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杉木间伐效果初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懿祥[1](2012)在《人工马尾松和杉木林目标树经营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在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针对我国森林质量较为低下,并有较大潜力提升的现状,探讨一种改进森林经营的方法,对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广西凭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主要森林类型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目标树的经营理论进行分析和试验研究,初步构建人工林目标树经营体系框架,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和经典案例。1)研究了杉木目标树在26年生杉木人工林中的价值。研究得知,每公顷最有价值占总林分10%株数的林木,其断面积、材积和立木价值分别占总林分的26.8%、31.3%和50.1%。如果仅对目标树展开重点经营,只需要用10%的精力和时间就能获得50%的价值。对林分内目标树、平均木和被压木分别抽样进行树干解析。利用多总体平均向量差异性检验这3个总体的生长过程,发现存在显着差异。并将两两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目标树与平均木和被压木的生长过程存在显着差异,属于3个不同的总体。杉木目标树的胸径、树高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出现最高峰的时间(9a、9a、34a)与平均木不一致(9a、8a、25a)。从目标树生长过程的特异性论证了目标树经营所需要的参数依据是目标树,而不是传统森林经营上的林分平均参数。2)研究采用标准差、变动系数、偏度、库兹涅茨指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和洛伦茨不对称系数等7种方法对林分林木大小差异进行测度,评述了这7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以不间伐为对照,探讨了不同间伐方式(干扰树间伐、下层疏伐、上层疏伐、机械疏伐)对马尾松林分和杉木林分林木大小不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和洛伦茨不对称系数能较好的测度林木大小不一致性对间伐前后的动态响应,具有生物学意义。探讨了林分平均竞争强度间伐前后的变动性和林分平均竞争强度与林木材积不一致性及林木材积连年生长量不一致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扰树间伐降低了林分平均竞争强度,加大了林木材积的不一致性和林木材积连年生长量的不一致性。3)通过探讨林木分类标准,设计目标树和干扰树判断流程和方法,改进冠幅模拟算法,开发插件式目标树作业辅助系统(TMSS),建立了基于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的目标树单株经营作业法。结果表明,作业法提高了目标树经营的可行性,降低了目标树经营作业的难度,采用GIS技术有助于改善单株水平的目标树作业。TMSS是目标树经营的有效工具。4)研究了干扰树间伐对马尾松、杉木两种人工林单株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干扰树间伐前后,目标树的生长都明显快于非目标树的生长。干扰树间伐后目标树的胸径生长和材积生长显着高于对照林分的目标树,树高生长则差异不大。随着目标树自由生长方向数(FTG)的增加,目标树的胸径、冠幅直径、材积生长增加,FTG与树高生长和枝下高生长关系不大。目标树并非一直能保持树冠层次的优势,这与目标树的判断准确性与间伐措施是否得当有关。5)从林分层面探讨了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林分相比,林分密度由大变小,直径分布由左偏变为右偏,更接近于正态分布,林下套种树苗时直径分布则呈现2个顶峰的山状曲线;胸径生长量、蓄积生长率和林地生产力明显大于对照林分;天然更新的乔木树种、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明显增加;林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Margla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着提高,均匀度指数略有下降;土壤养分没有显着流失,土壤pH值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肥力大致呈现出改善趋势;林下套种的阔叶树种中大叶栎表现最好。通过干扰树间伐,异龄混交阔叶树种改善了林分的结构和生长,提高了林分的稳定性。
何美成,李炳铁[2](2001)在《杉木人工林生长收获与最佳主伐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新世纪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抓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总体布局 ,人们对人工商品林的培育、管理和经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方杉木人工商品林产区目前的突出问题是 ,经营单位何时采伐利用可以获得最大的收获量、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的深入研究 ,建立不同立地质量等级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预测模型 ,揭示其不同年龄阶段的蓄积收获量、商品材 (木材 )收获量和经济 (货币 )收获量 ,进而以最大收获量为目标、科学地确定杉木人工林的最佳主伐期 ,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合理经营利用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
郭飞燕[3](2007)在《速生杉木改性及其结构胶合板的设计与制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杉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高压水蒸汽处理试材,对杉木单板及杉木薄板进行压缩改性,利用改性材进行结构设计制作结构胶合板,并测试和分析了胶合板的性能。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压缩处理,杉木单板改性材性能有所提高,但规律不明显,改性效果也不好。(2)对于杉木薄板,密封蒸汽压机比普通压机具有更好的改性效果。通过两种压机对薄板压缩增强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杉木薄板改性材的强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利用密封蒸汽压机处理,改性材尺寸稳定性较好,其吸水厚度膨胀率(TS)比普通压机压缩改性薄板的TS小50%。经过水蒸气压缩处理的杉木薄板,其顺纹静曲强度(MOR)和弹性模量(MOE)有很大提高,MOR最高达到150.98MPa,MOE最高达到14.28GPa,分别为素材顺纹MOR和MOE的3倍和5倍。(3)密封蒸汽压机处理下的L9(34)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前试件含水率、压缩率、改性时间及处理前试件含水率与压缩率的交互作用等四个因素对改性薄板的顺纹静曲强度(MOR)和弹性模量(MOE)影响显着,其中压缩率影响最为显着。本试验中MOR、MOE与处理前试件含水率、压缩率正相关,而随改性时间的增加,MOR、MOE先增强后降低。改性杉木薄板的最佳工艺为处理前试件含水率取50%,压缩率取60%,热压时间取16min,蒸汽压力取0.5MPa,热压温度取180℃,热压压力取2MPa。(4)通过应用杨木单板顺纹弹性模量、横纹弹性模量、面内剪切模量及层合板刚度模型进行杉木胶合板结构设计,经多次修正,得出较好结构有以下几组:①0/90/0/90/0/90/0/90/0,最外四层为杉木改性单板,顺纹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分别达到了8377MPa,60.9MPa;横纹静曲强度为35.1 MPa,吸水厚度膨胀率为17.2%。②0/90/90/0/90/90/0,最外两层为杉木改性薄板,顺纹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分别达到了8800MPa,67MPa;横纹静曲强度为37 MPa,吸水厚度膨胀率为12.5%。③0/90/90/0/90/0/90/90/0,1、9层为压缩改性薄板,2、3、7、8为压缩改性单板,顺纹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分别达到了9781MPa,69MPa;横纹静曲强度为41MPa,吸水厚度膨胀率为18.2%。
于亦彤[4](2019)在《基于择伐的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结构动态和优化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云冷杉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林固定样地伐后10-20a长期监测数据,以树种组成动态、树种多样性动态、枯损率和进阶率对伐后10-20a间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描述;以Voronoi图确定林木空间结构单元,以角尺度、混交度、竞争指数等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林分在伐后10-20a间的空间结构动态特征;构建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Q,对比分析择伐20a后林分综合指数差异;构建林分择伐优化模型和补植优化模型,对金沟岭林场云冷杉林进行了应用检测,旨在确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为天然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择伐10-20a间,样地乔木层包含树种从5~9种上升至8~11种,随时间推移林分树种丰富度有所提高。2018年偶见树种比初测更多,这些树种是导致树种组成变化的关键因素。林分株数密度随时间增大。伐后20a各样地树种多样性均较伐后10a样地有所提升。整体看,对照样地树种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择伐样地。伐后10~20a,随择伐强度增大,林木枯损率降低,证明择伐干扰对林木枯损数量具有改善作用。择伐强度20%样地林木进阶率最高,择伐强度40%样地最低。林分整体株数枯损率高于进阶率。(2)伐后10-20a间,不同择伐强度间角尺度值变化不大,认为择伐从强度和时间尺度上对林分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几乎不产生影响。伐后10-20a间,极强度择伐干扰对林分整体混交度提高效果最明显。分析林木空间结构单元分布频率得到择伐强度20%虽林分平均混交度不是最高,但样地混交较均匀,林分混交分布状态相对较好。(3)以竞争指数和林木点密度2种参数分析云冷杉林不同择伐强度下10a后林分竞争差异,得到相似的排序结果,验证了点密度指数基于Voronoi图分析林木竞争的有效性。伐后10-20a间,林分竞争指数随时间变化有所增长,择伐强度20%样地在择伐20a后林分所受竞争压力显着低于其他林分,林地质量较佳。择伐10a后,择伐强度30%样地林层丰富度最高。择伐20a后,林层随时间变化趋于复杂,择伐强度20%样地在垂直方向上对空间利用程度较高。择伐10a后,择伐强度20%样地开阔比数最大,该样地内光照条件和透光性为优。择伐20a后,择伐强度30%样地光照条件为优,林内生长空间充足。(4)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在0.5146~1.0325之间,择伐强度20%样地综合指数最高,证明弱度择伐对样地整体空间结构优化效果最佳。建立林分择伐优化模型和补植优化模型,应用于2018年对照样地,调整后林分整体结构得到优化。择伐主要改善样地整体的竞争压力和光环境;补植更侧重于优化林分分布格局和林分垂直层次分布。伐补结合,对于指导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实际意义,使林分状态得到改善和恢复。
池上评[5](2014)在《福建柏人工林大中径材经营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以福建省福建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收集253块临时样地和固定样地、75棵解析木数据、伐区调查设计造材数据以及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的资料来作为基础研究数据和材料。综合运用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削度方程以及林分直径分布模型,测算福建柏人工林的林分材种出材率与森林成熟,并且应用动态规划确定不同的培育目标的林分间伐起始期、间隔期和间伐量,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获得不同条件下的林分培育福建柏大中径材的最优经营模式。根据本研究的内容,获得的成果如下:1、本研究建立了福建省福建柏人工林生长预估模型。对地位指数曲线模型和林分断面积模型的研制时采用了遗传算法,使得模型更加的准确与科学。所得的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实现地区福建柏森林资源数据的更新和动态预估,也为制定福建柏的可持续经营规划,实现其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2、研制得到福建柏人工林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测算了在不同的初植密度与地位级指数条件下的林分的生长量,进而得到福建柏人工林的数量成熟年龄,其数量成熟年龄为28-34年。通过分析得到福建柏人工林林分的数量成熟龄与林分的地位指数呈负的关系,也就是说林分的地位指数高,得到的数量成熟龄则越小。3、利用合理的削度方程来推算得到林分的直径分布模型,并结合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分析了各年龄、各径阶的林木株数与树木的平均高。再依据林木造材的相关要求,对林分各年龄、各材种的出材率进行测算,最后得到福建柏人工林的工艺成熟龄。根据研究目的得到福建柏人工林的工艺成熟龄为中径材31-38年,大径材为46-52年。4、按现行通用的6%利率进行测算分析,得到福建柏人工林的经济成熟年龄会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提前,当地位指数取16、18、20m时,经济成熟龄依次为21、19、17年。通过分析可得,不同土地质量条件下的林分的收益净现值的大小具有显着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收益净现值会随着林分的土地质量的提高而越来越大。此外,通过研究,得到森林的经济成熟年龄会随着利率与木材价格的上升而相应的提前,经济成熟年龄的大小主要是由这些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与林分基本因子综合作用得到的。5、本文通过对福建柏人工林间伐起始期、间隔期和间伐强度进行了分析和确定得到:福建柏人工林的间伐起始期为林分连年生长量开始下降的时刻,通过计算可得不同的立地、不同的初植密度的林分其抚育间伐的起始时间有差异,此外,通过分析可得抚育间伐的间隔期与林分的立地条件、林分初植密度以及前次抚育间伐强度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计算得到福建柏人工林间伐起始期在12-18年左右,间隔期为2-5年,间伐强度为17%-26%。此外,通过比较分析可得不同的林分其经过间伐后的轮伐期会比间伐前的轮伐期来得短。6、通过对最优的经营模式分析可得,16地位级适合培育中径材,两种不同密度的林分都在经过3次间伐后就达到成熟,可以进行主伐,并且收获值最大的经济效益;18地位级主要培育大中径材,两种不同密度的林分都在经过3次间伐后的经济效益值最大;20地位级也是主要以培育大中径材,4000株/hm2的林分需要间伐5次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而密度3000株的间伐4次就可以达到目的。
罗保玥[6](2020)在《吉林蛟河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单木生长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混交林的形成往往需要多种不同生物和其环境之间长期且持续的相互作用,它不光能为森林当中的大部分生物提供繁衍生息的场地,同时自身也是一个组成极为复杂的动态复合体。目前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热门话题,天然林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同样,混交林在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营林类型之一。随着其面积的不断增长,混交林的经营与管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各种问题均表明:必须尽快研究出适合于混交林的林木生长模型,以便对天然混交林未来的生长进行精准预测,也为今后的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该林分位于吉林省蛟河市前进乡的林业实验区,分别在2010和2015年对固定监测样地内528个面积为20 m×20 m样方进行了初测与复测,测量内容包括树木胸径、树高、冠幅以及相对位置,使用经验方程法针对其中的八个主要树种建立了单木生长模型与枯损模型,分别为色木槭(Acer mono Maxim.)、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春榆(Ulmus davidiana Planch.)、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稠李(Padus racemosa(Lam.)Gilib.)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在建模时林木自身大小因子除胸径外还引入了树高和冠幅,结果显示树高被引入模型的次数明显多于胸径因子被引入的次数,可见树高因子的添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木生长模型的拟合优度。综合对比了八个树种的单木模型发现影响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因子是林木自身的大小,其次为竞争影响,而立地因子对于树木生长的影响较小。本文所建立的单木模型可以用于预估蛟河天然混交林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生长状态变化,使得森林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级林业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此为参考,例如制定森林资源管理准则和确定采伐限额时可以本研究为参照。宏观上可以对我国东北地区天然混交林的经营与管理进行科学指导,促进东北地区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进程。
刘青[7](2016)在《林下套种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汀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在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面积的以马尾松纯林为主的初步治理区。虽然这些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存林分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土壤养分贫瘠、林分抗逆性差、极易发生火灾等系列生态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长汀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巩固。因此,如何改造提升长汀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马尾松林的生态功能成为当前长汀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利用林下套种阔叶树种进行针叶林的改造是亚热带地区经常采用的林分改造方法,但目前国内有关南方红壤侵蚀初步治理区马尾松改造方面的研究较少,极大地限制了红壤侵蚀初步治理区马尾松林的改造提升。鉴于此,本文以目前福建长汀大量分布的红壤侵蚀初步治理区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选择适合长汀生长的乐昌含笑、山杜英、深山含笑和马褂木等4种阔叶树种,开展马尾松林不同郁闭度、不同间伐强度的套种阔叶树种试验,建立不同试验处理的标准径流小区。研究筛选既能防治林地水土流失,又能提升马尾松林生态功能的阔叶树种套种模式,供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在导师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径流观测法,进行林下套种不同阔叶树种对马尾松林分生长、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林下植被发育影响3年的定位研究,比较不同套种模式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差异,分析马尾松不同套种阔叶树模式水土流失与降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主成分方法评价不同套种模式的生态改良效果,进而筛选出适宜长汀红壤侵蚀初步治理区马尾松林改造模式,为福建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的改造和生态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郁闭度条件下套种阔叶树种处理之间的林地水土流失存在差异,套种乐昌含笑和山杜英处理的防治水土流失效果较好。在郁闭度0.2和0.4的马尾松林下套种乐昌含笑林地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均最小,套种山杜英的处理其次,而没有套种的马尾松纯林处理水土流失量最大;而在郁闭度0.6和0.8马尾松林中,套种山杜英处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优于套种乐昌含笑处理。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不同套种阔叶树林地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均降低趋势。(2)不同间伐强度下套种阔叶树种对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有较好防治效果,不同间伐强度处理之间的水土流失存在差异。不间伐和20%间伐强度下套种不同树种处理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均为不套种>套种马褂木>套种深山含笑,套种深山含笑处理对林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较好;在间伐强度40%和60%马尾松林地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则表现为不套种>套种深山含笑>套种马褂木,套种马褂木处理对林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较好。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不同套种阔叶树林地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3)不同郁闭度套种阔叶树处理的径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动能、降雨量与降雨历时乘积显着相关,土壤侵蚀量与最大30min雨强、降雨量与最大30min雨强乘积、降雨动能与最大30min雨强乘积显着相关,养分流失量与最大30min雨强、降雨动能、降雨量与最大30min雨强乘积、降雨动能与最大30min雨强乘积显着相关。不同间伐强度套种阔叶树处理的径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动能、降雨量与降雨历时乘积显着相关,土壤侵蚀量与最大30min雨强、降雨动能、降雨量与最大30min雨强乘积、降雨动能与最大30min雨强乘积显着相关,养分流失量与最大30min雨强、降雨动能、降雨量与最大30min雨强乘积、降雨动能与最大30min雨强乘积显着相关。(4)不同郁闭度和不同间伐强度马尾松林套种阔叶树后林地的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套种改造后表层土壤容重、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同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等养分增加。(5)套种阔叶树种对马尾松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郁闭度和间伐强度套种阔叶树种林分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着。(6)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种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郁闭度较小处理条件下(郁闭度0.2和0.4)以套种乐昌含笑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改造提升效果较好,而在郁闭度较大的处理条件下(郁闭度0.6和0.8)则以套种山杜英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改造提升效果较好。(7)不同间伐强度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种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间伐、间伐强度20%和间伐强度60%林地处理条件下以套种深山含笑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改造提升效果较好,间伐强度40%林地处理条件下则是套种马褂木效果较好。
江希钿,杨锦昌,王素萍[8](2001)在《同龄纯林自然稀疏密度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植物种群生物量的增长模式和最大密度法则 ,应用Korf生长方程推导出同龄纯林最大密度的林分和一般密度的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模型。实例验证表明 ,本文所提出的自然稀疏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大的适用性 ,可用于模拟各种自然生长的林分密度动态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9](1977)在《杉木间伐效果初测》文中认为杉木生长快,材质佳,用途广,林分生产力高,为国东南部湿润亚热带最重要的用材树种。阜宁县堤管所自1966年开始引种杉木,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年来,在总渠河堤上以杉木更新刺槐,营造杉林千余亩,大部分已郁闭成林,由于河堤生境条件优越。幼林郁闭后,随着树龄增长,要求营养面积不断增大,林木个体之间逐渐发生矛盾,如不及时采取间伐措施,清除部分林木,将影响林木生长速度及木材的产量与质量,甚至不能达到成材的目的。 为了促进杉木速生丰产,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并起到生产示范作用,我们于1974年7月,设置了间伐试验区,分为三个小区,8年半生每亩保留株数114株,间伐强度34% (没有对照区),5年半生每亩保留株数300株,间伐强度36%及其对照区,每亩株数480株。每小区面积为半亩。现将间伐一年半后所得结果,进行整理小结,备供参考,并请批评指正。
翁琳琳[10](2008)在《乡土树种枫香的栽培研究》文中指出阔叶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以及人们对阔叶树的栽培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人工造林初期基本上是以杉松为主,进行大面积的砍阔栽针,从而诱发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火灾和产出效益低等一系列生态和经济问题,严重制约了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枫香属金缕梅科,是亚热带地区优良速生落叶阔叶树种,是人工林树种结构调整的首选树种之一。因此开展枫香生长规律、次生林改造和混交造林应用研究,对保护种质资源、发展阔叶树人工造林、开发乡土树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闽北枫香进行树干解析,结果表明:可用多项式回归方程来描述树高、胸径及材积的生长动态,枫香的速生期较早出现、速生期较长、材积进入数量成熟期比较迟,是具有培育大规格材种潜力的树种。采用封山育林、抚育间伐、合理采伐利用和综合改造四种方法对枫香次生林进行改造,结果表明:枫香次生林改造改善了林木生长的环境,有效利用了林地,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提高了林分的价值,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枫香混交林的研究主要包括混交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以及混交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混交林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混交林无论是树高还是胸径,生长量都大于纯林;混交后,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提高了林分水源涵养的功能,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二、杉木间伐效果初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间伐效果初测(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马尾松和杉木林目标树经营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森林可持续经营 |
1.3.2 多功能森林经营 |
1.3.3 近自然森林经营 |
1.3.4 目标树经营 |
1.3.5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样地设置 |
2.2.1 较老林分样地设置 |
2.2.2 较年轻林分样地设置 |
2.3 试验设计 |
2.3.1 林木个体大小差异和林木竞争关系研究的试验设计 |
2.3.2 目标树经营改造试验设计 |
2.3.3 目标树选择 |
2.4 研究方法 |
2.4.1 样地乔木调查 |
2.4.2 样地其它调查 |
2.4.3 树干解析 |
2.4.4 自由生长空间调查 |
2.4.5 计算方法 |
2.4.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目标树生长过程特征及目标树经营的可能性 |
3.1 目标树的价值 |
3.2 生长过程差异 |
3.3 胸径生长规律 |
3.4 树高生长规律 |
3.5 单株材积生长规律 |
3.6 讨论和结论 |
3.6.1 目标树生长特征 |
3.6.2 目标树经营依据参数 |
3.6.3 同龄杉木人工林目标树经营的可能性 |
第四章 林木个体大小差异和林木竞争关系 |
4.1 林木个体大小差异测度 |
4.1.1 标准差、变动系数和偏度 |
4.1.2 洛伦兹曲线和Gini系数 |
4.1.3 洛伦兹不对称系数 |
4.1.4 库兹涅茨指数 |
4.2 计算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间伐方式对标准差、变动系数、偏度的影响 |
4.3.2 不同间伐方式对Gini系数的影响 |
4.3.3 不同间伐方式对库兹涅茨指数的影响 |
4.3.4 不同间伐方式对洛伦兹不对称系数的影响 |
4.3.5 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洛伦兹不对称系数之间的区别 |
4.3.6 林木材积的不一致性和材积生长量的不一致性 |
4.3.7 林分平均竞争强度的变动性 |
4.4 小结 |
第五章 单株水平的目标树经营作业法 |
5.1 设计 |
5.1.1 森林经营策略 |
5.1.2 林木分类设计 |
5.1.3 目标树和干扰树的决策过程 |
5.2 目标树和干扰树判断的相关算法 |
5.2.1 优势强度算法 |
5.2.2 竞争指数算法 |
5.3 结果 |
5.3.1 目标树判断 |
5.3.2 干扰树选择 |
5.3.3 采伐前后的林冠冠幅投影图 |
5.4 基于GIS和插件的目标树作业辅助系统设计 |
5.4.1 插件技术 |
5.4.2 GIS应用框架 |
5.4.3 基于插件技术的TMSS |
5.4.4 TMSS扩展 |
5.4.5 功能模块设计 |
5.4.6 插件设计与实现 |
5.4.7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5 小结 |
第六章 干扰树间伐对目标树生长的初期影响 |
6.1 目标树和非目标树生长比较 |
6.2 目标树对干扰树间伐的响应 |
6.3 自由生长空间对目标树生长的影响 |
6.3.1 FTG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6.3.2 FTG对树高和枝下高生长的影响 |
6.3.3 FTG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
6.3.4 FTG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
6.3.5 目标树树冠级的衰退 |
6.3.6 目标树生长优势的衰退 |
6.4 讨论 |
6.4.1 胸径、冠幅对干扰树采伐的积极响应 |
6.4.2 树高生长对干扰树采伐的不确定响应 |
6.5 结论 |
第七章 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的初步影响 |
7.1 目标树经营对直径结构的影响 |
7.2 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
7.3 目标树经营改造对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的影响 |
7.4 目标树经营改造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7.5 目标树经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7.6 目标树经营对林木空间分布的影响 |
7.7 林下套种阔叶树苗胸径和树高生长 |
7.8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结论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2)杉木人工林生长收获与最佳主伐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发展概况及有关问题的简述 |
2 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2.1 原始资料的收集 |
2.1.1 原有固定标准地的设置与测定 |
2.1.2 临时标准地的调查规定 |
2.1.3 新设固定标准地的调查测定 |
2.2 原始数据的整理 |
2.2.1 异常数据的处理 |
2.2.2 数据整理 |
2.2.3 数据汇总 |
3 生长收获预估模型 |
3.1 生长函数的选定 |
3.2 地位指数模型的建立 |
3.3 正常收获表的编制 |
3.3.1 建立标准总断面积方程 (G1.0-t) |
3.3.2 标准平均单株断面积方程 (g1.0-t) |
3.3.3 标准株数方程 (N1.0-t) |
3.3.4 树高方程 (H-t) |
3.3.5 其它收获因子 |
3.3.6 编表与检验 |
4 其它林分因子的模拟与决策 |
4.1 用动态规划决策林分各生长阶段的最佳密度 |
4.2 林分结构预测 |
4.3 林分可变材种出材量的预测与出材率表的编制 |
4.3.1 削度方程 |
4.3.2 削度方程的适用性检验 |
1) 样木造材 |
2) 供检样木的理论造材 |
3) 实际造材材积与理论造材材积的精度检验 |
4.3.3 出材损失率的确定 |
1) 出材损失量的种类 |
2) 出材损失率回归式 |
4.3.4 “对象林分”各生长阶段的出材量预测 |
4.3.5 单株木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
1) 一元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
2) 二元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
3) 林分出材量的估算与预测 |
5 最佳主伐期的确定 |
5.1 不同立地等级的林分培育目标 |
5.2 最佳主伐期确定方法 |
5.2.1 数量成熟龄 |
5.2.2 工艺成熟龄 |
5.2.3 经济成熟龄 |
1) 采用贴现法, 按最大净现值 (NPV) 确定经济成熟龄 |
2) 按内部收益率 (IRR) 的最大值确定经济成熟龄 |
5.2.4 综合分析确定最佳主伐期 |
5.3 “对象林分”最佳主伐期的确定 |
6 计算机预测与辅助决策系统 |
6.1 主要特点与系统结构 |
6.1.1 主要特点 |
6.1.2 总体结构 |
6.1.3 设计框图 |
6.2 功能简介 |
6.2.1 主控模块 |
6.2.2 参数库管理子系统 |
6.2.3 立地分类评价子系统 |
6.2.4 生长预测子系统 包括单木生长预测、林分结构预测、林分生长预测等3个二级子模块。 |
6.2.5 出材量预测子系统 |
6.2.6 收获量预测子系统 |
6.2.7 经济分析评价子系统 |
6.3 使用说明 |
7 结论与问题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问题讨论 |
(3)速生杉木改性及其结构胶合板的设计与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杉木材性及加工利用研究状况 |
1.2.1 杉木性能研究状况 |
1.2.2 杉木的加工利用研究 |
1.3 木材改性研究状况 |
1.3.1 木材改性研究状况 |
1.3.2 杉木改性工艺研究进展 |
1.4 结构胶合板发展状况 |
1.5 本课题研究概况及研究来源 |
1.6 实验工艺路线 |
2 杉木单板改性 |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制取杉木单板 |
2.2.1 旋切杉木段 |
2.2.2 单板质量分析 |
2.3 杉木单板改性 |
2.3.1 改性工艺 |
2.3.2 试验过程 |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结论 |
3 杉木薄板改性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和实验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普通压机及密封压机的对比实验 |
3.3.1 压缩改性工艺及方法 |
3.3.2 改性结果与分析 |
3.3.3 小结 |
3.4 利用密封压机改性薄板 |
3.4.1 参数选定试验 |
3.4.2 薄板改性试验 |
3.4.3 小结 |
4 胶粘剂 |
4.1 试验原料 |
4.2 试验设备 |
4.3 酚醛树脂胶的制备 |
4.3.1 配方 |
4.3.2 制备工艺过程 |
4.4 酚醛树脂胶基本参数测定 |
4.4.1 固含量测定 |
4.4.2 粘度测定 |
4.4.3 胶合强度的测定 |
4.5 结果与分析 |
5 模型应用及结构胶合板结构设计 |
5.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5.1.1 试验原料 |
5.1.2 实验设备 |
5.2 试验过程及方法 |
5.2.1 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 |
5.2.2 杉木结构胶合板结构设计 |
5.2.3 结构胶合板加工工艺 |
5.2.4 结构胶合板性能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改性杉木单板结构胶合板性能分析 |
5.3.2 改性杉木薄板结构胶合板性能分析 |
5.4 结论 |
6 杉木结构胶合板成本估算 |
6.1 胶粘剂和杉木原料成本 |
6.3 小结 |
7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4)基于择伐的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结构动态和优化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森林择伐研究进展 |
1.3.2 林分空间结构单元研究 |
1.3.3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
1.3.4 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土壤 |
2.1.5 森林植被 |
2.2 社会经济条件 |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样地调查 |
3.2 研究方法 |
3.2.1 基于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 |
3.2.2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 |
4 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结构分析 |
4.1 不同择伐强度下林分非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
4.1.1 树种组成动态及优势种分析 |
4.1.2 树种多样性动态分析 |
4.1.3 枯损率与进阶率 |
4.2 不同择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
4.2.1 空间格局动态 |
4.2.2 空间隔离动态 |
4.2.3 竞争动态 |
4.2.4 垂直结构动态 |
4.2.5 透光性动态 |
4.3 小结 |
5 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优化 |
5.1 经营优化目标的确定 |
5.2 空间结构综合指数的计算 |
5.3 林分择伐空间优化模型 |
5.3.1 目标函数 |
5.3.2 约束条件 |
5.3.3 模型构建 |
5.3.4 模型求解 |
5.4 林分补植空间优化模型 |
5.4.1 模型构建 |
5.4.2 模型求解 |
5.5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福建柏人工林大中径材经营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福建柏人工林培育研究现状 |
1.5.2 人工用材林大中径材培育研究现状 |
1.5.3 林业数表的研究现状 |
1.5.4 福建柏其他研究 |
2 试验地概况与材料收集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2.2.1 数据收集 |
2.2.2 模型的拟合 |
2.2.3 模型的独立性检验 |
3 福建柏人工林生长与收获模型与应用 |
3.1 地位指数曲线模型 |
3.1.1 导向曲线拟合 |
3.1.2 遗传算法 |
3.1.3 多形地位指数曲线模型的建立 |
3.2 林分平均高的生长模型 |
3.3 林分相对密度 |
3.4 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 |
3.4.1 选择生长方程 |
3.4.2 模型构建 |
3.4.3 建模结果 |
3.5 林分蓄积量生长预估模型 |
3.6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的应用 |
3.6.1 全林分模型预测林分生长量与收获量 |
3.7 小结 |
4 福建柏大中径材经营合理轮伐期的确定 |
4.1 资料收集和整理 |
4.1.1 标准地调查 |
4.1.2 造材规格 |
4.1.3 有关技术经济指标 |
4.2 林分生长收获预估模型 |
4.2.1 林分因子模型 |
4.2.2 直径分布模型 |
4.2.3 相对树高曲线模型 |
4.2.4 削度方程 |
4.2.5 福建柏人工林材种出材率的确定 |
4.3 数量成熟龄的确定 |
4.4 工艺成熟龄的确定 |
4.5 经济成熟龄的确定 |
4.6 结果分析 |
4.6.1 福建柏人工林经济成熟的价值变化规律 |
4.6.2 主要因素对森林成熟的影响 |
4.7 小结 |
5 抚育间伐技术 |
5.1 抚育间伐原理 |
5.2 林分抚育间伐强度 |
5.3 抚育间伐起始年龄 |
5.4 抚育间伐间隔期 |
5.5 福建柏人工林间伐技术 |
5.6 小结 |
6 福建柏大中径材经营模式的研制与林地资产评估新方法 |
6.1 福建柏大中径材经营模式的建立方法 |
6.2 经营模式的建立 |
6.3 层次分析法在林地资产评估市场法中的应用原理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吉林蛟河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单木生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天然林生长模型概况 |
1.2.2 全林分模型 |
1.2.3 径级模型 |
1.2.4 单木模型 |
1.2.5 林分生长模型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办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特征 |
2.1.3 水文特征 |
2.1.4 森林资源 |
2.1.5 动植物资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2.2 林分特征分析 |
2.2.3 单木生长模型 |
2.2.4 单木枯损模型 |
2.2.5 技术路线 |
3.结果与分析 |
3.1 林分特征 |
3.1.1 主要树种胸径生长量 |
3.1.2 主要树种树高生长量 |
3.2 单木生长模型 |
3.2.1 数据分析 |
3.2.2 单木生长模型拟合结果 |
3.2.3 单木生长模型评价与检验 |
3.3 单木枯损模型 |
3.3.1 单木枯损模型的拟合 |
3.3.2 单木枯损模型验证 |
4.讨论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林下套种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影响红壤侵蚀区林地水土流失的因素研究进展 |
1.2 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规律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
1.3 红壤侵蚀区低效林分改造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观测方法 |
3.2.1 不同试验处理水土流失因子观测 |
3.2.2 不同试验处理土壤肥力测定 |
3.2.3 不同试验处理林分生长和林下植被调查 |
3.2.4 不同试验处理林分套种改造效果的评价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林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
4.1.1 2013-2015年观测期间降雨情况分析 |
4.1.2 不同郁闭度条件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水土流失的影响 |
4.1.3 不同间伐强度条件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水土流失的影响 |
4.1.4 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林地水土流失与降雨特性的关系 |
4.2 林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
4.2.1 不同郁闭度条件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
4.2.2 不同间伐强度条件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
4.3 林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生长和林下植被的影响 |
4.3.1 不同郁闭度条件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生长和林下植被的影响 |
4.3.2 不同间伐强度条件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生长和林下植被的影响 |
4.4 林下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价 |
4.4.1 不同郁闭度条件下套种阔叶树模式的综合评价 |
4.4.2 不同间伐强度条件下套种阔叶树模式的综合评价 |
5 讨论 |
5.1 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防治研究 |
5.2 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林地土壤肥力改良研究 |
5.3 套种阔叶树对马尾松生长和林下植被研究 |
5.4 马尾松套种阔叶树林地水土流失与降雨关系研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同龄纯林自然稀疏密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收集 |
2 最大密度林分自疏过程的密度变化模型 |
2.1 模型的构建 |
2.2 实例验证 |
3 一般林分自然稀疏密度变化模型 |
3.1 模型的导出 |
3.2 参数估计 |
3.2.1 a、b、c参数的估计 |
3.2.2 自稀疏指数θ的估计 |
4 小结和讨论 |
(10)乡土树种枫香的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发展阔叶树种造林的意义 |
1.1.2 枫香生物学特性及用途 |
1.1.3 枫香是我国优良的乡土树种 |
1.2 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枫香多目标育种研究 |
1.3.2 枫香生长规律研究 |
1.3.3 枫香育苗造林技术 |
1.3.4 枫香在针阔混交林中的作用 |
第二章 枫香生长规律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各试验地概况 |
2.3 研究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南平国有林场营造枫香情况初步统计 |
2.4.2 闽西北枫香生长情况调查分析 |
2.4.3 枫香个体生长动态过程的分析(解析木) |
2.5 小结 |
第三章 枫香次生林的改造 |
3.1 前言 |
3.2 试验地概况 |
3.3 研究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封山育林对枫香次生林的影响 |
3.4.2 抚育间伐对枫香次生林的影响 |
3.4.3 合理采伐利用对枫香次生林的影响 |
3.4.4 综合改造对枫香次生林的影响 |
3.4.5 枫香次生林改造的经济效益 |
3.5 小结 |
第四章 枫香混交林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 |
4.3.1 试验地概况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枫香与马尾松混交后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研究 |
4.4.1 试验地概况 |
4.4.2 研究方法 |
4.4.3 结果与分析 |
4.5 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碳的研究 |
4.5.1 试验地概况 |
4.5.2 研究方法 |
4.5.3 结果与分析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杉木间伐效果初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马尾松和杉木林目标树经营理论与实践[D]. 王懿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2]杉木人工林生长收获与最佳主伐期研究[J]. 何美成,李炳铁. 林业资源管理, 2001(06)
- [3]速生杉木改性及其结构胶合板的设计与制造[D]. 郭飞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4]基于择伐的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结构动态和优化模型的研究[D]. 于亦彤.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福建柏人工林大中径材经营模式的研究[D]. 池上评.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1)
- [6]吉林蛟河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单木生长模型[D]. 罗保玥.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林下套种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 刘青.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8]同龄纯林自然稀疏密度变化的研究[J]. 江希钿,杨锦昌,王素萍. 林业科学, 2001(S1)
- [9]杉木间伐效果初测[J].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林业科技资料, 1977(04)
- [10]乡土树种枫香的栽培研究[D]. 翁琳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