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控线切割编程软件——TPT-Ⅱ(论文文献综述)
罗威[1](2020)在《基于Towedm数控线切割编程系统的典型零件加工》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组成及加工原理,以典型零件加工任务为例,介绍了Towedm数控线切割编程系统特点。基于DK7720电火花数控线切割机床对典型零件进行绘图编程、生成加工轨迹和3B格式的数控程序以及模拟切割,并进行典型零件的加工。
张学仁[2](1995)在《我国数控线切割编程技术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文中提出我国数控线切割编程技术20多年来经历了手工编程、袖珍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编程和微型计算机编程几个阶段,并正紧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目前编程方法各异,花样繁多。对我国的数控线切割编程,既要制订出一个统一的规范,又要在其指导下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肖苏华[3](2004)在《图形交互式线切割编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广西科技厅攻关项目“广西制造业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车、铣、冲、线切割工作母机数控通用平台系统开发”,本文主要是对线切割编程系统进行研发。如今,数控线切割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了应用,数控编程技术也发展迅速。国外的线切割编程软件功能非常强大,但是价格高、操作复杂,而且不能生成3B格式代码。国产的数控线切割软件也很多,它们各有特色,但是在功能上并不完善或存在缺陷。因此研究和开发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具有自主版权的线切割编程系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曲线造型和CAD文件交换:本文采用贝赛尔曲线造型技术以及DXF格式图形文件交换的算法。图形和数控代码精度是数控编程系统的难点,本文给出一个新的位置类,使图形和代码的精度不会丢失。 (2) 切割轨迹生成:通过研究线和圆弧的各种邻接关系,推算出各种邻接情况下转接交点矢量的数学计算公式,生成准确和精确的刀具轨迹。 (3) 代码生成和仿真:分析3B和G数控代码的指令格式,给出生成数控代码的算法,对切割仿真的逐点比较算法进行了研究与开发。 中小型企业线切割加工工艺一般难度不大,对线切割编程软件的要求是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本文研究和开发的系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性。
翟洪军[4](2005)在《基于可重构理念的WEDM自动编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Wire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WEDM)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该技术研究的不断进展,包括自动编程系统在内的线切割加工技术将向智能化、绿色化、开放式、可重构的方向发展。基于对 WEDM 发展方向的分析以及可重构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系统研究课题的需要,提出了“基于可重构理念的电火花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研究”这一课题,在 ACIS 平台上开发了 NH-WAPS1.0 系统,并做了相应的切割试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对现有 CAD/CAM 体系结构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 ACIS 几何平台的双总线体系结构,分析了各个功能子模块之间的数据流向。与传统的单总线体系结构相比,双总线体系结构具有几何数据与非几何数据分离,系统运行效率高、功能易扩展、易维护等优点。此外,本文还对数控编程系统的二次开发技术和界面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 2.WEDM 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人们对汉字字模的切割需求日益增加,但某些汉字字体的轮廓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汉字切割技术的发展。基于 ACIS 平台中几何实体之间的拓扑关系,本文提出了“蒙皮轮廓提取法”,成功地解决了汉字字体轮廓交叉自动剔出这一技术难题。 3.在复杂直纹面加工中,NC 代码冗长是影响其加工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现有等步长同步线性化方法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可实现对应曲线段同步线性化的等误差算法,与前者相比,后者能充分利用对应曲线段中各处曲率不同这一特征,从而非常有效地减少 NC 代码长度,提高切割效率,降低加工成本。 4.精确求取电极丝的中心轨迹是保证复杂直纹面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精度的前提条件。结合椭圆度偏置法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可以精确求取复杂直纹面加工中电极丝中心轨迹的“虚拟电极丝”模型。它不但能精确求取复杂直纹面加工中电极丝的中心轨迹,还能对型面过切误差进行有效补偿。 5.以四轴联动 WEDM 机床拖动轴的运动分析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可以方便求取电极丝最大倾角、工作台和上导丝嘴最大行程的“端点比较法”。基于该方法的求取结果、机床的结构参数和零件的装夹情况,仿真系统能及时发现加工中是否存在超行程碰撞等问题,验证工件的可加工性,降低加工事故的发生概率。 此外,本文还对 3B 代码累计误差的处理、数控加工效果的工艺仿真、塌角保护策略等问题作了研究。
纪传丽[5](2009)在《基于图像扫描矢量化的线切割编程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电火花数控线切割加工作为特种加工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模具加工领域,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先进加工方法。然而如今的大多数线切割图形编程软件都是以某一图形软件(例如AutoCAD)为开发平台,生成加工代码到刀位数据生成和后处理的过程,如果是复杂的图像将会使建模工作非常麻烦,对于原来已有的图像的绘制更会导致技术人员做大量的重复性的工作。因此面对图像量大、要素多、工期紧、精度要求高的情况,研究和开发一种基于图像扫描编程的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开发了一个图像矢量化的线切割程序生成系统,对于已经生成的复杂图像进行扫描,读取和处理其数据信息,生成我们需要的工程数据,进而生成刀具路径和数控程序代码。本文的工作重点是图形的矢量化处理和刀具轨迹的生成策略。首先,在矢量化的过程中对栅格文件的数据进行变换,提高图像质量,整理图像信息,并进行矢量跟踪,最终将栅格信息转换为了矢量信息。其次,对矢量化后的数据进行质量检验和优化整理,保证数据的精确。最后,通过对图形轮廓的排序和进行轮廓等距计算,研究线和圆弧的各种邻接关系,保证生成精确的加工轨迹和准确的数控程序。本文利用VC++语言、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将现有的各种图像转换成数字矢量信息,将直观缺乏逻辑性的大量点阵数据转化成富于逻辑的矢量图,把设计人员从繁重的扫描图像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精确度,有助于缩短工期和研发周期,促进新产品的研制。
邓寿鹏,黄祚阶[6](1983)在《数控线切割编程软件——TPT-Ⅱ》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典型化编程(TPT系统)数学模型研制成功的数控线切割软件,已在多种台式计算机(长城203、CTJ-1),通用计算机(DJS-6、TQ-16)上实现。为进一步扩展TPT系统的应用范围,在TPT-I软件的基础上,专门研制了能在T1-59 型可编程序计算器上实现的TPT-Ⅱ软件。
崔倩[7](2008)在《基于扫描图纸矢量化的线切割编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在线切割编程软件中,图像的矢量化处理是一项重要工作,普通的线切割编程软件只是捆绑一般CAD系统,其建模方式是一个二维图形的绘制过程,因此建模工作非常麻烦。为了弥补线切割编程软件在造型功能上的不足,本文对线切割仿形加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图像矢量化的线切割仿形加工方法。这一方法首先通过扫描设备将实物或手绘图片扫描为数字图像,再通过矢量化处理将扫描得到的点阵图像转化为矢量图形,进而进行编程、加工。本文从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以线切割加工图纸的自动输入为应用背景,对线切割编程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扫描图纸的矢量化处理、刀具轨迹生成和数控代码输出等,其中扫描图纸的矢量化处理和刀具轨迹的生成策略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本文使用Delphi语言,开发了一个基于扫描图纸矢量化的线切割编程系统-JXCAD。该软件面向PC,以Windows为操作系统,采用了图形交互的编程方式,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本系统在具有线切割编程功能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扫描图纸的矢量化,将直观而缺乏逻辑性的大量点阵数据转化成少量的富于逻辑性的矢量图,降低了建模工作的难度,把设计人员从繁重的扫描图纸再绘制工作中解脱出来,并有效地减少错误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系统可供当前多数CAD/CAM系统使用,有助于促进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自动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扫描图纸矢量化的研究对制造系统的信息获取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并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刘绍琼[8](2006)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轨迹生成及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Wire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简称WEDM)广泛应用在汽车、航空航天、模具、刀具和冲模制造等行业。随着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发展,相应的自动编程软件也变得日益重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对电火花线切割加工中多次切割电极丝中心轨迹的生成、线切割仿真技术和与模型关联的轨迹生成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零件的不同结构和加工要求,研究并实现了两轴电火花线切割多次切割电极丝中心轨迹的生成算法。根据直纹面的特点,研究了直纹面一次切割电极丝中心轨迹的生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直纹面多次切割电极丝中心轨迹的生成。2、基于实体造型法,研究了线切割仿真中电极丝扫描体的构造、模型的显示和仿真结果的处理等相关技术,开发了线切割加工仿真模块。可处理轨迹交叉的情况,并能生成合理的仿真结果。3、研究了轨迹与模型相关技术。开发了工艺参数或几何模型变化后轨迹和数控代码文件自动更新模块,可提高自动编程的效率。
曲宁松,朱荻[9](1995)在《电火花线切割编程技术的进展》文中认为概述了电火花线切割编程技术的发展过程,对研制自动编程系统中的几个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并且对电火花线切割编程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朱凌穹[10](2017)在《基于NX的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的研发》文中提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WEDM)是数控加工中的一项重要分支。当前,多轴联动线切割机床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各类工件的加工精度与生产效率,但对于复杂零件的加工,机床性能仍受到传统编程效率制约。针对复杂零件手工编程难度高、耗时久、易出错、精度难以保证的现象,许多模具加工企业都采用了一些线切割编程辅助软件进行处理,对编程效率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手工编程中,加工轨迹提取与转换繁琐、缺少典型工艺库、标准化程度低、编程质量不可控等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线切割加工零件的几何特性,以及如何依据这些特性自动提取零件加工轨迹的方法展开了研究,探讨了在模具制造过程中线切割加工的典型工艺,从而搭建了基于NX平台所研发的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本系统主要分为模型几何分析模块、加工工艺集成模块以及后处理与模拟模块。几何分析模块对3D模型中的几何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曲面的可加工性,并采用曲面微分的方法计算线切割加工轨迹。鉴于设计模型的不确定性,系统同时提供人机交互界面供用户确认或修改系统的分析结果。工艺集成模块将模具企业线切割加工过程中常用加工工艺抽象成典型工艺类型,通过工艺模板的方式供用户对工艺类型与工艺参数进行选择。系统采用数据挖掘的方式分析用户的编程行为,识别用户所选工艺模板与工件类型间的关系。当数据得到一定积累后,系统能够根据工件信息自动推断匹配模板并推荐给用户,大幅提高加工的标准化程度。后处理功能将线切割运动轨迹与工艺参数转化为符合特定机型的NC程式,并将其存放至指定路径或通过FTP服务直接上传至机床。模拟功能将线切割加工过程中电极丝的运动状态直接反应至NX模型视图中,并对加工中的过切与欠切现象进行分析,发出预警信息,提高编程质量。本系统将设计与线切割编程集成在同一环境下,形成设计输出到线切割编程操作的无缝衔接,针对模具企业提供的典型工艺库能够极大地缩短编程时间,规范编程标准,提高编程结果的正确率。
二、数控线切割编程软件——TPT-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控线切割编程软件——TPT-Ⅱ(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owedm数控线切割编程系统的典型零件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 DK7720电火花数控线切割机床的组成及加工程序 |
2 Towedm线切割编程系统 |
3 典型零件编程实例 |
4 DK7720电火花数控线切割机床加工 |
5 结论 |
(3)图形交互式线切割编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 引言 |
1.1 线切割加工特点及应用范围 |
1.2 线切割加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数控线切割编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
2 课题介绍 |
2.1 课题来源 |
2.2 基本设想和目标 |
2.3 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领域 |
2.4 研究内容 |
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控线切割编程系统的总体设计 |
1 开发方式的确定 |
2 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 |
3 用户界面的设计 |
4 类的设计 |
4.1 位置数据类的定义 |
4.2 图形抽象基类的定义 |
4.3 命令类的定义 |
5 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 |
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曲线造型及DXF文件交换 |
1 曲线造型 |
1.1 曲线造型有关的几个概念 |
1.2 非圆曲线拟合 |
1.3 曲线造型方法的介绍 |
1.4 曲线造型方法的确定 |
1.5 Bezier曲线的拼接及其连续性 |
1.6 Bezier曲线的反算 |
2 文件交换 |
2.1 DXF图形交换文件的说明 |
2.2 调用DXF图形文件的图形信息 |
3 系统精度确定及编辑算法 |
3.1 坐标变换和映射模式 |
3.2 基本图元绘制 |
3.3 图形编辑 |
3.4 图形拾取与捕捉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线切割轨迹确定 |
1 图形轮廓排序 |
2 轨迹生成 |
2.1 基本概念介绍 |
2.2 转接过渡类型判别表和算法框图 |
2.3 转接矢量的计算 |
2.4 轨迹确定的算法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代码生成和切割仿真 |
1 数控代码的生成 |
1.1 数控代码的格式介绍 |
1.2 数控代码的生成算法 |
2 仿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2.1 仿真简介 |
2.2 逐点比较插补算法 |
2.3 仿真算法 |
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实例说明 |
1 系统运行 |
2 图形绘制操作 |
3 DXF文件打开操作 |
3 图形编辑操作 |
4 轨迹确定操作 |
4.1 输入工艺参数 |
4.2 图元排序和轨迹生成 |
4.3 生成数控代码的操作 |
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可重构理念的WEDM自动编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索引 |
符号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概述 |
1.2.2 WEDEM 技术主要研究现状 |
1.2.3 WEDM 技术发展趋势 |
1.3 可重构WEDM 数控编程系统 |
1.3.1 WEDM 自动编程系统的发展历程 |
1.3.2 可重构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ACIS 平台的可重构编程系统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CAD/CAM 系统体系结构及其支撑技术 |
2.2.1 CAD/CAM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的目标 |
2.2.2 常见的几种体系结构及其比较 |
2.2.3 组件技术简介 |
2.2.4 基于组件技术的 ACIS 几何平台 |
2.3 NH-WAP51.0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4 NH-WAP51.0 系统功能简介 |
2.4.1 系统的构成及各模块的功能 |
2.4.2 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 |
2.5 NH-WAP51.0 系统重构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
2.5.1 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
2.5.2 基于资源配置文件的界面可重构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维线切割编程技术研究 |
3.1 二维线切割编程技术概述 |
3.2 字符及汉字切割技术研究 |
3.2.1 中、英文字符间的划分 |
3.2.2 字符轮廓的提取 |
3.2.3 汉字字体轮廓的交叉 |
3.2.4 汉字字体轮廓交叉的拓扑学处理 |
3.2.5 汉字轮廓交叉处理的应用实例 |
3.3 电极丝中心轨迹的生成及处理 |
3.3.1 电极丝中心轨迹的求取 |
3.3.2 中心轨迹的后置处理 |
3.4 轨迹与模型相关技术初步研究 |
3.4.1 轨迹和模型相关技术 |
3.4.2 规则零件的数控编程 |
3.5 切割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杂直纹面数控编程关键技术研究 |
4.1 直纹面的基本概念及其描述 |
4.1.1 四轴 WEDM 机床坐标系统的主要安排方式 |
4.1.2 直纹面的描述及其比较 |
4.2 复杂直纹面数控编程中的基本知识 |
4.2.1 复杂直纹面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
4.2.2 轮廓标注的四条基本原则 |
4.2.3 轨迹合成 |
4.3 复杂直纹面对应点的求取 |
4.4 对应曲线段的同步线性化 |
4.4.1 等步长同步线性化方法简介 |
4.4.2 基于等误差的同步线性化算法 |
4.5 电极丝中心轨迹的求取 |
4.5.1 “虚拟电极丝”模型 |
4.5.2 直线—直线对应 |
4.5.3 直线—圆弧对应 |
4.5.4 圆弧—圆弧对应 |
4.6 复杂直纹面加工中型面过切误差的修正 |
4.6.1 过切误差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
4.6.2 减小过切误差的策略 |
4.6.3 算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面向多用户的仿真系统处理流程 |
5.3 复杂直纹面WEDM 加工的碰撞校验 |
5.3.1 四轴 WEDM 机床拖动轴运动分析 |
5.3.2 电极丝最大倾角求取 |
5.3.3 运动超行程碰撞校验 |
5.3.4 电极丝、导丝嘴与夹具之间的碰撞校验 |
5.3.5 验证实例 |
5.4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加工效果预测 |
5.4.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理简介 |
5.4.2 加工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
5.4.3 基于 BP 网络的加工效果预测模型 |
5.4.4 实例分析 |
5.4.5 BP 网络在研究材料可加工性方面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WEDM 工艺分析及其在专家系统中的初步应用 |
6.1 引言 |
6.2 拐角保护策略的初步研究 |
6.2.1 塌角的成因 |
6.2.2 影响塌角大小的因素 |
6.2.3 常见的尖角保护策略分析 |
6.2.4 几何修形与参数调整相结合的综合拐角保护策略 |
6.3 变质层及表面残余应力对模具寿命的影响 |
6.3.1 变质层及表面残余应力的形成机理 |
6.3.2 影响变质层及表面残余应力的因素 |
6.3.3 减小变质层及残余应力的措施探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已录用的论文 |
附录A:NH-WAP51.0 系统的编程实例 |
A.1 直齿圆柱齿轮数控编程 |
A.2 汉字字符数控切割编程 |
A.3 上下异型体数控编程 |
附录B:文中主要切割实例的部分 NC 代码 |
B.1 齿轮数控加工中的部分NC 代码 |
B.2 仿宋_G82312 体“南”字切割部分 NC 代码 |
B.3 上下异型体切割部分NC 代码 |
(5)基于图像扫描矢量化的线切割编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线切割编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提出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图像扫描矢量化的线切割编程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设计的依据原理和基本原则 |
2.1.1 系统总体设计的依据原理 |
2.1.2 系统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
2.2 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描述 |
2.3 系统结构各个模块的划分和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像扫描矢量化的预处理和程序设计 |
3.1 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矢量化处理 |
3.1.1 矢量图和点位图基础 |
3.1.2 颜色和单色位图格式 |
3.2 位图的灰度处理 |
3.2.1 灰度变换的方法分析 |
3.2.2 灰度变换的实现代码 |
3.2.3 灰度变换后的效果分析 |
3.3 图像的二值化处理 |
3.3.1 图像二值化方法的分析 |
3.3.2 最大类间方差法求最佳阈值的程序代码 |
3.3.3 二值化后的效果图及其分析 |
3.4 图像去噪 |
3.4.1 中值滤波原理 |
3.4.2 滤波的程序代码 |
3.4.3 滤波后的效果图及其分析 |
3.5 图像细化 |
3.5.1 图像细化原理及细化原则 |
3.5.2 数学形态学与图像处理 |
3.5.3 图像细化步骤及其改进 |
3.5.4 图像细化的程序代码 |
3.5.5 细化结果及结果分析 |
3.6 图像轮廓提取 |
3.6.1 图像轮廓提取的方法分析 |
3.6.2 图像轮廓提取的流程 |
3.6.3 图像轮廓提取结果及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像扫描矢量化和程序设计 |
4.1 矢量跟踪 |
4.1.1 轮廓跟踪算法分析 |
4.1.2 Freeman链码 |
4.1.3 Freeman链码基础上的矢量跟踪 |
4.1.4 改进的矢量跟踪算法及其实现 |
4.1.5 矢量跟踪的程序流程图设计 |
4.2 图形元素的识别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矢量化后的数据质量检验和优化整理 |
5.1 数据质量和属性的整理和优化 |
5.2 拓扑数据质量整理和校正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图像的编程和刀具路径生成模块的实现 |
6.1 线切割加工生成刀具轨迹的原理和原则 |
6.2 图形轮廓轨迹生成算法研究 |
6.2.1 图形轮廓的获取与排序 |
6.2.2 二维轮廓等距算法 |
6.3 线切割数控程序的生成 |
6.3.1 数控代码的结构特点分析 |
6.3.2 线切割NC图形编程算法的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软件总体界面和实验结果 |
7.1 实验设备介绍 |
7.2 本系统软件的界面 |
7.3 软件的矢量化编程过程及程序示例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扫描图纸矢量化的线切割编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
1.1.1 线切割编程技术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
1.1.2 国内外线切割软件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特点 |
2.2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3 扫描图纸矢量化的预处理 |
3.1 灰度变换 |
3.1.1 灰度变换的一般方法 |
3.1.2 本文采用的灰度变换方法及实现代码 |
3.1.3 效果图 |
3.1.4 效果分析 |
3.2 二值化 |
3.2.1 二值化一般方法 |
3.2.2 本文阈值的选择的实现代码 |
3.2.3 效果图 |
3.2.4 效果分析 |
3.3 中值滤波 |
3.3.1 中值滤波原理 |
3.3.2 本文中值滤波的实现代码 |
3.3.3 效果图 |
3.3.4 效果分析 |
3.4 图像细化及轮廓的提取 |
3.4.1 图像细化 |
3.4.2 图像轮廓的提取 |
3.5 本章小结 |
4 矢量跟踪 |
4.1 Freeman 链码简介 |
4.2 Freeman 链码基础上的矢量化跟踪 |
4.3 算法的实现 |
4.4 对矢量化跟踪算法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图元识别 |
5.1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
5.2 利用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方法进行矢量化 |
5.2.1 用最小二乘法构造直线段 |
5.2.2 用最小二乘法构造圆弧 |
5.3 本章小结 |
6 矢量化后处理 |
6.1 根据拓扑关系进行图元调整 |
6.2 本章小结 |
7 基于图像的刀具路径生成技术 |
7.1 确定平面轮廓加工刀位轨迹的原则 |
7.2 二维轮廓轨迹的生成算法 |
7.2.1 图形轮廓的获取与排序 |
7.2.2 二维轮廓等距计算 |
7.2.3 轮廓等距后自交的处理 |
7.3 数控代码的生成 |
7.3.1 数控代码的格式介绍 |
7.3.2 数控代码的生成算法 |
7.4 本章小结 |
8 软件总体设计和实例 |
8.1 软件界面 |
8.2 矢量化图例 |
8.3 矢量化及线切割编程实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文用到的部份对比算法代码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轨迹生成及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原理及应用 |
1.2.2 国内外线切割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1.3 电火花线切割自动编程软件概述 |
1.4 课题的提出、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工作 |
1.4.1 课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多次切割电极丝中心轨迹的生成 |
2.1 多次切割工艺及应用现状 |
2.2 两轴电火花线切割多次切割电极丝中心轨迹的生成 |
2.2.1 电极丝中心轨迹偏移量的计算 |
2.2.2 多次切割电极丝中心轨迹生成算法 |
2.3 四轴电火花线切割多次切割电极丝中心轨迹的生成 |
2.3.1 直纹面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 |
2.3.2 直纹面一次切割电极丝中心轨迹的求取 |
2.3.3 直纹面等距后拐角的处理 |
2.3.4 直纹面多次切割电极丝中心轨迹生成算法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CIS 的电火花线切割仿真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几何仿真技术概述 |
3.3 线切割仿真系统的实现思想 |
3.4 线切割仿真的实现过程 |
3.4.1 电极丝扫描体的构造 |
3.4.2 毛坯体的定义 |
3.4.3 毛坯体和电极丝的动态显示 |
3.4.4 仿真结果处理 |
3.4.5 轨迹交叉工件仿真结果处理 |
3.4.6 仿真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轨迹与模型相关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ACIS 中属性(ATTRIB)简介 |
4.3 轨迹与模型相关技术 |
4.3.1 工艺参数修改界面 |
4.3.2 更新轨迹和数控代码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10)基于NX的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2 线切割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1.3 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4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自动编程技术现状 |
1.5 NX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2 基于NX平台的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整体设计流程 |
2.2 线切割加工工件模型数据分析模块 |
2.2.1 可加工性分析 |
2.2.2 曲面边界分析 |
2.2.3 加工轨迹提取 |
2.3 加工工艺集成模块 |
2.3.1 基于历史数据的模板化工艺参数分析 |
2.3.2 切割工艺 |
2.4 后处理与加工模拟模块 |
2.4.1 后处理功能的实现 |
2.4.2 模拟模块的实现 |
3 线切割加工几何分析 |
3.1 曲面可加工性分析 |
3.1.1 加工矢量一致性约束 |
3.1.2 曲面边界角度约束 |
3.1.3 加工对象可观察性判断 |
3.1.4 曲面可加工性识别 |
3.2 曲面归组 |
3.3 曲面边界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加工刀路轨迹提取 |
4.1 自动抽取刀路轨迹 |
4.1.1 规则曲面分类与计算 |
4.1.2 非规则曲面计算 |
4.2 边界非规则曲面截面法提取刀路轨迹 |
4.3 通过曲线拟合刀路轨迹 |
4.4 刀路补正方向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加工工艺集成 |
5.1 特殊加工特征自动处理 |
5.1.1 上下同R角度加工工艺 |
5.1.2 上下边界异型零件加工 |
5.1.3 圆弧分段加工工艺 |
5.2 无屑加工工艺 |
5.2.1 简单圆弧无屑加工 |
5.2.2 凸多边形孔的无屑加工 |
5.2.3 凹多边形孔的无屑加工 |
5.3 线切割分段加工工艺 |
5.4 多次切割加工工艺 |
5.4.1 边割边修工艺模式 |
5.4.2 割完再修工艺模式 |
5.4.3 切断暂停工艺模式 |
5.4.4 割修分离式工艺模式 |
5.5 基于遗传算法求解最优加工顺序 |
5.5.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5.5.2 线切割加工轨迹实际要求 |
5.5.3 通过遗传算法求解最优路径 |
5.5.4 交叉与变异操作 |
5.6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工艺参数匹配 |
5.6.1 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
5.6.2 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在线切割工艺参数匹配中的应用 |
5.6.3 决策树算法在聚类过程中的应用 |
6 线切割编程后处理与模拟 |
6.1 线切割编程的后处理 |
6.2 线切割加工模拟功能 |
7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数控线切割编程软件——TPT-Ⅱ(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owedm数控线切割编程系统的典型零件加工[J]. 罗威. 科学技术创新, 2020(22)
- [2]我国数控线切割编程技术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 张学仁. 电加工, 1995(05)
- [3]图形交互式线切割编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肖苏华. 广西大学, 2004(04)
- [4]基于可重构理念的WEDM自动编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翟洪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05)
- [5]基于图像扫描矢量化的线切割编程系统[D]. 纪传丽. 天津大学, 2009(S2)
- [6]数控线切割编程软件——TPT-Ⅱ[A]. 邓寿鹏,黄祚阶. 第四届全国电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3
- [7]基于扫描图纸矢量化的线切割编程系统[D]. 崔倩. 青岛科技大学, 2008(05)
- [8]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轨迹生成及仿真技术研究[D]. 刘绍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10)
- [9]电火花线切割编程技术的进展[J]. 曲宁松,朱荻.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1995(01)
- [10]基于NX的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的研发[D]. 朱凌穹.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