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好荒漠地带珍贵的胡杨森林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沈静芳,谢志平[1](2021)在《金色胡杨林 下个秋天再相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秋十月,胡杨最美的季节,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却因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小城”阻击“大疫”进入攻坚清零阶段时,曾经滞留额济纳旗的游客唱起那首歌——“我下一个秋天还要见你,抬起我今年还看不够的惊讶。在那弱水三千的额济纳,不见大漠孤?
孙涛,孔祥吉[2](2021)在《认知沙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中指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的沙漠是我国内陆干旱区的重要地貌类型,也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荒漠生态系统,在国民经济发展及国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我国沙漠中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和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宝库;沙漠还有很多特有的野生动植物,是极为珍贵的生物种质资源库。沙漠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这里曾经驼铃声声,商旅云集,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见证着人类的历史发展,也促进了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欧亚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
王晶,殷飞,林宁[3](2021)在《叶尔羌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叶片和凋落叶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文中提出以叶尔羌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胡杨叶片和凋落叶及不同类型叶片间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并对N和P的再吸收率及其与叶片和凋落叶N和P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胡杨叶片C、N和P含量的均值(分别为404.00、43.75和0.81 mg·g-1)均大于凋落叶(分别为373.45、42.83和0.78 mg·g-1);叶片C/N比、C/P比和N/P比的均值(分别为10.50、511.49和56.15)也均大于凋落叶(分别为8.12、492.72和54.90),其中,叶片C含量的均值显着(P<0.05)大于凋落叶,而叶片与凋落叶其他5个生态化学计量指标的均值均无显着差异。披针形、卵圆形和阔卵形叶片C、N和P含量的均值分别为399.03~408.76、37.12~47.60和0.78~0.84 mg·g-1,C/N比、C/P比和N/P比的均值分别为8.68~13.92、495.19~533.32和52.05~62.11;其中,阔卵形叶片C和N含量的均值均最大,卵圆形叶片P含量的均值最大,披针形叶片C、N和P含量的均值均最小,披针形叶片C/N比和C/P比的均值均最大,阔卵形叶片N/P比的均值最大;阔卵形叶片与披针形叶片N含量的均值差异显着,3类叶片其他5个生态化学计量指标的均值均无显着差异。胡杨叶片和凋落叶C含量的变异系数均最小,表明胡杨叶片中C含量相对稳定;在3类叶片中,披针形叶片C、N和P含量及C/P比、C/N比和N/P比的变异系数均最大,表明披针形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幅较大。胡杨叶片N和P再吸收率分别为2.10%和3.70%;N再吸收率与凋落叶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N再吸收率与叶片N含量呈不显着负相关,P再吸收率与叶片和凋落叶P含量均呈不显着正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叶尔羌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叶片和凋落叶及3类叶片间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明显,根据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推测该区域胡杨生长主要受到P元素限制;胡杨凋落叶的分解速率较为缓慢,导致其N和P的再吸收能力均较弱;在胡杨的3类叶片中,披针形叶片的养分吸收和转化能力均较弱。
王家强[4](2021)在《地下水埋深对胡杨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及其光谱特征响应》文中提出胡杨林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河流沿岸构成了天然绿色走廊,维持着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地下水是胡杨获取水分的唯一来源,对胡杨的生存及生长起到及其关键的作用。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胡杨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对区域胡杨林进行客观准确地健康监测,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叶尔羌河下游天然胡杨林保护区不同地下水埋深区域设定研究样地,获取胡杨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及生理学指标密度,分析胡杨叶片光谱特征及生理学指标密度变化特征,进而利用PROSPECT-SAIL模型,模拟胡杨冠层光谱,筛选敏感波段,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胡杨冠层生理学指标估测模型,完成基于高光谱遥感的胡杨生理学指标密度制图,以期揭示塔里木河胡杨林植物生理学指标的空间变化信息,为天然胡杨林精准管理及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的保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地下水埋深范围的设定,与干旱胁迫相对应,地下水位越深,干旱胁迫越严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下水埋深为8-10 m区域内胡杨叶绿素密度、类胡萝卜素密度、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比正常条件下有显着降低,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显着升高,说明受干旱胁迫,胡杨的光合强度与抗逆能力在下降;SOD、POD、MDA、SSC、Pro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有升高趋势,以抵御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的伤害,并对胞内渗透势进行调节或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等,来提高胡杨的抗旱性。ABA、Z、ZR随地下水埋深增加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AB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在胡杨受干旱胁迫时,对其有生长抑制作用,ABA也能阻止POD、SOD活性降低,有效调节活性氧的代谢平衡,ABA与许多生化组分有复杂的联系,干旱胁迫时会呈持续升高的态势。Z和ZR浓度持续较高,能促进冠层叶片发育,增强冠层叶片光合适应性;一方面可能是在干旱胁迫下各激素需要达到平衡,另一方面可能是使胡杨在其形态和生理上与干旱胁迫相适应,来提高抗旱能力。由于干旱胁迫,叶片比叶重增加,需要大量元素来进行叶片结构的改变。Fe2+、Mn2+、Cu2+的增加说明胡杨趋于保持正常的养分代谢功能,增强自身的抗性;Zn2+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密度显着降低,一方面说明其他离子如Fe2+、Mn2+、Cu2+等吸收增加抑制了胡杨对Zn2+的吸收,另一方面Zn2+吸收的降低说明如果胁迫进一步加剧胡杨的部分生理代谢功能将会受到影响。K+、Ca2+吸收量增加,Na+吸收量下降,说明细胞趋于保持高的K+/Na+,降低细胞内的渗透压。(2)地下水埋深为6-8m和8-10m的胡杨叶片红谷位置及近红外区域的光谱反射率与其他地下水埋深梯度的胡杨叶片有显着差异,利用5nm和10nm重采样的一阶/二阶导数光谱及光谱相似性参数SID、SAM能够区分不同地下水埋深的胡杨叶片光谱曲线。包络线去除光谱显示出两个明显的吸收谷,在500nm附近的吸收谷,ρ500(反射率)、W500(吸收宽度)随地下水埋深增加,呈上升趋势,而λ500(吸收位置)、Tan500(斜率)、S500(对称度)、SAI500(吸收指数)呈下降趋势;在675nm附近的吸收谷,ρ675、SAI675随地下水埋深增加,呈上升趋势,而H675(吸收深度)、Tan675、AL675(左面积)、AR675(右面积)、A675(总面积)、W675呈下降趋势;Tan500和W675与叶绿素密度的相关性最高。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蓝边、黄边、红边、绿峰,红谷的吸收强度均在减弱,黄边、红边幅值均在减小。红谷参数与大部分生理学指标都有极显着的相关性,吸收特征参数Tan500、W675和红谷参数是胡杨叶片生理学指标特征变化的敏感因素。(3)通过PROSPECT-SAIL模型模拟了胡杨冠层光谱,构建了NDVI、RVI、DVI光谱指数,对反演胡杨冠层生化组分的最优光谱指数进行了筛选。利用筛选的光谱指数作为建模因子,构建了SVM、RF和ANN胡杨冠层生理学指标估算模型。其中SVM估算模型有Chl a、Chl b、Chl a+b、Car、Ant、N、SLA、Ca、ABA、2ipr、Z、ZR和2ip这14个指标模型通过了精度验证;故而推荐SVM算法作为本研究的最佳建模算法,可为基于影像的估算建模里模型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4)基于AHSI高光谱影像,采用SVM模型对胡杨生理学指标进行估算建模,结果表明Chl a、Chl b、Chl a+b、Car、Ant、Chl/Car、N、SLW、SLA、Fe、Mn、Zn、Ca、ABA、GA3、Z、ZR这17个指标的估算模型的验证精度达到建模要求,综合这些指标,完成了区域胡杨林健康评估,并用制图表达了结果。
周洪华,朱成刚,方功焕[5](2021)在《塔里木河上游荒漠河岸胡杨林树洞型空心树发生过程与形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空心树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或微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树木空心的发生过程和形成机制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通过野外实调,解析了塔里木河上游肖夹克荒漠林区胡杨树洞型空心树数量特征、类型与分布格局,探讨了空心树的发生与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胡杨幼林空心树发生频率较低,为10.34%,但成熟林空心树发生频率达到了83.78%;2)空心树树洞分为主干型和分枝型两大类,其中主干和分枝断口造成树洞是树洞型空心树形成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分别占树洞类型的41.94%和19.35%;3)推断树洞发生过程为"外伤-分泌物外泄-木质部被腐蚀、消融-伤口扩大-形成树洞";4)树木发生外伤的主要起因可能为长期的风沙侵扰,造成树木小枝或者分枝折断。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6](2021)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文中指出吉政办发[2021]11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驻吉中直有关部门、单位:《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开展绿化美化吉林行动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举措,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持续增加绿色资源总量,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生态支撑。2021年3月9日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
曹娜,杨至德,袁冬雪,王晓麟[7](2021)在《新疆、内蒙地区建立三处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内蒙地区地广人稀,拥有大量的未被人类利用的、可供观赏游览的特色景观资源.参照美国国家公园创立建设经验,在新疆、内蒙地区分别规划罗布泊、巴丹吉林、阿尔泰三处国家公园.通过分析三地独具特色的景观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现状,探讨建立三处国家公园的可行性,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与建议,对推动新疆、内蒙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特色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永久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芳菲[8](2021)在《基于雪豹生境保护的青海祁连山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祁连山是中国境内主要的山系之一,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草地、冰川和湿地资源,被划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又是黄河水域关键的源头,因此是中国西部地区保证生态安全的命脉。近年来,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雪豹种群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威胁。立足于关键物种的生境保护探究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为山区景观格局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开辟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新思路,也为已建成保护区的更新规划提供一份意义重大的案例指导。本研究基于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综合分析区域内优势斑块要素与存在的景观问题,并基于野外实地调查获得的136个雪豹分布点和筛选得到的8个环境变量数据进行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雪豹生境类型划分保护优先区,进一步分析区域内8个雪豹栖息地间的景观连通性,综合雪豹生境适宜性等级、优先区排序以及连通性状况识别出研究区重要保护区域及优化区域,具体根据5个优化分区的不同生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基于布局优化和数量结构优化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方案,结果如下:1、景观指数法分析得出,草地为研究区的优势斑块要素,优势度明显、破碎化严重;荒漠景观数量大、范围广,反映出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等生态恶化趋势;森林、湿地和冰川等资源分布不均衡,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2、基于MAXENT模型得到降雨、海拔和坡度是影响雪豹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尚且有1.34×104 km2的适宜生境分布在保护区外。MAXENT模型认为现有功能区下雪豹保护的优先区域为位于保护区中部及西北部区域的祁连山中段疏勒南山—托勒南山区域,另有部分最适宜区位于保护区管辖范围之外的祁连县北部的沙龙滩管护站、托勒河源管护站及瓦乎斯管护站所在区域。在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基础之上,基于ZONATION模型划分保护优先区,对比现有保护区识别保护空缺区域。3、运用电路理论分析各栖息地间景观连通性可知,研究区西部地区G1、G2和G3栖息地之间以及东部G5、G6、G7和G8栖息地之间连通性较好,连通线路清晰且密集;中部地区是起着衔接作用的重要地理位置,连通性却极差,G3和G4栖息地之间存在大量的农牧地和公路,几乎与西部和东部的雪豹栖息地呈现“断联”状态。4、综合分析雪豹生境适宜性区划和景观连通性分析得出两个重点保护区分别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尕河管护站及其周边区域和研究区中部边麻管护站至南部大拉洞管护站中间区域;优化区位于祁连山地区天峻县、祁连县和门源县。5、以1.9×104 km2的雪豹最小重要栖息地为数量结构优化目标,合理安排用地结构和数量,以实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区域A和区域B以土地荒漠化的修复和草地退化为优化方向;区域C和区域D分布着大量珍贵的森林和灌木资源,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要加大保护力度和农牧地的修复,该区的数量供给以荒漠修复的形式提供;区域E及其周边密集分布着居民点,存在很大程度的人为干扰,因此该区域的数量调整以过牧导致的草地修复为主、耕地和居民点布局为辅。6、经过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研究区及优势斑块要素草地的破碎度指数变化,证明土地荒漠化、沙化为研究区主要的生态恶化问题,因此荒漠斑块要素的布局和数量调整是缓解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趋势的有效方式之一。
马剑[9](2021)在《祁连山北麓中段典型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为研究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以及碳(C)、氮(N)、磷(P)循环提供了新思路。植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其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对揭示养分可获得性以及C、N、P等元素的循环和平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灌丛群落是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系统地研究祁连山区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揭示灌丛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反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祁连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为此,本研究以分布在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甘青锦鸡儿(Caragana tangutic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e)、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等5种典型灌丛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主要研究了5种典型灌丛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及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灌丛植被中有48种植物,隶属于26科,38属,以蔷薇科、禾本科、菊科和豆科等居多。生活型谱以地面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大(37.09%)。不同灌丛群落H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金露梅>鬼箭锦鸡儿>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吉拉柳,D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金露梅>鬼箭锦鸡儿>吉拉柳>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整体上看,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H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12~2.26,D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0~0.74。(2)5种灌丛类型中,吉拉柳灌丛土壤C、N平均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灌丛(P<0.05),分别为74.93 g·kg-1、6.10 g·kg-1,说明吉拉柳灌丛对土壤养分具有较强的累积作用,对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吉拉柳灌丛各土层C:P高于其它4种灌丛类型,是最具固磷潜力的灌丛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在剖面上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格局;土壤碱解氮、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速效磷是影响灌丛群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子;土壤C:P和N:P可作为评价该区域P有效性和养分限制性指标,灌丛群落土壤养分主要受N素限制。(3)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是影响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容重、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质量含水量是影响茎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质量含水量是影响粗根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p H值是影响细根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4)与全球陆地植物C、N、P平均水平相比,5种典型灌丛植物叶片、粗根和细根具有较高的C含量,叶片具有较低的N含量和较高的P含量。与全球陆地植物C:N:P相比,5种灌丛植物叶片具有较高的C:N和C:P,粗根和细根具有较高的C:N。5种典型灌丛植物N:P均小于14,表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灌丛植物生长更易受N素限制。
米园[10](2021)在《内蒙古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及格局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最基本的政策、法律和教育的意识形态框架,内蒙古生态安全格局关乎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安全,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理清生态空间各个部分相互关系,对生态空间格局进行科学构建,体现其系统性、整体性,为构筑内蒙古生态安全屏障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本文立足于景观生态学、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基础理论,整合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等数据,以期建立符合内蒙古地域特征的生态安全格局。本文首先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内蒙古2009-2018年总体及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其次分别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河流湖泊、景观游憩六个层面综合评价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最后,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梳理生态用地保护、建设用地扩张以及耕地开垦三方面的矛盾关系,建立生态安全综合阻力面指标体系,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分生态安全重要性分区,进而构建内蒙古生态空间格局,提出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格局的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2009-2018内蒙古ESV总量呈现出波动性增长趋势。ESV各单项功能价值随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显着,2018年内蒙古ESV分布总体规律是由北至南,由东至西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为三级,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东向西递减趋势。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49%,41.63%和20.88%。(3)生态安全重要性格局分区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生态核心区、控制区、过渡区和可占用区,四类分区依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67%、12.5%、6.11%和16.72%。在空间分布上,内蒙古生态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的大部,锡林郭勒草原、阴山和贺兰山北侧、黄河沿线以及阿拉善西北大部分地区等。(4)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面,构建“三山两带,多环多节点”的内蒙古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北部草原生态带,西部黄河沿线滨水生态带为中心的“三山两带”生态核心保护区以及环绕核心区外围并对建设开发形成缓冲作用的生态控制—缓冲区、各盟市现状建设用地和三大平原区域为“生产-生活”多节点的生态可占用区。最后,针对目前生态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格局的加强重点区域保护、协调区域发展以及分区管护三个方面的对策。
二、保护好荒漠地带珍贵的胡杨森林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好荒漠地带珍贵的胡杨森林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金色胡杨林 下个秋天再相见(论文提纲范文)
焚烧杂草 |
牧民不小心毁了73.9亩国有林地 |
“三检合一” |
对刑事、民事、行政责任一并审 |
认罪认罚 |
“砸锅卖铁我也要做好赔偿” |
持续关注 |
确保“异地修复”树木长得壮 |
【检察长说】 |
“小案件”大意义 |
(2)认知沙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提纲范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第一大沙漠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机勃勃的沙漠 |
库姆塔格沙漠:玄奘西行途径地 |
柴达木盆地沙漠:自然景观最丰富的沙漠 |
巴丹吉林沙漠:中国最美的沙漠 |
腾格里沙漠:天上掉下来的沙漠 |
乌兰布和沙漠:影响黄河含沙量 |
库布齐沙漠:弓上的弦 |
毛乌素沙地:水分条件优越的沙地 |
河东沙地: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交替分布 |
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最近的沙地 |
科尔沁沙地:农耕历史久远 |
呼伦贝尔沙地:分布纬度最高的沙地 |
(3)叶尔羌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叶片和凋落叶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2.1 样点设置和样品采集 |
1.2.2 样品前处理及C、N和P含量测定 |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胡杨叶片和凋落叶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 |
2.2 胡杨不同类型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 |
2.3 胡杨叶片的养分再吸收率及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和结论 |
(4)地下水埋深对胡杨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及其光谱特征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下植物生理学指标的光谱响应 |
1.2.3 植物生理学指标的光谱估算建模 |
1.2.4 高光谱遥感在森林健康评价方面的应用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气象及水文 |
2.1.2 地形地貌 |
2.1.3 土壤 |
2.1.4 植被 |
2.1.5 社会经济状况 |
2.2 典型样区选择 |
2.3 植物样品采集及光谱测试 |
2.4 植物生理学指标测定 |
2.4.1 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
2.4.2 比叶重(SLW)与比叶面积(SLA)的测定 |
2.4.3 色素密度的测定 |
2.4.4 大量元素密度的测定 |
2.4.5 中微量元素密度的测定 |
2.4.6 生化组分的测定 |
2.4.7 胡杨叶片内源激素的测定 |
2.5 光谱曲线的处理方法 |
2.5.1 光谱平滑处理 |
2.5.2 光谱相似性 |
2.5.3 导数光谱 |
2.5.4 包络线去除处理 |
2.5.5 光谱吸收特征参数 |
2.5.6 光谱位置参数 |
2.5.7 植被指数 |
2.6 建模方法及精度检验 |
2.6.1 支持向量机(SVM) |
2.6.2 人工神经网络(ANN) |
2.6.3 随机森林(RF) |
2.6.4 精度验证方法 |
2.7 卫星影像及预处理 |
2.7.1 高分5 号卫星(GF-5)影像 |
2.7.2 大气校正 |
2.7.3 几何校正 |
3 胡杨叶片生理学指标的变化特征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胡杨叶片色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
3.3.2 胡杨叶片N、P、K含量及SLM、SLA的变化特征 |
3.3.3 胡杨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
3.3.4 胡杨叶片生化组分的变化特征 |
3.3.5 胡杨叶片内源激素的变化特征 |
3.3.6 胡杨叶片生理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胡杨叶片光谱特征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胡杨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变化 |
4.3.2 不同地下水埋深的胡杨叶片光谱相似性分析 |
4.3.3 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胡杨叶片光谱吸收特征的变化 |
4.3.4 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胡杨叶片光谱位置参数的变化特征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基于冠层尺度的高光谱生理学指标的估算模型模拟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胡杨冠层反射率的光谱模拟 |
5.3.2 基于胡杨冠层反射率的生理生化参数含量的高光谱指数构建 |
5.3.3 基于植被指数的胡杨冠层生理生化组分的估算模型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基于GF-5 高光谱影像的胡杨健康评价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基于GF-5 高光谱影像的胡杨信息提取 |
6.3.2 基于GF-5 高光谱影像的胡杨生理学指标的估算建模 |
6.3.3 基于GF-5 高光谱影像的胡杨健康评价及制图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胡杨生理学指标的变化特征 |
7.1.2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胡杨叶片的光谱特征 |
7.1.3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胡杨冠层生理学指标的光谱估算建模 |
7.1.4 基于高光谱影像的胡杨健康评价分析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塔里木河上游荒漠河岸胡杨林树洞型空心树发生过程与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胡杨空心树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空心树数量特征与分布格局分析 |
2.2 空心树树洞发生与形成过程初探 |
3 结论与展望 |
(6)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 |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重大意义 |
第一节国家对吉林林草生态功能定位 |
一、国家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
二、国家重要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
三、国家重要的农业基地和重要粮仓 |
第二节林草生态建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
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
二、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主体支撑 |
三、为推进绿色惠民提供重要途径 |
第三节林草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
一、我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成效 |
二、我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加强林草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及影响 |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
二、巩固发展我省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
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需要 |
四、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和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
五、进一步巩固我省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需要 |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
第一节指导思想 |
第二节基本原则 |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系统治理 |
二、坚持目标导向,突出重点难点 |
三、坚持稳中求进,强化提质增效 |
四、坚持绿色惠民,调整优化结构 |
五、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 |
第三节总体目标 |
一、近期目标(2021-2025年) |
二、远期目标(2026-2030年) |
三、展望期目标 |
第三章规划布局、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
第一节规划布局 |
第二节战略重点 |
一、建设东中西三大生态主体功能区 |
(一)东部高功能生态屏障区. |
(二)中部环长生态协同防护区. |
(三)西部重要生态恢复区. |
二、建设四大生态安全屏障 |
(一)长白山森林生态屏障. |
(二)科尔沁防风固沙生态屏障. |
(三)黑土地保护生态屏障. |
(四)松嫩湿地保护修复生态屏障. |
三、建设公路、铁路、江河绿色通道 |
(一)公路绿色通道. |
(二)铁路绿色通道. |
(三)江河绿色通道. |
四、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一大网络 |
第三节主要任务 |
一、着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
二、着力提升森林质量 |
三、着力开展城乡绿化美化 |
四、着力加强青山草原湿地保护 |
五、着力推进绿色富民产业发展 |
六、着力深化林草改革创新 |
第四章重大工程 |
第一节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第二节防护林建设工程 |
一、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二、防风固沙林建设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三、其他防护林建设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第三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
一、森林抚育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二、退化林修复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三、国家战略储备林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第四节草原保护修复工程 |
一、草原保护 |
二、草原修复 |
(一)草原改良. |
1.建设范围. |
2.建设内容. |
3.建设任务. |
(二)人工种草. |
1.建设范围. |
2.建设内容. |
3.建设任务. |
(三)草原围栏. |
1.建设范围. |
2.建设内容. |
3.建设任务. |
第五节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
一、湿地保护 |
(一)湿地分级管理. |
(二)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
(三)湿地管护. |
(四)保护能力建设. |
(五)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
二、湿地修复 |
(一)长白山泥炭沼泽修复. |
1.建设范围. |
2.建设内容. |
3.建设任务. |
(二)生态补水. |
1.建设范围. |
2.建设内容. |
3.建设任务. |
(三)湿地植被恢复. |
1.建设范围. |
2.建设内容. |
3.建设任务. |
第六节自然保护地体系规范提升工程 |
一、勘界立标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二、标准化保护站建设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三、监测体系建设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任务. |
(三)建设任务. |
四、研学宣教建设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第七节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
一、城市绿化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二、县城绿化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三、乡村绿化美化 |
(一)建设范围. |
(二)建设内容. |
(三)建设任务. |
第八节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
一、科技支撑 |
二、信息化管理 |
三、森林草原防火 |
四、林草有害生物防治 |
(一)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二)完善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
(三)完善应急防控体系建设. |
五、林草种苗建设 |
(一)加强林草种质资源保护. |
(二)强化林草良种基地建设. |
(三)保障林草种苗供应和产业发展. |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
第一节投资估算 |
一、估算依据 |
二、估算指标 |
(一)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
(二)防护林建设工程. |
(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
(四)草原保护修复工程. |
(五)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
(六)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
三、投资估算 |
(一)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
(二)防护林建设工程. |
(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
(四)草原保护修复工程. |
(五)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
(六)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
四、资金来源 |
(一)国家资金. |
(二)各级财政资金. |
(三)社会资金. |
(四)绿色融资. |
第二节效益分析 |
一、生态效益 |
二、社会效益 |
三、经济效益 |
第六章保障措施 |
第一节加强领导,落实造林绿化责任 |
第二节广泛发动,全民全社会参与 |
第三节注重质量,提升造林绿化水平 |
第四节依靠科技,提高造林绿化成效 |
第五节加大投入,确保造林绿化需要 |
第六节创新机制,激发造林绿化活力 |
第七节加强管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
(7)新疆、内蒙地区建立三处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罗布泊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 |
1.1 特色景观资源 |
1.1.1 自然景源 |
1.1.2 人文景源 |
1.2 利用与保护现状 |
1.3 可行性分析 |
2 巴丹吉林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 |
2.1 特色景观资源 |
2.2 利用与保护现状 |
2.3 可行性分析 |
3 阿尔泰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 |
3.1 特色景观资源 |
3.2 利用与保护现状 |
3.3 可行性分析 |
4 结语 |
(8)基于雪豹生境保护的青海祁连山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一、景观格局研究现状 |
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进展 |
三、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
四、保护优先区规划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
一、地质与地貌 |
二、气候条件 |
三、水资源状况 |
四、动植物资源状况 |
五、社会经济概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
一、指示物种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三、数据处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景观格局指数 |
二、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 |
三、保护优先区规划 |
四、景观连通性分析 |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第一节 景观指数 |
一、斑块类型水平 |
二、景观水平 |
第二节 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 |
一、景观构成分析 |
二、景观形状分析 |
三、景观多样性分析 |
四、景观破碎度分析 |
第三节 研究区景观评价 |
第四章 生境适宜性景观评价及保护优先区划分 |
第一节 适宜性模型评价及各变量重要性分析 |
一、模型预测精度检验 |
二、雪豹潜在生境与环境特征变量关系 |
第二节 雪豹生境适宜性分布 |
第三节 生境适宜性景观评价 |
一、雪豹生境土地覆被类型的认定 |
二、雪豹生境景观格局评价 |
第四节 雪豹保护优先区规划 |
一、模型运行 |
二、优先区分级 |
三、保护空缺分析 |
第五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 |
第一节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原则及目标 |
一、优化原则 |
二、优化目标 |
第二节 雪豹生境景观连通性分析 |
一、信息提取与处理 |
二、景观连通性分析 |
第三节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方案 |
一、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空间优化 |
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总量控制 |
第四节 优化前后景观指数对比分析 |
一、优化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
二、优化前后景观破碎度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9)祁连山北麓中段典型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
1.3.2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
1.3.3 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关系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标及科学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科学问题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灌丛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 |
2.1 前言 |
2.2 研究区概况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样地设置及调查 |
2.3.2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物种组成 |
2.4.2 垂直结构 |
2.4.3 数量特征 |
2.4.4 生活型组成 |
2.4.5 物种多样性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灌丛群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定 |
3.2.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
3.3.2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 |
3.3.3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
3.3.4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3.4 讨论 |
3.4.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
3.4.2 土壤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 |
3.5 小结 |
第四章 灌丛群落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4.1 前言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样品处理及测定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植物器官C、N、P化学计量基本特征 |
4.3.2 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 |
4.3.3 不同灌丛C、N、P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灌丛植物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理化因子的关系 |
5.1 前言 |
5.2 数据分析 |
5.3 结果分析 |
5.3.1 植物器官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 |
5.3.2 植物器官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5.4 讨论 |
5.4.1 植物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 |
5.4.2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简介 |
(10)内蒙古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及格局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空间 |
1.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1.2.3 生态安全格局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2.2.3 生态空间理论 |
2.2.4 系统论与控制论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自然地理条件 |
3.3 社会经济条件 |
3.4 土地利用状况 |
3.5 生态环境状况 |
第4章 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 |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
4.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
4.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矩阵 |
4.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结果 |
4.2 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
4.2.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
4.2.2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
4.2.3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 |
4.2.4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
4.2.5 河流、湖泊重要性评价 |
4.2.6 景观游憩重要性评价 |
4.2.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
4.3 小结 |
第5章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
5.1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法 |
5.2 建设用地扩张经济适宜性分析 |
5.2.1 建设用地扩张“源”提取 |
5.2.2 建设用地扩张阻力面构建 |
5.2.3 建设用地扩张经济适宜性格局 |
5.3 生态空间格局的源与阻力面 |
5.3.1 生态空间“源”地选取 |
5.3.2 生态空间阻力面建立 |
5.4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
5.4.1 生态空间格局最小累积阻力 |
5.4.2 生态安全重要性格局分区 |
5.4.3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结果 |
5.5 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格局对策 |
5.5.1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防止生态服务功能退化 |
5.5.2 协调区域发展,强化资源环境保护 |
5.5.3 实施分区管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
四、保护好荒漠地带珍贵的胡杨森林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色胡杨林 下个秋天再相见[N]. 沈静芳,谢志平. 检察日报, 2021
- [2]认知沙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 孙涛,孔祥吉. 地球, 2021(05)
- [3]叶尔羌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叶片和凋落叶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王晶,殷飞,林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05)
- [4]地下水埋深对胡杨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及其光谱特征响应[D]. 王家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5]塔里木河上游荒漠河岸胡杨林树洞型空心树发生过程与形成机制[J]. 周洪华,朱成刚,方功焕. 生态学报, 2021(14)
- [6]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7]新疆、内蒙地区建立三处国家公园可行性研究[J]. 曹娜,杨至德,袁冬雪,王晓麟.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1(03)
- [8]基于雪豹生境保护的青海祁连山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 李芳菲.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祁连山北麓中段典型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 马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10]内蒙古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及格局构建研究[D]. 米园.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