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自由化与开放过程中的金融风险规避(论文文献综述)
胡旭[1](2021)在《基于云南州市面板数据的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境地区,在各自国家中均具有远离各国的经济中心、开发程度弱、地区竞争力低的特点。为此,各国均实施以开放各自市场为导向的开放战略来推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随着开放后人口、贸易等不断的交融,边境地区对于金融合作的需求也尤为迫切。然而随着沿边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此时地区内的金融发展水平就成为了沿边金融开放能否在经济发展和金融领域中发挥更多正面效应以及降低风险的关键因素。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在保障沿边金融开放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还可以优化改革,为沿边金融开放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并且针对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机制的探讨也将为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帮助。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在推进沿边开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窗口作用。作为我国最早与周边国家开展金融合作的省份,云南沿边金融开放发展特色鲜明,跨境金融合作优势明显。为此本文特选定了云南十六个州市的面板数据来进行了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金融发展与沿边金融开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金融发展通过扩大金融规模吸引外资、提高金融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完善金融结构使抗风险能力提高以及增强金融服务四个方面作用于沿边金融开放。其次从云南省金融规模、金融效率以及金融结构三方面对云南省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并从云南省与沿边国家货币交易、跨境人民币结算、自由贸易区以及省内机构走出去、外资机构走进来四方面分析了云南省沿边金融开放的现状。之后,利用云南十六个州市2008年-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的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以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为指标测定的金融发展程度均对沿边金融开放具有促进作用,且金融规模的促进效用更大。2.控制变量中各州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进出口总额的提高和2010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的实施均有助于沿边金融开放的扩大。最后,依据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云南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扩大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效率、完善金融结构、紧抓自贸区建设以及开发产业金融合作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程孝强[2](2020)在《金融开放与银行风险承担:理论与实证》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大幅放宽,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持续加速,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的金融开放迎来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但国际经验也启示我们,金融开放在为一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蕴含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由金融开放诱发的金融风险无疑会威胁金融系统稳定。银行稳定作为金融稳定的关键和核心,必然会受到金融开放的影响。已有对金融开放与银行稳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金融开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认为金融开放通过影响银行竞争(存款竞争、冒险机会、利润效率等)进而来影响其风险承担行为。还有部分研究认为银行利差与银行风险承担有着紧密联系,原因在于利差是银行贷款投放的主要考量因素,银行利差的结构变化对银行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很可能会改变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另外,金融开放也会对银行利差产生影响。因而,现有研究表明金融开放驱动的银行竞争会影响银行利差,并可能通过银行利差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这意味着,金融开放可能会通过银行利差渠道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而已有研究并未考虑这一问题。此外,金融开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相关研究忽略了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二是对金融开放与银行危机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到存款保险制度以及不同形式的资本流动对银行危机的影响。本文以金融开放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为主线,一方面研究了金融开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银行利差渠道。具体而言,首先以金融开放影响银行利差的现有研究为基础,提炼出金融开放导致银行利差降低的理论假说,将银行利差作为中介变量,从银行利差视角建立金融开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假说;其次,从金融稳定和金融中介配置资源的社会成本角度,全面深入地分析金融开放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再次,从金融监管和银行风险承担角度,全面地剖析金融开放和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使用中介效应方法验证传递渠道“金融开放—银行利差—银行风险承担”的存在性。另一方面,从银行危机层面深入研究了金融开放和存款保险制度以及不同形式的资本流动对银行危机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金融开放、银行利差决定、银行风险承担以及银行危机等方面的研究,为金融开放、银行利差和银行风险承担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有效的分析框架,还可以为深化中国金融开放、合理安排开放次序、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一)在仔细梳理银行利差决定因素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金融开放影响银行利差的理论假说,选取中国商业银行和跨国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以事实金融开放指数还是以法定金融开放指数度量的金融开放都使得银行利差显着缩窄。另外,银行特征也会对利差产生显着影响,其中非利息收入占比、成本收入比能够显着缩窄银行利差,银行市场势力、运营成本将会显着扩大银行利差。(二)在金融开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现有研究基础上,考虑宏观审慎政策,研究金融开放和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分别以中国商业银行和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均显示金融开放显着增加了银行风险承担,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效果明显,但不同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差异,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具能够显着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而针对借款人的审慎工具对抑制银行风险承担的效果不明显。以跨国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内贷款限制、集中度限制、外币贷款限制、银行间风险敞口、杠杆率以及金融机构税等变量能够显着限制银行风险承担;债务收入比、贷款价值比上限、逆周期资本要求、贷款损失动态拨备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资本要求对抑制银行风险承担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外汇或逆周期准备金要求反而会激励银行过度承担风险。银行市场势力、银行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成本收入比、存贷比、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货币政策等也会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三)以银行利差作为中介变量,分别以中国商业银行和跨国数据为样本,使用中介效应方法实证检验“金融开放水平上升—银行利差下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这一传递渠道是否存在,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利差是金融开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部分中介因子,文章的理论假说得到了实证支撑。(四)提出金融开放影响银行危机的研究假说,选取包括中国在内的89个国家和地区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开放显着增加了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一些控制变量也会对银行危机产生影响,存款保险制度和信贷增速显着增加了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而贸易开放度、实际经济增速和银行监管程度与银行危机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将事实金融开放指数细分为外商直接投资、债务和证券投资组合三个方面,以研究不同形式的资本流动对银行危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组合并未显着增加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而债务则恰恰相反,债务流动显着增加了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组合属于相对良性的资本流动。
刘伟[3](2020)在《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由房地产市场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的崩塌为起始,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经济持续衰退,至今复苏缓慢。2008年美国第三、第四季度GDP增长率环比下降0.5%和6.3%,失业率也上升到自1990年来的最高水平,成为美国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与此同时,2009年欧元区第一季度GDP下降2.5%,成为自1999年欧元区年成立以来的季度最大降幅。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对本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统计包括为救济而对银行提供的借款、危机之后经济衰退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即刻损失以及失业、企业破产等造成的永久性损失等,全球因此次危机所遭受的损失在60万亿到200万亿美元之间。危机前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和贷款需求的相互促进创造出大规模的次级贷款,而大量的次级贷款又通过证券化过程,派生出巨额的衍生品,最终金融衍生品的规模以几何级数整张。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金融衍生品链条过度延伸所造成的,金融产品过度创新所带来的资产泡沫被认为是危机的元凶。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繁荣是其自1999年彻底推翻《1993年银行法(Glass-Steagall Act)》之后允许金融业开展全能型业务,实现金融体制全面市场化的所埋下的恶果。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一类变种(Reinhart and Rogoff,2009)。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频繁而持续的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系统的种种风险因素,深入研究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可以发现金融自由化进程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和改变,因而全面系统地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指导作用。基于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相关性的重要研究价值,本文按照逻辑关系探究了金融自由化与系统稳定性相关的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首先从金融自由化对银行危机发生频率和股票市场波动强度两个方面讨论金融自由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冲击与影响,然后又分析了金融自由化影响系统稳定性和风险的渠道,其中重点考察了银行市场竞争与系统风险之间的关系,最后为解决金融自由化改革背景下金融机构与官方监督之间的根本分离特质,重新设计了金融自由化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有效机制。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的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基于既有金融史事件与数据,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兴起和改革的实践、转折、高潮与反思历程进行梳理,对金融市场波动和危机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指出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负面影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金融史中的事件研究和宏观数据,探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规律特征,提出本研究的四个核心问题。第二章重要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从四个方面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第一,金融稳定性的概念与定义和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因素;第二,金融自由化相关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第三,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其中又分为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危机的冲击和金融自由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第四,分析金融自由化影响金融稳定的渠道,着重从“竞争-稳定论”和“竞争-脆弱论”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最后总结相关研究仍存在的不足之处:视角单一,仅局限于一个金融部门或部分金融市场,未能得到一个多方面的视角;制度质量描述指标的使用缺乏体系,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使用指标对金融自由化进行描述时,要么选择综合性指标,要么选择单一分类下的指标,影响结论的准确有效等。在上述基础上,本文也提出相应的创新点。第三章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危机发生的影响,从“频率”的角度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首先,选取系统性银行危机作为金融危机的指标,同时使用金融改革指标的综合和子维度两个层面的指标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代理变量,使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检验金融自由化与银行危机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并对自由化改革对银行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进行量化。然后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变量,探究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等因素在自由化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对上述的模型估计进行三个方面的稳健性检验。第四章,金融自由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从“强度”的角度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首先通过对仿真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对比,拒绝了“股票价格服从随即游走”的原假设。其次,在识别和量化股票市场的“繁荣-萧条”波动的基础上,进行股票市场波动事件研究,得到金融自由化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直观的结论。然后构建回归模型,分别检验金融自由化开启后短期内和长期内对股票市场繁荣-萧条波动的影响;最后,还考虑了金融部门开放的数量和开放次序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以及制度变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第五章,金融自由化影响金融稳定的渠道,从银行业角度切入研究金融自由化增加系统风险与不稳定的路径。首先,回顾了“竞争-稳定论”和“竞争-脆弱论”两种关于金融机构竞争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其次,构建银行业竞争和银行风险的联立方程,使用两阶段system-GMM的方法来探究金融自由化可能影响金融风险的不同渠道。然后,讨论经济发展水平、制度质量等因素的差异,是否会导致金融自由化影响金融风险的渠道的不同。最后,对上述的回归模型进行四个方面的稳健性检验。第六章,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构建理论模型解决自由化改革背景下创新与监管典型的分离特征。首先从合作共赢角度提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结构化改革设计思路——金融体系协同融合机制,并从方法论角度概述其化解矛盾原理;其次构建纳什非合作与协同合作微分博弈模型,从数理角度论证该机制的优越性;然后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推演金融体系协同融合的动态演化过程,在理论上明确了演化周期内激励与监管的现阶段引导意义。第七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对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归纳,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初步规划。结合文献梳理和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危机发生频率的影响,发现金融体系整体和局部的自由化改革对银行危机频率的冲击存在差异性。其中,金融自由化综合指标和资本账户开放指标均显着增加了银行危机发生的频率,但是证券市场开放指标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负面冲击并不显着。进一步对上述影响进行量化,测算了99次在自由化改革之后出现的银行危机的概率。若假设金融自由化并未发生模型原本成功预测到的67次危机中仅有34次可被预测到。另外,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变量(人均GDP、官僚体制质量、腐败程度以及法律法规指标)与金融自由化构成交叉项,其系数均显着为负,说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的提升会削弱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金融自由化的负面冲击起到了缓冲作用。第二,研究金融自由化对股票市场“繁荣-萧条”波动强度的影响时,本文发现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后的短期内,自由化确实增加了股票市场的波动,但该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在金融自由化之后短期内表现更剧烈的繁荣和萧条波动,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只出现了更强烈的繁荣波动;长期内,股票市场的繁荣-衰退波动的幅度并没有增加甚至有所下降。进一步分析金融部门开放的数量,发现首个金融部门开启自由化的短期内股票市场萧条的波动幅度相较于金融抑制时期却有所减弱。而新兴市场中,萧条周期的波动幅度在进行第二个金融部门的自由化改革后又有所增加。不同金融部门开放的先后顺序对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差异并不显着,当发展中国家首先进行资本账户自由化时,其股票市场萧条时期波动的幅度显着增强,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强度更大。对制度质量的作用进行探究,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启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制度质量提升,而制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股票市场的稳定。第三,研究金融自由化影响系统稳定性的渠道时,发现:金融自由化指标的提升,将引起银行市场支配力的下降,进而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符合“竞争-脆弱论”。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金融自由化引起的银行业市场支配力的下降程度,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而有所削弱。在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对银行业市场支配力并没有显着的改变,金融自由化只在发达国家中引起银行业市场支配力的下降。自由化改革所带来的银行业支配力的下降将削弱发达国家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在发达国家中其他金融自由化影响银行业稳定系的渠道作用并不显着,金融自由化改变银行市场支配力的渠道影响最为显着。分析资本监管的作用发现,更为严格的资本管制将有效地削弱自由化改革通过不同渠道带来的风险和对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官方监督方面,更为严格的政府监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通过不同的渠道有效地削弱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财务报表的透明度方面,在发达国家中并不能通过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来削弱金融自由化通过改变银行业市场支配力的渠道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但在发展中国家该方法是可行。第四,构建基于自由化改革的金融体系协同融合机制,先分析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部门在纳什非合作博弈及协同合作博弈场景下均衡状态,结果表明:为了提高金融体系协同发展成熟度,两者应研究有效举措降低协同开销,降低协同水平衰减值,提高协同能力和边际协同努力贡献,切实深化协同合作影响。在有效“共谋、共建、共管”基础上,构建协同融合的金融体系无论对金融监管机构还是金融机构都是最佳发展方案。为保证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在体系收益最优的情况下实现双方的帕累托最优解,本文对分配收益系数提出合理范围参考。然后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金融体系协同融合的动态演化,可知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构建协同发展的金融体系时必然走向解体独立的状态。在协同融合机制中,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投入的协同开销ω越低,预估协同合作努力程度(规模)Γ越大,协同收益率κ越高,机会主义收益△ζ越低协同收益划分比例ω最优时,金融体系在动态演化博弈过程中趋向于协同发展的稳定策略的概率越高。为实现以公平为导向的协同体系,需要双方提前以契约形式明确在协同合作中各自应该享有的权利及需要承担的义务;此外,收益转移支付也会巩固合作双方继续选择合作策略。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为理论创新、研究内容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三个方面。第一,尝试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金融最优化背景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相统一的、新型的、有效的纳什均衡模型。第二,推进和深化了金融自由化及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的相关研究。一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描述“金融自由化”变量,整体上使用金融改革指数综合值,涵盖了金融自由化改革七个子分类,局部选择资本账户开放、证券市场开放两个子分类进行描述。本文在实证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时,既避免了对金融自由化刻画过于笼统的传统问题,也可以修正简单使用局部自由化数据带来的偏差,从而有效地丰富和完善了实证结果:二是分析后发现自由化改革导致银行危机出现频率增加和股票市场波动幅度增加,并且从“频率”和“幅度”(或“强度”)两个维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三是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渠道时,引入制度质量,着重考察制度质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将全样本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组,对制度质量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已有文献对制度质量在金融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讨论多集中在部分金融部门中,较少涉及在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综合指标下中对制度质量所发挥作用的进行探究。第三,在研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时,采取了事件研究与模型估计相结合的方法。事件研究结果更直观,模型估计结果更准确,两者互为补充,得到的实证结果更立体更完善。
梁心怡[4](2020)在《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促进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8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详细讲述了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当前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发展,也对中国经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金融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复杂性的特点,需要我们把握其规律,实施合适的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才能实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我国应如何采取金融对外开放政策能够持续稳定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介绍金融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机理:促进金融国际化(包括国内金融业务国际化和国外金融业务本土化)、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和促进法律法规开放。其次对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梳理,结合现状分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我国进一步金融对外开放的方式选择。最后根据理论分析中得出的金融对外开放影响经济增长的四大因素:国内金融业务国际化、国外金融业务本土化、资本自由流动和法律法规开放,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综合水平指数。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别验证在基准回归、以国家治理指标为门槛变量回归和以金融发展指标为门槛变量回归三种情况下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证实了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显着促进作用,并提出我国进一步金融对外开放的时机选择。本文得出结论如下:第一,金融对外开放通过金融国际化、资本自由流动和法律法规开放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第二,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显着促进作用;第三,我国应继续采取渐进式的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才能持续高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第四,当我国处于国家治理水平较高的状态,在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进一步实行金融对外开放政策将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王运金[5](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中叶,基于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刺激国内经济增长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启动金融自由化进程。进入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放开跨境资本的流动限制。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全球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金融技术的革新、监管体系的升级、国际资本的流入等众多优势,更好地弥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同时也刺激了其国内的金融发展。但是在放松金融抑制,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的同时,资本账户开放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众多问题。资本账户开放扩大了“热钱”的迅速涌入与迅速撤离、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其他国家经济危机的传染效应等的影响,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激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降低其抵御负面外部冲击的能力,国内宏观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虽然金融开放是未来的全球各国都要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一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但历史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并不一直都是“好事”,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完全开放资本流动意味着“任人宰割”。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事件带来的全球性或地区性危害,提醒了世界各国政府要谨慎对待资本开放。泰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激进式”的资本开放在强大的负面外部冲击下带来经济增速下滑,金融系统瘫痪,政府失去信任,政策无法实施,失业率上升,甚至国内局势动荡等问题。印度等国“渐进式”资本开放也容易错过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吸纳国际资金发展经济、实现金融发展等契机,降低金融发展活力,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如何根据本国的国内经济、政治、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何时启动金融开放,如何加快金融改革,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缓解金融冲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是一个急于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富强的问题。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作用相比,本文更为关注资本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为此,本篇文章从发展与稳定两个维度考察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的影响。(1)以研究的现实背景出发,针对以往的国际金融发展状况,寻找问题,并提出论点,即资本账户开放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影响原本金融系统的稳定。为此本文整理了整篇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确定了目标与论证步骤。(2)本文从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概念界定着手,分析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对立关系,金融自由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关系,并梳理了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相关文献研究。其中,本文还考虑了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绩效条件的两个方面: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绩效条件,金融业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产生影响的绩效条件。本文还对金融开放(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业开放)的衡量指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着重对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也整理了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其中还包括金融发展的测度、金融深度的测度、金融安全的测度、金融稳定的测度。(3)本文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政策措施与实施效果。2018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更是向世界明确表达了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的意愿,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优、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虽尚未完成,但有张有弛,总体上较为稳健。(4)本文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展开讨论。其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利用事件分析法将资本账户开放政策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标衡量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深度与宽度的影响。(5)本文还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全球主要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然后分别从证券市场稳定与外汇市场稳定的角度,以构建证券市场压力指数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为主要方法,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子市场稳定的影响。(6)本文针对以上的研究结论,结合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与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提出了中国未来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大体从三个角度出发,即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方案、构建金融开放成熟度评估系统、加强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表现为事前的方案设计与模拟评估,事中的安全与风险管理,事后的政策调整。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为以下几点:(1)宏观实证分析发现,一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信贷与投资。(2)通过对微观企业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提高资本在企业层面的配置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较高融资约束的企业,资本账户开放政策能够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更有效地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向市场释放了强有力的利好预期,有利于金融发展与企业增长。(3)经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并没有对金融不稳定性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4)为了进一步考量资本账户开放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稳定性影响,本文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在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上呈现出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大了股票市场的压力,降低了防御风险的能力。(5)同样的,实证结果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对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并没有产生较为显着的负面影响。对于金融体制尚未发展完善的国家来说,资本账户开放容易激活金融发展过程中诸多不稳定性因素,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技术风险等将更加难以监控与管理。只有在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制度、法律、民众素质、政府能力等方面都具备较好的基础,才能加快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需发展与稳定并重,只有规划出科学的金融开放方案,才能监控好潜在风险,实现金融的稳步发展。
李博瑞[6](2020)在《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是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金融开放战略的背景下,近年来,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呼声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学者集中于探究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影响的问题,但是相关研究有共识同时也存在分歧。在不同研究中,许多学者的共识是,一方面,资本账户管制成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金融经济体系的短板,人民币的不可兑换带来的显性和隐性扭曲成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障碍。另一方面,多次金融危机提醒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账户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均具有两面性,它能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风险。事实上,最近20年间,中国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方向上不断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但改革方向的确定并不意味着相关讨论的停滞,由于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对于是否“加快”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如何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等问题依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因此,本文针对研究中的重点问题,结合实际测算数据,实证分析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体系的影响。有鉴于此,基于现实宏观经济背景,本文重新探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问题,按照“提出问题——理论逻辑推导——理论拓展——实证分析——总结”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主要得出的结论有:第一章绪论,首先系统地定义了资本账户开放概念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概念,明确本文研究内容,设计本文研究框架,给出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系统梳理资本账户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通过阐述金融抑制理论、金融自由化理论,加强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理论基础的理解。然后,通过传统利率汇率决定论、国际资本流动模型以及IS-LM-BP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理论基础表明:第一,虽然自由化是开放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但是各国具体政策的实施是不同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配合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因此,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基于自身经济情况,设计合适的开放路线。第二,由于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因素会导致资本流动影响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需要结合影响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特别要针对理论上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具体冲击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第三章,归纳和整理典型化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并对一些国家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是在高通胀的背景下实施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自由化措施的,但由于这些国家同时实施固定汇率政策,在面对美元升值、本币贬值时,国内陷入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但是相对地,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备性最终影响了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结果,越是金融体系相对完整,金融监管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债务和货币危机的影响越小。另外,许多国家都存在激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但现实情况证明,这样的资本账户开放方式并不适合。而从各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效果对比来看,成功和失败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在面对危机时采取强硬的管控措施。管控越强硬越及时,危机带来的冲击影响越低。而管控措施不强,冲击影响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外汇储备是各国面对流动性危机时的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本章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以及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为相对较低的水平,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出现规模扩张的情况。在进行国际比较和指标测算后,全文研究进入核心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集中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面临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其中,第四章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以及汇率选择,本章通过构建包含混合创新结构的TVP-SV-VAR模型,探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影响以及金融改革的次序安排,结果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先于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部分金融改革之间存在明显时间界限,即汇率市场化不必等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再展开,而是可以与利率市场化存在交叉部分。同样资本账户开放也是如此,虽然位置处于最后,但部分政策可以在利率和汇率改革中统筹进行。因此,在逐渐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应当逐渐开放资本项目,这也有利于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五章则从宏观角度探究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研究表明:其一,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由于现阶段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较低,增长效应受到限制;其二,促进金融深化有益于缓解增长效应受限的情况,通过不断的金融体系改革,提升金融深化程度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其三,完全资本账户自由化并不可取,适当的资本管制能够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应该提升资本账户开放度,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体系效率,进而提高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集中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第六章,针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结果表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冲击表现出非对称性,对即期汇率的正向作用更强,对远期汇率的负向作用更强。而即期汇率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则存在滞后性,但最终会回归均衡。远期汇率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会随着套汇空间缩窄而减弱。从中美利率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互动关系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显着增强,但由于中国与美国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上的差异,美国在冲击的平抑时间上明显更快,中国则相对缓慢。最后,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资产价格互动的关系来看,在股票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股票市场成为吸引短期跨境资本流入的主要市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效应抑制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因此同样需要关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第七章,探究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从拟合的中国金融稳定指数走势中,研究发现:自2008年以后,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过程中,虽然在2015年金融稳定性有所波动,但目前中国金融稳定性水平仍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内。而从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伴随中国金融稳定性提升,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影响减弱,金融体系防范风险、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第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现阶段更多是积极作用,这表明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具有初步成效,经济结构合理性提升;第三,跨境资本流动对物价水平的冲击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于0,这证明跨境资本流动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需要密切关注。
徐征[7](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文中指出资本账户开放作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终止后同步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经济改革内容,其对世界经济最终的贡献始终存在争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不同于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参与持续降低关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始终以渐进推行为第一原则,当前的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既需要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国际社会也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产生新要求。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表文章建议加速资本账户开放,计划在2020年基本实现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但针对这一提法,大量专家学者关心中国在国内一系列改革尚未完成情况下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产生何种程度的成本,引起了学界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普遍讨论,并延续至今。在国内外改革要求和学界争论的背景下,理清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情况,提出帮助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建议尤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和相关理论的思考,赞同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双向效应”,即资本账户开放可以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因资本账户开放造成的资本流动体量与方向的改变产生抑制经济平稳发展的成本,一个国家的制度与经济环境是否超过阈值决定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最终净效用,不赞同一些研究对资本账户开放作用做单向判断的做法。在分析资本流动变化后发现高收入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结果整体优于非高收入国家后,表明各国异质性是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借助美国、德国、日本、拉美三国和泰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经验,证明了国内经济与制度等“拉动因素”与外部经济环境与压力等“推动因素”都会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为构建均衡分析框架,文章还分析了经济与金融周期和美元周期的判定与划分方式,并总结了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情况和中国的外部压力情况,为实证分析和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分析提供研究基础。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通过基础回归证明了样本期内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其他低收入国家作用并不显着,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改变资本账户开放指数衡量方式做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结论。用实际资本账户开放指数替换法定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回归结果还表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方面的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对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作用更明显。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在金融部门比较优势、外汇储备和制度环境方面均存在门槛效应,其中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最为显着。实证分析的第三部门利用分组回归方式探究外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结果证明在美元处于弱势期时,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无论世界经济周期处于繁荣或衰退阶段,资本账户开放均有利于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但在经济衰退期不利于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各国资本账户开放既受国内诸多“拉动因素”影响,也受到外部“推动因素”影响,同时证明了高收入发达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期望收益大于其他非高收入国家。本文最终将研究标的锁定在中国后,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资本流动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行,资本流动体量显着增加,但资本外逃和资本流动净收益率长期较低等问题开始显性化。在分析中国制度与金融改革尚需进行,外部经济环境尚未到窗口期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中、短期内应保持资本账户开放的渐进原则,让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滞后于中国内部的制度优化与金融改革,“三元悖论”也要求中国继续进行汇率改革,同时建议应充分考虑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与中国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对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并提出可以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有限的资本账户内容互补性合作,如资本账户开放内容的试点试验,在效果理想的情况下扩大到面对全世界的资本账户开放。
陈鹿[8](2020)在《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8-2018)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扩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开放逐步深入,现今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而历史上频频出现的银行危机使得人们愈加关注银行的系统性风险,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便指出要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业开放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便成为意义重大且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银行业开放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首先,本文阅读了大量银行业开放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文献,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可能关系;其次,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开放历程回顾、现状研究等了解我国银行业的开放特征;再次,本文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开放政策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典型案例,探讨这些案例对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启示;而后,根据已有研究和相关案例梳理出银行业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机理;最后,基于我国银行业2008年至2018年的数据,测度了我国银行业开放水平和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并构建基准模型和交互项模型检验了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我国银行业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稳步扩张,发展态势总体较好;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水平偏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2)美国、日本和英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政策比较完善,美国和日本对外资银行的限制比较多,英国银行业开放程度相对更高;阿根廷、墨西哥和泰国在银行业开放过程中忽略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引进外资,对外资入侵采取放任态度,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银行业对外开放会通过竞争机制、风险溢出机制、监管缺失机制和金融安全机制影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对内开放会通过固有风险机制和资产分散机制影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4)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会增加我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对内开放水平的提升会降低我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对外开放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会依赖于资本充足率等银行微观特征。文章最后从政府角度、监管机构角度、银行业内部角度三个层面为我国银行业开放和银行体系稳定提供政策建议。
赵方华[9](2019)在《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一直是中国金融业改革重要议题。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资本项目可兑换开始提上日程。2017年,第五次金融工作会和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前,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然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围绕跨境资本流动,本文做了以下工作:一、本文以世界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资本项目开放为背景,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为主线,阐述了资本项目开放中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战略性和必要性。以资本项目开放相关理论为指导,综合概括了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现状,找出了产生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得到了中国当前存在一定的汇率高估风险、汇率市场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跨境资本流入会存在宏观经济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信贷和债务风险,跨境资本流出会增加资本外逃风险;2005年汇改后外汇市场压力指数震荡不断加剧,短暂的异常资本流动会加大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等结论。二、为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本文构建了中国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筛选出跨境资本流动预警指标体系并合成预警综合指数,对流入、流出风险做初步趋势预测,进而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结果表明:预警指数能够较好预测风险点,监测风险效果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预警模型对低中高风险均能准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三、跨境资本流动是全球范围内的运动形式。为此,本文对比分析国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资本项目开放中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相关启示和参考。结果表明: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重点是注重审慎管理和金融体系发展;加强预期管理、数据统计;强化风险预警并在必要时适时采用资本管制。四、为了在实践中形成一套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本文设计了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机制。从“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双支柱框架出发,建立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和逆周期调节为基础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及打击违法保证市场公平为基础的微观监管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开放顺序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措施。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归纳和综合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形成、传导及防化机制,从而为实现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两个政策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从汇率、宏观经济稳定性、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金融危机的角度规范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生成机理和传导路径,从而为理解和防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了清晰思路。三是提出了一个以“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为基础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机制,并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了一套风险预警体系,预警指数能够较好预测风险点,预警模型对低中高风险均能准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这对于推进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董骥[10](2019)在《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研究 ——基于8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5-2017年的数据》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开放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主张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允许资本自由跨境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放宽对外资入境的限制,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开放水平大幅度提升,并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中,宣布了金融开放的12大具体举措,标志着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然而,金融开放在促进开放过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提高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因此,考察金融开放对开放国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及其条件尤为重要。历史地看,发达国家对金融开放经历了严格管制——逐渐放松——宏观审慎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实施资本管制,严格控制金融开放,促进了战后各国的经济恢复。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各国出现滞胀,新古典主义经济思想又开始占据主流。McKinnon和Shaw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为西方发达国家放松金融管制、开放资本账户提供了理论支撑。政府实施金融开放,促进国际资本跨境流动。到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基本取消了资本管制,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期。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过程并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顺利。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效仿发达国家,实施金融改革,鼓励金融开放,允许资本有限地自由流动,不幸地是,大部分金融改革都因为经济金融危机而搁浅。20世纪80年代末,在“华盛顿共识”的鼓动下,发展中国家纷纷实施金融开放,放松资本管制,允许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然而这也导致这些发展中国家频发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1世纪之后,以2008年次贷危机为代表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对金融开放的态度再次发生转变,市场机制的不稳定性也使得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逐渐被宏观审慎取代,各国倾向于资本管制,限制自身的开放水平。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实施金融开放会帮助本国获得更为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投资结构,对这些国家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带动服务业发展、提升本国货币地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然而,由于国际资本具有流动性强且投机性、复杂性并存的特点,加之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初期监管与风险防范措施欠缺,金融开放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会导致金融系统脆弱性上升,最终导致本国资本大量流出,本币汇率暴跌,经济崩溃。因此,金融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包含有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既能给开放国带来经济增长,也能会带来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本文针对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和危机效应的内在机制、生成条件及其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现阶段我国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等几个问题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客观地评价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开放水平,对我国金融开放的进程提出政策建议。通过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的测度与金融开放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以及金融开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四个方面综述金融开放的相关理论可以发现:有关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的研究都能表明影响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的因素存在显着的门限效应,但理论依据不够充分。本文采用案例分析与模型分析方法,分析得出影响金融开放水平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的门限变量,并应用于实证分析,增加实证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本文还构建空间经济距离矩阵,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开放水平在空间上的增长溢出效应与危机溢出效应。以20世纪90年代的墨西哥、泰国与21世纪初的阿根廷为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个国家实施金融开放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结果表明一个国家的制度质量不高与监管不到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本文在Aghion等(2004)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体的二期动态模型,模型中存在一种由金融资本与国家固定生产要素生产的可交易商品,而且生产者面临信贷约束。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国家固定生产要素的供给是非弹性的,金融开放的增长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储蓄率与国内外利率差。进而对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不同的金融发展水平导致金融开放的增长效应也是不同的。这个模型解释了一个国家金融开放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的内在机制,为使用面板门限模型作实证研究提供有说服力的门限变量。采用8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5--2017年的数据,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与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以及在空间上对其它国家的增长溢出效应与危机溢出效应,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条件,研究我国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在金融开放水平增长效应模型中,选取初始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储蓄率、国内外利率差、制度质量、监管水平为门限变量,面板门限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对于发达国家,初始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国内储蓄率、国内外利率差、制度质量、监管水平均存在门限效应,而且对于国内经济变量属于门限变量更高层次的国家,它们的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都显着大于属于门限变量低层次的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水平、储蓄率、国内外利率差、制度质量、监管水平存在门限效应,并且对于国内经济变量属于门限变量更高层次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要明显高于国内经济变量属于门限变量较低层次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对于国内储蓄率,发展中国家国内储蓄率越高,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越大。第二,在金融开放水平危机效应模型中,选取初始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制度质量、监管水平为门限变量,面板门限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对于发达国家,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不显着;以初始经济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模型中存在多重门限,模型结果联系样本显示,超过90%的发达国家的样本数据处于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不显着或显着为负的区间内;以金融发展水平、国内制度质量、监管水平为门限变量,模型中均存在双重门限,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的系数估计或者统计上不显着或者显着为负。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是显着为正的;初始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国内制度质量、监管水平存在门限效应,以初始经济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模型中存在单一门限,当国内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门限值时,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显着为正,低于门限值时,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在统计上并不显着;以金融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模型中存在双重门限,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由低到高,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显着为正且先上升后下降,当国内金融发展水平高于第二门限值时,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相对较小;以制度质量、监管水平为门限变量,模型中存在单一门限,当制度质量、监管水平低于门限值时,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显着为正,高于门限值时,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在统计上不显着。第三,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研究金融开放水平在空间上的增长溢出效应和危机溢出效应。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发达国家,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溢出效应并不显着,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溢出效应显着为正;危机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发达国家,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溢出效应显着为负,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溢出效应为负但在统计上并不显着。第四,结合实证研究的结论,采用信号分析法,利用我国的基本数据,分析现阶段我国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刚好达到强增长效应的良好状态,我国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处于强危机效应的中等水平。利用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分析现阶段我国金融开放水平在空间上的增长溢出效应与危机溢出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提升金融开放水平对其它国家的经济增长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我国能够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中获益;现阶段我国提升金融开放水平对其它国家的危机溢出效应在统计上并不显着,发达国家的金融开放会对我国的危机效应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针对以往金融开放水平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的研究缺少理论模型支撑的缺陷,建立了一个开放经济体的二期动态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的金融开放影响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内在机制,并从模型中筛选出面板门限模型中的门限变量,增加了实证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第二,针对以往很少有文献关注一个国家的金融开放水平对其它国家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这一问题,构建空间经济距离矩阵,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开放水平在空间上的增长溢出效应与危机溢出效应;第三,结合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估计结果,采用信号分析法,综合我国国情数据,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指出现阶段我国金融开放水平具有强增长效应,但也具有强危机效应。
二、金融自由化与开放过程中的金融风险规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自由化与开放过程中的金融风险规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南州市面板数据的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金融发展的研究 |
二、关于沿边金融开放的研究 |
三、关于云南沿边金融开放的研究 |
四、金融发展影响金融开放的研究 |
五、现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沿边金融开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金融发展的内涵 |
二、金融开放的定义 |
三、沿边金融开放的界定 |
第二节 金融发展影响沿边金融开放的机制与渠道 |
一、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的影响机制 |
二、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的作用渠道 |
第三章 云南金融发展与沿边金融开放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云南金融发展的现状 |
一、云南省金融发展规模扩大状况 |
二、云南省金融发展效率提升状况 |
三、云南省金融发展结构组织情况 |
第二节 云南沿边金融开放的现状 |
一、云南省与沿边国家货币交易情况 |
二、云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情况 |
三、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情况 |
四、省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外资金融机构走进来 |
第四章 云南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变量选取 |
一、解释变量 |
二、被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一、计量模型设定 |
二、计量方法选取 |
三、数据来源及描述 |
第三节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
一、检验数据 |
二、模型分析与实证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深化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扩大金融规模 |
二、开发多元化投融资方式、提高金融效率 |
三、打造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完善金融结构 |
四、紧抓自贸区建设契机,提升金融服务整体实力 |
五、 开发产业金融合作模式,开展文化、绿色、科技金融服务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金融开放与银行风险承担: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银行利差的决定因素 |
2.1.1 银行微观特征与银行利差 |
2.1.2 市场结构和宏观政策与银行利差 |
2.1.3 金融开放与银行利差 |
2.1.4 金融开放影响银行利差的研究述评 |
2.2 金融开放与银行风险承担 |
2.2.1 国际资本流动对银行稳定的影响 |
2.2.2 金融开放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
2.2.3 金融开放与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述评 |
2.3 银行危机的影响因素 |
2.3.1 金融开放对银行危机的影响 |
2.3.2 其他因素对银行危机的影响 |
2.3.3 金融开放与银行危机的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金融开放的特征事实 |
3.1 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 |
3.2 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历史进程 |
3.3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3.4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
3.5 本章小结 |
4 金融开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与理论假说 |
4.1 银行自身因素影响银行风险的机制分析 |
4.1.1 资产负债错配与银行风险 |
4.1.2 货币错配与银行风险 |
4.1.3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银行风险 |
4.1.4 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 |
4.2 金融开放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 |
4.2.1 利率自由化与银行风险 |
4.2.2 资本流动与银行风险 |
4.2.3 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风险 |
4.3 金融开放、银行利差与银行风险承担:理论假说 |
4.3.1 金融开放影响银行利差的理论假说 |
4.3.2 金融开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假说:银行利差视角 |
4.4 本章小结 |
5 金融开放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利差的实证检验 |
5.1 银行利差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 |
5.2 金融开放影响银行利差的实证设计 |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2 实证模型 |
5.3 金融开放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利差的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金融开放、银行利差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
6.1 金融开放和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1 实证研究设计 |
6.1.2 实证结果 |
6.2 金融开放、银行利差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 |
6.2.1 计量模型构建 |
6.2.2 实证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7 金融开放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跨国证据 |
7.1 金融开放影响银行利差的跨国实证分析 |
7.1.1 实证设计 |
7.1.2 实证结果 |
7.1.3 稳健性检验结果 |
7.2 金融开放、银行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来自跨国的证据 |
7.2.1 实证研究设计 |
7.2.2 模型估计 |
7.2.3 稳健性分析 |
7.3 金融开放与宏观审慎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跨国实证 |
7.3.1 研究设计 |
7.3.2 实证结果 |
7.4 金融开放、银行利差与银行风险承担:跨国实证 |
7.5 本章小结 |
8 金融开放影响银行危机的跨国实证研究 |
8.1 金融开放与存款保险制度影响银行危机的研究假说 |
8.1.1 金融开放与银行危机 |
8.1.2 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危机 |
8.2 金融开放、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危机:实证设计 |
8.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8.2.2 实证模型 |
8.2.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8.3 金融开放、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危机:实证结果 |
8.3.1 实证结果分析 |
8.3.2 内生性检验 |
8.3.3 稳健性检验 |
8.4 不同形式的资本流动对银行危机的影响 |
8.4.1 总资产与总负债 |
8.4.2 金融开放与银行危机:外商直接投资 |
8.4.3 金融开放与银行危机:债务 |
8.4.4 金融开放与银行危机:证券投资组合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启示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政策启示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 创新点和特色 |
1.4 局限和不足 |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2.1 金融稳定 |
2.1.1 金融稳定的定义 |
2.1.2 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 |
2.2 金融自由化 |
2.2.1 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
2.2.2 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
2.3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
2.3.1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 |
2.3.2 金融自由化与股票市场波动 |
2.4 金融自由化影响金融稳定性的渠道 |
2.5 总结与评述 |
第三章 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危机发生频率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理论模型 |
3.3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3.3.1 样本选取 |
3.3.2 金融危机变量 |
3.3.3 金融自由化变量 |
3.3.4 制度质量变量 |
3.4 实证分析 |
3.4.1 基本模型 |
3.4.2 引入制度质量变量 |
3.5 稳健性检验 |
3.5.1 关于金融危机发生期间样本处理方式的稳健性检验 |
3.5.2 关于金融危机指标的稳健性检验 |
3.5.3 对固定效应与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融自由化对股票市场波动幅度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理论背景 |
4.3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 |
4.3.1 股票市场波动的识别与量化 |
4.3.2 股票价格指数 |
4.3.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及来源 |
4.4 实证分析 |
4.4.1 股票市场繁荣-萧条波动特征值分析 |
4.4.2 对股票市场波动的事件研究 |
4.4.3 回归模型 |
4.4.4 金融部门开放数量的影响 |
4.4.5 金融部门开放次序的影响 |
4.4.6 制度质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融自由化影响金融稳定的渠道分析 |
5.1 研究背景 |
5.2 文献回顾 |
5.3 模型设定 |
5.4 变量解释和数据描述 |
5.4.1 金融稳定性变量 |
5.4.2 银行业竞争变量 |
5.4.3 制度质量变量 |
5.5 实证分析 |
5.5.1 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竞争与金融稳定 |
5.5.2 金融自由化、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 |
5.5.3 金融自由化、制度质量与金融稳定 |
5.5.4 资本管制、政府监管、信息透明度与金融自由化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 |
6.1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
6.2 微分博弈模型 |
6.2.1 纳什非合作博弈模型 |
6.2.2 协同合作博弈模型 |
6.2.3 博弈结论分析 |
6.3 演化博弈模型 |
6.3.1 演化模型建立 |
6.3.2 演化模型求解 |
6.3.3 动态演化要素分析 |
6.3.4 动态演化博弈中协同稳定策略的引导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坚持循序渐进的主动开放 |
7.2.2 坚持金融自由有序化发展路线 |
7.2.3 积极寻求多边合作 |
7.2.4 发展协同融合模式 |
7.2.5 健设协同发展格局 |
7.2.6 “刚性约束”和“柔性引导”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金融对外开放测量的研究现状 |
1.2.2 金融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方法的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2 金融对外开放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
2.1 金融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概念介绍 |
2.1.1 金融对外开放的概念 |
2.1.2 经济增长的概念 |
2.2 金融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
2.2.1 金融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
2.2.2 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
2.3 金融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1 金融国际化 |
2.3.2 资本自由流动 |
2.3.3 法律法规开放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进程、现状及方式研究 |
3.1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历史发展进程 |
3.1.1 金融对外开放初期阶段:1979-1993 |
3.1.2 金融市场国际化阶段:1994-2001 |
3.1.3 入世后的过渡阶段:2002-2006 |
3.1.4 金融市场全球化阶段:2007-2018 |
3.2 当前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现状 |
3.3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更好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2 实证模型选择 |
4.2.1 门槛回归模型 |
4.2.2 门槛回归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
4.3 变量选取 |
4.3.1 金融对外开放综合水平指标 |
4.3.2 其他指标变量 |
4.4 结果分析 |
4.4.1 基准回归结果 |
4.4.2 门槛回归结果 |
4.5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更好促进经济增长的时机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更好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
5.2.1 继续采取渐进式的金融对外开放政策 |
5.2.2 选择恰当时机进行进一步金融对外开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大事记 |
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大事记 |
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大事记 |
(5)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1、资本账户开放 |
2、金融发展 |
3、金融稳定 |
4、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
5、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关系 |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六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第七节 文章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
1、金融开放的度量 |
2、金融开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 |
3、金融开放的经济绩效条件 |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
1、资本账户开放的度量 |
2、资本账户开放促进经济增长 |
3、资本账户开放不利于经济增长 |
4、资本账户开放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绩效条件 |
第三节 金融业开放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
1、金融业开放的度量 |
2、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3、对本土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
4、对东道国制度建设的影响 |
第四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 |
1、金融发展的测度 |
2、金融深度的测度 |
3、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
第五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 |
1、金融稳定指标的测度 |
2、金融安全的测度 |
3、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4、金融业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第六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演变、措施及实施效果 |
第一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政策的历史回顾 |
1、二十世纪末:开启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
2、二十一世纪初期:政策试点与加速 |
3、“后危机”时代:加速推进对外开放步伐 |
第二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分类及其相应效果 |
1、一级市场的开放措施 |
2、二级市场的开放措施 |
3、资本市场相关服务业的开放措施 |
第三节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未来展望 |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
2、加快投资开放便利 |
3、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宏观层面 |
1、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 |
2、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选择 |
3、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公司层面 |
1、事件研究法 |
2、事件选择 |
3、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
4、融资约束——企业融资能力与金融信贷渠道的衡量 |
5、控制变量的选择 |
6、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层面 |
1、构建金融稳定的衡量指标 |
2、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资本开放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股票市场层面 |
1、构建股票市场压力指数 |
2、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资本开放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外汇市场层面 |
1、构建外汇市场压力指数 |
2、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选择 |
第一节 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账户开放方案 |
第二节 构建金融开放成熟度评估系统 |
第三节 加强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
附录 B:AREAER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外汇安排与管制框架(节选) |
附录 C:IMF的金融稳健指数构成 |
附件 D: 计算融资约束所用到的各项指标说明 |
附录 E:融资约束指标的计算方法 |
附录 F: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管制政策汇总(2011-2018) |
附录 G:IMF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6)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资本账户开放及跨境资本流动相关概念 |
1.2.1 资本账户开放相关概念 |
1.2.2 跨境资本流动相关概念 |
1.3 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 |
2.1 资本账户开放的理论基础 |
2.1.1 金融抑制理论 |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 |
2.2 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 |
2.2.1 传统利率和汇率决定理论 |
2.2.2 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与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 |
2.3 本章结语 |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国际比较和指标测算 |
3.1 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经验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
3.1.1 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经验 |
3.1.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
3.2 资本账户开放度测算 |
3.2.1 资本账户开放度测算研究综述 |
3.2.2 中国实际资本账户开放度测量 |
3.2.3 数据选取与趋势分析 |
3.3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国际经验和效果评估 |
3.3.1 部分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实例 |
3.3.2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评估 |
3.4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 |
3.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的文献述评 |
3.4.2 跨境资本流动实际测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和汇率选择 |
4.1 中国汇率制度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 |
4.1.1 中国汇率制度变化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4.1.2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 |
4.2 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与汇率选择的文献进展 |
4.2.1 “三元困境”与“二元困境”的争论 |
4.2.2 资本账户开放次序的讨论 |
4.2.3 基于IS-LM模型的理论推演 |
4.3 MI-TVP-SV-VAR模型、数据选取和参数估计结果 |
4.3.1 MI-TVP-SV-VAR模型简述 |
4.3.2 MCMC算法及脉冲响应函数 |
4.3.3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4.4 基于MI-TVP-SV-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4.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4.4.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汇率的影响 |
4.4.3 货币政策与汇率选择的联动效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分析 |
5.1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研究进展 |
5.1.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5.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5.1.3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 |
5.2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 |
5.2.1 直接投资开放的影响 |
5.2.2 非直接投资开放的影响 |
5.3 LT-TVPVAR模型构建、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5.3.1 LT-TVPVAR模型基本结构 |
5.3.2 模型估计和抽样过程 |
5.3.3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5.4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
5.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 |
5.4.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 |
6.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 |
6.2 短期资本流动多因素冲击的理论推演 |
6.3 TVP-SV-VAR模型、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6.3.1 TVP-SV-VAR模型建模机理 |
6.3.2 TVP-SV-VAR模型参数估计过程 |
6.3.3 数据选取与处理 |
6.4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 |
6.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汇率冲击 |
6.4.2 短期资本流动的利率冲击 |
6.4.3 短期资本流动的资产价格冲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 |
7.1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研究脉络 |
7.1.1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的研究进展 |
7.1.2 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波动的研究进展 |
7.2 金融稳定状态指数测算的文献述评 |
7.3 TVP-FAVAR模型、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
7.3.1 TVP-FAVAR模型简述 |
7.3.2 TVP-FAVAR模型估计 |
7.3.3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中国金融稳定指数态势 |
7.4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动态分析 |
7.4.1 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动态 |
7.4.2 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动态 |
7.4.3 跨境资本流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动态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指数 |
1.2.2 资本账户开放学术观点的动态变化 |
1.2.3 有条件肯定观点的内容展开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探究 |
2.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
2.1.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 |
2.1.2 国际投资理论与资本账户开放 |
2.1.3 资本账户开放的正向效应 |
2.2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 |
2.2.1 金融风险的构成 |
2.2.2 资本账户开放的负向效应 |
2.3 小结: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 |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国际经验 |
3.1 全球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
3.1.1 两种结局的原因 |
3.1.2 不同路径的原因 |
3.2 资本账户开放的典型案例 |
3.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倡导者与受益者:美国 |
3.2.2 发达国家的渐进资本账户开放:德国 |
3.2.3 外部压力下放弃渐进开放的后果:日本 |
3.2.4 “拉动因素”缺失与长期资本依赖的教训:拉美三国 |
3.2.5 对抗“三元悖论”的失败教训:泰国 |
3.2.6 典型案例的启示 |
3.3 资本账户开放与全球资本流向情况 |
3.3.1 资本账户开放子项目的资本流动方向 |
3.3.2 赶超成功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流向 |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合意外部条件 |
4.1 美元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4.1.1 美元霸权的世界影响 |
4.1.2 美元“含金量”变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时机 |
4.2 全球经济周期下的资本账户开放 |
4.2.1 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 |
4.2.2 全球经济、金融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
4.3 逆全球化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外部压力 |
4.3.1 逆全球化环境的形成 |
4.3.2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外部压力 |
第5章 资本账户开放要求的验证 |
5.1 经济增长与资本账户开放 |
5.1.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2 实证结果分析 |
5.2 稳健性检验 |
5.2.1 计量方法的改变 |
5.2.2 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改变 |
5.3 拓展研究 |
5.3.1 “拉动因素”的门槛效应考量 |
5.3.2 外部“推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章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选择 |
6.1 中国积极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逻辑 |
6.1.1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
6.1.2 中国资本账户结构与变化 |
6.1.3 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
6.2 中国实际情况与资本账户内、外部要求的对比 |
6.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条件与现实的对比 |
6.2.2 资本账户合意的外部环境与现实的对比 |
6.3 “三元悖论”的中国思考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1 保持资本账户开放整体渐进 |
7.1.2 时机和环境的合意是适当加速的动力 |
7.1.3 资本账户开放国际合作方式的思考 |
7.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8)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8-2018)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银行业开放的相关研究 |
1.2.3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我国银行业开放历程和现状 |
2.1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历程和现状 |
2.1.1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历程 |
2.1.2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现状 |
2.2 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历程和现状 |
2.2.1 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历程 |
2.2.2 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现状 |
3 银行业开放的国际案例与经验教训 |
3.1 发达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国际案例 |
3.1.1 美国 |
3.1.2 日本 |
3.1.3 英国 |
3.2 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国际案例 |
3.2.1 墨西哥 |
3.2.2 泰国 |
3.2.3 阿根廷 |
3.3 银行业开放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
4 银行业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
4.1 银行业对外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
4.1.1 竞争机制 |
4.1.2 风险溢出机制 |
4.1.3 监管缺失机制 |
4.1.4 金融安全机制 |
4.2 银行业对内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
4.2.1 固有风险机制 |
4.2.2 资产分散机制 |
5 银行业开放水平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 |
5.1 银行业开放水平的测度 |
5.1.1 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测度 |
5.1.2 银行业对内开放水平的测度 |
5.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 |
5.2.1 CoVaR相关理论概述 |
5.2.2 CoVaR的估计方法 |
5.2.3 银行系统性风险CoVaR指标测度结果 |
6 银行业开放影响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
6.1 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6.1.1 样本与数据收集 |
6.1.2 变量选取与度量 |
6.2 模型设计和方法选择 |
6.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3.1 银行业开放水平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回归结果分析 |
6.3.2 考虑银行特征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政府部门:坚持国家金融安全至上,遵循对等开放原则 |
7.2.2 监管机构:加强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有序推动银行业开放 |
7.2.3 银行业内部:提升金融创新力和竞争力,积极进行国际化探索 |
参考文献 |
(9)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开放经济相关理论 |
一、IS-LM-BP均衡理论 |
二、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 |
三、开放经济体的“三元悖论” |
四、开放市场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
第二节 资本流动相关理论 |
一、金本位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二、固定汇率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三、浮动汇率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四、资本流动管制理论 |
第三节 金融危机理论 |
一、金融危机理论基础 |
二、跨境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
三、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危机 |
四、跨境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
第三章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现状分析 |
一、资本项目开放水平测度 |
二、资本项目开放条件成熟度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及潜在风险分析 |
一、跨境资本流动现状 |
二、跨境资本流动特征及潜在风险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传导路径及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冲击 |
一、跨境资本流动对汇率冲击的机理 |
二、跨境资本流动下的汇率高估风险 |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
一、资本流入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风险 |
二、资本流出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风险 |
第四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 |
一、金融脆弱性的发生机理 |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实证检验 |
第五节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基于亚洲金融危机视角 |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始末 |
二、跨境资本的异常流动是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首要因素 |
三、储备变化、外债流动促成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识别及预警指数构建思路 |
一、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点识别 |
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目标 |
三、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指数构建思路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测预警指数构建 |
一、初选监测指标 |
二、提炼先行指标 |
三、计算预警指数 |
四、预警能力检验 |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一、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及设定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三、预警模型应用前景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
一、发达经济体防范经验 |
二、新兴经济体防范经验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失败教训 |
一、墨西哥短期资本弥补赤字的失败教训 |
二、俄罗斯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的失败教训 |
第三节 国外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对中国的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机制设计 |
第一节 机制设计理论 |
第二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模式 |
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机制 |
三、跨境资本流动逆周期调节 |
第三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
一、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模式 |
二、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设计思路 |
三、微观审慎监管框架指标体系设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研究 ——基于8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5-2017年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in English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西方国家对金融开放态度的转变 |
1.1.2 我国金融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现状 |
1.1.3 本文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1.5 研究框架与本文结构 |
1.5.1 研究框架 |
1.5.2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开放:概念及联系 |
2.1.1 金融自由化 |
2.1.2 金融开放 |
2.1.3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开放 |
2.2 金融开放的测度 |
2.2.1 法定开放度 |
2.2.2 实际开放度 |
2.2.3 法定开放度与实际开放度的比较 |
2.3 金融开放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 |
2.3.1 金融开放的增长效应 |
2.3.2 金融开放的危机效应 |
2.3.3 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 |
2.4 金融开放的空间溢出效应 |
2.4.1 金融开放的增长溢出效应 |
2.4.2 金融开放的危机溢出效应 |
2.5 文献综述评述 |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的失败案例与国际经验 |
3.1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的失败案例 |
3.1.1 失败案例1:墨西哥比索危机 |
3.1.2 失败案例2:亚洲金融风暴中的泰国 |
3.1.3 失败案例3:阿根廷金融危机 |
3.2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的经验教训 |
第四章 金融开放、增长与危机:一个理论模型 |
4.1 基准模型:Aghion模型 |
4.1.1 Aghion模型假设 |
4.1.2 实施金融开放之前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 |
4.2 模型分析:不考虑国内金融机构与资本异质的特殊情况 |
4.2.1 实施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
4.2.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不同收入水平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
4.3 模型分析:考虑国内金融机构与资本异质的特殊情况 |
4.3.1 生产者资本账户开放后的模型分析 |
4.3.2 金融机构开放后的模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
5.1 实证分析模型 |
5.1.1 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
5.1.2 空间面板模型 |
5.2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 |
5.3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六章 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金融开放水平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 |
6.1 增长效应的基准模型:普通面板固定效应模型 |
6.2 门限变量为初始经济发展水平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
6.2.1 门限个数与门限估计值 |
6.2.2 国家类别划分 |
6.2.3 门限变量为初始经济发展水平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系数估计结果 |
6.3 其它门限变量的全样本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
6.4 不同类别国家金融开放水平增长效应研究 |
6.4.1 发达国家金融开放水平增长效应研究 |
6.4.2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水平增长效应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金融开放水平危机效应的实证研究 |
7.1 危机效应的基准模型:普通面板固定效应模型 |
7.2 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
7.3 不同类别国家金融开放水平危机效应研究 |
7.3.1 发达国家金融开放水平危机效应研究 |
7.3.2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水平危机效应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金融开放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 |
8.1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置 |
8.2 金融开放水平增长溢出效应研究 |
8.2.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8.2.2 金融开放水平增长效应的空间面板模型 |
8.2.3 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的分解: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 |
8.3 金融开放水平危机溢出效应研究 |
8.3.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8.3.2 金融开放水平危机效应的空间面板模型 |
8.3.3 金融开放水平危机效应的分解: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现阶段我国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 |
9.1 我国金融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现状 |
9.1.1 我国金融开放的历史进程 |
9.1.2 我国金融开放取得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
9.2 现阶段我国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 |
9.2.1 我国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 |
9.2.2 我国金融开放水平的危机效应 |
9.3 我国金融开放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政策启示 |
10.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金融自由化与开放过程中的金融风险规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南州市面板数据的金融发展对沿边金融开放影响研究[D]. 胡旭.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金融开放与银行风险承担:理论与实证[D]. 程孝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3]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D]. 刘伟. 山东大学, 2020(01)
- [4]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梁心怡. 浙江大学, 2020(02)
- [5]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发展与稳定的影响研究[D]. 王运金.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6]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D]. 李博瑞. 吉林大学, 2020(08)
- [7]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D]. 徐征. 吉林大学, 2020(08)
- [8]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8-2018)的实证研究[D]. 陈鹿. 浙江大学, 2020(02)
- [9]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D]. 赵方华. 新疆大学, 2019(06)
- [10]金融开放水平的增长效应与危机效应研究 ——基于8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5-2017年的数据[D]. 董骥. 山东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