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n-Bu_4N)_3[Mo_6O_18NNAr(NO_2)_2](论文文献综述)
赵严欣[1](2019)在《稀土-钼氧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探索微波合成稀土-钼氧簇为目标,以钼酸铵、钼酸钠和稀土盐以及有机配体等为原料,通过微波合成以及常规水溶液合成方法得到了三个系列稀土-钼氧簇化合物。对它们的晶体结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稳定性,光致发光性质,光致变色性和磁性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并对部分化合物对硫醚氧化的催化性能进行了初步探究。主要内容如下:I.通过微波合成方法,得到了三例同构的以[PMo6O21]3-({PMo6})为构筑块的稀土-钼氧簇化合物1-3,他们都是异烟酸修饰的[PMo6O21]3-通过RE3+连接形成的结构。三例化合物对硫醚类化合物氧化都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和循环使用性,都具有稳定的光致发光性能。光致变色研究表明,三例化合物都表现出可逆的光致变色性。1.(NH4)7H8{[(HPMo6O21)2(C6H4NO2)5]2Tm(H2O)6}(C6H5NO2)·30H2O(1)正交晶系,Pbcn空间群,晶胞参数:a=20.360(2)?,b=39.075(4)?,c=24.848(3)?,Z=4,V=19768(4)?3,R1=0.0480,wR2=0.1056[I>2σ(I)].2.(NH4)7H8{[(HPMo6O21)2(C6H4NO2)5]2Er(H2O)6}(C6H5NO2)·27H2O(2)正交晶系,Pbcn空间群,晶胞参数:a=20.293(2)?,b=39.033(4)?,c=24.755(3)?,Z=4,V=19609(3)?3,R1=0.0481,wR2=0.1076[I>2σ(I)].3.(NH4)7H8{[(HPMo6O21)2(C6H4NO2)5]2Ho(H2O)6}(C6H5NO2)·24H2O(3)正交晶系,Pbcn空间群,晶胞参数:a=20.2813(16)?,b=38.975(3)?,c=24.616(2)?,Z=4,V=19458(3)?3,R1=0.0567,wR2=0.1321[I>2σ(I)].II.通过微波合成法得到两例一维链状八钼氧簇稀土化合物4和5。二者同构,均是由担载稀土离子的[β-Mo8O28]4-阴离子通过氧原子相互连接形成一维链。两例化合物均具有稳定的光致发光性质,在光照射下,二者均表现出可逆的光致变色效应。磁学测试结果表明,两例化合物都表现出反铁磁性行为。4.{[Tm2(H2O)10](Mo8O27)}·8H2O(4)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9.2867(7)?,b=10.2931(8)?,c=10.7281(8)?,α=90.6230(10)°,β=99.0190(10)°,γ=102.6890(10)°,Z=1,V=986.98(13)?3,R1=0.0256,wR2=0.0669[I>2σ(I)].5.{[Er2(H2O)10](Mo8O27)}·8H2O(5)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9.2905(12)?,b=10.3007(13)?,c=10.7373(14)?,α=90.642(2)°,β=98.969(2)°,γ=102.623(2)°,Z=1,V=989.4(2)?3,R1=0.0398,wR2=0.1067[I>2σ(I)].III.通过室温下常规水溶液反应,得到一例Silverton型钼氧簇过渡金属化合物6。该化合物是由Silverton型{PrMo12}构筑块通过Mn2+连接形成的三维结构。光致发光测试表明,化合物6具有红光发射,磁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表现出反铁磁性行为。6.NH4{Mn4[PrMo12O42]}·18H2O(6)立方晶系,Fd-3空间群,晶胞参数:a=25.9227(10)?,b=25.923?,c=25.923?,Z=7.99968,V=17420(2)?3,R1=0.0318,wR2=0.1304[I>2σ(I)]。
程敏[2](2019)在《TRIS修饰的Anderson型多酸的一步合成及可控组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酸(POMs)在催化、医药、磁性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无机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最近多酸基多孔材料的研究发展迅速,并在气体分离、吸附等领域得到应用,拓宽了多酸的应用范围。Anderson型杂多酸是多酸中最灵活的基本拓扑结构单元,有着独特的结构特性和易于修饰等特点,特别是以三羟甲基有机配体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TRIS-Anderson),近年来大量研究以这类多酸衍生物通过有机修饰构筑结构多样且稳定的多酸基功能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长期以来TRIS-Anderson多酸均通过两步反应来进行合成,操作步骤比较繁琐。本论文开创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方法的水热“一锅法”一步简便合成TRIS-Anderson多酸的新方法,并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带有不同中心杂原子的Anderson型多酸,其中更是首次合成了四价钒为中心杂原子的Anderson型多酸,为TRIS-Anderson多酸的合成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红外、核磁、质谱、XPS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发现,这些通过新方法合成的Anderson型多酸的晶体结构均呈现新颖的3D笼状和框架状开孔结构。本论文进一步从合成方法、抗衡阳离子和三羟甲基有机配体等三个角度来探究了这些TRIS-Anderson多孔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选取2-羟甲基-1,3丙二醇、三羟甲基乙烷和季戊四醇这三种末端基团大小不同的三羟甲基有机配体制备TRIS-Anderson多酸,重点讨论了在同一合成条件下有机配体对晶体结构堆积的影响,解释了不同的配体与相应的多酸衍生物晶体组装结构的联系,为可控设计新的多酸基多孔材料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秦召贤,李琦,黄毅超,张江威,李杲,魏永革[3](2018)在《Anderson型杂多酸可控烷氧化修饰策略新进展》文中认为对多酸进行有机共价修饰是目前多酸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结构易于调控的Anderson型杂多酸成了该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本文简要阐述一系列由烷氧配体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及衍生异构体合成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相应的反应机理和异构体转变进行了简单概述.最后基于本课题组最近提出的原创性概念:有机配体保护,无机配体支撑分子铠甲Anderson杂化材料在绿色催化氧化应用研究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佘珊[4](2018)在《Lindqvist型多酸有机衍生物的构筑与功能》文中提出Lindqvist型多酸由于其结构稳定、易于制备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多酸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通过有机共价修饰,可构筑一系列多酸有机衍生物。其中,多酸有机亚胺衍生物中多酸簇和含亚胺基的有机分子共轭连接,从而实现二者间的电荷转移,产生协同效应,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合成化学和结构化学,对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另外,由于芳香亚胺修饰的多酸有机衍生物易于合成和表征,因而现有工作对芳香亚胺的研究较多,对脂肪亚胺的研究较少。本论文基于前人对多酸有机亚胺衍生物化学的方法学研究,将功能化的分子,包括光电分子和药物分子,共价修饰到Lindqvist型多酸上,从而设计合成功能化的多酸衍生物,研究它们的应用前景。论文的主要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将苯胺齐聚物这类光电分子引入到多酸体系中,通过共轭连接,实现多酸和苯胺齐聚物间的电荷转移,调控多酸分子的氧化还原活性,从而构筑多酸基功能材料。基于此,我们设计构筑了二聚苯胺修饰的Lindqvist六钼酸盐亚胺衍生物、二聚苯胺双边修饰的Lindqvist六钒酸盐酰胺化衍生物以及三聚苯胺修饰的Lindqvist六钼酸盐亚胺衍生物。并进一步对其刺激响应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二、将生物活性的金刚烷胺作为研究模型,对脂肪亚胺修饰的多酸有机衍生物的合成条件、表征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总结。基于此,我们设计构筑了金刚烷亚胺单取代、邻位二取代、对位二取代,以及三取代六钼酸盐亚胺衍生物。并进一步对其抗癌性能进行了研究。三、将可降解的官能团引入到六钼酸盐亚胺衍生物体系中,构筑了一种可降解的对脑癌细胞具有高抑制效果的六钼酸盐亚胺衍生物,从而实现多酸药物高药性低毒性的特点。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含稀土金属的缺位Lindqvist型六钼酸盐衍生物的磁学行为,为Lindqvist型多酸盐衍生物引入了新的修饰方式。
王倩倩[5](2018)在《电喷雾质谱法对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酸(POMs)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多样,拥有丰富多彩的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多酸中引入有机基团,实现有机配体对多酸簇中氧原子的取代,形成多酸与有机组分共价相连的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兼具有机组分结构易调控及无机多酸优良的电子性能等特征,同时两组分结合产生协同效应,出现新的性质。Lindqvist型六钼酸亚胺衍生物与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分别作为同多酸与杂多酸为基础的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的代表,其研究及应用极其广泛。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一)1.Lindqvist型六钼酸亚胺衍生物及六钼酸盐的结构研究,用文献方法合成九种不同取代基的六钼酸芳香亚胺衍生物,用电喷雾质谱法(ESI-MS)结合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衍生物及六钼酸盐的结构性质、气相裂解反应等,ESI-MS/MS结果表明,与六钼酸根离子的裂解反应不同,衍生物阴离子的气相裂解反应包括两种途径:a.(1)+(2)碎裂模式,即衍生物阴离子中有机芳香亚胺与无机六钼酸之间的Mo≡N键先碎裂形成六钼酸根自由基离子与芳香亚胺中性自由基,而后不稳定的六钼酸根自由基离子中Mo-O键进一步断开形成低核数的多钼酸根离子。b.(2)碎裂模式,即衍生物离子中Mo-O键碎裂形成含有机组分芳香亚胺的低核数的多钼酸根离子以及相应的多钼酸根离子。CV结果表明衍生物的还原性强于六钼酸盐。2.两种生成六钼酸芳香亚胺衍生物反应的对比:Leidenfrost Droplet(LD)和Bulk solution(BS)反应。结果表明LD反应成功加速了衍生物的合成。(二)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合成反应。1.采用文献方法合成了两种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用ESI-MS研究了衍生物离子的一级谱及二级谱。2.两种生成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反应的对比:LD和BS反应,结果表明LD效应成功加速了该类衍生物的合成反应。因此,LD效应适用于反应时间长、条件复杂的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的合成反应的加速。这对于以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为例的有机无机功能材料的快速合成、表征及应用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王俊[6](2017)在《新型Keggin型金属氧簇化合物的水热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Keggin型金属氧簇因富含大量的质子、电子、氧原子,配位能力强,易与过渡金属、稀土元素、碱/碱土金属、有机配体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力(静电吸引、氢键、范德华力、π-π堆积)、离子键或共价键作用力连接,合成结构多样、维数较高、性能优越的新型超分子杂多化合物,这也是当今金属氧簇化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选用1:12Keggin型金属氧簇H3PMo12O40、H3PW12O40、H4SiMo12O40为原料,Bi3+、Zr4+、Ni2+、Fe3+为金属中心,2,2’-联吡啶、4,4’-联吡啶、草酸等为辅配,以溶剂热法合成了六个新型的超分子化合物,并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热重等对其进行表征,主要研究了化合物1的光催化降解及吸附有机染料的性能。具体工作如下:(1)选用H3PMo12O40、Bi(NO3)3、乙醇和HNO3,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例新型的纯无机2D骨架化合物{PMo12O40Bi2(H2O)2}·4H2O(1),并对其进行单晶、红外、紫外、热重等表征分析,同时研究了其光催化降解及吸附有机染料的性能。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代表了第一例双Bi(III)帽修饰的Keggin型金属氧簇化合物,其两个Bi(III)原子位于{PMo12O40}单元的两侧;化合物1在酸性条件下,不仅对有机染料,如:MO,Rh B和MB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活性,而且在室温下对阳离子型染料(MB和Rh B)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此外,化合物1结构非常稳定,且易与反应体系分离以便重复使用,是一类性能优异的光催化/吸附材料。(2)选用Keggin型多酸{H4SiMo12O40}为原料,4,4’-bipy、2,2’-bipy为辅配,Bi3+、Ni2+为金属中心,水热合成了两例有机-无机杂多化合物:{(H3SiMo12O40)(4,4’-bipy)3}·3H2O(2)和{SiMo12O40}{Ni(2,2’-bipy)3}2(3),并对它们进行单晶结构解析及红外测试表征。化合物2中,Keggin单元[SiMo12O40]4-与有机配体4,4’-bipy通过H键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相连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同样地,化合物3中,[SiMo12O40]4-与[Ni(2,2’-bipy)3]2+有机片段也通过H键作用、分子间作用力相连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3)选用Keggin型多酸{H3PW12O40}、{H3PMo12O40}为原料,2,2’-bipy、H2C2O4为辅配,Zr4+、Bi3+、Fe3+为金属中心,甲醇、乙醇、DMF、乙腈为溶剂,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三例超分子化合物:{H3PW12O40}2·5H2O(4)、[Mo4O15]·2H2O(5)和H[Fe4(C2O4)6][Fe(2,2’-bipy)3]2(6),并对它们进行单晶结构解析及红外测试表征。化合物4中,2个{H3PW12O40}多酸单元通过W-O键相连成二聚体,二聚体结构又通过分子间H键作用相连形成2D构型,最后又扩展成3D超分子结构;化合物5中,{H3PMo12O40}分解形成同多酸结构{Mo4O15},{Mo4O15}单元又通过Mo-O键相连扩展成1D链状结构,最后,通过分子间H键作用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化合物6中,[Fe4(C2O4)6]4-与[Fe(2,2’-bipy)3]2+有机片段通过分子间H键、π-π堆积作用相连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
鲁欣欣[7](2016)在《多酸基晶态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文中指出多酸(多金属氧酸盐)作为一类重要的阴离子建筑块,广泛地被应用于构筑结构新颖的以及功能型的晶态无机有机杂化物。其具有丰富并且确定的结构,如经典的Keggin型、Dawson型等,并在催化、医药、电化学、光致变色到磁性等众多的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基于多酸的无机有机杂化物的研究在近年来引起了很多化学及材料研究者的青睐,特别是在催化方面。多酸阴离子代表了一类已知的有路易斯和布朗特酸性的无机建筑块,常被用来构建有效的固态酸催化剂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本文用Keggin型多酸阴离子作为基本建筑块之一,与有机配体和金属盐在水热条件下构建了12例化合物,并对他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催化或抗菌性质进行了初步的探究。1.我们选用了Keggin型{PW12),AgN03和刚性含氮配体4,4’-联吡啶,2,2’-联眯唑和4-(1H-四唑-5-基)吡啶合成了三例晶态杂化物(1,2,3),均具有光驱动降解有机染料和抗菌的性质。此外为了验证化合物2中配体上发生的硝化作用,用联咪唑配体又合成了化合物4。{Ag3(bpy)6[PW12040]} (1) {Ag5(H2biim)2(Hbiim-N02)2[PW12040]) (2) {Ag7(pytz)4[PW12040]} (3) {CU2.5(H2biim)5(H20)[BW12040]}·3H20 (4)对化合物1-3的结构分析和表征表明配体从单齿螯合配位到多齿螯合配位促使了化合物的结构从低维度到高纬度的递进,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有趣。此外,化合物2的合成中还出现了罕见的水热条件下的硝化反应。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和抗菌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3都具有双功能特性,不仅可以在紫外光下催化降解RhB,MB和AR,而且可以同时抑制革兰氏阴性菌E.coli和阳性菌S.agalactiae的生长。2.我们合成了对位苯并双甲基三唑(1,4-BBTZ)和间位苯并双甲基三唑(1,3-BBTZ) (BBTZ=bis(1,2,4-triazol-1-lmethyl)benzene)以及苯并双氧甲基吡啶(L)配体。此外,我们选择了Keggin型的{BW12}阴离子,主要考虑其有更高的负电荷易于与金属离子配位,其次制备容易且用来构建无机有机杂化物的研究较少。基于温度的调控,我们在水热条件下获得了四例基于{BW12}和BBTZ-Cu的化合物(5,6,7,8),另外利用配体L和{SiW12}合成了化合物9。{CuⅡ3C1(1,4-BBTZ)5[BW12040](H20)2}·6H20 (5) {CuⅠ3CⅡ(1,4-BBTZ)5[BW12040](H20))·H2O (6) {CuⅡ2CuⅠ(1,3-BBTZ)5[BW12040]}·H20 (7) {CuⅠ5(1,3-BBTZ)4[BW12040]}·4H2O (8) {CuⅡ2(L)4[SiW12040]}·6H2O (9)晶体衍射数据表明化合物5-7是3D结构,8和9是2D结构。通过配体和温度的调控,我们分析了获得的化合物结构,并根据结构特性推测了光催化的性能,着重对化合物5和6进行了一系列光催化性质探索。结果表明更高温度下的化合物6具有更窄的能带尺寸,可以在可见光下被激发,与H202共同作用有效的降解有机染料。3.我们继续使用高温合成的策略,采用了易于配位且配位点多的1,2,4-三氮唑与CuCl2,Keggin多酸在190-195℃下自组装了三例同构的无机有机杂化物10,11,12。{CuⅠ12Cl(trz)8[PW12O40]} (10) {CuⅠ12Cl(trz)8[PMo12O40]} (11) {CuⅠ12Cl(trz)8[HSiW12O40]} (12)三个化合物中所有的铜离子均是一价的,均可以在可见光驱动下催化降解染料,我们对化合物的催化机理也进行了一些巧妙的探讨和分析。此外,三个化合物都比较稳定,具有较好的抗酸碱稳定性。
张江威[8](2016)在《Anderson型杂多酸的可控烷氧化修饰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nderson型杂多酸是多酸(POM)中最灵活的基本拓扑结构单元。其有机共价修饰化学是目前多酸化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三羟甲基多元醇有机配体(简称triol)作为一类奇特的螯合配体,能够非常有效地稳定多酸的结构。这种基于triol的POM-linker策略能有效地构筑稳定的多酸基功能材料,从而引起广泛关注。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接修饰多酸的合成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合成了一系列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及其相应的异构体。在总结系列实验规律,综合运用理论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化可控有机修饰的合成方法学,并对相应的反应机理、手性自拆分、异构体转变和催化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探索。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采用直接修饰法,利用triol配体对Anderson型杂多酸进行单侧烷氧化共价修饰,获得了δ型异构体,并成功实现其对映异构体的手性自拆分。(二)通过质子化μ2-O形成反应位点,进而采用triol配体共价修饰,首次合成单侧烷氧化共价修饰χ异构体,开启了Anderson型杂多酸μ2-O反应化学研究新领域。(三)首次制备了二醇共价修饰模式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实现质子控制的可控的制备ψ,δ以及χ异构体。并进一步拓展到带羧基二醇烷氧有机配体对Anderson型杂多酸的共价修饰。(四)以单侧修饰的δ型异构体为前驱体,发展了一种逐步制备双侧不对称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高效可控的合成方法。(五)首次从实验上证实1:6杂多酸也可以具有类似七钼酸的蝴蝶形拓扑构型,这一亚稳构型能够被triol配体稳定,形成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β型异构体。研究发现以MnIII为中心杂原子的β型异构体可以作为高效的催化剂,有效地催化双氧水氧化KA油制备己二酸。(六)发现单侧修饰的δ型异构体能够有效催化分子间交叉脱氢偶联,进而将一些简单的有机配体通过(CDC)[4+1]环加成反应生成不同五元杂环化合物。该反应条件温和、原子经济、底物宽广、产物选择性高,是一种高效的杂环化合物绿色生产路线。本论文研究为可控制备不同取代模式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提供了可靠便捷的合成方法学,对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化共价修饰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同时也为Anderson型杂多酸基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合成奠定基础。
钟艳芳[9](2012)在《B-型Anderson多酸和Lindqvist多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多金属氧酸盐(Polyoxmetalates,简写为POMs)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和结构的金属-氧簇化合物。由于多酸在催化、药物和材料化学等方面的潜在价值,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是以Anderson多酸和Lindqvist多酸为主体原料,设计合成了六个新型多酸衍生物。以Anderson多酸Na3[Cr(OH)6Mo6O18]为原料,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三个新型Anderson多酸有机衍生物:Na2(C4H12O3N)[Cr(OH)6Mo6O18]·C4H11O3N·6H2O (1)、[(C4H9))4N7-[HOCH2C(CH2)3Cr(OH)3Mo6O21]2Br·20H2O (2)和[(C4H9)4N]6{H4[HOCH2C(CH2)3-(CrO6)Mo6O18]}2(C6H5COO)2·2.5C6H5COOH·5H2O (3)。通过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和核磁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结构组成。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由于氢键作用而稳定存在的多阴离子与Tris的电荷转移盐;化合物2是Anderson多阴离子单面被甲基化,另一面μ-3桥氧上的氢原子与溴原子或水分子形成氢键,晶体中的各组分通过氢键作用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化合物3是由化合物2与CoCl2和苯甲酸钠在水溶液中加热反应得到,反应过程中由于CoCl2水溶液在高温会水解产生H+,而使多酸衍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三个μ-3桥氧连接季戊四醇三个伯碳转化为季戊四醇的三个伯碳分别与两个μ-3桥氧和一个μ-2桥氧相连。此外,研究了Lindqvist多酸有机亚胺衍生物的金属配位反应,并意外得到了两个未报到的(n-Bu4N)2[Mo6O18(NR)](R=o-CH3C6H3(OH))同分异构体结构多酸和一个新型α-[Mo8O26]4-结构多酸。用红外光谱和差热-热重对其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结构。通过对化合物1、2和4进行热分析比较,发现化合物2和4热稳定性较好,从而对其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活性研究。实验表明,两种多酸均具有较好的热催化活性,同时,化合物4在170℃下催化活性最大,而相比之下两种多酸的光催化活性却稍逊一筹。本论文对多酸有机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均做了初步研究,为今后对多酸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王娜[10](2012)在《缺位杂多钼锗酸盐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利用降解和原位合成策略,在常规水溶液中成功合成了6个未见报道过的杂多钼酸盐化合物,并对这些物质进行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电化学、热重分析、磁学等性质表征。1.在常规水溶液中,以H4[α-GeMo12O40]·14H2O为前驱体,在有机含氮配体咪唑的参与下,利用降解的方法,合成出三个新的过渡金属单取代的keggin型锗钼酸盐化合物1,2and3,分子式如下:[C3H5N2]6[GeMo11Co(H2O)O39]·9H2O (1)[C3H5N2]6[GeMo11Ni (H2O)O39]·9H2O (2)[C3H5N2]6[GeMo11Mn(H2O)O39]·6H2O (3)在化合物1的结构中,由过渡金属单取代的keggin型多阴离子[GeMo11Co(H2O)O39]6-,抗衡阳离子[C3H5N2]+,和结晶水分子组成。2.用常规水溶液合成方法,在有机分子乙二胺的作用下,成功合成一个1D链状结构的化合物4,在有机分子吗啉的作用下,合成了一个四核镍夹心型化合物5:(H2en)3H4[Cu(H2O)4(CuGeMo9O33)2]·19H2O(en=ethylenediamine)(4)(C4H10NO)2H9[Na(H2O)5][Ni4(H2O)2(GeMo9O33)2]·13H2O (5)化合物4是由[Cu(H2O)4(CuGeMo9O33)2]10-一维多酸阴离子链,质子化的乙二胺分子,还有水分子构成。化合物5是由[Ni4(H2O)2(GeMo9O33)2]12-多酸阴离子,钠离子,质子化的吗啉分子,还有水分子组成。[Ni4(H2O)2(GeMo9O33)2]12-是由两个三缺位的[GeMo9O33]建筑块与四核镍簇构成的夹心型结构。3.在常规水溶液中,利用原位合成方法成功合成了一个2D网状结构的化合物6:[Na(H2O)3]2H2[NiMo6O24H6]·2H2O (6)化合物6中,是由Anderson型[NiMo6O24H6]4-多酸阴离子,Na+反荷离子,配位水和游离的水分子所组成。多酸阴离子[NiMo6O24H6]4-通过两个Na+连接成1D链状结构,又通过另外两个Na+形成2D网状结构。
二、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n-Bu_4N)_3[Mo_6O_18NNAr(NO_2)_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n-Bu_4N)_3[Mo_6O_18NNAr(NO_2)_2](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钼氧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稀土参与构筑的同多钼氧簇的研究现状 |
1.2 稀土参与构筑的杂多钼氧簇的研究现状 |
1.3 选题思路 |
1.4 所用试剂及测试条件 |
1.4.1 试剂 |
1.4.2 仪器及测试条件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基于[PMo_6O_(21)]~(3-)的稀土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
1.1 化合物的合成及元素分析 |
1.2 合成讨论 |
1.3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1.3.1 化合物晶体结构的测定 |
1.3.2 晶体结构描述 |
1.4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 |
1.4.1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
1.4.2 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
1.4.3 X-射线粉末衍射 |
1.4.4 化合物的X-射线能谱分析 |
1.4.5 热稳定性 |
1.4.6 催化氧化性能 |
1.4.7 光致发光性质 |
1.4.8 光致变色性质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八钼氧簇稀土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
2.1 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元素分析 |
2.2 合成讨论 |
2.3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2.3.1 化合物晶体结构的测定 |
2.3.2 晶体结构解析 |
2.4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 |
2.4.1 红外光谱 |
2.4.2 UV-Vis光谱 |
2.4.3 X-射线粉末衍射 |
2.4.4 热稳定性 |
2.4.5 光致变色性质 |
2.4.6 固态光致发光性质 |
2.4.7 磁学性质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Silverton型钼氧簇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
3.1 化合物的合成及元素分析 |
3.2 合成讨论 |
3.3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3.3.1 化合物晶体结构测定 |
3.3.2 晶体结构解析 |
3.4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 |
3.4.1 IR光谱 |
3.4.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3.4.3 热稳定性 |
3.4.4 固态光致发光性质 |
3.4.5 磁学性质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A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TRIS修饰的Anderson型多酸的一步合成及可控组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1.1.1 多酸的发展 |
1.1.2 多酸的修饰 |
1.1.2.1 多酸的离子键修饰 |
1.1.2.2 多酸的配位键修饰 |
1.1.2.3 多酸的共价键修饰 |
1.1.2.4 Anderson型多酸的有机烷氧共价修饰 |
1.2 多酸的多孔化合物 |
1.2.1 以多酸为建筑块的三维多孔材料 |
1.2.2 以多酸为模板的三维孔结构 |
1.3 选题的思路 |
第2章 笼状多孔结构的烷氧有机共价修饰Anderson型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3 钒中心笼状的TRIS-CH_3-Anderson化合物合成与表征 |
2.3.1 钒中心[Na_(0.7)(NH_4)1.3][Mo_6VO_(18){(CH_2O)_3CCH_3}_2]的合成 |
2.3.2 钒中心Mo_6V-CH_3的TRIS-CH_3-Anderson的表征 |
2.3.2.1 红外表征 |
2.3.2.2 核磁表征 |
2.3.2.3 晶体结构分析 |
2.3.2.4 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2.3.2.5 高分辨质谱分析 |
2.3.2.6 粉末衍射分析 |
2.3.2.7 热重分析 |
2.3.2.8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2.4 其他金属中心的TRIS-Anderson的合成与表征 |
2.4.1 其他金属为中心的TRIS-CH_3-Anderson的合成 |
2.4.1.1 [Na_(0.7)(NH_4)_(2.3)] [Mo_6Fe O_(18){(CH_2O)_3CCH_3}_2]的合成 |
2.4.1.2 [Na_(0.7)(NH_4)_(2.3)] [Mo_6Cr O_(18){(CH_2O)_3CCH_3}_2]的合成 |
2.4.1.3 [Na_(0.7)(NH_4)_(3.3)] [Mo_6Co O_(18){(CH_2O)_3CCH_3}_2]的合成 |
2.4.1.4 [Na_(0.7)(NH_4)_(3.3)] [Mo_6Ni O_(18){(CH_2O)_3CCH_3}_2]的合成 |
2.4.1.5 [Na_(0.7)(NH_4)_(3.3)] [Mo_6Cu O_(18){(CH_2O)_3CCH_3}_2]的合成 |
2.4.2 其他金属为中心的TRIS-CH_3-Anderson的表征 |
2.4.2.1 红外表征 |
2.4.2.2 核磁表征 |
2.4.2.3 晶体结构分析 |
2.4.2.4 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2.4.2.5 粉末衍射分析 |
2.4.2.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2.5 小结 |
第3章 框架多孔结构的烷氧有机共价修饰Anderson型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钒中心框架状的TRIS-Anderson化合物合成与表征 |
3.2.1 钒中心Na_2[Mo_6VO_(18){(CH_2O)_3CH}_2]的合成 |
3.2.2 钒中心Mo_6V-H的表征 |
3.2.2.1 红外表征 |
3.2.2.2 核磁表征 |
3.2.2.3 晶体结构分析 |
3.2.2.4 光电子能谱测试 |
3.2.2.5 粉末衍射分析 |
3.2.2.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3.3 其他金属为中心的TRIS-Anderson的合成与表征 |
3.3.1 其他金属为中心的TRIS-Anderson的合成 |
3.3.1.1 Na_4[Mo_6Ni O_(18){(CH_2O)_3CH}_2]的合成 |
3.3.1.2 Na_4[Mo_6Cu O_(18){(CH_2O)_3CH}_2]的合成 |
3.3.2 其他金属为中心的TRIS-Anderson的表征 |
3.3.2.1 红外表征 |
3.3.2.2 晶体结构分析 |
3.3.2.3 光电子能谱测试 |
3.3.2.4 粉末衍射分析 |
3.3.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因素对笼状和框架类TRIS-Anderson形成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合成条件的影响 |
4.2.1 (NH_4)_3[Mo_6Cr O_(18){(CH_2O)_3CCH_3}_2]化合物的合成 |
4.2.2 NMo_6Cr-CH_3的表征 |
4.2.2.1 红外表征 |
4.2.2.2 晶体结构与影响分析 |
4.3 抗衡阳离子的影响 |
4.3.1 化合物的合成 |
4.3.1.1 (NH_4)4[Mo_6Ni O_(18){(CH_2O)_3CH}_2]·2CH(CH_2OH)_3的合成 |
4.3.1.2 (NH_4)4[Mo_6Cu O_(18){(CH_2O)_3CH}_2]·2CH(CH_2OH)_3的合成 |
4.3.1.3 K(NH_4)2[Mo_6Cr O_(18){(CH_2O)_3CH}_2]的合成 |
4.3.2 晶体结构与影响分析 |
4.4 有机配体长度的影响 |
4.4.1 化合物的合成 |
4.4.1.1 [Na_(0.7)(NH_4)1.3][Mo_6VO_(18){(CH_2O)_3CCH_2CH_3}_2]的合成 |
4.4.1.2 Na_2[Mo_6VO_(18){(CH_2O)_3CCH_2OH}_2]的合成 |
4.4.2 化合物的表征 |
4.4.2.1 红外表征 |
4.4.2.2 晶体结构分析 |
4.4.2.3 光电子能谱测试 |
4.4.2.4 粉末衍射分析 |
4.4.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4.4.2.6 TRIS有机配体大小对结构的影响的分析 |
第5章 总结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5.2 论文的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的成果 |
(3)Anderson型杂多酸可控烷氧化修饰策略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侧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δ型异构体合成策略 |
2 质子活化μ2-O用于单侧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χ型异构体合成策略 |
3 二元醇烷氧化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衍生物的合成策略 |
4 逐步可控双侧不对称烷氧化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的合成策略 |
5 蝴蝶构型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化修饰策略 |
6 W基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合成策略 |
7 传统Mo8重构法合成策略最新进展 |
8 分子铠甲Anderson烷氧有机衍生物杂化材料的催化应用 |
9 结论与展望 |
(4)Lindqvist型多酸有机衍生物的构筑与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多酸化学概述 |
1.2 多金属氧酸盐有机衍生物 |
1.2.1 非共价修饰的多酸有机衍生物 |
1.2.2 共价修饰的多酸有机衍生物 |
1.3 Lindqvist型多酸亚胺衍生物 |
1.3.1 Lindqvist型多酸亚胺衍生物的合成 |
1.3.2 Lindqvist型多酸亚胺衍生物的表征 |
1.3.3 Lindqvist型多酸亚胺衍生物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芳香亚胺修饰的刺激响应多酸有机衍生物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 苯胺齐聚物修饰的Lindqvist型多酸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2.3.1 合成与表征 |
2.3.2 氧化还原测试 |
2.3.3 自组装行为研究 |
2.3.4 表面浸润性的调控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合成条件 |
2.4.2 晶体结构分析 |
2.4.3 谱学特征 |
2.4.4 自组装行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脂肪亚胺修饰的抗癌多酸有机衍生物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 脂肪亚胺修饰的Lindqvist型多酸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3.3.1 合成与表征 |
3.3.2 抗癌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合成条件 |
3.4.2 晶体结构 |
3.4.3 谱学特征 |
3.4.4 抗癌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降解的抗癌多酸有机衍生物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3 可降解分子修饰的Lindqvist型多酸亚胺衍生物 |
4.3.1 合成与表征 |
4.3.2 抗癌性能测试 |
4.3.3 穿越血脑屏障能力测试 |
4.3.4 降解性能测试 |
4.3.5 药物毒性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合成条件 |
4.4.2 晶体结构 |
4.4.3 谱学特征 |
4.4.4 抗癌性能 |
4.4.5 穿越血脑屏障能力 |
4.4.6 降解性能 |
4.4.7 药物毒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含稀土金属的多酸有机衍生物 |
5.1 本章引论 |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3 含稀土金属的Lindqvist型多酸有机衍生物 |
5.3.1 合成与表征 |
5.3.2 磁性测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合成条件 |
5.4.2 晶体结构 |
5.4.3 谱学特征 |
5.4.4 磁学性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电喷雾质谱法对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1.1 共价键合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简介 |
1.1.2 共价键合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的反应 |
1.1.3 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中有机亚胺官能化六钼酸衍生物的研究 |
1.2 质谱在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 |
1.2.1 电喷雾质谱技术简介 |
1.2.2 质谱在多酸为基础的有机-无机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Lindqvist型六钼酸芳香亚胺衍生物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样品合成和溶液制备 |
2.2.3 质谱仪器条件 |
2.2.4 电化学(CV)测试条件 |
2.2.5 红外光谱(IR)测试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六钼酸芳香亚胺衍生物及六钼酸盐的结构研究 |
2.3.2 两种生成六钼酸芳香亚胺衍生物反应的对比:Leidenfrost Droplet(LD)和Bulk solution(BS)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合成反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样品合成和溶液制备 |
3.2.3 质谱仪器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12、13的ESI-MS研究 |
3.3.2 两种生成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反应对比:Leidenfrost Droplet(LD)和Bulk Solution(BS)反应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6)新型Keggin型金属氧簇化合物的水热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金属氧簇的概述 |
1.2 Keggin型金属氧簇及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1 帽式Keggin型金属氧簇 |
1.2.2 支撑型Keggin金属氧簇 |
1.2.3 桥联扩展Keggin型金属氧簇 |
1.3 含铋金属氧簇的研究进展 |
1.3.1 含铋金属氧簇的分类 |
1.3.2 含铋金属氧簇的性能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化学试剂与药品 |
2.2 主要测试手段和表征方法 |
3. 含铋Keggin型金属氧簇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
3.1 化合物{PMo_(12)O_(40)Bi_2(H_2O)2}·4H_2O(1)的合成 |
3.2 化合物{PMo_(12)O_(40)Bi_2(H_2O)2}·4H_2O(1)的晶体学数据及结构描述 |
3.2.1 化合物1的晶体学数据 |
3.2.2 化合物1的结构描述 |
3.3 化合物1的表征 |
3.3.1 化合物1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2 化合物1的热稳定性分析 |
3.3.3 化合物1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3.3.4 化合物1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3.4 化合物1的吸附性能研究 |
3.4.1 有机染料吸附实验 |
3.4.2 染料的水溶液浓度与吸光度工作曲线的绘制 |
3.4.3 结果与讨论 |
3.5 化合物1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3.5.1 光催化降解实验 |
3.5.2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Keggin型金属氧簇和有机胺自组装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表征 |
4.1 Keggin型金属氧簇和有机胺自组装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
4.1.1 化合物{(H_3SiMo_(12)O_(40))(4,4'-bipy)3}·3H_2O(2)的合成 |
4.1.2 化合物{SiMo_(12)O_(40)}{Ni(2,2'-bipy)3}2(3)的合成 |
4.2 Keggin 型金属氧簇和有机胺自组装的超分子化合物的晶体学数据及结构描述 |
4.2.1 Keggin 型金属氧簇和有机胺自组装的超分子化合物的晶体学数据 |
4.2.2 化合物{(H_3SiMo_(12)O_(40))(4,4'-bipy)3}·3H_2O(2)的结构描述 |
4.2.3 化合物{SiMo_(12)O_(40)}{Ni(2,2'-bipy)3}2(3)的结构描述 |
4.3 Keggin型金属氧簇和有机胺自组装的超分子化合物的红外表征 |
4.4 合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Keggin型金属氧簇演化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表征 |
5.1 基于Keggin型金属氧簇演化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
5.1.1 化合物{H_3PW_(12)O_(40)}_2·5H_2O(4)的合成 |
5.1.2 化合物[Mo_4O_(15)]·2H_2O(5)的合成 |
5.1.3 化合物H[Fe_4(C_2O_4)_6][Fe(2,2'-bipy)3]2(6)的合成 |
5.2 基于Keggin型金属氧簇演化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的晶体学数据及结构描述 |
5.2.1 基于Keggin型金属氧簇演化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的晶体学数据 |
5.2.2 化合物{H_3PW_(12)O_(40)}_2·5H_2O(4)的结构描述 |
5.2.3 化合物[Mo_4O_(15)]·2H_2O(5)的结构描述 |
5.2.4 化合物H[Fe_4(C_2O_4)_6][Fe(2,2'-bipy)3]2(6)的结构描述 |
5.3 基于Keggin型金属氧簇演化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的红外表征 |
5.4 合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多酸基晶态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多酸化学概述 |
1.1.1 多酸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
1.2. 多酸基杂化材料的功能和应用 |
1.2.1 多酸化合物的催化性质及应用 |
1.2.2 多酸化合物的光电性质及应用 |
1.2.3 多酸化合物的抗菌抗癌性质及应用 |
1.2.4 多酸化合物的磁性及应用 |
1.3 多酸基有机无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
1.3.1 缠绕结构 |
1.3.2 孔道结构 |
1.4 多酸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 选题依据和目的 |
1.6 实验试剂和表征手段 |
1.6.1 实验试剂 |
1.6.2 表征手段 |
第二章 基于PW_(12),Ag(Ⅰ)和刚性含氮配体的晶态杂化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化合物1-4的合成 |
2.3 X-射线衍射晶体学数据 |
2.4 结构讨论 |
2.4.1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
2.4.2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
2.4.3 化合物3的晶体结构 |
2.4.4 有机配体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
2.5 表征与性质研究 |
2.5.1 红外谱图和热重性质 |
2.5.2 光催化实验与结果 |
2.5.3 抗菌实验与活性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Keggin型多酸,铜离子和柔性含氮配体的晶态杂化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化合物5-9的合成 |
3.2.1 化合物5的合成 |
3.2.2 化合物6的合成 |
3.2.3 化合物7的合成 |
3.2.4 化合物8的合成 |
3.2.5 化合物9的合成 |
3.3 X-射线衍射晶体学数据 |
3.4 结构讨论 |
3.4.1 化合物5的晶体结构 |
3.4.2 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 |
3.4.3 化合物7的晶体结构 |
3.4.4 化合物8的晶体结构 |
3.4.5 化合物9的晶体结构 |
3.4.6 结构讨论 |
3.5 表征和光催化性质研究 |
3.5.1 红外,PXRD和热重性质 |
3.5.2 化合物5和6的紫外-可见漫反射测试 |
3.5.3 化合物5和6的光催化性质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Keggin型多酸亚铜簇的晶态杂化材料: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
4.1 引言 |
4.2 化合物10-12的合成 |
4.3 X-射线衍射晶体学数据 |
4.4 结构讨论 |
4.5 化合物10-12的性质研究 |
4.5.1 红外,PXRD和热重性质 |
4.5.2 化合物的酸碱稳定性测试 |
4.5.3 化合物的紫外-可见漫反射测试 |
4.5.4 化合物的光催化性质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Anderson型杂多酸的可控烷氧化修饰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多金属氧簇概述 |
1.2 多金属氧簇有机修饰 |
1.3 多金属氧簇有机烷氧化修饰 |
1.4 双侧对称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应用研究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单侧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δ型异构体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 单侧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制备及单晶生长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单侧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χ型异构体制备以及质子控制异构体转换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 单侧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χ型异构体的制备及单晶生长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二醇共价修饰模式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3 二醇共价修饰模式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制备及单晶生长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逐步可控双侧不对称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制备93 |
5.1 引言 |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3 双侧不对称修饰的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制备及单晶生长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蝴蝶构型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用于己二酸绿色生产 |
6.1 引言 |
6.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6.3 蝴蝶构型Anderson型杂多酸烷氧衍生物的制备及单晶生长 |
6.4 结果与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Anderson型烷氧衍生物催化分子间脱氢偶联用于[4+1]环加成反应制备多种五元杂环分子 |
7.1 引言 |
7.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7.3 恶唑烷酮,碳酸乙烯酯和咪唑烷酮五元杂环系列衍生物的制备及单晶生长 |
7.4 结果与讨论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B-型Anderson多酸和Lindqvist多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酸的研究简介 |
1.2 多酸的应用 |
1.2.1 药物化学方面 |
1.2.2 催化方面 |
1.3 多酸的研究现状 |
1.3.1 Anderson 多酸的研究现状 |
1.3.2 Lindqvist 多酸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 实验试剂 |
2.1.1 实验主要试剂 |
2.1.2 无水乙腈的制备 |
2.2 实验仪器 |
2.2.1 实验所用仪器 |
2.2.2 主要实验装置 |
第三章 B-型 Anderson 多酸衍生物的合成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 Na_3[Cr(OH)_6Mo_6O_(18)]的合成 |
3.1.2 化合物 1 的合成 |
3.1.3 化合物 2 的合成 |
3.1.4 化合物 3 的合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红外光谱 |
3.2.2 热分析 |
3.2.2.1 化合物 1 的热分析 |
3.2.2.2 化合物 2 的热分析 |
3.2.3 核磁共振分析 |
3.2.4 晶体结构 |
3.2.4.1 化合物 1 的晶体结构 |
3.2.4.2 化合物 2 的晶体结构 |
3.2.4.3 化合物 3 的晶体结构 |
3.3 小结 |
第四章 Lindqvist 多酸衍生物的合成 |
4.1 实验部分 |
4.1.1 (n-Bu_4N)_2[Mo_6O_(18)(NR)](R=o-CH_3C_6H_3OH)的合成 |
4.1.2 化合物 6 的合成 |
4.1.3 化合物 7 的合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红外光谱 |
4.2.2 热分析 |
4.2.3 晶体结构 |
4.2.3.1 (n-Bu_4N)_2[Mo_6O_(18)(NR)]同分异构体的晶体结构 |
4.2.3.2 化合物 7 的晶体结构 |
4.3 小结 |
第五章 多酸有机衍生物催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
5.1 热催化活性研究 |
5.1.1 化合物 2 催化消除丙酮 |
5.1.2 化合物 4 催化消除丙酮 |
5.2 光催化活性研究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部分谱图) |
(10)缺位杂多钼锗酸盐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多金属氧酸盐的研究概况 |
1.1.1 多金属氧酸盐的分类 |
1.1.2 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方法 |
1.2 杂多金属钼酸盐的研究进展 |
1.2.1 缺位锗钼酸盐的研究进展 |
1.2.2 缺位硅钼酸盐的研究进展 |
1.2.3 缺位磷钼酸盐的研究进展 |
1.2.4 缺位砷钼酸盐的研究进展 |
1.2.5 Anderson 型杂多钼酸盐研究进展 |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4 试剂及分析仪器 |
1.4.1 试剂 |
1.4.2 分析仪器 |
第二章 单取代的锗钼酸盐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化合物 1-3 的合成 |
2.3 结构 |
2.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2.3.2 化合物 1、2、3 的晶体结构 |
2.4 表征 |
2.4.1 红外光谱研究 |
2.4.2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2.4.3 电化学研究 |
2.4.4 粉末 X-射线衍射谱(PXRD) |
2.4.5 热重分析 |
2.4.6 磁性研究 |
2.4.7 催化环戊烯环氧化的反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缺位锗钼酸盐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化合物 4-5 的合成 |
3.3 晶体结构 |
3.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3.3.2 化合物 4、5 的晶体结构 |
3.4 表征 |
3.4.1 红外光谱 |
3.4.2 紫外光谱 |
3.4.3 电化学研究 |
3.4.4 粉末 X-射线衍射谱(PXRD) |
3.4.5 磁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碱金属桥连的 Anderson 型钼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4.1 引言 |
4.2 化合物 6 的合成 |
4.3 晶体结构 |
4.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4.3.2 化合物 6 的晶体结构 |
4.4 表征 |
4.4.1 红外光谱 |
4.4.2 紫外光谱 |
4.4.3 粉末 X-射线衍射谱(PXRD) |
4.4.4 磁性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n-Bu_4N)_3[Mo_6O_18NNAr(NO_2)_2](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钼氧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质[D]. 赵严欣. 河南大学, 2019(01)
- [2]TRIS修饰的Anderson型多酸的一步合成及可控组装研究[D]. 程敏.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9)
- [3]Anderson型杂多酸可控烷氧化修饰策略新进展[J]. 秦召贤,李琦,黄毅超,张江威,李杲,魏永革. 科学通报, 2018(32)
- [4]Lindqvist型多酸有机衍生物的构筑与功能[D]. 佘珊. 清华大学, 2018(04)
- [5]电喷雾质谱法对有机官能化多酸衍生物的研究[D]. 王倩倩.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新型Keggin型金属氧簇化合物的水热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王俊. 中北大学, 2017(08)
- [7]多酸基晶态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 鲁欣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8]Anderson型杂多酸的可控烷氧化修饰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张江威. 清华大学, 2016(12)
- [9]B-型Anderson多酸和Lindqvist多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初步研究[D]. 钟艳芳. 湖南科技大学, 2012(04)
- [10]缺位杂多钼锗酸盐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研究[D]. 王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