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微生态制剂预防雏鸡白痢增重效果观察

“919”微生态制剂预防雏鸡白痢增重效果观察

一、“919”微生态制剂预防雏鸡白痢和增重效果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严旭玲,施梅,陈晓玲[1](1998)在《“919”微生态制剂预防雏鸡白痢和增重效果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919微生态制剂对预防雏鸡白痢效果较好,与对肠道致病菌敏感的氯霉素组发病率相当,为14%。与庆大霉素组、肠复康组的发病率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发病率为1692%,显着高于919微生态制剂组P<001),用药后7天的观察期中,919微生态制剂组发病为0,其它组均有病例发生;919微生态制剂组死亡率为0,对照组死亡率为1077%。用药组体重增长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增重率最高为919微生态制剂组,其次为氯霉素组,但二组增重均数无显着差异。919微生态制剂组增重与庆大霉素、肠复康组有显着性差异。与空白对照组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

胡文琴,孟庆利,王恬[2](2004)在《鸡白痢的生态防治》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绿色添加剂益生素、中草药、酸化剂等对鸡白痢的防治作用的研究概况,分析了这些生物防治方法的特点和预防、治疗效果。目前鸡白痢的发病情况日趋严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与日俱增,生态防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袁建平[3](2002)在《微生态制剂预防、治疗肉用仔鸡鸡白痢病及对增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白痢是鸡的一种极其常见的传染病,尤其是对于初生雏鸡,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鸡白痢病的预防与治疗现在多采用投喂磺胺类药物、呋喃类药物以及各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在鸡白痢病的预防与治疗过程中,长期使用这些抗菌类药物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后果。一方面,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一些菌株发生变异,产生耐药菌株,给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种种困难,鸡群病死率上升,同时增加了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各种药物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抗菌类药物都已经被证明对人体有害,可引起过敏反应以及致畸、致癌等不良反应,它不但影响到养殖业的效益,而且直接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畜禽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不断提高限制标准,甚至禁止使用某些抗生素类药物,这使得药物残留问题已经成为畜禽产品贸易中的一个重大障碍。 利用一些对人体和动物有益的细菌(多为人与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和自然界中生存的有益菌)制成微生态制剂,用来防治各种疾病,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报道。对于鸡白痢病,各种报道中均以预防为主,且细菌种类单一。我们采用自行分离的两株乳杆菌经过发酵制成混合菌剂,对肉用仔鸡进行鸡白痢病的预防和治疗试验并观察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 根据鸡白痢病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的特点,预防和治疗试验共分为非净化种鸡群雏鸡白痢病的预防试验、净化种鸡群雏鸡白痢病的预防试验、非净化种鸡群雏鸡白痢自然发病后治疗试验、净化种鸡群雏鸡白痢人工发病后治疗试验等四项内容,其中各项试验有又分别设有微生态制剂组、土霉素对照组、呋喃唑酮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分别观察微生态制剂对鸡白痢病的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同时,在非净化鸡群预防试验末期测量鸡只的增重情况,观察微生态制剂对鸡群增重的影响;对鸡群中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带菌情况进行监测,观察微生态制剂对鸡白痢病的净化作用。 结果表明:无论是对于非净化种鸡群雏鸡还是净化种鸡群雏鸡,微生态制剂对鸡白痢病都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着,与土霉素对照组和呋喃唑酮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自然发病与人工发病状态下,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效果明显,鸡只死亡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通过定期对鸡只进行增重情况的测量,结果表明,服用微生态制剂的非鸡群日增重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对不同试验组雏鸡群迸行鸡白痢病沙门氏菌监测,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预防组健康鸡体内没有分离出鸡白痢病沙门氏菌,而从其他各组的健康鸡体内均不同程度的分离出鸡白痢沙门氏菌。 由此可见,微生态制剂能有效地预防、治疗鸡白痢病,并对提高鸡只的日增重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对鸡群中鸡白痢病的净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孙和梅[4](2009)在《延庆县柴鸡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调查及综合防治》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延庆县的柴鸡饲养产业发展迅速。由于管理粗放及市场对柴鸡自然生态饲养的要求,使鸡白痢逐渐成为危害蛋鸡产业发展的重要疾病,雏鸡、青年鸡、产蛋鸡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感染。沙门氏菌对人类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是影响畜禽产品和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因此,寻求合理有效的鸡白痢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用鸡白痢平板凝集试验对全县范围内8个乡镇12个养殖户的18批柴鸡进行检测,发现在随机抽查的12个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水平的柴鸡养殖户中均有鸡白痢感染,鸡白痢总阳性率为31.88%(1762/5527),各养殖户感染率从1.82%~53.50%之间不等,但规模养殖户与散养户无明显差异,表明鸡白痢在延庆县散养柴鸡群中普遍存在。在临床诊疗中,采集可疑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获得22株沙门氏菌。根据其形态、染色、培养、生化特性及血清学反应,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有7株是鸡伤寒沙门氏菌,有15株是鸡白痢沙门氏菌。采用普通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22株细菌对10种药物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但普遍对新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而对恩诺沙星、土霉素、链霉素普遍耐药。22株沙门氏菌均有多重耐药现象,最多的菌株耐8种抗生素(共10种抗生素)。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的困难。为进一步探索防治鸡白痢的有效方法,使用敏感抗生素和益生菌联合的方法对400只雏鸡和一个存栏2010只的发病鸡场进行实验性治疗。结果表明饮水中添加益生菌可以有效保护健康鸡(雏鸡和产蛋鸡)不受攻毒细菌或环境细菌的感染。对发病鸡先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控制急性感染,再使用益生菌饮水,可以促进病鸡恢复健康,减少病残鸡的比例。而且,试验表明,饲喂益生菌可以使鸡群整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体质增强,产蛋率由60%提高到73%。

封晔[5](2007)在《饲用微生态制剂优良菌株鉴定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壁垒主要是畜禽疫病及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这是影响我国畜禽产品走进国际市场的关键。我国畜牧业占农业很大比例,因此研制新的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特别是生物制剂,是实现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緑色畜产品生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生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分析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菌株的相关性质的研究,对菌株的作用机理做一初步探讨;对菌株的液体、固态及混菌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动物喂养实验,确定了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两株芽孢杆菌B02和B03的形态特征、生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分析,可初步初步鉴定2株菌为蜡样芽孢杆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B02和B03菌株均为Bacillus cereus(蜡样芽孢杆菌)。毒理试验表明,2株菌在正常使用量内安全无毒。同时分离获得了2株优良的产酶菌株:烟曲霉F10和米曲霉F20,并确定了其分类地位和安全性。2.通过相关性质实验,初步确立了菌株B02和B03的抑病促生机理是以生物夺氧机制为主,菌群平衡为辅,同时产生的多种有益代谢产物可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率。3.优化了蜡样芽孢杆菌菌株B02的液体发酵工艺和固体发酵工艺,其液体发酵最佳工艺为:豆粕0.2 g·kg-1,KCL0.02 g·kg-1,初始pH5.0,培养温度35℃;固体最佳工艺为:麦草和麸皮7份,油渣3份,初始pH7.5,基质含水量85 %,接种量106个·ml-1,培养温度33~35℃。为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4.对菌株B02进行芽孢形成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适当添加Ca2+或Mg2+可显着提高其生长速率、生长量及促进芽孢形成。5.优化了2株曲霉菌株F10和F20的固体发酵工艺,并确定了应用腊样芽孢杆菌B02和烟曲霉F10的混菌固态发酵工艺,菌株B02和FG10混菌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7、接种量105个·ml-1,35℃下培养60 h。在此条件下,菌株B02的菌数可达1.792×1013 cfu·mL-1;固态基质的纤维素酶活可达6 028.5μg·(g·min)-1。为饲用酶制剂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应用提供了优良生产菌株和良好的理论依据。6.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按5.0×107个·kg-1剂量投服,对猪霍乱沙门氏菌性肠炎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按2.0×108个·kg-1剂量投服,对猪霍乱沙门氏菌性肠炎的治愈率可达90 %,与对照药品土霉素的疗效相当。雏鸡早期饲喂微生态活菌制剂1.0×106个·kg-1能预防鸡白痢,保护雏鸡免遭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的感染,减少雏鸡死亡,提高育雏成活率。当饲喂量按2.0×108个·kg-1添加时,治愈率可达90 %,可完全替代常用抗生素环丙沙星。

阿依江·卡那提拜克[6](2017)在《木垒县某羊场羔羊疾病调查及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在羔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木垒县某羊养殖场养殖现状及主要疾病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预防措施;其次采取病死羔羊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肺脏组织样品,对其进行细菌分离,挑选1株优势菌进行纯化培养,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革兰氏、瑞氏染色,再经生理生化反应鉴定;最后采用枯草芽孢杆菌添加剂对羔羊进行饲喂试验,评价其在羔羊防治腹泻、促进生长发育方面的效果,旨在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对羔羊的腹泻情况进行预防,同时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对羔羊的生长性能影响,以期利用该菌在羔羊生产提供新技术。所得研究结果为:通过对该养殖场羔羊总数统计分析得出,4个羔羊圈舍的存活率分别是84.42%、87.97%、75.73%、87.73%。对疫病造成羔羊死亡量的统计发现,羔羊腹泻、肺炎、羔羊窒息以及羔羊便秘这四种症状导致羔羊的死亡率占造成羔羊总死亡率的64.26%、8.00%、4.90%、0.59%。羔羊腹泻是本养殖场羔羊圈舍的主要死亡原因。该场的疾病防控水平较一般,不及时有效的对发病死亡羔羊进行治疗处理是该场导致疾病主要原因。对该场死亡羔羊细菌分离出的1株优势菌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死性,革兰氏、瑞氏染色及生理生化鉴定表明致病菌为巴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青霉素敏感性最强。饲喂枯草芽孢杆菌羔羊防腹泻的试验结果显示,给羔羊灌喂枯草芽孢杆菌溶液能够显着降低羔羊腹泻的概率,在初生羔羊的生长中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添加剂对于羔羊的增重效果不显着。在羔羊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当枯草芽孢杆菌的用量为5×109个/只时,羔羊的摄食率提高效果最好,所有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组都比对照组的摄食率提高速度快,枯草芽孢杆菌对提高羔羊的摄食具有显着的提升效果。羔羊血液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总体上枯草芽孢杆菌组的结果要优于对照组,且效果最佳的组别为试验组2,中剂量5×109个/只。

白耀辉[7](2011)在《肉仔鸡生产中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在肉仔鸡生产上的应用。研究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体尺变化、盲肠菌群变化及NH3浓度、免疫器官指数、鸡舍NH3浓度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试验选用8栋鸡舍,146880只1日龄健康科宝肉仔鸡,设2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8360只鸡。试验分1~12日龄、13~25日龄、26~35日龄、36~42日龄四个阶段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复合微生态制剂。1、3、5、7栋舍试验鸡采用试验组处理。2、4、6、8栋舍试验鸡采用对照组处理。试验结论如下:1、生产性能方面:试验组鸡与对照组在1、2周龄平均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在3~6周龄试验组显着提高平均体重(P﹤0.05)。在整个试验期,试验组提高了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其中1、4周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着(P﹥0.05),2、3、5、6周龄、全期平均日增重差异显着(P﹤0.05)。从全期各个饲养阶段考察,试验组降低了肉仔鸡的死淘率,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显着降低了全期(0~42日龄)的死淘率(P﹤0.05)。2、屠宰性能方面:试验组提高了28日龄肉仔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胸肌率,但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肉仔鸡全净膛率、腿肌率较对照组偏低,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显着降低了肉仔鸡腹脂率(P﹤0.05)。3、体尺变化方面:在14日龄、28日龄测量中试验组鸡体斜长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14日龄达到了极显着的水平(P﹤0.01)。胸骨长和胸深试验组鸡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鸡胸骨长在14日龄低于对照组,在28日龄高于对照组;试验组鸡胸深在14日龄、28日龄都略高于对照组。胸宽、跖长试验组鸡在14日龄、28日龄都高于对照组,其中14日龄较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4、盲肠菌群变化:试验组在1~4周龄盲肠芽孢杆菌数普遍提高,其中在1周龄、4周龄试验组鸡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2周龄较对照组极显着提高(P﹤0.01)。在盲肠总厌氧菌和大肠杆菌方面,试验组鸡和对照组均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鸡总厌氧菌在1周龄低于对照组,2~4周龄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大肠杆菌数在1~4周龄较对照组偏低,没有得到显着的改善。5、免疫器官指数:试验组鸡胸腺指数在7、14、21、28、35、42日龄均高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不显着(P﹥0.05);脾脏指数在全期都较对照组高,其中7、14、21日龄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28、35、42日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法氏囊指数在7日龄、14日龄显着的高于对照组(P<0.05),在21、28、35、42日龄法氏囊指数较对照组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6、盲肠及鸡舍中NH3浓度变化:试验组鸡舍全期NH3浓度都低于对照组,其中21日龄试验组鸡舍NH3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21日龄、42日龄试验组鸡盲肠NH3浓度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

马春全[8](2004)在《益生菌制剂的研制及其对雏鸡免疫学影响和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研究以动物微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研究开发了主要用于禽的复合菌种的动物微生态制剂—促生灵;并以促生灵菌液为研究材料,对益生菌制剂对雏鸡的免疫学影响进行了系统动态的研究。结果如下。 1 促生灵菌液的研制 1.1 用厌氧培养方法从健康成年母鸡的直肠内容物中分离5株杆菌、4株链球菌,经细菌生长特性、形态观察、生物化学实验鉴定所获得的5株杆菌为乳酸杆菌;4株链球菌为2株乳酸粪链球菌和2株尿链球菌。根据培养特性和动物安全性试验选择其中的2株乳酸杆菌(LB1、LB2)、1株乳酸粪链球菌(SB1)作为益生菌制剂的生产目标菌种。 1.2 对目标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B1、LB2、SB1对酸有一定的耐受性;对胆汁能够耐受且适应生长;在其繁殖生长过程中能够产酸;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3 研制出适合工厂规模生产的成本低廉的发酵培养基和生产工艺流程,为工厂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1.4 对生产的促生灵菌液常温避光保存不同时间细菌存活数量进行检测,确定促生灵菌液的有效保存期为一年。 2 益生菌制剂对雏鸡免疫学影响和机理的研究 本项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酶方法、间接ELISA方法、MTT方法,首次对服用益生菌制剂雏鸡和对照雏鸡的免疫学变化指标进行了全面系统动态的检测,包括:外周血液的T细胞、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以及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TANAE+细胞、IgC、IgM、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胸腺、脾脏的IL-2诱生活性;呼吸道和消化道局部粘膜免疫组织哈德尔腺、十二指肠派伊尔氏结和盲肠扁桃体的TANAE+细胞、IgG、IgM、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和泪液、气管液、肠液、胆汁的IgA、IgM、IgG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旨在深入系统地揭示益生菌的免疫增强作用及其机理。为益生菌的合理开发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发现: 2.1 1日龄雏鸡应用益生菌后,外周血液的B细胞数量、IgG、IgM、IgA含量,均较对照雏鸡不同程度明显增加;雏鸡外周血液中B细胞增殖反应分别于饲喂后7~18天显着高于相应对照雏鸡。表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后,外周血液的体液免疫功能明显提高。 2.2 1日龄雏鸡应用益生菌后,血液中T细胞数量和T细胞增殖反应于4~10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表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后,外周血液的细胞免疫功能也明显提高。 2.3 1日龄雏鸡应用益生菌后,法氏囊和脾脏的IgG、IgM、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均较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对照雏鸡不同程度增加,表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后,促进了免疫器官免疫发育,免疫器官的体液免疫功能明显提高。 2.41日龄雏鸡应用益生菌后,胸腺、法氏囊和脾脏的T细胞数量较对照雏鸡明显升高;表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后,促进了免疫器官免疫发育,免疫器官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 2.5首次检测了服用益生菌制剂雏鸡胸腺和脾脏T细胞IL一2诱生活性变化,揭示了益生菌对雏鸡细胞因子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细胞因子IL一2在益生菌制剂对雏鸡免疫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l日龄雏鸡饲喂益生菌制剂后,其胸腺和脾脏T细胞IL一2诱生活性显着高于对照雏鸡,表明服用益生菌制剂雏鸡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功能增强。提示IL一2在益生菌制剂促进雏鸡免疫发育成熟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2.6首次对服用益生菌制剂雏鸡胸腺和脾脏T细胞对ConA增殖反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饲喂益生菌制剂后,胸腺和脾脏T细胞对ConA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对照雏鸡,表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制剂后,其细胞免疫中枢胸腺、外周免疫效应器官脾脏T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功能均明显增强。 2.7对服用益生菌制剂雏鸡法氏囊和脾脏B细胞对PMA增殖反应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日龄雏鸡饲喂益生菌制剂后,法氏囊及脾脏B淋巴细胞对PMA增殖反应显着高于对照雏鸡。表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制剂后,其体液免疫中枢法氏囊、外周免疫效应器官脾脏B淋巴细胞功能均明显增强。 2.81日龄雏鸡饲喂益生菌制剂后,其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不同程度地高于相应对照雏鸡,表明雏鸡服用益生菌制剂后,促进了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发育成熟。 2.91日龄雏鸡应用益生菌后,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体液—泪液、气管液、肠液和胆汁的IgA、IgM、lgG含量在4一7天明显高于未服用益生菌雏鸡;局部勃膜免疫组织一哈德尔腺、盲肠扁桃体和十二指肠派伊尔结的IgA、IgM、IgG生成细胞和T细胞数量在1一10天明显高于未服用益生菌雏鸡。表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后,促进了勃膜免疫组织的发育,消化道、呼吸道局部豁膜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明显提高。 本项研究首次从禽的局部体液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局部组织抗体生成细胞和T细胞数量变化揭示益生菌的作用机理,为益生菌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瑞香,薛九利,张亚娟,付小伟,骆萍[9](2016)在《白头翁散和微生态制剂对鸡白痢疗效的试验》文中指出试验分别进行预防对比试验、雏鸡治疗试验及阳性种鸡治疗试验三种类型,预防对比和雏鸡治疗试验分别各选取400只1日龄的健康雏鸡,阳性蛋种鸡治疗试验选取400只240日龄确诊为鸡白痢的种鸡,预防对比和雏鸡治疗试验两个类型各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100只,试验Ⅰ(白头翁)、试验Ⅱ(微生态制剂)、试验Ⅲ(白头翁+微生态制剂)及CK,试验为期30d;种鸡治疗试验则选取400只240日龄经检测呈阳性蛋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试验Ⅰ(白头翁)、试验Ⅱ(微生态制剂)、试验Ⅲ(白头翁+微生态制剂),自由饮水5d,间隔5d重复治疗一次,共治疗3个疗程,以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试验期间各组的饲养管理均相同。结果表明:(1)对雏鸡预防效果方面,试验Ⅰ成活率为89%,试验Ⅱ成活率为85%,试验Ⅲ成活率高达97%,CK成活率为55%,试验Ⅲ的成活率分别比试验Ⅰ、试验Ⅱ和CK提高了8%(P<0.05)、12%(P<0.05)和42%(P<0.01);(2)在雏鸡治愈率方面,试验Ⅰ治愈率为80.46%,试验Ⅱ治愈率为66.67%,试验Ⅲ治愈率为85.39%,试验Ⅲ的治愈率分别比试验Ⅰ和试验Ⅱ提高了4.93%和18.72%;(3)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试验Ⅲ的死亡率分别比试验Ⅰ、试验Ⅱ及CK降低了11%、16%及26%。产蛋数分别比试验Ⅰ、试验Ⅱ和CK多产692枚、727枚和1810枚,检测阳性率分别比试验Ⅰ、试验Ⅱ和CK降低了52%、70%和77%。使用白头翁和微生态制剂结合起来,对预防和治疗鸡白痢,提高雏鸡提成率和产蛋量,降低阳性率效果最好。

龚建森[10](2012)在《鸡白痢凝集抗原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提出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各日龄鸡的传染病,以急性败血性经过或以慢性隐性感染为特征。目前还没有效果可靠的疫苗预防该病,国内外通常使用鸡白痢诊断抗原,开展鸡白痢疫病净化工作。我国目前使用的规程抗原是以标准血清控制抗原含菌浓度的方法进行制备,导致不同批次抗原检测效果不稳定。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对51株初分离的鸡白痢沙门氏菌进行菌落型的分类以及血清类型的测定,从中找出各初分离菌株菌落型与血清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筛选出抗原制备菌株。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抗原最佳含菌浓度,并与规程抗原的检测效果进行了比较。最后,将研制的抗原进行了临床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鸡白痢凝集抗原制备菌株的筛选对51株初分离的鸡白痢沙门氏菌进行菌落型的分类以及血清类型的测定,从中找出各初分离菌株菌落型与血清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筛选出抗原制备菌株,并测试菌株在人工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后,菌落型与血清类型的变异率。试验结果表明,YBc, yBC和Ybc三种菌落型是初分离菌株的主要菌落类型,以YBc和Ybc菌落型中的菌株所含的O:123抗原因子最丰富,以yBC菌落型中的菌株所含的O:122抗原因子最丰富,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三株抗原制备菌株。对抗原制备菌株与同类型未经选择菌株的变异率测定结果表明,经过筛选可以保持菌株的相对稳定,降低变异率。2鸡白痢凝集抗原的标化使用不同含菌浓度的染色抗原分别检测人工感染鸡与自然感染鸡,并与不同稀释度的鸡白痢高免血清分别进行标准试管凝集反应与平板凝集反应,比较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对人工感染鸡和自然感染鸡的检测效果,以及对不同稀释度高免血清的检测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含菌浓度为200亿/ml的染色抗原阳性检出率最高,达96.2%,与标准试管凝集反应结果一致,且反应速度较快,反应图像清晰,便于肉眼判别。对自然感染鸡的阳性检出结果与病变观察和细菌分离结果完全一致,且对阳性血清的检测范围也较宽。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我们选用的鸡白痢凝集抗原含菌浓度为200亿/ml。3鸡白痢凝集抗原的实验性检测与临床应用使用自行研制的抗原与规程抗原同时检测不同日龄的人工感染鸡,比较两种抗原的阳性检出率。使用自制抗原对不同品种的自然感染鸡进行检测,计算该抗原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同时与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某种鸡场鸡白痢的流行情况进行血清学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在三批不同日龄的人工感染鸡中,自制抗原的检疫效果比目前规程抗原略有提高。对5个鸡种的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结果表明,该染色抗原的敏感性为99.2%,特异性为100%。与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比较发现,凝集反应的检疫效果是可信的。在临床试验中,使用自制凝集抗原共检测2059只种鸡血清,平均阳性率为11.9%,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品系种鸡的感染情况均有所不同,其中公鸡明显高于母鸡。

二、“919”微生态制剂预防雏鸡白痢和增重效果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19”微生态制剂预防雏鸡白痢和增重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鸡白痢的生态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益生素
2 中草药
3 酸化剂
4 其它添加剂

(3)微生态制剂预防、治疗肉用仔鸡鸡白痢病及对增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菌种
        2.1.3 微生态制剂的制备
        2.1.4 攻毒材料的准备
        2.1.5 攻毒剂量的确定
    2.2 试验设计
        2.2.1 非净化鸡群鸡白痢病预防试验
        2.2.2 净化鸡群鸡白痢病预防试验
        2.2.3 非净化鸡群鸡白痢病治疗试验
        2.2.4 净化鸡群鸡白痢病治疗试验
        2.2.5 微生态制剂对肉用仔鸡增重的影响
        2.2.6 微生态制剂对鸡群中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净化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非净化鸡群鸡白痢病预防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净化鸡群鸡白痢病预防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非净化鸡群鸡白痢病治疗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净化鸡群鸡白痢病治疗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微生态制剂对肉用仔鸡增重的影响
    3.6 各试验组鸡白痢沙门氏菌检出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4)延庆县柴鸡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调查及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病原学
        1.3.2 鸡沙门氏菌病的疫苗
        1.3.3 鸡白痢病流行病学的变化
        1.3.4 鸡白痢的防治现状
第二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与初步鉴定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4.1 材料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饲用微生态制剂优良菌株鉴定及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态制剂概述
    1.2 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概述
        1.2.1 饲用芽孢杆菌的种类
        1.2.2 饲用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1.3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微生态制剂在养鸡业中的应用效果
        1.3.2 微生态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1.3.3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1.3.4 微生态制剂在其它动物上的应用
    1.4 芽孢杆菌类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存在问题及本实验研究思路
    1.6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前景
第二章 芽孢杆菌的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菌落及形态特征
        2.2.2 生长条件试验
        2.2.3 生理生化试验
        2.2.4 16S rDNA 序列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芽孢杆菌其他性质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来源
        3.1.2 培养基及试验药品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药敏性实验
        3.2.2 SOD 酶活性测定
        3.2.3 拮抗试验
        3.2.4 菌株产酶特征
        3.2.5 毒理试验
    3.3 结论
第四章 蜡样芽孢杆菌的液体发酵工艺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芽孢杆菌液体发酵的影响
        4.2.2 不同环境条件对芽孢杆菌液体发酵的影响
        4.2.3 供试菌株液体发酵工艺的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4.2.4 芽孢形成条件优化
    4.3 结论
第五章 高产纤维素酶活菌株筛选及发酵工艺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来源
        5.1.2 培养基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产纤维素酶优良菌株的筛选
        5.2.2 菌株F10 和F20 的鉴定
        5.2.3 供试菌株的毒理试验
        5.2.4 不同条件对菌株纤维素酶活的影响
        5.2.5 供试菌株固态发酵条件的L_9(3~4)正交试验
    5.3 结论
第六章 蜡样芽孢杆菌的固态发酵工艺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的影响
        6.2.2 不同环境条件对芽孢杆菌固态发酵的影响
        6.2.3 混菌发酵条件的L_9(3~4)正交试验
    6.3 结论
第七章 动物喂养实验
    7.1 实验材料和方法
        7.1.1 微生态制剂
        7.1.2 试验动物
        7.1.3 基础日粮
        7.1.4 供试菌株
        7.1.5 试验药品及培养基
        7.1.6 实验方法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1 仔猪临床状况观察
        7.2.2 雏鸡临床状况观察
    7.3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木垒县某羊场羔羊疾病调查及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在羔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疆养羊业现状
    1.2 巴氏杆菌
    1.3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4 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昌吉地区木垒县某羊场养殖现状与主要疾病调查研究
    2.1 调研地点与方法
    2.2 调研结果
    2.3 预防措施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昌吉地区木垒县某羊场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羔羊的生长性能与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试验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肉仔鸡生产中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鸡肠道菌群及生理作用
        1.1.1 肠道菌群
        1.1.2 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1.1.3 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
    1.2 微生态制剂产生的背景
    1.3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及其演化
    1.4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及特点
    1.5 微生态制剂菌种选择
        1.5.1 微生态制剂的必备条件
        1.5.2 理想微生态制剂具备的条件
    1.6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1.6.1 合成多种消化酶类,提供营养物质,改善机体代谢
        1.6.2 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1.6.3 改善动物生理状态并促进动物肠道生理机能成熟
        1.6.4 调节免疫系统
    1.7 微生态制剂在肉鸡生产上的应用
        1.7.1 提高生产性能,改善饲料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1.7.2 防治疾病,降低死亡率
        1.7.3 改善产品品质
        1.7.4 减少环境污染
    1.8 影响微生态制剂功效的因素
    1.9 科学合理利用微生态制剂
    1.10 微生态制剂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1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
    1.12 立题的依据、目的
2 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与测定指标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2 试验时间、地点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影响结果
        2.2.2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肉仔鸡屠宰性能影响结果
        2.2.3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肉仔鸡体尺变化影响结果
        2.2.4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肉仔鸡盲肠菌群变化影响结果
        2.2.5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影响结果
        2.2.6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鸡舍 NH_3浓度、盲肠 NH_3浓度变化影响结果统计与分析
        2.2.7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3.1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影响
    3.2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肉仔鸡屠宰性能影响
    3.3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肉仔鸡体尺变化影响
    3.4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影响
    3.5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肉仔鸡盲肠菌群变化影响
    3.6 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对鸡舍 NH_3含量及肉仔鸡盲肠内氨浓度影响
4 结论
5 本试验研究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5.1 本试验研究的创新点
    5.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益生菌制剂的研制及其对雏鸡免疫学影响和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微生态学及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禽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第三章 微生态制剂与免疫
    第四章 研究项目的提出和拟讨论的问题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益生菌制剂的研制
    第二章 益生菌制剂对雏鸡外周血液免疫学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 益生菌制剂对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学变化的影响
    第四章 益生菌制剂对雏鸡IL-2诱生活性和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变化的影响
    第五章 益生菌制剂对雏鸡黏膜免疫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 益生菌制剂对雏鸡免疫机能影响机理的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9)白头翁散和微生态制剂对鸡白痢疗效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时间
    1.2 试验的材料
    1.3 试验的设计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草药、微生态制剂对鸡白痢沙门氏菌预防效果
    2.2 中草药、微生态制剂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治疗效果
    2.3 中草药、微生态制剂对鸡白痢阳性鸡群治疗效果
3 讨论

(10)鸡白痢凝集抗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4 剖检病变
        5 诊断
        5.1 发病情况
        5.2 病菌分离鉴定
        5.3 生化鉴定
        5.4 血清学鉴定
        6 毒力质粒
        7 耐药性与耐药基因
    第二章 鸡白痢病的诊断与防控研究进展
        1 鸡白痢病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1.1 鸡白痢病的临床诊断
        1.2 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的培养鉴定
        1.3 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的生化鉴定
        1.4 凝集试验法
        1.5 琼脂扩散法
        1.6 间接血凝法
        1.7 ELISA诊断法
        1.8 PCR检测技术
        2 鸡白痢病的防控方法
        2.1 检疫净化措施
        2.2 抗菌药物治疗
        2.3 中草药治疗
        2.4 疫苗预防
        2.5 微生态制剂防治
        2.6 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鸡白痢凝集抗原制备菌株的筛选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试验材料
        1.3 菌落分型试验
        1.4 血清学测定
        1.5 抗原制备菌株的选择
        1.6 抗原菌株变异率的测定
        2 结果
        2.1 菌落分型结果
        2.2 血清学测定结果
        2.3 菌落型与血清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2.4 抗原制备菌株的筛选及其特征
        2.5 抗原制备菌株变异率测定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鸡白痢凝集抗原的标化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抗原制备菌株
        1.2 抗原制备用培养基
        1.3 种子液制备
        1.4 染色抗原的制备
        1.5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人工感染鸡
        1.6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自然感染鸡
        1.7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高免血清
        2 结果
        2.1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人工感染鸡的结果
        2.2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自然感染鸡的结果
        2.3 不同含菌浓度染色抗原检测高免血清的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鸡白痢凝集抗原的实验性检测与临床应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鸡白痢诊断抗原
        1.2 试验材料
        1.3 人工感染鸡的检测
        1.4 自然感染鸡的检测
        1.5 凝集试验与琼扩试验的比较
        1.6 种鸡场鸡白痢的血清学调查
        2 结果
        2.1 不同染色抗原检测人工感染鸡的结果
        2.2 不同鸡种感染率的测定
        2.3 凝集试验与琼扩试验检测结果的比较
        2.4 种鸡场鸡白痢血清学检测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四、“919”微生态制剂预防雏鸡白痢和增重效果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919”微生态制剂预防雏鸡白痢和增重效果的观察[J]. 严旭玲,施梅,陈晓玲.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8(01)
  • [2]鸡白痢的生态防治[J]. 胡文琴,孟庆利,王恬. 家畜生态, 2004(04)
  • [3]微生态制剂预防、治疗肉用仔鸡鸡白痢病及对增重的影响[D]. 袁建平. 河北农业大学, 2002(02)
  • [4]延庆县柴鸡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调查及综合防治[D]. 孙和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5]饲用微生态制剂优良菌株鉴定及发酵工艺研究[D]. 封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6]木垒县某羊场羔羊疾病调查及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在羔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阿依江·卡那提拜克.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7]肉仔鸡生产中复合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效果研究[D]. 白耀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8]益生菌制剂的研制及其对雏鸡免疫学影响和机理的研究[D]. 马春全.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9]白头翁散和微生态制剂对鸡白痢疗效的试验[J]. 李瑞香,薛九利,张亚娟,付小伟,骆萍. 家畜生态学报, 2016(04)
  • [10]鸡白痢凝集抗原的研制与应用[D]. 龚建森.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919”微生态制剂预防雏鸡白痢增重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