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人人健康的道德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程世平[1](2021)在《关于道德责任的当代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研究得以展开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伦理实践精神的本质要求,它既是道德主体之外的一个伦理道德规范要求,又是道德主体的一个内在品质,道德责任问题亦是伦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伦理道德难题层出不穷,与此相应,人类乃至每个个体的道德责任必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伦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我们亟须重新思考:道德责任的新时代内涵是什么?新时代集体道德责任与个体道德责任如何界定与区分?
谢晋[2](2021)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中的公民道德责任问题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的分析》文中提出
倪元振[3](2021)在《我国优秀运动员社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丽巧[4](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生态道德责任研究》文中提出
王杰[5](2021)在《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状况及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巨大活力使得当今社会迈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快捷性等特点也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道德观。中学时期是个体道德责任感发展完善的关键期,对其进行教育影响和干预能够产生显着作用。作为从小接触互联网的新时代青少年,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在新媒体时代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研究采用问卷法结合访谈法的方式对S省共6所初高中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80份,经筛选整理后有效问卷为446份。访谈对象为3名初中生和3名高中生。经过调查发现,新媒体介入中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特点呈现出中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网络化,中学生接触的新媒体设备多样化,中学生网络参与常态化,中学生关注的资讯内容娱乐化以及媒体信息对中学生的影响双重化等特点。笔者将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按照具体内容划分为指向自我及熟人的道德责任感、指向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指向人类未来发展的道德责任感;按照结构划分为道德责任认知、道德责任情感、道德责任行为倾向。经过调查发现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存在以下问题:道德责任感各个维度发展不平衡;自我道德责任感发展呈现个人化取向;部分中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发展呈现冷漠化趋势;部分中学生对人类未来的道德责任感较弱。通过分析可知,主要原因是:新媒体信息的弱可控性导致了中学生道德价值选择偏差;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标准;新媒体环境中的世俗利益观扭曲了中学生的道德责任观;新媒体传达的即兴主义降低了道德责任的认同感;新媒体环境中的“独善其身”一定程度上覆盖了道德责任的超功利性;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影响冲淡了学校德育的主体性地位。针对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如下策略:第一,加强新媒体时代信息监督和管理强度;第二,改变泛娱乐化现象,明确中学生道德责任标准;第三,扭转中学生的世俗利益观,重塑道德的超功利性;第四,培养中学生长远发展的道德责任理念;第五,加强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教育;第六,强化新媒体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地位。
唐楚茵[6](2021)在《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课题。基层公务员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执政党在基层的鲜活旗帜。基层公务员要承担起治理责任,落实道德责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基层公务员落实道德责任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基层治理工作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新时代赋予基层公务员以新的道德责任内涵,包括理想信念坚定、敢于担当、忠诚清正、为民服务等,这也是新时代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当前,基层公务员主要通过科层机制、激励机制、问责机制和个体内驱机制等四种机制实现道德责任的落实,其包含着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的两个维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或修订多项法律法规,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大监督执纪力度等,以确保道德责任落实机制的顺利运行。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的落实也仍然存在以下困境:首先,我国尚未建构起行政伦理法律体系,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散见于中央或地方的各项法律制度文本,定义模糊;其次,我国现有监督监察机构的行政伦理监督职能不突出,行政伦理监督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一些基层公务员存在避责行为,道德责任意识不足。建立和完善道德责任落实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出台行政伦理的专项法律,建立行政伦理监督监察机构,加大行政伦理执法力度;二是完善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体系,包括行政伦理教育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监察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三是在社会中推广道德责任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汲取中国传统优秀的行政伦理观以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兰岚[7](2021)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是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提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的要求,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佐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路,构成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思维整体。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之基——价值之维——历史之脉——现实之问——巩固之策的逻辑顺序,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现实问题。系统研究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现状,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同时借鉴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现代制度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辩证分析与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进行多维分析。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五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论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阐述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对意识形态责任、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的确立依据及主要内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内涵及主要内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就是指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向各级党组织、高校职能部门及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职责制度。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对党委及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责任的相关要求、各高校制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要求。第二部分分别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重点阐述了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考察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建设的历程,特别是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包括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创新、围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丰富意识形态责任建设内容以及警惕极“左”教育思想和批判斗争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等几个方面,这些经验教训对于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现状,重点从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认知、责任认同、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责任制度执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总结了高校落实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结合问卷数据分析及访谈情况指出当前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重对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从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创新制度建设思路、强化制度执行、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抓好配套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
毕然[8](2021)在《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形态为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技术创新性革命供给了空前动力,也为生态危机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它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内蕴的张力不断强化了生态环境治理意识提升、治理内容丰富、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技术能力进步,而且其中的伦理反思或批判实际地担负着这种强化的内在理想尺度的功能。于是,生态伦理的思维逻辑和行动规程就在新的时代变革发展中具备了社会价值寻索的本体论意蕴,而现代管理所应呈现的生态伦理价值自是其题中之义。众所周知,工业文明以来的西方生态伦理始终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纷争,如何化解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维定势下的全球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的尊重并保护、开发和利用显然是决定人类生存发展的限度与进度的本质性议题。现代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理应坚守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对其进行批判性校正,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引,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将生态伦理的公正、平等、有序、绿色、和谐等价值理念合理地嵌入现代管理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整体主义治理框架中。这喻示着,现代社会发展不仅要促成人们生态认知的格式塔转换,以共生同在、互惠并联、深层融合的生态思维范式重新检视人与自然之间所应建构的和谐共生模式;同时,应契合生态理性内核来赋予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生态伦理关切,使其在公共决策、协调、合作、监督等管理职能中统筹运用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技术引领观,以生态正义的价值追求维护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本文基于管理价值视域下对生态伦理理论进行审视来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实质,通过现代管理思想史的简要回顾以透视生态伦理理念的演进变化、逻辑关联及其现实需求所呈示的价值偏好,力图揭示生态伦理的理论困境并形成具有实践影响的价值规约和导向,为现代管理的价值选择提供生态整体主义的公正、平等、自由、和谐的伦理发展路向设计依据,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向东梅[9](2021)在《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研究》文中认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云南省大理市南五里桥村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有着积极的区域示范效应。南五里桥村的公民道德实践,对于丰富和发展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成果,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指出,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作为建设着力点。”本文从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相关的文献研究入手,着眼于公民道德建设实现路径的进一步优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梳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在“四个着力点”层面的具体实践、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深化了对农村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认识。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公民道德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交融,公民道德建设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肖银[10](2021)在《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德责任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普遍规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规定,它是个体对他人及社会价值链条的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道德责任贯穿于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始终,公民只有不断将道德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红是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经济相互交融和发展的产物,它是自媒体时代的一股新鲜血液,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而且给人民大众带来了全新多元的价值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红也引起了各种道德责任危机和社会问题,由于自媒体的传播迅速和影响范围广泛的特点,不良网红现象不断冲击着国家的道德底线,激化矛盾,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一共五个部分,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针对网红这一特殊的新兴群体,深入分析研究网红兴起泛滥所引起的一系列道德责任缺失现象,希望能为解决网红带来的社会问题提供思路。第一部分通过对国内外道德责任思想理论研究的追溯,以及对国内外网红问题研究的现状分析,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并作好思路和方法上的思考和设计;第二部分从学术上对自媒体、网红和道德责任进行了概念性的厘定,从本质上归纳了自媒体、网红和道德责任的特点,从历史维度对讲述了自媒体的类型和网红的发展变迁,从理论上对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进行了区分,并归纳出网红道德责任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网红道德责任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大量的网红道德案例,对网红现象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揭示网红道德责任缺失对社会的危害;第四部分从网红主体道德责任意识不强、网红受众鼓动助长不正之风、网红背后资本对道德责任的裹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道德责任“把关人”作用的缺失五个方面剖析其道德责任缺失的成因;最后,依据前文对网红道德责任问题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红道德责任的培育提升路径,具体是从网红加强自我规范、受众提高道德素养、媒体做好宣传引导、网红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和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五个方面实施,只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责任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
二、试论人人健康的道德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人人健康的道德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道德责任的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德责任的新时代内涵 |
(一)中国传统道德责任的体现 |
(二)道德责任与能力 |
(三)道德责任的主体 |
(四)道德责任的对象 |
二、集体道德责任与个体道德责任 |
(一)集体承担道德责任的表现 |
(二)集体道德责任与个体道德责任的区分 |
(三)集体道德责任的分配方式 |
(5)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状况及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新媒体的相关研究 |
2.道德责任感的相关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新媒体 |
2.新媒体时代 |
3.中学生 |
4.道德责任感 |
(四)理论基础 |
1.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
2.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工具 |
1.调查问卷 |
2.访谈提纲 |
(二)样本选择 |
1.问卷发放对象 |
2.访谈对象 |
(三)开展调查 |
1.预测阶段 |
2.调查阶段 |
三、新媒体介入中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特点 |
(一)中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网络化 |
(二)中学生接触的新媒体设备多样化 |
(三)中学生网络参与常态化 |
(四)中学生关注的资讯内容娱乐化 |
(五)媒体信息对中学生的影响双重化 |
四、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现实状况 |
(一)指向自我及熟人的道德责任感 |
1.认知较为清晰,多数中学生自我发展方向明确 |
2.部分中学生情感表达不畅 |
3.行为倾向整体呈正向化,少部分呈现出消极化 |
(二)指向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
1.对人的认知较为清晰,对物的认知存在模糊 |
2.大多数中学生道德责任情感层次较高 |
3.行为倾向整体正向化,部分呈现出犹豫化 |
(三)指向人类未来发展的道德责任感 |
1.认知整体积极化,部分呈现功利化特点 |
2.情感多数积极化,少数中立化 |
3.行为倾向整体呈长远化趋势,部分呈现出短视性 |
五、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差异分析 |
(一)性别差异 |
(二)年级差异 |
(三)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 |
(四)是否为学生干部差异 |
(五)是否为住校生差异 |
(六)就读学校位置差异 |
(七)有无网络信息管理差异 |
(八)新媒体信息影响方向差异 |
六、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问题及成因 |
(一)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问题 |
1.道德责任感各个维度发展不平衡 |
2.自我道德责任感发展呈现个人化取向 |
3.部分中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发展呈现冷漠化趋势 |
4.部分中学生对人类未来的道德责任感较弱 |
(二)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新媒体信息的弱可控性导致了中学生道德价值选择偏差 |
2.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标准 |
3.新媒体环境中的世俗利益观扭曲了中学生的道德责任观 |
4.新媒体传达的即兴主义降低了道德责任的认同感 |
5.新媒体环境中的“独善其身”一定程度上覆盖了道德责任的超功利性 |
6.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影响冲淡了学校德育的主体性地位 |
七、新媒体时代中学生道德责任感问题的教育应对 |
(一)加强新媒体时代信息监督和管理强度 |
1.加强新媒体信息管理,提高中学生责任认知水平 |
2.积极引导新媒体影响方向,坚定中学生道德责任情感 |
3.净化新媒体舆论环境,促进中学生道德责任行为正向化 |
(二)改变泛娱乐化现象,明确中学生道德责任标准 |
1.减少娱乐化新闻的传播空间 |
2.明确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标准 |
(三)扭转中学生的世俗利益观,重塑道德的超功利性 |
1.传递正确的利益观 |
2.协调中学生的道德责任调控 |
(四)培养中学生长远发展的道德责任理念 |
1.明确即兴主义对中学生责任观的消极影响 |
2.树立长远考虑的责任意识 |
(五)加强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教育 |
1.引导中学生明确独善其身的社会消极影响 |
2.做好中学生个人和集体主义价值冲突中的引领 |
3.树立中学生和谐本位的社会主义集体道德观 |
(六)强化新媒体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地位 |
1.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地位 |
2.学校道德教育的自身优化 |
3.统筹规划多元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对中学生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6)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概述 |
2.1 .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的内涵及其特征 |
2.1.1 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的内涵 |
2.1.2 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的特征 |
2.2 基层公务员落实道德责任的基本价值 |
2.2.1 发挥基层公务员的主观能动性 |
2.2.2 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 |
2.2.3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
第三章 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的主要类型及内在逻辑 |
3.1 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的主要类型 |
3.1.1 自上而下的科层机制 |
3.1.2 需求导向的激励机制 |
3.1.3 问责追责的惩处机制 |
3.1.4 个体情感的内驱机制 |
3.1.5 四种机制的互动关系 |
3.2 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的运行逻辑 |
3.2.1 强制性逻辑 |
3.2.2 互动性逻辑 |
3.2.3 实践性逻辑 |
第四章 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运行的现状及困境 |
4.1 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运行的现状 |
4.1.1 重视道德建设,塑造基层公务员的道德责任人格 |
4.1.2 完善道德责任评价标准,强化道德责任落实机制保障 |
4.1.3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落实道德责任的积极性 |
4.2 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运行的困境 |
4.2.1 以道德责任为核心的行政伦理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
4.2.2 行政伦理监督监察职能有待完善 |
4.2.3 部分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意识淡薄 |
第五章 优化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的对策 |
5.1 完善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的法治建设 |
5.1.1 建立行政伦理法律体系 |
5.1.2 提升行政伦理执法力度 |
5.2 完善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 |
5.2.1 建立行政伦理教育机制,培养道德责任意识 |
5.2.2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避免避责行为 |
5.2.3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保障落实道德责任 |
5.2.4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落实道德责任积极性 |
5.3 营造落实道德责任的社会氛围 |
5.3.1 提高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与治理能力 |
5.3.2 汲取中华传统优秀行政伦理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7)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理论之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责任 |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 |
(三)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 |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思想 |
(一)以“党管原则”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提供坚强保证 |
(二)以“两个巩固”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
(三)“立德树人”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
第二章 价值之维: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要求 |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 |
(二)推动教师立德树人责任落实 |
(三)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诉求 |
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
(一)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
(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 |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第三章 历史之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发展历程 |
一、过渡时期新中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初步探索 |
(一)初步建立了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 |
(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课程设置指导地位的制度 |
(三)明确了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学习制度要求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曲折发展 |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制度框架确立 |
(二)反右扩大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 |
(三)纠“左”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走向正常化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体系化发展 |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逐步走向体系化 |
(二)构建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体制机制 |
(三)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融入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 |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基本经验及教训 |
(一)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二)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创新 |
(三)围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丰富意识形态责任建设内容 |
(四)警惕“极左”教育指导思想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 |
第四章 现实之问: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一)党委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全面确立 |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主体认同显着提升 |
(三)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
(四)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行为规范得以明确 |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党委落实教师意识形态领导责任有待加强 |
(二)教师意识形态责任主体认知有局限 |
(三)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
(四)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执行力度有待增强 |
三、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制度建设思路相对滞后 |
(二)制度普及教育尚未形成常态化 |
(三)良好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
(四)制度建设配套制度尚不健全 |
第五章 巩固之策: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路径 |
一、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根本保证 |
(一)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 |
(二)提升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领导 |
(三)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 |
二、创新制度建设思路是必然要求 |
(一)注重责任制度设计可操作性 |
(二)增强责任制度建设的创新性 |
(三)提升责任制度建设的协同性 |
三、强化制度执行是关键环节 |
(一)增强制度执行自觉 |
(二)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
(三)强化制度执行效度 |
四、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是重要抓手 |
(一)认知层面:自觉加强对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学习 |
(二)认同层面:形成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认同 |
(三)践行层面:促成教师落实意识形态责任的行为自觉 |
五、抓好配套制度建设是重要保障 |
(一)完善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宣传教育制度 |
(二)建立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激励制度 |
(三)构建全方位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监督评价制度 |
(四)健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追责问责制度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8)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本质 |
第一节 生态伦理的阐释 |
一、西方生态伦理的思想流变 |
二、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内涵及特征 |
第二节 多学科视角的生态伦理属性 |
一、政治学视角:基于政治权力的生态伦理属性 |
二、经济学视角:共生和绿色的可持续性经济管理 |
三、社会学视角:社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 |
第三节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基本规定 |
一、生态伦理的价值理念 |
二、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
三、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 |
四、生态伦理的维护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代管理视域下的生态伦理历史演进 |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价值定位——效率至上 |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人性假设基础 |
二、科学管理的管理模式:控制自然的祛魅化设计 |
三、理性逻辑的科学化功利价值取向 |
四、“经济人”假设的反生态伦理省思 |
第二节 行为科学管理的价值转换——情感依托 |
一、行为科学管理的“社会人”人性假设基础 |
二、行为科学理论模式: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凸显 |
三、情感激励的生态化行政伦理扩展 |
四、行为科学理论的生态伦理缺失 |
第三节 系统权变管理的价值探索——因境制宜 |
一、系统权变管理的“复杂人”人性假设基础 |
二、系统权变管理的管理模式:人境关系的动态化调适 |
三、动态持衡的多元化政府伦理关系 |
四、系统权变时期的方法论评价 |
第四节 知识与文化管理的价值创造——互生共存 |
一、知识与文化管理的“文化人”人性假设基础 |
二、知识与文化管理模式:人智关系的持续化建设 |
三、生态和谐的人本化行政文化结构 |
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人”的内在限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向度 |
第一节 现代社会管理的生态意识理念 |
一、生态健康意识——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
二、生态优先意识——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
三、生态环境意识——引领社会绿色发展 |
第二节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的价值体系 |
一、生态公正:政府生态伦理管理的核心价值 |
二、生态自由:公共管理秩序建构的目标价值 |
三、生态平等:道德主体利益协调的价值根基 |
四、生态和谐:和谐社会伦理调和的价值趋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实现困境与出路 |
第一节 生态伦理在现代管理中的实现困境 |
一、现代管理的主体性困境:主体价值的公平失允 |
二、现代管理的目标困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受阻 |
三、现代管理的秩序困境:生态安全的秩序失衡 |
四、现代管理的文化困境:中西生态伦理的融突 |
第二节 公共社会治理实现生态伦理的出路 |
一、构建生态伦理观念以践行协调共生的价值理念 |
二、实施生态伦理战略以推动生态化的社会经济发展 |
三、加强生态法治建设以维护生态安全的稳定秩序 |
四、创新生态文化理念以促进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建构之维 |
第一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伦理价值阐释 |
一、基于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伦理价值构建 |
二、生态善治对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
第二节 中国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决策模式 |
一、生态管理及其决策理念建构 |
二、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决策运行模式 |
第三节 生态伦理视域下生命安全健康的价值阐释 |
一、生命安全健康的理性制衡内蕴 |
二、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生态行政价值观建构 |
三、中国政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实现路径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一章 公民道德建设及其相关概念 |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概念 |
(一)公民 |
(二)公民道德 |
(三)公民道德建设 |
二、公民道德的实践养成 |
第二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 |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 |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 |
(一)建国30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探索(1949 年-1979 年) |
(二)改革开放40年公民道德建设实践(1978-2018 年) |
(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2017 年下半年至今) |
第三章 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
一、南五里桥村基本情况 |
(一)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二)公民道德建设基本情况 |
二、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
(一)社会公德方面 |
(二)职业道德方面 |
(三)家庭美德方面 |
(四)个人品德方面 |
第四章 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一、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 |
(二)公民道德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 |
(三)公民道德建设助推民族团结取得实效 |
(四)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相融合 |
二、存在的问题 |
(一)村民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 |
(二)男性在家庭美德建设活动中参与度不足 |
(三)现代职业道德意识不足 |
(四)个人品德建设中外部动力作用不明显 |
(五)新乡贤储备力量略显不足 |
(六)网络道德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
第五章 进一步优化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
一、推动社会公德的实践养成 |
(一)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
(二)营造明德向善的道德环境 |
(三)发挥制度在道德建设中的规范作用 |
二、推动职业道德的具体化建设 |
(一)推进农民职业道德相关制度建设 |
(二)丰富农民职业道德建设内容 |
(三)提高农民主体性教育意识和自我培育能力 |
三、加大家庭美德的建设力度 |
(一)传承优良家风,充实家庭美德内容 |
(二)发挥女性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三)增强男性在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份量 |
四、实现个人品德建设常态化 |
(一)重视个体道德实践养成 |
(二)借助外部动力推动个人品德建设 |
五、强化道德阵地建设,丰富网络道德实践 |
(一)强化道德阵地建设,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机制 |
(二)培育新乡贤人才,参与农村道德建设 |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道德内容建设 |
(四)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丰富网络道德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状况 |
2.国外研究状况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创新之处 |
二、自媒体、网红、道德责任相关概念阐释 |
(一)何为自媒体 |
1.自媒体的概念 |
2.自媒体的特征 |
3.自媒体的类型 |
(二)何为网红 |
1.网红的概念 |
2.网红的特点 |
3.网红的变迁发展 |
(三)何为道德责任 |
1.道德责任的概念 |
2.道德责任的特点 |
3.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 |
(四)何为网红道德责任 |
1.网红与自媒体人 |
2.网红与公众人物 |
3.网红道德责任的主要内容 |
三、网红道德责任现状调查及网红现象的影响 |
(一)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现状调查及分析 |
1.问卷概况 |
2.数据分析 |
3.问题分析 |
(二)网红现象的正面影响 |
(三)网红现象的负面影响 |
1.宣扬不正之风,污染社会环境 |
2.传播低俗内容,腐蚀文化根基 |
3.误导青少年价值观,损害身心健康 |
4.诱发违法犯罪,破坏社会秩序 |
四、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
(一)网红主体道德责任意识不强 |
1.网红年轻化,道德责任意识淡薄 |
2.网红道德责任划分不明确,道德评价系统紊乱 |
3.道德责任教育严重缺位 |
(二)网红受众鼓动助长不正之风 |
1.窥私心理 |
2.盲从心理 |
3.冷漠心理 |
(三)资本推手对道德责任的裹挟 |
1.流量至上 |
2.规则残酷 |
3.资本裹挟 |
(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1.极端利己主义的出现 |
2.收入分配不均 |
3.消费主义盛行 |
(五)道德责任“把关人”作用的缺失 |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2.监管不到位 |
3.惩罚力度不够 |
五、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培育的对策研究 |
(一)网红加强自我规范 |
1.增强主体自律,做好正面引导 |
2.生产有内涵、有价值的文化产品 |
3.把握好流量变现的度,守好道德底线 |
(二)受众提高道德素养和责任精神 |
1.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树立正确“网红观” |
2.提高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3.增强责任和法律意识,敢于监督 |
(三)媒体做好宣传引导 |
1.树立专业拔尖的网红标杆,传播正能量 |
2.引导发展健康多元的网络文化 |
3.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四)强化网红企业的社会责任 |
1.提高网红准入门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
2.加强网红平台的监管 |
3.提高媒介平台的道德底线意识,推动网红经济有序发展 |
(五)政府完善相关法规并加强监管 |
1.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
2.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网红的违法成本 |
3.不断整顿网络秩序,形成民正风清的网络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现状问卷调查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试论人人健康的道德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道德责任的当代思考[J]. 程世平. 才智, 2021(33)
- [2]重大传染病防控中的公民道德责任问题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的分析[D]. 谢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3]我国优秀运动员社会责任研究[D]. 倪元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4]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生态道德责任研究[D]. 杨丽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状况及培养策略研究[D]. 王杰.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基层公务员道德责任落实机制研究[D]. 唐楚茵.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7]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D]. 兰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D]. 毕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研究[D]. 向东梅. 大理大学, 2021(10)
- [10]自媒体时代网红道德责任培育研究[D]. 肖银.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