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防水涂料统一鉴定工作报告

屋顶防水涂料统一鉴定工作报告

一、屋面防水涂料统一鉴定工作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哲[1](2021)在《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住宅小区,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是满足人类日常生活起居的基础功能体。然而,老旧住宅小区年久失修、墙体脱落、配套设施不齐全等相关问题日益严峻,城镇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就成为了很多人的期盼。2020年,我国城镇老旧住宅小区的改造按下了快进按钮,七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惠及上亿群众。近年,在一系列老旧住宅小区相关改造工作进行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但同时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些小区改造不到位、改造手法落后、居民满意度不高的情况。而如何优化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就是本篇论文的重点。本文通过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编制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评价定级了本文的两个小区(九江市城关镇老旧住宅小区——永修县富民小区与共青城市毛竹山小区)改造案例,以此为优化基础。之后通过实地调研与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研和访谈,详细了解更深层次使用感观。最后收集整理、综合分析两方面的结论,制定优化设计策略。本文将优化设计策略划分为四个大方向,分别是建筑主体、公共环境、改造过程、可持续化改造方面的优化。通过这些优化设计策略,总结改正小区改造中没做到位的地方,以期为今后其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供参考帮助,少走弯路,了解居民诉求一步到位,为居民和谐生活提供基础。

周倩[2](2020)在《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背景下,新建住宅数量巨大,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居住者对于现代化发展下的住宅需求从数量上转移到了舒适性、美学性等更多建筑品质性能条件的要求上。高速经济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其中既有住区建筑的品质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居住品质提升成为新课题。国外对于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一开始注重物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新对象包含居住环境、户型变更、阳台及入口空间节点变更、设施改善。近年来全面转变为可持续更新的实践与研究,倡导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公共参与模式等方法。我国目前针对建筑品质退化提出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改造过程。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改造形式有专项节能改造、节能综合改造、部分宜居性改造。但是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实践中,涉及三个不同利益诉求方:国家、地方政府、个体居民或产权单位,由于诉求方目的性不同,改造中缺少整体性品质考虑,造成操作中进一步的品质破坏。本人借用国外开放住宅理论,提出住宅更新“层级”概念,明确各层级内容,使未来品质提升的操作更加整体性。层级化思路将住区建筑分为四个层级:外装层、隔离层、内装层、周边环境层。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改造范例及调研相关既有住区改造项目,发现不同层级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各个层级进行问题分类,同时分析出层级交叉项可能导致的层级间的交叉问题从而挖掘目前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潜在矛盾性和提升点,并针对层级内容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提高品质提升的整体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步,查找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既有住区改造项目,用层级化思路分析各层级改造内容,提出层级间关联性。第二步,通过调研大连具体改造项目,发现各层级需要目前需解决的问题。第三步,提出品质提升策略,选用大连代表性住区,分析现状,利用层级化思路提出改造思路,并作出试设计。

张春焕[3](2019)在《基于BIM技术的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能耗性能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住宅发展已经由大规模开发建设时代步入住宅存量时代。而对于构成住宅存量主体的1980-90年代既有住区建筑,由于建设标准低加之随时间的不断退化,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近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各地相继进行既有住区建筑更新实践,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背后存在着改造形式单一、改造效果不理想、改造效率低下等问题,缺少系统性方法与科学化手段的应用,制约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进程。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性能提升的角度,选取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为研究对象,结合BIM技术对其进行能耗性能提升。首先对围护体系性能与BIM技术做深入解析,结合两者特点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能耗性能提升方法与总流程。其次,针对两者结合应用方法的原理作出说明。先通过对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的实地与标准调研,整理得到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的多种基本类型。而后引入“层级化”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并探讨每种基本类型的多种层级改造方式,分析围护体系在不同的层级改造方式下所发生的性能变化,最终梳理得到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能耗性能分析数据库,数据库在对本研究应用原理做出说明的同时,也为后续改造提升积累一定的数据资料,以供设计参考。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应用基于BIM技术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性能提升的流程,同时细化提出每项子流程。文章以大连某典型既有住宅为对象,对其能耗性能提升进行信息模型构建与能耗模拟分析。首先根据信息整合子流程,明确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环境信息从获取到整合再到应用全过程,其次结合Revit软件,根据信息模型构建子流程,对提升前后的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进行层级可视化与性能定量化的信息一体化管理建模。而后经过数据转换,将构建的信息模型导入到能耗模拟软件。最后根据能耗模拟子流程,利用Ecotect软件集成的能耗模拟分析工具对围护体系多种改造方式下的建筑全年能耗进行模拟,从而反映建筑围护体系的能耗性能。能耗模拟工作分为围护体系单个部位层级的改造模拟分析与整体性改造的能耗模拟分析,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得到相关结论,对能耗性能提升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化支持。本文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改造从性能提升的角度提供了新思路,并将BIM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为结合BIM技术进行既有住区建筑性能提升的有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为国家顺利开展进一步的既有住区建筑改造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党雨田[4](2019)在《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财政资金的巨大投入和一系列乡村建设政策计划的相继出台,每年有超过十亿平的新增建筑面积在乡村地区建设完成。以此为背景,越来越多来自城市的职业建筑师进入乡村开展建筑设计实践,改变了乡村传统渐进式的建设发展模式,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些外来的建筑师缺乏对乡村建设环境和社会特征机制的有效认知和实践经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差异,照搬沿用了城市中的建筑设计方法,或将乡村作为个人创作喜好的试验场,产生了大批难以使用、形式不当、成本昂贵的建筑,造成了对乡村空间环境秩序的破坏和巨大的资源浪费。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对乡村环境设计条件的分析,缺乏设计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本研究认为,建筑策划的理论方法为上述问题的应对提供了思路。国内的建筑策划研究最早从国外引入,是为了应对大规模快速城市建设中的目标界定和设计依据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将建筑策划的理论方法引入到乡村建设中,针对我国当前乡村环境和建设项目的特征,架构起适用于我国当代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为建筑师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乡村建筑策划与设计实践方法指南。本研究首先对乡村建设中的建筑项目特征机制进行了界定,将其归纳为建设的项目类型、功能和空间特征、项目的参与者、决策和建造的组织特征、项目的外部环境特征等五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对现有的几种经典建筑策划方法体系进行分析、借鉴和调整,提出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和操作流程,包括上位条件和内外部信息的获取、信息处理、策划构想、评估反馈等环节。乡村建设中的策划信息包括规划和立项的上位信息、与场地客观条件相关的外部信息、与建筑使用和运营者相关的内部信息;提出了适用于乡村的策划调研方法和新的策划分析技术工具;从建筑的产业目标、空间、形体和建构方式、运营和实施保障等角度,结合具体的案例对策划构想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最后,以四个不同类型的策划设计和评价案例,对本研究提出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进行实践说明和应用验证。本研究将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从城市扩展到乡村,系统地构建了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为建筑师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提供了操作指南和方法工具。在此方法体系架构的基础上,未来随着我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和相关研究的深入,新的方法工具、技术手段和实践案例将进一步完善,为乡村建设中的建筑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

张力[5](2019)在《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文中指出历史上钟山一直是南京地区最重要的地理标志,其所在东郊之于南京的意义不仅限于人文、自然景观,而早已成为文化礼制、风水堪舆、地理政治的焦点,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被赋予神圣与权利的象征。在南京长达两千多年的城建史中,东郊纪念性场所积淀下了深厚的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论文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近代史料的研究,梳理出东郊纪念性场所的时空演进历程;并通过分析堪舆古籍中有关钟山风水的记述,结合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证析,得出其成为以陵墓为主的纪念性空间的历史渊源。同时,论文通过深入分析最新公开的《中山陵档案》,试图呈现东郊最主要纪念建筑群——中山陵从设计筹备到施工建造再到运营维护的整个历史过程。通过对原始图纸、往来信函、会议纪要、政令规范等大量档案文献的交叉引证,推导出吕彦直在设计中山陵时的构思和形式来源;并通过对原始施工图纸进行三维建模分析,直观呈现出中山陵主体建筑的材料结构逻辑和内部构造做法,揭示了作为传统复兴式建筑代表的中山陵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建筑学意义。最后,通过对道路、规划、绿化、市政等陵园建设各阶段制度性文献的分析,论文从宏观层面上展现了东郊纪念性场所空间形态从近代到现代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试图通过中山陵园营建过程的分析,呈现出近代营造制度诞生并趋于成熟的过程。通过对珍贵历史档案的归纳整理,论文为之后研究中山陵以及近代建筑的学者提供了便利。并尝试通过对中山陵的客观分析,予以当代建筑营造一种历史性启示,为传统建筑形式于当代的复兴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陈逸[6](2019)在《避免修缮形成破坏的管控对策 ——以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中,我国还存在多种造成破坏的修缮方法,很多与修缮技术和管理相关的问题有待研究:对于墙体面层脱落,灰塑、彩画构件的修复,结构加固方式等问题的处理还停留在较初始的阶段。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与非历史建筑的建设工程是否存在差别?如何如理如法地操作?修缮保护的理论和法律法规,如何切实执行到位?法律法规与修缮工程是否存在脱节?可持续性的保护理念在修缮过程中如何执行与体现?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建筑修缮单位和检测单位是否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性,甚至真正有资质的修缮单位又是否亲自执行修缮工作?一系列的问号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破坏性修缮一直没有停止过,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保护质量的步伐不能滞后,必须赶在更多修缮开始之前。文物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机制不能有效扼杀破坏的形成,社会大众对于文物建筑的认可和认识水平有限,管控系统没能全方位有效运行,甚至虎头蛇尾,追求速度和经济效益等等,反而让破坏性修缮有机可乘,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非有意破坏,而正是因为无心之害,造成修缮之后的尴尬局面不断产生。这种尴尬,还将持续存在,直至变成合理的存在,而关于这类问题,目前国内相关的学术论文还很少见,关注点大多聚焦在修缮策略的展示和探讨。本文通过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修缮的阶段性成果为例,总结修缮过程的物质实证和技艺方法,以及衍生出多方面修缮过程产生的问题,研究修缮过程中如何避免破坏,继而提出管控对策,填补我国在研究近代历史建筑由修缮产生破坏这一方面的资料空缺,显化破坏性的内在因果并提出改善甚至化解破坏的对应策略,最后总结出适用于近代历史建筑的修缮建议。借助本文的发表,笔者希望通过关注修缮本身及其问题这一视角进行探析,让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形成破坏的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改善。

杨琪[7](2018)在《东莞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建筑进行活化改造再利用在当今建筑时代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东莞地区在急速城镇化建设中有许多村落存在大量的在建国以后新建的公共类建筑,如会堂建筑。随着村落的发展,这些建筑大部分已无法满足村民当下的生产生活要求,被废弃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建筑历史价值的重要性虽然远不及“文物建筑”,但建筑的质量保存较好且在村中往往处于核心地位,承载着村民的历史记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城市建设中若将其拆除或任其荒废下去,就会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当地文化的流失,十分可惜。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政策的推广,东莞市政府开启名村建设活动,旨在通过对这些建筑进行活化改造来使其满足当下发展需求,宣扬当地文化。在此背景下,作者有幸参与了东莞石鼓村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项目。如何结合石鼓村发展需求,在尊重石鼓会堂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活化改造,使其重新投入使用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进行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基于现场调研对石鼓会堂的地理区位、历史沿革以及建筑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结合当下人们对石鼓会堂的发展需求,明确会堂在活化改造中的新功能定位,同时对原会堂进行建筑评价分析,明确原会堂的建筑结构质量状况及其历史价值。然后本文基于上述基础研究内容进行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策略研究。针对基于上述研究而总结出的设计难点选取并分析活化改造设计案例,总结出活化改造设计策略,为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提供参考。最后,本文基于基础研究内容,以活化改造设计策略为参考,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活化改造设计措施。文章最后就整个活化改造设计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为石鼓会堂的后期运营和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的整个研究过程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的。沿着这一思路通过研究,作者提出了为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具有参考意义的活化改造策略及措施。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是东莞片区会堂建筑活化改造设计的一次实践,对推进当地名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东莞片区会堂建筑活化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其他地区近似的会堂建筑活化改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滕健[8](2018)在《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威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全域城市化”,加强公共服务,推进文化建设等战略,在这个背景下,市政府启动了“绿轴”工程项目规划,以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为依托,吸引金融商务办公、高端生态住宅、酒店、零售业等入驻,同时与市民文化中心、国际展览中心共同组成集民生服务、居住、商业等功能为一体城市新核心区。目前,“绿轴”一期工程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工程质量在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是最关键的部分,故本文将“绿轴”大型公共建筑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对于该项目的质量保证乃至威海市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集成化风险控制理论,采用了集成化风险分析技术的方法,对“绿轴”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提出了控制方案。首先,深入分析了影响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风险因素,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WBS-RBS法识别风险因素,构建绿轴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TRA法这一集成化风险分析技术,将TOPSIS法、RBF人工神经网络和层次分析法(AHP)三种方法相集成,建立了一种新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集成化风险分析模型。同时借助MATLAB编程软件和EXCEL数据分析工具,结合专家打分法,利用TRA模型对“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为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最后,基于“绿轴”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风险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五项针对性的质量风险专项应对措施,此外还提出了建立权责分明的项目管理架构以及健全项目资金配置的方法。

孔素平[9](2018)在《京津冀地区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建筑节点构造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国内外大量人才不断的涌入,导致京津冀地区的常住人口高速增长。如何能够在极为有限的城市居住用地上能够快速解决人口住房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能够避免传统施工方式中大量作业在现场由人工完成这种工作效率低、安全风险大、建设周期长等诸多问题的落后施工方法。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在建筑性能、施工速度、工程质量、机械化程度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着与传统现场浇筑式住宅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建造方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京津冀地区,这也必将成为建筑产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历史起源、国内外现状、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聚焦于京津冀这一特殊地域,高层预制装配式住宅这一特定类型,建筑节点构造设计这一关键环节进行具体研究。通过与传统现浇施工方式在技术、经济、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对比,得出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点与不足。然后研究了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技术应用,结合信息化模型技术对节点构造设计中的问题,提出了环境模拟的解决方法。最后以京津冀地区三个具体住宅项目实例来反应现有的建筑节点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为我们今后的节点构造设计实践提供技术参考,逐步实现建筑业的产业化升级。论文研究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肖智仁[10](2018)在《标杆管理在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中的应用与策略研究 ——以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标杆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主要用于在行业内或跨行业寻求最佳实践以改善绩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该方法的研究逐步深入,很多知名企业都将其作为常规管理工具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面对激烈竞争和国外企业的冲击,国内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在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应用标杆管理方法,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升产品性能,而且能够克服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增强国内自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的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与标杆管理共识模型的5个通用步骤“发起、组织、调查、解读、行动”有机结合,建立一套适用于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的标杆管理流程,包含了生产企业调研、产品抽样、生产现场及质控现场标杆比对、国内外标准研究及标杆比对、实物研究及标杆比对等具体实施步骤,并尝试以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质量提升工程为切入点,探讨标杆管理在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本文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标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进一步介绍了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然后介绍了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定义、分类、发展历程以及质量状况,并提出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的标杆管理流程,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基于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的标杆管理流程,深入生产企业调研,建立了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生产企业现场标杆管理指标体系用于生产现场及质控现场标杆比对,发现了当前行业现场管理的平均水平与标杆水平的差距并指明生产流程及现场管理的改善方向;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了解产品执行标准及相关情况,对我国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与日本、欧洲、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标杆比对,发现我国标准中的优势与不足,为标准的进一步编制及修订提供有效的参考;根据国家监督抽查规范制定抽样方案,在企业调研时候抽取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产品,了解整体质量状况,然后参考生产企业、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意见及行业共识选取进口实物产品作为标杆,与在生产企业抽样的产品在包装及实物质量两方面进行标杆比对,明确了当前整体产品状况以及与标杆产品的差距,指明在包装及实物质量方面的明确改进方向;根据现场标杆比对、标准标杆比对、实物标杆比对的情况,对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产品实施质量比对提升行动后,展示在标准引领、示范带动等方面的成效;最后,总结全文,得出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的标杆管理流程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的结论,并对论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评价,最后对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的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本文为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旨在为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提供规范化的指引,研究成果可以有效优化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和质量供给水平全面提升。

二、屋面防水涂料统一鉴定工作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屋面防水涂料统一鉴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相关研究
    2.1 概念解析
        2.1.1 “城市修补”理念
        2.1.2 城关镇
        2.1.3 老旧住宅小区
    2.2 老旧住宅小区的特点
        2.2.1 分类
        2.2.2 优势
        2.2.3 主要问题
    2.3 老旧住宅小区改造相关理论
        2.3.1 有机更新发展理论
        2.3.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3.3 社会营造发展理论
        2.3.4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2.4 国内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进展与案例
        2.4.1 国外进展概况
        2.4.2 国外案例——英国伦敦码头区改造提升工程
        2.4.3 国内进展概况
        2.4.4 国内案例——杭州和睦新村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
第三章 改造后评价体系与调研方法
    3.1 引入改造后评价体系
        3.1.1 评价标准概况
        3.1.2 评价等级划分
        3.1.3 评价内容要素
        3.1.4 评价考察对象
    3.2 调研方法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时间及地点
        3.2.3 调研内容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区改造实例分析
    4.1 永修县富民小区
        4.1.1 小区概况
        4.1.2 改造后情况
        4.1.3 改造后评价
        4.1.4 改造后调研
        4.1.5 实证分析
        4.1.6 实证结论
    4.2 共青城市毛竹山小区
        4.2.1 小区概况
        4.2.2 改造后情况
        4.2.3 改造后评价
        4.2.4 改造后调研
        4.2.5 实证分析
        4.2.6 实证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造后优化设计策略
    5.1 建筑主体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1.1 创造屋顶农场,共建绿色家园
        5.1.2 设施查漏补缺,旧楼焕发新生
        5.1.3 无障碍适老化,颐享天伦之乐
        5.1.4 顶楼加层改造,创建公共场所
        5.1.5 建筑主体改造策略优化总结
    5.2 公共环境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2.1 构筑公共空间,重塑邻里间情
        5.2.2 优化停车体系,确保出行舒畅
        5.2.3 拆违建新,活化空间
        5.2.4 拆墙透绿,共享家园
        5.2.5 公共环境改造策略优化总结
    5.3 改造工作策略优化建议
        5.3.1 居民参与其中,掌握住户需求
        5.3.2 合作协同参与,扩展资金来源
        5.3.3 优化施工过程,重视监督管理
        5.3.4 完善投诉机制,加强后续养护
    5.4 可持续化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4.1 绿色建筑
        5.4.2 海绵社区
        5.4.3 未来社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等级评价表
附录B 调研问卷
附录C 图表来源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
        1.1.2 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重视
        1.1.3 解决建筑品质提升中的矛盾是关键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
        1.2.1 既有住区建筑
        1.2.2 品质提升内涵
        1.2.3 层级化方法的概念阐述
        1.2.4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住区发展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既有住区品质发展相关研究
    2.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理论及实践概况
        2.1.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发展历程
        2.1.2 不同国家既有住区品质发展概述
        2.1.3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理论及实践概况
        2.2.1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发展历程
        2.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2.3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中层级化方法分析
    3.1 开放住宅理论的源起
    3.2 层级化方法划分依据说明
    3.3 层级化方法的引出及各层级品质范畴说明
        3.3.1 层级化方法的引出及作用
        3.3.2 各层级品质范畴说明
    3.4 各层级品质提升做法总结
        3.4.1 立面装饰层做法
        3.4.2 屋顶做法
        3.4.3 阳台做法
        3.4.4 保温层做法
        3.4.5 门窗做法
        3.4.6 厨卫信息设备做法
        3.4.7 采暖系统做法
        3.4.8 通风系统做法
        3.4.9 周边环境层品质提升做法
    3.5 各层级相互影响性说明
        3.5.1 外装层与隔离层相互影响
        3.5.2 隔离层与内装层的相互影响
        3.5.3 内装层与外装层的相互影响
        3.5.4 周边环境层的相对独立
    3.6 改造案例层级化分析
    3.7 层级化方法的开展
    3.8 本章小结
4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层级化现状研究
    4.1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概况
        4.1.1 大连市整体发展概况
        4.1.2 大连市住区发展概况
        4.1.3 大连市住宅建设标准的发展
        4.1.4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概况
    4.2 大连市既有住区实态调研
        4.2.1 住区的选择及分布
        4.2.2 住区基本信息概况
    4.3 大连市既有住区层级化现状分析
        4.3.1 外装层现状及问题
        4.3.2 隔离层现状及问题
        4.3.3 内装层现状及问题
        4.3.4 周边环境层现状及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层级化策略
    5.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目标及责任
        5.1.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目标
        5.1.2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中各方责任
    5.2 既有住区各层级品质提升策略
        5.2.1 外装层品质提升策略
        5.2.2 隔离层品质提升策略
        5.2.3 内装层品质提升策略
        5.2.4 周边环境层品质提升策略
    5.3 既有住区层级间交叉项提升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试设计提案
    6.1 文萃轩小区现状概况
        6.1.1 住区概况
        6.1.2 文萃轩小区楼栋现状分析
    6.2 楼栋品质提升试设计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附录B 既有住区改造需求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BIM技术的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能耗性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基础
    1.2 研究概念及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既有住区建筑更新相关研究
        1.3.2 BIM技术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性能与BIM技术
    2.1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
        2.1.1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分类
        2.1.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性能演变及提升需求
        2.1.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改造实践及存在问题
    2.2 BIM技术
        2.2.1 BIM技术的内涵
        2.2.2 BIM技术特征
        2.2.3 BIM技术应用及前景
    2.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与 BIM 技术的结合研究
        2.3.1 BIM 技术应用于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的有利之处
        2.3.2 基于BIM技术围护体系能耗性能的提升方法及总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能耗性能分析
    3.1 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调研
        3.1.1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改造概况
        3.1.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实态调研
        3.1.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分类
    3.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层级化分析
        3.2.1 层级化内涵与分类方法
        3.2.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层级化分类
    3.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各层级的性能分析数据库
        3.3.1 墙体层级的性能分析数据
        3.3.2 屋面层级的性能分析数据
        3.3.3 窗户层级的性能分析数据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技术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信息整合与模型构建
    4.1 建模平台简介
        4.1.1 建模工具
        4.1.2 Revit软件特点
    4.2 既有住区建筑信息整合子流程
        4.2.1 建筑信息与环境信息的指标与获取途径
        4.2.2 基于BIM技术既有住区建筑信息整合方法
        4.2.3 基于BIM技术既有住区建筑信息整合流程
    4.3 建筑信息模型建构子流程
        4.3.1 第一阶段建筑围护体系信息获取
        4.3.2 第二阶段原始状态建筑围护体系信息模型构建
        4.3.3 第三阶段提升后建筑围护体系信息模型构建
    4.4 BIM模型在软件间的数据交换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技术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能耗模拟分析
    5.1 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和模拟子流程
        5.1.1 寒冷地区建筑能耗影响因素
        5.1.2 建筑能耗模拟的流程
    5.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能耗模拟与分析
        5.2.1 Revit模型导入
        5.2.2 建筑环境相关参数信息设定
        5.2.3 围护体系单项改造对能耗影响的模拟分析
        5.2.4 围护体系整体改造方案能耗模拟验证
    5.3 围护体系特殊型改造方案能耗模拟分析
        5.3.1 特殊型改造方案拓展
        5.3.2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调研案例
附录 B 本文涉及材料的热工指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基础
    1.1 缘起:中国当代乡村建设背景下建筑师的困境与责任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当下乡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1.2.2 乡村建设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1.2.3 乡村建设中建筑师工作内容的延伸
        1.2.4 在乡村建设中架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的必要性
    1.3 建筑策划研究动态
        1.3.1 本研究在所属研究领域中的位置
        1.3.2 国外建筑策划理论研究动态
        1.3.3 国内建筑策划理论研究动态
    1.4 乡村建设研究动态
        1.4.1 社会学者的乡村建设研究概述
        1.4.2 建筑学视角下国外的乡村建设
        1.4.3 国内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1.4.4 建筑学视角下国内的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
        1.4.5 研究综述小结
    1.5 研究内容、科学问题和技术路线
        1.5.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2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5.3 技术路线
    1.6 选题的创新点
        1.6.1 扩展了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
        1.6.2 系统地构建了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
        1.6.3 为建筑师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提供了操作指南与新工具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方法
        1.7.2 分析综合方法
        1.7.3 系统科学方法
        1.7.4 社会学研究方法
        1.7.5 数据科学方法
第2章 乡村建设中的建筑项目特征机制研究
    2.1 乡村建设的几种建筑项目类型
        2.1.1 拆迁整治类项目
        2.1.2 公共服务建筑
        2.1.3 村民住宅和新农村建设
        2.1.4 个体商业项目
        2.1.5 商业开发项目
        2.1.6 文物保护和利用
    2.2 建筑的功能空间特征
        2.2.1 功能本身的差异
        2.2.2 空间功能的多义性特征
        2.2.3 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相结合的功能特征
        2.2.4 空间的模糊特征
        2.2.5 功能空间的规模特征
    2.3 乡村建设项目的参与者
        2.3.1 地方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项目
        2.3.2 建筑师和规划师主导的乡村建设项目
        2.3.3 开发商和企业主导的乡村建设项目
        2.3.4 社会学者和科研机构的乡村建设实验
        2.3.5 艺术家的乡村实践
        2.3.6 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开展的乡村工作
        2.3.7 乡村内生力量主导的乡村建设
    2.4 建筑项目的组织参与特征
        2.4.1 主要参与者或决策者的诉求特征
        2.4.2 建筑项目决策的几个原则维度
        2.4.3 建造过程的组织方式特征
    2.5 乡村建设的外部环境特征
        2.5.1 土地
        2.5.2 基础设施条件
        2.5.3 自然环境特征
        2.5.4 社会环境特征
    2.6 本章小结:区别于城市建设的乡村建设特征机制
第3章 乡村建设项目中建筑策划的方法体系架构
    3.1 既有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在乡村建设项目中的衔接
        3.1.1 建筑策划的核心理念
        3.1.2 建筑策划核心理念对乡村建设项目的启示
        3.1.3 几种经典建筑策划方法体系的比较和与乡村建设的衔接
        3.1.4 建筑策划方法在乡村建设项目中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
    3.2 乡村建设项目中的建筑策划架构
        3.2.1 乡村建设项目中建筑策划与城市中的差异
        3.2.2 乡村建设中的建筑策划与乡村规划的关系
        3.2.3 乡村建设项目的建筑策划包括的内容
        3.2.4 乡村建设项目中策划的操作流程
        3.2.5 乡村建设项目的建筑策划团队和其他参与者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信息索引
    4.1 乡村建设中策划信息的系统架构
        4.1.1 建筑策划中的“信息”概述
        4.1.2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信息特征
        4.1.3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信息的内容
    4.2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上位信息清单
        4.2.1 建筑策划上位信息概述
        4.2.2 来自上位规划中的信息
        4.2.3 项目本身的立项定位信息
        4.2.4 相关的上位政策
    4.3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外部信息清单
        4.3.1 建筑策划外部信息概述
        4.3.2 场地的客观物理信息
        4.3.3 场地的意义与场所精神
        4.3.4 地域文化信息
        4.3.5 场地上人的行为活动
        4.3.6 产业条件
    4.4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内部信息清单
        4.4.1 建筑策划内部信息概述
        4.4.2 使用者信息
        4.4.3 功能需求信息
        4.4.4 运营信息
第5章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信息处理
    5.1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调研方法
        5.1.1 乡村建设中的建筑策划调研方法概述
        5.1.2 预调研和准备工作
        5.1.3 家庭和个人信息调查
        5.1.4 乡村公共信息调查
    5.2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信息处理方法和工具
        5.2.1 经典的策划信息处理方法和工具
        5.2.2 建筑策划中的无人机航拍和真三维模型技术
        5.2.3 基于图像色彩分析技术的建筑策划方法
        5.2.4 乡村建设中的建筑策划数据库
        5.2.5 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信息模型架构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乡村建设中的建筑策划构想
    6.1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构想的界定
        6.1.1 建筑策划构想概述
        6.1.2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构想的内容与特征
    6.2 乡村建设的建筑产业职能构想
        6.2.1 产业构想的内容
        6.2.2 产业构想的方法与策略
        6.2.3 产业构想视角下的乡村类型
        6.2.4 其他目标构想与目标管理
    6.3 乡村建设的建筑空间构想
        6.3.1 建筑空间构想的内容
        6.3.2 原型:空间形态构想
        6.3.3 行为:空间功能构想
        6.3.4 容量:空间规模构想
        6.3.5 感知:空间环境心理特征构想
    6.4 乡村建设的建筑实体构想
        6.4.1 建筑形体的构想
        6.4.2 建构方式的构想
    6.5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实施保障构想
        6.5.1 政府对策划实施的推动
        6.5.2 村民公众参与和策划科普引导
        6.5.3 制定建筑的运营方案
第7章 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实践应用与评价反馈
    7.1 应用与反馈: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实践综述
    7.2 实践案例一:牛庄村窑洞改造项目
        7.2.1 项目背景
        7.2.2 功能定位与问题探查
        7.2.3 信息获取与策划构想
        7.2.4 评价反馈
    7.3 实践案例二:西张耿村农民夜校和民宿设计改造项目
        7.3.1 项目背景与前期调研判断
        7.3.2 策划构想
        7.3.3 评价反馈
    7.4 实践案例三:裴柏村乡村综合体项目
        7.4.1 项目概况
        7.4.2 策划过程
        7.4.3 策划评价与设计过程
    7.5 实践案例四:王马村地址灾害移民新村建设项目
        7.5.1 项目背景
        7.5.2 条件调查与主要问题的界定
        7.5.3 策划构想与设计策略
        7.5.4 评价反馈
第8章 结语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展望:建筑策划视角下的乡村建设方法应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地方政府官员的乡村建设决策机制研究访谈问卷
附录 B 建筑师在乡村建设项目中的决策机制研究访谈问卷
附录 C 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调研信息清单
附录 D 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家庭硬信息调研操作流程
附录 E 西张耿村民住宅自改自建手册(图集)
附录 F 本研究中的图表来源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文献综述
    1.4 研究创新性
        1.4.1 内容创新
        1.4.2 方法创新
        1.4.3 观点创新
    1.5 论文章节安排与架构
        1.5.1 章节安排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的时空演变及其自然风水观于地形学上的证析
    2.1 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的时空演变
    2.2 择址钟山所体现出的自然风水观浅议
        2.2.1 择钟山之钟灵毓秀
        2.2.2 寻钟山之风水龙脉
        2.2.3 顺地势以臻自然天成
    2.3 东郊纪念性场所地理气候模拟分析
        2.3.1 钟山地貌水系形态模拟
        2.3.2 钟山地区气候概况分析
    2.4 其自然风水观于现代地形学研究方法上的证析
        2.4.1 风水理论中有关“气”的朴素科学观
        2.4.2 关于“风”的模拟分析
        2.4.3 关于“水”的因素分析
        2.4.4 日照和植被关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山陵作为权力的象征性及其唤醒民族的精神性
    3.1 中山陵:权力铸造的现代中国之九鼎
        3.1.1 权力一统的符号化建构
        3.1.2 继承遗志的政治性工程
    3.2 革故鼎新:孙中山现代中国理想之容器
        3.2.1 革去故——择址钟山的历史深意
        3.2.2 鼎取新——孙中山革命理念之现代容器
    3.3 超越物质性的民族复兴式纪念碑
        3.3.1 民族解放的精神图腾
        3.3.2 民权争取的社会基石
        3.3.3 唤醒民心的精神殿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继承与批判:中山陵形式问题探析
    4.1 不同时期中山陵形式问题探讨的差异性
        4.1.1 方案竞赛阶段对中山陵形式的判断
        4.1.2 工程完工后时人对中山陵样式的评价
        4.1.3 当代学者对中山陵形式的分析
        4.1.4 档案史料公开为中山陵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4.2 业主的需求和参赛者的构思
        4.2.1 国民党内部的最初构思
        4.2.2 业主对陵墓形式的具体要求
        4.2.3 建筑师关于陵墓的方案构思
    4.3 关于中山陵形式的两个关键问题释疑
        4.3.1 “警钟”是刻意而为或是对清陵形态模仿之偶合
        4.3.2 祭堂是中西合璧的混搭或是东方色彩的折衷主义式拼贴
    4.4 对帝陵形制的批判性继承表达出的国族认同和体制先进
        4.4.1 空间序列的适应性继承与纪念场所的开放式建构
        4.4.2 民族图腾的选择性保留与装饰构件的去神权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体西用:中山陵建造技术研究
    5.1 近代建筑传统复兴思潮的发生和发展
    5.2 中山陵建造材料研究
        5.2.1 祭堂建造材料汇总
        5.2.2 结构性材料研究
        5.2.3 非结构性材料研究
        5.2.4 小结
    5.3 中山陵结构体系研究
        5.3.1 钢夯结构与土木结构于力学模型上的异同
        5.3.2 基础结构研究
        5.3.3 梁柱及屋架结构研究
        5.3.4 小结
    5.4 中山陵细部构造研究
        5.4.1 屋面及吊顶构造研究
        5.4.2 檐部及墙身构造研究
        5.4.3 广场道路及给排水护坡构造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山陵园营造制度研究
    6.1 近代建筑师的权责与义务
        6.1.1 合同约定之权责
        6.1.2 造价概算的编制
        6.1.3 工程监督和控制
    6.2 招投标制度及工程规范研究
        6.2.1 招投标的制度化研究
        6.2.2 工程规范的制度化研究
    6.3 纪念陵园园区规划及管理制度研究
        6.3.1 陵园园区规划研究
        6.3.2 森林培育和园艺规划研究
        6.3.3 陵园保护修缮和归档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的创新性
        7.1.1 研究内容的创新
        7.1.2 研究方法的创新
        7.1.3 研究结论的创新
    7.2 研究的启示性
附录
    一、参考文献
        1.书籍专着
        2.学位论文
        3.期刊论文
        4.会议论文集
        5.资料汇编、报刊及其他
    二、中山陵档案目录
        1.葬事筹备分册
        2.陵园管理(上)分册
        3.陵园管理(下)分册
        4.陵墓及纪念工程分册
        5.陵墓建筑图纸分册

(6)避免修缮形成破坏的管控对策 ——以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破坏成因的基础
        1.1.1 研究缘起
        1.1.2 破坏性成因的历史沿革
        1.1.3 研究的难点
        1.1.4 学术价值和创新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范围及名词概念的界定
    2.1 修缮工程之“破坏”概念的确定
        2.1.1 破坏及相近名词的定义
        2.1.2 “破坏”的界定
        2.1.3 结论:本文采用“破坏”进行分析的理据
    2.2 破坏成因分析和研究范围
        2.2.1 修缮之破坏成因的名词解释
        2.2.2 修缮之破坏成因的理论分析
        2.2.3 造成破坏性修缮与小公园开埠区的关系概论
    2.3 以小公园开埠区修缮现状为研究对象的界定
        2.3.1 界定本文研究小公园的历史时段和地理范围
        2.3.2 小公园开埠文化的特性
        2.3.3 小公园开埠区的困境
第三章 修缮导致破坏的成因分析
    3.1 构成小公园开埠区破坏的成因
        3.1.1 小公园骑楼建筑形制和破损情况简介
        3.1.2 修缮历史的回顾
        3.1.3 首期修缮工程简介
        3.1.4 首期修缮工程成果展陈
    3.2 构成小公园开埠区破坏的特征
        3.2.1 小公园修缮的难点概述
        3.2.2 构成破坏的修缮方法
        3.2.3 构成破坏的修缮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避免破坏性修缮之管控对策
    4.1 避免破坏性修缮的实例
        4.1.1 厦门鼓浪屿
        4.1.2 厦门中山路
        4.1.3 晋江五店市
        4.1.4 佛山岭南新天地
    4.2 建筑修缮之管控环节
        4.2.1 调查准备环节
        4.2.2 修缮技术环节
        4.2.3 材料与工艺环节
        4.2.4 抗震、防灾与检测环节
        4.2.5 法制系统
        4.2.6 公众参与机制
    4.3 历史建筑修缮实例分析
        4.3.1 修缮工程简介
        4.3.2 修缮工程规模
        4.3.3 修缮工程实施依据
        4.3.4 房屋结构修缮建议
        4.3.5 外立面修缮
        4.3.6 修缮实例之管控优化的可行性
    4.4 修缮之管控对策
第五章 结论
    5.1 总结避免破坏性修缮的几项重点
    5.2 分析破坏成因和提出管控对策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东莞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必要性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历史建筑活化改造概述
        2.2.1 历史建筑活化改造的定义
        2.2.2 历史建筑活化改造的必要性
        2.2.3 历史建筑活化改造的内容与原则
    2.3 石鼓会堂区位分析与历史解读
        2.3.1 区位分析
        2.3.2 历史解读
    2.4 石鼓会堂现状分析
        2.4.1 室外环境
        2.4.2 建筑风貌
        2.4.3 空间布局
    2.5 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需求与功能定位
        2.5.1 需求分析
        2.5.2 定位的内容
        2.5.3 定位的意义
        2.5.4 新功能要求
    2.6 石鼓会堂建筑评价分析
        2.6.1 结构安全性评价
        2.6.2 价值评价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3.1 活化改造设计难点
    3.2 案例研究
        3.2.1 案例选取
        3.2.2 案例分析
    3.3 设计策略
    3.4 本章小结
4 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措施
    4.1 室外环境与品质提升
    4.2 传统风貌与历史价值
    4.3 结构加固与房屋安全性提升
    4.4 建筑功能与空间布局优化
    4.5 室内空间与精细化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思考
    5.1 研究总结
    5.2 设计措施评价与思考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一:石鼓会堂访谈整理
附录二:石鼓会堂测绘图纸
附录三:石鼓会堂标志性要素评价
附录四: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影响评价分析表
附录五:石鼓会堂建筑施工图

(8)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1.3.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2 工程项目集成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绿轴项目概况
        2.1.1 工程基本建设概况
        2.1.2 工程结构与设计概况
        2.1.3 施工总体按排
        2.1.4 混凝土施工条件现状
    2.2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2.2.1 混凝土工程质量标准
        2.2.2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施工流程
        2.2.3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现状
        2.2.4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3.1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因素识别
        3.1.1 风险识别方法和流程
        3.1.2 WBS-RBS风险分解
        3.1.3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3.2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集成化风险评估
        3.2.1 基于TOPSIS法混凝土质量风险状态的确定
        3.2.2 基于RBF神经网络算法质量风险概率的确定
        3.2.3 基于AHP法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损失的确定
        3.2.4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综合评估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的改进措施
    4.1 绿轴项目混凝土质量风险专项应对措施
        4.1.1 混凝土结构构件露筋预防管理措施
        4.1.2 原材料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4.1.3 混凝土养护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4.1.4 墙体烂根防控管理
        4.1.5 浇筑和成品养护风险防控管理措施
        4.1.6 季节性施工管理措施
    4.2 建立权责分明的项目管理架构
        4.2.1 工程管理机构
        4.2.2 岗位人员职责
        4.2.3 项目部质量要素职能分配
    4.3 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配置
        4.3.1 完善预算规划和管理制度
        4.3.2 原材料采购的资金配置
        4.3.3 人力物力费用的资金配置调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京津冀地区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建筑节点构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和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和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范围、方法及创新点
        1.2.1 课题研究的范围
        1.2.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预制装配式住宅发展现状研究
    2.1 预制装配式住宅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相关概念
        2.1.2 预制装配式住宅分类
        2.1.3 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优点
        2.1.4 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缺点
    2.2 国内外预制装配式住宅研究发展与现状
        2.2.1 国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2.2.2 国内研究发展与现状
        2.2.2.1 国内发展历史
        2.2.2.2 国内其他省份发展政策
        2.2.3 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2.3 国内相关设计规范及生产工艺
        2.3.1 相关设计规范标准
        2.3.2 相关生产及施工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点构造设计中信息化模型技术的应用
    3.1 信息化模型技术分析
        3.1.1 信息化模型技术的优势
        3.1.2 信息化模型技术在构造节点设计方法
    3.2 信息化模型技术在节点构造设计中的应用
        3.2.1 节点构造设计中节能问题的应用
        3.2.2 节点构造设计中标准化问题的应用
    3.3 节点构造设计中注意事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津冀地区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研究
    4.1 京津冀地区预制装配式住宅发展现状
        4.1.1 政策的发展研究
        4.1.2 技术的升级运行状况
        4.1.3 生产试验基地
    4.2 京津冀地区环境特点及其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建设情况
        4.2.1 京津冀地区区域环境特点
        4.2.2 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不同点
        4.2.3 京津冀地区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项目情况
    4.3 京津冀地区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节点设计要点
        4.3.1 平面节点设计要点
        4.3.2 立面节点设计要点
        4.3.3 预制构件节点的设计要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京津冀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节点构造设计实例剖析
    5.1 案例一北京中粮假日风景项目
        5.1.1 项目情况简介
        5.1.2 预制外墙构件的连接节点存在问题及设计解决方法
    5.2 案例二天津荣悦园项目
        5.2.1 项目情况简介
        5.2.2 预制外墙构件的连接节点存在问题及设计解决方法
    5.3 案例三石家庄裕华壹号项目
        5.3.1 项目情况简介
        5.3.2 预制外墙构件的连接节点存在问题及设计解决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及优秀经验
        6.1.2 当前存在的主要不足
    6.2 研究展望
        6.2.1 今后发展的方向
        6.2.2 今后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标杆管理在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中的应用与策略研究 ——以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标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起源及基于管理实践的定义
        1.3.2 国外发展历程
        1.3.3 国内发展历程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质量提升标杆管理流程研究
    2.1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概述
        2.1.1 定义及分类
        2.1.2 国外发展历程
        2.1.3 国内发展历程
        2.1.4 近期产品质量状况
    2.2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的标杆管理流程
第三章 生产企业现场调研及标杆比对
    3.1 现场调研
    3.2 企业生产、质控现场比对
        3.2.1 现场基本情况
        3.2.2 生产企业现场标杆管理指标体系
        3.2.3 生产企业现场比对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标准标杆比对
    4.1 国内标准
        4.1.1 早期行业标准
        4.1.2 现行国家标准
        4.1.3 国内标准存在问题及分析
    4.2 国外标准
        4.2.1 概况
        4.2.2 日本标准情况
        4.2.3 欧洲标准情况
        4.2.4 美国标准情况
        4.2.5 澳大利亚标准情况
        4.2.6 韩国标准情况
        4.2.7 新加坡标准情况
    4.3 国内外标准综合比对
    4.4 比对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物产品标杆比对
    5.1 产品抽样
    5.2 标杆产品选取
    5.3 产品包装比对
        5.3.1 标杆产品包装
        5.3.2 合资品牌包装
        5.3.3 国产品牌产品包装
        5.3.4 比对结果分析
    5.4 国产产品质量状况
        5.4.1 抽样概况
        5.4.2 原材料检测结果
        5.4.3 成品检测结果
        5.4.4 质量状况分析
    5.5 国产产品与进口标杆产品质量比对
        5.5.1 实测结果
        5.5.2 比对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6.1 标准先行,根据标杆比对结果提质增效
    6.2 改善现场,推动企业生产高标准生产
    6.3 示范带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屋面防水涂料统一鉴定工作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D]. 陈哲.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D]. 周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BIM技术的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能耗性能提升研究[D]. 张春焕.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4]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D]. 党雨田. 清华大学, 2019
  • [5]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D]. 张力. 东南大学, 2019(01)
  • [6]避免修缮形成破坏的管控对策 ——以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为例[D]. 陈逸.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东莞石鼓会堂活化改造设计研究[D]. 杨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8]绿轴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风险控制研究[D]. 滕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京津冀地区预制装配式高层住宅建筑节点构造设计研究[D]. 孔素平.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标杆管理在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中的应用与策略研究 ——以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为例[D]. 肖智仁.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屋顶防水涂料统一鉴定工作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