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强震构造特征及现今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炯,陈小斌,蔡军涛,刘钟尹,叶涛,崔腾发,董泽义,郭春玲,姜峰[1](2022)在《木里—盐源地区深部电性结构及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木里—盐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古特提斯洋构造域,是松潘—甘孜地块及扬子地块的交接地带,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区域.本文介绍的是横穿木里—盐源地区的大地电磁剖面,自北西向南东依次跨越锦屏山断裂、木里弧形构造区、丽江—小金河断裂、盐源盆地、金河—箐河断裂等构造.维性分析表明木里弧形构造区和金河—箐河断裂都表现为较强的三维性,因此本文采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获得了木里—盐源地区的精细电性结构.电性模型显示,沿剖面可以划分为4个主要的电性构造单元.锦屏山断裂以北的川西北次级地块下方10~20 km处,发育北西向低阻体,推断是古老的义敦岛弧区残留的物质;锦屏山断裂以南至丽江—小金河断裂为高阻体,可能是锦屏山山根;丽江—小金河断裂下方~10 km处发育北东向的低阻体,与龙门山—锦屏山构造带走向一致,结合剖面附近表现为张性的震源机制解特点,推测该低阻体很可能是北部的塑性物质受阻后一部分往西南沿着丽江—小金河断裂缝隙挤入的结果;盐源盆地下方在3~7 km发育厚度约5 km、长度达40 km的低阻层,电性主轴方向为北西向,与盐源断裂走向一致,解释为盐岩层,尤其是南段低阻体表现为延伸至地表的特征,与地表盐泉对应,为在盐源地区开展深部找钾盐矿提供了电磁方面的证据.
万永魁,沈小七,刘瑞丰,刘峡,郑智江,李媛,张扬,王雷[2](2021)在《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文中提出基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及断裂构造现有认知,文中构建了包含块体主要边界断裂的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利用1991—2015年长期GPS观测结果,采用"块体加载"方法模拟块体边界带现今的运动,得到了断裂滑动速率和应力分布。结合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性等资料,对川滇地区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滑动速率分配、传递与应力转换的关联,局部区域正断型震源机制解的构造机制以及红河断裂南、北段地震活动性差异的可能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包括:1)东昆仑断裂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由NW向转变为近SN向,断裂强烈转折区吸收了部分走滑分量并转化为应变积累,呈高应力分布特征。2)受小江断裂左旋剪切的影响,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右旋走滑兼微弱挤压运动为主,并牵引断裂北段右旋走滑,与金沙江和德钦-中甸断裂共同构成右阶斜列右旋剪切变形带,正断型震源机制解多分布于该变形带的构造拉分区内。3)红河断裂中南段为弱压性,北段呈弱张性,更易破裂,地震活动明显强于中南段。
刘洪,黄瀚霄,欧阳渊,李文昌,张景华,张腾蛟[3](2021)在《新构造活动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讨论——以扬子西缘西昌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扬子西缘西昌市的环境变迁和地质灾害与新生代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1)青藏运动阶段(N1-2, 11.6~3.6 Ma),强烈向东挤压,形成一系列的复式褶皱系,断裂带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2)伸展断陷阶段(N2—Q1, 3.6~1.0 Ma),断裂带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形成安宁河谷等断陷盆地;(3)元谋运动阶段(Q1-2, 1.0~0.6 Ma),进一步向东挤压,地壳逆冲增厚,早期褶皱山系加速隆升;(4)构造松弛阶段(Q2, 0.6~0.126 Ma),在安宁河谷等地区再次发生断陷作用;(5)共和运动阶段(Q3-4, 0.126 Ma至今),左旋走滑活动为主,褶皱山系整体缓慢剥蚀和抬升。西昌市的新构造运动具有强烈性、差异性、振荡性、继承性和新生性等特征。新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现今地貌格局,控制了山河湖泊的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对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显着。新构造运动也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本区地质环境的演化以及地质灾害和地震的发育。
高帆,韩竹军,袁仁茂,董绍鹏,郭鹏[4](2021)在《滇东南地区小江断裂南段历史滑坡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历史地震资料在研究地震活动性和评价地震危险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沿活动断裂丛集状发育的地震滑坡可为识别和复核历史地震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沿小江断裂南段至少有10个地点发育滑坡,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体积> 100万立方米的大型滑坡,也有体积<10万立方米小型滑坡,但均为目前处于稳定状态的历史古滑坡。这些滑坡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较缓的盆地及其边界地区,很可能为地震滑坡,而非由降雨诱发。滑坡后缘陡坎的角度基本集中在29°~31°之间,表明其应该为1次地震事件的结果。基于LiDAR测量建立滑坡发育段落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在生成的三维地形阴影图上清晰地揭示了滑坡体与小江断裂南段最新地表破裂带的密切关系,该断裂段最晚一次断错地表的地震事件触发了丛集状分布的滑坡。综合经验估算结果、滑坡体探槽中年代样品14C的测试结果和历史文献资料,地震滑坡的发生时间可以推断为公元1606年。对这些历史地震滑坡的认识一方面为将小江断裂南段确定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有力的证据;另一方面也为重新评价地震震级提供新的切入点。根据小江断裂南段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经验关系式,同时结合不同震例的地质灾害强度以及人员伤亡数的对比分析,对1606年建水地震震级的复核结果表明:其震级很可能≥71/2级(即≥7.5级)。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强烈活动和发生大地震的能力至少可一直延续到小江断裂南段。目前由GPS观测资料所证实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物质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EHS)的顺时针转动需要一个连续的左旋走滑断裂系统作为东部边界,文中的工作和认识可促进对该东部边界更深入的研究。
李乐,陈棋福,钮凤林[5](2021)在《基于重复地震研究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深部变形》文中研究表明发生在同一断层部位上0.5~4.0级的重复地震(也称重复微震)是研究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天然(有力)工具.本文系统汇集了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识别出的76组重复地震研究结果,构建了川滇地区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图像和断裂带深部变形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江—宁蒗断裂带在脆韧转换带约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4.3~5.4 mm·a-1,小江断裂带3.0~1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1.6~10.1 mm·a-1,红河断裂带北段在6.0~13.4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 mm·a-1,鲜水河断裂带南段3.0~18.7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0~10.2 mm·a-1,龙门山断裂带在4.0~17.3 km的汶川8.0级地震孕育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5~9.6 mm·a-1,龙门山断裂带南端3.6~18.7 km处滑动速率为5.8~10.2 mm·a-1.综合分析认为:川滇地区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较为一致,揭示了川滇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整体协同变形的特征.由重复微震与深部滑动速率变化构建了孕震深处的变形模式,即重复微震与断裂带局部闭锁段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强震前孕震闭锁区存在明显的深浅部构造形变差异,震前存在的深部加速变形过程可能是断层亚失稳阶段的具体表征.
易桂喜,赵敏,龙锋,梁明剑,王明明,周荣军,王思维[6](2021)在《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S6.0地震序列特征及孕震构造环境》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S6.0主震后余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截止到9月23日,发生的最大余震为9月16日4时55分MS2.8(ML3.4)地震,与主震震级差3.2,呈现孤立型地震序列特征.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CAP波形反演,获取的本次M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86°、倾角45°、滑动角103°,节面Ⅱ走向88°、倾角46°、滑动角77°,显示该地震为逆冲型.P轴方位187°、俯仰角1°,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近NS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南地块构造应力场NW-SE向主压应力方向存在显着差异,揭示本次地震应受局部应力场控制.泸县MS6.0地震的矩震级为MW5.36,远低于面波震级;震源矩心深度为3.5 km,与重新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5.1 km较接近,表明该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上地壳浅部沉积盖层内,符合最近3年四川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深度分布普遍较浅的特征,也反映本次地震的震源破裂尺度相对较小.其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与震中附近的华蓥山褶断带西支断裂及附近的已知地表断层几何结构不匹配,结合重新定位的前震和早期余震空间展布近NWW向优势特征,本文初步判定走向NWW的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发震断层倾角45°,推测此次泸县MS6.0地震为沉积盖层内NWW向隐伏逆冲断层在近NS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
张怡颖,郭长宝,杨志华,吴瑞安,闫怡秋,徐正宣,王哲威[7](2021)在《四川巴塘扎马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扎马古滑坡是位于川西巴塘断裂带内的一个大型古滑坡,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钻探等手段,揭示扎马古滑坡体积约2840×104m3。研究表明,扎马古滑坡局部具有复活特征,在平面上可分为滑坡后壁(Ⅰ)和滑坡体(Ⅱ)2个分区;根据滑坡变形情况将该区划分为中部局部稳定区(Ⅱ1)和前缘强变形区(Ⅱ2、Ⅱ3),Ⅱ2和Ⅱ3以坡体前缘的冲沟为界。钻探揭露扎马滑坡体发育两级滑带,其中钻孔ZK1揭露滑带位置为31.8~33.4 m和77.7~81 m,钻孔ZK2揭露滑带位置为46.6~47.6 m和68.2~69.8 m。扎马古滑坡变形受强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目前以局部变形为主,坡体前缘陡坡部位在汛期发生次级滑动,中部因修建公路开挖诱发多处滑塌,坡体上的侵蚀沟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小规模泥石流。FLAC3D数值模拟表明,在天然工况下扎马古滑坡体后缘发生的位移较大,形成推移式滑坡;在暴雨工况下,滑坡体后缘与坡脚部位均发生剪切变形,易产生贯通滑动面并沿此面发生牵引式滑坡。综合分析认为,该滑坡在强震、强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下,可能沿着滑面发生整体复活。
李腊月,刘峡,万永魁,郑智江[8](2021)在《GPS观测与数值模拟揭示的滇西北地区地壳形变特征及主要断层运动变化》文中指出滇西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强震孕育背景显着。本文利用滇西北地区不同期次(1999~2007期、2013~2018期)GPS观测数据解算地壳应变率场,分析地壳应变率场的动态演化特征。以不同期次GPS观测数据作为边界约束,利用二维有限元接触计算,模拟给出滇西北主要断裂带运动学特征与应力积累速率的变化;并结合汶川、芦山等历史强震和近场跨断层观测等资料,探讨滇西北地区地壳变形特征及其变形机理。结果表明:滇西北地区现今地壳变形特征表现为近东西向的拉张和近南北向的挤压,同时还叠加了南西—北东向的剪切变形,地壳应变率场在不同时段经历了动态调整,但最大主压应变方向在两个时段未发生改变,为NNW向。汶川地震前,滇西北地区主要断裂带的运动速率、运动性质与现有地质、形变结果较为一致;汶川、芦山等地震后,部分断裂带的运动性质与受力状态发生变化,本文分析认为与汶川等远场强震及断裂带近场中强震的发生有关,这些地震对滇西北地区局部应力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是部分断层运动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吴瑞安,倪嘉伟,郭长宝,钟宁,张绪教,杨志华[9](2021)在《川西巴塘断裂带黄草坪滑坡形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东缘巴塘断裂带内地震滑坡大量发育,部分保存有堵江证据,是该区历史构造活动的良好地质载体。以川西地区巴塘县黄草坪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地质时代测年、工程地质分析等方法,对滑坡发育特征和形成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草坪滑坡为巴塘断裂带内全新世大型岩质滑坡,发育于中—下寒武统灰岩和板岩中,体积为142.5×104~237.5×104 m3,历史上曾堰塞巴曲,现今残留滑坡坝、湖相沉积物等滑坡堵江证据;(2)滑坡堰塞湖形成于约7.75 ka B.P.,滑坡坝在约1.07 ka B.P.之后发生溃决,堰塞湖存续时间大于6.68 ka;(3)黄草坪滑坡由降雨、冰川和冻融作用直接诱发形成的可能性较小,巴塘断裂带剧烈活动引起的强烈地震可能是直接诱因,在强震作用下坡脚处断层附近的板岩首先发生剪切破坏,上部灰岩结构面劣化并形成贯通滑面,滑体整体启动并高速下滑堵塞巴曲形成堰塞湖。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区内类似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分析提供参考,同时佐证了巴塘断裂带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带,对分析巴塘断裂带活动性与完善重建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石耀霖,胡才博[10](2021)在《王仁先生在地震预报中的开拓性工作》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和强地震的国家,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王仁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了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他的思想的科学性已经被半个世纪以来的地震科学进展所证明.本文简要回顾了王仁先生关于地震预报的科学思想和实践,以及这些思想在近年来取得的突出进展,展望了今后数值地震预报在高性能计算物理模型驱动和机器学习数据驱动下的发展前景.
二、四川强震构造特征及现今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强震构造特征及现今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木里—盐源地区深部电性结构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构造背景 |
2 数据及定性分析 |
2.1 测点分布和数据采集 |
2.2 电性主轴成像与构造维性 |
2.3 倾子矢量 |
2.4 视电阻率与相位拟断面分析 |
3 三维反演及灵敏度测试 |
3.1 三维反演 |
3.2 灵敏度测试 |
4 电性结构分布特征 |
5 讨论 |
5.1 盐源盆地成矿分析 |
5.2 电性结构与地震活动性 |
6 结论 |
(2)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模型构建 |
2 加载计算与模拟结果 |
3 讨论 |
3.1 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分配与应力转换特征 |
3.2 拉分区构造机制 |
3.3 红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差异 |
4 结论 |
(3)新构造活动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讨论——以扬子西缘西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新构造运动发展史概述 |
2 西昌市新构造活动概述 |
2.1 则木河断裂带 |
2.2 安宁河断裂带 |
2.3 轿顶山—中梁子复式向斜 |
3 新构造运动特点及变形行迹 |
3.1 新构造特点 |
3.2 构造变形行迹 |
4 新构造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讨论 |
4.1 新构造活动与气候 |
4.1.1 新构造活动与古气候 |
4.1.2 新构造活动与现代气候 |
4.2 新构造与水资源环境 |
4.2.1 新构造与河流演化 |
4.2.2 新构造与地下水 |
4.3 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
4.4 新构造与地震 |
5 结论 |
(4)滇东南地区小江断裂南段历史滑坡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
2 小江断裂南段沿线历史滑坡的发育特征 |
2.1 滑坡体基本特征 |
2.2 基于LiDAR测量数据的地貌学分析 |
2.3 地质调查 |
3 小江断裂南段历史滑坡形成原因分析 |
4 滑坡形成时代的确定 |
4.1 基于滑坡后缘陡坎角度经验公式的估算 |
4.2 基于地质探槽的滑坡时代确定 |
4.2.1 探槽 |
4.2.2 探槽剖面与年代分析 |
5 讨论 |
5.1 滑坡发生的时间 |
5.2 1606年地震震级的复核 |
5.3 对鲜水河-小江断裂系活动特征的启示 |
6 结论 |
(5)基于重复地震研究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深部变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2 重复地震识别 |
1.3 断层深部滑动速率估算 |
2 断裂带深部变形特征 |
2.1 丽江—宁蒗断裂带 |
2.2 小江断裂带 |
2.3 红河断裂带 |
2.4 鲜水河断裂带 |
2.5 龙门山断裂带 |
3 讨论 |
3.1 川滇地区断裂带协同变形特征 |
3.2 重复地震和孕震闭锁区 |
3.3 基于重复地震的深部变形时空演化特征与潜在的强震 |
4 总结与展望 |
(6)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S6.0地震序列特征及孕震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泸县MS6.0地震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概况 |
2 序列地震重新定位 |
3 主震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 |
4 泸县MS6.0地震孕震构造环境及后续地震趋势分析 |
5 结论 |
(7)四川巴塘扎马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1.1 自然地理 |
1.2 地层岩性 |
1.3 地质构造 |
2 扎马古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
2.1 扎马滑坡基本特征 |
2.2 平面形态特征 |
2.2.1 滑坡后壁(Ⅰ) |
2.2.2 滑坡体(Ⅱ) |
2.3 滑坡空间结构特征 |
2.3.1 扎马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
2.3.2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
2.3.3 滑带土特征 |
2.4 滑坡体积 |
3 扎马古滑坡稳定性与复活影响因素 |
3.1 强震作用时扎马古滑坡复活趋势影响 |
3.2 强降雨作用对扎马古滑坡复活趋势的影响 |
3.3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扎马古滑坡复活趋势 |
4 降雨条件下扎马古滑坡变形与复活趋势 |
4.1 数学模型 |
4.2 数值模拟模型 |
4.2.1 参数选取 |
4.2.2 网格划分 |
4.3 模拟结果 |
(1)滑坡位移变形 |
(2)剪应变增量变化特征 |
(3)主应力变化特征 |
(4)扎马古滑坡复活趋势 |
5 结 论 |
(8)GPS观测与数值模拟揭示的滇西北地区地壳形变特征及主要断层运动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
2 数据与方法 |
2.1 GPS数据 |
2.2 GPS应变率场 |
2.3 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和“块体加载”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滇西北地区地壳应变率场动态演化特征 |
3.2 滇西北地区主要断层运动与受力变化分析 |
4 讨论 |
4.1 滇西北地区现今地壳应变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 |
4.2 滇西北地区地壳变形特征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
5 结论 |
(9)川西巴塘断裂带黄草坪滑坡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滑坡发育特征 |
3 滑坡堵河证据分析 |
4 滑坡成因机制 |
4.1 滑坡影响因素 |
(1)地形地貌影响 |
(2)气候条件影响 |
(3)地层岩性与结构影响 |
(4)断裂活动与强震影响 |
4.2 滑坡形成演化过程 |
5 结 论 |
(10)王仁先生在地震预报中的开拓性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王仁先生的地震预报科学思想 |
2 王仁先生在地震预报中的创新探索 |
2.1 应力场反演 |
2.2 岩石力学实验 |
2.3 单一强震和地震序列的数值模拟 |
3 王仁先生地震预报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
3.1 数值地震预报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和应用 |
3.2 数值地震预报在国内学术界的发展和应用 |
3.3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地震预报的发展和应用 |
4 展望 |
四、四川强震构造特征及现今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木里—盐源地区深部电性结构及构造意义[J]. 张炯,陈小斌,蔡军涛,刘钟尹,叶涛,崔腾发,董泽义,郭春玲,姜峰. 地球物理学报, 2022
- [2]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J]. 万永魁,沈小七,刘瑞丰,刘峡,郑智江,李媛,张扬,王雷. 地震地质, 2021
- [3]新构造活动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讨论——以扬子西缘西昌市为例[J]. 刘洪,黄瀚霄,欧阳渊,李文昌,张景华,张腾蛟. 中国地质调查, 2021(06)
- [4]滇东南地区小江断裂南段历史滑坡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J]. 高帆,韩竹军,袁仁茂,董绍鹏,郭鹏. 地震地质, 2021
- [5]基于重复地震研究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深部变形[J]. 李乐,陈棋福,钮凤林. 地球物理学报, 2021(12)
- [6]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S6.0地震序列特征及孕震构造环境[J]. 易桂喜,赵敏,龙锋,梁明剑,王明明,周荣军,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2021(12)
- [7]四川巴塘扎马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趋势[J]. 张怡颖,郭长宝,杨志华,吴瑞安,闫怡秋,徐正宣,王哲威. 地质通报, 2021
- [8]GPS观测与数值模拟揭示的滇西北地区地壳形变特征及主要断层运动变化[J]. 李腊月,刘峡,万永魁,郑智江. 地质学报, 2021(11)
- [9]川西巴塘断裂带黄草坪滑坡形成机制[J]. 吴瑞安,倪嘉伟,郭长宝,钟宁,张绪教,杨志华. 地质通报, 2021
- [10]王仁先生在地震预报中的开拓性工作[J]. 石耀霖,胡才博. 地球物理学报,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