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猕猴桃根注射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与免疫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地尧[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常见妇科疾病中药处方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促进中药方剂的临床合理运用,提高女性疾病诊疗水平,本文选取了常见的3种妇科疾病(乳腺炎、盆腔炎及月经不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药处方的组方规律及作用机制,并科学诠释妇科病经典方剂“生化汤”的作用机制,以及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的科学含义。方法:研究的第一部分,是对3个中药处方数据库(治疗乳腺炎、盆腔炎及月经不调中药处方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首先,在省会城市多所三甲中医院收集了临床真实医疗世界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处方,通过统计分析,筛选了3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乳腺炎、盆腔炎及月经不调),并对有效处方分别建立了3个疾病的中药处方数据库,再采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别挖掘分析3个中药处方数据库的药物频次、核心药物组合和新方药物组合,并分析了各疾病处方中所有中药的性味归经信息。然后,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得出的结果,再结合中医对疾病分型、病因、病证的分析,总结得出了中医治疗女性疾病的用药规律,以及中药处方的组方原理。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挖掘出的高频中药和核心药物,分别构建“药物分子-疾病靶点”网络、“核心药物组合-疾病靶点/信号通路”,并详细查询和分析基因功能注释、信号通路的作用功能和相关文献,总结阐述治疗3种常见妇科疾病中药处方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第三部分,是基于分子药理学角度,对治疗妇科疾病的经典方剂“生化汤”的作用机制,以及君臣佐使配伍科学含义的研究。研究通过构建“药物分子-疾病靶点网络”,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的科学含义,再根据网络中的关键靶点解释生化汤的作用机制。结果:数据挖掘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治疗乳腺炎中药处方数据库(DPTM)中,共计有135味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蒲公英、甘草、白芍、橘核;利用关联规则算法共挖掘出12组治疗乳腺炎的核心药物组合,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共挖掘出新方组合4个;治疗乳腺炎的中药药性多“寒”“温”“平”为主,药味多以“苦”“甘”“辛”为主,归经多以归“肝”“胃”“肺”“脾”经居多。(2)在治疗盆腔炎中药处方数据库(DPTPID)中,共计有229味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丹参、赤芍、大血藤等药物;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出12组核心药物组合,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共挖掘出新处方组合6个。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善用性温或性寒、味苦、归肝经的药物治疗盆腔炎。(3)在治疗月经不调的中药处方数据库(DPTIM)中,共计有234味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当归、甘草、菟丝子等药物,采用关联规则挖掘出了数据库中频繁出现的14对核心药物组合,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共挖掘出新处方组合7个。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善用性温或性寒、味甘或苦、归肝经的药物治疗月经不调。关于治疗常见妇科疾病中药处方的作用机制结果如下:(1)高频药物治疗乳腺炎的潜在靶标,主要是细胞粘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6(IL-6)、脂多糖(LPS)结合蛋白(LBP)和乳运铁蛋白。核心药物组合治疗乳腺炎的潜在信号通路主要有NF-κB信号通路、免疫系统、PI3K/Akt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进而可推测出中药处方主要是作用于上述靶点和通路,发挥抗炎、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炎的目的。(2)高频中药作用于盆腔炎疾病的高相关靶点有5个,即为CRP、IFNG、TIRAP、IL2和CCL2。核心药物组合作用于盆腔炎的高相关信号通路有6条,即为免疫系统、MA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可推测出中药处方是主要作用于上述靶点和通路,发挥抗炎、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从而对盆腔炎进行治疗。(3)高频中药作用于月经不调的高相关靶点有31个,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处方主要从激素调节、调节子宫平滑肌活动、抗栓、抗炎、镇痛和补血等6个方面,发挥治疗月经不调的作用。关于生化汤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为:生化汤主要从激素调节、调节子宫平滑肌活动、抗栓、抗炎、镇痛和补血6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关于生化汤君臣佐使科学含义研究结果为:(1)生化汤中,君药(当归)对应的主证疾病靶点数为方中最多,与中医药理论对“君药”的定义(治疗主证的“主要治疗作用”)相符;(2)生化汤中,臣药(川芎)对应的主证疾病靶点数量仅次于君药,与中医药理论对“臣药”的定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症的药物)相符;(3)佐药(干姜与桃仁)的药物分子没有对应主证的靶点,推测其对应的是兼证的疾病靶点;同时使药(甘草)对应一定数量的主证靶点,推测其可调节方中其他药物对靶点的作用强度(抑制),与中医药理论对“调和使药”的定义(调和诸药作用强弱的药物)相符合。结论:全文融合了数据挖掘、分子药理学和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开展了中医药治疗疾病复杂体系的网络分析,并采用了分子药理学、中药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评定标准,使得本研究在保持中医药治疗疾病“辨证论治”、“多分子”、“多靶点”等特点的同时,能更好地汇聚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与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中西医沟通的桥梁。研究开辟了运用最现代的科学语言解释古老中医药理论的新径,推动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成果的交融发展。
潘磊[2](2019)在《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风”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联系及风药治疗肺癌的内在机理;总结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方法与规律,为临床应用风药治疗肺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回顾历代医家对“风药”理念的认识,概述风药内涵,同时对本研究所纳入风药的范围进行界定;(2)对“风邪致癌”、“风药抗癌”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进行总结,探讨“风药治疗肺癌”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在机制。2.统计分析:对近30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伍用风药治疗肺癌的验案方剂、经验方等进行筛查收集,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西医治疗、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中风药应用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使用Weka3.8.3对不同条件下方剂中使用的各风药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一共得到1076首现代方剂,共涉及454味中药,17个门类;总计18177味次,其中风药有164味(16类),共计6976味次(占所有药物味次综合的38.4%);以发散祛风药使用味数(19味)最多,其次是祛风解毒药(14味)和祛风除湿药(13味);风药类型以健脾息风药应用频次最高,总味次的18.1%,其次是祛风润燥药(13.8%)、祛风化痰药(11.1%)、养阴息风药(8.17%)、祛风解毒药(7.78%)、搜风通络药(5.91%)等,高频风药分别为黄芪、白术、半夏、薏苡仁、杏仁、地黄、桔梗、北沙参、神曲、蚤休、山药、露蜂房、蜈蚣、夏枯草、白芍、鳖甲、壁虎等。常见药对及药物组合有白术-黄芪,黄精-黄芪,黄精-白术-黄芪,白术-蚤休-黄芪,北沙参-鳖甲,淫羊藿-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白术,蟾皮-黄芪,黄芪-南沙参-北沙参,升麻-黄芪,露蜂房-蚤休-黄芪,龙骨-牡蛎,天南星-半夏,桔梗-杏仁、蜈蚣-全蝎等;其它药物类型中药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补虚药(14.35%)、清热药(12.24%,其中清热解毒药在所有清热药中的占比为67.10%)、化痰止咳平喘药(9.75%)等。结论:1.风药有广义狭义之分,从治风的角度考虑,应取其广义。2.风邪的致病特点与肺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肺脏易受风邪外侵和内熏最终产生癌变的病理基础,且与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可表现为不同的风邪夹杂症状;风药治疗肺癌所发挥功效的主要机制除风药本身所具有的功效外,还主要在于开通玄府。3.针对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不同西医治疗史及不同联合治疗方法等,常用风药类型及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有一定差异,但皆以健脾息风、祛风润燥、祛风化痰、祛风解毒、养阴息风等风药类型为主。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之间最为常见的配伍类型为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类风药之间的配伍,其次是相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以及各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4.风药应用贯穿肺癌治疗全程,还常配伍(药用频率从高到低)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等其它类型中药,以达协同抗癌之效。
张洁[3](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韦一飞,甄丹丹,甄汉深[4](2017)在《美味猕猴桃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美味猕猴桃为猕猴桃科猕猴桃属植物,具有清热、利尿、活血、消肿,治肝炎、水肿、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淋浊和抗肿瘤作用。美味猕猴桃根的乙醇和正丁醇提取物含有三萜类等化合物,如熊果酸,毛花猕猴桃酸B,2α,3β,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和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等,具有明显的抗肿瘤和保肝作用。概述了美味猕猴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马思远,黄初升,刘红星,韦柳斌[5](2016)在《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为猕猴桃根猕猴桃属植物,我国特有的猕猴桃品种。其根又称为藤梨根,包含甾体、黄酮、萜类等多种物质,其活性成分主要为三萜、多糖类,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研究表明,中华猕猴桃根具有抗病毒、抗炎、抗癌的作用,治疗肿瘤效果显着,并在民间中广为使用,该文对中华猕猴桃根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活性进行了阐述。
张丹丹[6](2017)在《TEOA抗人结肠癌细胞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结肠癌发病率呈现明显的逐年增长趋势,成为人类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较多,有效的临床药物也有所欠缺。随着结肠癌患者人数增加,死亡率较高,抗结肠癌药物的研发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已经获得广泛认可,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TEOA),是从畲族习用抗肿瘤中草药毛花猕猴桃根中提取出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我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报道证明了 TEOA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炎、抗病毒作用,但关于其作用机理的研究鲜有报道。自噬性细胞死亡通常被称为Ⅱ型程序性死亡,通过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将包裹的细胞器和蛋白消化、降解、吞噬。探究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作用机制,对寻找治疗癌症临床药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三株不同人源的结肠癌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究TEOA抗人结肠癌细胞作用机制,进而为TEOA的新药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更深入的理论依据。1..TEOA对三株人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增殖抑制作用及形态学观察本章以三株不同类型不同蛋白表达的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SW480、HCT116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考察不同药物浓度、不同作用时间TEOA对人结肠癌的生长抑制率;利用平板克隆实验考察TEOA对人结肠癌SW620、SW480、HCT11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运用结晶紫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TEOA对人结肠癌细胞形态学影响。结果显示,TEOA对三株人结肠癌SW620、SW480、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呈剂量依赖性,能够抑制三株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诱导三株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SW480、HCT116)产生不同程度的空泡现象。2.TEOA抗人结肠癌SW620细胞作用机制探讨采用流式细胞仪PI/Annexin V-FITC双染色法测不同TEOA浓度作用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凋亡率;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凋亡标志性蛋白caspase-9和PAR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EOA能引起人结肠癌SW620早凋和晚凋,并且凋亡率呈现剂量依赖性;TEOA激活了凋亡标志性蛋白capase-9和PARP蛋白的剪切,并且蛋白表达量随TEOA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综合实验结果可以初步说明TEOA能诱导人结肠癌SW620细胞凋亡。采用MDC染色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TEOA作用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产生的自噬小体数量;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及p62表达量;结果显示,药物处理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内成熟自噬小体的数量随TEOA浓度的增高而增加;TEOA明显促进了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及p62蛋白的表达,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利用MTT、流式细胞仪PI/AnnexinV-FITC双染色法、western blot考察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存活率、凋亡率以及凋亡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细胞自噬被抑制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存活率、凋亡率以及凋亡标志蛋白PARP表达水平都没有明显提高。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说明TEOA引发人结肠癌SW620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通路上相关蛋白(PERK、p-PERK、eIF2α、p-eIF2α、CHOP)及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62、Parkin、PINK1)的表达水平,利用荧光探针DCFH-DA进行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结果显示TEOA能够使p-PERK、p-eIF2α、CHOP蛋白表达量上调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PERK、eIF2α蛋白表达量不变;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PERK、p-PERK、eIF2α、p-eIF2α、CHOP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明显;说明TEOA可剂量性提高p62、Parkin、PINK1蛋白表达水平,自噬抑制后,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TEOA药物作用后,人结肠癌SW620细胞内ROS升高,伴随剂量依赖性;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推测TEOA通过内质网应激PERK/eIF2α/CHOP通路及ROS介导的线粒体自噬p62/Parkin/PINK1通路诱导人结肠癌SW620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3.TEOA抗人结肠癌SW480细胞作用机制初步探索本部分利用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测不同药物浓度TEOA作用后,人结肠癌SW480细胞内被MDC染色的自噬小体的数量;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p62蛋白表达量变化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EOA浓度越高,人结肠癌SW480细胞荧光强度越强,自噬小体越多;TEOA能够提升LC3-Ⅱ、p62蛋白表达水平;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p-PERK和p-eIF2α蛋白表达水平提高,而PERK和eIF2α总蛋白表达量不变;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TEOA诱导人结肠癌SW480细胞发生自噬,TEOA浓度越高,细胞自噬程度越大;TEOA可能是通过内质网应激GRP78/PERK/eIF2α/CHOP通路诱发人结肠癌SW480细胞自噬死亡。本文通过不同的实验对TEOA诱导人结肠癌细胞自噬的作用途径进行论证,为开发治疗结肠癌的新药提供临床和理论依据。
肖祥,孙荣进,江善清,杜婷,杨光义,叶方[7](2014)在《猕猴桃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对近10年来猕猴桃根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猕猴桃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突出的表现为抗肿瘤、增强免疫和抗氧化三个方面,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为猕猴桃根的药理活性成分的筛选和制剂的研发。
陈美安[8](2014)在《抗畜禽支原体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的研制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支原体导致的猪支原体肺炎、鸡毒支原体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目前支原体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欠佳,兽医临床常用的泰乐菌素等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和药物残留问题被普遍关注,急需开发廉价、高效、广谱、无毒的中药复方抗畜禽支原体制剂。为进一步研制抗畜禽支原体中药复方,本课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南药两面针、广藿香、南板蓝根、黄连、黄芩、黄柏、甘草、白鲜皮、土槿皮、艾叶等10味中药,通过体外微量药敏试验,结合中兽医理论基础和中药药剂学理论,筛选出有效的抗畜禽支原体单味中药及最佳中药复方,通过药效学试验评价最佳中药复方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并将其制成中药复方颗粒剂,同时对该复方颗粒剂进行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1抗畜禽支原体中药复方肺康明确立采用水回流提取法和微量液体稀释法,对两面针、广藿香、南板蓝根、黄连、黄芩、黄柏、甘草、白鲜皮、土槿皮、艾叶等10味中药进行体外抗畜禽支原体研究。结果表明10味中药中,除了广藿香、土槿皮和艾叶外,其余7味中药对3种畜禽支原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和杀灭作用;对照药物酒石酸泰乐菌素对试验用3种畜禽支原体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有效的抗畜禽支原体单味中药进行两两联合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7味中药水提液两两配伍组合,对牛支原体、鸡毒支原体和羊肺炎支原体的抑制效果表明两面针、南板蓝根、黄连、黄芩、黄柏、甘草、白鲜皮间均无拮抗作用,宜配伍。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医方剂组成原则及配伍规律,自拟7组中药复方,通过药敏试验研究表明原复方和7组中药复方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畜禽支原体活性,其中复方5(南板蓝根、两面针、白鲜皮)作用最好,且药味较少,故选用复方5作为抗畜禽支原体最佳中药复方,命名为肺康明。2中药复方肺康明药效学研究对健康雏鸡进行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肺康明以16g生药/d兑水饮用5d,鸡只内脏各器官无任何异常,提示该方此剂量对鸡安全。采用1×109CCU/mL的MG培养物通过鸡胸气囊接种0.5mL、滴鼻0.3mL、点眼0.2mL,以及创造应激条件建立人工感染鸡毒支原体鸡只模型,并通过临床症状、病理观察、分离培养、鉴定及血清学诊断,证实了该疾病模型建立成功。临床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肺康明高、中剂量组治疗MG人工感染病鸡疗效显着。死亡率方面,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各用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肺康明高、中剂量和酒石酸泰乐菌素组死亡率均为0%,肺康明低剂量组和预防组死亡率很低,分别为5.00%、2.50%。治愈率方面,肺康明高剂量组疗效最好(92.5%),明显优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对照药物酒石酸泰乐菌素组具有相同的疗效(90%);增重方面,各用药组均显着高于感染对照组,但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肺康明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当;料肉比方面,酒石酸泰乐菌素组最低,其他各用药组与健康组相当,感染对照组最高;血清抗体水平方面,各用药组均能明显减少抗体阳性反应数,其中肺康明高剂量组效果最佳;气囊损伤方面,各用药组气囊病变较感染对照组轻,其中肺康明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次为复方肺康明中剂量组和酒石酸泰乐菌素组。提示本复方对MG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克服抗生素类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的缺点,可用于本病的防治。推荐肺康明用于MG鸡只的治疗量为0.4%兑水饮用给药浓度,预防量为0.2%兑水饮用给药浓度,连续用药5d,每天配换一次药液。3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根据临床需要、预试验结果、生产条件及技术水平,选择剂型为颗粒剂。本试验主要以多成分多指标综合评价,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单因素考察法进行最佳制备工艺筛选,最终确定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为:取处方比例南板蓝根、两面针、白鲜皮粗粉(10目),精密称定,加入12倍量的水,浸泡0.5h,回流提取3次,每次1.5h,合并3次提取液,超速离心(8000r/min,15min)后,真空减压(温度60℃,真空度0.08~0.10MPaa,蒸汽压力≤0.10MPa)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60℃)的流浸膏;取该流浸膏进行喷雾干燥,物料温度:50~60℃,进液速度:50~60mL/min,进风温度:165~170℃,出风温度:70~75℃,收集干燥浸膏粉,按干浸膏粉:糊精=1:0.6混匀,过80目筛,采用干式制粒法,设定轧辊压力为60~70kgf/cm2,轧辊转速为12~14r/min,送粉速度为14~16r/min制成颗粒1200g,过筛,分装,即得。同时经三批中试试制证明,拟定工艺简单合理、稳定可行,可满足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4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研究质量标准研究方面,主要进行原料药材及辅料质量标准和颗粒剂质量标准研究。原料药材及辅料质量标准中主要对投料药材饮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相关项下规定进行检查;辅料—糊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相关项下规定进行检查。颗粒剂质量标准中对中试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研究。对方中各味药均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试验,并将南板蓝根、两面针、白鲜皮的薄层色谱鉴别列入本品质量标准正文。检查项下,对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重金属、砷盐、微生物限度等进行检查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制剂通则I C颗粒剂项下有关规定,并将其列入本品质量标准正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主要有效成分靛蓝、氯化两面针碱和白鲜碱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了系统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并将含量测定列入本品质量标准正文,根据多批样品测定结果,制定了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限度,暂定本品每袋(5.0g)含南板蓝根以靛蓝计,不得低于773.08μg;两面针以氯化两面针碱计,不得低于846.84μg;白鲜皮以白鲜碱计,不得低于3301.67μg。初步稳定性研究方面,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样品采用铝塑复合膜袋为包装材料在考察期内其性状、鉴别、检查等各项考察指标均符合本品质量标准草案规定,提示本品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贮存6个月,可保证质量稳定。长期稳定试验结果表明9个月的考察期内其性状、鉴别、检查等各项考察指标均符合本品质量标准的规定,提示本品在常温条件下保存9个月,可保证质量稳定;试验结束时间为24月末,其后续工作仍在进行当中。5中药复方肺康明化学成分研究按处方量的200倍称取南板蓝根、两面针、白鲜皮粗粉,以水回流提取,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和喷雾干燥后,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部位分离后,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与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测定(EI-MS或EIS-MS、1H-NMR、13C-NMR、Dept等)所得数据以及文献对照确定了21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1),大黄酚(chrysophanic acid,2),熊果酸(ursolic acid,3),靛蓝(indigotin,4),靛玉红(indirubin,5),硬脂酸(stearic acid,6),辛夷脂素(fargesin,7),补骨脂内酯(psoralen,8),木犀草素(luteolin,9),香草醛(vanillin,10),棕榈酸(palmitic acid,11),大黄素-8-0-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12),槲皮苷(quercetin-3-rhamnoside,13),棒酮(fraxinellone,14),黄柏酮(obacunone,15),柠檬酸(citric acid,16),白屈菜碱(chelidonine,17),腺苷(adenosine,18),胞苷(cytidine,20),黄芩苷(baicah,20),苯甲酸(benzoicacid,21)。其中化合物3、7、10-13、16-17、19~21均首次在组成肺康明的3味中药南板蓝根、两面针和白鲜皮中发现。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对10味中药进行筛选,确定了最佳中药复方,命名肺康明,对MG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用安全。对该方进行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其工艺简单合理、稳定可行,可满足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其制剂基本稳定,安全性高,质量标准稳定、可控。同时从该方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1个化合物,其中11个化合物均首次在组成中药复方肺康明的3味中药南板蓝根、两面针和白鲜皮中分得。本课题为新兽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中药防治临床畜禽支原体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许雅钧[9](2013)在《缅甸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分析、总结艾滋病与中医病证的相关性,探讨艾滋病的病因病机,了解目前缅甸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临床研究,采集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和血行感染艾滋病两种患者群的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对这些患者进行症状、体征、证候的统计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以及不同人群的差异,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一定依据,加深对艾滋病的中医认识。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全面收集国内艾滋病中医文献,仔细阅读筛选文献,对文献进行分类和信息提取,了解艾滋病与中医病证的相关性、病因病机、证候三方面的研究现状。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摘录各种观点,并进行客观地评价分析和总结。2.临床研究:(1)对170例缅甸因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证候进行统计分析。(2)对160例缅甸血行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证候进行统计分析。(3)缅甸170例因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与160例缅甸血行感染爱滋病患者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证候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的比较研究目前看到49项症状、体征的比较结果来看,静脉吸毒组有38项(62%)症状、体征的出现频率均高于血行感染组,频率相差最大的是头晕(相差31.11%)X2检验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群有14项(32%)症状、体征的出现频率有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2.证候的比较研究(1)证候出现频率的排序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群出现的单证多达37种。其中,证候出现频率较高者(10%以上)依次为:痰热蕴肺(27.65%)、气虚证(25.88%)、脾胃气虚(25.29%)、痰湿蕴肺(23.52%)、肾阴虚(22.93%)、肝郁气滞(22.34%)、心阴虚(17.65%)、肾精亏虚(17.06%)、肝阴虚(16.47%)、肾阴阳两虚(15.29%)、肺阴虚、肾阳虚、湿浊困阻(11.76%)。血行感染艾滋病出现单证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为:脾胃气虚(60.64%)、肝郁气滞(50.7%)、肾阴阳两虚(48.66%)、痰湿蕴肺(48.32%)、心气阴两虚(38.9%)、肝郁脾虚(37.56%)、痰热蕴肺(34.91%)、肝胃不和(30.12%)、肾阳虚(28.21%)、心气血两虚(26.4%)、肺阴虚(24.72%)、肾阴虚(20.02%)、心气虚肝阴虚(16.66%)、心血虚(12.58%)、阳虚证(11.22%)、气虚证(10.54%)、外感风寒(3.4%)、胃热(3.06%)、心阳虚(1.36%)、阴虚证气血两虚(1.01%)、胃阳虚(1.01%)、肠燥津亏(0.67%)。(2)两组的比较从上述17种常见证候的出现频率比较结果来看,血行感染组10种证候(占62.96%)的出现频率均高于吸毒感染组,相差最多的是脾胃气虚(相差33.63%),相差最少的是气血两虚(相差1.38%);吸毒感染组有4种证候(占37.04%)的出现频率高于血行感染组,相差最多的是气虚(相差15.34%),相差最少的是气血两虚证(相差1.38%)。X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常见证候的比较,14证候的出现频率为差异显极显着,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气虚、痰湿蕴肺、肝郁气滞、肾阴阳两虚、肺阴虚、肾阳虚、湿浊困阻、肝胃不和、肠燥津亏、心气阴两虚、心气虚、心气血两虚、胃脘气滞、痰热蕴肺血虚、阳虚证、肝郁脾虚、血虚证等证候出现频率有极显着差异(P<0.01)血行感染组的脾胃气虚、痰湿蕴肺、肝郁气滞、心阴虚、肾阴阳两虚、肺阴虚、肾阳虚、湿浊困阻、肝胃不和、心气阴两虚、胃脘气滞、心气虚、心气血两虚、心血虚、阳虚证、肝郁脾虚、血虚证等证候的出现频率均高于吸毒感染组。吸毒感染组的气虚、肠燥津亏、气血两虚等证候的出现频率高于血行感染组。结论(1)在全面、系统检索国内数据库全文对艾滋病和中医病证的相关性、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总结。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中医病证,但艾滋病的辨证论治可以参考和借鉴相关的中医病证治疗经验。目前国内艾滋病的证候研究存在证候名称不规范、内涵模糊、辨证机械、研究方案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证候研究的质量有待于提高。(2)对因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的人群进行症状、证候分布的统计学研究,总结了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的症状及证候特点。(3)对因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进行症状、证候分布的统计学研究,总结了因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的症状及证候特点。(4)对两类人群,即因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进行了证候比较。通过对症状证候整体分析我们认为,艾滋病证候表现为虚实夹杂,虚证的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脾虚、肾虚、肺虚、阴虚、血虚、肝虚、心虚,实证的分布依次为痰湿、血瘀、湿热、热毒。其病毒性质属热毒湿浊,热可成瘀,湿浊化热而成湿热。而不同人群由于病程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证候分布略有不同,病程越长,虚证的表现越为突出,研究中因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总体病程最长,症状表现也最为严重,以虚证为主;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感染时间虽难以明确,但从其吸毒年限来推测,病程整体较因血行人群短,与因有血行人群相比,此人群证候虚实兼见,实证方面仍以痰湿、热毒、湿热等为特点,虚证与因血行感染人群的分布也相似,只是由于毒品的影响而个别证候在两者中的分布排序有所不同。综上所述,通过我们对血行感染艾滋病与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的分析,我们认为两者的证候特点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但由于病程及其他因素干扰(如毒品),其症状、证候的分布又有所区别,体现在临床上,其治则治法是相同的,而扶正祛邪的比例又有不同,用药可有所偏重。
王鑫杰,缪浏萍,吴彤,沈龙海[10](2012)在《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华猕猴桃是中国特有种,其根在民间用药广泛,含三萜类、黄酮类及其他多种成分,其中以三萜类成分为主。药理研究发现中华猕猴桃根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尤其在抗肿瘤方面疗效显着,目前临床上多以中华猕猴桃根粗提物来治疗肿瘤。研究发现其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以三萜类成分为主,现就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近10余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依据。
二、中华猕猴桃根注射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与免疫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猕猴桃根注射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与免疫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常见妇科疾病中药处方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atract |
引言 |
1 常见妇科疾病中药处方机制研究概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2 常见妇科疾病中药处方机制的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方法 |
2.2 数据挖掘方法 |
2.3 .网络药理学方法 |
2.4 中药处方作用机制研究流程与技术路线 |
3 治疗乳腺炎中药处方作用机制研究 |
3.1 乳腺炎中药处方的数据收集 |
3.2 对DPTM进行数据挖掘的结果 |
3.3 对治疗乳腺炎中药处方作用机制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治疗盆腔炎中药处方作用机制研究 |
4.1 盆腔炎中药处方的数据收集 |
4.2 对DPTPID进行数据挖掘的结果 |
4.3 治疗盆腔炎中药处方作用机制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治疗月经不调中药处方作用机制研究 |
5.1 月经不调中药处方的数据收集 |
5.2 对DPTIM进行数据挖掘的结果 |
5.3 治疗月经不调中药处方作用机制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生化汤作用机制及君臣佐使配伍科学含义研究 |
6.1 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7 结果与展望 |
7.1 研究结果 |
7.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人简历 |
读博期间的业绩 |
(2)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风药概述 |
1 风药的概念 |
2 风药的范围与分类 |
二、风药治疗肺癌的中医理论研究 |
1 风邪致肺癌产生的病因病机 |
1.1 基于风邪致病理论的肺脏生理病理 |
1.2 风邪致肺癌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
2 风邪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表现特点 |
2.1 风-寒-湿与肺腺癌相关 |
2.2 “风-热-毒”与肺鳞癌相关 |
2.3 “风-燥-热毒”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 |
3 风邪致病特点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
3.1 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与“风为种子传播的媒介” |
3.2 肿瘤转移的潜伏性与“风气内伏” |
3.3 肿瘤的转移多变与“风善行而数变” |
3.4 常见转移部位与“风”的致病特点相关 |
4 风药治疗肺癌的作用机理 |
4.1 风药治疗肺癌作用机理的研讨现况 |
4.2 从“风-玄府”视角看风药治疗肺癌的机制 |
三、风药抗肺癌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
1 单味风药抗肺癌研究进展 |
2 风药主方抗肺癌研究与临床应用举隅 |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 |
2.2 三生饮 |
2.3 阳和汤 |
2.4 桑菊饮 |
2.5 青蒿鳖甲汤 |
2.6 升阳益胃汤 |
2.7 独活寄生汤 |
2.8 血府逐瘀汤 |
2.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四、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研究 |
1 建立相关方剂数据库 |
1.1 方剂来源 |
1.2 纳排标准 |
1.3 规范处理 |
1.4 录入方法 |
1.5 录入说明 |
1.6 统计运算 |
2 结果 |
2.1 肺癌治疗常用方剂 |
2.2 肺癌治疗常用风药 |
2.3 不同病理分型风药应用 |
2.4 不同TNM分期风药应用 |
2.5 不同治疗方法风药应用 |
2.6 不同并发症风药应用 |
2.7 不同转移范围风药应用 |
2.8 其它配伍药物及类型 |
讨论 |
1 风药应用因不同病理类型而异 |
2 风药应用因不同TNM分期而异 |
3 风药应用因联合不同西医治法而异 |
4 风药应用因不同转移范围而异 |
5 风药应用因不同并发症而异 |
6 治疗肺癌方剂中常用风药的组合规律探讨 |
6.1 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型风药的配伍组合 |
6.2 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
6.3 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
结论 |
创新性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治疗肺癌常用风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结论 |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
7.3 创新点 |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美味猕猴桃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2 成分提取 |
2.1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 |
2.2 抗肿瘤作用提取物 |
3 药理作用 |
3.1 保肝护肝作用 |
3.1.1 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3.1.2 保肝降酶作用 |
3.1.3 对D-半乳糖胺诱导肝损伤具有预防作用 |
3.2 体内抗肿瘤作用 |
3.3 体外抗肿瘤作用 |
3.4 抗氧化作用 |
4 临床应用 |
5 结语 |
(5)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 |
1.1三萜类 |
1.2黄酮类 |
1.3酚酸类 |
1.4甾体、苷类 |
1.5糖类 |
1.6其他 |
2中华猕猴桃根药理活性 |
2.1抗氧化作用 |
2.2抗肿瘤作用 |
2.2.1抗胃癌细胞 |
2.2.2抗肺癌细胞 |
2.2.3抗结肠癌细胞 |
2.2.4单体抗肿瘤活性 |
2.3免疫调节作用 |
2.4抗植物病毒 |
2.5保肝作用 |
3结语 |
(6)TEOA抗人结肠癌细胞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ct |
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猕猴桃根的研究进展 |
1.1.1 猕猴桃根简介 |
1.1.2 猕猴桃根的药理活性 |
1.2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1.2.1 齐墩果烷型化合物的抗肿瘤研究 |
1.2.2 乌苏烷型化合物的抗肿瘤研究 |
1.2.3 羽扇豆烷型化合物的抗肿瘤研究 |
1.2.4 木栓烷型化合物的抗肿瘤研究 |
1.3 结肠癌及其治疗手段 |
1.3.1 结肠癌简介 |
1.3.2 结肠癌的治疗现状 |
1.3.3 结肠癌不同细胞系简介 |
1.4 自噬与凋亡简分 |
1.4.1 自噬主要分子机制 |
1.4.2 自噬相关的信号通路 |
1.4.3 常用的自噬检测方法 |
1.4.4 其他检测方法 |
1.4.5 自噬的实验性调节 |
1.4.6 自噬与肿瘤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TEOA对三株人结肠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植物来源与鉴定 |
2.2.2 细胞株 |
2.2.3 主要材料 |
2.2.4 主要仪器 |
2.3 方法 |
2.3.1 实验试剂配置 |
2.3.2 细胞培养及传代 |
2.3.3 细胞冻存 |
2.3.4 细胞复苏 |
2.3.5 细胞药物处理及分组 |
2.3.6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2.3.7 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 |
2.3.8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5 实验结果 |
2.5.1 TEOA来源 |
2.5.2 TEOA降低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SW480、HCT116)存活率 |
2.5.3 TEOA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系(SW620、SW480、HCT116)增殖 |
2.5.4 TEOA对人结肠癌细胞(SW620、SW480、HCT116)的形态学观察 |
2.6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EOA抗结肠癌SW620细胞自噬通路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癌细胞株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主要仪器 |
3.2.4 试剂配制 |
3.2.5 实验操作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TEOA激活人结肠癌SW620细胞发生凋亡 |
3.4.2 TEOA诱导人结肠癌SW620细胞自噬 |
3.4.3 TEOA激活内质网应激信号因子 |
3.4.4 ROS介导TEOA诱导人结肠癌SW620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EOA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自噬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癌细胞株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2.4 溶液配制 |
4.2.5 实验操作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TEOA激活人结肠癌SW480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 |
4.4.2 TEOA诱导人结肠癌SW480细胞自噬体产生 |
4.4.3 TEOA激发人结肠癌SW480细胞内自噬潮的发生 |
4.4.4 TEOA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自噬途径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猕猴桃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肿瘤作用 |
2 抗畸变、突变作用 |
3 调节免疫系统作用 |
4 抗氧化作用 |
5 抗炎和抗病毒作用 |
6 降血脂作用 |
7 其他作用 |
8 小结 |
(8)抗畜禽支原体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的研制及其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抗畜禽支原体中药复方肺康明确立 |
1 材料与仪器 |
2 单味中药体外抗畜禽支原体活性筛选 |
3 单味中药两两联合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 |
4 抗畜禽支原体复方组成筛选 |
5 本章小结与论 |
第二章 中药复方肺康明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处方、剂型、工艺技术与依据 |
3 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4 提取工艺研究 |
5 纯化除杂工艺研究 |
6 浓缩工艺 |
7 干燥工艺 |
8 成型工艺研究 |
9 中试放大试验研究 |
10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原料药材及辅料的质量标准 |
3 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的质量标准 |
4 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质量标准草案说明 |
5 初步稳定性研究 |
6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中药复方肺康明化学成分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缅甸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综述一 艾滋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艾滋病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
2. 艾滋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3. 艾滋病的诊断 |
3.1.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 |
3.2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诊断标准 |
4. 艾滋病的分期 |
5. 艾滋病的治疗 |
5.1 抗病毒治疗 |
5.2 免疫治疗 |
6. 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发展方向 |
6.1 治疗性艾滋病疫苗 |
6.2 新的抗艾滋病药物 |
6.3 抗HIV病毒疫苗 |
6.4 生物制剑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抗HIV中药 |
1.1 抗HIV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类 |
1.2 抗HIV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
1.3 中药复方研究 |
2. 辨证论治及分期 |
3. 针灸及气功疗法 |
3.1 针灸疗法 |
3.2 气功疗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份 理论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艾滋病中医证候文献研究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二 中医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
1. HIV的中医名称和属性 |
2. 邪伏部位的探讨 |
3. 艾滋病基本病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份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缅甸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人群症状证候的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3 一般资料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调查工具 |
2.2 调查方法 |
2.3 证候评定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静脉吸毒感染HIV患者症状、体征分布的研究 |
3.2 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舌脉分布 |
3.3 讨论 |
3.4 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证候分布 |
4.讨论 |
研究二 缅甸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症状证候的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3 一般资料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调查工具 |
2.2 调查方法 |
2.3 证候评定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3 |
3.3 讨论 |
3.4 血行感染艾滋病患者证候分布 |
4.讨论 |
研究三 缅甸两组患者感染艾滋病人群症状证候的研究比较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3 一般资料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调查工具 |
2.2 调查方法 |
2.3 证候评定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3 静脉吸毒感染和血行感染艾滋病人群的患者症状、体征分布 |
4.1 两种患者常见证候排序比较 |
4.2 两组患者证候出现的频率比较 |
5.讨论 |
小结 |
附录1 艾滋病中医临床调查表 |
附录2 艾滋病的辨证标准方案 |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HIV/AIDS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猕猴桃根的化学成分 |
1.1 三萜类 |
1.2 黄酮类 |
1.3 甾体及其苷类成分 |
1.4 蒽醌类成分 |
1.5 酚酸类成分 |
1.6 挥发油成分 |
1.7 其他类成分 |
2 药理活性 |
2.1 抗肿瘤作用 |
2.2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2.3 保护肝脏和抗氧化作用 |
3 结语 |
四、中华猕猴桃根注射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与免疫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常见妇科疾病中药处方作用机制研究[D]. 吴地尧.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D]. 潘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4]美味猕猴桃研究进展[J]. 韦一飞,甄丹丹,甄汉深. 亚太传统医药, 2017(04)
- [5]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 马思远,黄初升,刘红星,韦柳斌.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6]TEOA抗人结肠癌细胞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 张丹丹. 浙江大学, 2017(08)
- [7]猕猴桃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肖祥,孙荣进,江善清,杜婷,杨光义,叶方. 中国医药导报, 2014(23)
- [8]抗畜禽支原体中药复方肺康明颗粒剂的研制及其化学成分研究[D]. 陈美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缅甸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D]. 许雅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王鑫杰,缪浏萍,吴彤,沈龙海. 中草药,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