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色温为CIE标准光源

光源色温为CIE标准光源

一、光源的色温和CIE标准光源(论文文献综述)

祝跃宸[1](2021)在《色适应及同时颜色对比效应在色貌模型中的修正》文中提出跨媒体颜色再现技术的核心是色貌模型,而多媒体设备的广泛应用促使学界拓展传统色貌模型的适用范围。本文的目标是修正色貌模型对色适应效应的预测,并拓展其对同时颜色对比效应的预测功能。修正色适应效应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基于记忆色匹配的色适应研究,通过实验建立不同相关色温和亮度光源下的对应色数据库,研究适应程度与光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适用于自发光模式的色适应变换方程。与传统色适应实验不同,本实验采用显示器的自发光色代替物体表面色,且开创性地采用记忆色和特征色作为内部参考值,利用图像代替色块进行颜色匹配实验,避免了采用外部参考值时需要反复适应的问题,能够实现更真实的色适应,最终得到更适用于显示器的色适应变换方程。共进行两项心理物理实验,获得2000组对应色视觉数据。实验结果证明相关色温和亮度都对色适应程度产生影响,但相关色温的影响更显着。色适应程度随着相关色温的增大而提高,且在低相关色温时适应程度极低。由于CAT02色适应变换方程对自发光模式色适应的预测并不准确,本文对CAT02的色适应程度进行优化,得到拟合程度很高的优化方程。另外,色适应实验结果证明CAM02-UCS颜色空间和CAT02对于Hunt效应的修正可能是过度的。其二是高彩度色光的色适应研究,本文搭建高彩度色光环境,利用数量估计法建立高彩度色光环境的对应色数据库,测试色适应变换方程的适用范围和能力。这里采用靠近光谱轨迹的高彩度色光,其色纯度远超过以往的研究,旨在测试现有色适应变换方程的极限。共进行两项心理物理实验,获得1470组对应色视觉数据。结果证明高亮度与低亮度的高彩度色光实验的结果非常接近,CAT16在不同亮度下,都能够对蓝光以外的色光进行较佳的预测,且不同色光的适应程度都较高,即D值接近于1。对于同时颜色对比效应的研究,本文采用同时颜色匹配的方法,基于CAM16的结构建立涵盖全部颜色属性的同时颜色对比预测模型,称为CAM16cc模型。并进一步探究图样形状和视场角对同时对比效应的影响。实验开创性地采用Albers图样来进行同时颜色对比实验,通过直接修正CAM16色貌模型的输出值,不仅能够保留色貌模型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又能够增加其预测同时颜色对比效应的功能。共进行四项心理物理实验,获得67998组视觉数据。实验证明当背景色亮度提高时,视觉感知到目标色的亮度会降低,反之亦然;且当背景亮度高于目标色时,效应强度显着高于背景亮度低于目标色时;彩度对比与明度对比呈现出类似的趋势,但强度略小于明度对比;色相对比呈现出一个近似于正弦分布的趋势,当背景颜色和目标色的色相差增大时,该效应出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在色相角色差为±30°附近达到峰值,在±60°附近减小为0;图样形状对于同时对比效应的影响很小;视场角对于同时对比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图样的窄边,视场角的减小会增大对比效应的强度,且该影响随着对比效应的增强而愈加明显。最终,本课题在国内外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线上色差评价实验,采用绝对判断法得到测试同时对比效应的视觉数据库,称为CC2020z色差数据库。测试结果显示本文所建立的CAM16cc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不同的颜色属性的对比效应及其交叉效应。该数据库将作为重要的公开测试数据集,为同时颜色对比效应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王静[2](2021)在《基于颜色模型的乳腺癌舌象客观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以乳腺癌患者的舌象图像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不同中医证候、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舌象图像特征及规律,将其规律用数据化的指标表示,为乳腺癌的舌象提供客观化参考数据。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就诊,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研发项目(2017YFC1703300),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情况、症状体征、病理资料等信息,根据所收集的临床信息对患者进行证候分类,分期判断,分子分型。使用TFDA-1型数字舌诊仪采集患者舌象图片;以Matlab为图像处理系统,使用北京工业大学蔡轶珩教授团队所开发的RGB和HSV颜色模型测量程序对所采集舌象图片的颜色参数进行测量,分别测出:R(R越大,红色分量越多)、G(G越大,绿色分量越多)、B(B越大,蓝色分量越多);H(H差异越大,颜色差异越大)、S(S越大,颜色越深,反之越浅)、V(V越大,颜色越明亮,反之越暗淡)。另外以R、G、B为基础计算出紫色系数P(P越大,颜色越紫)、黄色系数Y(Y越大,颜色越黄)。为将舌色与苔色的舌象参数区分开,本文以“舌*”代表舌色参数,以“苔*”代表苔色参数,例“舌V值”表示“舌色亮度”,“苔V值”表示“苔色亮度”。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不同中医证候、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舌象颜色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1)不同证候乳腺癌患者舌象客观化结果①舌色客观化参数:不同证候乳腺癌患者在舌G值和舌S值这2项指标上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在舌R值、舌B值、舌P值、舌H值和舌V值共5项指标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具体差异为:与气虚证、痰湿证相比较:气滞证、血瘀证舌H值升高,提示各组舌色之间的色调差异明显,舌B值、舌P值升高,表明气滞证、血瘀证舌色所含蓝色分量更多,舌色更紫;热毒证舌H值升高,提示各组舌色之间的色调差异明显,舌R值、舌P值、舌V值升高,表明热毒证舌色所含红色分量更多,舌色更接近降红色,亮度更高;阴虚证舌H值升高,提示各组舌色之间的色调差异明显,舌R值、舌B值、舌P值、舌V值均升高,表明阴虚证舌色所含红色分量和蓝色分量均偏多,舌色离紫色更接近,亮度更高。与气虚证相比,痰湿证舌H值升高,提示两组舌色的色调差异明显,舌P值升高,表明痰湿证舌色与紫色更接近。上述结果显示:气虚证、痰湿证在与各个证候相比较时,舌H值、舌P值之间差异尤为明显,说明不同证候之间舌色色调不同,以数据化形式表示,可以实现客观化描述,其中以描述紫色的参数表现最为显着。②苔色客观化参数:不同证候乳腺癌患者在苔G值和苔B值这2项指标上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在苔R值、苔Y值、苔H值、苔S值和苔V值共5项指标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具体差异为:与气虚证相比,其余五组苔H值降低,提示各组苔色之间的色调差异明显,气滞证、热毒证、血瘀证苔R值、苔Y值、苔V值升高,表明气滞证、热毒证、血瘀证苔色所含红色分量更多,而苔色更黄,亮度更高,同时,痰湿证苔S值降低,表明其颜色饱和度更低。与气滞证比较,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苔H值升高,苔Y值降低,提示各组苔色之间的色调差异明显,气滞证苔色更黄,此外,痰湿证苔S值降低,表明其颜色饱和度更低。与热毒证比较,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苔H值升高,苔Y值降低,提示各组苔色之间的色调差异明显,但热毒证苔色更黄,此外,痰湿证苔R值、苔S值,苔V值降低,表明其苔色所含红色分量少,饱和度低,颜色暗淡。与痰湿证比较,血瘀证、阴虚证苔H值升高,苔S值升高,提示各组苔色之间的色调差异明显,痰湿证苔色更浅。上述结果显示:各个证候之间两两比较,苔H值、苔Y值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说明不同证候之间舌苔色调不同,以数据化形式表示,可以实现客观化描述,其中以描述黄色的参数表现最为显着。(2)不同分期乳腺癌患者舌象客观化结果①在舌色客观化参数中,不同分期乳腺癌患者在舌R值、舌G值、舌B值、舌H值、舌S值、舌V值上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在舌P值指标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差异为:与Ⅱ期、Ⅳ期相比,Ⅰ期舌P值升高,提示Ⅰ期舌色更偏向紫色。②在苔色客观化参数中,不同分期乳腺癌患者在苔G值、苔B值、苔Y值、苔H值和苔S值上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在苔R值和苔Ⅴ值这2项指标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差异为:与Ⅳ期相比,Ⅱ期、Ⅲ期苔R值、苔V值升高,提示Ⅳ期乳腺癌患者舌苔颜色所含红色分量更少,亮度更低。(3)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舌象客观化结果①在舌色客观化参数中,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在舌R值、舌G值、舌B值、舌P值、舌H值、舌S值、舌V值这7项指标上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②在苔色客观化参数中,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在苔G值、苔B值、苔Y值、苔H值和苔S值这5项指标上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在苔R值、苔V值这2项指标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差异为:与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相比,Luminal A型、Luminal B型苔R值、苔V值升高,提示受体阳性舌苔颜色所含红色分量更多,亮度更高。研究结论:(1)在不同证候中,RGB和HSV颜色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证候乳腺癌的舌象客观化特点,大部分客观化参数能够还原中医辨证的临床视角,且与中医理论契合。(2)在临床分期中,舌P值、苔R值、苔V值能够反映不同分期乳腺癌的舌色、苔色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为不同分期乳腺癌的舌象特点提供客观化参考依据。(3)在分子分型中,苔R值、苔V值能够反映受体阳性与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苔色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为受体阳性与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苔色特点提供客观化参考依据。

吕西[3](2021)在《色貌模型的二维指标的研究与发展》文中提出目前,传统的色貌属性指标已被广泛使用,它包括了明度(Lightness),彩度(Chroma)和色调(Hue)等,几乎所有的色彩空间和外观模型都包含这些评价指标。而色貌模型,例如CIECAM02和CAM16,还包括以绝对尺标评价的视明度(Brightness)、视彩度(Colourfulness)这两种指标,这可以更好地反映物体观察的条件。但是,这些指标只能对应一个维度,即一维指标。而业界迫切需要能够覆盖日常各类光源并能提高图像质量的用二维指标描述颜色外貌的模型,色貌的二维指标包括白度,黑度,鲜艳度和深度等。本研究主要针对二维指标,通过在高亮度范围条件下进行色貌相关的心理物理学实验累积了一批新数据,心理物理学实验召集了 20名没有颜色科学基础的被试,使用的颜色样品覆盖从10cd/m2到4500cd/m2的高亮度范围,包括16个颜色和5种亮度等级共80个色样。研究将这些数据将用于测试现有的不同色貌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这些指标不能较好地预测覆盖高亮度范围的颜色外观数据。因此,研究根据CAM16的视明度(Q)和视彩度(M)的绝对标尺开发了基于色貌二维指标的新色貌模型,并对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另外,实验在研究色貌中的白度指标时中并未覆盖包含荧光增白剂(FWA)的白色样品,因此本研究对白度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幅度估计实验衡量了一组包括荧光增白剂的近白色纺织品样品的白色程度。实验在4种不同的色温下对每种材料进行评估,每种色温都具有高和低水平的紫外线能量(UV),结果用于测试各种现有的白度公式,并通过拟合当前数据,开发了两个白度的新指标。一个基于CIECAM02,另一个基于当前的CIE白度公式,通过CAT02色度自适应变换将数据从其他白色光源转换为D65色度,并具有适当的不完全适应因子(D)。最后,研究通过色貌实验和补充的白度实验,得到了基于颜色外貌二维指标的新色貌模型和新白度公式。

胡宇[4](2021)在《显示系统的中性白与观察者同色异谱》文中研究说明中性白对颜色视觉科学的研究,及对颜色相关工业如照明、物体色、图像技术应用的标准化都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如何确定不同应用中中性白的范围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议题。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视觉匹配实验来完成,而视觉实验又不可避免地引入了观察者同色异谱现象的影响。同时颜色管理系统中,迫切需要一种方法来有效评价观察者同色异谱现象,这对于新型显示器的设计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的两个主要研究对象便是显示系统中的中性白和观察者同色异谱程度。以往关于中性白的研究都没有考虑设备的差异,只在一种显示设备上进行的。本文进行了三个实验研究中性白。第一个预实验在两台不同型号的显示器上,通过sRGB的调色方法,被试在两个亮度水平上从四个起始点出发匹配中性白。实验结果表明,两台显示器之间有显着差异,亮度水平不会对中性白结果有显着性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设备原生白点和匹配起始点是否会对中性白结果产生影响,我们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在一台能设置多个不同的白点的显示器上进行中性白匹配实验。实验通过使用sRGB和GOG两种显示器特征化模型产生不同的颜色匹配起始点。实验结果表明,显示器本身的白点设置对中性白的结果没有显着性影响,而起始点间的差异需要足够大才能对中性白的结果产生显着性的影响。为了研究显示基元是否会对中性白结果产生影响,我们进行了实验三。实验三设计了 一个由多通道LED光源模拟的多种基元组合的显示设备,结果发现不同显示基元组合对中性白结果有显着性影响。观察者同色异谱程度部分的研究使用了实验三中设计的多种基元组合的显示器进行参考白匹配实验。利用设计好的多种基元显示器的光谱信息和最新提出的个体化色度观察者模型进行了仿真配色实验,然后进行实际的配色实验获取视觉数据,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显示基元、标准色匹配函数和实验视场角等对于观察者同色异谱程度的影响。实验发现在设计新的显示器时,蓝色和绿色基元相较于红色基元更为重要,改变红色基元所引起的同色异谱失配程度远小于其余两种基元。蓝绿色基元比红色基元对观察者同色异谱程度的影响更大。实验发现,由波峰为665 nm、525 nm和450 nm构成的基元组合,相较目前最常用的sRGB标准在CIE 1931色品坐标中的色域增加了 72.1%,同时还保持了较小的观察者同色异谱程度。对于标准观察者色匹配函数来说,应尽量避免使用CIE 1931 2°色匹配函数来评价观察者的同色异谱现象,因为它本身在短波范围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总是高估了同色异谱现象导致的色匹配失败的程度,若使用最新的CIE 2006色匹配函数,其视场角应尽量与实验中的实际视场角相对应。本研究得到的中性白和观察者同色异谱结果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眼的彩色视觉机制,例如个体之间的视觉感知差异,评估了不同的标准观察者色匹配函数。为针对个体的个性化颜色管理做理论准备,并针对如何降低观察者之间的感知差异这一问题,为将来设计色域更广的新型显示设备提供指导

颜麒丞[5](2020)在《CIE 1976 L*a*b*均匀色空间内变换光源对蓝绿色磷灰石颜色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变换光源对蓝绿色磷灰石颜色的影响,在CIE 1976 L*a*b*均匀色空间内,以D65、A、CWF三种标准照明光源作为实验光源,定量测试蓝绿色磷灰石的明度值L*、彩度值C*、色调角h°,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分析样品蓝绿颜色的变化特征。对比三种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特点,得出结论:D65光源具有高色温和光谱功率分布均匀连续的特点,有利于提升蓝绿色磷灰石的明度值L*和彩度值C*,且在480~510nm蓝绿波段区间具有较高能量,与磷灰石蓝绿体色叠加,适合作为蓝绿色磷灰石的最佳照明光源。

王聪[6](2020)在《三基色显示系统白平衡点与立体色域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显示是一种传达视觉信息的重要媒介,从早期的黑白显示,到彩色显示,再到各种数字显示技术的问世,人们对显示效果的追求越来越高,显示效果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是显示系统的色域,它描述了显示系统还原人眼能看到的颜色的能力,色域越大,显示的色彩饱和度越高,颜色越丰富。目前已有的显示技术基本上以三基色技术为主,它是使用红绿蓝三基色光源产生彩色图像。对于三基色显示系统,衡量色域大小的常用做法是将系统所使用的三基色色坐标标注在ClE1931x-y平面色品图上,三个基色坐标连接成一个三角形,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即为显示系统的色域。但是使用色域面积去衡量显示系统色域大小是不全面的;立体色域则考虑了亮度对色域的影响,与平面色域相比,能更加真实反映色域指标的实际情况。立体色域的大小用色域体积表示。描述立体色域需要合适的立体色空间,CIELAB立体色空间是一个较为均匀且广泛使用的颜色空间。近年来三基色显示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如LED显示,OLED显示、量子点显示和激光显示等,它们的技术都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且色域不断扩大。三基色显示中基色光谱宽度决定了色域大小,以LED显示和激光显示为例,LED的光谱宽度在40nm左右,色域覆盖为150%sRGB,而激光可以小于1nm,色域覆盖为226%sRGB,OLED和量子点显示介于两者之间。目前已有研究通常集中在探讨波长组合、基色谱宽、基色数目对显示系统色域的影响等方面,但是这些研究中白平衡点通常为固定值,没有考虑白点变化时的影响。白平衡作为显示系统的重要参数,它是通过改变基色强度配比来影响人们观看图像的感觉。之前很少有研究关注在不同基色强度配比下,白平衡点的改变对显示系统色域的影响。考虑到实际显示系统大都具有调节白点色温或者色温选择的功能,我们有必要去探究白平衡与显示系统色域体积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显示系统立体色域的算法,理论研究了当显示系统白点坐标改变时,立体色域的变化。我们将显示系统分为以激光显示为代表的大色域显示系统和以LED显示为代表的传统小色域显示系统。显示系统白平衡点可以用色温来表示,两种显示系统下,将白点色温设置成4000K、5000K、6500K、9300K、12500K、20000K,根据算法,计算出六种色温下这两种显示系统的色域体积,得到色域体积随色温的变化关系。结果发现,不管是大色域激光显示系统,还是小色域LED显示系统,随着色温的升高,色域体积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且增长趋势逐渐变缓。色温从4000K增加到20000K,两种显示系统分别有19.35%、20.38%的色域增长。改变基色波长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变化规律。2.仅用色域体积去衡量色域是不全面的,相关研究提出应该使用立体色域覆盖率去描述显示系统的色域,即采用D65光源色域作为评价标准,对显示系统色域的评估是计算显示系统的色域相对于这个目标色域的体积覆盖范围的过程。基于此,我们进一步探究了白平衡与色域覆盖率的关系,得到不管是大色域显示系统,还是小色域显示系统,当白点色温为6500K左右时,色域覆盖率存在极大值,可以分别覆盖到D65色域的74.55%、52.73%。从该结果还可以看出,大色域激光显示系统在色彩表现上的绝对优越性。3.以上研究中,白平衡点全部选在黑体轨迹上,而在实际的显示系统中,当白平衡点位置偏离黑体轨迹时,通常用相关色温描述,相关色温点偏离黑体轨迹的距离可以用相关色温偏移量△ uv表示。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相关色温偏移量对色域覆盖率的影响,以大色域显示系统为例,得到不同色温下△uv与色域覆盖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当色温为7000K,且△uv为-0.0025左右时,色域覆盖率会出现极大值,极大值为75.05%;此外,考虑到不同人对白点色温的偏好,我们找到了一个最佳色温范围,即6000K到12000K,且相关色温偏移量满足-0.015<△uv<0.005,在这个范围内,不仅可以获得较大的色域,而且可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值得说明的是,对于小色域显示系统以及其他波长组合的情况,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了更加全面完整的结果。该研究可以为显示系统白平衡点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创新性地将白平衡和立体色域联系在一起,理论探究了白平衡与显示系统色域体积的关系。2.用D65光源作为基准,结合色域覆盖率的研究,探究了白平衡与色域覆盖率的关系,找到了白平衡点位于黑体轨迹上时最佳色温选择值。3.考虑到白平衡偏离黑体轨迹的情况,研究了相关色温偏移量对色域覆盖率的影响,找到了最佳白点色温选择范围,得到的结果可以为显示系统白平衡的选择,个性化定制等提供理论依据。

汤峻[7](2020)在《橄榄石显色环境与颜色分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研究最适合用于分级和展示橄榄石颜色的光源、照度和背景并对橄榄石颜色进行分级。采用电子探针、分光测色仪、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光源箱、照度计、Munsell非彩色色卡、标准黄金样片以及CAM16色貌模型对橄榄石进行测试和主观颜色预测。研究表明橄榄石颜色的色调角与其Fe2+含量成反比,即Fe2+含量越高其颜色越黄。橄榄石的色效应与Fe2+对可见光的吸收有关。在CIE1976 L*a*b*均匀色空间以及RGB圆形颜色体系中分析发现橄榄石颜色的明度、彩度和色调主要受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和色温的作用。A光源不适合用于展示和分级橄榄石颜色;荧光光源下橄榄石颜色的彩度比日光光源下的彩度高,但荧光光源下橄榄石颜色的色调角比日光光源下的色调角低;最适合展示和分级橄榄石颜色的光源应为D65光源。在D65标准光源下发现2500 lx是照明橄榄石的最佳照度,同时验证了Stevens效应、Hunt效应、Bezold-Brücke色相偏移理论在橄榄石中的体现,因此在橄榄石颜色质量评价时,应考虑照度变化导致的亮度现象对橄榄石颜色的影响。此外,背景对橄榄石颜色具有显着影响。黄金背景不适合用于橄榄石颜色分级,应该采用中性灰背景。橄榄石颜色在暗色背景下的区分度很低,而在明亮背景下的区分度很高,所以N9背景的条件下可以放大橄榄石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有助于提高颜色分级的精度。当使用CAM16色貌模型对不同环境中的橄榄石颜色进行预测时发现当照度增加时,人眼感知橄榄石的颜色会变得更加明亮和鲜艳,这与Hunt效应与Stevens效应相符合,观察环境主要影响橄榄石的明度和视明度。由于受到同色异谱效应和橄榄石切工及透明度的影响,CAM16色貌模型在用于研究背景和光源对橄榄石的色貌的影响时不适用。最适合用于橄榄石颜色分级的显色环境应为D65光源、2500 lx照度、Munsell N9背景,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和Fisher判别分析法将橄榄石颜色从优到劣分为三个等级:Fancy Intense、Fancy Deep和Fancy。而在以N7和N9为橄榄石颜色分级的背景时,需要注意L*-C*临界区域颜色级别倒转的现象。

周孟欣[8](2020)在《光环境评价及相关LED光谱研究》文中提出随着LED照明类产品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光源照明质量即光源的光环境评价备受关注,它包括光源的辐射安全以及光源的颜色质量。LED光源的辐射安全重点在于其蓝光危害,而光源的颜色质量包括保真度、偏好、自然性、饱和度、恒常性、色彩辨别等,这些均与其光谱结构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LED光谱的研究实现了保色温优化光源蓝光危害和色域面积,并通过心理物理实验得到了不同光谱结构光源对主观颜色评价的影响。首先,对不同色温光源仿真叠加峰值波长为380780nm的单色光,并保持光源光谱总辐射功率不变,计算叠加后光源色温及蓝光危害的变化,结果表明,叠加单色光的波长在危害加权函数值大的波段内时,光源蓝光危害增加。三种色温光源分别叠加波长约为576nm、567nm、538nm单色光,光源色温保持不变且蓝光危害降低,同时显色指数也明显降低。对样品光源中蓝光危害值最大的光源,同时叠加不同幅值功率的460470nm单色光和655660nm单色光,光源色温基本保持不变且显色指数增加约1012、蓝光危害值减小约817 W/m2/sr,光效降低约14.8%18.4%,达到了保色温优化光源蓝光危害的目的,可以适当增加光源的最大允许曝光时间,降低潜在蓝光危害的可能。其次,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不同色温光源仿真单色光叠加优化光源色域面积,结果表明叠加380465nm或605780nm波段的单色光后,光源色域面积增大;叠加470600nm波段的单色光后,光源色域面积减小。取一个光源叠加后色域增加或减小后的光谱进行灯箱匹配和视觉实验,结果表明色域增加后的光源下色彩鲜艳度以及颜色偏好要高于色域减小后的光源,验证了叠加单色光后光源色域面积的变化。从各色温中取一个光源,同时叠加两个不同幅值功率和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得到了色差偏值的绝对值小于0.007,且色温基本不变、色域指数增加约210的结果,达到了保色温优化光源色域面积的目的,增大光源色域面积可以适当增加其照明下物体颜色饱和度,对于颜色质量高要求的照明环境的光源设计有重要应用价值。最后,为了得到同色点的光源对照明质量的主观评价影响,通过灯箱匹配同色点同色温的6个白光光源和进行不同颜色色块的亮度、色彩鲜艳度与颜色偏好的主观评价实验,采用SPSS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的分析,结果表明,光谱结构与色块颜色均对物体亮度、色彩鲜艳度、颜色偏好的主观评价有显着性影响,其对光源照明质量的主观评价研究有重要意义。

饶超[9](2020)在《高显色性、宽可调色温LED白光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LED作为第四代照明光源,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照明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照明,对于色温可调和显色性高的白光源有了更多的需求。随着人本照明理念深入人心,在未来的照明领域市场,色温可调、显色性高的白光源有着极大的潜力。本论文通过优化仿真得到了LED组合的最优方案——红黄绿蓝四种单色LED,且利用光学仿真获得合理的排列方式,通过驱动实现可调白光。在较宽的色温范围内,通过优化算法仿真,得到每一色温在最大一般显色指数Ra和在最大一般显色指数时的各单色LED的混光比例。在光学仿真部分,为实现最佳的混光均匀效果,首先提出分组构型方案与传统的矩形构型方案即同心圆构型方案,通过光学软件的对三种方案进行建模,并且根据色度学参数对三种方案进行仿真、分析、比较,得到优秀的类型方案,并通过调整LED之间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得到最佳的LED阵列方案。在驱动电路部分,通过驱动选型选择了合适的LED驱动器,并将LED阵列方案与LED驱动器组合在一起,并且根据色温与各单色LED混光比例的关系表,通过PWM驱动LED阵列实现高显色性、宽可调色温的LED白光源。

吉星宇[10](2020)在《基于孟塞尔FM100色棋视觉系统的颜色辨别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颜色的认知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需要对人眼感知颜色的整个过程进行更为体系化的量化理论研究。尤其是当LED光源日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主流选择时,当前还需大量开展在多种LED照明环境下人眼进行颜色感知与色差辨别的相关实验研究,并从色度学的角度展开分析,找到LED照明环境下,符合人眼颜色视觉特性的颜色模型和色差描述公式。本论文使用孟塞尔FM100色棋视觉系统研究了人眼在多种LED照明环境下进行颜色感知和色差辨别的实验表现,并从色度学角度开展了分析,对16种颜色模型(4个颜色空间:CAM02,CAM02UCS,LAB,LUV x 4个观察者函数:CIE1931,CIE1964,CIE2006_2°,CIE2006_10°)和4种色差描述公式(颜色距离,颜色空间距离,色相角差值,色相差值)的表现进行了评价。研究了在两种不同的LED照明环境下(3000K、D65)人们进行颜色样本排序实验的表现。结果表明,被试排序任务的表现与实验光环境,颜色样本自身所在颜色区间,被试年龄,被试性别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3000K环境下的排序难度高于D65,蓝绿区间的排序难度高于红黄区间,年轻群体的实验表现优于中年群体,女性被试的实验表现优于男性群体;并提出了阈值方差分析法来评价各颜色模型解释排序实验结果的表现,结果表明,在本论文评价的16个颜色模型中,(CAM02UCS,CIE1964)解释颜色样本排序实验的能力优于其他颜色模型。分别在单个灯箱和两个灯箱中研究了复杂LED照明环境下人们进行颜色样本匹配实验的表现。结果表明色差描述公式的表现与LED照明环境,颜色样本间的色差大小以及颜色样本自身所在颜色区间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文研究的实验因素和色差描述公式范围内,在不同的实验因素下,色差描述公式的表现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大部分实验光环境下,颜色距离的表现优于其他色差描述公式,只有当参考光环境为D65,实验光环境为3000K时,色相差值可以更好地匹配实验结果;在小色差情况下,颜色距离的表现优于其他色差描述公式,在大色差情况下,色相差值的表现优于其他色差描述公式;在所有的颜色区间中,颜色距离均可更好地描述被试如何感知色差。

二、光源的色温和CIE标准光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源的色温和CIE标准光源(论文提纲范文)

(1)色适应及同时颜色对比效应在色貌模型中的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色适应的研究
        1.2.2 同时颜色对比效应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创新性
    1.6 论文结构
2 颜色科学理论基础
    2.1 颜色视觉
        2.1.1 视觉的产生
        2.1.2 颜色视觉机制
    2.2 CIE色度标准
        2.2.1 CIE标准色度观察者
        2.2.2 XYZ三刺激值
        2.2.3 色品图
        2.2.4 色温和相关色温
        2.2.5 颜色空间和色差公式
    2.3 色貌及色貌模型
        2.3.1 观察条件的定义
        2.3.2 色貌属性
        2.3.3 色貌现象
        2.3.4 色貌模型
    2.4 显示器色度特征化校准
        2.4.1 校准原理
        2.4.2 校准步骤
        2.4.3 主要的显示器特性
        2.4.4 常见的显示器色度特征化模型
    2.5 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2.5.1 颜色匹配法
        2.5.2 数量估计法
        2.5.3 绝对判断法
    2.6 数理统计方法
    2.7 记忆色和特征色
    2.8 本章小结
3 基于记忆色匹配的色适应研究
    3.1 预实验阶段
    3.2 实验一:CCT对色适应的影响
        3.2.1 实验设置
        3.2.2 实验流程
        3.2.3 被试者差异分析
        3.2.4 平均视觉匹配结果分析
    3.3 实验二:亮度对色适应的影响
        3.3.1 实验设置
        3.3.2 实验流程
        3.3.3 被试者差异分析
        3.3.4 平均视觉匹配结果分析
    3.4 分析和讨论
        3.4.1 适应度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高彩度色光的色适应研究
    4.1 实验一:低亮度的高彩度色光实验
        4.1.1 实验设置
        4.1.2 实验流程
        4.1.3 数量估计结果的转换
        4.1.4 被试者差异分析
        4.1.5 CAT16测试效果
    4.2 实验二:高亮度的高彩度色光实验
        4.2.1 实验设置
        4.2.2 实验流程
        4.2.3 数量估计结果的转换
        4.2.4 被试者差异分析
        4.2.5 CAT16测试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同时颜色对比效应的研究
    5.1 实验一:明度对比和色相对比
        5.1.1 实验设置
        5.1.2 实验流程
        5.1.3 被试者差异分析
        5.1.4 明度对比在CAM16色貌模型中的修正
        5.1.5 色相对比在CAM16色貌模型中的修正
        5.1.6 测试修正模型对其他数据库的预测效果
    5.2 实验二:彩度对比
        5.2.1 实验设置
        5.2.2 实验流程
        5.2.3 被试者差异分析
        5.2.4 彩度对比在CAM16色貌模型中的修正
    5.3 实验三:图样形状和视场角实验
        5.3.1 实验设置
        5.3.2 实验流程
        5.3.3 被试者差异分析
        5.3.4 探究图样形状和视场角对同时对比效应的影响
    5.4 实验四:大规模验证实验
        5.4.1 实验设置
        5.4.2 实验流程
        5.4.3 被试者差异分析
        5.4.4 基于视觉数据测试同时对比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介

(2)基于颜色模型的乳腺癌舌象客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乳腺癌不同治疗阶段中医证候特点研究现状
        1 乳腺癌围手术期的证候特点
        2 乳腺癌围放疗期的证候特点
        3 乳腺癌围化疗期的证候特点
        4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期的证候特点
        5 乳腺癌靶向治疗期的证候特点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1 舌诊客观化技术研究进展
        2 舌诊客观化参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制定信息调查表
        2.2 基本信息采集
        2.3 舌象信息采集
        2.4 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乳腺癌舌象客观化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研究
        3.3 乳腺癌舌象客观化特征与临床分期的研究
        3.4 乳腺癌舌象客观化特征与分子分型的研究
    4 讨论
        4.1 乳腺癌舌象客观化特征与中医证候关系探讨
        4.2 乳腺癌舌象客观化特征与临床分期关系探讨
        4.3 乳腺癌舌象客观化特征与分子分型关系探讨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2013 St Gallen共识乳腺癌亚型的定义
附录2 第八版AJCC乳腺癌分期
附录3 基本资料记录表
附录4 临床资料记录表
个人简历

(3)色貌模型的二维指标的研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色貌研究现状
        1.2.2. 白度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主要目标、内容与意义
        1.3.1. 本研究主要目标
        1.3.2. 本研究主要内容
        1.3.3. 本研究主要意义
    1.4. 本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编写结构
2. 颜色科学基础
    2.1. 总览
    2.2. 人眼结构与功能
    2.3. 色度学基础
        2.3.1. 光源与发光体
        2.3.2. 物体与标准测量几何条件
    2.4. CIE色度学
        2.4.1. 三刺激值
        2.4.2. CIE标准色度观察者
        2.4.3. 色度坐标
        2.4.4. CIE标准颜色空间
        2.4.5. CIECAM02和CAM16色貌模型
    2.5. 色貌的系统与指标
        2.5.1. Munsell颜色系统(The Munsell Colour Order System)
        2.5.2. 自然颜色系统(The Natural Colour System, NCS)
        2.5.3. 颜色外貌的一维指标
        2.5.4 颜色外貌的二维指标
        2.5.5. 包含荧光增白剂(FWA)色样的白度(Whiteness)
        2.5.6. 黑度(Blackness)
        2.5.7. 饱和度(Saturation)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设备与研究方法
    3.1. 实验仪器
    3.2. 实验样品
        3.2.1. 色貌实验样品
        3.2.2. 白度实验样品
    3.3. 心理物理学实验
    3.4. 数理统计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色貌实验与分析
    4.1. 实验内容
        4.1.1. 背景介绍
        4.1.2. 实验设置
    4.2. 观察者数据稳定性
    4.3. 表面色或光源色分析
    4.4. 各色貌模型指标的表现
    4.5. 视明度指标分析
    4.6. 色貌模型的建立
        4.6.1. 基于全部数据的色貌模型
        4.6.2. 基于合理数据的色貌模型
        4.6.2.1. 合理数据的色貌指标表现
        4.6.2.2. 基于CAM16的色貌模型一
        4.6.2.3. 基于CAM16的色貌模型二
        4.6.2.4. 基于CAM16的色貌模型三(最优模型)
    4.7. 新色貌模型的分析
        4.7.1. V、D、K、W指标分析
        4.7.2. NCS样本分析
        4.7.3. Cho样本分析
    4.8. 本章小结
5.白度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内容
        5.1.1. 背景介绍
        5.1.2. 实验设置
        5.1.2.1. 光源与照明设置
        5.1.2.2 实验被试(观察者)
        5.1.2.3. 实验过程
    5.2. 实验方法结果比较
    5.3. 各白度公式表现
    5.4. 新白度公式指标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显示系统的中性白与观察者同色异谱(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中性白范围的研究
        1.2.2 个体观察者色模型的研究
        1.2.3 显示器的观察者同色异谱研究
        1.2.4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创新性
    1.6 论文结构
2 颜色科学理论
    2.1 颜色视觉机理
    2.2 光源特性及其测量
    2.3 色度学
        2.3.1 CIE标准观察者
        2.3.2 色品图
        2.3.3 颜色空间与色差公式
    2.4 显示器的特征
    2.5 心理物理学方法
    2.6 数理统计方法
3 显示器中性白匹配实验
    3.1 预实验设计
        3.1.1 两个显示器的特征化
        3.1.2 实验设置
        3.1.3 被试与实验流程
    3.2 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被试差异
        3.2.2 中性白匹配结果
        3.2.3 结果讨论
    3.3 多白点设置的显示器中性白实验设计
        3.3.1 同一显示器多白点设置的特征化
        3.3.2 实验设置
        3.3.3 被试与实验流程
    3.4 多白点设置的显示器中性白实验分析
        3.4.1 被试差异
        3.4.2 不同白点之间的比较
        3.4.3 不同起始点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多通道光源中性白匹配实验
    4.1 多通道光源模拟显示器
        4.1.1 设备介绍
        4.1.2 通道特性
        4.1.3 白点调整
        4.1.4 色度特征化
    4.2 中性白实验设计
        4.2.1 实验设置
        4.2.2 被试与实验流程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被试差异
        4.3.2 中性白匹配结果
        4.3.3 不同基元组合之间的比较
        4.3.4 与以往研究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多通道光源参考白匹配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设备
        5.1.2 多通道光源
        5.1.3 仿真实验流程
        5.1.4 心理物理学实验流程
    5.2 仿真实验分析
    5.3 心理物理实验结果分析
        5.3.1 被试差异
        5.3.2 参考白匹配结果
    5.4 讨论
        5.4.1 与仿真实验结果的比较
        5.4.2 不同基元的影响
        5.4.3 不同视场角的影响
        5.4.4 被试个体结果的讨论
        5.4.5 中性白匹配和参考白匹配的比较
        5.4.6 实验设置的讨论
    5.5 应用实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贡献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CIE 1976 L*a*b*均匀色空间内变换光源对蓝绿色磷灰石颜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样品选择与实验设计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光源及样品对磷灰石蓝绿色的影响
    2.2 变换光源对磷灰石蓝绿色的影响
    2.3 变换光源对明度和彩度的影响
    2.4 变换光源对色调角的影响
3 结论

(6)三基色显示系统白平衡点与立体色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显示技术的发展
    1.2 光度学相关知识
        1.2.1 可见光及视见函数
        1.2.2 光度学基本参数
    1.3 色度学相关知识
        1.3.1 色光匹配实验和格拉斯曼定律
        1.3.2 颜色的三刺激值
    1.4 CIE标准色度系统
        1.4.1 CIE1931-RGB色度系统
        1.4.2 CIE1931-XYZ色度系统和色品图
        1.4.3 色彩空间的均匀性和CIE1960UCS均匀色品图
        1.4.4 均匀颜色空间和CIELAB均匀立体色空间
        1.4.5 色差公式
    1.5 色温与相关色温
    1.6 标准照明体
    1.7 色域和色域标准
        1.7.1 色域与平面色域覆盖率
        1.7.2 色域标准
    1.8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前人关于立体色域以及显示系统白平衡的研究工作
    2.1 立体色域的研究
    2.2 显示系统立体色域的研究
        2.2.1 基于实测数据点得到立体色域
        2.2.2 基于理论建立的立体色域
        2.2.3 显示系统麦克亚当立体色域算法
        2.2.4 立体色域大小的表征——色域体积
        2.2.5 影响立体色域的主要因素
    2.3 白平衡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基色显示系统中白平衡点变化对立体色域的影响研究
    3.1 理论及算法
    3.2 白平衡点变化与立体色域的关系
        3.2.1 白平衡点位于黑体轨迹上的情况
        3.2.2 分析与讨论
    3.3 D_(65)光源色域与立体色域覆盖率
        3.3.1 D_(65)光源色域
        3.3.2 立体色域覆盖率
        3.3.3 白平衡点变化与立体色域覆盖率的关系
    3.4 白平衡点偏离黑体轨迹时对立体色域覆盖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7)橄榄石显色环境与颜色分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橄榄石矿物学研究现状
    1.2 宝石色度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工作量
2 材料与仪器
    2.1 材料
    2.2 仪器
        2.2.1 X-Rite SP62便携式分光测色仪
        2.2.2 标准光源箱
        2.2.3 CL-200色彩照度计
        2.2.4 升降台
        2.2.5 Munsell中性色卡(光泽版)
        2.2.6 黄金标准样片
3 基于色度学的橄榄石成色机理研究
    3.1 CIE1976 L*a*b*均匀色空间
    3.2 橄榄石UV-vis光谱特征
    3.3 橄榄石微区化学成分分析
    3.4 橄榄石颜色分析
    3.5 橄榄石颜色与成分的关系
    3.6 小结
4 光源客观效应研究
    4.1 实验设置
    4.2 标准光源对橄榄石颜色的影响
        4.2.1 光源对橄榄石明度的影响
        4.2.2 光源对橄榄石彩度的影响
        4.2.3 光源对橄榄石色调的影响
    4.3 橄榄石照明光源的选择
    4.4 小结
5 照度客观效应研究
    5.1 实验装置设计
    5.2 不同照度下橄榄石颜色分析
        5.2.1 照度对橄榄石明度的影响
        5.2.2 照度对橄榄石彩度的影响
        5.2.3 照度对橄榄石色调的影响
    5.3 不同照度下橄榄石颜色因子与色差的关系
    5.4 小结
6 背景客观效应研究
    6.1 切工质量在变换背景时对橄榄石颜色的贡献
    6.2 Munsell非彩色背景
    6.3 标准黄金背景
    6.4 小结
7 基于CAM16色貌模型的主观效应研究
    7.1 CAM16正向色貌模型
    7.2 照度对橄榄石色貌对影响
    7.3 光源对橄榄石色貌的影响
    7.4 背景对橄榄石色貌的影响
    7.5 观察环境对橄榄石色貌的影响
    7.6 小结
8 橄榄石颜色分级方案
    8.1 橄榄石颜色分级
    8.2 橄榄石颜色级别倒转现象
    8.3 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个人简历

(8)光环境评价及相关LED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环境评价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LED蓝光危害与颜色品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光源的蓝光危害与显色性指数
    2.1 光源的蓝光危害
        2.1.1 蓝光危害的计算
        2.1.2 蓝光危害的测试方法
    2.2 光源的显色性
    2.3 视觉主观评价
第3章 光源蓝光危害的优化
    3.1 光源光参数的测试
    3.2 仿真设计优化光谱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单色光光谱叠加仿真
        3.3.2 双单色光光谱叠加仿真
    3.4 结论
第4章 光源色域面积的优化
    4.1 光源的色域面积计算
    4.2 仿真叠加单色光
    4.3 仿真叠加单色光结果与分析
    4.4 双叠加单色光色域分析
        4.4.1 仿真双单色光叠加设计
        4.4.2 仿真双单色光叠加结果与分析
    4.5 结论
第5章 同色点光谱匹配的主观评价
    5.1 同色色点光源的构建
    5.2 色样与问卷设计
    5.3 统计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多因素方差统计分析
    5.4 总结
第6章 总结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1 、个人简历
    2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高显色性、宽可调色温LED白光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光源的发展
    1.2 LED发光机理及其特性
    1.3 LED白光的实现方式
    1.4 可调白光的实现方式
    1.5 人本照明的出现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探究的内容
第二章 色度学基础及LED白光混光原理
    2.1 色度学基础
        2.1.1 人眼的视觉特性
        2.1.2 颜色的基本描述
        2.1.3 颜色匹配实验
        2.1.4 CIE色品坐标系统
        2.1.5 光源的色温及相关色温
        2.1.6 显色指数
    2.2 LED混光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优化算法仿真
    3.1 智能优化算法及仿真软件介绍
    3.2 优化算法仿真
        3.2.1 LED数据库的建立
        3.2.2 优化仿真流程
    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ED阵列设计
    4.1 光学仿真方案
    4.2 参数仿真及仿真分析
        4.2.1 色温仿真结果分析
        4.2.2 色坐标仿真结果分析
        4.2.3 综合结果分析
        4.2.4 分组构型单组方案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ED白光源驱动电路设计及整合测试
    5.1 光谱光电综合测试系统
    5.2 调光方式的选择
    5.3 LED白光源驱动电路设计
    5.4 LED白光源的整合
    5.5 LED白光源的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基于孟塞尔FM100色棋视觉系统的颜色辨别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照明环境领域研究现状
        1.2.2 颜色空间和色差公式领域研究现状
        1.2.3 人眼颜色视觉系统领域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知识
    2.1 光度学基础
        2.1.1 光谱功率分布函数
        2.1.2 照度与色温
    2.2 色度学基础
        2.2.1 CIE1931 标准色度系统
        2.2.2 色品坐标
    2.3 均匀颜色空间,色差公式以及色貌模型
        2.3.1 CIE1964Lab和 CIE1964Luv均匀颜色空间
        2.3.2 色差公式
        2.3.3 色貌现象
        2.3.4 CIECAM02 色貌模型和CAM02-UCS颜色空间
    2.4 孟塞尔颜色系统
        2.4.1 孟塞尔颜色空间
        2.4.2 孟塞尔新标数据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颜色样本排序实验
    3.1 实验设置
        3.1.1 实验光环境及实验环境
        3.1.2 被试情况
        3.1.3 实验流程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原始实验数据分析
        3.2.2 颜色排序错误趋势分析
        3.2.3 阈值方差法评价颜色空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颜色样本匹配实验
    4.1 单个LED灯箱中的颜色样本匹配实验
        4.1.1 实验设置
        4.1.1.1 实验光环境与被试
        4.1.1.2 颜色样本的选择
        4.1.1.3 实验流程
        4.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2.1 原始实验数据处理
        4.1.2.2 相对色差计算方法
        4.1.2.3 色差描述方式评价
        4.1.3 实验结论
    4.2 两个LED灯箱中的颜色样本匹配实验
        4.2.1 实验设置
        4.2.1.1 实验光环境
        4.2.1.2 被试与颜色样本设置
        4.2.1.3 实验流程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2.1 原始实验数据处理
        4.2.2.2 相对色差计算方法
        4.2.2.3 色差描述方式评价
        4.2.3 实验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光源的色温和CIE标准光源(论文参考文献)

  • [1]色适应及同时颜色对比效应在色貌模型中的修正[D]. 祝跃宸.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颜色模型的乳腺癌舌象客观化研究[D]. 王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色貌模型的二维指标的研究与发展[D]. 吕西. 浙江大学, 2021(09)
  • [4]显示系统的中性白与观察者同色异谱[D]. 胡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5]CIE 1976 L*a*b*均匀色空间内变换光源对蓝绿色磷灰石颜色的影响研究[J]. 颜麒丞. 中国宝玉石, 2020(03)
  • [6]三基色显示系统白平衡点与立体色域的关系研究[D]. 王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2)
  • [7]橄榄石显色环境与颜色分级研究[D]. 汤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8]光环境评价及相关LED光谱研究[D]. 周孟欣. 华侨大学, 2020(01)
  • [9]高显色性、宽可调色温LED白光源的设计与实现[D]. 饶超.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10]基于孟塞尔FM100色棋视觉系统的颜色辨别能力研究[D]. 吉星宇.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光源色温为CIE标准光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