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胆囊排空功能的超声研究

胃大部切除术后胆囊排空功能的超声研究

一、胃次全切除术后胆囊排空功能的超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钟嫦[1](2020)在《胃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不同治疗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胃切除术后患者容易形成胆总管结石,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作为微创手术受到广泛应用,然而胃切除术后胆道解剖结构的改变及腹腔粘连增加了手术难度,目前少有研究比较胃切除术后患者行各种取石手术在手术安全性和取石成功率及效益上的分析。研究目的:比较ERCP、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开腹手术三种方案在胃切除术后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分析。研究方法:通过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系统检索既往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检索时间为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集临床资料。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将符合的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所行取石手术的方式分为ERCP组、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术后不良反应(术后发热、术后腹痛)、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胆瘘、术后出血、术后穿孔、术后感染、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手术治疗费、非手术治疗费、西药费)。术后进行结石复发随访。研究结果:共检索出318例胃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最终1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内镜组中15例患者因内镜下无法找到十二指肠乳头,故予以剔除。最终内镜组82例(男/女=68/14例,平均年龄67.8±10.44岁),腹腔镜组55例(男/女=43/12例,平均年龄65.7±10.10岁),开腹组42例(男/女=37/5例,平均年龄63.5±8.15岁)。1.ERCP组97名患者中有82例成功到达十二指肠乳头,进镜成功率为84.5%(82/97)。77例患者实现成功选择性胆胰管插管,插管成功率为93.9%(77/82)。71例取石成功,6例患者取石失败或不宜取石,临床成功率为86.6%(71/82)。内镜操作总体成功率为73.2%(71/97)。2.ERCP手术、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开腹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6.6%(71/82)、94.5%(52/55)和100%(42/42),开腹组总体手术成功率高于ERCP手术组(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中转开腹率(18.2%)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ERCP组、腹腔镜组、开腹组结石残余率分别为12.2%、3.6%、2.4%,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2%、16.4%、26.2%,三组间结石残余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平均住院天数均呈递增趋势(8.6±5.42天vs.15.8±7.22天vs.24.8±13.16天),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ERCP组、腹腔镜组、开腹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25346.1±16865.05元、29493.3±13401.60元、33768.3±13717.21元,开腹组费用显着高于ERCP组(P=0.004)。关于非手术治疗费、手术治疗费用和西药费用上,在ERCP手术、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三组间均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693.1±1324.49 vs.2459.9±1625.20 vs.3504.5±1933.9元)、(5005.6±2107.65 vs.5829.3±1929.67 vs.6861.3±2327.13元)和(4133.1±3512.36 vs.9781.7±6744.46 vs.14078.7±7811.28元),三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4.三年内累积结石复发率,腹腔镜组高于ERCP组和开腹手术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研究结论:1.对于胃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存在操作难度,但是仍可达到较好的成功率。ERCP内镜下取石,主要的失败原因为内镜下找不到十二指肠乳头,EPBD联合EST可以显着提高结石取出率降低结石残余率。2.在胃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中,ERCP与腹腔镜手术可以取得相近的手术成功率,并且术后并发症上亦无差异,而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率更高。与微创手术方式相比,开腹手术住院时间长,且使用抗生素时间显着更长。3.在经济效益上,ERCP、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的非手术费用、手术费及西药费呈现明显递增趋势,ERCP组总费用低于开腹手术组。4.在远期随访中发现,三组手术方式在三年内的术后结石复发率无差异。

左钢钢[2](2020)在《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AC)患者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时机。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唐山工人医院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2例),其中85例患者在PTGBD后又接受了LC治疗,在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有54例患者在PTGBD后512天内接受LC(平均时间7天),为早期手术组;31例患者于66100天内行LC(平均时间79天),为延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胆囊水肿程度、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人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PTGBD引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早期手术组患者胆囊水肿程度分级:28例“+”,26例“++”;延期手术组26例“-”,5例“+”,两组比较,早期手术组患者胆囊水肿高于延期手术组(P<0.01)。早期手术组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分级:48例“-”,6例“+”;延期手术组1例“-”,12例“+”,18例“++”,两组比较,延期手术组患者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高于早期手术组(P<0.01)。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46.9±9.3)min较延期手术组(75.6±9.0)min短(P<0.01);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1.1±9.3)ml较延期手术组(12.5±6.4)ml多(P<0.01);两组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情况;早期手术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延期手术组术后胆漏1例、术后腹腔出血1例(P=0.13);早期手术组患者的人均住院日(13.6±2.7)d短于延期手术组(16.7±2.7)d(P<0.01);早期手术组人均住院费用为(2.6±0.49)万元,明显少于延期手术组(3.2±0.65)万元(P<0.01);早期手术组无PTGBD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延期手术组脱管3例,堵塞1例(P=0.016)。结论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配合规范的内科治疗后炎症明显缓解。7天左右,患者即可行LC治疗,此时胆囊炎症主要以充血水肿为主要病理变化,纤维化程度较低,组织松脆易于分离,手术难度相对较小。早期手术能使患者在一次住院周期内就能彻底治愈,避免了二次住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图5幅;表6个;参131篇。

杜前程[3](2019)在《青海地区胆囊结石行保胆取石术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青海地区保胆取石术的开展情况,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的复发情况及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青海地区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保胆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的术后预后情况,根据术后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根据Kaplan–Meier曲线分别计算累计复发率。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45例患者中,14例(9.66%)患者复发,平均随访时间为39.72±24.44个月,平均复发时间为30.07±21.21个月。患者1年、3年和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2.4%、7.8%和12.5%。单因素分析显示妊娠史(P=0.008)、结石的均质性(P=0.002)、术前炎症(P=0.022)、术后口服药物(P=0.022)和饮食规律性(P=0.001)与复发显着相关。结石的均质性(OR 0.079;95%CI0.010-0.590;P=0.013)及饮食规律性(OR 0.074;95%CI 0.010-0.528;P=0.009)为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保胆取石术后存在胆囊结石复发的可能;结石的均质性和饮食规律性是胆囊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OSCAR NIMPAYE[4](2016)在《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应用于胃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应用于胃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7月-2016年3月间对66例胃癌病人应用直线型吻合器进行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完成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并D2淋巴结清扫,同时选择性应用“改良三角吻合术”(闭合共同开口时将原十二指肠吻合线一并移去的术式),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6例胃癌病人中,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均成功应用于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并D2淋巴结清扫术,其中改良三角吻合17例。总手术时间(173.0±36.4)min,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时间(12.8±9.4)min。术中应用直线形吻合器钉匣(5.8±0.8)个/例。术中出血量(52.3±34.1)ml,淋巴结清扫数目(31.8±13.3)枚/例,上、下切缘病理检查结果均未见癌残留。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3.0±0.8)d,进食流质时间(7.3±2.8)d,术后住院时间(13.5±11.1)d。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9/6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简易、安全、可行,是胃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术式,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孙陟[5](2016)在《胃癌手术后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切除胆囊的利弊讨论》文中提出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胃癌手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增高,但哪些因素引起了结石的高发,胃癌手术的同时是否应该预防性胆囊切除仍然没有定论。本研究是通过调查胃癌术后胆囊疾病发病的一般规律及可能影响因素,从而了解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并结合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利弊,讨论是否应当在胃癌手术同时行胆囊预防性切除。方法:回顾性分析414例胃癌手术病例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前及术后多次腹部彩超检查胆囊情况。评价胃癌术后胆囊疾患的发病率,性别、年龄、术前胆囊情况、入院主诉、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空腹血糖、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钙、GGT、ALP、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围手术期有无输血对结石形成的影响。结合形成胆囊结石的预后转归对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利弊进行讨论。结果: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率为11.0%,多于胃癌术后3个月内发生(60%),2年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0%-20%);术前胆囊是否有息肉、胆固醇结晶及胆囊炎对术后结石发生率无影响(P>0.05);空腹血糖异常(FPG≧6.1mmmol/l)是胃癌术后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P=0.016);术后产生胆泥的病例比不产生胆泥的病例更容易形成结石(28.2%V.S.10.7%,P=0.002);术后胆囊结石患者中59.2%(29/49)出现过非特异性的上腹不适或消化不良症状,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缓解,无病例出现典型胆绞痛表现,所有病例随访期间均未行胆囊切除术。结论:空腹血糖≧6.1mmmol/l、术后产生胆泥的病例更容易在胃癌术后形成胆囊结石;考虑到胆囊的功能及切除胆囊后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建议胃癌手术同时预防性切除胆囊,即便该胆囊已有息肉、胆固醇结晶或胆囊炎;而对于术前空腹血糖异常的病例,可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

王宇,邹松萍[6](2011)在《B超评价胆囊功能在微创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探讨B超在微创保胆取石术中评价胆囊功能的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0年9月的74例胆囊结石患者,采取常规脂餐试验,经B超检查对术前胆囊功能进行评估,对术后胆囊功能的恢复情况作出评价,记录相关检查结果。结果 148例患者术前经常规脂餐试验后,检查胆囊排空率<50%者65例(87.8%),≥50%者9例(12.2%),其中≤12%者13例(17.6%),平均排空率为28.3%;术后经常规脂餐试验后,检查胆囊排空率<50%者12例(16.2%),≥50%者62例(83.8%),其中≤12%者2例(2.7%),平均排空率为70.8%,手术前后胆囊功能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7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术后第1、3、6、12个月复查B超,共复发2例(2.7%)。结论术前对胆囊结石患者采取B超检查其结石特征、评估胆囊功能可有效指导临床正确选择手术术式及合理用药,术后对胆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对预测预后及复发情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刚,袁鑫生,韩国秀[7](2011)在《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58例病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的病因进行分析。方法 手术治疗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58例,占同期胆囊切除的3.84%。胃切除的病因为胃癌8例(13.79%),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45例(77.59%),其他5例(8.62%)。全组病例共行BⅡ式胃切除45例(77.59%),BⅠ式胃切除12例(20.69%),全胃切除1例(1.72%)。结果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BⅡ式胃切除高于BⅠ式胃切除术,胃癌根治术BⅡ式高于消化性溃疡及并发症BⅡ式手术。结论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发生原因为胃切除术伤及迷走神经肝胆支,神经、体液等因素造成胆囊收缩及排空功能障碍,易于形成胆囊结石。

邓晶晶[8](2010)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靳三针组穴中的“足三针”远道取穴防治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深入探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和机制。临床研究部分采用传统手法针刺与电针治疗进行对照,旨在丰富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方式。临床研究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可为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机理研究部分以胃肠起搏细胞ICC为主要切入点,从ICC的数量,超微结构,ENS-ICC-SMC网络结构,Kit-SCF系统的SCF基因表达,血液胃肠激素,胃肠组织的炎症反应等不同层面对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机制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旨在为其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文献研究回顾了近20年来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对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机理研究和治疗进展,以及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查及的文献进行分析。临床研究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手法针刺组、电针组、空白组,每组35人。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取穴相同,均取靳三针组穴里的“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进行治疗。手法针刺组的针刺操作为垂直刺入腧穴后持针候气,拇、食、中三指微用力握持针柄,将辨证与辨针下气结合,补虚泻实,施行徐疾提插补泻。若正气不实不虚则采用导气同精手法徐入徐出导之,并配合呼吸调气,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插入相应深度,再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提出浅层,待感觉针下正气充实平和,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每穴每次行针约2分钟,治疗30分钟后出针。电针组的针刺操作为足三里和太冲针刺后接一对电极,足三里负极,太冲正极,双三阴交只针刺不加电针。连续疏波,脉冲频率2Hz,电流1~2mA,以患者耐受为度,治疗30分钟后出针。两组均每日2次,直至患者出现排气,最长治疗5天,5天仍未排气者终止治疗。空白组不予针刺。观察并记录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肛门排便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及恢复正常时间,腹胀痛分级,胃肠反应分级,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研究制作大鼠结肠肠肠吻合模型。设针刺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开腹操作)、空白组进行比较。术后麻醉清醒即予针刺。针刺组、假手术组取穴均为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直径0.18mm,长10mm的针直刺入穴位,每5分钟缓慢提插捻转2~3次。模型组、空白组每天同一时间放于自制固定器中15min。每日针刺1次,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3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3天每天排便粒数、排便重量。术后第四天采用双探头可变角度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对大鼠进行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检测,观察大鼠胃半排时间和60min胃排空率的改变。处死采血进行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含量检测。取胃体中部距贲门1/3的胃运动起搏区、盲肠下2cm处结肠(相当吻合口处)组织,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炎症反应情况;一部分制作冰冻切片后,用C-Kit和VAChT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测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改变;一部分用于制作电镜标本以观察ICC超微结构的改变;最后一部分用RT-PCR法检测SCF、CALM1的基因表达。结果临床研究1.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情况:手法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情况:术后排便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手法组与电针组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就首次排便质量(是否成形)看,手法组与电针组比较P<0.0125。3.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差异,手法组较电针组的差异更大(P手法<0.01,P电针<0.05)。4.肠鸣音情况:①肠鸣音出现与恢复情况: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所需的时间,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手法组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肠鸣音评分:电针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手法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5.腹胀痛评分:电针组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6.胃肠反应评分:电针组治疗前后胃肠反应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7.疗效评定①症状积分评价:手法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具显着性差异(P<0.01)。②疗效指数分析: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③疗效分级:手法组与空白组在等级程度和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8.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的相关分析:以排气时间为y,针刺介入时间为x,采用曲线拟合,求得曲线方程为y=x1.4(5<x≤39),决定系数R2=0.97,P<0.001。实验研究1.排便观察①首次排便时间:针刺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模型组与空白组(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P<0.01)、假手术组与空白组(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大鼠排便粒数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粒数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④术后大鼠排便重量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重量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排便重量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2.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①半排时间(GET1,2):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②60分钟排空率: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4.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模型组炎症水肿最重,可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组织。针刺组炎症水肿程度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和针刺组均可见手术线头和异物反应,存在粘膜溃疡。5.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变化:模型组ICC数量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细胞突起不明显,完整的网络样结构消失,网络出现大片空缺,ICC之间以及与其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的紧密样连接缺损。胆碱能神经网状结构严重残缺,呈片状分布,神经纤维间的连接大大减少,VAChT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不均匀,胆碱能神经-ICC-平滑肌网络结构紊乱。针刺组ICC分布较为连续,保持网络状结构,ICC细胞突起可见,细胞突触以及与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连接较紧密,无明显的间隙,细胞的数量以及荧光强度比模型组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VAChT阳性神经纤维较模型组明显多,维持神经网络样结构,胆碱能神经节之间的连接较为紧密,荧光强度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间的长突起较模型组增多,相互间的连接结构较为完整,维持网络样结构。6.胃肠ICC电镜超微结构的改变:模型组ICC细胞核皱缩,异染色质趋边,呈斑块状;突起明显减少或消失,许多末梢突起破裂,失去胞浆内容物;胞浆空泡形成,胞膜泡状化;胞浆内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结构出现异常: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肿胀、嵴断裂、溶解、形成空泡、甚至破裂;内质网扩张,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许多中间丝排空;出现大的脂滴和空的膜结合泡;次级溶酶体增多,与融合性脂滴和成簇的糖原颗粒密切相关;基底膜缺乏或不完整。部分细胞胞浆内微细结构辨认不清。针刺组ICC细胞核保持正常形态,细胞突起损伤不明显,异染色质部分趋边;存在大量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胞浆内细胞器形态结构较为清楚,少量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基底膜维持完整。7.胃肠组织SCF基因表达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8.胃动素与胃肠排空的关系:胃动素与胃半排时间的方程为y=165.179-0.732x(0<x≤162),决定系数R2=0.309,P<0.001。胃动素与胃排空率的方程为y=0.008+0.003x(0<x≤162),决定系数R2=0.234,P<0.001。胃动素与排便粒数的曲线方程为y=-0.793x+0.017x2-7.734×10-5x3(0<x≤162),决定系数R2=0.65,P<0.001。结论1.针刺能缩短腹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改善术后排便,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减轻腹胀痛、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2.手法针刺和电针各有优势。手法针刺在整体调节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改善排便质量、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方面疗效较好,而电针在改善和促进肠鸣音恢复、减轻腹胀和胃肠反应方面疗效较好。不同的优势特点可能与其作用机理有关。手法针刺善于整体调节,而电针则长于改善胃肠电节律,提高阈值。3.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呈幂相关。4.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主要在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功能的恢复,此功效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胃动素的含量,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胃肠起搏细胞ICC的数量、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4.针刺能促进腹部术后ICC细胞的再生,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恢复,改善ICC超微结构,这可能与针刺具有调整Kit-SCF系统中SCF基因表达的作用有关。

方喜,蔡楚东,李颖,张俊烁[9](2009)在《胃切除与术后胆石症的关系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发生胆石症的可能因素。方法对52例胃切除术后胆石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切除术后胆石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Billroth Ⅱ式胃次全切除术后胆石症发生率为35.5%,全胃切除及近端胃切除术分别为31.5%和13.5%,Billroth Ⅰ式胃次全切除术为10.3%,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为2.5%。结论 Billroth Ⅱ式胃次全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是发生术后胆石症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与术后消化道重建、胆汁酸代谢紊乱有关。

张勤,叶再元,余建法,张瑞麟,叶圣雅,张琪[10](2007)在《胃次全切除术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次全切除术是临床最常见的胃手术方式,到目前为止,最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是恢复生理通道的 Billroth’s Ⅰ式,但考虑肿瘤切除的根治性和吻合口的张力,多数胃次全切除术只能行 Billroth’s Ⅱ式或 Roux-en-Y 式消化道重建,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诸如胆汁返流,吻合口溃疡或炎症,残胃癌,营养不良和贫血以及 Roux-en-Y 滞留综合症等,如何改进传统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二、胃次全切除术后胆囊排空功能的超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次全切除术后胆囊排空功能的超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胃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不同治疗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胆石症的诊断
    2.4 手术器械及方法
        2.4.1 手术器械
        2.4.2 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相关定义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
    3.2 三组患者既往手术情况比较
    3.3 ERCP组手术情况分析
        3.3.1 ERCP组手术成功率及术中情况分析
        3.3.2 不同辅助技术下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3.4 三组患者临床结局比较
    3.5 三组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3.6 三组结石复发率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ERCP在胃切除术史患者中的操作难度
    4.2 三组手术方式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4.3 经济效益比较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创新性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设备资料
        1.1.3 治疗方法
        1.1.4 观察指标
        1.1.5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1.2.2 术中情况比较
        1.2.3 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1.3 讨论
        1.3.1 PTGBD相关问题
        1.3.1.1 PTGBD的时机
        1.3.1.2 PTGBD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3.1.3 PTGBD时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1.3.1.4 PTGBD的拔管指征
        1.3.2 PTGBD后LC手术时机的选择
        1.3.3 胆管损伤的因素、预防及治疗
        1.3.3.1 胆管损伤的因素
        1.3.3.2 胆管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1.3.4 血管损伤的因素、预防及治疗
        1.3.4.1 血管损伤的因素
        1.3.4.2 血管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1.3.5 注意事项及不足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胆囊炎的外科治疗
    2.1 开腹胆囊切除术
    2.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3 胆囊次全切术
    2.4 胆囊造瘘术
    2.5 保胆取石术
    2.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ASA分级标准、CCI评分标准、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标准
附录 B 急性胆囊炎诊疗流程(2013版东京指南)
附录 C 急性胆囊炎诊疗流程(2018版东京指南)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青海地区胆囊结石行保胆取石术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法
    2.4 术后管理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1.1 患者的一般特征
        3.1.2 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特点
        3.1.3 患者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
    3.2 胆囊结石复发与时间的长短
    3.3 复发率
    3.4 单因素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
    3.5 多因素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
    3.6 独立危险因素与复发率
    3.7 危险因素高低与复发
第4章 讨论
    4.1 保胆术后复发率
    4.2 复发的危险因素
        4.2.1 性别、BMI
        4.2.2 年龄
        4.2.3 胆囊收缩功能
        4.2.4 胆囊内结石的均质性
        4.2.5 饮食方式
第5章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的结论
    5.2 优点和缺陷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应用于胃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开放胃癌远端胃次全切除的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观点 综述
    参考文献

(5)胃癌手术后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切除胆囊的利弊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6)B超评价胆囊功能在微创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
    1.3 检查及评价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前术后胆囊功能检查结果
    2.2 手术治疗效果
3 讨论

(8)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第一节 胃肠运动的生理调节和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第二节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机理研究
        一、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
        二、相关机理研究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
    第二章 中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治疗
        第一节 中医对胃肠动力及其功能紊乱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诊断及分型
        第三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则治法
        第四节 中药治疗
        第五节 针灸推拿治疗
    第三章 关于防治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三、剔除标准
    第二章 分组及治疗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意外情况的处理
    第三章 指标观测及疗效评定标准
        一、指标观察及检测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分析
        一、组间均衡性分析
        二、指标观测结果分析
        三、疗效评定
        四、相关分析
    第五章 讨论
        一、临床研究思路
        二、中医辩证分型的探讨
        三、治疗时机的探讨
        四、选穴的探讨
        五、针刺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六、手法针刺补泻量的探讨
        七、电针的探讨
        八、留针时间及治疗频率的探讨
        九、针刺治疗机制的探讨
        十、观察指标及结果的探讨
        十一、疗效评定的探讨
        十二、关于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动物模型的制作及治疗方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术后排便的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二 核素扫描胃肠排空实验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三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血液胃肠激素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四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五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六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胃肠ICC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七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SCF及钙调蛋白的PCR含量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第三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胃次全切除术后胆囊排空功能的超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胃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不同治疗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钟嫦. 南昌大学, 2020(08)
  • [2]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D]. 左钢钢.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青海地区胆囊结石行保胆取石术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D]. 杜前程. 青海大学, 2019(04)
  • [4]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应用于胃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的可行性研究[D]. OSCAR NIMPAYE.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5]胃癌手术后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切除胆囊的利弊讨论[D]. 孙陟.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6]B超评价胆囊功能在微创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J]. 王宇,邹松萍.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11)
  • [7]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58例病因分析[J]. 王刚,袁鑫生,韩国秀.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03)
  • [8]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D]. 邓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胃切除与术后胆石症的关系探讨[J]. 方喜,蔡楚东,李颖,张俊烁. 中国基层医药, 2009(07)
  • [10]胃次全切除术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的临床研究[A]. 张勤,叶再元,余建法,张瑞麟,叶圣雅,张琪.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 2007

标签:;  ;  ;  ;  ;  

胃大部切除术后胆囊排空功能的超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