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建材──植物纤维喷涂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周立鸣,温国平[1](1997)在《绿色建材──植物纤维喷涂产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评价了植物纤维绿色建材产品在健康、环保及防火安全三方面品性的特点,分析了植物纤维喷涂产品的近期市场特点,简要介绍了植物纤维喷涂产品施工和应用的特点以及生产工艺过程。最后,列举了国外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纤维喷涂产品。
沈志野[2](2010)在《新装修室内空气污染物—苯的污染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次课题研究是基于二十世纪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要,以及审美的需要,在家庭装修中大量采用和使用一系列的含有苯物质的装修材料,致使室内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超标,导致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现状来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对象是家庭装修中大量使用的有机化合物——苯物质,包括它的组成结构、它的发现历史、以及室内污染物苯的来源途径,它对人体所可能产生的危害等,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期望通过调研、查资料等方法手段,使室内的苯物质能得到较好的清除和净化,保证空气清洁。研究主要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汇总、对数据的整合等一系列手段,阐明室内苯物质的有效清除方法,重点是提出如何在室内通过装修方法对苯物质进行控制,最终目的是防止病态建筑综合症(SBS)的出现,从而保证人体健康。
梅雪昂,陈晨,傅国华,李建保,熊春荣[3](2012)在《以热带废弃植物纤维为添加料的绿色建材的应用及发展》文中提出随着绿色建材市场日益凸显,国内外对绿色建材研究力度不断加大。以植物纤维作为建材的添加料不仅能够改善建材的性能,而且还具有降解性,符合绿色环保的特点。主要介绍海南热带植物纤维及其在绿色建材中的主要应用,指出海南热带植物纤维产量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柏文峰[4](2009)在《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有2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云南民居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大村镇居民的居住实体。由于天然林禁伐,云南传统民居的木结构缺乏森林资源支撑,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使用也由于经济技术条件所限而面临很多问题。在建筑围护材料方面,云南具有丰富的天然建材资源,但由于缺乏技术提升,利用方式简单原始,因而正逐渐为实心黏土砖所取代。上述问题如不从理念和技术层面认真加以解决,云南民居难以实现可持续营造,从而直接影响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强省和民族特色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实现。本论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等方法,对云南民居结构更新和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策略及适宜技术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结构体系更新方面,研发了“小型预制构件预应力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及其配套技术;研发了“竹-木轻型结构”。在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方面,以“功能型生土材料”概念整合现有生土技术并开发出“用植物纤维和水泥增强的轻质保温(隔热)生土材料”;以原竹为骨架材料开发轻质隔热墙体;以原竹为填充材料开发隔热吸声预制楼板。用上述部分技术在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进行了民居结构更新和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的工程实践,“小型预制构件预应力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在西双版纳已经实现技术本地化。本论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调查篇——选择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这一南一北两个典型民族地区作为调查对象,提炼问题的共性和个性;研究篇——在民居结构更新及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相关策略指导下,进行新型结构体系的技术方案研发以及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方法研究;实践篇——通过在香格里拉和西双版纳的民居营造实践,完善技术、优化技术,实现技术本地化,为民居可持续营造提供切实的理念和技术支持。对于国内乃至国外的民居和村镇建筑可持续营造而言,本论文开发的结构技术以及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方法也具有应用价值。
熊湜,王艳芳,孙金礼[5](2001)在《绿色化的新型建筑材料》文中研究说明简要探讨了绿色新型建筑材料的概念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阐明了新型建材发展的重点及方向。并对近年来涌现的一些绿色新型建筑材料作了详细介绍。
王磊[6](2018)在《改性牧草纤维对胶粉水泥胶砂及胶粉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废旧橡胶粉的循环利用可以有效减轻环境污染,同时,牧草纤维的利用被视为低碳建筑工业的重要举措。为了充分利用这两种材料,本文以掺入不同掺量(0,1/300 or 2Kg/m3,1/200 or 3Kg/m3,1/100 or 6Kg/m3)的牧草纤维(未改性、物理改性、化学改性)与不同目数(20目,60目,80目,掺量均为3%)橡胶粉的水泥胶砂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泥胶砂力学性能试验和微观角度分析,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牧草纤维和不同目数橡胶粉对水泥胶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最佳牧草纤维改性方法:化学改性方法。然后,以掺入不同掺量(0,2Kg/m3,3Kg/m3,4Kg/m3,5Kg/m3)的化学改性牧草纤维的橡胶粉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力学性能试验、微观角度分析、气泡结构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了不同掺量的化学改性牧草纤维对不同目数(20目,60目,80目,掺量均为3%)橡胶粉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单独掺入牧草纤维(未改性、物理改性或化学改性)时,会提升基准组折压比。牧草纤维的化学改性方法对胶粉水泥胶砂的流动度、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折压比的提升较其他方法更好。(2)无论是单独掺入化学改性牧草纤维的试验组,还是同时掺入化学改性牧草纤维、橡胶粉的混凝土试验组的抗压强度均低于基准组。在同时掺入化学改性牧草纤维与橡胶粉的混凝土试验组中,当化学改性牧草纤维掺入量为3 Kg/m3强度达到最高。(3)通过对化学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单轴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研究,本文得到同时掺入化学改性牧草纤维、橡胶粉的A-3组、B-3组、C-3组的无量纲应力-应变本构方程。(4)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本文得到:气泡的特征参数对化学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为:平均弦长>间距系数>比表面积>含气量。
林辉[7](2016)在《光催化降解甲醛多功能纸基PVC壁纸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壁纸产品功能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研发多功能的环保壁纸对于提高壁纸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室内墙体装饰材料行业向环保型、多功能型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对传统纸基聚氯乙烯(PVC)壁纸进行多功能改性,对PVC外层进行可见光催化改性,对PVC层进行阻燃改性,对基纸层进行防霉抗菌改性,制备具有良好阻燃性、防霉性和可见光降解甲醛性能的纸基PVC壁纸。以尿素作为氮源、钛酸四正丁酯作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氮掺杂二氧化钛(N-TiO2)光催化剂,系统研究了 N/Ti摩尔比、溶胶干燥方法、凝胶煅烧工艺对N-Ti02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氮掺杂能够明显提高N-Ti0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RhB)水溶液的光催化活性,最佳的N/Ti摩尔比为1:1。与传统热风干燥法相比,利用N-TiO2溶胶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真空冷冻干燥压力为15 Pa、温度为-50℃、干燥时间为12 h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N-TiO2光催化剂具有光催化活性高、结晶度高、宏观粒度小、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N-Ti02干凝胶的煅烧过程中,煅烧温度和锻烧时间对其光催化活性影响较大,最佳的N-TiO2干凝胶锻烧工艺为锻烧温度400℃、煅烧时间4 h。对N-TiO2光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环境和光吸收性能进行了物化表征。由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Np出现了 400 eV和396 eV的吸收峰,分别对应于N-O-Ti键和Ti-N键中N5+价态和N3-价态的晶格氮,说明在N-TiO2光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添加尿素,可将N元素成功掺杂于TiO2晶格中。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显示,N-TiO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区域具备光吸收性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可以看出,在N-TiO2光催化降解RhB的过程中,RhB的最高吸收峰在下降的同时出现了明显的蓝移现象,说明N-TiO2对RhB具有光催化氧化的降解作用。自主设计出一种可以快速检测空气中游离气体甲醛在可见光照射下降解的试验装置,建立了一种纸基PVC壁纸可见光降解气体甲醛的试验方法。将N-TiO2光催化剂负载在纸基PVC壁纸表面,系统研究N-Ti02光催化剂制备工艺中N/Ti摩尔比、溶胶干燥工艺、凝胶的煅烧温度和时间对纸基PVC壁纸可见光降解甲醛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当N/Ti摩尔比为1:1,溶胶干燥方式为真空冷冻干燥,凝胶400℃锻烧4 h,壁纸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降解甲醛的性能;测试仓内气体甲醛降解率在12 h后达到65.22%。将无机阻燃剂加入到PVC浆料中,使用磷酸三甲苯酯(TCP)作为PVC增塑剂替换传统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制备纸基PVC壁纸并研究其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单独添加无机阻燃剂2ZnO·3B2O3·3.5H20(ZB-2335)或单独使用增塑剂TCP可一定程度增加壁纸的阻燃效果。以TCP为增塑剂,添加5%的ZB-2335,壁纸的阻燃性、热稳定性和消烟性能明显提高,并且增强了纸基PVC壁纸的横、纵向湿抗张强度,TCP与ZB-2335具有阻燃协同效应;与传统纸基PVC壁纸相比,改性后的纸基PVC壁纸的极限氧指数提高了 51.2%,达到32.5,阻燃性能达到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8624-2012)中B1级标准。对无机阻燃剂、PVC增塑剂和纸基PVC壁纸进行了热失重表征。热重分析表明,采用TCP作为PVC增塑剂,在小于307℃的范围内纸基PVC壁纸可保持较好的热稳定性;ZB-2335的初始分解温度为300℃,在大于300的范围内,阻燃型纸基PVC壁纸的热分解速率始终小于传统的纸基PVC壁纸,说明ZB-2335的热分解提高了材料的阻燃型和热稳定性;在300℃之后ZB-2335加速热解,释放出水蒸汽,其分解产物ZnCl2和B2O附着在PVC表面,抑制可燃性气体的产生,从而减缓材料的燃烧速度,最终达到提高PVC壁纸的阻燃性和热稳定性的目的。以壳聚糖/冰醋酸混合溶液为载体,三聚磷酸钠水溶液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载有防霉抗菌药物的壳聚糖微球,研究纸基PVC壁纸上载药壳聚糖微球的防霉效果。通过离子交联法将氟化钠载于壳聚糖微球上,可使氟化钠与壳聚糖微球具备防霉协同效应,氟化钠、三聚磷酸钠与壳聚糖的最佳质量比为2:7:28;在PVC壁纸的基纸上喷涂壳聚糖/氟化钠微球乳液,制备防霉型PVC壁纸,防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纺织品防霉性能评价》(GB/T 24346-2009)中防霉0级标准,对黑曲霉的防霉面积达到100%。对载药壳聚糖微球的表面形貌、粒度分布大小和化学键变化进行了物化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出,壳聚糖/氟化钠混合物呈现出微球形态;激光粒度仪的测定结果表明,壳聚糖/氟化钠微球的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615 nm;由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可知,氟化钠与壳聚糖在三聚磷酸钠的作用下以物理交联的方式形成壳聚糖/氟化钠微球,壳聚糖/氟化钠微球比氟化钠粉末更容易附着在PVC壁纸的基纸上,可提高氟化钠在PVC壁纸上的留着率,从而提高了纸基PVC壁纸的防霉性能。
刘红光,罗斌,申士杰,李黎[8](2019)在《秸秆建材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概述》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中国的秸秆资源情况及国外秸秆建材的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国内秸秆加筋土、秸秆砖、稻草板、秸秆人造板材及秸秆-镁质胶凝材料复合板材等秸秆建材的研究与发展概况。秸秆建材对于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建筑能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叶银霖[9](2016)在《功能型生土材料在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中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生土材料的运用是香格里拉藏族传统建筑的特色之一,既生态又环保。独克宗古城传统的闪片房是历代藏族同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较好的反映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民俗文化。"独克宗1.11火灾"给古城造成惨重损失,共烧毁房屋343栋。在古城恢复重建中,传统生土技术被摒弃,影响了其作为国家级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的本真性。本论文希望通过对生土材料的技术改进,使其适用于古城建筑的恢复重建,延续香格里拉藏族传统生土民居闪片房的特色,提高建筑的居住及生活质量,使古城重新散发魅力名镇的风采。本论文从国内外生土材料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出发,对生土材料在古城建筑恢复重建中的必要性进行探究,剖析生土材料的优缺点,并结合香格里拉现存建筑的建造技术,将传统建造技术与现代适宜技术相结合,从承重、蓄热、保温、装饰等方面进行多种生土材料的一系列研究,并定义为功能型生土材料。将功能型生土材料根据外墙、内墙、门窗洞口、屋面、楼地面等构件进行优化,以此为古城恢复重建合理使用生土材料创造较好的条件。以独克宗商业型建筑与居住型建筑的重建项目为例,对项目进行建筑方案与构造设计,并进行建筑环境的计算机数据模拟分析及经济技术分析。通过建筑师参与施工过程,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从而推广应用到其他项目,验证了功能型生土材料的适用性。将功能型生土材料应用在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中,不仅能有效的传承了生土建筑地域文化以及风貌需求,而且适应当地的气候又满足了现代居住生活的舒适性需求,给生土建筑的明天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为农村居住建筑提供一种可持续性的参考营建模式,实现传统村落永续发展的目标。
周立鸣[10](1996)在《发展中的纤维喷涂应用技术》文中提出本文简要介绍了纤维喷涂技术的发展历史,重点对纤维喷涂技术的基本组成──喷涂原料、喷涂机械、喷涂施工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动态进行了阐述,同时介绍了有关纤维喷涂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国外的最新发展。本文最后针对我国纤维喷涂技术的现状,提出了看法与建议。
二、绿色建材──植物纤维喷涂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建材──植物纤维喷涂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2)新装修室内空气污染物—苯的污染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相关法规 |
1.3 室内空气品质 |
1.3.1 室内空气品质的概念 |
1.3.2 室内空气品质的出现 |
1.4 研究室内污染物的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小结 |
第二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苯 |
2.1 苯的组成结构 |
2.2 苯的发现 |
2.3 小结 |
第三章 苯对人体的危害 |
3.1 苯在住宅装修中对人体的危害 |
3.1.1 不良建筑综合症(SBS) |
3.1.2 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具有的特点如下 |
3.1.3 苯在住宅装修中对人体的危害 |
3.2 小结 |
第四章 苯在室内环境中的产生途径 |
4.1 室内环境中的苯的来源 |
4.2 小结 |
第五章 在室内设计中防治苯的污染的措施 |
5.1 通过控制室外污染源来防止室内的苯污染 |
5.1.1 交通尾气对室内苯浓度的影响 |
5.1.2 对室外污染源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
5.2 在室内如何控制苯的污染 |
5.2.1 通过空气流通控制苯的污染 |
5.2.2 通过吸收分解控制苯的污染 |
5.2.3 使用新型材料来防止室内苯污染 |
5.2.4 在装修中控制苯的污染的措施 |
5.2.5 其它控制苯的方法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3)以热带废弃植物纤维为添加料的绿色建材的应用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带植物纤维的种类及组成 |
1.1 甘蔗纤维 |
1.2 椰壳纤维 |
1.3 菠萝叶纤维 |
1.4 橡胶纤维 |
1.5 剑麻纤维 |
2 以植物纤维为主要添加料的绿色建材 |
2.1 可切割的混凝土板 |
2.2 木塑复合板 |
2.3 橡胶纤维混凝土 |
2.4 植物纤维防火防水屋面内墙多用板 |
2.5 植物纤维增强石膏板 |
2.6 植物纤维喷涂粘合剂 |
3 结论 |
(4)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工作的缘起 |
二、研究工作的过程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资源与环境危机 |
1.1.2 民居作为建筑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营造 |
1.1.3 新农村建设 |
1.2 问题域的设定 |
1.2.1 云南民居 |
1.2.2 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 |
1.3 当代视野下的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
1.3.1 结构更新研究与实践 |
1.3.2 天然建材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
1.4 研究目标、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结构安排 |
上篇 调查篇 |
第2章 云南民居结构体系与天然建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云南民居结构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1 云南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 |
2.1.2 云南传统民居结构体系面临的问题 |
2.1.3 新型结构体系的运用 |
2.1.4 民居运用新型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
2.2 云南传统民居天然建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1 天然建材概述 |
2.2.2 天然建材的使用途径 |
2.2.3 天然建材的局限性 |
2.3 本章小结 |
中篇 研究篇 |
第3章 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策略 |
3.1 绿色建筑的策略 |
3.1.1 绿色乡土建筑 |
3.1.2 绿色结构体系 |
3.1.3 可持续的天然建材利用 |
3.2 地区的策略 |
3.2.1 地区的资源条件 |
3.2.2 地区的经济状况 |
3.2.3 地区的技术水平 |
3.3 整合的策略 |
3.3.1 技术整合 |
3.3.2 专业整合 |
3.4 社区参与的策略 |
3.4.1 民居与标准化 |
3.4.2 社区参与的途径 |
3.4.3 社区培训 |
3.5 实证的策略 |
3.5.1 实证的必要性 |
3.5.2 实证案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构件整体预应力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研究 |
4.1 竖向承重体系的改进 |
4.1.1 减小柱距 |
4.1.2 改进预制柱配筋构造 |
4.1.3 用拉杆(或支撑)提高钢筋混凝土预制柱抗侧移能力 |
4.1.4 采用钢管混凝土柱 |
4.1.5 采用H 型钢柱 |
4.1.6 取消预制柱接头 |
4.2 新型摩擦节点荷载试验 |
4.2.1 节点试验模型的制作 |
4.2.2 节点抗剪试验结果 |
4.2.3 节点构造的几点建议 |
4.3 抗震设防九度区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
4.3.1 结构类型选择及使用条件设定 |
4.3.2 四种结构类型结构分析结果 |
4.3.3 分析及结论 |
4.4 水平承重体系的改进 |
4.4.1 预制板的改进 —— 带嵌板预制楼板 |
4.4.2 预制板的改进 —— 带边梁预制楼板 |
4.4.3 预制梁的改进 —— 有限粘结钢绞线与带凹槽独立梁 |
4.5 小构件整体预应力预制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无损拆卸技术 |
4.5.1 构件拆卸的施工准备 |
4.5.2 拆卸预制构件的施工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云南民居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研究 |
5.1 功能型生土材料研究 |
5.1.1 用植物纤维和水泥增强的轻质保温(隔热)生土材料 |
5.1.2 重质蓄热生土材料 |
5.1.3 生土建筑的快速施工及冬季施工 |
5.2 原竹利用 |
5.2.1 轻型竹-木结构 |
5.2.2 原竹填充隔热吸声预制楼板 |
5.2.3 原竹保温隔热墙 |
5.3 本章小结 |
下篇 实践篇 |
第6章 云南民居小构件IMS 体系应用实践 |
6.1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结构更新实践案例 |
6.1.1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结构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6.1.2 一号试验楼——勐海县勐海乡曼真村岩罕应宅 |
6.1.3 二号试验楼——景洪市郊曼斗村李扎迫宅 |
6.1.4 第二轮实验楼与一号楼的造价对比 |
6.1.5 第二轮实验楼存在的问题 |
6.1.6 推广应用——景洪市郊曼景法傣族新村 |
6.1.7 西双版纳小构件 IMS 体系傣族民居的技术支撑体系 |
6.2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绿色结构体系实践案例 |
6.2.1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展览馆 |
6.2.2 香格里拉格咱乡藏汉双语小学 |
6.3 一个失败的案例——香格里拉霞给村藏族民居改造 |
6.3.1 项目构想 |
6.3.2 项目实施情况 |
6.3.3 监管失效 |
6.3.4 补救措施 |
6.4 小构件IMS 体系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
6.4.1 常见问题 |
6.4.2 解决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云南民居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实践 |
7.1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节能办公楼生土技术改造实践 |
7.1.1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节能办公楼液压土砖框架填充墙 |
7.1.2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节能办公楼泥土地板 |
7.2 竹、木及农作物秸秆利用实践 |
7.2.1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节能办公楼植物保温墙 |
7.2.2 香格里拉费卡藏汉双语小学植物纤维瓦屋面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语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成果 |
8.1.1 小构件整体预应力预制装配结构体系的研究 |
8.1.2 小构件整体预应力预制装配结构体系的技术实施 |
8.1.3 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
8.2 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
8.2.1 小构件整体预应力预制装配结构体系纳入技术规程 |
8.2.2 纤维增强功能型生土材料的微观机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试点、示范项目摘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改性牧草纤维对胶粉水泥胶砂及胶粉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提出 |
1.2 牧草植物纤维的现状与特性 |
1.3 废旧橡胶粉的现状与特性 |
1.4 植物纤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植物纤维混凝土国外研究进展 |
1.4.2 植物纤维混凝土国内研究进展 |
1.5 废旧橡胶粉混凝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1 废旧橡胶粉混凝土国外研究进展 |
1.5.2 废旧橡胶粉混凝土国内研究进展 |
1.6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6.1 本试验研究目的 |
1.6.2 本试验研究内容 |
2 试验概况 |
2.1 主要试验材料 |
2.1.1 水泥 |
2.1.2 橡胶粉 |
2.1.3 牧草植物纤维 |
2.1.4 标准砂 |
2.1.5 细骨料、粗骨料、试验用水、减水剂 |
2.2 试验方案 |
2.2.1 技术路线图 |
2.2.2 试验方案逻辑图 |
2.2.3 牧草纤维改性方法 |
2.2.4 牧草纤维长度、掺量与橡胶粉目数、掺量的确定 |
2.2.5 试验配合比 |
2.2.6 主要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牧草纤维胶粉水泥胶砂力学性能试验 |
2.3.2 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抗压强度性能试验 |
2.3.3 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气泡结构试验 |
2.3.4 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电镜试验 |
3 牧草纤维胶粉水泥胶砂力学性能试验 |
3.1 牧草纤维胶粉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 |
3.1.1 未改性牧草纤维的掺入对胶粉水泥胶砂流动度影响分析 |
3.1.2 物理改性与未改性牧草纤维试验组流动度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3.1.3 化学改性与未改性牧草纤维试验组流动度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3.1.4 试验组流动度试验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
3.2 牧草纤维胶粉水泥胶砂抗折强度试验 |
3.2.1 未改性牧草纤维的掺入对胶粉水泥胶砂抗折强度影响分析 |
3.2.2 物理改性与未改性牧草纤维试验组抗折强度对比分析 |
3.2.3 化学改性与未改性牧草纤维试验组抗折强度对比分析 |
3.2.4 试验组抗折强度试验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
3.3 牧草纤维胶粉水泥胶砂抗压强度试验 |
3.3.1 未改性牧草纤维的掺入对胶粉水泥胶砂抗压强度影响分析 |
3.3.2 物理改性与未改性牧草纤维试验组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
3.3.3 化学改性与未改性牧草纤维试验组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
3.3.4 试验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
3.4 牧草纤维胶粉水泥胶砂折压比分析 |
3.4.1 未改性牧草纤维的掺入对胶粉水泥胶砂折压比影响分析 |
3.4.2 物理改性与未改性牧草纤维试验组折压比对比分析 |
3.4.3 化学改性与未改性牧草纤维试验组折压比对比分析 |
3.4.4 试验组折压比综合对比分析 |
3.5 牧草纤维胶粉水泥胶砂微观分析 |
3.5.1 牧草纤维胶粉水泥胶砂SEM照片分析 |
3.5.2 能谱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1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1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坍落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2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3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数学模型 |
4.1.4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4.2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弹性模量研究 |
4.2.1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弹性模量的确定与分析 |
4.2.2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弹性模量经验公式 |
4.3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研究 |
4.3.1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理论 |
4.3.2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本构方程 |
4.4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微观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气泡结构试验分析 |
5.1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气泡结构参数分析 |
5.1.1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气泡结构分析试验组的确定 |
5.1.2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试验组气泡特征参数分析 |
5.1.3 气泡特征参数与掺入橡胶粉目经验数函数关系的确定 |
5.2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气泡弦长频率与气泡扫描形态分析 |
5.2.1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气泡弦长频率分析 |
5.2.2 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气泡扫描形态分析 |
5.3 基于灰色理论下改性牧草纤维胶粉混凝土气泡与抗压强度关系研究 |
5.3.1 灰色理论与灰色关联分析 |
5.3.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光催化降解甲醛多功能纸基PVC壁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壁纸光催化改性的研究状况 |
1.3 壁纸阻燃改性的研究状况 |
1.4 壁纸防霉改性的研究状况 |
1.5 项目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N-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对照试验中罗丹明B溶液的稳定性分析 |
2.3.2 氮掺杂对N-TIO_2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
2.3.3 煅烧温度对N-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2.3.4 锻烧时间对N-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2.3.5 溶胶干燥方法对N-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2.3.6 N-TiO_2可见光催化活性的稳定性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催化降解甲醛纸基PVC壁纸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甲醛和二氧化碳气体稳定性分析 |
3.3.2 光催化剂氮掺杂对纸基PVC壁纸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3.3.3 光催化剂煅烧温度对纸基PVC壁纸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3.3.4 光催化剂煅烧时间对纸基PVC壁纸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3.3.5 溶胶干燥方法对纸基PVC壁纸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3.3.6 纸基PVC壁纸可见光催化活性的稳定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纸基PVC壁纸阻燃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无机阻燃剂对纸基PVC壁纸阻燃效果的影响 |
4.3.2 PVC浆料涂布对壁纸阻燃性能的影响 |
4.3.3 PVC增塑剂对壁纸阻燃效果的影响 |
4.3.4 阻燃纸基PVC壁纸热失重分析 |
4.3.5 阻燃纸基PVC壁纸燃烧性能分析 |
4.3.6 阻燃纸基PVC壁纸力学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纸基PVC壁纸防霉性能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仪器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防霉抗菌药物类型对纸基PVC壁纸防霉效果的影响 |
5.3.2 壳聚糖与氟化钠协同防霉效果分析 |
5.3.3 壳聚糖浓度对纸基PVC壁纸防霉效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三、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秸秆建材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秸秆资源概述 |
2 国外秸秆建材研究与发展概况 |
3 国内秸秆建材研究与发展概况 |
3.1 秸秆加筋土 |
3.2 秸秆砖 (草砖) |
3.3 稻草板 |
3.4 秸秆人造板 |
3.5 秸秆-镁水泥复合板材 |
4 国内秸秆建材发展前景 |
(9)功能型生土材料在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中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对象和内容、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1.1.3 研究的目的 |
1.1.4 研究的意义 |
1.1.5 研究的主要关键概念解析 |
1.2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1.2.1 国内生土研究与实践 |
1.2.2 国外生土研究与实践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5 小结 |
第二章 香格里拉藏族建筑建造技术现状分析 |
2.1 香格里拉藏族建筑分布地区概况 |
2.1.1 地理地貌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文化属性 |
2.2 香格里拉传统生土建筑 |
2.2.1 材料选用 |
2.2.2 构造解析 |
2.2.3 综合评价 |
2.3 香格里拉砖混结构新建筑 |
2.3.1 材料选用 |
2.3.2 构造解析 |
2.3.3 综合评价 |
2.4 小结 |
第三章 功能型生土材料分类研究及适用性分析 |
3.1 功能型生土材料的概述 |
3.2 承重结构型生土材料及其适用模式 |
3.2.1 原料、分类、选用原则 |
3.2.2 抗震夯土墙体 |
3.2.3 抗震土坯墙体 |
3.2.4 材料的适用性分析 |
3.3 蓄热型生土材料及其适用模式 |
3.3.1 原料、分类、选用原则 |
3.3.2 传统夯土墙体 |
3.3.3 传统土坯墙体 |
3.3.4 液压土坯砖墙体 |
3.3.5 材料的适用性分析 |
3.4 保温(隔热)型生土材料及其适用模式 |
3.4.1 原料、分类、选用原则 |
3.4.2 自然纤维质轻质黏土(砌块) |
3.4.3 人工合成纤维质轻质粘土(砌块) |
3.4.4 材料的适用性分析 |
3.5 装饰型生土材料及其适用模式 |
3.5.1 原料、分类、选用原则 |
3.5.2 粉刷生土技术的应用 |
3.5.3 喷涂生土技术的应用 |
3.5.4 材料的适用性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功能型生土材料构造技术研究 |
4.1 生土外围护墙优化分析研究 |
4.1.1 外墙现有技术分析 |
4.1.2 生土外墙传承与发展 |
4.1.3 生土外墙构造研究 |
4.2 生土内墙优化分析研究 |
4.2.1 内墙现有技术分析 |
4.2.2 生土内墙传承与发展 |
4.2.3 生土内墙构造研究 |
4.3 生土围护墙体门窗洞口优化分析研究 |
4.3.1 门窗现状分析 |
4.3.2 门窗洞口优化分析 |
4.4 生土屋面优化分析研究 |
4.4.1 屋面现有技术分析 |
4.4.2 生土屋面的传承与发展 |
4.5 生土楼地面优化分析研究 |
4.5.1 地坪层构造研究 |
4.5.2 楼板层构造研究 |
4.6 小结 |
第五章 功能型生土材料在古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案例 |
5.1 独克宗古城商业与居住示范性建筑现状分析 |
5.1.1 商业型建筑项目概况 |
5.1.2 居住型建筑项目概况 |
5.2 独克宗古城商业型建筑在恢复重建中的案例研究 |
5.2.1 商业型建筑的建筑方案设计 |
5.2.2 商业型建筑的技术综合应用 |
5.3 独克宗古城居住型建筑在恢复重建中的案例研究 |
5.3.1 居住型建筑的建筑方案设计 |
5.3.2 居住型建筑的技术综合应用 |
5.4 独克宗古城在恢复重建中示范建筑的技术评价 |
5.4.1 计算机模拟分析 |
5.4.2 经济技术评价 |
5.5 独克宗古城生土建筑恢复重建的技术本地化 |
5.5.1 本地化实现的技术路线 |
5.5.2 本地化实现的运用及效果展示 |
5.5.3 本地化实现后带动其他在建项目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历史·传承 |
6.2 现实·更新 |
6.2.1 生土材料在闪片房重建中材料的适用性 |
6.2.2 生土材料在闪片房重建中构造的适用性 |
6.2.3 生土材料在闪片房重建中使用的适用性 |
6.2.4 生土材料在闪片房重建中实施的适用性 |
6.3 未来·展望 |
6.3.1 技术的局限性 |
6.3.2 憧憬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图片索引 |
附录C: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节能问卷调查 |
C.1 问卷 |
C.2 问卷整理 |
附录D: 新型夯土墙施工技术建议 |
附录E: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建筑测绘图 |
E.1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画山别院 |
E.2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青稞别院 |
E.3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施贵生自家住宅 |
E.4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牛尧民自家住宅 |
E.5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藏吉王客栈 |
E.6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雪域情缘客栈 |
E.7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钟辉自家住宅 |
E.8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唐志刚自家住宅 |
E.9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测绘-张月自家住宅 |
四、绿色建材──植物纤维喷涂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建材──植物纤维喷涂产品[J]. 周立鸣,温国平. 新型建筑材料, 1997(01)
- [2]新装修室内空气污染物—苯的污染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D]. 沈志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3]以热带废弃植物纤维为添加料的绿色建材的应用及发展[J]. 梅雪昂,陈晨,傅国华,李建保,熊春荣. 河北化工, 2012(11)
- [4]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D]. 柏文峰. 清华大学, 2009(05)
- [5]绿色化的新型建筑材料[J]. 熊湜,王艳芳,孙金礼. 国外建材科技, 2001(01)
- [6]改性牧草纤维对胶粉水泥胶砂及胶粉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D]. 王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7]光催化降解甲醛多功能纸基PVC壁纸的研究[D]. 林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8]秸秆建材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概述[J]. 刘红光,罗斌,申士杰,李黎.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9(05)
- [9]功能型生土材料在独克宗古城恢复重建中的适用性研究[D]. 叶银霖.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6)
- [10]发展中的纤维喷涂应用技术[J]. 周立鸣. 新型建筑材料, 19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