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代理技术在移动计费监控系统中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宗胜[1](2021)在《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基础建设快速发展,在工程建设中工程机械需求不断提高。工程机械在高强度工作以及环境恶劣强况下机械磨损严重,因此需要润滑减少磨损。智能润滑润滑系统是减少机械部件摩擦和磨损,增加机械使用寿命,实现智能润滑。研究适合工程机械润滑系统架构,增强润滑系统抗干扰和输出稳定性。设计润滑系统控制器实现润滑智能化润滑策略控制和故障检测功能。本文对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多代理技术设计了润滑传感系统架构,提出了支路式代理模型,包括润滑支路代理(主控制器)和传感器代理,实现多润滑点同时检测和各支路油量调节,对润滑传感架构采用OPNET仿真和润滑系统检测实验。支路节点通信正常,传感检测装置实现降低油脂沉积12%、节省油脂23%以及减少油脂污染和降低设备故障率。设计末端检测使润滑系统实现闭环控制,末端检测实现了对润滑系统末端润滑点的实时监控,通过控制器对润滑点数据采集并上传给上位机,数据处理之后在监控界面显示出来。基于J1939协议润滑系统设计,首先对润滑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以及润滑系统控制功能、结构功能、监控功能设计。然后在总体方案指导下进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完成润滑系统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并根据电路原理图在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上进行PCB绘制进行测试。完成上位机系统开发和设计,设计了润滑系统监控界面,实现润滑参数设置、润滑数据存储以及故障功能,可以直观监测末端润滑点运行状态。润滑系统实验测试。搭建了智能润滑系统实验平台,首先对润滑系统通信调试,系统通信正常。然后在实验平台进行高温、常温、低温三种情况下,对普通三级结构和多代理架构下润滑系统油脂输出测试,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分析,在多代理技术架构下润滑系统输出稳定性高。
赵承健[2](2018)在《基于多代理系统的主动配电网协调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对原有的配电网管理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如:电压不稳定,电能质量降低,能量不平衡等。风能和太阳能具有间歇性,控制起来比较困难。系统内部数据交互增多,传统的集中管理方式很容易发生信息拥堵,对分布式发电的能量协调不及时,造成一些弃风、弃光现象,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主动配电网是内部具有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以及能量管理系统的智能配电网,能够对分布式能源进行协调控制,减少其对配电网系统的负面影响。本文利用了储能系统的充放电功能,结合分时电价策略,对可控负荷进行优化调度,配合分布式能源发电。本文提出了基于多代理系统的配电网分布式结构体系和协调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光伏、风力和储能系统的模型,制定了各自的控制方法,设计了负责各个系统的代理模型;然后分析了区域内部各个分布式电源和负荷协调优化的过程,利用储能系统平抑光伏和风力发电的冲击性,调度可控负荷配合分布式发电,进行区域内部自治管理;全局代理负责协调各个区域的能量平衡,对各区域电压、功率约束范围进行相应的校验,同时建立系统的总体r目标,制定了全局优化调度策略。最后通过在具体仿真对风、光、储能和负荷之间优化调度过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多代理理论方法可以对配电网内部各系统进行有序管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整个配电网内部能量平衡。
曹军威,万宇鑫,涂国煜,张树卿,夏艾瑄,刘小非,陈震,陆超[3](2013)在《智能电网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电网在传统电网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能源和电力的进一步精密化调控.文中在总结智能电网的概念定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技术难点和挑战的基础上,着重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提出适合于智能电网发展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该结构分为3个层次:基础设施层,包括电力系统基础设备及通信网络;支撑平台层,包括传感量测、数据存储、分析决策和控制执行4个支撑平台;应用体系层,包括电源侧、电网侧和用电侧3类应用;真正实现物理、信息与应用系统的融合互动,信息、能量与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该文详细总结了该体系结构涉及到的各方面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指出了未来可能带来突破的研究方向.
王波[4](2011)在《基于多代理技术的配电网故障诊断、隔离与重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电力部门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的稳定性。特别是配电侧,我国配电系统供电损耗大、自动化程度低、故障恢复速度慢。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DAS),对于完善配电管理系统、提高配电管理水平有重大意义。而DAS中最重要功能就是配电网故障的诊断、隔离和重构(FDIR)。本文对配电系统的基于多Agent的故障检测和隔离技术及它们在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上的实现进行重点研究,并探讨适应我国国情的配电网自动故障处理模式。本文重点研究了多代理技术在配电网自动故障处理中的运用。多代理技术是分布式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一组自治的、多个智能代理之间的行为协调,适于解决传统人工智能方法和单一代理所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代理系统的配电网故障诊断、隔离与重构控制框架,建立了远程终端单元代理、主变压器代理、馈线断路器代理及馈线终端单元代理的多代理控制系统,对各代理在FDIR每一步中的行为进行了讨论。在全球能源领域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世界各国更加关注未来的能源问题DG的出现将对配电系统原有运行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了DG接入后基于多代理的配电系统故障处理模式。在JADE平台上进行了仿真,结果验证了多代理智能控制模式比主站监控式馈线自动化系统更可靠,高效。
季阳[5](2011)在《基于多代理系统的虚拟发电厂技术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世界电力消费的不断增长,新的技术将直接影响到电力的生产、传输、分配和使用;随着世界能源紧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分布式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已成必然趋势。风力发电机、燃料电池、生物质机组、微型燃气轮机和热电联产机组等都属于创新的发电技术。然而这些新型电源接入电网后,将给配电网乃至输电网的电压、电能质量、系统保护和调度运行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并联模式下电网的监控和管理面临很多技术上的难题。而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恰好为新型电源的无缝并网提供了契机。智能电网技术有机融合了高级传感、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恢复、兼容性强等特点。通过合理的应用智能电网技术,能在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后,实现实时互动和协调运行。为适应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的特性,智能电网需要结合了电网频率、联络线潮流和电压控制技术、发电预测模型和方法等为一体的高级控制技术。因此,能够解决分布式能源与清洁能源接入与控制的虚拟发电厂技术(Virtual Power Plant,VPP)被提了出来,并在欧美各国率先实践成功,被学术界认为是智能配电网的重要发展方向。本论文着力于研究智能电网中的虚拟发电厂技术。主要包括:(1)概述分布式发电与智能电网的发展,简要介绍了虚拟发电厂技术。作为后续研究的一个基础,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研究对象、主体、关键概念进行科学和规范化的界定,并介绍了多代理系统(Multi Agent System,MAS)的研究现状。(2)详细阐述虚拟发电厂技术(以下简称VPP),介绍其概念,结构,两种分类方式和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控制方式:集中控制、分散控制以及完全分散控制等三种控制模式。同时分析出在智能电网的运行模式中,完全分散控制比较适合投入电网应用,因此提出基于完全分散控制式的VPP,可以通过多代理系统来实现。(3)研究了VPP中主要的分布式电源的特性和并网影响,并重点分析了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小型热电联产技术;阐明了当前智能电网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目前所采取的控制方式。(4)深入研究了多代理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多代理系统在VPP中具体的结构体系。在保证VPP安全运行,满足电压稳定、功率平衡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了以VPP发电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Agent控制模型,并对其中各Agent的具体功能及其协调策略进行了讨论。随后,通过在具体算例中对各Agent协调调度及运行情况的分析,验证了多代理系统可以通过对各Agent之间的协调控制达到能量的灵活调度并保持VPP的高效、稳定运行。(5)研究了虚拟发电厂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a)对上级电网的支撑,分析了VPP与上级电网并网的情况,通过具体算例分析,提出了各Agent调整方案;(b)设计了VPP在电力市场中的运行框架和应用,讨论了对竞价优化的影响;(c)综述了目前智能电网发展VPP急需的技术,包括:广域测量系统、先进的监控软件和辅助决策体系以及高级配电运行等。(6)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VPP未来的发展方向。
屈晓翔[6](2006)在《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的同城配送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基于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同城配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国际分工越发深化,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物流业作为实现国际贸易的基础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物流业也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推进加速器”。作为完成国际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同城配送活动已经成为研究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系统中微观层次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物流及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同城配送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供应链理论,一体化理论,精益物流与敏捷物流理论总结了一些同城配送问题的改进措施,如加快发展信息化、加大第三方物流模式比例等;然后归纳了在同城配送物流企业开发信息化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如GIS开发技术、车辆调度优化技术、移动定位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射频技术等,并将以上几种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给出了介绍和比较;接着结合湖南白沙物流有限公司的研发实例给出了同城物流配送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包括对同城物流配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进行了规划、分析,并给出了硬件集成和软件开发路线,最后提出了同城物流配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功能设计方案。本项研究为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的同城配送问题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对于同城物流配送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有效整合配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业务的各项指标具有很实际的参考价值。
张峰[7](2007)在《多代理技术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网络管理系统是大规模的分布式软件系统,伸缩性和灵活性是今天的网络管理技术面临的两大难题,将Multi-agent(多代理)技术应用于网络管理系统是对网络管理系统进行革新的一种方式。Multi-agent技术为这些难题提供了出色的解决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Agent(代理)技术及Multi-agent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基于Agent的思维模式;提出一种基于软件Agent的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将网络管理的智能和控制分布到整个网络,使得整个管理系统具有自适应、自组织的特性;最终说明了Multi-agent非常适合开发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具有实时性高、自治能力强的特点,而且与传统系统相比,这种系统的建立、修改和升级更加经济。
陈曙东[8](2005)在《网格环境中的资源管理和调度算法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日益增长的计算力需求,诞生了网格计算。构建一个网格系统,需要研究信息服务、数据管理、安全机制等技术。资源管理对高效合理利用计算资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格资源具备动态性、异构性和自治性的特征,需要对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的关键技术做相关研究。网格资源的动态性、异构性、和自治性,使得网格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具有对等网络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将对等网络方法引入到网格资源管理中。为此,本文基于对等网络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策略。根据网格的发展历史以及研究工作的针对性,网格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用网格,例如计算网格;另一类是通用网格,即在业界参与之下基于Web服务和OGSA的网格系统。本文的研究工作适用于这两类网格的资源管理和调度。本文首先介绍了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策略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的研究内容,然后结合网格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网格系统的体系结构,网格资源信息的表示方法、资源管理和调度算法,以及负载均衡。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基于网格实验平台DDGrid——新药研发网格,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本文的贡献和创新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在分析了网格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将对等网络方法引入网格的资源管理和调度,结合对等网络的完全分布式的资源管理方式的优点,设计了基于超级结点对等网络的网格资源管理体系结构。这种集中式和分布式的混合结构设计,能够解决现有网格系统采用的集中式管理的容易引起的单点失效、性能瓶颈等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描述网格资源的动态性、自治性等特点,使网格系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并且有利于制定优化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的策略、算法。进一步地,根据网格资源提供者的IP层信息生成含有路由信息的overlay network拓扑,并且使用有向图表示该拓扑结构。这种使用有向图进行网格拓扑结构表示的方式在能够准确描述网格资源提供者的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弥补其他现有的资源信息表示模型的overlay层路由信息不能精确反映IP层路由情况的不足,同时这种简单的描述方式利于网格资源调度器发掘网格资源提供者和网格任务之间的对应关系。2.提出了基于树匹配的nTreeMatch算法。算法结合DAG图的任务表示形式,通过树形数据结构匹配的方法解决了网格资源和网格任务间的映射问题。同时算法充分利用overlay拓扑中结点的路由信息,以轻量附加开销来有效减少overlay层上的路由跳数,使得overlay层上的路由跳数尽量接近IP层上的路由跳数,降低RDP。理论和模拟实验表明在大规模的网格系统中,算法在进行资源调度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路由效率,为路由的状态与效率折衷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该算法尤其适用于为特定的科学应用而设计的专用计算网格的资源调度。3.针对基于Web Service的通用网格系统的资源调度,本文提出了基于资源发现的GChord算法。考虑到网格的动态性特征,GChord算法采用服务发现的方式解决资源调度问题,将资源需求按照Chord路由协议在网格中转发,改变了传统的集中式调度方法采取的信息收集方式,能够实时反映网格结点的工作负载状态,有效解决由于信息过时、数据不一致而引起的任务再调度问题。实验证明,GChord算法可以实现网格系统的实时资源调度,并且使得网格系统保持良好的负载均衡状态。4.为解决网格资源调度中动态负载均衡的挑战,在研究了多代理技术和网格计算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多代理协同计算的rwAgent算法。算法利用多代理技术,通过代理的自治性和智能学习,实现网格资源的分散调度,同时可以获得很好的负载均衡效果。严格的数学建模和理论分析证明,rwAgent算法可以实现资源调度过程中网格系统的全局负载均衡,实验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苟先太[9](2005)在《下一代网络中支持多媒体通信任务的多代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s)融合传统的PSTN语音网络、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网络。NGN中存在一些复杂的计算任务和通信任务。Multi-agent技术研究通过多个Agent之间的通信、协作、互操作来完成单个Agent很难或无法单独完成的复杂任务。为此,本文讨论如何将多代理技术用于NGN完成一些复杂的通信任务与计算任务。 多媒体通信穿越NAT/Firewall是NGN中一个复杂的通信任务。由于多媒体通信属于集束回话通信(Bundled Session Communications),多媒体通信不能直接穿越NAT/Firewall。如何全面完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为此,国际标准组织IETF,以及Cisco、Microsoft、3COM等国际大公司已经给出的一些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主要针对一些特定的协议,仅适合于一些特定的应用模式,还不能用于NGN较为全面地解决穿越问题。软交换需要完成信令转换、呼叫控制、业务控制等多种计算,它是NGN中的一个复杂计算任务。 目前,Agent技术主要用来完成对实时性、交互性要求不高的知识交换和知识操作,不太适合于大数据量的信息交换。如何扩展Agent之间的通信能力,让Agent除了支持知识共享,还能支持实时性、交互性强的多层次、多回合的多媒体通信任务,支持大数据量的语音、视频格式的信息交换:以及如何将Agent技术,特别是Multi-agent技术用于NGN,以解决一些复杂的任务,还存在诸多理论问题和技术实现困难,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给出一种新的代理通信语言及其执行模型,通过扩展Agent之间的通信能力,使多代理系统能对实时性、交互性要求高的多层次、多回合的多媒体通信任务提供支持。并将其用于NGN中完成多媒体通信穿越NAT/Firewall问题和软交换计算任务。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 给出支持多媒体通信任务的代理通信语言 ACLMC(Agent Communication Language for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的通信原语和语法定义。ACLMC语言通过定义特定交互原语来直接表达多媒体通信任务的交互意图,并能支持实时交互。以ITU-T Q.931作为呼叫基本参考模型,并兼顾ACLMC语言与MoIP(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over IP)协议之间的映射需要,同时结合KQML和FIPA ACL的两种通信语言基本特性,给出ACLMC原语。除此之外,考虑每次通信任务对呼叫标识、地址、媒体格式等呼叫知识的表达需求,描述了KIF 、KIT两种呼叫知识表达方式。为了保证Agent和周围环境中的实体进行多媒体交互,需要考虑如何使只能理解ACLMC语言的Agent,与只能解析MoIP协议的外部实体之间完成多媒体交互。
丁益民[10](2005)在《基于多代理技术的电力战略防御系统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多代理技术的发展,为电力系统等复杂大系统的运营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进而带来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案。本文从最近电力市场条件下发生的各种事故出发,提出发展电力战略防御系统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技术方面,为了能发展出一套高效的电力战略防御系统,本文进而引入了多代理技术。利用多代理擅长解决环境复杂、不确定性极强的系统的特点,来解决电力系统中建立电力战略安全防御系统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结合继电保护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等的发展历程,本文在介绍了基于多代理的继电保护现状,控制中心的发展前景等的基础上,介绍了自己总结的面向整个电力系统电力安全防御系统。并从电力安全防御系统的具体功能、体系结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二、多代理技术在移动计费监控系统中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代理技术在移动计费监控系统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智能润滑系统的介绍 |
1.2.2 国内外润滑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润滑系统技术与结构研究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智能润滑系统方案及架构研究 |
2.1 智能润滑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润滑系统功能设计 |
2.2.1 控制功能设计 |
2.2.2 结构功能设计 |
2.2.3 监控功能设计 |
2.3 润滑方案选型 |
2.3.1 润滑油脂选型 |
2.3.2 润滑油泵选型 |
2.3.3 润滑点的选择 |
2.3.4 传感器的选型 |
2.4 润滑系统通信协议 |
2.5 分布式润滑系统架构研究 |
2.5.1 基于多代理技术架构模型 |
2.5.2 润滑系统传感架构设计与分析 |
2.5.3 系统架构通信测试 |
2.5.4 润滑系统架构仿真 |
2.6 传感检测研究 |
2.6.1 分数阶拉曼效应检测原理 |
2.6.2 传感器检测网络设计 |
2.6.3 故障检测指标设定 |
2.7 本节总结 |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3.2 芯片选择与基本电路 |
3.2.1 芯片选型 |
3.2.2 控制基本电路 |
3.3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4 CAN总线电路设计 |
3.5 电源稳压电路设计 |
3.6 霍尔电流检测电路模块设计 |
3.6.1 霍尔电流检测整体电路设计 |
3.6.2 电流采集实验分析 |
3.7 泵站OLED显示电路设计 |
3.8 PCB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2 主函数及加注程序设计 |
4.3 润滑系统运行检测算法设计 |
4.4 CAN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
4.5 OLED显示界面设计 |
4.6 霍尔电流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
4.7 末端检测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润滑系统测试与上位机设计 |
5.1 智能润滑系统实验测试 |
5.1.1 系统通信调试 |
5.1.2 润滑系统输出测试 |
5.2 基于QT软件的界面设计 |
5.3 上位机润滑点监控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2)基于多代理系统的主动配电网协调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多代理系统 |
2.1 代理的概念 |
2.2 多代理系统的定义和结构 |
2.3 多代理的当前发展与应用 |
2.4 总体结构设计 |
2.5 MAS与主动配电网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区域内部系统模型 |
3.1 光伏发电模型 |
3.2 风能发电模型 |
3.3 储能系统模型 |
3.4 可控负荷 |
3.5 受控单元Agent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协调控制策略 |
4.1 区域内部Agent控制策略 |
4.2 区域中心Agent控制策略 |
4.3 区域自治目标及约束条件 |
4.4 全局Agent |
4.5 全局优化控制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5 配电网仿真及分析 |
5.1 区域自治协调控制 |
5.2 全局优化调度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3)智能电网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智能电网定义 |
3 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挑战 |
3.1 智能电网国内外发展现状 |
3.2 电网信息系统现状及主要问题 |
3.3 智能电网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
4 智能电网信息系统基础设施 |
4.1 电力系统控制和量测设备 |
4.2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 |
4.2.1 个人用户网络 |
4.2.2 电力主干通信网 |
4.2.3 智能电网通信网络主要指标 |
4.2.4 智能电网上层应用网络 |
5 智能电网信息系统支撑平台 |
5.1 传感量测系统 |
5.2 数据表示与存储系统 |
5.2.1 智能电网数据表示 |
5.2.2 智能电网数据存储模型 |
5.2.3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数据存储 |
5.3 分析与决策系统 |
5.3.1 智能电网分析决策需求 |
5.3.2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数据处理 |
5.4 控制与执行系统 |
6 智能电网信息系统应用体系 |
6.1 发电侧应用 |
6.1.1 新能源接入管理 |
6.1.2 新能源接入管理 |
6.2 电网侧应用 |
6.2.1 大电网安全稳定分析与广域监控 |
6.2.2 大电网智能规划与调度 |
6.3 用电侧应用 |
6.3.1 电力需求侧管理 |
6.3.2 微网技术 |
7 小结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4)基于多代理技术的配电网故障诊断、隔离与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配电网故障处理 |
1.2.1 现行配电网故障处理过程 |
1.2.2 配电网故障处理的描述 |
1.2.3 配电网故障恢复的方法 |
1.3 分布式发电技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代理技术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2.1 多代理系统概述 |
2.1.1 Agent定义及基本特征 |
2.1.2 Agent的分类 |
2.1.3 Agent系统的开放标准 |
2.1.4 多代理系统通信 |
2.2 基于JADE的AGENT系统集成 |
2.3 多代理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2.3.1 多代理技术的应用条件 |
2.3.2 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代理在配电网故障处理中应用 |
3.1 基于MAS的配电网架构 |
3.1.1 故障处理判据 |
3.1.2 动作规则 |
3.2 基于MAS的协调策略 |
3.2.1 馈线故障的重构步骤 |
3.2.2 馈线出口故障重构步骤 |
3.2.3 个体Agent的设计和实现 |
3.3 算例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代理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恢复 |
4.1 分布式发电与微网运行 |
4.1.1 分布式发电概念 |
4.1.2 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络的影响 |
4.1.3 微网 |
4.2 供电恢复的实现 |
4.2.1 数学模型 |
4.2.2 多代理的Agent恢复框架 |
4.2.3 多代理技术在含DG配电网保护中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IEC61850及Agent系统的整合 |
5.1 引言 |
5.2 信息整合和系统互联解决分析 |
5.2.1 IEC61850规约 |
5.2.2 IEC61850规约和多代理技术的通信整合分析 |
5.3 IEC61850的IED和多代理技术的通信模型方案 |
5.3.1 RDF数据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存储 |
5.3.2 RDF查询到SQL语言的转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基于多代理系统的虚拟发电厂技术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意义 |
1.2 分布式发电发展概述 |
1.2.1 分布式发电的概念 |
1.2.2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3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1.3 智能电网发展概述 |
1.3.1 智能电网的概念 |
1.3.2 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 |
1.3.3 智能电网主要技术 |
1.3.4 智能电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虚拟发电厂发展概述 |
1.4.1 虚拟发电厂技术 |
1.4.2 虚拟发电厂的研究现状 |
1.5 多代理系统的基本原理 |
1.5.1 多代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
1.5.2 多代理系统在虚拟电厂运行中的优点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虚拟发电厂技术 |
2.1 引言 |
2.2 虚拟发电厂的概念 |
2.3 虚拟发电厂的结构 |
2.4 虚拟发电厂的分类 |
2.4.1 商业型虚拟电厂CVPP |
2.4.2 技术型虚拟电厂TVPP |
2.5 虚拟发电厂的控制方式 |
2.6 虚拟发电厂的通信结构 |
2.6.1 智能电网开放、标准、集成的通信系统 |
2.6.2 虚拟发电厂的通信结构 |
2.7 虚拟电厂与微电网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电源的特性及在智能电网中的控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小型热电联产技术Micro-CHPs |
3.2.1 Micro-CHPs 发电机组系统 |
3.2.2 Micro-CHPs 基本原理 |
3.2.3 燃气轮机冷热联供 |
3.2.4 微型燃气轮机并网发电 |
3.2 风力发电技术 |
3.2.1 风电的基本模型 |
3.2.2 风电并网的影响 |
3.3 光伏发电技术 |
3.3.1 光伏发电的简单模型 |
3.3.2 光伏并网发电 |
3.5 燃料电池 |
3.6 蓄电池 |
3.7 智能电网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 |
3.7.1 分布式发电与智能电网结合的必要性 |
3.7.2 智能电网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 |
3.7.3 分布式发电接入智能电网的标准 |
3.8 智能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控制方法 |
3.8.1 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即插即用”控制 |
3.8.2 基于功率管理系统的控制 |
3.8.3 基于智能电网的高级故障管理 |
3.8.4 基于多代理系统的控制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代理系统在虚拟发电厂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多代理系统 |
4.2.1 多代理系统概念 |
4.2.2 MAS 的结构分类 |
4.2.3 MAS 的通讯机制与协调平台 |
4.2.4 MAS 在虚拟电厂中的提出 |
4.3 基于MAS 的VPP 协调控制系统设计 |
4.3.1 基于MAS 的VPP 的控制框架 |
4.3.2 VPP 研究模型 |
4.3.3 仿真控制模式 |
4.3.4 控制目标及约束条件 |
4.3.5 Agent 协调控制策略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发电厂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虚拟发电厂联网运行 |
5.2.1 基于MAS 的VPP 之间、VPP 与上级电网的协调调度 |
5.2.2 并网后VPP 各Agent 调整方案 |
5.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3 虚拟发电厂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
5.3.1 VPP 在外部电力市场的运作模式 |
5.3.2 基于MAS 的VPP 运行算法 |
5.3.3 VPP 在内部市场的运作模式 |
5.4 发展虚拟发电厂所需的智能电网技术 |
5.4.1 数字化的量测体系 |
5.4.2 先进的监控软件和辅助决策体系 |
5.4.3 负荷预测与发电预测技术 |
5.4.4 高级配电运行 |
5.4.5 适应新能源接入的输变电系统无功电压控制技术 |
5.4.6 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与控制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IEEE9 节点系统参数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录用论文与参与项目情况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6)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的同城配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内容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同城配送问题的科学内涵和现状分析 |
2.1 现代物流及第三方物流 |
2.1.1 现代物流 |
2.1.2 第三方物流及其发展 |
2.2 同城配送问题 |
2.2.1 配送问题及其特点和作用 |
2.2.2 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的同城配送问题 |
2.3 国内外同城配送的现状及问题 |
2.3.1 发达国家和地区同城配送发展的现状 |
2.3.2 我国的同城配送发展现状 |
2.3.3 我国同城配送存在的问题 |
2.3.4 信息技术的落后对同城物流配送发展的影响 |
2.4 现代物流理论与同城配送问题 |
2.4.1 现代供应链理论与同城配送问题 |
2.4.2 物流一体化理论与同城配送问题 |
2.4.3 敏捷物流理论与同城配送问题 |
2.5 我国解决同城配送问题的改进措施 |
第3章 同城配送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
3.1 GIS 技术 |
3.1.1 GIS 技术的概述 |
3.1.2 GIS 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 |
3.2 配送路径优化技术 |
3.3 移动定位技术 |
3.3.1 移动定位技术的概述 |
3.3.2 移动定位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 |
3.4 移动通信技术 |
3.4.1 移动通信技术的概述 |
3.4.2 移动通信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 |
3.5 射频技术(RFID) |
3.5.1 RFID 技术的概述 |
3.5.2 RFID 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 |
第4章 同城配送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白沙物流研发实例 |
4.1 白沙物流的信息化背景 |
4.1.1 白沙物流有限公司概况 |
4.1.2 白沙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
4.2 白沙物流的信息化系统规划 |
4.2.1 物流企业建设信息化系统的必要性 |
4.2.2 白沙物流配送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
4.2.3 白沙物流信息化系统总体技术模型 |
4.2.4 白沙物流信息化系统对业务支持 |
4.3 白沙物流信息化系统分析 |
4.3.1 运营模式 |
4.3.2 组织结构 |
4.3.3 业务结构 |
4.3.4 核心业务流程 |
4.4 白沙物流信息化系统设计 |
4.4.1 总体设计 |
4.4.2 访销管理 |
4.4.3 仓库管理 |
4.4.4 运输管理 |
4.4.5 GIS/GPS 调度监控导航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多代理技术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管理的现状 |
1.2 网络管理的重要性 |
1.3 Agent 技术与网络管理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Agent 和 Multi-Agent 技术 |
2.1 Agent 技术的产生背景 |
2.2 Agent 的基本概念 |
2.3 Multi-agent理论 |
2.4 Multi-Agent 系统的结构 |
2.5 Multi-Agent 系统的通信 |
2.6 Multi-Agent 系统设计 |
2.7 Multi-Agent 技术的应用 |
第三章 网络管理 |
3.1 网络管理概述 |
3.2 网络管理基本概念 |
3.3 网络管理的功能 |
3.4 网络管理的方法 |
3.5 经典的网络管理技术 |
3.6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 |
3.7 Multi-Agent 的网络管理产生的背景 |
3.8 基于 Multi-Agent 的网络管理基本思想 |
第四章 基于 Agent 的网络管理模式 |
4.1 Agent 的提出及应用 |
4.2 Agent 的模型和结构 |
4.3 基于 UML (统一建模语言)的 Agent 系统建模 |
4.4 网络环境下 Agent 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第五章 Multi-Agent 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
5.1 引言 |
5.2 基于软件 Agent 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结构 |
5.3 DANMA(Multi-agent协同体系结构)的物理特性 |
5.4 管理服务的提供与定制 |
5.5 网络的自动管理 |
5.6 与现有其他网络管理系统的互通 |
5.7 基于 Agent 的网络管理范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网格环境中的资源管理和调度算法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网格基本概念 |
1.1.1 网格的定义 |
1.1.2 网格的分类 |
1.1.3 网格的特点 |
1.1.4 国内外网格研究项目 |
1.2 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策略研究现状 |
1.2.1 资源管理系统 |
1.2.2 网格资源管理系统 |
1.2.3 网格环境下的资源调度策略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分析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贡献 |
1.4 本文的章节组织 |
第2章 基于对等网络的网格资源管理体系结构研究 |
2.1 网格体系结构 |
2.1.1 网格的层次结构 |
2.1.2 计算经济网格体系结构 |
2.2 基于超级结点对等网络的网格资源管理体系结构研究 |
2.2.1 对等网络组织类型 |
2.2.2 各种对等网络分析 |
2.2.3 基于超级结点对等网络的网格资源管理体系结构 |
2.2.4 P2P、网格、基于超级结点对等网络的网格比较 |
2.3 基于超级结点对等网络的网格拓扑描述方法 |
2.3.1 overlay network 拓扑的有向图描述 |
2.3.2 相关工作比较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树匹配的网格资源调度算法研究 |
3.1 网格资源信息描述方法 |
3.2 网格任务描述方法 |
3.2.1 基本DAG 模型简介 |
3.2.2 网格任务的DAG 表示 |
3.3 基于树匹配的网格资源调度算法研究 |
3.3.1 nTreeMatch 算法的设计思想 |
3.3.2 算法定义 |
3.4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
3.5 算法实验及结果分析 |
3.5.1 实验环境 |
3.5.2 实验结果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资源发现的网格资源调度算法 |
4.1 基于P2P 的网格资源调度模型 |
4.1.1 Chord 协议 |
4.1.2 基于Chord 的网格资源调度模型 |
4.2 算法描述 |
4.3 理论分析 |
4.3.1 路由时延 |
4.3.2 空间耗费 |
4.4 算法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1 实验环境 |
4.4.2 实验结果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代理协同计算的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
5.1 多代理协同计算 |
5.2 多代理技术在网格中的应用 |
5.3 基于多代理协同计算的网格负载均衡算法rwAgent |
5.3.1 相关工作研究 |
5.3.2 算法原理 |
5.3.3 算法描述 |
5.4 数学建模 |
5.4.1 Coalition Formation 模型 |
5.4.2 rwAgent 模型 |
5.5 算法实验及结果分析 |
5.5.1 仿真实验 |
5.5.2 网格实验系统测试 |
5.6 小结 |
第6章 资源管理和调度算法在新药研发网格中的应用 |
6.1 新药研发网格项目背景 |
6.2 相关工作 |
6.3 DDGrid 的体系结构 |
6.4 主要组件设计 |
6.4.1 Grid Portal 设计 |
6.4.2 网格任务调度 |
6.5 应用实例 |
6.6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创新工作 |
7.2 未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下一代网络中支持多媒体通信任务的多代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下一代网络(NGN)发展现状 |
1.1.2 NGN通信任务与计算任务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多媒体通信穿越NAT/Firewall研究现状 |
1.2.2 软交换系统研究现状 |
1.2.3 Agent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2章 支持多媒体通信任务的代理通信语言 |
2.1 引言 |
2.2 原语及语法 |
2.3 通信体系结构 |
2.4 映射与知识表示 |
2.4.1 映射基本功能 |
2.4.2 KIF知识表示 |
2.4.3 媒体格式映射 |
2.4.4 地址映射 |
2.4.5 协议消息映射 |
2.4.6 消息序列映射 |
2.5 小结 |
第3章 Agent执行模型 |
3.1 执行模型 |
3.2 MC-AgentSpeak语言 |
3.2.1 介绍 |
3.2.2 MC-AgentSpeak语义定义 |
3.3 模型动态描述与实现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MAS的多媒体通信穿越NAT/Firewall系统 |
4.1 NAT/Firewall工作机制 |
4.1.1 Firewall穿越问题 |
4.1.2 NAT穿越问题 |
4.2 NAT/Firewall阻止多媒体通信原理 |
4.2.1 Firewall阻止多媒体通信原理 |
4.2.2 NAT阻止多媒体通信原理 |
4.3 MMTFNN体系结构 |
4.4 穿越证明 |
4.4.1 正向呼叫穿越 |
4.4.2 反向呼叫穿越 |
4.5 Agent功能模型 |
4.5.1 呼叫服务代理功能模型 |
4.5.2 呼叫客户代理功能模型 |
4.5.2 媒体中继代理功能模型 |
4.6 系统注册 |
4.6.1 端点注册和地址解析 |
4.6.2 Agent注册 |
4.7 媒体流与呼叫连接的通信机制 |
4.8 系统安全防护 |
4.9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9.1 实验环境 |
4.9.2 实验方法 |
4.9.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0 系统性能指标 |
4.11 小结 |
第5章 基于MAS的软交换系统 |
5.1 MABS体系机构 |
5.1.1 UIA |
5.1.2 PA |
5.1.3 GCCA |
5.1.4 Routing Agent |
5.1.5 其它Agent |
5.2 代理之间的协作 |
5.3 代理之间的通信 |
5.3.1 直接基于数据链路层上的ACLMC通信 |
5.3.2 交互过程的设计 |
5.4 仿真实验结果 |
5.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工作贡献 |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发产品及获奖情况 |
(10)基于多代理技术的电力战略防御系统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多代理技术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停电对系统的新要求 |
2.1 引言 |
2.2 大停电分析 |
2.2.1 2003年8月美国和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大停电 |
2.2.2 美8.14大停电事故原因分析 |
2.3 电力战略防御系统应解决的问题 |
2.4 结论 |
第三章 多代理技术 |
3.1 多代理产生背景 |
3.2 多代理技术的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
3.2.1 代理的定义 |
3.2.2 多代理系统(MAS) |
3.3 多代理体系结构 |
3.3.1 代理的体系结构 |
3.3.2 多代理体系结构 |
3.4 多代理之间的通信和合作 |
3.4.1 多代理之间的通信 |
3.4.2 多代理的合作 |
3.5 多代理的算法 |
3.6 多代理技术的应用 |
3.7 小结 |
第四章 多代理继电保护 |
4.1 引言 |
4.2 传统继电保护综述 |
4.3 现代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 |
4.4 多代理继电保护 |
4.4.1 多代理保护的特征 |
4.4.2 多代理保护决策运行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代理电力系统控制中心 |
5.1 引言 |
5.2 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管理 |
5.2.1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发展 |
5.2.2 电网调度管理自动化的发展 |
5.3 电力系统的调度信息 |
5.4 统一调度与多代理 |
5.4.1 调度系统的发展趋势 |
5.4.2 对调度系统的新要求 |
5.5 多代理控制中心 |
5.5.1 职能改变 |
5.5.2 多代理控制中心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代理的电力系统安全防御 |
6.1 引言 |
6.2 基于多代理的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 |
6.2.1 基于多代理的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的内涵 |
6.2.2 基于多代理研究提供的条件 |
6.2.3 基于PMU 的数据采集系统 |
6.2.4 基于多代理的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脆弱性分析 |
6.2.5 基于多代理的电力系统安全防御的事件识别 |
6.2.6 基于多代理的电力系统自恢复 |
6.2.7 基于多代理的SPID 构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多代理技术在移动计费监控系统中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与设计[D]. 刘宗胜.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2]基于多代理系统的主动配电网协调控制[D]. 赵承健.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3]智能电网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 曹军威,万宇鑫,涂国煜,张树卿,夏艾瑄,刘小非,陈震,陆超. 计算机学报, 2013(01)
- [4]基于多代理技术的配电网故障诊断、隔离与重构研究[D]. 王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8)
- [5]基于多代理系统的虚拟发电厂技术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D]. 季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6]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的同城配送问题研究[D]. 屈晓翔. 湖南大学, 2006(05)
- [7]多代理技术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D]. 张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8]网格环境中的资源管理和调度算法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陈曙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05(12)
- [9]下一代网络中支持多媒体通信任务的多代理技术研究[D]. 苟先太.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4)
- [10]基于多代理技术的电力战略防御系统理论研究[D]. 丁益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