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测距仪的新用途(论文文献综述)
范文静[1](2021)在《日常生活视角下青岛市市南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现存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旧社区作为城市存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已成为这场转型的关键之一。而对于老旧社区来说,其公共空间正是居民在时空中行动的基础和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日常生活,将居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置于专业价值的核心。本文将研究视角回归日常生活,以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岛市市南区老旧社区作为研究样本。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关注社区公共空间和居民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分析公共空间现存问题,遵循居民的日常生活逻辑,提出针对性的更新策略。首先,通过分析青岛市市南区的老旧社区的地理位置分布和公共空间供应量水平来筛选调研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法获取老旧社区的数据信息,结合青岛市市南区的片区规划分析老旧社区的地理位置分布;计算分析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供应量的两个指标,即公共空间密度和户均公共空间面积,受到户型因素影响两个指标的相关性不强,因此确定调研对象要兼顾两项指标和地理分布位置。其次,将筛选出的老旧社区,进行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两方面的实地调研。前者主要通过实地测绘等方法对空间布局、类型和构成要素进行调查分析,将其作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现状基础;后者主要通过行为观察、座谈访问等方法对公共空间使用人群以及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洞察居民的行为习惯、偏好以及生活智慧,以此作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实践依据。综合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现状分析,总结不同空间类型下的行为特征,基于此,提出日常生活视角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四大问题,即公共空间功能多样性不足、碎片空间与边角废弃地消极化、时空行为与空间布局错配和社区触媒效应较弱。最后,基于现存的问题,结合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出回归日常生活,以人为本的更新价值取向,在常识认同、多元混合、弹性预留和“弱”设计四项更新原则指导下,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化综合、碎片空间和边角废弃地的整合再生、社区公共空间布局肌理的多维度修复以及触媒引导与设计四大策略。其中,从社区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化综合角度提出功能的叠加复合和已有功能的完善,从碎片空间和边角废弃地的整合再生角度提出碎片空间的有效利用和边角废弃地的激活,从社区公共空间布局肌理的多维度修复角度提出水平空间维度布局修复、垂直空间维度布局修复和共享空间维度布局修复,从触媒引导与设计角度提出完善必需性便捷设施、创意性微型设施和引发场地活动的事件设施。以市立医院宿舍为例,对道路空间、庭院空间和广场空间进行更新实践,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期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能够更好契合。
车适行[2](2021)在《基于输出调节和事件触发机制的四旋翼无人机姿态跟踪控制》文中研究指明四旋翼无人机作为典型的多旋翼无人机,其机械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造价成本低,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但因其结构特点导致的易受干扰和通信资源受限等问题,也成为无人机的控制难点。同时,作为四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的基础,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论文基于输出调节和事件触发控制方法,设计了四旋翼无人机及其编队的姿态控制系统,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了四旋翼无人机的硬件结构及运动机理,通过选取适当坐标系及受力分析,建立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为四旋翼无人机及其编队的姿态系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总结线性及非线性系统输出调节问题的研究框架,引入了相关引理及假设。(2)针对四旋翼单机通信资源受限和易受外部干扰的姿态稳定跟踪问题,设计了基于输出调节和事件触发机制的四旋翼单机姿态控制器。首先,对四旋翼单机姿态控制系统进行适当构造,引入线性内模和观测器,建立扩展增广系统。其次,引入坐标和输入变换,对问题进行转化,将四旋翼单机姿态系统的输出调节问题转化为扩展增广系统的鲁棒镇定问题。设计基于状态的事件触发控制律和事件触发机制,解决扩展增广系统的鲁棒镇定问题。通过稳定性分析,证明了姿态系统控制信号的稳定性和有界性,以及事件触发机制在触发瞬间没有累计点,避免芝诺(Zeno)现象。最后,数值仿真及蜂鸟实验验证了所设计姿态控制器的有效性。(3)针对四旋翼编队姿态系统的分布式协同控制问题,设计了基于输出调节和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的分布式姿态控制器。首先,建立领导—跟随模式的编队系统。定义领航无人机的控制信号,利用基于有向生成树的通信图,实现了编队系统的信息交互。其次,为了获取跟随无人机的期望稳态状态和期望稳态输入,对相邻的四旋翼无人机及其自身控制信号进行采样。引入两个分布式线性内模,建立增广系统。通过坐标和输入变换,将四旋翼编队系统的输出调节问题转化为增广系统的分布式事件触发鲁棒镇定问题。设计了基于状态的分布式事件触发控制律和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解决了增广系统的鲁棒镇定问题。通过稳定性分析,证明了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的有效性。最后,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分布式控制器能够实现四旋翼编队的协同稳定跟踪控制,有效节省了通信和计算资源。
王登红[3](2019)在《关键矿产的研究意义、矿种厘定、资源属性、找矿进展、存在问题及主攻方向》文中研究说明自工业4.0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开始以来,关键矿产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着。2017年底,特朗普以总统令的方式要求美国对35种危机矿产实现"自给",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于关键矿产的关注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矿产资源的自给能力远不如美国,不但大宗矿产需要大量进口,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的对外依存度也是居高不下,而中国社会对于这些"小矿种"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如美国。因此,加强对关键矿产的调查研究与找矿勘查已经迫在眉睫。在当前形势下,为了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为了国民经济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出将9种稀有金属、17种稀土金属、8种稀散金属、6种稀贵金属、3种稀有气体矿产、12种关键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和8种非金属矿产及铀作为中国的关键矿产。这8个大类41个矿种(组)与美国的35个矿种(组)大致对应。自2011年以来,中国以稀有稀土稀散金属(三稀)矿产为重点开展了调查评价工作,在成矿理论、潜力评价、找矿突破、环境保护、物理选矿、找矿方法、分析测试、矿政管理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尤其是通过对四川甲基卡及可尔因等地的找矿工作,新增资源储量相当于10个大型锂辉石矿床,为川西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但是,我国铌钽铍等长期短缺的稀有金属仍然没有取得找矿突破,以往探明的资源往往品位低、难选冶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属于"呆矿";即便是以往具有优势的锡、锑、汞等有色金属也已经开始进口,湖南锡矿山等世界闻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纷纷进入资源枯竭阶段,接替资源难以为继,需要高度重视。建议在加强已有矿山深部找矿的同时,不但要继续攻克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的难题,还要对非常规的、新类型的关键矿产资源(如沉积型锂矿)加强研究、勘查与开发利用的攻关,从关键矿产的关键应用方面寻找突破口,让关键矿产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张军伟[4](2017)在《碳纤维预浸布超声波切割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合材料作为新材料领域的重要主导材料,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复合材料的切割仍然主要依靠传统方式切割,切割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其应用质量。采用超声切割技术进行切割具有无毛刺、侧向进给力小、切割无粉尘、加工精度高等优点,是复合材料切割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基于上述原因,设计一款超声波切割装置实现以碳纤维预浸布为代表的复合材料的切割,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超声波切割装置进行设计,该装置由切割进给机构、C轴旋转机构、真空吸附机构和切割执行机构相互配合实现切割功能,利用UG对各零部件进行建模与装配,并对标准件选型。切割进给机构的直线运动由电机驱动滚珠丝杠螺母副实现;C轴旋转机构的旋转运动由电机驱动蜗轮蜗杆机构实现;真空吸附机构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实现对碳纤维预浸布的固定,通过计算产生真空吸附力大小,对该固定方式的合理性予以验证;切割执行机构采用电机驱动曲柄摇杆机构控制超声波切割刀的摆动,控制红外线测温仪与切割刀同步运动,并通过红外线测温仪与冷却枪的配合实时调控切割刀刀头的温度。其次对控制超声波切割刀摆动的曲柄摇杆机构各杆件的长进行最优计算,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使仿真过程可视化,得到仿真曲线及动画,验证摇杆可以实现最佳性能的摆动。再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超声波切割装置的关键零部件进行分析,包括:对Y轴连板进行静力学分析,适当修正结构保证其承受载荷产生的变形不会影响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运动;对Z轴连接座进行模态分析,防止其在工作中发生共振破坏;利用Design Exploration模块对集成板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在不产生较大变形影响切割的前提下,减小集成板的尺寸及切割执行机构的重量,进而提高切割精度及切割质量。最后利用UG运动仿真模块对滚珠丝杠螺母副与超声波切割装置进行运动仿真,得出相应的运动曲线以及运动轨迹,分析其是否能够实现预期路径切割。
王世超[5](2017)在《H公司在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市场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首先,H公司的战略重心转到差异化和市场领导力时,H公司取得新成就并也面临新的巨大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硬件趋同化竞争,以及价格战带来的产品利润不断下降。接着,本文综述部分论证了市场战略转型对于企业战略变革的至关重要,以及市场调研对于找到市场战略转型方向的重要性,并综述了市场战略转型时的典型问题和对应思路。然后,作者从市场调研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中,归纳客户的购买决策要素和权重,采用VFM模型将购买决策要素和权重进行量化展现。最后,结合H公司实际内外情况并规避典型问题,作者提出了提高本地化生产比例、加强方案设计能力和改善技术资料的再设计方案,并展望了硬件趋同竞争后提升软实力的方向。
罗锡文,廖娟,邹湘军,张智刚,周志艳,臧英,胡炼[6](2016)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保持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长,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提出,应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中国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作业和管理等环节,使农业机械装备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整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文中介绍了参数化设计、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产品设计、基于产品数据管理的并行协同设计等农机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与网络制造等农机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农情信息采集、农业机械导航、田间管理等农业机械作业的关键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调度等关键技术。分析了这些关键技术信息化的不足,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解决的核心问题。为加强农机装备的信息技术创新,该文建议,应突破一批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自动导航协调控制技术及农业装备现场总线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大田和设施农业生产作业系统、果园作业智能装备和畜禽水产精准生产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构建一批水肥药田间精准作业系统、畜禽水产自动饲喂系统和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等农业机械精准作业系统,从而进一步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曹文君[7](2016)在《全景视觉环境避障测距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移动机器人自主避障导航领域中,视觉传感器在获取周围环境信息方面有着许多优势,例如,图像信息丰富,多个视觉传感器之间联合工作时相互干扰较小。而相比传统视觉的狭窄视场,全景视觉拥有的广阔视野能够弥补传统视觉在视场上的缺陷。因此,全景视觉开始广泛应用于自主机器人导航、三维重构、视频监控等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全景视觉已经作了许多方面的应用研究,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绝大部分应用于机器人避障方向的全景相机使用的平台都是单视点全景相机,获得的图像往往失真严重。多目全景相机可以同时获得360度的多张图像,并且畸变较小,而针对多目全景视觉的应用极少。因此,寻求一种适用于多目全景相机的稳定、有效、方便的测距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本实验室在Bug避障算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Bug避障算法是一要求传感器具有360度探测范围的简单避障算法。本实验室基于激光测距仪已经实现了非360度探测范围的Bug避障算法,并且能以平滑的路径绕开障碍物达到终点。但是,由于不能得到全方位的环境信息,机器人在避障过程中需要频繁转向,导致避障效率不高。因此,本文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尝试将激光测距仪置换为360度视觉传感器,利用全景相机Ladybug3系统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双目结合的全景测距算法。对如何实现全景避障测距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实现该测距算法,本文作了如下工作:(1)研究了全景相机测距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相机的标定:对比几种标定法后,决定采用张正友标定法;测距图像预处理:采用直方图均衡化和中值滤波增强图像对比度和去除噪声;立体匹配:分析了几种匹配方法,采用改进的SURF匹配法提取特征点对的坐标,提高了匹配鲁棒性。(2)阐述了单双目融合全景测距原理。第一,探讨了如何确定障碍物是在重叠区域或非重叠区域;第二,确定了在重叠区域采用双目测距,在非重叠区域采用单目测距的测距机制;第三,利用透视原理实现双目测距,对测距原理作了详细推导;第四,采用非线性回归建模方法实现单目测距,并阐述了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具体过程。(3)完成了单双目测距实验。选择学校操场作为试验场地,进行了标定实验,测距图像预处理,测距图像立体匹配实验,双目测距试验和单目测距实验。分别对实验结果和误差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双目测距结果的测距误差在1.08%4.48%范围,最大误差4.48%出现在4m处。单目测距结果的误差范围为0.27%12.57%,最大误差为1.4 m时的12.57%,误差的变化较为随机,并不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是误差明显比双目测距要大。上述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可用来实现避障。
徐春梅,张雏,刘秉琦,殷建玲,李莉,刘杰[8](2016)在《在光电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的培养》文中认为通过对创新意识的解读,提出了高校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内涵,通过对军队院校学员的特点分析,得出军校学员具备创新教育的高接受度,根据本院光电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提出了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可行性方法,以及教员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进行创新性教育的依据。
张丹丹[9](2015)在《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激光测距技术在工程建设、安全监测和航空航天等多种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未来武器系统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测量机制。通过对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理论模型的建立,得出激光测距方程;对测量激光束理论模型的建立,求得高斯激光束场强度的分布;研究目标探测机制和信号相干检测体制,滤除信息噪声,得出距离信息的波形。对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进行软、硬件平台的集成测试,研发脉冲激光测距原理样机平台系统和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平台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满足各项设计指标,提高了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的测距精度,为日后制定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撑。
洪荣[10](2012)在《无人机对地面目标位姿的单目视觉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安装有视觉成像设备的无人机进行对地观测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与观测距离相比,受基线长度、自身尺寸、安装位置等因素的限制,无人机等空基测量平台不宜安装多台视觉成像设备,一般只安装一台视觉成像设备,即形成单目视觉。单目视觉测量方法就是仅利用一台视觉成像设备采集图像,对目标的几何尺寸、目标在空间的位置、姿态等参数进行测量的方法。单目视觉不仅无需解决双目视觉中的两摄像机间的最优距离(基线长度)和特征点匹配的问题,也不会像全方位视觉传感器那样产生很大的畸变,在像机安装、视场调整、像机参数标定等方面也都比双目视觉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不少应用场合,由于受到安装平台、场地等实际因素的限制,根本无法利用双目视觉开展工作,单目视觉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在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如何在单目视觉条件下解决实际存在的目标三维位置姿态的求解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针对无人机对地目标位姿的单目视觉测量方法,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系统的调研和总结了单目视觉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对常见的九种单目视觉测量方法等进行了简要的综述。2.针对无人机等空基测量平台上的运动单像机对公路等平面交通要道上的运动目标定位的难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地面静态场景辅助测量平面运动目标的单目定位新方法,并通过协方差误差分析原理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测量误差的分析;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并深入分析了像点噪声、像机姿态角噪声、光心位置噪声、和设定的静态物点个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与理论测量误差分析基本一致;并分析目标不在平面内运动时不同的观测角度对定位结果的影响;最后通过三组实物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得到了较好的测量结果。3.针对诸如雷达天线、油罐等表面具有特殊形体(如圆面、圆柱等)的地面目标,研究分析了圆面目标的位姿及形状单目测量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目标几何形状上的约束条件以及相似三角形原理,只需单台像机所拍摄的单张像片就可以确定目标的空间三维位置姿态,根据无人机连续拍摄得到的序列图像就可以得到目标实时的三维位置姿态。研究推导了该方法的测量原理,再对该方法进行相应的仿真实验,分析了不同位置姿态下圆面圆心R在成像平面上的实际投影点R’’和成像椭圆中心R ’的成像差异,对比了通过实际投影点和成像椭圆中心R ’求解的圆心三维位置的误差,最后分析了椭圆度法求解的圆面离面角误差,取得了较好的测量精度。
二、激光测距仪的新用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测距仪的新用途(论文提纲范文)
(1)日常生活视角下青岛市市南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1.5 技术路线 |
2.相关理论基础 |
2.1 日常生活行为类型相关理论 |
2.2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 |
2.3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日常生活视角下青岛市市南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调研 |
3.1 调研对象 |
3.2 调研项目 |
3.3 调研方法 |
3.4 调研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日常生活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
4.1 更新价值取向 |
4.2 更新原则 |
4.3 更新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市立医院宿舍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案 |
5.1 社区概况 |
5.2 现状调研 |
5.3 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青岛市市南区老旧社区名单 |
致谢 |
(2)基于输出调节和事件触发机制的四旋翼无人机姿态跟踪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四旋翼无人机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1.2.1 四旋翼无人机的发展历程 |
1.2.2 四旋翼无人机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四旋翼无人机国内研究现状 |
1.2.4 四旋翼无人机编队研究现状 |
1.3 四旋翼无人机的主要控制方法 |
1.3.1 四旋翼单机控制方法 |
1.3.2 四旋翼编队控制方法 |
1.3.3 论文核心控制方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四旋翼无人机动力学模型 |
2.1 四旋翼无人机的结构 |
2.2 四旋翼无人机的运动机理 |
2.3 四旋翼无人机动力学模型 |
2.3.1 坐标系的选取及其建立 |
2.3.2 四旋翼无人机的姿态表示:欧拉角与坐标变换 |
2.3.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4 蜂鸟(Hummingbird)四旋翼无人机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旋翼单机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
3.1 解决输出调节问题的一般框架 |
3.1.1 线性鲁棒输出调节 |
3.1.2 非线性鲁棒输出调节 |
3.2 事件触发控制 |
3.3 基于输出调节的四旋翼单机事件触发控制器设计 |
3.3.1 问题转换与描述 |
3.3.2 扩展增广系统 |
3.3.3 相关引理与事件触发机制设计 |
3.3.4 事件触发控制律设计 |
3.3.5 稳定性分析 |
3.4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3.4.1 数值仿真分析 |
3.4.2 实验测试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旋翼编队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
4.1 四旋翼编队控制基本理论 |
4.1.1 符号定义 |
4.1.2 通信图 |
4.2 基于输出调节的四旋翼编队分布式事件触发控制器设计 |
4.2.1 问题转换与描述 |
4.2.2 增广系统 |
4.2.3 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 |
4.2.4 分布式事件触发控制律设计 |
4.3 稳定性分析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关键矿产的研究意义、矿种厘定、资源属性、找矿进展、存在问题及主攻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关键矿产的种类 |
1.1 关键矿产与大宗矿产的关系 |
1.2 国外对关键矿产种类的选择 |
1.2.1 美国:战略高技术矿产 |
1.2.2 欧盟:关键矿产原材料 |
1.2.3 日本:战略稀有金属 |
1.2.4 澳大利亚:关键矿产 |
1.2.5 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关键金属 |
1.3 我国对关键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 的认识 |
1.4 本文对关键矿产种类的选择 |
2 关键矿产的定性定位 (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环境属性) |
2.1 关键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 |
2.2 关键矿产资源的环境属性 |
2.3 关键矿产资源的经济属性 |
3 当前加强关键矿产研究的历史意义 |
3.1 关键矿产是世界各国争夺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
(1) 关键矿产是维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
(2) 关键矿产同样具有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 |
(3)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 |
3.2 关键矿产资源是我国“稳增长、调结构”的基础保障和历史机遇 |
3.3 关键矿产在当前国际竞争中的特殊意义 |
3.4 关键矿产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的战略意义 |
4 国内外找矿勘查的新进展 |
4.1 重点省份三稀资源家底初步摸清, 实现从战略研究到战略侦查再到找矿突破的跨越 |
4.2 “三稀调查成果数据库”信息丰富, 大数据平台首次搭建并不断充实 |
4.3 通过对关键矿产调查选区的部署, 为找大矿、找好矿提供了决策依据 |
4.4 矿山环境监测“空-天-地-人”一体化, 全方位服务矿政管理 |
4.5 风化壳型稀土矿勘查技术方法更新换代, 加大勘查深度 |
4.6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实现单元素圈矿, 稀缺矿种精准定位 |
4.7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储量动态计算方法与时俱进, 真正体现“经济地质” |
4.8 构建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环境评价模型, SMAIMA工作法自成体系 |
4.9 深化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理论研究, 内生外成机制关联找矿标志 |
4.10 提高三稀矿政管理科技含量, 助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4.11 分析测试技术手段日新月异, 技术要求和行业规范不断完善 |
4.12 找矿方法和勘查技术不断更新, 绿色勘查取得新进展 |
4.13 通过物理选矿 (物) , 探索非药剂绿色矿山建设的新路子 |
4.14 攻深找盲, 川西大型锂矿资源基地取得新突破 |
4.15 幕阜山大型稀有金属基地基本成型, 为湘鄂赣革命老区脱贫作出贡献 |
5 存在问题和主攻方向 |
6 结语 |
(4)碳纤维预浸布超声波切割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2.1 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碳纤维预浸布的应用介绍 |
1.3 复合材料的切割方式及超声切割技术介绍 |
1.3.1 复合材料的切割方式介绍 |
1.3.2 超声切割技术介绍 |
1.4 碳纤维预浸布超声切割技术发展概况 |
1.4.1 国外碳纤维预浸布超声切割技术发展概况 |
1.4.2 国内碳纤维预浸布超声切割技术发展概况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6.1 主要研究目标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声波切割装置的总体设计 |
2.1 超声波切割装置主要技术指标 |
2.2 超声波切割刀的选择 |
2.3 超声波切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 |
2.3.1 切割进给机构及C轴旋转机构的方案设计 |
2.3.2 真空吸附机构的方案设计 |
2.3.3 切割执行机构的方案设计 |
2.3.3.1 超声切割技术及切割中的问题 |
2.3.3.2 超声切割中的问题解决方案 |
2.3.3.3 切割执行机构设计 |
2.4 碳纤维预浸布超声波切割装置工作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声波切割装置的详细设计 |
3.1 切割进给机构的设计 |
3.1.1 切割进给机构的结构设计 |
3.1.1.1 X轴进给机构的详细设计 |
3.1.1.2 Z轴进给机构的详细设计 |
3.1.1.3 Y轴进给机构的详细设计 |
3.1.2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选型 |
3.1.2.1 X轴进给机构的滚珠丝杠螺母副的选型 |
3.1.2.2 Y轴、Z轴进给机构的滚珠丝杠螺母副的选型 |
3.1.3 电机的选型 |
3.1.3.1 X轴进给机构的伺服电机选型 |
3.1.3.2 Y轴、Z轴进给机构的伺服电机的选型 |
3.1.4 联轴器、轴承、支承导向件的选型 |
3.1.4.1 联轴器的选型 |
3.1.4.2 轴承的选型 |
3.1.4.3 支承导向件的选型 |
3.2 C轴旋转机构的设计 |
3.2.1 蜗轮蜗杆机构的确定 |
3.2.2 C轴旋转机构伺服电机的选型 |
3.3 真空吸附结构的关键零件设计与吸附力计算分析 |
3.3.1 真空吸附结构的关键零件设计 |
3.3.2 真空吸附结构吸附力的计算分析 |
3.4 切割执行机构的设计 |
3.4.1 实现切割刀摆动的曲柄摇杆机构的设计 |
3.4.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曲柄摇杆机构仿真验证 |
3.4.2.1 MATLAB/Simulink软件介绍 |
3.4.2.2 曲柄摇杆机构的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分析 |
3.4.3 切割执行机构零部件的三维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声波切割装置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简介 |
4.2 有限元软件ANSYSWorkbench介绍 |
4.3 Y轴连板的静力学分析 |
4.3.1 静力学分析介绍 |
4.3.2 Y轴连板的静力学分析过程 |
4.4 Z轴连接座的模态分析 |
4.4.1 模态分析介绍 |
4.4.2 Z轴连接座模态分析过程 |
4.5 集成板结构优化设计 |
4.5.1 优化设计简介 |
4.5.2 集成板的结构优化设计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UG的超声波切割装置运动仿真与分析 |
5.1 UG运动仿真介绍 |
5.2 超声波切割装置的运动仿真 |
5.2.1 创建超声波切割装置运动仿真的连杆 |
5.2.2 创建超声波切割装置运动仿真的运动副与传动副 |
5.2.3 X轴滚珠丝杠螺母副的仿真 |
5.2.3.1 添加X轴滚珠丝杠驱动 |
5.2.3.2 定义X轴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解算方案并解算 |
5.2.4 超声波切割装置的运动仿真 |
5.2.4.1 添加超声波切割装置的运动仿真驱动 |
5.2.4.2 定义超声波切割装置的解算方案并解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5)H公司在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市场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 本文的主要发现和创新点 |
1.5 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企业战略的理论 |
2.1.1 经典国外理论 |
2.1.2 当代国内理论 |
2.2. 关于市场战略的理论 |
2.2.1 经典国外理论 |
2.2.2 当代国内理论 |
2.3. 企业战略和市场战略的互相影响 |
2.3.1 企业战略对市场战略的影响 |
2.3.2 市场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
2.4. 关于市场战略转型的原因和形式 |
2.5. 市场调研在市场战略转型中的作用 |
2.6. 市场战略转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2.6.1 陷入技术导向轨道 |
2.6.2 轻率的大改组织结构 |
2.6.3 在转型中寻求完全确定性 |
2.6.4 缺乏对市场和竞争要素的认识 |
2.6.5 盲目扩张 |
第3章 H公司在企业战略变革下的市场战略转型 |
3.1. 3C企业战略 |
3.1.1 客户至上(Customer) |
3.1.2 有力竞争(Competence) |
3.1.3 领域专注(Concentration) |
3.2. 立体市场战略 |
3.2.1 公司层面 |
3.2.2 员工层面 |
3.3. 战略转型的原因 |
3.4. 冠军2020企业战略 |
3.4.1 差异化 |
3.4.2 市场领先 |
3.5. 冠军2020战略之下的4P战略 |
3.6. H公司市场战略转型的效果 |
第4章 市场战略转型的问题与探究 |
4.1. 市场调研的背景 |
4.2. 支吊架系统的市场背景 |
4.3. 市场调研的计划和实施 |
4.3.1 调查问卷的内容 |
4.3.2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3 调研对象的情况 |
4.3.4 调研结果的整理 |
4.3.5 市场调研结果的分析 |
4.3.6 市场调研结果的结论 |
第5章 市场战略转型的再设计 |
5.1. 再设计的重点 |
5.2.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吊挂市场服务项目调查问卷纸质版 |
附录2 吊挂市场服务项目调查问卷微信版 |
附录3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
附录4 调查问卷效度分析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设计水平 |
1.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1.2 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产品设计 |
1.3 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并行协同设计 |
1.4 农机产品的虚拟设计 |
2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
2.1 柔性制造技术(FMT) |
2.2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技术 |
2.3 农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技术 |
2.4 面向农机制造资源管理的ERP技术 |
2.5 虚拟制造与网络制造技术 |
2.6 农机产品的定制 |
3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情信息采集、农业机械导航及作业水平 |
3.1 农情信息采集 |
3.1.1 土壤信息采集 |
3.1.2 作物长势信息采集 |
3.1.3 作物病虫害信息采集 |
3.2 农业机械导航 |
3.3 农业机械作业 |
3.3.1 耕整 |
3.3.2 种植 |
3.3.3 田间管理 |
3.3.4 收获 |
3.3.5 干燥 |
4 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管理及调度水平 |
4.1 农业机械管理 |
4.2 农业机械调度 |
5 结论 |
(7)全景视觉环境避障测距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LadyBug3全景相机结构及与机器视觉应用有关资源分析 |
2.1 全景相机结构 |
2.2 全景相机Ladybug3调用功能 |
2.3 全景图像展开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立体视觉基本理论 |
3.1 摄像机标定 |
3.1.1 线性摄像机模型 |
3.1.2 非线性摄像机模型 |
3.1.3 摄像机标定分类 |
3.1.4 Matlab工具箱标定 |
3.2 图像预处理 |
3.2.1 直方图均衡化 |
3.2.2 图像平滑 |
3.3 立体视觉匹配 |
3.3.1 立体视觉分类 |
3.3.2 改进的SURF的匹配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单双目融合的测距原理 |
4.1 单双目测距策略 |
4.2 双目测距原理 |
4.3 单目测距原理 |
4.4 本章小结 |
5 单双目测距实验 |
5.1 Ladybug3相机标定实验 |
5.2 测距图像预处理 |
5.3 双目测距实验 |
5.4 单目测距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在光电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
二、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创新意识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三、如何在光电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展开创新意识的培养 |
四、教员如何进行创新意识教学 |
五、结语 |
(9)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设计方案 |
2.1 脉冲激光测距原理 |
2.2 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解决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测量机制 |
3.1 激光测距系统理论模型研究 |
3.2 微弱信号检测机制研究 |
3.3 测量激光束理论模型研究 |
3.4 激光大气传输机制研究 |
3.5 目标探测机制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软、硬件平台集成测试 |
4.1 脉冲激光测距原理样机平台系统 |
4.2 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平台系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械结构辅助设计与精度分析 |
5.1 系统机械结构辅助设计 |
5.2 激光测距系统精度分析 |
5.3 测距误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10)无人机对地面目标位姿的单目视觉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单目视觉测量方法研究及无人机对地测量的应用进展现状 |
1.2.1 国内外单目视觉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无人机对地测量的应用进展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单目视觉测量方法综述 |
2.1 中心透视投影模型 |
2.1.1 针孔成像模型 |
2.1.2 中心透视投影模型的成像关系 |
2.2 常见的单目视觉测量方法综述 |
2.2.1 基于几何相似的二维平面单目测量方法 |
2.2.2 基于几何光学的单目测量方法 |
2.2.3 基于几何形状约束的单目测量方法 |
2.2.4 激光测距仪辅助测量法 |
2.2.5 基于结构光的单目测量方法 |
2.2.6 PNP 问题 |
2.2.7 基于轮廓匹配的目标位姿单目测量方法 |
2.2.8 红外单站被动定位技术 |
2.2.9 单目运动轨迹交会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静态场景辅助的平面运动目标单目定位方法及理论测量误差分析 |
3.1 基于静态场景辅助的平面运动目标单目定位原理 |
3.1.1 基于序列图像的静态场景目标的交会测量原理 |
3.1.2 齐次最小二乘法确定运动目标所在的平面方程 |
3.1.3 目标视线与目标所在平面交会求解目标三维位置 |
3.2 平面运动目标单目定位方法的理论测量误差分析 |
3.2.1 协方差误差分析原理 |
3.2.2 观测条件对单目定位方法的协方差误差传递影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面运动目标单目定位方法的实验验证及分析 |
4.1 平面运动目标单目定位方法的仿真实验及其分析 |
4.1.1 生成仿真数据 |
4.1.2 像点噪声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
4.1.3 像机姿态角噪声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
4.1.4 光心位置噪声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
4.1.5 静态场景物点个数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
4.2 目标不在平面内运动时不同观测角度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
4.3 平面运动目标单目定位方法的实物实验及其分析 |
4.3.1 待测目标在平面内运动的定位实验 |
4.3.2 待测目标在海滨城市的滨海公路上运动的定位实验 |
4.3.3 待测目标在平原地形的公路上运动的定位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圆面目标的位姿及形状单目测量方法 |
5.1 圆面目标的位姿及形状单目测量原理 |
5.1.1 基于几何相似的圆面目标位置及形状测量方法 |
5.1.2 基于几何形状约束的圆面目标姿态测量方法 |
5.2 圆面目标的位姿单目测量方法仿真分析 |
5.2.1 生成仿真数据 |
5.2.2 仿真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激光测距仪的新用途(论文参考文献)
- [1]日常生活视角下青岛市市南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D]. 范文静. 西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输出调节和事件触发机制的四旋翼无人机姿态跟踪控制[D]. 车适行.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3]关键矿产的研究意义、矿种厘定、资源属性、找矿进展、存在问题及主攻方向[J]. 王登红. 地质学报, 2019(06)
- [4]碳纤维预浸布超声波切割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张军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5]H公司在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市场战略转型研究[D]. 王世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J]. 罗锡文,廖娟,邹湘军,张智刚,周志艳,臧英,胡炼.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0)
- [7]全景视觉环境避障测距方法研究[D]. 曹文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8]在光电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的培养[J]. 徐春梅,张雏,刘秉琦,殷建玲,李莉,刘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4)
- [9]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研究[D]. 张丹丹. 长春理工大学, 2015(03)
- [10]无人机对地面目标位姿的单目视觉测量方法研究[D]. 洪荣.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