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血管研究及其在肝癌领域的进展

肿瘤血管研究及其在肝癌领域的进展

一、肿瘤血管研究及其在肝癌领域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21)在《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最致命肿瘤中致死率排名第二。在过去的几十年,针对肝癌已经有了众多治疗手段,如精准的肝段切除术,肝移植术,肝动脉栓塞化疗及肝癌射频消融术等,但是肝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令人满意,据统计,肝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20%。肝癌起病隐匿,肿瘤进展快,容易复发和肝内转移都是导致肝癌预后较差的可能原因。因此,探究肝癌进展,转移的分子学机制有利于寻找潜在的肝癌治疗分子靶点,开发可能的早期肝癌诊断标志物对肝癌的系统治疗非常重要。微小RNA(miRNA)是以由一类进化保守的,由约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小RNA,微小RNA可结合在靶基因信使RNA(m RNA)的3?端的非翻译区(UTR区)通过降解信使RNA或抑制信使RNA翻译的方式发挥转录后调控作用。研究显示微小RNA几乎参与了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包括细胞的干性,肿瘤发生,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凋亡,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细胞的转移等等。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各种肿瘤中均有不同微小RNA的异常表达,包括肝癌。例如,miR-876被发现在胆管癌(CCA)中表达降低,并能通过抑制BCL-XL的表达诱导细胞的增殖;miR-589被发现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增高并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来促进细胞的干性和化疗抵抗。然而,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异常表达和对诊断或者预后有指示作用的miRNA仍然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骨膜蛋白(POSTN),也称为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是一大小为93.3k Da的细胞外基质(ECM)蛋白。POSTN能通过和众多其他蛋白如纤维结合蛋白,胶原蛋白及腱生蛋白等互相联系进而对细胞外基质进行改造。POSTN对胶原纤维的发生,细胞粘附,细胞迁移和上皮间质转换等都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多种肿瘤中亦有POSTN的异常表达,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神经纤维瘤,乳腺癌,结直肠肿瘤及肝细胞性肝癌等,对肿瘤细胞的生存,上皮间质转换,血管生成和肿瘤微环境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例如: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能刺激间质细胞分泌POSTN,进而促进肿瘤基质成绩和上皮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肿瘤进展。然后,在肝细胞性肝癌中POSTN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异常表达的miRNA进行筛选,鉴定出了一异常表达的miRNA,即miR-876。我们还进一步探求了其细胞功能和对下游靶基因的调节机制。我们还在众多临床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组织标本中监测了miR-876和其靶基因POSTN的表达,分析了他们的表达和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提示miR-876及POSTN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异常表达,可能作为一潜在的诊断性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二、研究方法1.分析49对肝癌及对应的癌旁样本的TCGA数据库,分析异常表达的miRNA,筛选出表达差异倍数最高的前20个微小RNA。2.收集了从2006年到2010年在西南医院肝胆科因患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而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共计127例患者的组织样本,本研究说包含的所有病人术前均未接收放疗或者化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性影像学(即超声或CT)即血液AFP检测。本研究团队及西南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完成患者的预后随访,随访为结合到我院复查情况,定期(每2-3月)电话随访。3.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肝癌组织样本中miR-876和POSTN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样本中检测了样本中POSTN及EMT标志物(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样本中检测了POSTN的表达。4.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单因素)和Cox回归(多因素)方法分析了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miR-876和POSTN共表达对HCC预后的影响。5.采用了生物信息学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了miR-876可能的调控靶基因,并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WB)方法进行验证。6.Mi R-876的具体体内生物学行为在裸鼠实验中进行检测,最终成瘤效果以活体成像方式进行检测验证。7.采用WB方法分析了miR-876的表达对EMT标志物的影响,并在人肝星状细胞系LX-2中检测了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I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研究了miR-876对肝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的影响。三、研究结果1.通过对49对肝癌患者的TCGA数据库进行分析,我们筛选出了表达差异倍数排名前20的高表达及低表达miRNA,进一步筛选鉴定出miR-876。2.我们发现miR-876在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低表达。首先,我们发现miR-876在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中表达高,而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Huh-7及HCC-LM3中表达较低;接下来我们在50对肝癌及癌旁样本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发现miR-876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的比率62%有降低,16%变化不明显,而仅有22%表达升高。3.miR-876的低表达和肝硬化、癌栓及肝癌TNM分期相关。我们在127例HCC组织样本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分析了其表达水平和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发现miR-876的表达和肝硬化(P=0.026)、肝癌癌栓形成(P=0.031)及TNM分期(P=0.021)相关。而和其他病理参数,如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量、乙肝、AFP水平、肝Child分级未发现显着相关性。我们还进一步在肝硬化及癌栓患者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水平,发现miR-876在肝硬化组织样本中表达较非肝硬化患者显着低(P=0.0294),而其在有肝癌癌栓患者中表达亦显着低(P=0.0367)。4.miR-876抑制细胞侵袭、EMT及细胞纤维化。我们通过构建了miR-876过表达及干扰细胞株,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发现过表达miR-876的肝癌细胞侵袭力减弱,而干扰miR-876后侵袭力增强,进一步通过WB实验发现过表达miR-876后N-钙粘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减弱,而干扰miR-876后E-钙粘蛋白表达亦减弱。在人星状细胞系LX-2中干扰miR-876表达后发现α-SMA及胶原蛋白-I表达减弱。5.miR-876靶向POSTN,并抑制其表达。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OSTN的3?UTR存在2个能与miR-876种子区结合的序列,进一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野生型p GL3 POSTN荧光素酶质粒和miR-876共转染入293细胞后其萤火虫荧光信号/海肾荧光素酶荧光信号比值显着性降低,进一步WB实验证实当干扰miR-876后HCC细胞POSTN表达升高,而过表达组POSTN显着降低。我们进一步在127例肝癌临床组织标本中同时检测了miR-876和POSTN的表达,发现两者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值为-0.477,相关线性方程为y=-0.486x+0.394。6.miR-876通过POSTN抑制EMT及细胞纤维化。首先,我们发现过表达POSTN的肝癌细胞侵袭力增强,并促进了EMT标志物及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其次,我们在过表达POSTN的基础上转染了miR-876,发现共转染miR-876后抵消了侵袭力增加及EMT及纤维化标志物蛋白的表达。7.miR-876在体内动物实验下减弱HCC细胞肿瘤成瘤能力及抑制肿瘤进展。HCC细胞其miR-876过表达的HCC细胞被注入裸鼠肝包膜下,进行动物实验,1月后行活体成像检测,我们发现对照组(无干预的HCC细胞)成瘤数量多,活体成像荧光强度强,而实验组行miR-876过表达后,裸鼠原位肝脏成瘤明显减少,活体检测荧光信号弱,表明在体内实验条件下,miR-876能抑制HCC的成瘤及肿瘤进展。8.POSTN和肝组织EMT及肝硬化相关。我们进一步在127例肝癌组织中检测了POSTN的表达,发现同miR-876类似,POSTN表达和肿瘤数量、肝硬化、肝癌癌栓形成及TNM分期相关,而和其他临床标识物未发现明显相关性,进一步非参数检验验证了肝硬化或肿瘤癌栓组HCC患者的POSTN表达明显增高。IHC实验发现POSTN主要表达与肝癌间质,部分肝癌细胞亦有表达,POSTN高表达的样本N钙粘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增高,而E钙粘蛋白表达降低。而在肝癌伴肝硬化标本中发现POSTN亦有强表达。9.miR-876和POSTN和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相关。进一步KM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大小(P=0.037)、肝硬化(P=0.041)、肝癌癌栓状态(P=<0.01)、TNM分期(P=0.001)、miR-876低表达(P=0.022)及POSTN高表达(P=0.012)均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肝癌癌栓(风险比=2.530,95%CI区间=1.433-4.468,P=0.001)及POSTN的表达(风险比=1.717,95%CI区间=1.008-2.926,P=0.047)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共表达分析提示miR-876低表达和POSTN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之于miR-876低表达和POSTN高表达更差。四、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我们从公开的TCGA数据库中鉴定出了肝癌中一显着性低表达的miRNA,即miR-876。并探索了其对细胞的功能,即能抑制细胞侵袭,EMT和纤维化。而miR-876这些功能是通过调控POSTN的表达实现的。miR-876在体内动物实验下能抑制肝癌的成瘤及进展;我们还在众多肝癌临床标本中从m RNA及蛋白水平证明了miR-876和POSTN的异常表达和肝癌的EMT水平,纤维化水平及进展相关,而miR-876和POSTN的异常表达和HCC的预后相关,而联合miR-876和POSTN检测可能更好预测HCC的预后以及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叶善平[2](2021)在《miR-557通过靶向RAB10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癌是国内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六和第四,其中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世界范围内每年可致75万患者死亡。HCC的发病率具有较大的地域异质性,大约有85%的HCC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而其中有50%发生在中国。早期肝癌预后较好,但多数患者在首诊时已处于进展期,而这部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值接近100%。尽管近些年来HCC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使其预后仍不理想。因此,研究HCC的诱发因素及影响HCC侵袭和转移的过程,进而寻找肝癌的预后生物标记物及潜在治疗靶标是当下重要研究领域。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短而高度保守,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小RNA,呈单链状,不能编码蛋白质,在有核生物中表达较广。miRNA在体内主要起调控作用,通过与m RNA的3’端非编码序列发生碱基配对而起抑制作用,从而实现在转录后阶段调控基因表达。自从第一个miRNA被报道以后,陆续发现并研究了许多miRNA,但对于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仍是冰山一角。许多研究表明miRNAs与HCC的起病、侵袭、转移及预后关系紧密。其中部分miRNAs在HCC中高表达,起着癌基因的作用,部分miRNAs在HCC中低表达,起着抑癌基因的作用。miR-557是近年来新发现的miRNA,它在胰腺癌、三阴乳腺癌、肺癌中均呈低表达,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参与肿瘤侵袭、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调控。而miR-557在肝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我们首先通过生物学信息学发现miR-557在肝癌中低表达。因此,我们推测miR-557在肝癌的起病和进展中存在重要影响,其在肝癌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有待深入探索。据此,本课题首先检测了miR-557在肝癌组织及不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生存的关系;然后运用体内体外实验研究了miR-557对肝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再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并在实验中验证了miR-557通过靶向抑制RAB10的表达而影响肝癌细胞增殖、体内成瘤、迁移、侵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克隆形成的能力和影响细胞周期的分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HCC起病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条途径,研究表明许多miRNA影响HCC进展是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实现的,最后我们初步探讨了miR-557能否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本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miR-557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第二部分:探讨miR-557对肝癌细胞体内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第三部分:miR-557通过靶向RAB10抑制Wnt/β-catenin信号的研究。第一部分:miR-557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目的:探讨miR-557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miR-557在HCC瘤组织中的表达。2、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肝癌组织及对应癌旁非瘤组织中miR-557的表达水平。3、分析miR-557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生存之间的关系。4、运用RT-qPCR检测HCC细胞株和人正常肝细胞L02中miR-557的表达水平。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GSE108724数据集发现,与癌旁非肿瘤组织相比,miR-557在HCC中低表达;分析GSE26323数据集发现,与原位HCC相比,肺转移性HCC中miR-557表达水平更低。2、miR-557在HCC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配对的癌旁非瘤组织。3、34例HCC组织标本中,miR-557在低分化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低于中高分化患者,在>5cm的H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低于≤5cm的HCC患者,在TNM III/IV的H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低于I/II期HCC的患者,在低分化的H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低于高中分化的HCC患者;miR-557低表达的HCC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更短。4、相比正常肝细胞L02,miR-557在肝癌细胞株MHCC-97H、MHCC-97L、Huh7、Hep G2、SMMC-7721中表达均下调,其中MHCC-97H细胞表达最低,Huh7细胞表达最高。结论:miR-557在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均呈低表达,且与患者恶性生物学特征及不良的预后显着相关。第二部分:探讨miR-557对肝癌细胞体内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干扰或促进miR-557的表达是否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法:1、在体外运用miR-557 mimics/mimic-NC或慢病毒Lv-miR-557/Lv-vector转染MHCC-97H细胞,运用inhibitors/inhibitor-NC或Lv-sponge-miR-557/Lvsponge-NC转染Huh7细胞,并用RT-qPCR验证转染效率。2、CCK-8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557对HCC细胞增殖潜能的影响;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557对H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3、RT-q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检测miR-557对HCC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4、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iR-557对HCC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5、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miR-557对HCC细胞体内成瘤潜能的影响。结果:1、运用miR-557 mimics或Lv-miR-557可以显着升高MHCC-97H细胞中miR-557的表达水平,运用inhibitors或Lv-sponge-miR-557可以显着降低Huh7细胞中miR-557的表达水平,细胞可用于下一步实验。2、CCK-8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上调miR-557表达后可抑制MHCC-97H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调miR-557表达后可促进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3、与NC组相比,上调miR-557的表达水平后可增加MHCC-97H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而减少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下调Huh7细胞miR-557的表达水平后则出现相反的结果。4、细胞周期实验表明,上调miR-557表达后可使MHCC-97H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下调miR-557可促使Huh7细胞的细胞周期从G0/G1向G2/M过渡。5、体内实验表明,上调miR-557表达后会抑制MHCC-97H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的能力;下调miR-557后使得Huh7细胞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进一步加强。结论:上调miR-557的表达会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上皮间充质转化、体内生长及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miR-557的表达则呈相反趋势。第三部分:miR-557通过靶向RAB10抑制Wnt/β-catenin信号的研究目的:探讨miR-557在肝癌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及下游信号通路。方法:1、通过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miRDB、mi Walk和miRTar Base初步预测了miR-557的靶基因。2、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miR-557与RAB10的靶向调控关系。3、在上调miR-557表达的MHCC-97H细胞和下调miR-557表达的Huh7细胞中,运用RT-qPCR和WB实验检测RAB10在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4、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RAB10蛋白的表达水平,RT-qPCR检测34例HCC患者癌组织和配对癌旁非瘤组织中RAB10 m 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miR-557的相关性。5、共转染miR-557 mimics+pc DNA3.1-RAB10或miR-557 inhibitors+si RAB10,分析促进/干扰RAB10的表达能否逆转miR-557 mimics/inhibitors对H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6、在上调miR-557表达的MHCC-97H细胞和下调miR-557表达的Huh7细胞中,运用WB实验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重要分子GSK-3β、pGSK-3β、β-catenin、Non-p-β-catenin的变化。7、共转染miR-557 mimics+pc DNA3.1-RAB10或miR-557 inhibitors+si RAB10,运用WB实验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重要分子GSK-3β、pGSK-3β、β-catenin、Non-p-β-catenin的变化。结果:1、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miRDB、mi Walk和miRTar Base初步预测miR-557的靶基因为RAB10。2、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了miR-557能够靶向抑制RAB10的表达3、RT-qPCR检测miR-557表达上调的MHCC-97H细胞和miR-557表达下调的Huh7细胞中潜在靶基因的变化,其中RAB10变化显着,WB实验验证了RAB10的变化。4、IHC检测了34例HCC患者癌组织和配对癌旁非瘤组织中RAB10的表达水平,结果提示癌组织中RAB10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非瘤组织;RT-qPCR得出同样的结果,并与miR-557呈负相关。5、促进/干扰RAB10的表达能部分逆转miR-557 mimics/inhibitors对H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6、上调miR-557的表达可减少GSK-3β磷酸化、增加β-catenin磷酸化和减少Non-p-β-catenin入核,从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下调miR-557的表达则出现相反的结果;促进/干扰RAB10的表达能部分逆转miR-557mimics/inhibitors对HCC中Wnt/β-catenin信号的影响。结论:miR-557通过靶向抑制RAB10的表达来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进而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陶鹏先[3](2021)在《PAI-1通过PTEN/PI3K/AKT信号通路引起肝癌失巢凋亡抵抗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癌是世界排名第5的高致死性恶性肿瘤,因高侵袭性、高复发性而着称,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约90%以上。而作为与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的失巢凋亡(anoikis resistance,AR)抵抗在肝癌中的研究一直处于边缘领域。作为HC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凝血相关纤溶因子PAI-1既往证实与HCC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但其临床预后意义及与基础研究往往相左。是否PAI-1因子在HCC中发挥其浸润转移重要调控作用是通过引起肿瘤细胞AR表型引起,既往并无相关报道。目的 探索PAI-1在肝癌中的生物学意义及其是否调控肝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表型和具体调控机制。方法 1、使用免疫组化(IHC)分析PAI-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基线资料统计其与肝癌患者临床预后(总体生存率,OS)结局;2、使用Western-blot,RT-PCR技术验证PAI-1在HCC细胞中的相对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验证PAI-1调控HCC细胞中的凋亡蛋白表达水平(cleaved caspase-3),EMT蛋白表达水平(E-cahdarin,N-cahdarin,Vimentin);以及验证PAI-1调控HCC细胞AR的信号通路蛋白表达(PTEN,PI3K,p-85α,AKT及p-AKT);3、使用慢病毒载体工具构建PAI-1 RNAi及Ovexpression HCC稳转细胞株进一步验证PAI-1调控HCC细胞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4、使用流式Annexin V-FITC/PI法检测HCC细胞的anoikis表型以及PAI-1调控HCC anoikis表型;5、使用细胞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CCK-8实验验证PAI-1调控HCC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表型;6、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在HCC中PAI-1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下游蛋白分子及临床意义;7、通过构建体内HCC肝内转移模型,验证PAI-1在体内调控HCC浸润转移表型及相关调控机制。结果 1、通过本课题组分析统计174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及IHC结果,发现PAI-1表达与HCC患者生存预后呈正相关,PAI-表达越低,肝癌患者预后越差(Log-rank,p=0.027);测量肝癌患者IHC切片Mean-IOD值,验证癌旁vs癌组织(p<0.000),并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升级,PAI-1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使用COX单因素回归分析PAI-1表达(HR=1.662,95%CL=1.380-2.546,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AI-1表达(HR=2.303,95%CL=1.852-2.654,p=0.000),提示相较其他因素,PAI-1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低表达是高表达预测风险的1.662倍/2.303倍。2、PAI-1基因在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上基本一致(VS L02)在PLC/PRF/5、SMMC 7721以及MHCC-97H表达均为低表达;慢病毒构建稳转株:PAI-1高表达细胞组(Hep G2、Huh 7)共设三个敲减靶点,敲减效率最低达到80%以上(Hep G2 sh-PAI-1#53.3%,sh-PAI-2#84%,sh-PAI-3#23%;Huh sh-PAI-1#71%,sh-PAI-2#83.3%,sh-PAI-3#66.1%),低表达组(SMMC 7721以及MHCC-97H)过表达效率达到70%以上(MHCC-97H 84%,SMMC 7721 76.2%)。高表达细胞系悬浮48h后PAI-1表达明显下降,而低表达组sus 48h却呈明显上升趋势(p<0.001,VS贴壁48h组),对高表达细胞系敲减PAI-1基因后,细胞悬浮48h PAI-1表达明显下降(p<0.001,VS sh-NC sus 48h,悬浮sus(suspension))。而对低表达组过表达PAI-1基因后,细胞悬浮48h PAI-1表达明显上升(p<0.001,VS OV-NC sus 48h);验证cleaved-caspase 3表达,在高表达细胞系中,敲减PAI-1细胞系sus 48h凋亡率明显下降(VS sus 48h sh-NC,p<0.001),而在低表达细胞系中缺恰恰相反(VS sus 48h OV-NC,p<0.001);探索EMT表型蛋白(N-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表型蛋白变化,细胞悬浮48h后EMT,发现PAI-1表达越高,悬浮细胞浸润及转移能力越差,反之越强(VS sh-NC sus 48h/OV-NC sus48h,p<0.001);分别对PTEN,PI3K,PI3K磷酸化蛋白p85α,AKT,AKT磷酸化蛋白p-akt表达水平分析,sh组细胞悬浮48h后,PTEN表达明显降低(VS sh-NC sus 48h,p<0.001,***),而p85α和p-akt表达升高(VS sh-NC sus 48h,p<0.001,***)。相较sh-NC组,sh组细胞贴壁48h后,PTEN表达明显降低,p85α和p-akt表达升高,但相较悬浮组,细胞悬浮后信号通路下游蛋白激活更为明显;与之相反,相较OV-NC组,OV组细胞悬浮48h后,PTEN表达增高,p85α和p-akt表达降低(VS OV-NC sus 48h,p<0.001,***),而贴壁48h PTEN表达虽然也有增高,p85α和p-akt表达降低趋势,变化趋势并不太明显(VS OV-NC sus 48h,p>0.05),未磷酸化蛋白PI3K,AKT相较NC组却未发生明显改变。3、使用流式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高表达细胞经过PAI-1基因敲除后,sus 48h凋亡率明显下降(sus 48h sh-NC-Hep G2 43.32%±4.23%VS sus 48h shPAI-1-Hep G2 15.38±1.68%、sus 48h sh-NC-Huh 7 53.7%±7.23%VS sus 48h sh-PAI-1-Huh 7 15.35.7%±3.33%,p<0.001),而对于低表达细胞系,则恰恰相反(sus48h OV-NC-SMMC 7721 21.41%±3.36%VS sus 48h OV-PAI-1-SMMC 772144.41±4.35%、sus 48h OV-NC-MHCC-97H 17.21%±3.63%VS sus 48h OV-PAI-1-MHCC-97H 32.16%±3.88%,p<0.001)。4、划痕实验可见PAI-1高表达细胞,当PAI-1基因敲除后,相较sh-NC组,Hep G2划痕相对面积愈合速度明显加快(0.86 cm2±0.21 cm2 VS 0.14 cm2±0.06cm2,p<0.001),Huh 7趋势同前(0.98 cm2±0.16 cm2 VS 0.57 cm2±0.21 cm2,p<0.001);而对于PAI-1低表达细胞,相较OV-NC组,趋势则恰恰相反,MHCC-97H划痕相对面积愈合速度明显降低(0.12 cm2±0.02 cm2 VS 0.38 cm2±0.11 cm2,p<0.001),SMMC 7721趋势同前(0.29 cm2±0.17 cm2 VS 0.74 cm2±0.18 cm2,p<0.001)。Transwell实验可见,PAI-1高表达细胞,当PAI-1基因敲除后,相较sh-NC组,Hep G2浸润及转移能力明显增强(invasion:32±4 VS 8±3,p<0.001;migration:22±2 VS 6±3,p<0.001),Huh 7趋势同前(invasion:298±14 VS 78±13,p<0.001;migration:324±22 VS 85±16,p<0.001);PAI-1低表达细胞,当过表达PAI-1基因后,相较OV-NC组,趋势则恰恰相反,MHCC-97H浸润及转移能力明显降低(invasion:23±5 VS 107±21,p<0.001;migration:21±4 VS 94±15,p<0.001),SMMC 7721趋势同前(invasion:112±22 VS 198±13,p<0.001;migration:124±18VS 237±26,p<0.001)。使用cck-8检测HCC增殖率,细胞增殖表型基本相同NC组(OV-MHCC 97H VS OV-NC组,p=0.017;OV-SMMC 7721 VS OV-NC组,p=0.024)。5、根据各种在线生物信息学预测网站,我们预测AKT1作为PTEN及PAI-1主要调控蛋白,可能参与PAI-1激活/失活PTEN,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6、为构建PAI-1调控体内肝癌细胞转移瘤模型,我们对OV-NC及OV-PAI-1 MHCC-97H荷瘤NOD/SCID小鼠肝脏标本进行HE染色并对两组肝癌转移灶拍照比对。相较OV-PAI-1组,OV-NC组小鼠肝脏肝癌细胞转移灶明显增多,并且质地明显较硬。使用小动物成像技术显影小鼠CDX成瘤强度及分析其肿瘤平均ROIs值。可见OV-NC组显影强度明显高于OV-PAI-1组,相较OV-NC组,OV-PAI-1组ROIs显着降低(3648±457 VS 9874±688,p<0.001)。为验证体内PAI-1调控HCC预后,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相较OV-NC组,OV-PAI-1组小鼠生存周期明显延长(VS OV-NC,p=0.0037)。使用western-blot验证OVNC及OV-PAI-1两组小鼠荷瘤组织蛋白中PAI-1,PTEN,PI3K,p-85α,AKT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相较OV-NC组,OV-PAI-1组PAI-1表达明显升高,PTEN蛋白表达升高,而p-85α及p-AKT蛋白表达降低(p<0.001),而PI3K及AKT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课题组通过临床、体内、体外三个层面对PAI-1在肝癌中调控作用做了系统的分析、验证,证实:1、PAI-1在HCC中普遍低表达,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2、PAI-1参与HCC的浸润、转移、增殖表型,从而与HCC的AR表型密切相关;3、PAI-1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了肝癌细胞AR表型发生,从而促进肝癌的浸润转移能力。

买为丽旦·衣明江[4](2021)在《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肝细胞肝癌(HCC)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型纳秒脉冲消融(ns PEF)在激活抗肿瘤免疫方面的特色优势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确。目前PD-1抗体治疗是公认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由此,本研究探讨ns PEF消融在肝细胞肝癌免疫激活效应中的作用机制,并与PD-1抗体治疗作对比,为ns PEF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培养及传代用荧光素酶标记的Hepa1-6肝癌细胞株;通过C57BL/6J小鼠肝脏注射Hepa1-6肝癌细胞株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将24只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分为三组:ns PEF组、PD-1抗体治疗组和对照组,对ns PEF组小鼠进行一次ns PEF消融处理,消融仪物理参数为:脉冲宽度300ns、电压20kv/cm、频率4Hz、脉冲1000次;对PD-1抗体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PD-1抗体,间隔3天,共3次给药;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制备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3+T、CD4+T、CD8+T、CD19+B、NK细胞比例;采用CBA技术检测外周血Th1(IL-2、IFN-γ、TNF-α)和Th2(IL-4、IL-5、IL-6、IL-10)类细胞因子浓度;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局部免疫细胞比例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的差异。(2)通过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与免疫相关的重要差异蛋白。(3)通过基于多重免疫组化的PE Vectra全光谱采集技术,同时标记肿瘤局部T、B、NK细胞和差异蛋白,通过Inform定量分析软件计算各指标表达密度及差异蛋白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的共定位关系;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免疫细胞和差异蛋白表达密度在各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CD3+T、CD4+T、B、NK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4、IL-5、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DIA质谱分析筛选出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蛋白分别共有181和763个,其中与免疫病理改变相关者分别为21和35个;结合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研究方向,ns PEF组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选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其中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差异蛋白。(3)LXN、GRN、TGF-β1、ELNE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共定位,其中LXN在B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GRN在NK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TGF-β1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ELNE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结论:ns PEF消融可引起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大量浸润,及外周血多种细胞因子的改变,表明ns PEF消融治疗具有调节抗肿瘤免疫、增强体液免疫以及免疫杀伤功能的作用;ns PEF消融可以引起肿瘤局部多种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其中与免疫微环境介导的肿瘤侵袭、转移相关蛋白主要有LXN、GRN、TGF-β1、ELNE,这些差异蛋白作为调节ns PEF消融免疫效应的重要因子,可能通过调控T、B、NK细胞激活抗肿瘤免疫;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提示二者可能是肝癌免疫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贺凡[5](2020)在《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恶性度高、预后差,目前对肝癌的诊治仍存在巨大挑战,随着分子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对肝癌的治疗有了新的补充,但仍然存在应答率低、疗效欠佳的困境,中医药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但同时存在药物成分复杂、机制不明等问题。基于此,寻找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与肝癌的发病有密切联系的生物分子标记物的需求十分迫切。研究目的参桃软肝方(STR)是导师周岱翰教授的经验方,具有健脾养肝、软坚消症之效,临床运用数十载,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因中药成分复杂,药效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STR的成分及作用乙肝相关性肝癌(HBV-HCC)的靶点进行筛选,建立“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并通过体外细胞及动物实验,观察STR抑制肝癌细胞株及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疗效,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综合分析筛选STR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制,并进行生物信息学验证以确定STR治疗HBV-HCC的潜在靶点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对STR中的组成药物进行检索从而获取其化学成分,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作为条件筛选候选化合物,同时结合STR质谱分析的结果得到中药的潜在化合物,将其所对应的靶点基因与GEO数据库筛选出来的HBV-HCC相关的靶点基因进行配对后,获得STR和HBV-HCC两者共同拥有的关键靶点,即为STR作用HBV-HCC的潜在靶点。利用R软件中“cluster Profiler”安装包对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2.采用MTT法观察STR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Hep G2、MHCC97-H增殖作用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观察STR对三株人肝癌细胞株的迁移能力的影响。3.建立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待瘤体积达100-200mm3时将其随机分为五组,即STR低、中、高剂量组,阴性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分别进行灌胃,每天一次,连续给药25天,记录裸鼠状态、生长情况,测量瘤体积及裸鼠体重。最后一天给药结束,眼球取血,剥离瘤体,测量瘤重,进行统计学分析,取肝肾组织,HE染色观察肝肾形态学改变。4.取STR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各3个肿瘤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学测序(RNA-seq),通过文库构建、数据过滤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以火山图、聚类热图形式表现,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取STR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各3个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测序(WGBS),通过文库构建、数据过滤及差异甲基化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甲基化区域及其对应基因,与转录组测序得到的DEGs重叠取交集。5.选取临床HBV-HCC病人8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行WGBS,筛选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相关基因,并将其与动物样本测序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共同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并进行GO与KEGG分析。6.通过Cytoscape软件将STRING构建的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并用拓扑分析进行核心基因筛选。将筛选出的核心基因通过c Bio Portal数据库中关联TCGA数据库对其进行突变谱分析,m RNA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状态的相关性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检验核心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及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的预后分析;通过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验证核心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的验证。研究结果1.通过TCMSP平台数据库检索西洋参、桃仁、大黄、丹参、当归、仙鹤草六种药物,以OB≥30%和DL≥0.18为条件进一步筛选,并通过质谱分析的结果,总共得到STR潜在化合物125个,删除重复靶点后得到437个蛋白靶点基因。通过GEO数据库筛选出HBV相关的HCC数据库GSE121248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出HBV-HCC的DEGs 888个。将STR药物预测的靶点与GEO数据库筛选出的DEGs进行配对,发现51个共同靶点基因,GO富集在971个条目中,KGEE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靶点基因共富集了33条通路,其中与代谢相关的通路有酪氨酸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药物代谢的影响、视黄醇代谢通路;与炎症相关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与细胞周期相关的通路有细胞衰老、细胞周期、凋亡、p53信号通路等;与激素调节有关的雌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等;与血管生成有关的通路有VEGF信号通路,另外,还有广泛参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2.细胞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Hep G2、MHCC97-H的增殖,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划痕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Hep G2.2.15、Hep G2、MHCC97-H细胞的迁移能力,统计学结果见显着性差异(Hep G2.2.15 12h及24h划痕P<0.05,Hep G2 24h划痕P<0.05,MHCC97-H 12h及24h划痕P<0.05)。Transwell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Hep G2.2.15、Hep G2、MHCC97-H细胞株的迁移,统计学结果提示STR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动物实验表明,STR组的瘤体积和瘤重都较阴性对照组小,其中STR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STR能够抑制荷Hep G2.2.15肝癌裸鼠肿瘤的生长。4.荷瘤裸鼠肿瘤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得到有效差异表达的m RNA 221个,其中上调185个,下调36个。GO功能注释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有蛋白质糖基化(protein glycosylation)、激素的分泌调节(regulation of hormone secretion)、不饱和脂肪酸代谢(unsaturated fatty acid metabolic process),细胞基质粘附(cell-substrate adhesion)、先天免疫反应激活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innate immune response activating cell surfac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463个过程;细胞组分(cell component,CC)结果分析显示与高尔基体腔(Golgi lumen)、含胶原细胞外基质(collagen-containing extracellular matrix)、肌节(sarcomere)、肌原纤维(myofibril)等55个条目;分子功能分析(molecularfunction,MF)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extracellular matrix structural constituent)、钙依赖性磷脂绑定(calcium-dependent phospholipid binding)、溶血磷脂酶的活动(lysophospholipase activity)等51个功能有关。此外,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等通路有关。5.对荷瘤裸鼠STR治疗组瘤组织和对照组瘤组织进行WGBS检测,共得到DMRs 80510个,DMRs长度共8056280,共筛选出8986个基因。其中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基因3760个,高甲基化基因1600个,低甲基化基因2160个。将其与转录组测序筛选的m RNA与WGBS筛选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重叠取交集,得到甲基化水平与差异表达基因呈负相关关系的重叠基因151个,GO富集了499个条目,KEGG分析显示与12条通路密切相关。6.临床HBV-HCC首次术后标本WGBS分析与动物测序筛选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取交集,得到146个共同的差异甲基化基因,通过拓扑分析,最终筛选到了10个与肝癌密切相关的基因,即CD44、LGALS3、ACTA1、LCN2、MUC1、IGFBP3、HAMP、IRS2、PDK4、BDKRB2。结合现有研究及通过外部数据库验证发现,Hub基因中CD44、LGALS3、LCN2、MUC1、IRS2、BDKRB2具有致癌作用,IGFBP3、HAMP、PDK4为抑癌基因,ACTA1作为抑癌因子尚存争议。测序结果提示STR抑制了癌基因LCN2的表达及上调抑癌基因IGFBP3、HAMP、PDK4的表达。人与动物测序共同的到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富集分析显示GO富集了509个条目,KEGG富集了13条信号通路,包括与I肝II纤维化密切相关的ECM-受体互作通路,与炎症相关的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补体凝血级联通路,与代谢相关的脂质调节、外源性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等途径,以及广泛参与肿瘤生物学调控的PI3K-AK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等。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高通量分子测序揭示了一系列STR作用下的异常甲基化修饰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通路,为阐述肝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在经STR处理荷瘤裸鼠肝癌组织与对照组肝癌组织中发现了部分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其中CD44、LGALS3、LCN2、MUC1、IRS2、BDKRB2具有致癌作用被认为是有致癌活性的,IGFBP3、HAMP、PDK4被认为是抑癌基因,以上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状态均呈负相关关系。STR可能通过抑制LCN2的表达及上调IGFBP3、HAMP、PDK4的表达而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作为STR抗HBV-HCC的潜在靶点。与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得到的靶点及通路进行对比,发现有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外源性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等共同作用的通路,提示STR可能通过影响这些通路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马雨水[6](2020)在《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目前最常见的致死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的五年生存率仅7%。肝癌发生隐袭,其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大约90%的肝癌患者被诊断时已是中晚期而丧失外科手术切除机会,导致肝癌的预后非常差。常规化疗药物治疗不仅毒副作用大,而且不能明显缓解疾病进展或延长患者生命。因此需要对于肝癌的发病机制和其中的关键调控因子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开发新型肝癌治疗药物,提高肝癌治疗疗效,延缓肿瘤复发与转移,改善患者预后。据报道,lnc RNA OIP5-AS1在几种癌症中表达增加。然而,lnc RNA OIP5-AS1在肝癌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我们通过实时定量PCR实验,证实lnc RNA OIP5-AS1在肝癌组织标本中上调,其过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低生存率有关。细胞和裸鼠的体内外功能实验也表明,lnc RNA OIP5-AS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此外,荧光素酶分析证实lnc RNA OIP5-AS1与hsa-mi R-26a-3p,EPHA2之间的结合位点。回复实验进一步证实lnc RNA OIP5-AS1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上实验探讨,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lnc RNA OIP5-AS1可能通过调节hsa-mi R-26a-3p/EPHA2信号轴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实验证据表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肝癌干细胞(LCSCs)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小RNA(mi RNA)在LCSCs诱发的肝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mi RNA-302家族在LCSCs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却鲜为人知。本文第二部分中,我们应用Mi RNAs微阵列技术,检测参与LCSCs维持和分化的mi RNAs;进而我们探讨mi R-302a/d及其靶基因E2F7在肝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同时,我们采用定量PCR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检测mi R-302a/d和E2F7在HCC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我们的结果显示:mi RNA-302家族成员在HCC细胞球形形成过程中下调,mi R-302a/d表达低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对较短。此外,荧光素酶分析证实mi R-302a/d直接靶向抑制E2F7。过表达mi R-302a/d抑制E2F7 m RNA和蛋白表达。而且mi R-302a/d的低表达和E2F7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OS和PFS较短显着相关。进一步的细胞功能分析也表明mi R-302a/d可能通过直接抑制靶基因E2F7及其下游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负调控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细胞周期转换。因此,我们的结果提示:E2F7是mi R-302a/d的直接靶点,mi R-302a/d通过靶向E2F7/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抑制LCSCs的干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增殖。在论文第三部分中,我们通过条件性c Myc转基因小鼠与Alb-Cre工具小鼠杂交,在肝脏内形成自发肝癌,用于肝癌模型的建立与后续的机制研究,以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Alb-c Myc自发成瘤肝癌小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我们的结果发现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组的小鼠肝表面癌结节明显减少、体重恢复,中位生存期延长,提示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对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机制上,我们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lb-c Myc组样本中发现2655个dif-m RNAs、96个dif-mi RNAs以及158个dif-lnc RNAs。对与m RNA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证实参与染色体稳定性和蛋白质降解过程的基因可能在肝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与对照组相比,lnc RNA OIP5-AS1和E2F7在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的肝癌组织中显着上调,而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后显着降低;相关mi R-26a-3p,mi R-302a/d和EPHA2在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的肝癌组织中显着下调,而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后显着升高。这些结果暗示: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具有Alb-c Myc自发性肝癌小鼠模型治疗作用,其机制涉及对lnc RNA OIP5-AS1,mi R-26a-3p,EPHA2,mi R-302a/d和E2F7表达的调控效应。总之,本论文揭示肝癌中lnc RNA OIP5-AS1通过hsa-mi R-26a-3p/EPHA2轴和mi R-302a/d通过靶向E2F7/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具有Alb-c Myc自发性肝癌小鼠模型治疗作用。以上两部分机制研究加深我们对第三部分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肝癌治疗效果作用的理解,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段红霞,熊朝亮,景林,徐庆吉,刘晶玉,马欣然,王大吉,向建全,何志恒,冯静,阎锡蕴[7](2020)在《CD146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CD146分子发现于1987年,最初被认为是黑色素瘤标志分子,随后30余年的研究,逐渐揭示了该分子在早期发育、免疫应答、代谢等生理过程,以及在肿瘤、炎症、自身免疫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机制.目前认为, CD146不仅是一个黏附分子,还是新生血管、T细胞活化和多种肿瘤的标志分子,更是一种细胞膜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并调控细胞内多种重要信号途径.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报道,无论是细胞膜表面的CD146,还是血清和其他体液中的可溶性CD146(soluble CD146, sCD146),都已成为多种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价的重要参考,将成为疾病治疗的新靶点.迄今,全球已有40余株CD146抗体,有些治疗性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全面回顾了CD146的研究历史,分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了其未来临床应用的潜能,以期为全面认识CD146,充分发挥其在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提供更多借鉴.

邢昊[8](2020)在《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病因。我国最新癌症数据表明,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三位,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其他类型癌症不同的是,HCC显示出强烈的血管侵袭倾向。肿瘤细胞侵入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是HCC进展的重要标志。肝切除术是HC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术后出现的肿瘤复发制约了手术的疗效,进一步提高肝切除手术疗效的关键有赖于HCC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代谢物是在代谢过程中发生化学转化的小分子,能够直接反映机体细胞代谢的变化。利用代谢组学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的小分子代谢物,可以提供生命系统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动态代谢反应的整体信息。本研究探索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S-MS)技术的代谢组学检测平台在HCC中的应用,寻找并评估特征性代谢分子对HCC术后预后预测价值,进一步就HCC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第一部分利用代谢组学检测肝癌组织样本的代谢谱特征,对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术后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发现苯甲酰甘氨酸这一特征性差异代谢物,并利用靶向代谢组学对苯甲酰甘氨酸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进行定量验证;研究第二部分评估苯甲酰甘氨酸在HCC术后预后判别上的价值,定量检测术后肝癌组织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分析其含量水平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筛选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并分别构建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实现对HCC术后长期预后的个体化预测;研究第三部分进一步对苯甲酰甘氨酸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影响,并利用公共数据库数据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甘氨酸N乙酰转移酶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以期进一步揭示HCC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为寻找预后个体化评估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一部分利用UPLS-MS技术平台建立组织样本的代谢谱分析方法,收集50名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样本,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患者的肝癌组织、近端癌旁(距切缘<2cm)、远端癌旁(距切缘≥2cm)及门静脉癌栓组织进行测定。首先,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计算模型的解释率和预测率,并通过内部验证的方法检验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根据代谢物筛选条件筛选出在四种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将筛选所得差异代谢物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与公共代谢数据库中的谱图进行比对,从而鉴定出差异代谢物的种类。最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在四种组织中定量检测目标代谢物的含量,进一步确认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在HCC中的变化情况。研究的第二部分,首先结合前述苯甲酰甘氨酸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方法,对426名接受了肝切除治疗的HCC患者术后样本进行检测,定量测定肝癌组织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利用X-tile软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界值,并分析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的高低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数据用于模型变量筛选和模型构建,在验证集中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索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危险因素,将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作为变量纳入至筛选过程中,分别构建预测OS和RF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利用一致性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获益。最后根据列线图预测值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比较分组后患者的预后差异。研究的第三部分,首先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苯甲酰甘氨酸在肝癌细胞系和正常肝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在公共数据库以及代谢通路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寻找调控苯甲酰甘氨酸的关键酶。通过TCGA公共数据库探索调控苯甲酰甘氨酸关键酶甘氨酸N乙酰转移酶(Glycine Nacyltransferase,GLYAT)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特征、患者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探索GLYAT在肝癌细胞系中的功能,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并筛选GLYAT过表达和敲减细胞系,采用分子功能学实验方法探索GLYAT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以及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在明确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在体动物模型验证GLYAT对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结果研究第一部分对50例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四种术后组织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谱测定。建立OPLS-DA模型后,模型解释率R2Y和预测率Q2分别达到0.726和0.708,内部验证显示模型拟合程度好,表明该模型稳定、有效。通过与公共数据库的代谢谱数据相比对,最终共鉴定出17种在肝癌组织、近端癌旁组织、远端癌旁组织及癌栓组织中表达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分属于氨基酸类、嘌呤类、有机酸类、胆汁酸类、弱酸类、酮类、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类。代谢通路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及亚牛磺酸代谢,嘌呤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本研究进一步将每种差异代谢物在不同组别中的相对含量进行对比后发现,苯甲酰甘氨酸在远端癌旁、近端癌旁、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含量逐渐降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定量检测苯甲酰甘氨酸的在远端癌旁组织、近端癌旁组织、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含量趋势与前述一致。因此,利用非靶向和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得到苯甲酰甘氨酸,其是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术后组织中的特征性差异代谢物。第二部分研究共纳入了426名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CC患者,采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检测切除术后肝癌组织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利用X-tile软件确定了区分苯甲酰甘氨酸高、低表达的最佳界值为0.215 ng/m L。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集(N=286)和验证集(N=140),在训练集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训练集中影响HCC患者手术后OS的因素,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术前高AFP水平、最大肿瘤直径、多发肿瘤、大血管侵犯、术中输血;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苯甲酰甘氨酸低表达是影响HCC术后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Child-Pugh评分、最大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大血管侵犯、切缘≤1公分。将以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得到的OS和RFS相关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变量纳入列线图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1、3、5年OS和RFS生存概率的预测。OS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index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是0.763和0.795,RFS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index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是0.750和0.765。利用校准曲线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评价OS和RFS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结果显示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贴合良好,表明预测模型的一致性理想。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OS和RFS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优于BCLC分期和TNM分期的临床获益。第三部分研究首先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肝癌细胞系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结果显示其在肝癌细胞系的表达量低于正常肝细胞系,苯甲酰甘氨酸直接处理肝癌细胞可以抑制其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通过检索代谢网络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属于苯丙氨酸代谢通路中的终末产物,其代谢途径单一,由关键酶GLYAT直接调控,苯甲酰甘氨酸水平与GLYAT密切相关。干扰GLYAT后苯甲酰甘氨酸的含量亦降低。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推测GLYAT在HCC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TCGA公共数据库探索GLYAT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的GLYAT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收集67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同时收集其中11例HCC合并门静脉侵犯患者的门静脉癌栓组织,进一步在肝细胞癌临床样本中验证GLYAT表达情况。结果表明GLYAT在癌旁组织、肝癌组织和门静脉癌栓组织中表达量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GLYAT表达与微卫星灶和微血管侵犯的发生相关,表达量越低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LYAT低表达是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在肝癌细胞系中进行GLYAT表达量的检测,与正常肝细胞相比,肝癌细胞系中的GLYAT表达量降低。过表达GLYAT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侵袭能力,而敲减GLYAT则增加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侵袭能力。体内研究亦证实GLYAT表达水平降低可以促进Huh7细胞的皮下成瘤能力,过表达GLYAT后则抑制皮下成瘤能力。进一步检测EMT相关蛋白,结果显示过表达GLYAT使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而E-cadherin的表达上升。在GLYAT敲减组中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而E-cadherin的表达则降低。机制研究部分检测了过表达和敲减GLYAT后多种经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过表达GLYAT下调了PI3K、Akt和m TOR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活化,而GLYAT的表达下调则激活PI3K/Akt/m TOR通路。加入m TOR激酶抑制剂PP242处理之后则可以逆转GLYAT敲减后肝细胞癌的恶性表型,抑制GLYAT表达下调引起的细胞侵袭和迁移。以上结果提示GLYAT的表达下调通过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细胞中的EMT过程,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本部分研究证实GLYAT可能是一种有效的HCC预后生物标志物和调控HCC进展的关键靶点。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UPLS-MS技术检测平台,建立了稳定的HCC患者术后组织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方法,鉴定出HCC组织样本中特征性差异代谢分子。运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检测分析苯甲酰甘氨酸在远端癌旁、近端癌旁、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在上述组织中逐渐降低。第二部分研究基于第一部分所建立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426名接受肝切除术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苯甲酰甘氨酸定量检测,并确定了苯甲酰甘氨酸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分界值。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了苯甲酰甘氨酸含量是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通过构建整合代谢物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HCC术后预后实现精准地个体化预测。本研究第三部分对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GLYAT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研究策略探索了GLYAT在HCC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HCC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变化情况。临床组织样本分析证实GLYAT是一个潜在的HCC预后标志物,GLYAT能够显着抑制HCC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GLYAT的表达下调通过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促进HCC中的EMT过程,提高了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因此,HCC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可能具有作为HCC进展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并且可能是未来治疗干预的新途径。

罗毅[9](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 LINC0216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HCC在手术治疗、放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其高侵袭、高转移及高复发等特性,HCC患者预后差的现状仍未发生根本改变。截止目前肝癌发生发展的确切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探讨HCC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以及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是目前HCC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在肝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促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重点对一个新的、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上调的lncRNA LINC02163进行研究,分析其在肝癌组织及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LINC02163的分子特征以及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INC02163的分子特征,研究LINC0216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联,为进一步细胞功能实验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NCBI基因数据库和UCSC基因浏览器分析LINC02163的基因特性及编码能力,并利用编码潜力评估工具(CPAT)和开放阅读框(ORF)查找器进一步证实;运用qRT-PCR检测肝癌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LINC02163的表达量,分析LINC02163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合TCGA数据库中肝癌患者信息,运用Kaplan-Meier分析LINC02163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LINC02163属于基因间lncRNA分子,位于人类染色体5q21.2区域,全长316bp,包含3个外显子。LINC02163的编码蛋白质潜力很低,符合Lnc RNA的分子特征。2.通过q RT-PCR检测60对肝细胞肝癌及其配对癌旁组织LINC02163表达水平的结果分析显示,LINC0216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配对癌旁组织(P<0.001)。3.LINC0216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TNM分期、微血管侵犯(MVI)明显相关(P<0.01)。4.对TCGA数据库信息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INC02163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较差的总生存率(OS)显着相关(P<0.05)。结论:LINC02163是一个位于人类染色体5q21.2区域的基因间lnc RNA。LINC0216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升高,其高表达与TNM分期、微血管侵犯(MVI)及患者较差预后显着相关。第二部分LINC02163对肝细胞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观察LINC02163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运用q RT-PCR检测五株肝癌细胞系(Hu H-7、HCCLM3、MHCC-97H、SNU-182、SMMC-7721)和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中LINC02163的表达情况。设计构建LINC02163 siRNA干扰序列和pcDNA3.1-LINC02163过表达质粒,并转染肝癌细胞构建LINC02163干扰细胞模型及LINC02163过表达细胞模型。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观察LINC02163干扰和过表达对肝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观察LINC02163干扰和过表达对肝癌细胞系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和裸鼠肝脏原位移植癌模型,观察LINC02163在体内对肝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肝细胞系(L02)比较,LINC02163在5株肝癌细胞系中高表达,其中表达量相对较高的为Hu H-7和HCCLM3细胞系,而表达量最低的为SMMC-7721细胞系。2.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显示,干扰LINC02163表达可以显着抑制HuH-7和HCCLM3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相反,过表达LINC02163后,可以显着促进SMMC-7721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和侵袭。3.皮下成瘤实验显示,在裸鼠体内LINC02163可促进肝癌细胞生长。裸鼠肝脏原位移植癌转移实验显示,在裸鼠体内LINC02163可以促进肝癌细胞转移。结论:LINC02163在肝细胞肝癌中发挥“促癌基因”的作用,可以促进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和发展。第三部分LINC02163调控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LINC02163调控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运用RNA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和质核分离实验观察LINC02163在肝癌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tar Base和TargetScan 7.2预测LINC02163可能作用的miRNA及mi RNA可能结合的下游靶基因。运用qRT-PCR检测LINC02163、miR-338-3p、LAMC1的表达水平的调控关系。运用Western blot检测LAMC1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FISH实验和质核分离实验显示,LINC02163在肝癌细胞中主要分布在细胞质里。2.生物信息学软件star Base和Target Scan 7.2预测LINC02163可能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ce RNA)特异性结合miR-338-3p,LAMC1可能为mi R-338-3p的下游靶基因,LINC02163、mi R-338-3p和LAMC1-3’UTR三者之间存在靶向结合位点。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临床肝癌组织标本中LINC02163和LAMC1 m RNA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在Hu H-7细胞中干扰LINC02163表达可以抑制LAMC1的表达及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相反的,在SMMC-7721细胞中过表达LINC02163可以促进LAMC1的表达及上皮间质转化过程。4.在HuH-7细胞中干扰LINC02163表达可以增加mi R-338-3p的表达。5.在Hu H-7细胞中过表达miR-338-3p可以抑制LAMC1的表达及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结论:LINC02163可能作为mi R-338-3p的分子海绵,负调控mi R-338-3p的表达,且通过抑制miR-338-3p促进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从而促进肝癌细胞迁移、侵袭;此外,LINC02163还可以通过miR-338-3p调控其下游靶基因LAMC1,促进肝癌侵袭转移。

楼威洋[10](2020)在《假基因来源的RNA在肝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虽然针对肝癌的诊治措施已有显着进展,但肝癌患者预后尚不理想。非编码RNA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RNA分子,虽然不具备编码蛋白质的能力,但是其在各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假基因来源的RNA是一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其由基因组中的假基因转录而来。近来的研究表明许多假基因来源的RNA在人类肿瘤组织中表达失调,同时其异常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相关。截止目前,关于假基因来源的RNA在肝癌中的表达、功能及其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筛选出最有可能与肝癌发生和进展相关的假基因来源的RNA分子,通过多维度、多数据库联合分析假基因来源的RNA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预后作用和诊断价值,我们最终发现了5个候选假基因来源的RNA(BMS1P8,DUXAP9,UBE2SP2,GOLGA2P7和UBE2SP1)。这5个候选的假基因来源的RNA在肝癌中表达显着上调,它们的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并且其表达具有诊断肝癌的价值。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在5个候选分子中,UBE2SP1对肝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细胞和临床标本检测证实UBE2SP1在肝癌中表达显着上调,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并且其高表达与肿瘤恶性进展、复发密切相关。体内实验结果同样显示,UBE2SP1可明显地促进肝癌细胞体内生长和转移。通过序列比对,我们明确UBE2S是UBE2SP1的亲本基因。经实验证实,UBE2SP1可以正向调控UBE2S的表达和功能。lnc Locator预测以及RNA核质分离检测分析发现UBE2SP1主要定位于细胞浆。接着,我们预测出4个能与UBE2SP1和UBE2S共同结合的潜在mi RNAs(mi R-331-3p,mi R-761,mi R-3619-5p和mi R-214-3p)。进一步实验表明,UBE2SP1是通过抑制mi R-214-3p进而促进UBE2S的表达,从而促进肝癌生长和转移。另外,我们还研究了UBE2SP1在肝癌中的表达失调机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我们发现,转录因子E2F1可以结合UBE2SP1启动子区进而促进肝癌UBE2SP1表达。我们还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异常参与调控肝癌中UBE2SP1的表达。总之,我们得到五个可能可以独立作为判断肝癌预后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假基因来源RNA分子:BMS1P8,DUXAP9,UBE2SP2,GOLGA2P7和UBE2SP1);我们明确UBE2SP1可明显促进肝癌细胞体内外生长和转移,且该作用通过上调UBE2S而实现;我们发现UBE2SP1促进UBE2S表达是通过抑制mi R-214-3p而实现;我们还证实转录因子E2F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异常参与调控UBE2SP1表达。这些结果不仅可以为肝癌患者提供潜在治疗靶点和有效的预后和诊断标志物,而且可以为今后研究假基因来源RNA在人类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思路。此外,我们还构建了与HBV和血管侵袭相关的假基因来源的RNA-mi RNA-m RNA网络,为今后研究假基因来源的RNA在HBV相关肝癌和肝癌血管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基础。

二、肿瘤血管研究及其在肝癌领域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血管研究及其在肝癌领域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CC中抑癌miR-876从TCGA数据库的筛选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miR-876在HCC细胞及组织中低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miR-876 的异常表达和HCC进展及纤维化相关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miR-876 抑制HCC的 EMT及纤维化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miR-876 靶向调控POSTN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miR-876 通过POSTN抑制HCC的 EMT及纤维化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POSTN高表达和HCC组织EMT及肝硬化相关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miR-876及POSTN的异常表达和HCC预后相关
    9.1 材料与方法
    9.2 结果
    9.3 讨论
    9.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膜蛋白(POSTN)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miR-557通过靶向RAB10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肝细胞癌
        1.1.1 肝细胞性肝癌的流行病学
        1.1.2 肝细胞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1.1.3 肝细胞性肝癌的筛查
        1.1.4 肝细胞性肝癌的诊断
        1.1.5 肝细胞性肝癌的分期
        1.1.6 肝细胞性肝癌的治疗
        1.1.7 肝细胞性肝癌的生物学
    1.2 microRNAs(miRNAs)
        1.2.1 miRNA概述
        1.2.2 miRNA与 HCC
        1.2.3 miRNA-557与HCC
    1.3 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
        1.3.1 EMT概述
        1.3.2 EMT和 miRNAs
        1.3.3 EMT和 HCC
    1.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1.4.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概述
        1.4.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HCC
        1.4.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miRNAs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miR-557 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miR-557在GSE108724 的表达情况
        2.3.2 miR-557在GSE26323 的表达情况
        2.3.3 miR-557 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2.3.4 miR-557 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2.3.5 miR-557 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miR-557 对肝癌细胞体内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mimics和 inhibitors可以显着影响miR-557 的表达
        3.3.2 miR-557 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3.3.3 miR-557 抑制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3.3.4 miR-557 过表达和敲减均影响肝细胞癌的细胞周期分布
        3.3.5 miR-557 抑制肝癌细胞EMT
        3.3.6 慢病毒稳转株的筛选及miR-557 对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3.3.7 miR-557 对肝细胞癌克隆形成和裸鼠皮下成瘤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miR-557 通过靶向RAB10 抑制Wnt/β-catenin信号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学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生物信息学预测miR-557 的靶基因
        4.3.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557与RAB10 的靶向性
        4.3.3 miR-557 负性调控RAB10 的表达水平
        4.3.4 RAB10 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miR-557 的相关性
        4.3.5 促进或干扰RAB10 的表达会影响 miR-557对H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3.6 miR-557 抑制肝细胞性肝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总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综述 MicroRNA 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PAI-1通过PTEN/PI3K/AKT信号通路引起肝癌失巢凋亡抵抗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PAI-1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1.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1.3 S-P(streptavidin-perosidase)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4 IHC切片定性及定量方法
    2.结果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PAI-1在肝癌组织中m RNA水平表达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PAI-1在肝癌患者预后
        2.3 IHC检测PAI-1在临床H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生存预后
    3.讨论
    4.结论
第三章 PAI-1在肝癌细胞系中的作用及介导anoikis现象的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2.实验方法
        2.1 构建悬浮细胞模型
        2.2 细胞培养、传代、冻存
        2.3 RT-PCR(适时定量聚合酶链扩增反应)
        2.4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检测
        2.5 RNAi慢病毒构建与过表达慢病毒构建
        2.6 流式Annexin V-FITC/PI法检测HCC细胞系anoikis表型
        2.7 划痕实验验证PAI-1在HCC细胞系中的增殖、迁移表型
        2.8 Transwell实验验证PAI-1在HCC细胞系中的浸润、转移表型
        2.9 CCK8测定PAI-1在HCC细胞中增殖表型以及筛选PAI-1抑制剂IC50
        2.10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PAI-1在肝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
        3.2 验证待遴选肝癌细胞系悬浮表型
        3.3 PAI-1在遴选细胞系中敲减/过表达细胞悬浮后蛋白表达水平
        3.4 PAI-1调控HCC细胞系的anoikis表型
        3.5 PAI-1调控HCC细胞的浸润转移表型
        3.6 PAI-1抑制剂回复HCC细胞的浸润转移表型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 PAI-1通过PTEN/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HCC细胞AR及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PAI-1调控相关蛋白的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PAI-1通过激活PTEN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来调控HCC细胞AR表型
        3.2 PTEN特异性抑制剂(bpV(HOpic))回复PAI-1调控PTEN蛋白来激活/失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调控HCC细胞AR表型
        3.3 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PAI-1在HCC调控互作蛋白
    4.讨论
    5.结论
第五章 体内验证PAI-1调控HCC细胞AR表型
    1.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器械
    2.实验方法
        2.1 动物蛋白提取
        2.2 构建肝癌细胞肝内转移模型及标本处理
    3.实验结果
        3.1 构建PAI-1调控体内肝癌细胞转移瘤(cell-line-derived xenograft,CDX)模型
        3.2 体内验证PAI-1表达影响肝癌细胞转移瘤(cell-line-derived xenograft,CDX)模型的小鼠生存周期
        3.3 体内验证PAI-1通过PTEN/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HCC浸润转移表型
    4.讨论
    5.结论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PAI-1在肿瘤浸润转移中作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学效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秒脉冲消融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肝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肝癌的西医治疗现状
    1.3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及诊疗进展
        1.3.1 中医治疗肝癌的历史沿革
        1.3.2 当代肿瘤学家对肝癌的认识
        1.3.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1.4 参桃软肝方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1.4.1 参桃软肝片的组方基础
        1.4.2 参桃软肝方的研究现状
    1.5 高通量测序的发展现状
        1.5.1 高通量测序概述
        1.5.2 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1.5.3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1.6 肝癌的表观遗传研究进展
        1.6.1 表观遗传与甲基化
        1.6.2 甲基化在肝癌中的研究现状
        1.6.3 中医证候的DNA甲基化研究现状
    1.7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参桃软肝方冻干粉的制备及质谱分析
        2.1.2 主要药物化学成分搜集及筛选
        2.1.3 药物靶点搜集与整理
        2.1.4 GEO数据库寻找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靶点
        2.1.5 参桃软肝方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及关键靶点的分析
        2.1.6 基因本体功能(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 结果
        2.2.1 STR质谱分析及STR在网络药理学平台筛选的化合物及其对应靶点筛选结果
        2.2.2 GEO数据库中乙肝相关性肝癌靶点基因获取结果
        2.2.3 STR抗 HBV-HCC靶点基因的获取和GO功能注释及KEGGG通路富集分析
        2.2.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及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参桃软肝方的体外疗效研究
    3.1 细胞实验研究
        3.1.1 STR抑制人肝癌细胞株 HepG2.2.15、HepG2、MHCC97-H 的增殖
        3.1.2 STR 对人肝癌细胞株 HepG2.2.15、HepG2、MHCC97-H 迁移的影响
    3.2 STR对 BALB/c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的抑瘤作用及安全性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筛选STR治疗HBV-HCC的潜在靶点及机制
    4.1 STR对 HepG2.2.15 荷瘤裸鼠疗效的转录组学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对HepG2.2.15 荷瘤裸鼠肿瘤组织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GBS)分析
        4.2.1 实验步骤
        4.2.2 实验结果
    4.3 转录组测序和WGBS关联分析
        4.3.1 关联基因的筛选
        4.3.2 关联基因的GO注释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4.4 临床HBV-HCC肝癌术后标本WGBS及差异甲基化基因筛选
        4.4.1 临床样本的搜集
        4.4.2 肝癌及癌旁组织样本WGBS测序
        4.4.3 检测结果
    4.5 临床样本WGBS与动物测序结果关联分析
        4.5.1 临床样本WGBS测序与动物样本测序的关联基因筛选
        4.5.2 临床样本WGBS测序与动物样本测序的关联基因GO与 KEGG分析
        4.5.3 Hub基因的外部数据库验证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第六章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的现状
    1.2 非编码RNA概述
        1.2.1 lncRNA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2.2 MicroRNA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3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1.4 洛那法尼与Degrasyn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lncRNA OIP5-AS1 在肝癌中的作用与机制
    2.1 引言
        2.1.1 lncRNA OIP5-AS1与肝癌
        2.1.2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肝癌中明显表达失调的lncRNAs鉴定
        2.2.2 lncRNA OIP5-AS1敲低细胞系
        2.2.3 lncRNA OIP5-AS1作用体外实验检测
        2.2.4 探讨lncRNA OIP5-AS1对hsa-miR-26a-3p的调控
        2.2.5 lncRNA OIP5-AS1参与hsa-miR-26a-3p对EPHA2调控机制
        2.2.6 明确lncRNA OIP5-AS1、hsa-miR-26a-3p和EPHA2相互关系
        2.2.7 lncRNA OIP5-AS1和hsa-miR-26a-3p体内成瘤实验
        2.2.8 验证肝癌中三者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2.3 材料与方法
        2.3.1 试剂与耗材
        2.3.2 主要实验设备
        2.3.3 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与动物
        2.3.4 实验方法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肝癌中失调lncRNA的鉴定
        2.4.2 肝癌中lncRNA明显失调的验证
        2.4.3 肝癌组织和细胞系lncRNA OIP5-AS1 的表达
        2.4.4 干扰lncRNA OIP5-AS1抑制细胞增殖和体外侵袭能力
        2.4.5 lncRNA OIP5-AS1 是调节hsa-miR-26a-3p的分子海绵
        2.4.6 hsa-miR-26a-3p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评估
        2.4.7 lncRNA OIP5-AS1 负调控hsa-miR-26a-3p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
        2.4.8 lncRNA OIP5-AS1 充当hsa-miR-26a-3p ce RNA调控EPHA2
        2.4.9 敲低lncRNA OIP5-AS1 抑制体内肿瘤发生
    2.5 讨论
第三章 miR-302a/d在肝癌干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1.1 miR-302家族与肝癌
        3.1.2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HCC细胞系的肿瘤球体外形成和鉴定
        3.2.2 miR-302a/d,RNAi和E2F7过表达细胞系构建与鉴定
        3.2.3 miR-302a/d作用体外实验检测作用体外实验检测
        3.2.4 miR-302a/d和E2F7相互关系裸鼠体内成瘤实验
        3.2.5 验证肝癌中miR-302a/d和E2F7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3.3 材料与方法
        3.3.1 试剂与耗材
        3.3.2 主要实验设备
        3.3.3 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与动物
        3.3.4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HCC细胞系的肿瘤球的体外形成和鉴定
        3.4.2 miRNA芯片分析表明,miR-302 家族参与LCSC干性维持
        3.4.3 LCSC的分化和CSC标志物表达
        3.4.4 miR-302a/d抑制HCC细胞的增殖和球体形成并促进细胞凋亡
        3.4.5 miR-302a/d直接靶向HCC细胞E2F7
        3.4.6 E2F7在LCSC形成和分化中的表达
        3.4.7 miR-302a/d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进入来抑制LCSC干性
        3.4.8 E2F7激活AKT1细胞周期蛋白D1信号和下游细胞周期
        3.4.9 miR-302a/d协同E2F7 调控β-catenin/CCND1 信号转导
        3.4.10 miR-302a/d和E2F7 在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3.4.11 miR-302a/d和E2F7在LCS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3.4.12 miR-302a/d和E2F7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3.5 讨论
第四章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作用初探
    4.1 引言
        4.1.1 肝癌治疗
        4.1.2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2.1 繁殖和鉴定自发成瘤肝癌小鼠
        4.2.2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HCC自发成瘤小鼠疗效的观察
        4.2.3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作用于HCC自发成瘤小鼠机制探
    4.3 材料与方法
        4.3.1 试剂与耗材
        4.3.2 主要实验设备
        4.3.3 实验动物
        4.3.4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Alb-c Myc小鼠基因型鉴定
        4.4.2 Alb-c Myc小鼠表型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效果探讨
        4.4.3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小鼠器官组织的影响
        4.4.4 Alb-c Myc自发成瘤肝癌小鼠分子检测
        4.4.5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对相关分子的影响
    4.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癌非编码 RNA 调控机制及相关药物研发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7)CD146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CD146的发现及命名
2 CD146的表达调控及翻译后修饰
    2.1 CD146的基因组定位及结构
    2.2 CD146在胚胎发育时期的动态表达
    2.3 CD146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2.4 CD146在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2.5 CD146的表达调控
    2.6 CD146的翻译后修饰
3 CD146与信号转导
    3.1 CD146作为细胞膜受体参与信号传导
    3.2 CD146参与调控细胞骨架重排
    3.3 CD146的反馈调节机制
4 CD146与发育
    4.1 CD146与神经系统发育
    4.2 CD146与循环系统发育
    4.3 CD146与胚胎植入和极性建立
    4.4 CD146的“极性”特征
    4.5 CD146在发育领域的应用前景
5 CD146与间充质干细胞
    5.1 CD146是MSCs的标志分子
    5.2 CD146推动对间充质干细胞认知的发展
    5.3 CD146与MSCs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在应用研究中的意义
6 CD146与肿瘤及肿瘤微环境
    6.1 CD146是肿瘤“恶性”的标志分子
    6.2 CD146调控肿瘤增殖和转移的机制
    6.3 CD146重塑肿瘤微环境
    6.4 CD146成为肿瘤治疗新靶点
7 CD146与免疫
    7.1 CD146是T细胞活化的标志分子
    7.2 CD146+T细胞的功能
    7.3 CD146与T细胞免疫相关疾病
    7.4 CD146与其他免疫细胞
8 可溶性CD146
    8.1 sCD146的来源
    8.2 sCD146与疾病诊断
    8.3 sCD146的生理功能
9 CD146抗体
    9.1 CD146抗体与靶向治疗
    9.2 CD146抗体的临床诊断意义
    9.3 CD146的其他抗体

(8)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基于UPLS-MS技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在肝切除术后预后预测价值评估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在肝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长链非编码RNA LINC0216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LINC02163的分子特征以及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1.1 材料及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LINC02163对肝细胞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1 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LINC02163调控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细胞肝癌侵袭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假基因来源的RNA在肝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路线
    1.4 本文创新性
    1.5 研究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耗材
    2.2 仪器与设备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细胞保存、复苏、培养以及冻存
    2.5 质粒构建
    2.6 细胞转染
    2.7 细胞计数生长实验
    2.8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2.9 CCK-8细胞增殖实验
    2.10 克隆形成实验
    2.11 EdU实验
    2.12 Transwell迁移实验
    2.13 Transwell侵袭实验
    2.14 临床肝癌患者样本收集
    2.15 RNA提取、逆转录反应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2.16 RNA核质分离实验
    2.17 Western blot
    2.18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19 抑制剂的配制和处理细胞
    2.20 动物实验
    2.2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肝癌发生和进展相关的假基因来源的RNA的筛选
    3.2 体外实验筛选与肝癌发生和进展相关的假基因来源的RNA
    3.3 UBE2SP1在肝癌中表达升高并且与肿瘤恶性进展相关
    3.4 UBE2SP1促进肝癌生长和转移
    3.5 UBE2SP1 通过上调UBE2S发挥促癌作用
    3.6 UBE2SP1 通过抑制miR-214-3p进而促进UBE2S,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生长和转移
    3.7 UBE2SP1表达失调机制研究
    3.8 UBE2SP1在其余肿瘤中的初步研究
    3.9 HBV相关肝癌的假基因来源的RNA-miRNA-mRNA网络
    3.10 肝癌血管侵袭相关的假基因来源的RNA-miRNA-mRNA网络
4 讨论和展望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Pseudogene-derived lncRNAs and their miRNA sponging mechanism in human cancer
    References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肿瘤血管研究及其在肝癌领域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陈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miR-557通过靶向RAB10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叶善平. 南昌大学, 2021(01)
  • [3]PAI-1通过PTEN/PI3K/AKT信号通路引起肝癌失巢凋亡抵抗的相关研究[D]. 陶鹏先. 兰州大学, 2021(09)
  • [4]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买为丽旦·衣明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D]. 贺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D]. 马雨水.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7]CD146三十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段红霞,熊朝亮,景林,徐庆吉,刘晶玉,马欣然,王大吉,向建全,何志恒,冯静,阎锡蕴.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0(12)
  • [8]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D]. 邢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9]长链非编码RNA LINC0216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罗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10]假基因来源的RNA在肝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 楼威洋. 浙江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肿瘤血管研究及其在肝癌领域的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