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莉娜,许书慧,钟绍金,李赛莲[1](2021)在《奥美拉唑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Ghrelin和Leptin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奥美拉唑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和瘦素(Leptin)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编号,采用计算机随机抽取146例,以简单随机分组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钠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周后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胃肠功能[瘦素(Leptin)、促胃素(gastrin)、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胃动素(motilin)]、血清生化指标[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便血时间、呕血时间、黑便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血清Leptin、gastrin水平显着降低(P<0.05),Ghrelin、motilin水平显着升高(P<0.05),血清IL-6、hs-CRP水平显着降低(P<0.05),SOD、VEGF水平显着升高(P<0.05),且治疗后上述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8%,对照组为8.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对比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内,联合组出现2例复发现象,发生率为2.74%,对照组出现8例复发现象,发生率为10.96%,两组对比差异显着(P<0.05)。结论:奥美拉唑钠联合西咪替丁可显着提高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清炎症,改善胃功能,不良反应少且复发率较低。
彭佳,何鑫,王阳洋,李昕[2](2021)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电子数据库,纳入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组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或西咪替丁单一治疗),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9年12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共1 61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复方甘草酸苷或西咪替丁单一治疗比较,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可以显着提高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OR=5.58,95%CI=3.88~8.03,P<0.000 01),并明显缩短紫癜症状消失时间(MD=-3.87,95%CI=-4.26~-3.48,P<0.000 01)、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MD=-2.97,95%CI=-3.53~-2.41,P<0.000 01)和住院时间(MD=-4.70,95%CI=-7.29~-2.12,P=0.000 4),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60~1.77,P=0.92)。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缩短紫癜症状消失时间、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好。受纳入研究质量所限,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加那提·赛甫拉[3](2021)在《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对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对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时间范围在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之间,选取对象为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儿童过敏性紫癜患儿,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咪替丁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尿生化指标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比对照组患儿(70.00%)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皮肤紫癜、消化道症状、肾脏损害和关节症状这些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G、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和Β2微球蛋白这些尿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0例患儿中,1年内复发的患儿有3例,复发率为6.67%;观察组30例患儿中,1年内复发的患儿有2例,对照组有8例,观察组患儿1年内的复发率比对照组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过敏性紫癜小儿患儿应用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尿生化指标,缩短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李燕灵,林夏飞[4](2021)在《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在不同时段的稳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分析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情况。方法分别制备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混合液的待检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观察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溶液外观、pH值变化及不溶性微粒数情况,检测配伍溶液的回收率及质量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的溶液0~24 h的pH值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缓慢降低,3种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的溶液在24 h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浑浊,3种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的溶液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数随着时间的增加缓慢降低,而≥25μm的不溶性微粒数随着时间的增加缓慢升高,3种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溶液的回收率分别为101.01%、99.23%、99.14%,3种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溶液质量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缓慢下降。结论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导致配伍性下降,配伍后应尽快使用。
杨梅,王谦[5](2021)在《奥曲肽联合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入院诊治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45例)和联合组(45例)。单药组给予常规治疗+西咪替丁,联合组给予常规治疗+西咪替丁+奥曲肽。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输血量少于单药组,止血时间和住院天数短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有效缩短止血时间,提高出血总体控制效果,且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刘兰[6](2020)在《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rocolitis,NEC)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急症,常常发生在体质量不足1500g早产儿中,且胎龄越小患病率越高,病死率高达10%~15%。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处于无菌状态,出生后数小时外界菌落会进入肠腔并定植,但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且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耐药微生物的存在,极易导致早产儿肠道微生物异位而诱发相关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NEC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具有抗炎、提高肠道免疫功能,可保持黏膜屏障完整性。H2受体拮抗剂有减少胃酸分泌,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和抗病毒作用。本文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H2受体拮抗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疗效、对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及对患儿病程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影响。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对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对患儿病程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25例)、试验组1(34例)和试验组2(33例),三组患儿均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食、抗感染及肠外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喂养。空白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1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有限公司,培菲康)治疗,0.5g/次,3次/d。试验组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菲康联合静脉滴注西咪替丁(重庆青阳药业有限公司)治疗,5mg/kg,1次/d。同时给予患儿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纠正、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和抗生素治疗。三组均接受治疗7d。观察指标三组的疗效、患儿病程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运用SPSS 16.0对本课题数据分析。结果:三组患儿的性别组成、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剖宫产、绒毛膜羊膜炎、产前缺氧、人工哺乳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空白对照组中,显效8例(32.00%),有效7例(28.00%),无效10例(40.00%),总有效率60.00%;试验组1患儿中显效11例(33.33%),有效10例(30.30%),无效12例(36.36%),总有效率为63.64%。试验组2中,显效16例(47.06%),有效13例(38.24%),无效5例(14.71%),总有效率为85.29%;试验组1,2这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均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两个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显着高于试验组1。空白对照组患儿的病程时间为(8.7±1.5)d;试验组1患者的病程时间为(6.2±1.2)d,试验组2患儿的病程时间为(4.1±1.1)d,试验组2病程时间显着短于试验组1和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组2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14.5±3.2)g,试验组1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8.3±1.8)g,空白对照组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7.5±2.2)g,试验组2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显着高于试验组1及空白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2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3.47±1.21)ng/ml,CRP表达水平为(7.53±3.25)mg/L,试验组1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4.15±1.36)ng/ml,CRP表达水平为(8.25±3.54)mg/L,空白对照组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6.47±1.17)ng/ml,CRP表达水平为(11.53±2.25)mg/L,两组试验组患儿PCT和CRP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降低,且试验组2显着低于试验组1(P<0.05)。结论:培菲康与西咪替丁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改善患儿炎症状态,缩短病程时间,增加患儿体重,从而提高疗效。
贾艳萍[7](2020)在《生大黄对新生SD大鼠NEC模型肠组织中MTL及GAS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将生大黄应用于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通过监测新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肠组织病理评分、损伤肠组织中胃动素(motilin,MTL)和胃泌素(gastric,GAS)含量,评价生大黄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为该疗法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选用新生3日龄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12只:空白对照组(A组),仅接受人工喂养,不予特殊处理;剩余的60只新生鼠分为:模型组(B组)、西咪替丁组(C组)、高剂量生大黄组(D组)、中剂量生大黄组(E组)、低剂量生大黄组(F组),采用人工喂养+缺氧90s、复氧10min、4℃冷刺激+注射脂多糖(LPS)法建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造模同时,模型组(B组)给予0.9%NaCl注射液治疗,西咪替丁组(C组)给予西咪替丁混悬液0.01mg/kg·次,高剂量组(D组)、中剂量组(E组)、低剂量组(F组)分别给予生大黄1.32mg/kg·次、0.66mg/kg·次、0.33mg/kg·次,均0.1ml/次,3次/日,连续3天。分别在每日同一时间窗评估新生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各实验组动物在末次喂养后禁食12h,于第4天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取损伤肠组织行HE染色,肠组织病理评分,通过检测肠组织MTL和GAS含量水平的变化,观察生大黄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B、C、D、E、F组造模后出现活动减少,喂养困难;缺氧后出现烦躁、抽搐、呼吸急促、紫绀。复氧后D、E、F组恢复自主活动需几十秒至1分钟,B、C组约需3min;冷刺激后D、E、F组肤色恢复不足1分钟,B、C组需2-3分钟。治疗后各组间体重增长情况比较:A>E>D>F>C>B(P<0.05)。2.HE染色:A组肠组织结构完整,腺体排列规则,黏膜层、黏膜下层无明显充血水肿;B组、C组肠组织损伤严重,肠绒毛变性、水肿,腺体排列紊乱,黏膜下层和固有层重度分离,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D组、E组、F组肠组织结构相对整齐,肠绒毛轻度充血水肿,黏膜下层和固有层轻度分离,偶见炎性细胞浸润。3.肠组织病理评分:与A组相比,B组NEC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B组相比,D、E、F组评分明显下降(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相比,D、E、F组评分降低(P<0.05);D、E、F组间比较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4.新生鼠MTL及GAS含量变化:与模型组比较,生大黄(大、中、小剂量)治疗组MTL升高、GA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咪替丁组比较,生大黄治疗组中MTL表达高于西咪替丁组,GAS表达低于西咪替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大黄各剂量组之间比较,MTL、GAS表达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可通过促进MTL表达、抑制GAS表达,降低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程度。
刘梦飞[8](2020)在《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戊己丸是中医学经典方剂之一,由黄连、白芍(炒),吴茱萸(制)按6:6:1的比例组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胃溃疡和肠易激综合症。本研究采用熔融制粒法制备了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WJGP),综合微丸的粘附性能、漂浮性能以及溶出性能筛选了制剂的处方,并选择粘附材料用量(X1)、漂浮材料用量(X2)、卡波姆(CP)与羟丙甲纤维素(HPMC)的比例(X3)三个因素进行星点设计实验,得出最佳处方为:含药量35%,粘合剂(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用量35%,粘附材料(卡波姆934、HPMC K100M)用量21.64%,漂浮材料(碳酸氢钠)用量8.00%,卡波姆934:HPMC K100M 3:4。对微丸的包衣工艺进行优化,最优包衣处方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水分散体(Eudragit NE30D)为包衣材料,包衣浓度10%,包衣增重10%,滑石粉用量30%。最终处方优化后的WJGP具有胃粘膜粘附特性,体外组织留存量达85.4±1.29%,微丸可以在人工胃液中1min内起漂,且8小时后具有88.6±1.33%的漂浮率。另外,由于体内良好的粘膜粘附性,WJGP可以在胃中停留6-8小时。家兔分别灌胃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与戊己丸,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符合单室模型,能显着增加平均驻留时间,消除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以戊己丸为参比制剂,小檗碱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260.16%,芍药苷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291.47%。这可能是由于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增加了药物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了WJGP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分别探讨了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WJGP)抗乙醇型大鼠胃溃疡和抗乙酸型大鼠胃溃疡的药效学作用机制。建立的乙醇诱发大鼠胃溃疡模型出现了急性胃损伤,乙酸型大鼠胃溃疡模型出现了慢性胃粘膜损伤,西咪替丁和WJGP各剂量的治疗均有效改善了大鼠的临床症状,降低了溃疡指数,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的水平、IL-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促进溃疡的愈合。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中剂量组效果与西咪替丁相当,且药效强于同剂量的戊己丸。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WJGP抑制NF-κBp65的核易位,从而抑制蛋白表达。结果表明WJGP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与通过NF-κB途径改善抗氧化和抗炎状态有关。
宋佳兴[9](2020)在《自拟悦脾汤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导师经验方悦脾汤对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为中医药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提供切实有效的治疗思路及方案,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杨昆主任医师门诊就医,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78例。根据随机对照分组原则,按照1:1的比例,以患儿就诊顺序的单双号,单数为治疗组,双数为对照组,平均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最终治疗组脱落1例,完成试验38例,对照组脱落2例,完成试验37例。治疗组予口服导师经验方悦脾汤免煎制剂,对照组予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填写中医证候积分量表,随访2月,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复发率。结果:1.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症状P<0.05,说明口服悦脾汤免煎制剂和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在治疗本病本证的皮疹、腹部胀满、脘闷纳差、口腻或口苦、大便方面均有疗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各症状P<0.05,说明口服悦脾汤免煎制剂在治疗本病本证的皮疹、腹部胀满、脘闷纳差、口腻或口苦、大便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治疗组共有38例患儿,其中治愈患儿有13例,显效患儿有13例,有效患儿有9例,无效患儿有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共有37例患儿,治愈患儿有5例,显效患儿有10例,有效患儿有16例,无效患儿有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78%,P<0.05,说明口服悦脾汤免煎制剂治疗本病本证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2.复发率比较:治疗组35例患儿中,共有2例患儿复发,复发率为5.71%;对照组31例患儿中,共有9例患儿复发,复发率为29.03%,P<0.05,说明口服悦脾汤在降低本病复发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3.安全性: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说明本试验所选用的中药及西药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导师经验方悦脾汤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湿热内蕴证疗效确切且安全,在治疗皮疹、腹部胀满、脘闷纳差、口腻或苦、大便方面的疗效,以及在降低本病复发率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咪替丁、维生素C、双嘧达莫的疗效。
张亭[10](2019)在《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治疗NEC患儿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加用双歧杆菌(0.5~1.0 g,tid)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5 mg/kg,qd)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免疫功能、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后细菌总数、杆菌总数、球菌总数、杆球菌比值、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治疗NEC患儿的疗效显着,可有效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数目,增强免疫功能,安全性良好。
二、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奥美拉唑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Ghrelin和Leptin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指标评估: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
2.3 胃肠功能比较: |
2.4 血清生化因子水平比较: |
2.5 不良反应比较: |
2.6 复发率比较: |
3 讨论 |
(2)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与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临床总有效率: |
2.4.2 紫癜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
2.4.3 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 |
2.4.4 住院时间: |
2.4.5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4.6 发表偏倚: |
2.4.7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3)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对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
2.2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2.3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各项尿生化指标 |
2.4 对比两组患儿1年内的复发情况 |
3 讨论 |
(4)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在不同时段的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所需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色谱条件 |
1.2.2 检测样品溶液制备 |
1.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1.2.4 配伍变化情况 |
2 结果 |
2.1 配伍溶液不同时段外观及pH值情况 |
2.2 配伍溶液不同时段的不溶性微粒数 |
2.3 配伍溶液的回收率 |
2.4 配伍溶液质量浓度变化情况 |
3 讨论 |
(5)奥曲肽联合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输血量、止血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伦理原则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三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3.2 三组疗效对比 |
3.3 三组患儿病程时间及每日体重增长情况对比 |
3.4 三组患儿血清生化指标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益生菌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见解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7)生大黄对新生SD大鼠NEC模型肠组织中MTL及GAS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NEC的中医概况 |
1.1 NEC的中医病名 |
1.2 NEC病因病机认识 |
1.3 中医学对NEC的治疗 |
2 西医对NEC的探索与研究 |
2.1 流行病学 |
2.2 NEC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2.3 NEC诊断 |
2.4 治疗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仪器 |
1.3 实验主要试剂及用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NEC动物模型建立 |
2.3 主要药品配制 |
2.4 药物治疗 |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 |
4.2 新生鼠肠组织HE染色病理学改变 |
4.3 肠组织病理学评分 |
4.4 新生鼠肠组织匀浆中MTL、GAS含量比较 |
5 讨论 |
5.1 关于NEC模型的建立 |
5.2 关于实验指标的选择 |
5.3 关于生大黄对NEC治疗作用的讨论 |
5.4 关于西咪替丁对NEC治疗作用的讨论 |
5.5 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戊己丸简介 |
1.1.1 戊己丸方源 |
1.1.2 戊己丸药方组成 |
1.1.3 戊己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1.3.1 镇痛抗炎作用 |
1.1.3.2 抗消化性溃疡 |
1.1.3.3 抗肠易激综合征 |
1.1.3.4 改善胃肠运动 |
1.1.4 戊己丸剂型研究进展 |
1.1.4.1 戊己滴丸 |
1.1.4.2 戊己安中散 |
1.1.4.3 戊己双层片 |
1.1.4.4 戊己胃漂浮缓释片 |
1.1.4.5 戊己胃漂浮微丸 |
1.2 胃溃疡研究进展 |
1.2.1 胃溃疡发病原因 |
1.2.1.1 中医分析胃溃疡 |
1.2.1.2 现代医学分析胃溃疡 |
1.2.2 建立胃溃疡模型的方式 |
1.2.2.1 乙醇型胃溃疡 |
1.2.2.2 乙酸型胃溃疡 |
1.2.2.3 水浸-束缚型胃溃疡 |
1.2.2.4 幽门结扎型胃溃疡 |
1.2.2.5 幽门螺杆菌感染型胃溃疡 |
1.2.3 治疗胃溃疡的药物 |
1.2.3.1 酸抑制剂 |
1.2.3.2 质子泵抑制剂 |
1.2.3.3 H_2受体拮抗剂 |
1.2.3.4 胃粘膜保护剂 |
1.2.3.5 中药复方制剂 |
1.2.3.6 胃动力药 |
1.2.3.7 其他 |
1.3 胃滞留给药系统分类 |
1.3.1 胃漂浮给药系统 |
1.3.2 胃粘附给药系统 |
1.3.3 药物膨胀给药系统 |
1.3.4 药物沉降给药系统 |
1.3.5 几种机制协同给药系统 |
1.4 胃滞留给药系统制剂评价方法 |
1.4.1 胃滞留给药系统的体外评价 |
1.4.1.1 胃漂浮型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 |
1.4.1.2 胃粘附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 |
1.4.1.3 药物膨胀给药系统 |
1.4.2 胃滞留给药系统的体内评价 |
1.4.2.1 γ-闪烁扫描法 |
1.4.2.2 .X-射线示踪法 |
1.4.2.3 胃镜检查法 |
1.4.2.4 超声波检查法 |
1.4.2.5 动物实验法 |
1.5 胃滞留制剂常用材料 |
1.5.1 蜡质材料 |
1.5.2 起泡材料 |
1.5.3 膨胀材料 |
1.5.4 粘附材料 |
1.5.5 其他材料 |
1.6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戊己丸提取物的制备 |
2.2.2 戊己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2.1 色谱条件 |
2.2.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2.4 精密度试验 |
2.2.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2.2.6 稳定性试验 |
2.2.3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载药丸芯的制备 |
2.2.3.1 粘合剂用量的考察 |
2.2.3.2 粘合剂比例的考察 |
2.2.3.3 粘附材料种类的考察 |
2.2.3.4 粘附材料比例的考察 |
2.2.3.5 粘附材料用量的考察 |
2.2.3.6 漂浮材料种类的考察 |
2.2.3.7 漂浮材料用量的考察 |
2.2.3.8 戊己丸载药丸芯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 |
2.2.4 包衣处方考察 |
2.2.4.1 包衣增重考察 |
2.2.4.2 包衣液浓度考察 |
2.2.4.3 抗黏剂用量考察 |
2.2.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评价指标 |
2.2.5.1 溶出性能 |
2.2.5.2 粘附性能 |
2.2.5.3 漂浮性能 |
2.2.5.4 体内组织留存量的测定 |
2.2.5.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含量测定 |
2.3 实验结果 |
2.3.1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载药丸芯实验结果 |
2.3.1.1 粘合剂用量 |
2.3.1.2 粘合剂比例 |
2.3.1.3 粘附材料种类 |
2.3.1.4 粘附材料比例 |
2.3.1.5 粘附材料用量 |
2.3.1.6 漂浮材料种类 |
2.3.1.7 漂浮材料用量 |
2.3.2 星点设计实验 |
2.3.2.1 载药丸芯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
2.3.2.2 模型拟合 |
2.3.2.3 效应面优化及预测分析 |
2.3.2.4 验证试验 |
2.3.3 包衣条件筛选结果 |
2.3.3.1 包衣增重 |
2.3.3.2 包衣液浓度 |
2.3.3.3 抗黏剂用量 |
2.4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综合评价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液相条件的考察 |
3.2.1.1 检测波长 |
3.2.1.2 流动相系统 |
3.2.2 标准样品的配制 |
3.2.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筛选 |
3.2.4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3.2.4.1 专属性 |
3.2.4.2 标准曲线 |
3.2.4.3 绝对回收率 |
3.2.4.4 定量限 |
3.2.4.5 精密度 |
3.2.4.6 稳定性 |
3.2.5 含药血浆的制备 |
3.3 实验结果 |
3.3.1 检测波长 |
3.3.2 流动相pH及比例 |
3.3.3 血样处理方法筛选结果 |
3.3.4 体内分析方法结果 |
3.3.4.1 专属性 |
3.3.4.2 标准曲线 |
3.3.4.3 绝对回收率 |
3.3.4.4 定量限 |
3.3.4.5 精密度 |
3.3.4.6 稳定性 |
3.4 生物利用度实验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药效学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动物 |
4.1.3 动物分组 |
4.2 乙醇型胃溃疡模型实验方法 |
4.2.1 乙醇型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建立 |
4.2.2 大鼠取材 |
4.2.3 溃疡指数和溃疡抑制剂率的测定 |
4.2.4 组织病理学 |
4.2.5 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测定 |
4.2.6 IL-1β及 TNF-α含量测定 |
4.2.7 免疫组化测定NF-κB蛋白的方法 |
4.3 乙酸型胃溃疡模型实验方法 |
4.3.1 乙酸型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建立 |
4.3.2 给药 |
4.3.3 大鼠取材 |
4.3.4 溃疡面积和溃疡抑制剂率的测定 |
4.3.5 组织病理学 |
4.3.6 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测定 |
4.3.7 IL-1β及 TNF-α含量测定 |
4.3.8 免疫组化测定NF-κB蛋白的方法 |
4.4 数据处理 |
4.5 乙醇型胃溃疡实验结果 |
4.5.1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的影响 |
4.5.2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4.5.3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MDA、SOD的影响 |
4.5.4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IL-1β、TNF-α的影响 |
4.5.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醇型胃溃疡NF-κB蛋白的影响 |
4.6 乙酸型胃溃疡实验结果 |
4.6.1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的影响 |
4.6.2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4.6.3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SOD、MDA的影响 |
4.6.4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IL-1β、TNF-α的影响 |
4.6.5 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对乙酸型胃溃疡NF-κB蛋白的影响 |
4.7 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自拟悦脾汤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祖国医学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认识及研究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湿热内蕴证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
2.1 病因学研究 |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试验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内容与方法 |
2.4 疗效评定方法 |
2.5 安全性判定方法 |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各观察项目分析 |
3.3 治疗后各观察项目组内比较 |
3.4 治疗后各观察项目组间比较 |
3.5 疗效比较 |
3.6 两组复发率比较 |
3.7 病例脱落情况 |
3.8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临床观察结果 |
2.立题依据 |
2.1 阳性对照物的选择 |
2.2 理法方药分析 |
3.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过敏性紫癜内治法的辨证论治 |
1.脏腑辨证 |
1.1 紫癜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
1.2 紫癜病的脏腑辨证论治 |
2.卫气营血辨证 |
2.1 紫癜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
2.2 紫癜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
3.三焦辨证 |
3.1 紫癜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
3.2 紫癜的三焦辨证论治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件二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件三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附件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治疗NEC患儿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
2.4 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奥美拉唑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Ghrelin和Leptin水平的影响[J]. 黄莉娜,许书慧,钟绍金,李赛莲. 河北医学, 2021(08)
- [2]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彭佳,何鑫,王阳洋,李昕.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05)
- [3]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对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效果分析[J]. 加那提·赛甫拉. 兵团医学, 2021(01)
- [4]西咪替丁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配伍在不同时段的稳定性[J]. 李燕灵,林夏飞. 安徽医药, 2021(03)
- [5]奥曲肽联合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的影响[J]. 杨梅,王谦.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07)
- [6]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观察[D]. 刘兰. 汕头大学, 2020(02)
- [7]生大黄对新生SD大鼠NEC模型肠组织中MTL及GAS含量的影响[D]. 贾艳萍.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戊己胃漂浮粘附微丸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D]. 刘梦飞.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自拟悦脾汤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佳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双歧杆菌联合西咪替丁治疗NEC患儿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张亭.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