2 木聚糖酶 |
7.2.3 木聚糖酶预处理 |
7.2.4 打浆 |
7.2.5 分析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酶预处理对纸浆性能的影响 |
7.3.2 酶预处理对纸浆滤水性能的影响 |
7.3.3 酶预处理对纸浆磨浆性能的影响 |
7.3.4 酶预处理对纸浆物理性能的影响 |
7.3.5 酶预处理对纸浆电荷特性和纤维结构特性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附表 |
附录二:图目录 |
附录三:LISTSOFFIGURES |
附录四:表目录 |
附录五:LISTOFTABLES |
附录六: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4)麦草碱性亚硫酸盐深度脱木素蒸煮及其漂白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立题依据 |
1.3 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
2.2 非木材纤维原料的利用现状 |
2.2.1 非木材(麦草)纤维原料制浆的特征 |
2.2.2 非木材(麦草)纤维原料制浆面临的困难 |
2.3 麦草蒸煮技术 |
2.3.1 传统碱法的改进 |
2.3.1.1 通氧的碱法蒸煮 |
2.3.1.2 添加助剂法 |
2.3.1.3 氢氧化钾法 |
2.3.1.4 石灰-磷酸-氧法 |
2.3.2 亚硫酸盐法的改进 |
2.3.2.1 亚硫酸盐-蒽醌法 |
2.3.2.2 绿氧法 |
2.3.2.3 亚硫酸盐-乙醇-水法 |
2.3.2.4 麦草碱性亚硫酸盐蒸煮中可能的反应机理 |
2.3.3 溶剂制浆 |
2.3.3.1 甲醛制浆 |
2.3.3.2 乙醇制浆 |
2.4 环境友好漂白 |
2.4.1 氧脱木素技术 |
2.4.2 生物漂白 |
2.4.3 改进的二氧化氯漂白 |
2.4.4 过氧化氢漂白 |
3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麦草碱性亚硫酸盐制浆 |
3.2.1.1 蒸煮药液 |
3.2.1.2 麦草ASP蒸煮 |
3.2.2 耐热耐碱木聚糖酶预处理 |
3.2.2.1 木聚糖酶 |
3.2.2.2 缓冲液的配制 |
3.2.2.3 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
3.2.2.4 木聚糖酶预处理 |
3.2.3 氧脱木素 |
3.2.4 D_0E_1D_1D_2漂白 |
3.2.4.1 二氧化氯水溶液的制备 |
3.2.4.2 D_0E_1D_1D_2漂白漂白工艺 |
3.2.5 (PO)_1(PO)_2漂白 |
3.2.5.1 酸处理 |
3.2.5.2 (PO)_1(PO)_2漂白工艺 |
3.2.6 黑液特性分析 |
3.2.6.1 pH值 |
3.2.6.2 黑液固形物、残余亚硫酸钠、磺酸基 |
3.2.7 浆料特性分析 |
3.2.7.1 卡伯值 |
3.2.7.2 粘度 |
3.2.7.3 白度 |
3.2.8 纸页的抄造 |
3.2.9 化学分析 |
3.2.9.1 木素含量 |
3.2.9.2 碱性硝基苯氧化 |
3.2.9.3 臭氧解 |
3.2.10 物理分析 |
3.2.10.1 红外光谱 |
3.2.10.2 X-射线衍射 |
3.2.10.3 扫描电镜 |
4 结果与讨论 |
4.1 ASP法深度脱木素选择性 |
4.1.1 用碱量对ASP深度脱木素的影响 |
4.1.2 亚硫酸化度对ASP深度脱木素的影响 |
4.1.3 温度对ASP深度脱木素的影响 |
4.1.4 时间对ASP深度脱木素的影响 |
4.1.5 小结 |
4.2 ASP浆木聚糖酶预处理和氧脱木素特性比较 |
4.2.1 木聚糖酶预处理对ASP浆脱木素性能的影响 |
4.2.2 氧脱木素对麦草ASP脱木素性能的影响 |
4.2.3 ASP浆木聚糖酶预处理和氧脱木素选择性的比较 |
4.2.4 小结 |
4.3 ASP浆D_0ED_1D_2漂白特性 |
4.3.1 X、O对D_0ED_1D_2各段白度的影响 |
4.3.2 X、O对ASP浆碱抽提后的影响 |
4.3.3 X、O对浆料终漂性能的影响 |
4.3.4 小结 |
4.4 ASP浆(PO)_1(PO)_2漂白特性 |
4.4.1 A对X、O-ASP浆的影响 |
4.4.2 H_2O_2对X、O-ASP浆各段白度的影响 |
4.4.3 H_2O_2用量对X、O-ASP浆各段粘度的影响 |
4.4.4 (PO)_1(PO)_2漂白各段的得率 |
4.4.5 小结 |
4.4.6 D_0ED_1D_2与(PO)_1(PO)_2的比较 |
4.5 ASP、X-ASP和O-ASP浆残余木质素特性 |
4.5.1 对残余木素含量的影响 |
4.5.2 对残余木素缩合程度的影响 |
4.5.3 对残余木素β-O-4结构的影响 |
4.5.4 对官能团特征的影响 |
4.5.5 对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
4.5.6 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4.5.7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5)碱木质素溶液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木质素的概述 |
1.1.1 碱木质素的来源 |
1.1.2 碱木质素的分离提纯 |
1.1.3 木质素的结构 |
1.1.4 碱木质素在工业助剂上的应用概述 |
1.2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溶液行为研究进展 |
1.3 木质素溶液行为的研究现状 |
1.3.1 木质素的分子构型的研究进展 |
1.3.2 木质素的聚集行为的研究进展 |
1.3.3 木质素溶液行为已有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论文的内容 |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技术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原料及其提纯 |
2.1.2 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碱木质素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方法 |
2.2.1 紫外光谱(UV)测定 |
2.2.2 荧光光谱(FL)测定 |
2.2.3 动态光散射(DLS)测定 |
2.2.4 Zeta 电位测定 |
2.2.5 表面张力测定 |
2.2.6 羧基和酚羟基含量测定 |
2.2.7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 |
2.2.8 比浓粘度测定 |
2.2.9 流变性能测定 |
2.2.10 环境扫描电镜(ESEM)测定 |
第三章 碱木质素在稀溶液中的分子构型 |
3.1 引言 |
3.2 碱木质素的提纯及结构表征 |
3.3 pH 值对碱木质素的分子构型的影响 |
3.3.1 pH 值对碱木质素水溶液的紫外光谱的影响 |
3.3.2 pH 值对碱木质素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的影响 |
3.3.3 pH 值对碱木质素荧光光谱的影响 |
3.4 溶剂对碱木质素分子构型的影响 |
3.4.1 碱木质素在DMF-水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 |
3.4.2 有机溶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对碱木质素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3.4.3 DMF 溶剂对碱木质素的荧光光谱的影响 |
3.4.4 不同溶剂对碱木质素溶液的pH 值的变化 |
3.5 用ESEM 观察不同pH 值的碱木质素溶液的形貌 |
3.6 碱木质素分子构型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碱木质素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 |
4.1 引言 |
4.2 浓度对碱木质素聚集行为的研究 |
4.2.1 碱木质素水溶液的临界聚集浓度CAC 的测定 |
4.2.2 浓度对碱木质素聚集体粒径分布的影响 |
4.2.3 浓度对碱木质素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4.2.4 浓度对碱木质素颗粒的表面电荷的影响 |
4.2.5 ESEM 观察碱木质素聚集体形貌 |
4.3 pH 值对碱木质素溶液的聚集行为的影响 |
4.3.1 pH 值对碱木质素水溶液的临界聚集浓度CAC 的影响 |
4.3.2 pH 值对碱木质素聚集体粒径分布的影响 |
4.3.3 pH 值对碱木质素颗粒在水溶液中的表面电荷的影响 |
4.4 溶剂对碱木质素聚集行为的影响 |
4.4.1 溶剂对碱木质素溶液的临界聚集浓度CAC 的影响 |
4.4.2 DMF 对碱木质素聚集体粒径分布的影响 |
4.5 碱木质素溶液的聚集过程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碱木质素溶液的流变行为 |
5.1 引言 |
5.2 中等浓度的碱木质素溶液的比浓粘度 |
5.2.1 pH 值对碱木质素溶液比浓粘度的影响 |
5.2.2 无机盐对碱木质素溶液比浓粘度的影响 |
5.2.3 低链醇对碱木质素溶液比浓粘度的影响 |
5.2.4 DMF、二氧六环和丙酮对碱木质素溶液比浓粘度的影响 |
5.3 高浓度碱木质素溶液的流变行为 |
5.3.1 碱木质素溶液流变模型的确定 |
5.3.2 pH 值对碱木质素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 |
5.3.3 无机盐对碱木质素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 |
5.3.4 低碳醇对碱木质素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 |
5.3.5 DMF、二氧六环和丙酮对碱木质素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 |
5.3.6 有机溶剂对碱木质素溶液流变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碱—氧基体系分离麦草半纤维素及其特性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意义 |
1.1.2 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现状 |
1.1.3 麦草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 |
1.1.4 麦草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利用 |
1.2 立题依据 |
1.2.1 麦草主要化学成分的综合利用途径(生物精炼) |
1.2.2 麦草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麦草碱提取制备碱提取液 |
2.1.1 Soda 法 |
2.1.2 Soda-H_2O_2 法 |
2.1.3 Soda-O_2 法 |
2.1.4 KP 法 |
2.1.5 ASP 法 |
2.2 麦草碱提取液中半纤维素级分的分离纯化 |
2.3 半纤维素级分的化学特性表征 |
2.3.1 木质素含量及化学特性 |
2.3.2 糖基组成含量及糖醛酸 |
2.3.3 半纤维素级分的FT-IR 波谱 |
2.3.4 半纤维素级分的热稳定性 |
2.3.5 半纤维素级分的分子量 |
2.3.6 半纤维素级分的NMR |
3 原料与实验 |
3.1 实验原料 |
3.2 麦草碱-氧基体系提取麦草半纤维素条件优化 |
3.3 优化条件下碱-氧基体系提取麦草粗半纤维素级分 |
3.4 麦草粗半纤维素级分纯化 |
3.5 两种碱-氧基体系提取半纤维素级分的特性 |
3.5.1 半纤维素级分的得率 |
3.5.2 木质素含量 |
3.5.3 碱性硝基苯氧化 |
3.5.4 臭氧解 |
3.5.5 单糖组成分析 |
3.5.6 糖醛酸含量 |
3.5.7 FT-IR 分析 |
3.5.8 TG-DTA 分析 |
4 结果与讨论 |
4.1 Soda-H_2O_2 提取麦草半纤维素过程质量衡算 |
4.1.1 Soda-H_2O_2 提取分离麦草半纤维素流程 |
4.1.2 Soda-H_2O_2 提取分离麦草半纤维素过程质量衡算 |
4.1.3 Soda-H_2O_2 提取分离麦草半纤维素结果 |
4.2 不同碱-氧基体系提取麦草半纤维素条件优化 |
4.2.1 碱提取液分析 |
4.2.2 残渣分析 |
4.3 优化条件下碱-氧基体系提取半纤维素提取液的制备 |
4.3.1 碱提取液分析 |
4.3.2 残渣分析 |
4.4 优化条件下碱-氧基体系提取半纤维素粗级分的分离纯化 |
4.4.1 半纤维素级分的得率 |
4.4.2 木质素去除 |
4.5 碱-氧基体系提取分离麦草半纤维素级分的特性 |
4.5.1 木质素含量 |
4.5.2 木质素结构单元 |
4.5.3 木质素臭氧解 |
4.5.4 单糖组成分析 |
4.5.5 糖醛酸含量 |
4.5.6 FT-IR 分析 |
4.5.7 TG-DTA 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6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图目录 |
附录二:LIST OF FIGURES |
附录三:表目录 |
附录四:LIST OF TABLES |
详细摘要 |
(7)预水解对麦草制浆和漂白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课题来源 |
2 综述 |
2.1 制浆方法研究概况 |
2.2 草类原料制浆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草类制浆情况 |
2.4 麦草制浆的前景及制浆黑液处理现状 |
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预水解基本原理 |
3.1.1 预水解简介 |
3.1.2 麦草纤维原料组成特征 |
3.1.3 草类原料制浆的基本特性 |
3.1.4 半纤维素的结构和特性 |
3.2 蒽醌在碱法制浆中的作用 |
3.2.1 保护碳水化合物 |
3.2.2 加速脱木素 |
3.2.3 应用醌类助剂的效益 |
3.3 溶出木素的影响 |
3.4 全无氯漂白 |
3.4.1 氧脱木素 |
3.4.2 过氧化氢漂白 |
3.4.2.1 过氧化氢漂白作用机理 |
3.4.2.2 过氧化氢漂白的稳定剂 |
3.4.2.3 过氧化氢加强的氧脱木素 |
3.4.2.4 过氧化氢终漂 |
3.4.2.5 浆料的洗涤 |
3.5 漂白中自由基的控制 |
3.5.1 漂前的酸处理 |
3.5.2 螯合处理 |
3.5.3 添加适当助剂 |
4 材料和方法 |
4.1 预水解试验 |
4.1.1 材料 |
4.1.2 预水解麦草得率测定 |
4.1.3 预水解麦草残液还原糖测定 |
4.1.4 预水解麦草残液pH 测定 |
4.1.5 预水解麦草废液高锰酸钾消耗量测定 |
4.2 蒸煮试验 |
4.2.1 材料 |
4.2.2 碱法蒸煮 |
4.2.3 打浆 |
4.2.4 良浆得率测定 |
4.2.5 浆料卡伯值测定 |
4.2.6 黑液有效碱测定 |
4.3 TCF 漂白工艺研究 |
4.3.1 氧脱木素(O) |
4.3.2 螯合处理(Q) |
4.3.3 酸处理(A) |
4.3.4 高温压力H_2O_2 漂白(Po) |
4.3.5 抄片 |
4.3.6 漂白浆白度测定 |
4.3.7 返黄值测定(PC 值) |
5 结果与讨论 |
5.1 预水解工艺条件的确定 |
5.1.1 温度和时间对预水解得率及木素的影响 |
5.1.2 预水解过程对木素的溶出影响 |
5.1.3 预水解残液pH 值及还原糖的变化规律 |
5.2 预水解和未预水解麦草AP-AQ 法蒸煮性能的研究 |
5.2.1 预水解麦草AP-AQ 法蒸煮正交试验的研究 |
5.2.1.1 预水解麦草AP-AQ 法蒸煮正交试验各因素对卡伯值的影响 |
5.2.1.2 预水解麦草AP-AQ 法蒸煮正交试验各因素对纸浆得率影响 |
5.2.1.3 预水解麦草AP-AQ 法蒸煮正交试验中各因素对残碱的影响 |
5.2.2 未预水解麦草AP-AQ 法蒸煮正交试验的研究 |
5.2.2.1 未预水解麦草AP-AQ 法蒸煮正交试验各因素对卡伯值影响 |
5.2.2.2 未预水解麦草AP-AQ 法蒸煮正交试验各因素对得率的影响 |
5.2.2.3 未预水解麦草AP-AQ 法蒸煮正交试验各因素对残碱的影响 |
5.3 升温时间和保温时间对AP-AQ 法蒸煮的影响 |
5.3.1 用碱量对蒸煮性能的影响 |
5.3.2 保温时间对麦草浆性能的研究 |
5.3.2.1 保温时间对麦草制浆得率的影响 |
5.3.2.2 保温时间对麦草制浆卡伯值的影响 |
5.3.2.3 保温时间对麦草制浆有效碱的影响 |
5.4 不同液比对预水解麦草和未水解麦草蒸煮制浆的比较 |
5.4.1 AP-AQ 法蒸煮制浆不同液比对得率的影响 |
5.4.2 AP-AQ 法蒸煮制浆不同液比对卡伯值的影响 |
5.4.3 AP-AQ 法蒸煮制浆不同液比对有效碱的影响 |
5.5 不同液比对未预水解麦草制浆影响的研究 |
5.6 预水解麦草浆和未预水解麦草浆TCF 漂白性能的研究 |
5.6.1 预水解和未水解麦草浆氧脱木素的比较研究 |
5.6.2 预水解和未预水解麦草浆过氧化氢漂白的研究 |
5.6.3 预水解和未预水解麦草漂白后返黄值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8)麦草烧碱-蒽醌法蒸煮中木素分子质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料及方法 |
1.1 原料 |
1.2 蒸煮 |
1.3 丙酮抽提 |
1.4 木素的分离和提纯 |
1.5 木素试样的乙酰化 |
1.6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GPC)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蒸煮结果 |
2.2 木素分离和提纯 |
2.3 木素平均分子质量 |
2.3.1 蒸煮过程中残余木素平均分子质量的变化 |
2.3.2 蒸煮过程中溶出木素分子质量的变化 |
2.3.3 溶出木素和残余木素分子质量的比较 |
3 结 论 |
3.1 |
3.2 |
3.3 |
3.4 |
(10)麦草碱提取液中LCC的分级分离及其结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世界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现状 |
1.1.2 麦草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 |
1.1.3 LCC 是麦草碱提取液中重要组分 |
1.2 立题依据 |
1.2.1 木材 LCC 的研究 |
1.2.2 麦草 LCC 的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述 |
2.2 LCC 的分级分离 |
2.2.1 原料中 LCC 的分级分离 |
2.2.2 浆料中 LCC 的分级分离 |
2.2.3 碱提取液中LCC 的分级分离 |
2.3 LCC 的特性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麦草碱提取液中LCC 的分级分离 |
3.1 概述 |
3.2 实验 |
3.2.1 原料 |
3.2.2 碱提取液的制备 |
3.2.3 LCC 分离的方案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LCC 分离的方案 |
3.3.2 LCC 分离的依据 |
3.3.3 LCC 分离的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麦草常温碱提取液中 LCC 的特性 |
4.1 概述 |
4.2 实验 |
4.2.1 样品 |
4.2.2 木质素含量 |
4.2.3 甲氧基含量 |
4.2.4 碱性硝基苯氧化 |
4.2.5 臭氧解 |
4.2.6 总糖分析 |
4.2.7 糖基组成分析 |
4.2.8 糖醛酸含量 |
4.2.9 Smith 降解 |
4.2.10 红外光谱FTIR 分析 |
4.2.11 CP/MAS ~(13)C-NMR 分析 |
4.2.12 热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木质素特性 |
4.3.2 碳水化合物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碱提取温度对提取液中 LCC 特性的影响 |
5.1 概述 |
5.2 实验 |
5.2.1 样品 |
5.2.2 木质素含量 |
5.2.3 甲氧基含量 |
5.2.4 碱性硝基苯氧化 |
5.2.5 臭氧解 |
5.2.6 总糖含量 |
5.2.7 糖基组成分析 |
5.2.8 糖醛酸含量 |
5.2.9 Smith 降解 |
5.2.10 热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温度对木质素特性的影响 |
5.3.2 温度对碳水化合物特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麦草碱提取液中LCC 的酚酸特性 |
6.1 概述 |
6.2 实验 |
6.2.1 样品 |
6.2.2 以碱稳定酯键联接的酚类物质的分离 |
6.2.3 以醚键联接的酚类物质的分离 |
6.2.4 以其他键联接的酚类物质的分离 |
6.2.5 HPLC 分析 |
6.2.6 CP/MAS ~(13)C-NMR 谱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常温碱提取液中 LCC 的酚酸特性 |
6.3.2 温度对LCC 中酚酸特性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 论 |
二、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麦草碱法浆残余木质素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木质素及其复合物在环氧树脂胶粘剂中的应用研究[D]. 陈洪卓. 吉林大学, 2016(09)
- [2]麦草低温碱氧两段蒸煮及其全无氯漂白[D]. 陈双双.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3]环境友好的麦草Soda-AQ制浆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D]. 戴铠.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4]麦草碱性亚硫酸盐深度脱木素蒸煮及其漂白特性[D]. 张琳.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5]碱木质素溶液行为的研究[D]. 孔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碱—氧基体系分离麦草半纤维素及其特性表征[D]. 谌尧.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7]预水解对麦草制浆和漂白性能的影响[D]. 梅凯.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8]麦草烧碱-蒽醌法蒸煮中木素分子质量的变化[J]. 袁成强,刘玉,陈嘉川,杨桂花,黄峰. 中国造纸学报, 2009(01)
- [9]麦草碱抽提LCC的溶剂超滤分级分离[A]. 朱超宇,翟华敏. 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2008
- [10]麦草碱提取液中LCC的分级分离及其结构特性研究[D]. 朱超宇. 南京林业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