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一、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颖[1](2021)在《济宁市民办中小学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栗善良[2](2021)在《基于“小篮球计划”的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7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工作,同时中国篮球协会也颁布了适应于12岁及以下儿童的“小篮球计划”。“小篮球计划”的推广更促进了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夯实了我国篮球塔基。在“校园篮球”和“小篮球计划”的双重发展下,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小学推进小篮球运动值得去进一步思考。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进行研究,为其他地区学校小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法对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价值功能进行定位分析,结合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对济宁市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以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学生参与小篮球运动情况、体育课小篮球教学、课外小篮球活动开展以及小篮球运动队伍建设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对济宁市小篮球运动开展较好的篮球特色校进行个案研究,提出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策略,最终得出相应结论:(1)小学推进小篮球运动更加具有发展学生立德树人、审美观念、集体意识的教育价值;更加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终身运动的健身价值;更加具有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参与乐趣的娱乐价值,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2)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的发展主要受社会环境因子(社会对小篮球运动的支持a=0.858)、学校环境因子(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a=0.842)、家庭环境因子(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观念a=0.763)和个人因素因子(小学生对小篮球比赛的积极性a=0.903)影响。(3)济宁市小学学生对小篮球运动的认知程度不高,但小学生以锻炼身体为目标对小篮球运动表现出积极的热情;大多数以上学校篮球场地未达到小篮球运动的规格标准,体育教师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小篮球运动开展需要,但教师对小篮球运动的了解度不够,参加小篮球运动培训较少;课程开展不足且随意性大,教学体系不完善,多数学校课外小篮球活动开展不足且形式单一;学校小篮球运动队伍较少,存在篮球队伍的学校基本只注重U12阶段队伍的建设且周训练次数较少,多数学校不参加小篮球比赛,小篮球运动经费来源渠道更多的靠学校自身。(4)个案研究中观音阁小学具备小篮球运动开展优势:多项篮球荣誉为小篮球运动发展打下基础;场地器材基本符合标准,师资力量丰富;以行知教育“快乐篮球”教学联盟基地提升篮球教学模式;“少年篮球梦”汇演和全国“苗苗杯”U13篮球比赛荣获优胜奖和优秀奖提升了学校篮球品牌;以体育课小篮球教学和课外小篮球运动丰富校园篮球活动。(5)基于“小篮球计划”的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推进策略:加强小篮球运动宣传度,赢得家长和领导信任;教师与外聘教练相结合,开发小篮球校本课程;优化小篮球教学的体系,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加强校地协同发展机制,创新训练与竞赛模式;借力篮球特色学校推广,提升学校小篮球氛围。

栾增成[3](2021)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关系研究 ——以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状况与特点;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的关系;提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与健康管理融合的策略。方法:本文研究过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查阅相关文献,通过引入孤独这一在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入孤独感的测量,进一步印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的关系。采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调查问卷,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状况进行了解,使用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使用UCLA孤独量表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输入与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过程:本研究由2019年9月-2019年11月向1000名4-6年级济宁市农村小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量表。以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济宁市随机抽取4县(泗水县、鱼台县、金乡县、汶上县)中5所农村小学作为调查对象的样本学校,4-6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教学班,该班中符合调查条件的学生均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填写不全以及非留守儿童填写为无效问卷。主要结论:(1)在调查的济宁市四县(泗水县、鱼台县、金乡县、汶上县)5所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存在行为障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最多,品德缺陷问题的数量最少。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不大,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存在较为显着的差异。(2)体育行为主要从学校体育行为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济宁市农村小学每周上体育课的次数、早操,课间操、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组织体育活动情况、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济宁市农村小学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组织上表现较好,但在指导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行为上缺乏引导。(3)在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关系的研究中,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之间整体呈正相关的关系,在有关心理健康的八个维度与体育行为关系的研究中,不同的心理健康维度与体育行为之间的显着性不同,如学习障碍维度与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之间呈正相关,社会适应障碍维度与每天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之间呈负相关,品德缺陷维度与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由于在所有的体育行为过程中原本就包含多种不同的心理因素,因此表现出多种心理效应,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之间呈正相关,证明合理的体育行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促进作用。(4)在孤独感和体育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引入孤独感这一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孤独感与体育行为之间总体呈正相关的关系,体育行为能够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更加印证了体育行为能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于利[4](2021)在《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济宁市气排球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艰难获得奥运会冠军,使中国排球运动再次达到高峰,女子竞技排球和女排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延续。作为三大球类的排球,具有优美的观赏性和竞技性,但排球运动要求动作技能高、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适用人群比较小、需团队之间水平相同等缺点和劣势,在其发展运动中,存在阻碍的作用。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战略下,群众该怎么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呢?自从2010年气排球传入山东省以来,气排球运动慢慢地从各地持续开展起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济宁市嘉祥县、曲阜市分别获得“全国老年人气排球之乡”的称呼。气排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国球”,备受热爱。它具有趣味性强,娱乐观赏性高的优势,又有弹性好、安全度高、适用人群范围大的特点,又能促进团队合作,激发团队默契的品质。它既能锻炼人们的身体健康,又能缓解心理的压力,备受群众热爱。济宁市气排球发展目前比较良好,但是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平衡,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如何能促进济宁市气排球运动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法对济宁市各个地区进行进行调查,运用SWOT分析法对济宁市气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内部优势有气排球独具特色的运动价值、广泛的运动人群、参与场地简洁、受地方政策的支持。2.内部劣势有场地器材缺乏、各地发展不平衡、活动经费不足、教练员、裁判员的缺乏3.外部机遇有高校气排球运动的开展、网络媒体的宣传、应紧跟新时代全面健身国家步伐、中小学增加气排球课4.外部威胁有气排球受当地的外部环境影响、受其他运动项目的打击、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的组织管理等根据SWOT矩阵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发展:1.济宁市气排球借助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宣传气排球运动使其发挥价值,形成文化,跟紧时代步伐,开拓体育市场,积极参与运动,借助媒体大量宣传,扩大气排球影响。2.政府应加大投入场地建设,大力宣传,提高知名度,完善和健全体制,结合高校培训气排球教练员、裁判员,多举办赛事,展现气排球的价值。3.大力宣传气排球运动价值,展现价值,提升竞争力,政府组织与管理,扩大推广平台,缩小各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资源。4.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比赛,丰富比赛,促进交流提升群众对气排球的认同感,弥补差异,提升技能,改革创新。

薛霏霏[5](2021)在《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切实提高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加强师生对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认识、拓宽中学德育途径,本文对济宁市16所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现状展开调查,总结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主体、客体、载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对于丰富体育学科的内涵、完善课余体育竞赛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半结构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展开调查。研究结果:(1)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余体育竞赛特点,将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内容归纳为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与竞争精神、坚强意志、规则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2)德育渗透主体层面:多数体育教师对德育概念有一定了解,并对在竞赛中加强德育渗透持以肯定支持态度;学校常使用的德育渗透方法主要为榜样激励法、语言感染法;校领导层过于重视升学率,未充分利用竞赛开、闭幕式内容等竞赛中的德育资源;德育目标达成效果不易衡量,评估环节易被学校忽略。(3)德育渗透客体层面:竞赛组织管理以教师“承包”为主,学生参赛自主性较差;从年级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与德育之间存在联系的认知中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九年级人数最多,七年级人数最少;从性别来看,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的态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男生人数高于女生。(4)德育渗透载体层面:有87.5%的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主要类型为学校运动会;有62.5%的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频率为每学年1-3次;允许每生报2项,每项限报2人的学校占比最多,分别占比75%、81.25%;个人单项奖、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团体奖三类奖项在运动会中最为普遍;有68.75%的学校尚未向家长开展竞赛宣传工作;有43.75%的学校只在班级授课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体育竞赛事例;开、闭幕式内容较为固定,缺乏新意。研究结论:(1)德育渗透主体层面:校领导德育渗透意识淡薄,过于重视升学率,育人效果欠佳;渗透方法较为固定、缺乏新意;德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竞赛德育目标评估机制不健全。(2)德育渗透客体层面:家长功利性的成才观给学生过重的精神压力,对学生对待竞赛的态度产生影响;部分学生对竞赛中的德育意识不强。(3)德育渗透载体层面:竞赛频率低,缺乏竞赛长效机制;竞赛项目类型单一,多元化效果较差;竞赛奖励设置范围较小,多数学生参赛获得感、成就感不足;竞赛组织管理模式不健全,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建议:(1)优化德育渗透主体,提高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素养:增强竞赛德育渗透意识;创新、丰富德育渗透方法;充分挖掘、利用竞赛中的德育资源;建立健全竞赛评估反馈机制;(2)优化德育渗透客体,增强学生德育意识。学校应加强课余体育竞赛的宣传力度,做好学生及家长的竞赛动员工作。(3)优化德育渗透载体,提高课余体育竞赛的德育功能。丰富竞赛组织形式,实现精英赛与全员赛并重,延长竞赛时效;优化竞赛项目设置,做到“学、训、赛”一体化进程;扩大竞赛奖励范围,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完善竞赛组织管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宋铭铭[6](2021)在《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 ——基于济宁市的调查》文中提出影子教育是指在学校主流教育之外的由私人支付的补充性教育,内容为学术性课程,对象是正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近年来,随着影子教育的蓬勃发展,其对教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师资力量不仅对影子教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保障作用,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厚影响,然而已有研究显示,随着影子教育市场的扩大,内部师资问题日趋凸显。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教师的教学成果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而且对学生学习其它自然学科起着基础作用,因此本研究以“进一步规范影子教育,提高影子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为出发点,对济宁市的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丰富国内影子教育的研究内容、让公众对影子教育有更加全面了解的同时,也为经济、教育水平与济宁地区相当的其他城市提供借鉴。研究问题为:(1)当前济宁市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2)造成师资问题的原因有哪些?(3)针对师资问题,怎样结合调查结果、政府相关政策,提出具有实用性的改善对策?本文首先运用文献法,对影子教育的发展与师资状况进行了解;然后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所选取的影子教育机构的初中数学教师、初中生进行调查,以收集大量原始资料。另外,运用实地考察法,近距离的对教师情况进行了观察与记录。通过调查、分析资料,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当前济宁市初中数学教育师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教师流动性大、教师缺乏完备的培训活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偏低。(2)针对出现的问题,分别从政府、影子教育机构与初中数学教师自身三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政府存在审批不严格、监管力度不够、师资管理体系不完善、忽视影子教育机构与学校合作治理的问题;影子教育机构存在招聘教师要求低、师资管理混乱、对教师关怀欠缺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自身存在职业认识模糊、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较差的问题。基于研究结论,对济宁市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改善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要完善影子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严格审批登记;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影子教育机构;建立完整的影子教育师资管理体系;建立影子教育机构与学校的合作机制;强化信息宣传,呼吁公众一同参与治理影子教育。(2)影子教育机构要规范教师的招聘流程;加强教师日常管理,完善对教师的培训活动;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3)初中数学教师要端正自身思想,提高职业认同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专业水平;学会反思,自觉改进自己的不足。

孙启峰[7](2020)在《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2]。可见,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中小学,随着学生年级升高、科目增多、学习压力变大,学生可自由安排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高中生既要面临学业水平考试又要参加高考,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更是精确到了分钟,其身心所受压力在中小学学段中最大,这综合导致高中生健康水平不佳。作为最需要体育活动来调节自身压力的群体却又最缺乏自由活动的时间,高中生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和未来的建设者,其健康水平决定着我国将来人才整体的健康水平,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水平。众所周知,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和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关注高中生身心健康愈发重要,关于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也愈发急迫。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以济宁市省级体育专项特色高中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健康水平有待提高,压力水平比较大;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是正确的,态度是积极的,男女生在认识上无显着差异,态度上男生较女生积极,年级间认识和态度存在差异;在参与动机上主要是出于强身健体和缓解压力,男女生参与动机上无明显差异,年级间存在差异;在练习时间上,练习频次集中在每周1-2次,练习时间集中在10-30分钟,男生练习频次和时间多于女生,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次和时间在减少;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项目上以球类、跑步项目为主,男生倾向于篮球、足球竞技性强且有对抗的项目,女生更喜欢羽毛球、健美操、跑步等强度较小无身体对抗的项目;参与形式上以学校统一组织为主,学生自发参加、社团组织和教师组织为辅;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一般;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数教师的运动专项以传统项目为主,且教龄偏大,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多数未计入工作量,满意度一般;校领导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一般,学生家长对课外体育活动持可有可无态度人数最多且接近半数,支持态度的家长不足四成;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课余运动训练和课余运动竞赛开展良好,且有计划、有组织、有资金,而面向普通学生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却差强人意。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关注学生健康,为学生减负做到实处;积极宣传加深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培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制定计划开齐开足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安排,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加强组织管理灵活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场地设施和更新器材;合理增加体育教师数量,优化教龄和性别结构,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制度和考评体系;引导校领导产生体育兴趣,使其支持体育发展;强化学生家长认识,明确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带动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建议。

齐汉林[8](2020)在《济宁市青少年体育学习兴趣、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从国际上看,对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越来越引人关注。在我国,近三十年来学校卫生的政策导向,越来越强调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体育与卫生紧密联结。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近两年开始推行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培养青少年体育学习兴趣,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学校卫生政策方面也强调保障学生的休息权,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要探索的具体问题。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山东省济宁市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现状及其睡眠质量、主观幸福感等状况,并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研究其相互关系,从学校公共卫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视角提出建议,旨在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工作提出相应对策,为培养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的核心素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其中问卷方面,有四个量表,分别是: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均是常用的标准化量表,信度效度较高。本次研究按照班级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1950份,收回问卷1904份。其中小学483份,初中630份,高中791份。全部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方式包括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主要结果在体育学习兴趣方面,在中小学各学段都有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学段和性别存在交互作用。男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高中明显降低。而女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体育学习兴趣较高,但在初中就明显降低,并持续到高中。在睡眠质量方面,总趋势是随学段升高而下降。其中,男生在不同的学段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意义,女生小学与中学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在初中学段,睡眠指数量表总分存在性别差异。以PSQI≥8为标准,济宁市青少年睡眠问题检出率为19.5%。其中,小学生中的检出率为7.3%,而初中生为23.3%,高中生为24.3%。社交焦虑方面,随着学段的升高有递增趋势,而幸福感指数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育学习兴趣的总分与睡眠指数量表总分负相关(r=-0.298,P<0.01),即体育学习兴趣高的睡眠障碍少。体育学习兴趣量表总分与社交焦虑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294,P<0.01),与幸福感指数总分呈正相关(r=0.346,P<0.01)。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睡眠指数量表总分、体育学习兴趣总分、学校类型、社交焦虑量表总分、学段和住校这六个因素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其联合解释量为40.6%。结论与建议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存在性别、学段、地域差异。济宁市高中男生和初中女生体育学习兴趣出现明显下降;济宁市中小学生睡眠质量在中学阶段出现整体下降,而且社交焦虑程度明显增加。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睡眠指数和社交焦虑程度呈负相关,而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青少年的睡眠指数与社交焦虑呈现正相关,而与主观幸福感呈现负相关。本研究中,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睡眠指数占比最多,其次为体育学习兴趣。综上所述,提高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减少睡眠障碍、降低社交焦虑程度,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本研究从政策落实、公共卫生、学校管理、体育和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路瑶[9](2020)在《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驱动路径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革命的到来,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成为调整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手段。我国城市化水平从建国时的10.64%不断提高至2018年的59.58%。中国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一、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初期发展阶段;二、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的加速发展阶段;三、进入21世纪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为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机会,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城市化发展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教育资源配置又通过何种路径对城市化进程发挥正向驱动作用?基于这些思考,开展了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及教育资源配置对城市化进程的驱动路径研究。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对山东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山东省教育厅等部门制定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带动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介绍了研究区域山东省的基本发展情况。第二,利用空间探索分析技术(ESDA)研究山东省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异特征。第三,推演出山东省近10年的城市化水平动态演变特征。构建了教育资源配置与城镇人口基尼系数,用其评价在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将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特征与城市化水平发展趋势进行关联分析。第四,对教育资源配置综合评价值与城市化水平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第五,确定了结构方程模型(SEM)中衡量城市化进程与教育资源配置的测量变量,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外生潜变量。第六,建立了教育资源配置对城市化进程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并进行驱动路径分析,结合研究结论提出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建议。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山东省教育资源综合配置效率由沿海向内陆依次递减,教育资源配置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热点(HH)”、“冷点(LL)”和“奇异值(LH、HL)”的特征。第二,核密度分布函数显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近年来正不断提高,各地区城市化进程差距逐渐减小。基尼系数基本在0.35--0.5之间变动,具有波动式下降趋势,教育资源配置较为公平。对比可知,山东省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与城市化发展的总体变化趋势相同、发展特征相似。第三,教育资源配置综合评价值与城市化水平互为Granger原因。第四,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后发现,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教育资源投入、教育资源环境、教育资源能力三条路径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明显驱动作用。最后为提升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出相关建议。

李婷[10](2020)在《体育游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以济宁市梁宝寺镇留守儿童为例》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意义:现如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依然是备受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留守儿童长期被留在家中,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久而久之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近年来,研究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专家学者逐渐增多,体育游戏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参与体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中小学生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还可以让其掌握运动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调节学生学习紧张和压力,改善人际关系,促进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最终使留守儿童身心素质各方面得到加强。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引入体育游戏这一变量,寻求它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希望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供一些方法和理论的参考。研究目的: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用体育游戏干预的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来探讨体育游戏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通过广泛适用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The Mental Heath Diagnostic Test,MHT)调查问卷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验采用对照组实验法,本研究设计了合理的体育游戏运动方案对实验组留守儿童进行为期12周的体育游戏干预,通过对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数据的对比与分析,进而探究体育游戏干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1.实验前测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较高,并且总焦虑倾向均值高于56分(心理健康正常值上限),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轻微心理问题阶段。2.实验表明,体育游戏干预对实验组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具有积极的影响,实验后较实验前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具有极其显着性差异,对人焦虑非常显着性差异,自责倾向显着性差异,说明体育游戏干预对这几项影响因子具有促进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留守儿童在实验后的总焦虑倾向也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对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具有极其显着性差异,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表明,体育游戏干预对实验组留守儿童的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等因子的影响不大,经过体育游戏干预后并没有产生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发现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也并无显着性差异。研究建议:1.适当的体育游戏干预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提倡学校体育课增加体育游戏的比重,重视体育游戏的实施,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体育游戏,同时落实课外活动课程,多举行体育游戏比赛,促进心理健康成长。2.建议政府多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可以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留守儿童和老师、同学们朝夕相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空缺,促进留守儿童群体心理健康的发展。3.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主体的共同作用,我们应该呼吁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关心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小篮球计划”的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篮球运动
        2.1.2 小篮球计划
    2.2 国内关于对小篮球运动的研究
        2.2.1 关于小篮球运动开展目的研究
        2.2.2 关于小篮球运动发展现状研究
        2.2.3 关于小篮球运动教学模式研究
        2.2.4 关于小篮球运动校本课程研究
        2.2.5 关于小篮球运动学校推广研究
    2.3 国外关于对小篮球运动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田野调查法
        3.2.5 案例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3.3.1 研究重点
        3.3.2 研究创新点
    3.4 研究思路图解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小篮球计划下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价值功能定位分析
        4.1.1 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教育价值
        4.1.2 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4.1.3 小学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娱乐价值
    4.2 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社会环境因子分析
        4.2.2 学校环境因子分析
        4.2.3 家庭环境因子分析
        4.2.4 个人因素因子分析
    4.3 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4.3.1 济宁市小学学生参与小篮球运动的状况分析
        4.3.2 济宁市小学体育课中小篮球教学的状况分析
        4.3.3 济宁市小学课外小篮球活动开展的状况分析
        4.3.4 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队伍建设的状况分析
    4.4 济宁市任城区观音阁小学小篮球运动特色开展的个案研究
        4.4.1 以小篮球运动为特色推进校园篮球建设
        4.4.2 以小篮球运动为特色提升校园篮球品牌
        4.4.3 以小篮球运动为特色丰富校园篮球活动
        4.4.4 个案研究总结
    4.5 小篮球计划下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推进策略
        4.5.1 加强小篮球运动宣传度,赢得家长和领导信任
        4.5.2 教师与外聘教练相结合,开发小篮球校本课程
        4.5.3 优化小篮球教学的体系,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4.5.4 加强校地协同发展机制,创新训练和竞赛模式
        4.5.5 借力篮球特色学校推广,提升学校小篮球氛围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1 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状况的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状况的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4 部分调研照片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关系研究 ——以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留守儿童
        2.1.2 心理健康
        2.1.3 体育行为
    2.2 国内外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2.2.1 国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2.2.2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
        2.3.1 国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
        2.3.2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
    2.4 研究现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心理测量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4.1.1 不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4.1.2 不同年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4.2 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体育行为状况
        4.2.1 体育活动
        4.2.2 体育态度
    4.3 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4.3.1 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4.3.2 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各维度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
    4.4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
    4.5 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4.6 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5 讨论
    5.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5.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5.3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行为现状
    5.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5.5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附录3 UCLA 孤独量表
致谢

(4)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济宁市气排球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气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1.2 气排球的运动价值
        2.1.3 气排球运动推广策略的研究
        2.1.4 体育运动中SWOT分析法的相关研究
    2.2 国外发展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SWOT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济宁市行政区域简介
    4.2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4.2.1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的参与情况
        4.2.2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的比赛情况
    4.3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的SWOT分析
        4.3.1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优势(S)分析
        4.3.2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劣势(W)分析
        4.3.3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的机遇(O)分析
        4.3.4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威胁(T)分析
    4.4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发展的矩阵分析及对策研究
        4.4.1 构建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发展SWOT矩阵
        4.4.2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对策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济宁市开展气排球运动存在的问题
        5.1.2 济宁市开展气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5.1.3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优势
        5.1.4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劣势
        5.1.5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机遇
        5.1.6 济宁市气排球运动开展的威胁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1.1.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课余体育竞赛相关研究
        2.1.2 德育渗透相关研究
        2.1.3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相关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竞赛组织管理中德育理念的体现
        2.2.2 竞赛项目设置中德育理念的体现
    2.3 文献简要评述
    2.4 研究相关界定
        2.4.1 课余体育竞赛
        2.4.2 德育渗透
    2.5 理论基础
        2.5.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5.2 双因素激励理论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半结构式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内容
        4.1.1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内容的归纳
        4.1.2 竞赛方案中德育渗透内容的体现
    4.2 对德育渗透主体层面的调查
        4.2.1 对德育概念的了解
        4.2.2 对竞赛德育渗透的态度
        4.2.3 竞赛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4.2.4 竞赛中德育资源的利用
        4.2.5 竞赛德育目标评估体系
    4.3 对德育渗透客体层面的调查
        4.3.1 竞赛中的角色扮演
        4.3.2 对课余体育竞赛与德育之间联系的认知
        4.3.3 对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的态度
    4.4 对德育渗透载体层面的调查
        4.4.1 竞赛组织形式
        4.4.2 竞赛举办频率
        4.4.3 竞赛参赛规模
        4.4.4 竞赛奖励类型与标准
        4.4.5 竞赛宣传
        4.4.6 竞赛开、闭幕式内容
第五章 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主体中的主要问题
        5.1.1 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5.1.2 德育渗透方法有待创新
        5.1.3 德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5.1.4 德育目标评估机制不健全
    5.2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客体中的主要问题
        5.2.1 家长功利性教育观对学生的影响
        5.2.2 学生自身德育意识有待加强
    5.3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载体中的主要问题
        5.3.1 竞赛频率低,缺乏竞赛长效机制
        5.3.2 竞赛项目设置单一,多元化效果差
        5.3.3 竞赛奖励设置范围较小,学生参赛积极性差
        5.3.4 竞赛组织管理模式不健全,德育资源未充分挖掘
第六章 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优化策略
    6.1 优化德育渗透主体,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素养
        6.1.1 提高德育渗透意识
        6.1.2 创新德育渗透方法
        6.1.3 充分利用竞赛中的德育资源
        6.1.4 建立健全德育目标评估机制
    6.2 优化德育渗透客体,提高学生的竞赛德育意识
        6.2.1 学生应增强竞赛德育意识
        6.2.2 学校应帮助学生提高竞赛德育意识
    6.3 优化德育渗透载体,提高课余体育竞赛的德育功能
        6.3.1 丰富竞赛组织形式,延长竞赛时效
        6.3.2 优化竞赛项目设置,健全项目内容
        6.3.3 扩大竞赛奖励范围,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6.3.4 完善竞赛组织管理,充分利用竞赛德育资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6)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 ——基于济宁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初中数学影子教育
        2.2.2 师资
3 济宁市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过程
        3.1.1 观察
        3.1.2 问卷调查
        3.1.3 访谈调查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3.2.2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3 问题发现
        3.3.1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3.3.2 初中数学教师流动性大
        3.3.3 初中数学教师缺乏培训
        3.3.4 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
4 济宁市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问题的归因分析
    4.1 政府因素
        4.1.1 审批不严格
        4.1.2 监管力度不够
        4.1.3 未建立完整的初中数学师资管理制度
        4.1.4 忽视影子教育机构与学校的合作治理
    4.2 影子教育机构内部因素
        4.2.1 招聘初中数学教师要求低
        4.2.2 初中数学师资管理混乱
        4.2.3 缺乏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关怀
    4.3 影子教育机构初中数学教师自身因素
        4.3.1 教师职业认识模糊
        4.3.2 教师缺乏自我认知和反思
5 济宁市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改善对策研究
    5.1 政府方面
        5.1.1 完善影子教育机构设置标准,严格审批登记
        5.1.2 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影子教育机构
        5.1.3 建立完善的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管理制度
        5.1.4 建立影子教育机构与学校的合作机制
        5.1.5 强化信息宣传,呼吁公众一同参与治理
    5.2 影子教育机构方面
        5.2.1 规范初中数学教师招聘流程
        5.2.2 提升初中数学师资管理水平
        5.2.3 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师的人文关怀
    5.3 影子教育机构初中数学教师方面
        5.3.1 端正思想,提高职业认同感
        5.3.2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5.3.3 学会反思,改进不足
6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外文类
    (五)电子文献类
附录一 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二 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三 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7)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
        2.1.2 课外体育活动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2.3.2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价值、地位、作用的研究
        2.3.3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态度方面的研究
        2.3.4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方面的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济宁市省级体育专项特色高中学生分析
        4.1.1 健康水平
        4.1.2 压力水平
        4.1.3 差异性分析
    4.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2.1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
        4.2.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4.2.3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4.2.4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
        4.2.5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4.2.6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4.2.7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4.2.8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满意程度
        4.2.9 差异性分析
    4.3 体育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3.1 体育教师的教龄、性别
        4.3.2 体育教师的运动专项
        4.3.3 体育教师专兼职情况
        4.3.4 体育教师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4.3.5 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是否计入工作量
        4.3.6 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程度
    4.4 学校服务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4.4.1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情况
        4.4.2 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与反馈情况
        4.4.3 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专项资金情况
        4.4.4 学校场地设施情况
        4.4.5 学校领导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4.4.6 学校课余训练、竞赛和获奖情况
    4.5 制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4.5.1 学生的学习压力
        4.5.2 课外体育活动的师资力量
        4.5.3 学生家长态度
        4.5.4 场地设施
        4.5.5 课外体育活动项目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济宁市青少年体育学习兴趣、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学校体育卫生相关政策背景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有关研究背景
    1.4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3.2 研究的整体框架
4 项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 项目来源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工具
    4.5 研究程序
5 调查结果与分析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5.2 不同群体的青少年体育学习兴趣情况
    5.3 青少年睡眠质量状况及其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性分析
    5.4 青少年体质水平测试状况及其与体育学习兴趣的关系
    5.5 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5.6 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7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6 讨论
    6.1 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人口变量差异问题
    6.2 中小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分析
    6.3 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睡眠质量指数和体测成绩的关系
    6.4 中小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分析
    6.5 关于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状态的讨论
    6.6 青少年体育学习兴趣、睡眠质量、社交焦虑与幸福感的关系
    6.7 本研究的局限与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所用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驱动路径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节 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文章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一、城市化基本理论
        二、教育资源配置基本理论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一般因素对城市化促进作用研究综述
        二、城市化发展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综述
        三、教育资源配置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东省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化发展状况
    第一节 山东省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二、人口概况
        三、经济发展
    第二节 山东省教育资源配置概况
    第三节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概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异特征
    第一节 山东省总体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二节 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数据探索分析(ESDA)
        一、空间权重矩阵
        二、全局自相关分析
        三、局部自相关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东省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化进程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
        一、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动态演变特征
        二、山东省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
        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与城市化水平对比分析
    第二节 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化水平的Granger因果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育资源配置对城市化进程的驱动路径分析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SEM)介绍
    第二节 理论指标选取
        一、城市化进程的指标选取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指标选取
        三、变量提取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SEM)驱动路径假设
    第四节 结构方程的初始模型
    第五节 模型最优修正
    第六节 结果分析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体育游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以济宁市梁宝寺镇留守儿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1.1 留守儿童
        1.2.1.2 体育游戏
        1.2.1.3 心理健康
        1.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2.3 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
        1.2.4 体育游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访谈法
        2.2.5 实验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3.1.1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情况
        3.1.2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
        3.1.3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时间情况
    3.2 留守儿童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3.2.1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游戏干预前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3.3 留守儿童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3.3.1 对照组体育游戏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3.3.2 实验组体育游戏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3.3.3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游戏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处于轻微心理问题阶段
        3.4.2 体育游戏干预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诊断得分变化显着因子分析
        3.4.2.1 学习焦虑因子显着性降低
        3.4.2.2 孤独倾向因子显着性降低
        3.4.2.3 恐怖倾向因子显着性降低
        3.4.2.4 对人焦虑因子显着性降低
        3.4.2.5 自责倾向因子显着性降低
        3.4.3 体育游戏影响较小因子分析
        3.4.3.1 冲动倾向因子影响较小
        3.4.3.2 身体症状因子影响较小
        3.4.3.3 过敏倾向因子影响较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市民办中小学发展对策研究[D]. 孙颖.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基于“小篮球计划”的济宁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发展研究[D]. 栗善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体育行为关系研究 ——以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D]. 栾增成.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济宁市气排球发展的对策研究[D]. 于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研究[D]. 薛霏霏.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初中数学“影子教育”师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 ——基于济宁市的调查[D]. 宋铭铭.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D]. 孙启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济宁市青少年体育学习兴趣、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D]. 齐汉林. 山东大学, 2020(04)
  • [9]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驱动路径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D]. 路瑶. 青岛大学, 2020(02)
  • [10]体育游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以济宁市梁宝寺镇留守儿童为例[D]. 李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