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个人通信器沉浮(论文文献综述)
依丽达娜·伊力哈木[1](2021)在《拉斯韦尔传播理论研究》文中指出
孙博伟[2](2020)在《论网络通信权的法律保护》文中认为通信权是保障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项基本权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网络时代,微信、QQ、电子邮件等网络通信工具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白纸黑字”式的纸质邮寄方式,成为人们通信交流的主要方式。通信权利本身的内容也随着社会交往与数字科技的融合而不断扩大,但网络通信权更易被侵犯,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通信的不当监控和拦截、对电子数据的侦查和调取缺乏正当程序、单位使用监控软件对员工的不当管理以及网络上窃取、篡改、复制、强推信息等。而我国法律对网络通信权的保护缺乏具体规定,对其内容界定模糊不清,限制程序不完善,行政保护不力,司法救济不足。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对网络通信权的保护立法,明确限制网络通信权应遵循的原则,优化网络管理,疏通司法救济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宪法规定的公民通信权在网络时代真正得到保护和落实。
孙家红[3](2019)在《遥对故人思故国——读梁漱溟、唐君毅两先生五封往来书信并纪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文中提出梁漱溟和唐君毅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峰林中两座令人瞩目的学术高峰。现存梁、唐两先生往来书信一共五封,虽然数量十分有限,但为解读梁、唐二位先生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交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材料。本文利用新近出版的《梁漱溟往来书信集》《唐君毅全集》,重点结合梁、唐二位先生书信、日记等资料,对这五封书信的写作背景、所涉人物关系,以及相关内容思想,按照时代顺序,逐篇进行解读,不仅使读者之思想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激荡升华,更丰富了我们对于两位学术前辈学术观点、思绪情感、家国情怀之理解。
李晓琴[4](2019)在《论转折时期青年的精神困境 ——以《公开的情书》、《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靳凡的《公开的情书》、北岛的《波动》和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三部秘密创作于1970年代、公开发表于1980年代的中篇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三部小说因为独特的价值而被视为“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们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说的创作者是“文革”期间较早的一批觉醒青年的代表,他们对这段历史既有切身的体会,又有深刻的思考。这三部小说是他们思考的结晶。其次,小说中塑造了一批青年思考者的形象,这些文学形象或多或少带有作家自身的特质和影子。在他们身上体现出1970年代青年的思想转变以及他们在为精神寻求出路时所面临的困境。再次,小说的创作到公开发表的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仍然处于社会精神生活的中心地位。因此,围绕这三部小说所进行的争论可以视为“时代的回音”,它正好折射了当代中国在重要的转折时期所表现出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鉴于以上的特殊性,本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三部小说视为转折时期的“精神化石”,并把发生于同一时期、具有相似主题的“潘晓讨论”也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借此描画出一代中国青年人在这个转折时期的精神状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为此,本文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第一章从作家的角度切入文本,从他们在革命时代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两个维度还原小说创作的历史现场,力图说明历史挫折是青年精神困境的主要成因。第二章以文本中所塑造的青年形象为中心,将他们为走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而采取的不同方式归纳寻求未来的理想主义者、虚无处境的反抗者和宗教情怀的超越者,这可以视为精神困境的文本呈现。第三章从文本接受者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小说公开发表后引起的反响和争议。因为社会事件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某种亲密的“互文关系”,因此本文还尝试把在新时期初期产生深远影响的“潘晓”讨论与这三部小说所引起的争论相对照,以探讨理想主义在转折时期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和命运。文学不光要关注社会进程,更要关注人的精神处境。上世纪转折时期中国青年的精神困境,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生命难题。本论文就是希望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讨论,在新时代以重返历史的方式,去思考我们的当下与未来。
陶然[5](2019)在《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法律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网络数据存储收集多由第三方企业进行,政府基于保护网络安全或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因,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最后危害企业的商业安全和个人隐私。现有研究中,研究者多数停留于简单的现象层面,并没有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入手,缺少对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分析我国政府部门在新形势下访问企业数据时的访问方式及新特征,发现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在理解企业数据权利属性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完善相关立法,对其进行法律规制。企业的数据权由企业的数据产权和个人的数据权利组成;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法理依据是财产权的社会义务和相对人的协力义务。目前我国立法当中对于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存在访问条件不够明确、访问权限缺乏限制、访问程序缺乏透明度的问题。美国对于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问题,往往是依据数据类型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限制,并通过国家信函和政府企业的数据共享协议来获得特殊授权。针对我国现有的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完善该领域的法律依据、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条件范围、并建立相适应的审查机制。
沙婷婷[6](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张闻天调查研究的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闻天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坚持调查研究的典范,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查研究实践,并且形成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思想。张闻天的调查研究思想是在其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张闻天于少年求学时就受到调查研究意识的启蒙,随后苏联求学奠定了张闻天调查研究的相关理论素养,晋陕调查确定了的张闻天的调查研究作风,东北工作拓宽了张闻天的调查研究领域。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国内外形势和自身职位发生巨大的变化,张闻天始终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即使在六七十年代身处逆境时,张闻天也没有停止调查研究,坚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调查研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同时张闻天的调查研究思想也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和发展。张闻天把调查研究作为贯穿其后半生的主要工作方法,在长期的调查研究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思想,其调查研究思想不是一蹴而就,是长期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积累,才使得调查研究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张闻天认为,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关键,坚持调查研究要走群众路线和坚持理论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张闻天的调查研究实践和思想在全局观、发散性和超前性思维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灵活变通的调查方式、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调查研究思想和风格。研究张闻天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学习张闻天独具特色的调查研究思维、研究方法和研究风格,发扬其矢志不渝的调查研究精神,对于进一步大兴党内调查研究中的求真务实之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对解决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大中[7](2018)在《“西马”视域下的赵树理研究——赵勇《赵树理的幽灵:在公共性、文学性与在地性之间》序》文中提出赵勇是我最看好的学者之一,也是当年我们《批评家》编辑部青年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虽然最终他没有调来成为我们编辑部的正式成员。他大学毕业后,我们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十几年前,我写《董永新论》的时候,赵勇的《透视大众文化》已经出版,他赠我一本,这是研究大众文化的。"大众"一词并不生疏,过去经常说,但"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却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的,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的一些人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德国兴起和接
周茂君,彭铁鑫[8](2014)在《新媒体概念辨析》文中认为当下,从互联网到手机,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新媒体已然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即如何定义新媒体的问题,学界与业界一直都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有的从技术的层面定义新媒体,有的从传播的层面定义新媒体,有的从内涵方面揭示,有的从外延方面表述等。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新媒体概念的演进与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一些探讨。一、新媒体概念的演进阶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就曾发表过题为"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
陈夏磊[9](2015)在《杜鲁门时期的联邦教育政策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二战后美国第一位总统,哈里·杜鲁门总统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大量军人退伍入学、人才储备不足等社会矛盾、教育危机,采取了谨慎、保守的教育政策,一方面通过立法和联邦拨款的形式,逐步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和保护地方办学的独立性,有效平衡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利益关系。在就任总统期间,杜鲁门委任成立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参考建议;签署了《富布莱特法案》、《史密斯—蒙特法案》等法案,拓展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呼吁和推动联邦拨款,改善了落后州和地区基础教育环境,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知识水平,等等。虽然杜鲁门的许多教育设想,如实行普遍训练制度、联邦整体性援助计划等最终都没有实现,但他通过一系列教育政策和实践活动,既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解决了入学人口激增与教育资源不足的教育危机,对美国日后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巩固和促进了美国在政治、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方面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李俣菡[10](2015)在《基于MBD的海上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海洋运输业以其成本低、装载量大等优势在当今运输行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船舶的安全营运问题日趋突出,船舶以及一些浮式海洋工程结构在海上的运动状态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相关的监测产品也成为当前的研发热点。DSP信号处理器以体积小、成本低、处理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监测系统中,但传统的DSP代码开发过程周期长、效率低,对开发人员能力要求较高,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开发成本和研发难度。MathWorks公司提出了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MBD, model-based design),可以编译生成相应的目标处理器代码,自动调用DSP集成开发环境CCS在目标处理器上进行算法验证。因此,利用MBD方法开发一种基于DSP处理器的船舶海上浮沉运动监测系统,不仅开发周期快速便捷,而且系统在实际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首先,论文在分析信号的采集方案、位移数据提取流程等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基础上,完成了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重点阐述了基于模型设计方法的系统开发流程及实现技术。其次,给出了系统的硬件设计。系统由信号采集模块、A/D转换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串口通信模块及上位机显示模块组成。信号采集模块的传感器采用ADI公司的一款完整薄型三轴加速度计ADXL335,并在电路设计时包含了信号放大、干扰抑制等调制电路。A/D转换器选用TI公司的一款24位精度∑-△型高性能模数转换器ADS1256。通过DSP微处理器来完成位移数据的计算和传输工作。上位机将通过串行通讯接口收到的位移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和深入处理。再次,基于MBD方法设计并初步验证了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的嵌入式软件,并介绍了上位机软件监测平台的实现。最后,本文将系统的软硬件部分进行集成,形成了一套可独立运行的DSP嵌入式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测量精度为5cm,最大量程1000cm,系统误差10cm,满足设计需求;基于MBD方法可实现系统的快速高效开发,以DSP微处理器进行运算和控制、配合MEMS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的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具有结构紧凑、成本低、大量程、高分辨率、小型化、集成化、实时性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美国个人通信器沉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个人通信器沉浮(论文提纲范文)
(2)论网络通信权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网络通信权概述 |
(一) 网络通信涵义的界定 |
1. 通信的定义和分类 |
2. 网络通信的含义和特点 |
3. 网络通信的方式 |
(二) 网络通信权的内容 |
1. 网络通信自由 |
2. 网络通信秘密 |
(三) 网络通信权与其他权利的联系和区别 |
1. 网络通信自由权与网络表达自由权 |
2. 网络通信权与网络隐私权 |
二、侵犯网络通信权的表现形式 |
(一) 政府对通信的不当监控和拦截 |
(二) 对电子数据的侦查和调取缺乏正当程序 |
(三) 单位使用监控软件对员工的不当管理 |
(四) 窃取、篡改、复制、强推信息 |
1. 黑客窃取、篡改和删除网络用户的私人信息 |
2. 个人的网络信息内容被复制转发 |
3. 商业企业强推信息 |
三、网络通信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
(一) 确认网络通信权属于宪法的保护范畴 |
(二) 明确了严重侵犯网络通信权构成刑事犯罪 |
(三) 规定检查网络通信的正当化事由 |
(四) 规定了检查网络通信的法定程序和方式 |
四、网络通信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
(一) 网络通信权保护缺乏具体的落实配套立法 |
(二) 对网络通信权的内容界定模糊不清 |
(三) 对网络通信权的限制缺乏规范程序 |
(四) 网络执法权不明导致网络通信权行政保护不力 |
(五) 网络通信权司法救济不足 |
1. 固定侵权证据困难导致被驳回起诉 |
2. 民事诉讼成本过高导致缺乏维权动力 |
3. 精神损害赔偿的诉求难以得到支持 |
五、网络通信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建议 |
(一) 完善网络通信权的保护立法 |
1. 明确网络通信权的内容 |
2. 补足民事法律中对网络通信权保护的缺失 |
(二) 明确限制网络通信权应遵循的原则 |
(三) 强化管理保障网络通信权利 |
(四) 疏通司法救济渠道 |
1. 合理分配网络通信侵权案件中的举证责任 |
2. 加强行政诉讼的救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遥对故人思故国——读梁漱溟、唐君毅两先生五封往来书信并纪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君毅复梁漱溟(1950年11月25日) |
(二)梁漱溟致唐君毅(1951年12月31日) |
(三)唐君毅复梁漱溟(1952年1月14日) |
(四)梁漱溟致唐君毅(1974年1月5日) |
(五)唐君毅复梁漱溟(1974年1月28日) |
(六)余绪 |
(4)论转折时期青年的精神困境 ——以《公开的情书》、《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1章 “转折时期”的青年一代 |
(一)革命时代的生活经历 |
(二)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 |
第2章 精神苦楚的人物素描 |
(一)追寻未来的理想主义者 |
(二)虚无处境的反抗者 |
(三)宗教情怀的超越者 |
第3章 “时代的回音” |
(一)赞赏与争议并存的文学评论 |
(二)作为同类事件的“潘晓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四、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数据 |
(二)系统性访问 |
二、企业数据的性质 |
(一)数据权的构成 |
(二)企业数据的权属性质 |
三、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法理依据 |
(一)财产权的社会义务 |
(二)相对人的协力义务 |
第二章 我国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立法现状 |
一、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法律框架 |
(一)宪法 |
(二)一般法律 |
(三)不同领域法律 |
二、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法律规制的问题 |
(一)访问条件不够明确 |
(二)访问权限缺乏限制 |
(三)访问程序缺乏透明度 |
第三章 美国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立法借鉴 |
一、宪法原则性规定 |
二、一般法律的规制 |
(一)数据类型不同,法律规制限度不同 |
(二)国家安全信函 |
(三)政府和企业数据共享协议 |
第四章 对我国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具体建议 |
一、完善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法律依据 |
(一)明确法律保留原则、严格适用比例原则 |
(二)形成完善体系 |
二、明确行政机关系统性访问的条件 |
三、建立相适应的审查机制 |
四、对企业和政府的数据开放合作进行监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中国成立以来张闻天调查研究的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张闻天调查研究的经历 |
一、少年求学启蒙调查研究的意识 |
二、留苏学习奠定调查研究的素养 |
三、晋陕调查形成调查研究的作风 |
四、东北工作拓宽调查研究的领域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张闻天调查研究的主要实践 |
一、1949-1950年,基层调研,地方工作出成绩 |
二、1950-1959年,重视调研,外交工作创辉煌 |
三、1959-1966年,坚持调研,南方调查有成果 |
四、1966-1976年,执着调研,肇庆文稿实可贵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张闻天调查研究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
二、调查研究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关键 |
三、调查研究要坚持群众路线 |
四、调查研究要坚持理论学习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张闻天调查研究的特色 |
一、独特方法 |
二、独特思维 |
三、独特风格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张闻天调查研究思想与实践的现实启示 |
一、新时代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
二、脱离调查研究更具危害性 |
三、必须切实做调查研究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独立发表的论文 |
(9)杜鲁门时期的联邦教育政策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杜鲁门总统的生平实践和教育经历 |
第一节 当任总统之前的经历 |
第二节 总统生涯 |
第三节 杜鲁门总统的教育主张 |
第二章 杜鲁门时期联邦教育政策与实践 |
第一节 杜鲁门总统执政期间的教育政策形成的背景 |
第二节 杜鲁门时期联邦教育政策总述 |
第三节 杜鲁门时期主要教育政策和实践活动 |
第三章 杜鲁门教育政策和实践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杜鲁门时期教育政策和实践活动的特点 |
第二节 杜鲁门时期教育政策和实践活动的成效 |
第三节 杜鲁门时期教育政策和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杜鲁门时期教育政策和实践活动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当前我国教育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杜鲁门时期教育政策和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MBD的海上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船舶浮沉运动监测实现技术的分类 |
1.3 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结构及本文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4.2 论文主要内容 |
2 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1 信号采集方案 |
2.1.2 信号处理过程 |
2.1.3 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上位机管理系统 |
2.2 监测系统硬件及软件实现技术 |
2.2.1 DSP嵌入式实时处理系统 |
2.2.2 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 |
2.2.3 MFC程序开发 |
2.3 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在船舶浮沉运动监测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的原理设计 |
3.2 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2.1 加速度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3.2.2 A/D转换模块设计 |
3.2.3 位移信号提取模块设计 |
3.2.4 信号传输模块设计 |
3.2.5 电源模块设计 |
3.2.6 PCB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MBD的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算法设计及嵌入式软件实现 |
4.1 信号处理流程 |
4.2 位移提取算法设计 |
4.2.1 去直流模块 |
4.2.2 数字滤波模块 |
4.2.3 数字积分模块 |
4.2.4 去趋势项模块 |
4.2.5 信号传输模块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1 模型仿真 |
4.3.2 软件在环测试 |
4.3.3 处理器在环测试 |
4.4 算法性能验证 |
4.5 AD转换模块 |
4.5.1 加速度提取程序 |
4.5.2 AD驱动程序 |
4.5.3 集成自定义代码和Matlab生成代码 |
4.6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 上位机系统软件监测平台 |
5.2 数据分析模块 |
5.2.1 实时数据显示 |
5.2.2 历史波形回放 |
5.2.3 数据导出 |
5.3 用户管理模块 |
5.3.1 用户登录 |
5.3.2 修改密码 |
5.3.3 用户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1 加速度测试实验 |
6.1.1 加速度测试实验方案设计 |
6.1.2 试验结果分析 |
6.2 模拟相对浮沉测试试验 |
6.2.1 模拟相对浮沉测试实验方案设计 |
6.2.2 试验数据分析 |
6.3 系统性能参数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美国个人通信器沉浮(论文参考文献)
- [1]拉斯韦尔传播理论研究[D]. 依丽达娜·伊力哈木. 新疆大学, 2021
- [2]论网络通信权的法律保护[D]. 孙博伟. 苏州大学, 2020(03)
- [3]遥对故人思故国——读梁漱溟、唐君毅两先生五封往来书信并纪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J]. 孙家红. 中国文化研究, 2019(03)
- [4]论转折时期青年的精神困境 ——以《公开的情书》、《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为中心[D]. 李晓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政府系统性访问企业数据的法律规制[D]. 陶然.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新中国成立以来张闻天调查研究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 沙婷婷. 扬州大学, 2019(02)
- [7]“西马”视域下的赵树理研究——赵勇《赵树理的幽灵:在公共性、文学性与在地性之间》序[J]. 董大中. 名作欣赏, 2018(10)
- [8]新媒体概念辨析[J]. 周茂君,彭铁鑫.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4(00)
- [9]杜鲁门时期的联邦教育政策和实践研究[D]. 陈夏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10]基于MBD的海上船舶浮沉运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及验证[D]. 李俣菡.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