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电影《林家小铺》中林老板的形象

点评电影《林家小铺》中林老板的形象

一、评电影《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沈梦媛[1](2016)在《林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林家铺子》中林老板形象新探》文中指出《林家铺子》通过叙述江南水乡小镇上的一处普通的日用品杂货铺,由艰难挣扎求生到最后困顿失败破产的全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1930年代广大百姓生活的悲惨境况。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的经典形象,自从小说发表之后,学术界对林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多见的形象分析是侧重于把他归为小资产阶级,从阶级分析出发,剖析他身上的弱点和缺陷,我对此有不同看法,为此,对于这一人物形象,我做了一点新的探究。

武珞文[2](1965)在《评电影《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形象》文中指出 在夏衍同志改编的电影《林家舖子》里,林老板是全剧的中心。在这个人物身上,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充分表现了改编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评价这个人物也就成了评价整个作品的关鍵。对于林老板,夏衍同志有他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一方面是被压迫者、被剝削者,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还可以压迫人的剝削者";"他对豺狼是绵羊,但是他对绵羊则是野狗"。在我们看来,狠和羊,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剝削者和被剝削者,是本质完全不同、阶级地位根本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夏衍同志用这种观点来处理人物,不是实事求是的,而是別有用心的。我们打算对这个人物进行必要的分析,看看夏衍同志究竟通过影片宣扬些什么?

张丹[3](2018)在《中国大陆小城镇电影审美观念的嬗变》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电影中,乡村和城市往往被赋予更多的主流文化意义,而小城镇作为特定的地域空间,其边缘化的地位一直是个不争的事实。但纵观整个中国电影史,以小城镇为主要叙事背景的作品其实不胜枚举。这些作品不仅在主题上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叙事表达,而且在形式上表现出对电影本体的艺术探索以及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审美特征。从早期江南小镇电影的政治诗性与古典意蕴的现代性融合,到"文革"后的历史反思与人性关照的现实主义回归,从九十年代以后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浪潮下的多元化创作,到当下小城镇电影与主流市场的接轨,中国大陆小城镇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马晗敏[4](2017)在《回看电影《林家铺子》:跨时代的艺术呈现——谈小说《林家铺子》的改编》文中研究表明电影《林家铺子》由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较好地还原了原著中江南水乡小镇充满诗意的生活氛围,以及"一·二八"事变后小城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尽管小说创作和电影改编时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但编剧夏衍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成功将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上映并使之成为"十七年时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为其后的文学作品改编提供了新的视野。从时代主题思想转换、人物形象塑造、细节呈现几方面分析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为电影后的差异化艺术呈现。

王鹏飞[5](2012)在《“恶狗”亦“绵羊”,可恶又可怜——评电影《林家铺子》之林老板形象》文中研究指明矛盾《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小商人的典型代表,他"恶狗"亦"绵羊"的典型形象,可恶而又可怜。

王帆[6](2011)在《《林家铺子》电影改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将经典电影《林家铺子》还原到1959年“国庆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中进行考察后发现:虽然这部影片在电影史上颇受瞩目,但是当时的上映和反响情况却都不尽如人意。进而通过历史细节的呈现与电影美学的辨析来探讨造成这一状况的可能性因素。在明晰了电影《林家铺子》的历史轮廓之后,再将作为小说的《林家铺子》与作为电影剧本的《林家铺子》分别还原到各自的时代语境之中,发掘改编者夏衍与原著者茅盾在不同时代的诉求差异,同时,山改编者夏衍特殊的改编经历所构成的研究维度,也为在历时性的背景中考察《林家铺子》的电影改编提供了新的视野。最后,通过细致呈现《林家铺子》小说、剧本、台本(影像)三个文本中的特色与侧重,凸显出其作为经典文本的丰富意蕴。

刘鑫[7](2008)在《十七年时期现代名著的电影改编问题 ——以《祝福》、《林家铺子》、《二月》为例》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也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十七年时期),部分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品被加以改编,搬上银幕。这些“名著改编电影”质量普遍较高,其中多部作品都成为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依据第一手文献资料,考察新旧时代转换时期,现代名著《祝福》、《林家铺子》、《二月》由小说到电影过程中的文本嬗变,通过文本细读与历史细节的结合,综合研究“十七年时期”“现代经典”作品改编及其评价,并对这种改编和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即对影响这种再创作的生产机制、艺术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进行研究,考察十七年时期特殊的文化语境及这种语境下改编者的创作心态,从而揭示特定时代文艺创作和批评中意识形态因素与文艺作品艺术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张钱[8](2014)在《从《林家铺子》解读茅盾作品的结构特色》文中研究说明《林家铺子》发表于1932年7月出版的《申报月刊》创刊号上。作为一个中短篇,它借助形象的特殊思想形式,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和帝国主义侵袭下,人民群众的命运和苦难生活及城乡经济破产的必然趋势进行了揭示。小说的故事情节展开于人物和事件的多角关系,落笔于广阔的生活画面。通过揭露帝国主义的入侵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揭示了人们颠沛流离的生活现状和各种小人物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悲惨场景。小说的主人公林老板就生活在各种矛盾纠葛和苦难的环境中,受到局长的威胁、钱庄的压迫、

段晓先[9](2014)在《从《林家铺子》解读茅盾作品的结构特色》文中指出《林家铺子》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茅盾先生的代表作品,是我国五四以来产生的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该作品的显著特点就是政治的倾向性和艺术的真实性实现了高度的统一,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和文艺界的喜爱。该小说依靠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依托广阔的时代背景,通过描写复杂的社会关系讲述了林家铺子倒闭的社会必然原因。该小说虽然只是描述了一名小商人生意失败的悲剧,但是它集中展现了30年代初期无数小商人共同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环境,他虽然只

朱杰[10](2004)在《选择与传播 ——中国现代文学的当代影视转换》文中指出本文为复调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既是现代文学在当代的传播和接受史的研究,又是当代影视艺术中的一个独特领域——现代文学转换的影视作品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现代文学中被转换成为当代影视艺术的那部分作家作品,但由此部分的研究必然触及和引发对整个现代文学在当代的接受和传播现象的研究,而对其现象的研究又必然导致对其本体——本人和本文的研究。与此同时,对这些“被选择者”的本人和本文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又蕴含着对那些“不被选择者”的他人和他文的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从大众传媒视野中概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生存条件和当代接受的特殊形态。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现代传媒与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二、现代传媒与现代作家,三、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主要是因其发表形式与生产流程不同,它是依附着现代传媒而产生、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出版和大众媒介,为文学与社会、作家与读者架设了一条快捷的通道。现代传媒的发展、现代报刊的繁荣,使作家的职业化成为了可能,也促使了作家文学观念、创作方式的转变;并带来了文学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变化。从本质来说,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印刷时代的文学——媒介文学和社会文学。 第一章从时代和地域的两个维度,全景式的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在当代影视转换的各种形态现象,一方面梳理现代文学在当代不同时段不同语境中的影视转换历程,另一方面将中国现代文学放置于它的目的地——当代社会的语境进行检验,从它在当代的传播和接受中展现它的历史价值,同时从它的当代价值再反观它被历史所遮蔽的本来价值。 影视艺术在当代中国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而存在和发展的。研究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应该把它放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加以考察,它那独特的面貌才能显示出来。研究现代文学在当代影视转换,也同样如此。“十七年”新中国电影,是在那种中外电影史上少见的政治极其强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新时期影视艺术,也不可避免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如果不了解这个文化环境的特点,也就无法解读不同时期的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复杂面貌。正所谓:“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 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语境不仅体现为强烈的时代特色,还呈现出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集中地体现在电视剧的创作上。中国电视自诞生之日起,实行的是所谓“四级办电视”的体制:即中央、省、地、县4级政府将当地电视台作为下属的一个行政部门进行经济扶持、业务管理、政治控制。因此各地电视台的一切行为必须最大限度地从本地利益出发。除新闻宣传外,电视剧的创作也必须实现本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各地在选择现代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或拍摄有关作家的人物传记片时,也都毫无例外地要选择本地籍作家,或与本地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 关系密切的作家作品。 第二章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鲁迅、老舍、茅盾、巴金、曹禺、张恨水等儿位在当代影视中 被转换得最多的、影响最大的作家,及其被转换的影视作品的个案研究上。本文选择以上作家 作为研究重点及对象,并非受近年来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排现代作家在文学史的座次的风 潮影响.实则因为以上作家作品在当代影视转换中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名列前茅。本文名为 “选择与传播”,这“选择”并非本文作者的选择,而是影视艺术家的选择。而那些影视艺术家 对某一对象的选择,又并非凭空、随意的选择,而是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动因。当 然,在当代影视对现代文学的“选择与传播”中,有为数不少的不准确的选择,但其结果,必 然是导致作品失败。因此,成功的选择还必然是时代的选择、观众的选择与转换者的选择共同完成的。 在这个意义上,茅盾作品的影视转换特别令人深思。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非轻易得来,也不会轻易失去。但茅盾作品在当代、特别在新时期的影视转换却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改编者的陷阱。虽然电影《林家铺子》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影坛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它在80、90年代的中国影视界却未必能再现辉煌.而根据茅盾代表作《子夜》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未能成功,这决非仅仅是改编者水平所限那么简单。有些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在当代影视中了无踪迹;有些在文学史地位并非显赫的作家,却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并受到观众欢迎;还有的作家一部作品被多次、反复搬上银幕和屏幕,并都取得了成功;这些现象及其本质缘由都值得深入探究。本章名为“镜像中的经典”,其本意就是希望通过影视转换这面独特的镜子,来观照现代文学作家作品谁能真正穿越时空,而成为经典. 第三章是从改编者的角度来探讨现代文学当代影视转换的成败得失。本章除了夏衍之外,着重探讨了从石挥、桑弧、水华、凌子风、谢铁骊等老一代电影导演,到于本正、谢飞黄蜀芹、李少红等第四、

二、评电影《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电影《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林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林家铺子》中林老板形象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父亲
二、作为老板
三、作为商人
四、“好商人”失败的原因

(4)回看电影《林家铺子》:跨时代的艺术呈现——谈小说《林家铺子》的改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同时代语境下原著与电影所承载的不同社会内涵
二、人物形象的变化
三、电影的细节呈现
四、电影所体现的现实意义与人性关怀

(6)《林家铺子》电影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庆十周年献礼中的电影《林家铺子》
    第一节 国庆十周年献礼热
    第二节 《林家铺子》的上映及反响
第二章 在原作与改编之间
    第一节 两个时代中的《林家铺子》
    第二节 从《春蚕》到《林家铺子》:夏衍的改编实践
第三章 《林家铺子》:三种呈现的比较
    第一节 人物形象设置的改变
    第二节 电影影像中的细节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7)十七年时期现代名著的电影改编问题 ——以《祝福》、《林家铺子》、《二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导论:十七年时期现代名著的改编及其总体状况
    1.1 时代变迁的文化标本
    1.2 统计数字中的"现代名著改编"
    1.3 研究现状
2.《祝福》:严肃的政治任务
    2.1 鲁迅与献礼影片《祝福》的诞生
    2.2 《祝福》改编过程中的意义增值和衰减
    2.3 《祝福》叙事人称转换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
    2.4 对《祝福》改编的讨论与评介
3.《林家铺子》:一条曲折涟漪的水路
    3.1 夏衍、茅盾与《林家铺子》的电影改编
    3.2 含而不露的改编与细节丰富的导演台本
    3.3 暗藏危机的赞扬方式
    3.4 政治性批判的艺术敏感
4 《早春二月》:小资产阶级的情感飞沫
    4.1 "原样封存"的文化标本
    4.2 从《二月》到《早春二月》
    4.3 可批判的柔石和不可批判的鲁迅
    4.4 小资产阶级的情感飞沫
    4.5 艺术的"毒害"作用
    4.6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5.结语:意识形态夹缝中的艺术经典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从《林家铺子》解读茅盾作品的结构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线———林老板的倒闭
二、第一条副线———林大娘与打呃病
三、第二条副线———林阿秀的婚事
四、主线和副线前后呼应、环环相扣
结语

(9)从《林家铺子》解读茅盾作品的结构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主题,揭露社会根源
二、《林家铺子》结构严密
三、结 语

(10)选择与传播 ——中国现代文学的当代影视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提要
绪论 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一、 现代报刊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二、 当代影视与现代文学的传播
第一章 时空的选择
    第一节 “十七年”电影:给缕阳光就灿烂
    第二节 复兴期:寻找回来的世界
    第三节 转型期:当艺术遭遇市场时
第二章 镜像中的经典
    第一节 穿越时空的经典:鲁迅、老舍作品的世纪之旅
    第二节 经典传播的时代陷阱:茅盾、巴金、曹禺作品的影视转换
    第三节 都市趣味与平民情怀:张恨水及其他通俗作品的当代意义
第三章 重构与传播
    第一节 “服从时代”与“尊重历史”开拓者的改编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历史人质的自我赎救: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曲线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的悬置:第四、五代导演的继承与颠覆
结语:
    一、 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化价值建构
    二、 现代文学在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失语”和“缺声”
参考文献:

四、评电影《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林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林家铺子》中林老板形象新探[J]. 沈梦媛. 青年文学家, 2016(09)
  • [2]评电影《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形象[J]. 武珞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5(02)
  • [3]中国大陆小城镇电影审美观念的嬗变[J]. 张丹. 都市文化研究, 2018(02)
  • [4]回看电影《林家铺子》:跨时代的艺术呈现——谈小说《林家铺子》的改编[J]. 马晗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04)
  • [5]“恶狗”亦“绵羊”,可恶又可怜——评电影《林家铺子》之林老板形象[J]. 王鹏飞. 文学界(理论版), 2012(12)
  • [6]《林家铺子》电影改编研究[D]. 王帆. 北京大学, 2011(10)
  • [7]十七年时期现代名著的电影改编问题 ——以《祝福》、《林家铺子》、《二月》为例[D]. 刘鑫.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2)
  • [8]从《林家铺子》解读茅盾作品的结构特色[J]. 张钱. 芒种, 2014(06)
  • [9]从《林家铺子》解读茅盾作品的结构特色[J]. 段晓先.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33)
  • [10]选择与传播 ——中国现代文学的当代影视转换[D]. 朱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点评电影《林家小铺》中林老板的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