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杨杰[1](2020)在《新课标下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今日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发展与革新也成为科技兴国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这无疑对现代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从以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为主体转向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思维水平。然而目前的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仍过分关注知识本身却忽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认知水平层次变化情况。与此同时,尽管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教学评价多样化,但事实上教学评价局限于纸笔测试。因此导致发展性评价流于形式,教师无法及时动态地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趋势且缺乏分层教学意识。SOLO分类理论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而形成的一种评价方式并且其分层次的特点与教学相契合。针对于此本文拟在该理论指导下,结合笔者自身教育实习经历对新课标背景下的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应用进行探析。本论文内容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在针对本论文涉及的核心概念简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该部分由第三章、第四章两章内容组成;第三章内容分析了化学新授课的特点,基于此将SOLO分类理论与其联系,在教学设计、习题批改以及教后反思多个角度切入应用,根据新课标及化学学科知识内容特点建立标准并以实际教学课程论证,同时细化应用在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诊断学情、学习与评价目标制定、科学选择方法、有效课堂提问、优化素养为本的教学顺序多个环节。第四章则是根据第三章应用设计以鲁科版化学1必修《铝金属材料》新授课内容作为具体教学案例。第四部分:对新课标下SOLO分类理论指导的教学进行实施,在实施前后进行测试检测实验班、对照班两个班级学生思维水平差异性,将所得数据收集、整理,采用SPSS 23.0进行分析表明实施前思维水平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的两个班级在实际教学后呈现出实验班关联、拓展结构思维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班;并根据教师访谈进一步探讨其实践意义。第五部分:研究结论、创新点、不足、建议及展望。归纳了“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应用”的结论,指出本研究创新之处,并且反省本次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最后为此题研究进行建议与展望。总而言之,本研究是新课标下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的高中化学教学应用,旨在以高中化学教学为载体实现分层教学推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促进教育评价多样化且动态化。
李雯[2](2019)在《问题情境对高中资优生氧化还原心智模型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心智模型理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心智模型的研究,既能够帮助教师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内隐性思维的操作情况,又能帮助教师知道内外部因素对学生心智模型的影响情况。那么,哪些外部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智模型?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学生心智模型的?本研究以氧化还原为知识载体,通过设计不同情境的氧化还原问题,探查问题情境对学生氧化还原心智模型的影响。本研究将来自4所山东省省级规范化学校、化学学习成绩处于年级前1%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7名高中资优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氧化还原知识的本质和特征出发,结合研究的需要,改进MMME测查技术以探查被试的氧化还原心智模型:改进MMME技术方法中的陈述性测验,用一种图像提示的手段开展氧化还原陈述性知识测验,探查被试主要的氧化还原知识;从这些主要的氧化还原知识出发,确定访谈提纲,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测查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解释性知识;基于出声思维技术,指导被试自己完成氧化还原概念图,探析被试头脑中结构化、网络化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而确定被试的氧化还原心智模型。最后编制不同情境的氧化还原问题测查问卷,结合出声思维技术对7名被试进行实测,分析被试的作答情况,探查不同问题情境对被试氧化还原心智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反应过程、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是影响学生氧化还原心智模型最重要的维度要素;(2)问题情境对反应过程维度为电子得失型的氧化还原心智模型影响不大;(3)反应过程维度为电子得失+化合价型的心智模型随问题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保持一致,受问题情境的影响较大。研究的创新点:第一,改进MMME测查技术,形成系统化的质化研究新方法;第二,提出氧化还原心智模型表示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第三,提出问题情境对学生氧化还原心智模型的影响机制,为开展氧化还原的教学提供新依据。
黄祥浩[3](2019)在《湿法冶金提取废弃电脑线路板中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废弃物中除了含有大量的金属资源,还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本论文以废弃电脑线路板为原料,消解后测得线路板中金含量为0.056mg/g,铜含量为311mg/g。由于线路板中铜的存在会对金的浸出造成影响,采用硝酸预处理浸出线路板中的铜等普通金属。随后采用硫脲和次氯酸钠浸出线路板中的金,确定了最佳的浸金条件。最后以3,5,5-三甲基已酰胺为萃取剂进行金的萃取实验,结果表明:(1)硝酸浸铜中硝酸浓度是影响铜浸出的主要因素,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的最佳浸出条件:硝酸浓度6mol/L;固液比1:4;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h。选取最佳条件进行三次平行实验得出铜的平均浸出率为96.7%。(2)硫脲浸金的最佳条件为:硫脲质量浓度12g/L,反应时间60min,反应温度30℃,Fe3+浓度0.45%,pH为1.5,此条件下金的浸出率达到90.93%。(3)次氯酸钠浸金的最佳条件为:次氯酸钠浓度6mol/L,HCl浓度10mol/L,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90min时,此条件下金的浸出率为92.8%。(4)3,5,5-三甲基已酰胺可以选择性萃取金,在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30min,盐酸浓度6mol/L,相比(A/O)为1时,金的萃取最高达到93.1%。
高振英[4](2018)在《注重知识链接 学好酸的性质》文中认为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大家对盐酸、硫酸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学习过程中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酸的性质,增加了对盐酸、硫酸的感性认识,但对酸的性质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时,往往需要运用酸的性质,因此链接初中所学的知识与高中掌握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家经常会遇到许多有酸参加的反应如3Cu+
郝圣军[5](2018)在《镁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一、实验探索——镁与不同浓度的稀硝酸反应实验试剂:4块大小相同、质量都为1.0 g、表面打磨过的镁条,100 mL 1 mol·L-1硝酸,200 mL 0.5 mol·L-1硝酸,400 mL 0.25 mol·L-1硝酸,1 000 mL 0.1mol·L-1硝酸,1.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氧化铜,无水硫酸铜,碱石灰。实验仪器:铁架台,酒精灯,干燥管,U形管,硬质玻
李宏华[6](2017)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得分宝典》文中认为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中要善于归纳总结、勤于思考,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细节决定成败,也决定了考试中得分的高低。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硅及其化合物【问题1】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看,碳和硅均为ⅣA元素,自然界中有碳的多种单质存在,自然界中有硅的单质
周腾[7](2017)在《锤炼语言、注重方法、渗透思想、提升素养——苏教版“硝酸的性质”教学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成功的课堂,语言是基础,方法是支点,思想是灵魂,素养是目标。如何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与思想渗透,达到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的终极目标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文章试图以"硝酸的性质"为载体,从实践层面谈个人的一些尝试。
陈明肇[8](2017)在《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出发,探讨二者对化学实验探究的要求,阐述了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流程与模式,并结合案例分析,最后对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进行探讨。
许红梅[9](2016)在《Cu和浓、稀HNO3的反应》文中研究表明1实验地位分析《Cu和浓稀HNO3的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4章第4节中的实验,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有重要的地位。本实验内容在教材中是在学习氮和硫的化合物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强氧化性。新课标对本实验的要求是:掌握硝酸的浓度不同氧化性不同,实验中的有毒尾气要进行处理。在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引导学生不论是科
陈文瑞[10](2016)在《化学教学有效问题编制及课堂实施》文中指出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化学材料仓储物流中心发生爆炸事故,损失之大令人震惊,而起火原因是化学物品的燃烧。不同类别化学物品如何储存?不同类别化学物品燃烧时会产生哪些有毒气体?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都与中学化学教育息息相关。可见,中学化学教学不仅要教好化学基础知识,还要以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化学相关问题为素材,来唤醒学生、公众的化学防护意识,让学生、公众初步掌握处理化学危机的知
二、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标下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的要求 |
1.1.2 新时代教学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概念界定 |
2.1.1 SOLO分类理论 |
2.1.2 教学 |
2.1.3 教学评价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SOLO分类理论在素养为本的新授课中教学应用 |
3.1 基于SOLO分类理论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应用 |
3.1.1 利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教材分析 |
3.1.2 利用SOLO分类理论诊断学情 |
3.1.3 利用SOLO分类理论确定学习与评价目标 |
3.1.4 利用SOLO分类理论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
3.1.5 利用SOLO分类理论巧妙设计有效提问 |
3.1.6 利用SOLO分类理论形成素养为本的教学顺序 |
3.2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习题批改应用 |
3.3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教后反思应用 |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教学案例 |
4.1 素养为本的铝与铝合金的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
4.2 素养为本铝与铝合金的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
4.3 素养为本铝与铝合金的教学案例(第三课时) |
第五章 SOLO分类理论指导的高中化学教学效果分析 |
5.1 实验对象 |
5.2 实验材料及方案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践方案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5.3.1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5.3.2 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5.4 教师访谈案例及分析 |
5.4.1 教师访谈案例 |
5.4.2 教师访谈案例分析 |
5.5 SOLO分类理论指导的教学优势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创新点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建议及展望 |
6.3.1 研究建议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2)问题情境对高中资优生氧化还原心智模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心智模型的概念与内涵 |
2.2 心智模型的运行机制及影响因素 |
2.3 心智模型的测查 |
2.4 氧化还原心智模型 |
3 研究目标、内容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心智模型概念的厘定 |
3.2.2 MMME测查方法的改进 |
3.2.3 高中资优生氧化还原心智模型的探查 |
3.2.4 问题情境对氧化还原心智模型的影响 |
4 理论基础与假设 |
4.1 信息加工理论 |
4.2 心智模型理论 |
4.3 MMME测查技术 |
4.4 理论假设 |
5 研究方法 |
5.1 研究设计 |
5.2 研究流程 |
5.3 研究对象 |
5.4 研究步骤与工具 |
5.4.1 主要的氧化还原知识的探查 |
5.4.2 主要氧化还原知识的解释性知识的探查 |
5.4.3 氧化还原知识概念图的探查 |
5.4.4 解决不同情境氧化还原问题思路的探查 |
5.5 资料分析与结果 |
5.5.1 主要的氧化还原知识 |
5.5.2 主要氧化还原知识的解释性知识 |
5.5.3 氧化还原知识概念图 |
5.5.4 不同问题情境对氧化还原心智模型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致谢 |
(3)湿法冶金提取废弃电脑线路板中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子废弃物概述 |
1.2.1 电子废弃物的产生背景及现状 |
1.2.2 电子废弃物的组成及危害 |
1.3 电子废弃物的回收价值 |
1.4 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 |
1.4.1 机械处理技术 |
1.4.2 火法冶金技术 |
1.4.3 湿法冶金技术 |
1.4.4 生物法处理技术 |
1.5 湿法浸出液中金属的回收技术 |
1.5.1 置换沉淀法 |
1.5.2 电解法 |
1.5.3 溶剂萃取法 |
1.5.4 吸附法 |
1.6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1.6.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废旧电路板的预处理 |
2.1 机械预处理 |
2.1.1 拆解 |
2.1.2 破碎 |
2.2 废旧电路板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结果与讨论 |
2.3 化学法预处理 |
2.3.1 实验原料 |
2.3.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3.3 实验方法 |
2.3.4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硫脲法浸出线路板中金的研究 |
3.1 硫脲的基本性质 |
3.2 实验原理 |
3.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4 实验方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硫脲质量浓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3.5.2 反应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3.5.3 反应温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3.5.4 Fe~(3+)浓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3.5.5 pH值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次氯酸钠浸出线路板中金的研究 |
4.1 次氯酸钠性质 |
4.2 实验原理 |
4.3 实验方法 |
4.4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正交实验方案 |
4.4.2 正交实验结果 |
4.5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次氯酸钠浓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4.5.2 盐酸浓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4.5.3 反应温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4.5.4 反应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4.6 两种浸金方法的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的萃取实验研究 |
5.1 实验原理 |
5.2 实验方案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盐酸浓度不同金属萃取率的影响 |
5.3.2 反应时间对金萃取率的影响 |
5.3.3 相比对金萃取率的影响 |
5.3.4 反应温度对金萃取率的影响 |
5.3.5 萃取选择性的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元素及其化合物得分宝典(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1. 硅及其化合物 |
2. 氯及其化合物 |
3. 其他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
4. 硫及其化合物 |
5. 氮及其化合物 |
二、金属及其化合物 |
1. 钠及其化合物 |
2. 铝及其化合物 |
3. 铁及其化合物 |
(7)锤炼语言、注重方法、渗透思想、提升素养——苏教版“硝酸的性质”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理念 |
二、教学分析 |
1. 教材分析 |
2. 三维目标 |
三、设计思路 |
四、教学设计 |
五、教学反思 |
1. 语言的锤炼一刻不能放松, 化学教师也应舌灿莲花。 |
2. 培养问题意识, 渗透方法思想应成为化学教师的习惯。 |
3. 重视探究实验, 有毒不应成为不做实验的借口。 |
(8)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化学实验探究的要求 |
二、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流程与模式 |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
1. 实验探究课题的挖掘 |
2. 实验探究的前期准备 |
3.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
4. 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
(10)化学教学有效问题编制及课堂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制有效问题 |
二、有效问题的课堂实施 |
三、待深入挖掘的新闻素材例举 |
四、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标下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杰. 延安大学, 2020(12)
- [2]问题情境对高中资优生氧化还原心智模型影响的研究[D]. 李雯.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3]湿法冶金提取废弃电脑线路板中金的研究[D]. 黄祥浩.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9)
- [4]注重知识链接 学好酸的性质[J]. 高振英. 高中数理化, 2018(07)
- [5]镁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J]. 郝圣军.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8(02)
- [6]元素及其化合物得分宝典[J]. 李宏华. 教学考试, 2017(32)
- [7]锤炼语言、注重方法、渗透思想、提升素养——苏教版“硝酸的性质”教学探析[J]. 周腾. 化学教与学, 2017(05)
- [8]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陈明肇.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02)
- [9]Cu和浓、稀HNO3的反应[J]. 许红梅.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6(05)
- [10]化学教学有效问题编制及课堂实施[J]. 陈文瑞. 福建教育,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