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国家重点保护昆虫

两种国家重点保护昆虫

一、国家重点保护的两种昆虫(论文文献综述)

胡昌雄,范苇,张倩,陈国华,殷红慧,徐天养,杨进波,杨航,吴道慧,张晓明[1](2021)在《基于两性生命表和年龄-阶段捕食率的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我国重要农业入侵害虫,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是其优势捕食性天敌。论文旨在系统评价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以及同一地区两个种群的生物学差异。【方法】采集露地辣椒上的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在室内条件下饲养2—3代后,用带花的辣椒嫩梢饲喂西花蓟马,用西花蓟马2龄若虫饲喂南方小花蝽进行试验。采用两性种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阶段捕食率的研究方法,系统测定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云南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力、捕食率以及预测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结果】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不同虫期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阶段重叠现象,且两种昆虫的雌成虫存活率均高于雄成虫。南方小花蝽若虫共5个龄期,而西花蓟马为4个龄期,南方小花蝽具有更长的若虫历期和更短的成虫寿命,且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均低于西花蓟马,尤其是雌成虫的存活率要明显低于西花蓟马。南方小花蝽由卵成功发育成为雌成虫和雄成虫的概率分别为32.67%和20.67%,西花蓟马分别为46.67%和16.67%,西花蓟马具有更高的雌性比例。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繁殖参数(fx)在整个繁殖期内具有高峰,分别在整个发育时间的22 d和16 d出现。南方小花蝽平均单雌产卵量为42.00粒,低于西花蓟马的平均产卵量59.86粒,其种群的净生殖率(R0)、总繁殖率(GRR)、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均低于西花蓟马,而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长于西花蓟马。种群预测结果显示经过90 d后西花蓟马的个体数量达南方小花蝽的9.66倍,其中雌成虫数达到17.15倍。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率随龄期逐渐升高,其种群净捕食率(C0)为140.81,转化率(Qp)为9.05。南方小花蝽雌、雄成虫在整个发育阶段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平均捕食量分别为159.67和86.00头。【结论】以西花蓟马为食物的南方小花蝽个体能较好地完成生活史且种群增长稳定;在相同条件下西花蓟马比南方小花蝽具有更强的种群增长潜力。南方小花蝽可作为西花蓟马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在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在西花蓟马暴发前10—20 d释放,并在西花蓟马持续暴发过程中连续释放可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潘苏峰[2](2017)在《芦苇不同发育阶段对昆虫取食压力变化响应的代谢组学分析》文中认为植物对昆虫取食的防御响应,使植物能够更灵活地实现防御-生长繁殖的能量分配和权衡。植物代谢物组成和水平变化在植物-昆虫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植物代谢物对昆虫取食的响应,以揭示植物对昆虫的防御响应策略及影响因素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本论文对湿地重要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进行探讨,研究了芦苇对其上重要的植食性昆虫芦毒蛾Laelia coenosa(Hiibner)和大狭长蝽Dimorphopteruspallipes(Distant)取食和取食压力变化的代谢响应,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响应差异。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干燥方法对芦苇代谢组学分析的影响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以超低温冷藏为对照,分析了真空冷冻干燥、45 ℃烘干和硅胶干燥处理对芦苇叶、茎和根组织样品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对样品的影响最小,只对叶样品中的一些代谢物产生显着影响,但不会对根茎样品中代谢物组成产生显着影响。而45 ℃烘干和硅胶干燥对芦苇不同组织样品代谢物组成影响均较大。因此真空冷冻干燥是更适合芦苇代谢组学研究样品的干燥处理方法。2.芦苇对不同昆虫取食压力变化的代谢响应通过取食实验,研究了芦毒蛾和大狭长蝽不同取食压力对芦苇叶、茎、根代谢组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芦苇代谢组对两种昆虫取食压力变化的响应具有组织特异性,芦苇叶代谢组的响应较茎和根代谢组的响应更为敏感。此外,两种昆虫共同取食处理的芦苇组织与两种昆虫单独取食处理的芦苇组织具有不同的代谢组结构,但仅在高取食压力下差异明显。进一步的代谢物含量变化分析表明,两种昆虫取食对芦苇组织中的糖类、氨基酸、脂类和有机酸等多种代谢物产生了显着影响。一些代谢物对昆虫取食的响应与所处的植物组织有关,也具有一定的昆虫物种特异性。两种昆虫取食对一些代谢物的影响可表现出拮抗、协同的相互作用,并且与取食压力相关,在高取食压力下交互作用显着,而在低取食压力下交互作用不显着。这与代谢组响应的分析结果较为一致。不同取食压力下,芦苇代谢物在不同组织的合成和运输分配的改变,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3.芦苇不同发育阶段对昆虫取食的响应策略通过取食实验,研究了幼年期和成熟期芦苇的叶、茎和根组织对芦毒蛾和大狭长蝽高、低取食压力处理的代谢响应。结果发现,相比幼年期,成熟期芦苇叶和茎对昆虫取食的代谢响应明显减弱,但根的响应略有提高。在受到两种昆虫取食后,幼年期芦苇更偏好提高叶组织的糖类和氨基酸含量,而成熟期芦苇则会提高根茎中糖类含量。该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芦苇对昆虫取食具有不同的响应策略。研究还发现,不同发育阶段芦苇的代谢物对昆虫取食压力变化的响应存在相反和不同的趋势。这进一步证实了,昆虫取食对芦苇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代谢物的转运、分配和合成具有重要影响。4.取食诱导的芦苇代谢响应对昆虫发育的影响研究了芦毒蛾和大狭长蝽取食诱导的芦苇代谢响应对随后取食幼虫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芦毒蛾和大狭长蝽取食过后的芦苇饲喂幼虫,对这两种昆虫幼虫和若虫的发育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但未达显着性水平。芦毒蛾取食诱导的芦苇响应,对其幼虫体重增加和生长速率具有不利影响,而大狭长蝽取食诱导的芦苇响应,对其若虫体重的增加甚至有积极的影响。这表明昆虫取食诱导的芦苇代谢响应,对芦苇-昆虫相互作用的影响可能较为复杂,应做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论文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发育阶段芦苇对不同昆虫取食和取食压力变化的代谢响应,可为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植物代谢组学在植物-昆虫相互作用研究中的运用起到促进作用。

葛银银[3](2020)在《昆虫病原真菌对蚜虫的田间防效及与异色瓢虫的联合控制作用》文中指出蚜虫是众多农林植物的重要害虫,具有繁殖力强,世代多,分布广泛,危害性强的特点。大面积、高强度的化学防治,又带来了蚜虫的抗药性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昆虫天敌与昆虫病原真菌在蚜虫控制上的应用潜力已充分得到证实。本文利用前期研究筛选得到的蚜虫高毒力菌株玫烟色虫草(Isaria fumosorosea)Ifu13a菌株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202菌株,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及智能人工气候室自然环境模拟技术,从昆虫病原真菌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的生态安全性及Ifu13a菌株与异色瓢虫对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的联合控制作用两个角度,探讨昆虫病原真菌与天敌昆虫联合控制蚜虫的效率与可能性;同时对两种昆虫病原真菌防治蚜虫效果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球孢白僵菌Bb202菌株和玫烟色虫草Ifu13a菌株对异色瓢虫的生态安全性是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其对异色瓢虫各虫态的侵染能力而确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25±1℃,RH(95±5)%,1.0×106、1.0×107和1.0×108孢子/ml各接种浓度条件下,Bb202菌株和Ifu13a菌株对异色瓢虫的幼虫和成虫无侵染;但异色瓢虫卵的校正孵化率随着Bb202菌株孢悬液接种浓度由低至高分别依次降低1.9%、43.4%和62.2%,蛹的校正羽化率依次分别降低5.3%、17.7%和25.8%,随着Ifu13a菌株孢悬液接种浓度由低至高,异色瓢虫卵的校正孵化率依次降低41.2%、58.5%和70.5%,蛹的校正羽化率依次降低17.7%、22.1%和27.9%。研究结果表明对蚜虫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Bb202和玫烟色虫草Ifu13a菌株即使在高湿和适宜温度环境下,其对异色瓢虫的幼虫和成虫也是生态安全的,但它们对蛹和卵有一定的侵染,而且这种侵染能力与昆虫病原真菌的接种剂量呈正相关。通过智能人工气候室内气象因子的拟合设定,模拟自然环境下玫烟色虫草Ifu13a菌株与异色瓢虫二龄幼虫联合控制甘蓝蚜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低密度异色瓢虫二龄幼虫不能完全实现对甘蓝蚜种群的有效控制,甘蓝蚜种群仍呈现出上升趋势,第9d蚜虫种群密度上升了4.0%;在单独使用玫烟色虫草Ifu13a菌株防治甘蓝蚜的试验中,在孢悬液喷雾接种浓度分别为1.0×106、1.0×107和1.0×108孢子/ml时,甘蓝蚜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37.2%、58.9%和80.4%;若将玫烟色虫草Ifu13a菌株与异色瓢虫二龄幼虫联合控制甘蓝蚜,则在以上3种接种浓度下,甘蓝蚜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37.3%、100%和100%。玫烟色虫草与异色瓢虫联合控制甘蓝蚜,其控制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使用玫烟色虫草或异色瓢虫,表现出昆虫病原真菌和天敌昆虫联合应用的巨大潜力,而本试验条件下,玫烟色虫草Ifu13a菌株的最佳联合应用浓度为1.0×107孢子/ml。田间试验超低量喷施球孢白僵菌Bb202菌株和玫烟色虫草Ifu13a菌株孢悬液防治田间海桐上的棉蚜种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球孢白僵菌Bb202菌株的接种浓度由1.0×106孢子/ml上升至1.0×107和1.0×108孢子/ml时,棉蚜的校正防治效果为由19.95%上升至39.64%和41.75%。若在喷雾防治后的前2d进行环境湿度的调控,即每天2次蒸馏水喷雾以保持环境相对湿度维持在RH(90±5)%,则接种浓度较高的1.0×107和1.0×108孢子/ml处理组的棉蚜校正防治效果提高至64.24%和75.96%,但1.0×106孢子/ml低浓度处理的蚜虫校正防治效果提升不明显;此时各浓度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10.09d、5.50d和4.49d,对棉蚜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3.50×107孢子/ml。与球孢白僵菌Bb202菌株相比,Ifu13a菌株对棉蚜具有更好的田间防治效果。当Ifu13a菌株的田间喷雾浓度由1.0×106孢子/ml上升至1.0×107和1.0×108孢子/ml时,棉蚜的校正防治效果为由27.24%上升至46.3%和62.91%,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10.00d、7.25d和5.61d,此时菌株对棉蚜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4.86×107孢子/ml;若在田间喷雾处理后的初始2d,通过调控保持环境相对湿度在RH(90±5)%,则在以上3个应用浓度下,Ifu13a菌株对棉蚜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别提高至50.00%、84.63%和85.45%,致死中时LT50减少到7.12d、4.51d和4.35d,而对棉蚜的致死中浓度LC50减小到9.93×106孢子/ml。田间试验证明球孢白僵菌Bb202菌株和玫烟色虫草Ifu13a菌株对棉蚜在田间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与真菌的应用剂量呈正相关。若进行环境中的湿度调控,可以明显提升防治效果,更充分地发挥昆虫病原真菌对蚜虫的防治潜力。

胡安岭,田兆丰,高希武,农向群,李永丹[4](2015)在《球孢白僵菌与两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甜菜夜蛾的联合作用》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球孢白僵菌与昆虫生长调节剂甲氧虫酰肼及氟铃脲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两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白僵菌混用增效作用明显。昆虫生长调节剂(浓度均为致死中浓度,甲氧酰肼25×10-6 g/L,氟铃脲1000×10-6 g/L与球孢白僵菌8.0×107孢子/m L混合使用,体积比4:1时效果最佳,共毒系数甲氧虫酰肼与白僵菌为285,氟铃脲与白僵菌为208。死虫保湿后,95%长出了白僵菌菌丝,甚至可产生孢子;采用扫描电镜对昆虫体壁纵切面进行观察,各处理组甜菜夜蛾幼虫体壁有明显不同。

陈颖[5](2014)在《胞壁完整性相关的20个信号转导与效应蛋白的功能分析及其与昆虫病原真菌生防潜能的关系》文中认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是具有代表性的昆虫病原真菌,目前被广泛用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生防真菌制剂即真菌杀虫剂的有效成份都是活体细胞,其田间防效及稳定性常受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化学农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真菌杀虫剂的应用受到作物环境或季节性的限制。由于生防真菌具有独特的体壁侵染方式,细胞壁作为真菌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生防真菌的抗逆及害虫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论文围绕生防真菌胞壁完整性的主线,运用基因敲除手段对球孢白僵菌和罗伯茨绿僵菌胞壁完整性信号通路及胞壁合成相关的20种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它们在生防真菌复杂抗逆和寄主侵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深化生防真菌胞壁完整性与抗逆及毒力性状之间如何相互关联的科学认识。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分述如下:球孢白僵菌胞壁完整性信号通路相关激酶的功能分析Bckl、Mkk1和Slt2分别是在酵母中调控细胞壁完整性信号通路[cell wall integrity (CWI) pathway]的三个有丝分裂原活化的蛋白级联激酶MAPKKK、MAPKK及MAPK,其通过与高渗透压调节(HOG)信号通路的交联作用参与真菌的应激反应。球孢白僵菌野生菌株Bb2860中也存在Bckl、Mkk1和Slt2的同源蛋白激酶,通过对单基因敲除获得的三个敲除菌株Δbck1、Δmkkl和Δslt2的菌丝和分生孢子进行多方面的表型分析,发现它们的细胞壁均严重受损,从而确认Bckl、Mkk1和Slt2同样调节球孢白僵菌的胞壁完整性,显示它们在该信号通路中的功能保守性基本特征。然而,三个敲除菌株对高渗透剂NaCl和山梨醇也十分敏感,Western杂交结果显示在高渗胁迫下各敲除株Hogl的磷酸化水平大大减弱甚或消失,说明Bckl、Mkk1和Slt2在球孢白僵菌中与高渗透压信号通路[high-osmolarity glycerol (HOG) pathway]中的同伴之间存在功能对话。此外,敲除突变株在富营养条件下辐射生长更快、产孢提前,对贫瘠营养条件、杀菌剂、高温以及UV-B辐射的敏感性增强,分生孢子对大蜡螟幼虫的毒力大幅减弱,并伴随胞内甘露醇和海藻糖含量的显着下降,但各敲除株的抗氧化能力都无明显变化。其中,△mkkl和△slt2对高温以外的所有胁迫都比野生株更敏感,二者的多数胁迫反应相似并在一定程度上与△bckl有所区别。敲除株的所有表型缺陷均能在相应回补菌株中得到恢复。由此证明,CWI通路中的Bckl、Mkk1和Slt2与HOG通路相互协作调控球孢白僵菌的多胁迫反应即抗逆力,并影响致病力,因而在该菌生防潜能的维系中是不可或缺的。GPI锚定蛋白Ecm33的功能比较Ecm33是酵母中的一类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GPI) anchored proteins],主要参与胞壁完整性的调控,但其对丝状真菌抗逆性状的贡献知之寥寥。蛋白序列比对分析揭示,球孢白僵菌和罗伯茨绿僵菌各拥有Ecm33的一个同源蛋白,分别记为Bbecm33和Mrecm33。结构预测和胶体金免疫定位证明它们是GPI锚定的胞壁蛋白而不是质膜蛋白。两个蛋白的单基因敲除菌株仅表现轻微的生长缺陷,但其分生孢子产量却分别大幅下降76%和42%,并伴随胞内甘露醇和海藻糖含量的显着降低,但糖分子表面抗原的变化仅发生在ΔBbecm33中。在各种胁迫反应中,ΔBbecm33抗刚果红和SDS胞壁干扰的能力远弱于ΔMrecm33,后者甚至不受SDS干扰剂的影响;两个敲除株的菌丝对氧化剂(甲萘醌和H2O2)、杀菌剂(多菌灵和乙菌定)、高渗剂NaCl以及Ca2+胁迫的耐受性也显着降低。此外,ΔBbecm33分生孢子抗UV-B紫外辐射的能力下降达55%,而ΔMrecm33却几乎不受影响,但二者分生孢子的耐高温能力下降幅度相近(25~28%)。所有表型差异都能在各基因的回补菌株中得到良好恢复。然而,ΔBbecm33和ΔMrecm33对易感宿主昆虫的毒力均无显着变化。总体看,Ecm33对产孢和多胁迫抗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在球孢白僵菌和罗伯茨绿僵菌之间存在胁迫反应类型和程度上的差异。胞壁合成蛋白磷酸酶Ssd1的功能比较Ssd1是分布于细胞质中具有RNA结合区域和核糖核酸外切酶催化区域的功能蛋白,参与真菌细胞完整性、生命周期及致病性的调控。球孢白僵菌和罗伯茨绿僵菌中分别存在Ssdl的同源基因Bbssdl和Mrssdl。胶体金免疫定位证明二者分布在宿主菌的细胞质中。通过构建单基因敲除株和多表型分析,发现Bbssd1和Mrssdl参与真菌的生长、细胞分化、产孢的调控,并且影响分生孢子活力,因为二者的分生孢子产量显着下降,孢子萌发较缓慢。在多胁迫反应中,ΔBbssdl和ΔMrssdl表现出对胞壁干扰、氧化、高渗、杀菌剂、高温及UV-B辐射的高度敏感性,对斜纹夜蛾和黄粉虫的毒力也显着下降。两个敲除株的胞壁完整性均受到损伤,在凝集素标记反应中突变株细胞壁组分与野生株差异显着,但二者影响胞壁组分的内在机制却不相同,表现为凝集素标记反应的结果方向相反。关联基因转录水平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两个突变株胞壁成分的不同变化。因此,球孢白僵菌和罗伯茨绿僵菌的Ssd1均参与调控一些胞壁成份的合成,因而对胞壁完整性、真菌抗逆力及致病力具有重要意义。WSC结构蛋白的功能分析WSC (water-soluble carbohydrate)结构域是广泛存在于真菌跨膜蛋白中的特殊结构,由8个以上半胱氨酸残基组成,主要分布在CWI信号通路上游应激响应元件WSC蛋白家族中,也存在于β-1,3-外切葡聚糖酶等蛋白中。在已注释的球孢白僵菌的基因组中有13个包含WSC结构域的蛋白,命名为Wsc1-13。通过构建各WSC蛋白的单基因缺失突变株及多表型分析,发现这13个WSC蛋白对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和细胞功能十分重要。其中,Wsc1、Wsc2和Wsc4主要影响真菌的生长,Wsc3和Wsc4还参与调控产孢。各突变菌株对荧光增白剂、刚果红、SDS以及咖啡因的胁迫均表现高度敏感,大多数WSC蛋白还参与调控抗氧化、耐高渗、抗金属离子、抗杀菌剂以及耐碱性环境的胁迫反应,而且各蛋白间既有部分功能性重叠又存在多样性变化。不仅如此,Wsc2-5和Wsc8对球孢白僵菌的耐高温能力具有显着贡献,而所有13个敲除株耐UV-B紫外辐射的能力均显着下降。在对大蜡螟的毒力测定中,除Awsc6和△wsc12之外的敲除株经体壁侵染的毒力也显着下降,但经血腔注射侵染的毒力都不受到显着影响,说明大多数WSC蛋白在球孢白僵菌侵入寄主体壁的过程中发挥着生物学作用。

刘迦南[6](2019)在《基于图像识别的烟草夜蛾科主要害虫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全球35%的烟草产出和32%的烟草销售均在我国。烟草行业正在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逐年提高,连续多年纳税额超过万亿,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然而每年因为病虫害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两种害虫棉铃虫和烟青虫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两者仅在烟草上稳定共存,属近缘物种且人眼不易区分。针对这两种昆虫成虫和蛹的特点,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展开烟草害虫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该方法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识别出待检验害虫,有利于我国烟草产业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烟草害虫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室内人工饲养两种烟草害虫,利用工业相机采集棉铃虫和烟青虫的成虫图像,对采集后的图像进行了直方图均衡化、均值滤波等预处理,提高了原始图像的对比度和强化边缘细节信息等。利用工业相机、单反相机等分别对蛹采集图像,确定最佳采集设备。(2)烟草害虫图像的分割。分别对图像进行RGB颜色空间和HSI颜色空间的转换,分析结果表明,成虫图像在S通道更利于分割,采用OTSU方法、直方图阈值法等分别对图像进行分割,结果表明直方图阈值法分割效果最佳。针对目标图像的噪声和内部孔洞,进行形态学处理和孔洞填充得到单一目标图像,以利于图像特征提取。蛹期R通道图像效果良好,可直接用于下一步特征提取。(3)烟草害虫图像的特征提取。通过研究棉铃虫和烟青虫成虫图像的颜色、纹理、形态等特征,对成虫RGB图像提取颜色矩特征、对其B通道图像提取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和差分统计矩阵的纹理特征以及七阶不变矩形态特征,形成一个36维的图像特征空间。分析两种害虫蛹期图像在纹理上的差异,提取其R通道的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形成16维的图像特征空间。(4)烟草害虫图像的特征优化和分类。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成虫图像原始特征空间进行了优化降维,选择出B通道二阶矩、G通道三阶矩等15个优化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作为最终分类判别工具。样本集中成虫图像共400张,每种100张,其中280张用于训练,120张用于测试;蛹期图像共280张,每种70张,其中200张用于训练,80张用于测试。针对两类四种成虫进行分类判别,识别率达到了95.83%,较优化前提高2.5%,时间效率提高32.47%;针对两类害虫雌雄蛹进行分类判别,棉铃虫和烟青虫雌雄蛹的识别率分别达到82.5%和87.5%。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对烟草害虫成虫分类及雌雄判别是有效的,对蛹期雌雄分类是可行的。

李翰鹏[7](2020)在《二化螟和褐飞虱为害诱导型水稻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认为植物与植食性昆虫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复杂但极精巧的防御反应,用以抵御昆虫的为害。其中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号途径和绿叶挥发性物质途径(green leaf volatiles,GLVs)是植物防御反应的核心。丙二烯氧化物合酶(allene oxide synthase,AOS)与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ydroperoxide lyase,HPL)可以催化相同底物分别生成JA与GLVs,AOS与HPL应对不同昆虫为害表现出很高的特异性,影响JA与GLVs的生成量,进而决定植物防御反应的特异性。但目前,有关AOS与HPL基因对害虫为害应答机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克隆水稻AOS及HPL基因的启动子,探究两种启动子对刺吸式口器昆虫褐飞虱与咀嚼式口器昆虫二化螟的应答模式,利用启动子5’端渐次缺失、GUS活性测定、GUS组织化学染色、启动子抗虫活性测定等方法,鉴定AOS及HPL启动子中对褐飞虱与二化螟为害产生应答的功能区域。从启动子结构层面解析AOS及HPL基因对害虫为害的应答机制,揭示水稻对不同口器害虫做出特异防御反应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用克隆的启动子功能片段驱动抗虫基因,探索这些启动子在抗虫育种上的应用潜能。本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OsHPL2受二化螟为害诱导高表达,机械损伤、稻飞虱为害和激素(茉莉酸、水杨酸、脱落酸)处理不能诱导其表达;分离克隆的Os HPL2全长启动子位于Os HPL2翻译起始位点ATG(+1)至上游2009 bp;用全长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并克隆到表达载体DX2181上(PHPL2)转化中花11,用GUS活性定量测定、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和q RT-PCR检测启动子诱导表达活性,结果表明:PHPL2受二化螟为害后,在叶鞘表达活性升高,但是不受褐飞虱为害、机械损伤诱导表达;为了鉴定PHPL2中的二化螟为害应答元件,将PHPL2从5’端渐次缺失,并转化中花11,缺失突变体的GUS活性分析结果证明:-1452至-1213、-903至-624和-376至-176区域存在二化螟为害诱导正调控元件,其中-903至-624区域活性最高;将这3个正调控区域融合并连接min 35S(P2R123-min 35S),1个-903至-624拷贝加min 35S(P2R2-min 35S)、2个-903至-624拷贝加min 35S(P2DR2-min 35S)、3个-903至-624拷贝加min 35S(P2TR2-min 35S),全长启动子(P2)和上述4种启动子分别驱动cry1C表达,并转化中花11,发现P2、P2R123-min 35S和P2TR2-min 35S转基因植株中的Cry1C诱导表达能力最强、二化螟初孵幼虫死亡率最高;农艺性状分析结果显示:P2、P2R123-min 35S和P2TR2-min 35S的种子结实率和单株产量与野生型中花11没有显着差异。2.OsAOS1受褐飞虱为害诱导高表达,机械损伤、二化螟为害和激素(茉莉酸、水杨酸、脱落酸)处理不能诱导其表达;分离克隆的Os AOS1全长启动子位于Os AOS1翻译起始位点ATG(+1)至上游1889 bp;用全长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并克隆到表达载体DX2181上(PAOS1)转化中花11,用GUS活性定量测定、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和q RT-PCR检测启动子诱导表达活性,结果表明:PAOS1受褐飞虱取为害后,在叶鞘表达活性升高,但是不受二化螟为害、机械损伤诱导表达;为了鉴定PAOS1中的褐飞虱为害应答元件,将PAOS1从5’端渐次缺失,并转化中花11,缺失突变体的GUS活性分析结果证明:-1573至-1312、-979至-647和-426至-181区域存在褐飞虱为害诱导正调控元件,其中-1573至-1312区域活性最高;酵母单杂交、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800至-758区域可与LOC_Os01g1227蛋白结合,-274至-181区域可与LOC_Os03g62790蛋白结合,因此,LOC_Os01g1227和LOC_Os03g62790两个蛋白可能参与褐飞虱为害诱导Os AOS1的表达调控。小结:1.Os HPL2基因启动子具有二化螟为害诱导表达特性,内部含有3个二化螟为害正调控功能区域;当二化螟为害后,Os HPL2全长启动子及其正调控区域驱动cry1C的转基因植株,能够被诱导产生高杀虫活性,并且不影响种子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因此,Os HPL2全长启动子及其正调控区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Os AOS1基因启动子具有褐飞虱为害诱导表达特性含有3个褐飞虱为害诱导正调控功能区域;已鉴定出两个与正调控区域结合的蛋白。Os AOS1基因启动子的3个正调控区域的应用潜能有待进一步验证,正调控区域与蛋白的互作及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婧[8](2013)在《中国木蠹蛾科14种昆虫的DNA条形码研究》文中提出木蠹蛾科Cossidae,属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本科种类相对较少,但大都是经济上非常重要的昆虫。基于形态特征的传统鉴定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许多困难。本研究将DNA条形码技术首次应用于木蠹蛾科昆虫,利用658bp的线粒体COⅠ片段对8属14种木蠹蛾进行物种识别及亲缘关系探讨。结果表明,基于COⅠ片段的DNA条形码在木蠹蛾科内具有良好通用性,对木蠹蛾科昆虫的物种识别率达85.7%;系统发育树明显分为木蠹蛾亚科Cossinae和豹蠹蛾亚科Zeuzerinae两个主要分支,拓扑结构所支持的属间亲缘关系,与形态分类研究结论一致。此外,本研究利用COⅠ、COⅡ、Cyt b三个基因片段探讨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hippophaecolus和榆木蠹蛾H.vicarius之间的亲缘进化关系,结果表明二者的遗传分化程度仅为种内分化水平。本研究为木蠹蛾科实现快速物种鉴定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

李晓红[9](2016)在《大豆组成与诱导抗性互作对斜纹夜蛾及其寄生蜂适合度特征和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在与植食性昆虫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抗性机制,包括组成抗性(constitutive resistance)和诱导抗性(induced resistance)。植物的虫害诱导抗性具有非常重要的适应性意义,不仅会直接影响当前取食为害的植食性昆虫,并能影响下一时段为害的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本学位论文以组成抗性水平不同的大豆品种为模式植物,采用多种取食方式诱导其抗性,观察两类抗性互作如何影响寄主斜纹夜蛾及其寄生性斑痣悬茧蜂的个体发育和生殖参数以及寄生蜂的搜寻行为。具体针对以下科学问题展开研究:(1)大豆组成抗性对斜纹夜蛾及其寄生蜂的生活史特征和寄主搜寻行为有何影响?(2)大豆组成抗性与不同口器昆虫取食诱导抗性互作,对大豆叶片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动态以及斜纹夜蛾幼虫解毒酶和蛋白酶系活性有何影响?(3)大豆组成抗性与不同口器昆虫取食诱导抗性互作,对斜纹夜蛾幼虫及其寄生蜂生活史特征有何影响?(4)大豆组成抗性与根部线虫侵染诱导抗性互作,对斜纹夜蛾幼虫及其寄生蜂生活史特征有何影响?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大豆组成抗性对斜纹夜蛾幼虫取食及食物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揭示大豆组成抗性对斜纹夜蛾幼虫营养生态学特征的影响,随机选取7种组成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饲喂斜纹夜蛾4龄幼虫,测定取食和营养利用效率参数。从两方面分析了大豆品种的影响:一是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幼虫取食和营养利用效率变异程度的影响;二是用方差分析模型探究食物利用效率系数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对幼虫的食物利用量和终虫体重的变异程度影响很小;但斜纹夜蛾幼虫各项营养效应参数在大豆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大豆品种的抗性影响幼虫的营养利用效率,取食高抗大豆的幼虫各项营养效应指标均很低,表明高抗大豆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发育;取食低抗大豆的幼虫各项营养效应指标均较高,表明低抗大豆有利于幼虫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说明,大豆品种可能通过影响斜纹夜蛾幼虫的取食及食物利用效率表现出抗虫性。2大豆组成抗性对斑痣悬茧蜂生活史特征变异程度的影响为摸清不同组成抗性的大豆品种对寄生蜂生活史特征的影响,从众多大豆品种中随机选取了 7个对斜纹夜蛾幼虫抗虫程度不同的大豆品种,测试7种大豆对斑痣悬茧蜂生长发育参数和生殖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抗虫程度不同的大豆品种间寄生蜂的存活率和产卵量变异程度较大,但寄生蜂的幼虫发育时间和成虫体型大小变异程度较小。此外,寄生蜂的存活率和产卵量的变异程度还随寄主斜纹夜蛾幼虫的龄期的不同而异,当寄主为4龄幼虫时,寄生蜂存活率的变异程度明显比寄主为2龄幼虫的寄生蜂大,但寄生蜂产卵量的变异程度明显比寄主为2龄幼虫的寄生蜂小。研究结果说明,大豆品种抗虫性对高营养级的寄生蜂不同生活史特征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该影响取决于寄主品质。3植食性昆虫取食诱导大豆对叶片中胰蛋白酶抑制剂动态的影响为探究取食方式不同的植食性昆虫取食诱导大豆后,对叶片中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影响,选用三种组成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分别被甜菜夜蛾幼虫和大豆蚜取食以诱导其抗性。结果表明,随着甜菜夜蛾幼虫取食叶片面积的增加,叶片中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取食叶面积为30%时,叶片中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最高。随着甜菜夜蛾幼虫和大豆蚜取食时间的延长,叶片中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波动复杂,但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甜菜夜蛾幼虫取食第4-5天、大豆蚜取食第5天时,叶片中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最高。研究结果说明,植食性昆虫以不同方式取食大豆可诱导其叶片中胰蛋白酶抑制剂表现出不同的动态格局。4虫害诱导大豆抗性对斜纹夜蛾幼虫解毒酶系和蛋白酶系的影响为探究大豆的组成抗性和虫害诱导抗性对斜纹夜蛾幼虫解毒酶系和蛋白酶系的影响,选取了三种组成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分别被甜菜夜蛾幼虫和大豆蚜取食以诱导其抗性。首先,初孵斜纹夜蛾幼虫分别取食各处理大豆到2龄幼虫后,测定其解毒酶系和中肠蛋白酶系的活力;其次,选取刚蜕皮为4龄且饥饿处理24 h后的斜纹夜蛾幼虫,分别取食各处理大豆3、6、9、12、24、36、48、72 h后,测定其中肠解毒酶系和蛋白酶系的活力。结果表明,斜纹夜蛾2龄幼虫取食被两种昆虫诱导的大豆后,解毒酶系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被激活,但细胞色素P450被抑制;中肠蛋白酶系中的总蛋白酶、弱碱性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均被抑制,仅强碱性胰蛋白酶被激活。斜纹夜蛾4龄幼虫取食被两种昆虫诱导的大豆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活力在前24 h波动幅度较大,然后活力均呈平稳上升的趋势;细胞色素P450活力随幼虫取食时间延长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总蛋白酶活力在前12 h被激活,随后就呈下降的趋势;中肠弱碱性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活力随幼虫取食时间延长波动幅度较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稳定的趋势;强碱性胰蛋白酶活力的波动较为复杂,在甜菜夜蛾幼虫取食诱导的大豆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大豆蚜诱导的大豆上呈现先下降后又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说明,大豆组成抗性水平和虫害诱导抗性影响了斜纹夜蛾幼虫的解毒酶和蛋白酶系,两种酶系的活性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时间动态格局。5大豆组成抗性与虫害诱导抗性对斜纹夜蛾和斑痣悬茧蜂发育表现的影响为探究大豆组成抗性和虫害诱导抗性对斜纹夜蛾及其寄生蜂斑痣悬茧蜂适合度相关发育参数的影响,选取了组成抗性水平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分别被甜菜夜蛾幼虫和大豆蚜取食以诱导其抗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和大豆蚜取食诱导的大豆对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和成虫体重产生不利影响,这一不利影响在高抗大豆品种和甜菜夜蛾取食诱导后的大豆上表现的更为明显。甜菜夜蛾和大豆蚜取食诱导的大豆对斑痣悬茧蜂的适合度产生不利影响:延长发育时间、降低存活率以及终身产卵量;但影响程度随大豆组成抗性水平的不同而变化,与蚜虫取食诱导相比,甜菜夜蛾取食诱导组成抗性较低和中等的大豆后对寄生蜂发育的不利影响更大;甜菜夜蛾或蚜虫取食诱导高抗大豆后对寄生蜂适合度的影响差异不显着。研究结果说明,大豆组成抗性和虫害诱导抗性可互作对斜纹夜蛾及其寄生蜂适合度产生不利影响。6根部线虫侵染诱导大豆抗性对斜纹夜蛾和斑痣悬茧蜂发育表现的影响为探究植物根系被为害所诱导的植物抗性对地上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影响,本试验选用三种组成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分别被大豆胞囊线虫侵染根部后,观察根系诱导抗性对食叶斜纹夜蛾幼虫及其寄生蜂斑痣悬茧蜂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侵染为害大豆根部对斜纹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成虫体重具有不利影响,但影响程度随大豆组成抗性的不同而异,相比于低抗和中抗大豆,对高抗大豆所诱导的抗性对斜纹夜蛾生活史特征的不利影响更大。线虫侵染大豆根部所诱导的抗性对斑痣悬茧蜂适合度有显着的不良影响,表现为发育时间延长、成虫体型减小、存活率和生殖力均降低;而且影响程度随大豆组成抗性的不同而异。本研究说明,大豆组成抗性以及根系被为害所诱导的植物抗性可互作影响地上部植食性昆虫及其寄生蜂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表现。7大豆抗虫性对斑痣悬茧蜂的寄主斑块搜寻行为的影响为探究植物抗虫性和其他因素互作对寄生蜂搜寻行为的影响,设置大豆品种(低抗、高抗)、斑块是否被搜寻和寄生蜂搜寻经历(有、无)等3因素、2水平的析因实验设计,观察寄生蜂在寄主斑块上的搜寻时间特征,分析影响寄生蜂飞离寄主斑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斑痣悬茧蜂在低抗大豆上飞离寄主斑块的倾向高于在高抗大豆上的;在被同类蜂搜寻过的斑块上的飞离倾向高于未被同类蜂搜寻过的斑块;具有搜寻经历的寄生蜂斑块飞离倾向高于无搜寻经历的寄生蜂。此外,有搜寻经历的寄生蜂斑块驻留时间均短于无搜寻经历的蜂。大豆品种和斑块是否被搜寻、斑块是否被搜寻和寄生蜂有无搜寻经历对寄生蜂刺扎寄主次数有显着的互作影响,在大豆抗性较强的品种上,若斑块没被搜寻过,无搜寻经历的寄生蜂的刺扎寄主次数明显低于有搜寻经历的寄生蜂,若斑块被同类蜂搜寻过,则相反;无搜寻经历的寄生蜂在两种斑块内的刺扎寄主次数无差异,有搜寻经历的寄生蜂,在未被搜寻过的斑块内的刺扎寄主次数高于被搜寻过的斑块内;在大豆抗性较弱的品种上,在两种斑块内,无搜寻经历的寄生蜂和有搜寻经历的寄生蜂的刺扎寄主次数无差异,两种寄生蜂在未被搜寻过的斑块内的刺扎寄主次数高于被搜寻过的斑块内。根据研究结果推断,大豆品种的抗虫性可与寄生蜂相关行为特征互作影响斑痣悬茧蜂的寄主搜寻行为。

赵丽[10](2021)在《三株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抑菌活性测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文中提出白僵菌属(Beauveria)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菌,在农林病虫害生物防治中应用广泛。本论文研究了白僵菌属常见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不同菌株代谢产物的杀虫、抑菌活性,并对各菌株代谢产物进行了GC/MS/MS分析,为开发利用白僵菌代谢产物资源提供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研究根据死亡率、致死中时等指标比较不同白僵菌菌株代谢产物对鞘翅目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幼虫和半翅目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成虫的活性。结果表明:布氏白僵菌菌株Bb05代谢产物对两种昆虫均显示出较高的杀虫活性。2、白僵菌代谢产物物的抑菌活性研究根据菌落直径、菌丝生长抑制率等指标比较不同白僵菌菌株代谢产物对黄瓜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活性。结果表明:布氏白僵菌菌株Bb05代谢产物对黄瓜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3、白僵菌代谢产物的GC/MS/MS分析利用GC/MS/MS对3株白僵菌菌株Bb04、Bb05、Bb07代谢产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3株白僵菌菌株代谢产物中存在烷烃类15种、醇类11种、酯类10种、含氮有机物4种、酮类3种、酚类2种、醛类1种、醚类1种、酸类1种,共计9类,48种化合物。白僵菌菌株Bb04、Bb05共同拥有化合物11种,白僵菌菌株Bb04、Bb07共同拥有化合物17种,白僵菌菌株Bb05、Bb07共同拥有化合物15种。从3株白僵菌菌株Bb04、Bb05、Bb07代谢产物中,分别检测到30、21、32种化合物。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正三十二烷、正二十一烷、2,3-丁二醇等化合物的相对百分比含量较高。

二、国家重点保护的两种昆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重点保护的两种昆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两性生命表和年龄-阶段捕食率的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西花蓟马和南方小花蝽生命表测定
        1.2.1 西花蓟马生命表测定
        1.2.2 南方小花蝽生命表测定
    1.3 南方小花蝽发育期取食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1.4.1 生命表计算
        1.4.2 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预测
        1.4.3 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捕食率分析
2 结果
    2.1 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发育历期
    2.2 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存活率
    2.3 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繁殖力
    2.4 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种群参数
    2.5 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期望寿命
    2.6 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增长预测
    2.7 南方小花蝽全龄期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量
3 讨论
4 结论

(2)芦苇不同发育阶段对昆虫取食压力变化响应的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植物对昆虫取食的防御策略
    2 植物对不同昆虫取食和压力变化的防御响应策略
    3 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昆虫取食的防御策略的变化
    4 植物代谢组学在"植物-昆虫"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5 芦苇及其植食性昆虫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芦苇代谢组学分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1.3 样品制备
        1.4 GC/MS色谱及质谱条件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干燥方法对芦苇代谢组的影响
        2.2 不同干燥方法对芦苇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芦苇对不同昆虫取食压力变化的代谢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芦苇的种植
        1.2 昆虫的采集和饲养
        1.3 取食处理和样品采集
        1.4 样品制备和GC/MS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出的代谢物组成
        2.2 两种昆虫取食对芦苇代谢组的影响
        2.3 芦苇不同组织代谢物对两种昆虫取食的响应
    3 讨论
        3.1 芦苇代谢组对不同昆虫取食和压力变化的响应
        3.2 芦苇代谢物对不同昆虫取食和压力变化的响应
        3.3 两种昆虫取食对芦苇代谢物的交互作用影响
第四章 芦苇不同发育阶段对昆虫取食的响应策略
    1 材料与方法
        1.1 芦苇的种植
        1.2 昆虫的采集和饲养
        1.3 取食处理和样品采集
        1.4 样品制备和GC/MS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出的代谢物组成
        2.2 两种昆虫取食对不同发育阶段芦苇代谢组的影响
        2.3 不同发育阶段芦苇代谢物对昆虫取食的响应差异
    3 讨论
        3.1 不同发育阶段芦苇代谢组对昆虫取食的响应
        3.2 不同发育阶段芦苇的代谢物对昆虫取食的响应
        3.3 不同发育阶段芦苇对昆虫取食压力变化的响应
第五章 取食诱导的芦苇代谢响应对昆虫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芦苇的种植
        1.2 昆虫的采集和饲养
        1.3 昆虫诱导取食处理实验
        1.4 昆虫幼虫发育实验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芦毒蛾取食诱导的芦苇响应对芦毒蛾发育的影响
        2.2 大狭长蝽取食诱导的芦苇响应对大狭长蝽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不同干燥方法对芦苇代谢组分析的影响
        1.2 芦苇对不同昆虫取食压力变化的代谢响应
        1.3 芦苇不同发育阶段对昆虫取食的响应策略
        1.4 取食诱导的芦苇代谢响应对昆虫发育的影响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昆虫病原真菌对蚜虫的田间防效及与异色瓢虫的联合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昆虫
        2.1.3 PDA培养基制备
        2.1.4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两种昆虫病原真菌对不同虫态异色瓢虫的侵染能力测定
        2.2.1 孢悬液配置
        2.2.2 两种真菌对异色瓢虫卵的室内生物测定
        2.2.3 两种真菌对异色瓢虫幼虫的室内侵染测定
        2.2.4 两种真菌对异色瓢虫蛹的室内侵染测定
        2.2.5 两种真菌对异色瓢虫成虫的室内侵染测定
    2.3 玫烟色虫草与昆虫天敌异色瓢虫联合防治甘蓝蚜效果检测
        2.3.1 孢悬液配制
        2.3.2 人工气候室的自然环境模拟
        2.3.3 玫烟色虫草与异色瓢虫二龄幼虫对甘蓝蚜的联合防治
    2.4 Bb202 菌株和Ifu13a菌株对棉蚜的田间防效及影响因素
        2.4.1 孢悬液配置
        2.4.2 两种菌株对棉蚜的田间防治试验设计
        2.4.3 试验地设置
        2.4.4 田间喷药时间
        2.4.5 田间喷雾量监测及防效调查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昆虫病原真菌对异色瓢虫的致病力
        3.1.1 两种不同昆虫病原真菌对不同虫态异色瓢虫侵染的形态学观察
        3.1.2 玫烟色虫草Ifu13a菌株对不同虫态异色瓢虫的致病性
        3.1.3 球孢白僵菌Bb202对异色瓢虫不同虫态的致病性
    3.2 玫烟色虫草与异色瓢虫对甘蓝蚜的协同控制
        3.2.1 人工气候室智能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温湿度测定
        3.2.2 玫烟色虫草Ifu13a菌株对甘蓝蚜的独立防治效果
        3.2.3 昆虫天敌瓢虫与玫烟色虫草对甘蓝蚜的联合控制作用
    3.3 两种昆虫病原真菌对棉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3.3.1 田间防治时期自然环境中的气象因子监测
        3.3.2 田间防治试验的喷雾量监测
        3.3.3 两种昆虫病原真菌对棉蚜田间防治的侵染观察
        3.3.4 两种昆虫病原真菌对棉蚜防治的剂量效应
        3.3.5 环境湿度调控对棉蚜田间防治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4.1 昆虫病原真菌与天敌昆虫异色瓢虫的协同作用
    4.2 两种昆虫病原真菌对棉蚜的田间应用潜力及影响因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球孢白僵菌与两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甜菜夜蛾的联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2球孢白僵菌与甲氧虫酰肼、氟铃脲的生物相容性试验
    1.3球孢白僵菌和氟铃脲、甲氧虫酰肼的最佳混配试验
    1.4组织病理扫描电镜观察
    1.5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球孢白僵菌与甲氧虫酰肼、氟铃脲的生物相容试验
    2.2甜菜夜蛾幼虫经氟铃脲、甲氧虫酰肼及球孢白僵菌处理后的外部症状
    2.3球孢白僵菌和氟铃脲、甲氧虫酰肼的联合毒力
    2.4扫描电镜观察
3讨论

(5)胞壁完整性相关的20个信号转导与效应蛋白的功能分析及其与昆虫病原真菌生防潜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生防真菌胞壁完整性与抗逆性状关联的研究现状
    1.1 生防真菌的抗逆生物学
    1.2 真菌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
        1.2.1 葡聚糖
        1.2.2 几丁质
        1.2.3 胞壁蛋白质
    1.3 真菌细胞壁完整性信号通路
        1.3.1 CWI信号通路的膜传感器
        1.3.2 组成CWI信号通路的MAPK蛋白激酶
        1.3.3 CWI信号通路的激活
    1.4 展望
2 球孢白僵菌细胞壁完整性信号通路级联激酶的功能解析
    2.1 材料
        2.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2.1.2 试剂及试剂盒
    2.2 方法
        2.2.1 DNA 提取
        2.2.2 RNA提取及反转录
        2.2.3 Bck1、Mkk1和Slt2的基因克隆与蛋白序列分析
        2.2.4 Bck1、Mkk1和Slt2单基因敲除/回补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2.2.5 基因敲除和回补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2.2.6 菌落生长、产孢量及分生孢子活力检测
        2.2.7 不同类型的胁迫反应测定
        2.2.8 生物测定
        2.2.9 表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测定
        2.2.10 各敲除株胞壁受损程度的检测
        2.2.11 胞内甘露醇和海藻糖含量的检测
        2.2.12 各敲除株Hog1磷酸化水平的测定
        2.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ck1、Mkk1和Slt2的基因及其蛋白序列特征
        2.3.2 球孢白僵菌Bck1、Mkk1和Slt2的缺失及回补菌株鉴定
        2.3.3 Bck1、Mkk1和Slt2对生长、产孢及孢子活力的调控作用
        2.3.4 球孢白僵菌Bck1、Mkk1和Slt2调控细胞壁完整性
        2.3.5 球孢白僵菌Bck1、Mkk1和Slt2参与调控高渗反应
        2.3.6 Bck1、Mkk1和Slt2参与球孢白僵菌生防潜能的调控
        2.3.7 Bck1、Mkk1和Slt2参与调控球孢白僵菌胞内甘露醇和海藻糖的代谢
    2.4 讨论
3 两种昆虫病原真菌中GPI锚定蛋白Ecm33的功能比较
    3.1 材料
        3.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3.1.2 试剂及试剂盒
    3.2 方法
        3.2.1 Bbecm33和Mrecm33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2.2 Bbecm33和Mrecm33的转录动态分析
        3.2.3 Bbecm33和Mrecm33的亚细胞定位
        3.2.4 Bbecm33和Mrecm33的敲除/回补株构建
        3.2.5 菌落生长及产孢量测定
        3.2.6 分生孢子表面糖分子抗原表位变化的测定
        3.2.7 分生孢子内甘露醇和海藻糖含量的测定
        3.2.8 各菌株对化学胁迫敏感性的测定
        3.2.9 各菌株生防潜能的测定
        3.2.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球孢白僵菌和罗伯茨绿僵菌Ecm33同源蛋白的序列特征
        3.3.2 野生株中Bbecm33和Mrecm33的转录特征
        3.3.3 Bbecm33和Mrecm33的亚细胞定位
        3.3.4 Bbecm33和Mrecm33的缺失对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3.5 Bbecm33和Mrecm33影响分生孢子表面组分和孢内物质积累
        3.3.6 Bbecm33和Mrecm33对抗逆性状及毒力的影响
    3.4 讨论
4 两种昆虫病原真菌中胞壁合成蛋白磷酸酶Ssd1的功能比较
    4.1 材料
        4.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4.1.2 试剂及试剂盒
    4.2 方法
        4.2.1 Bbssd1和Mrssd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2.2 Bbssd1和Mrssd1的胶体金免疫定位
        4.2.3 Bbssd1和Mrssd1的转录动态分析
        4.2.4 Bbssd1和Mrssd1的敲除/回补株构建
        4.2.5 表型分析
        4.2.6 胞壁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4.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bssd1和Mrssd1的序列结构、基因转录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4.3.2 Bbssd1和Mrssd1的缺失影响生长、产孢及孢子活力
        4.3.3 Bbssd1和Mrssd1的缺失影响抗逆性状和毒力
        4.3.4 Bbssd1和Mrssd1的缺失影响分生孢子壁结构和孢内小分子溶质累积
    4.4 讨论
5 球孢白僵菌13种含WSC结构域蛋白的功能比较
    5.1 材料
        5.1.1 菌株和试剂
    5.2 方法
        5.2.1 球孢白僵菌WSC蛋白的序列分析
        5.2.2 wsc1~13基因的转录动态分析
        5.2.3 wsc1~13的敲除/回补株构建
        5.2.4 表型分析
        5.2.5 表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球孢白僵菌WSC蛋白序列特征及其基因的转录特征
        5.3.2 球孢白僵菌WSC结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5.3.3 表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
    5.4 讨论
6 结语
参考文献
Summary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6)基于图像识别的烟草夜蛾科主要害虫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技术路线
        1.3.1 棉铃虫和烟青虫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烟草害虫图像的采集与处理
    2.1 样本培育及图像采集
        2.1.1 饲养材料及工具
        2.1.2 成虫图像的采集
        2.1.3 蛹期图像的采集
    2.2 图像增强及结果分析
        2.2.1 直方图均衡化
        2.2.2 均值滤波
        2.2.3 中值滤波
    2.3 三种图像增强方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烟草害虫的图像分割
    3.1 图像分割与颜色空间
        3.1.1 图像分割的定义
        3.1.2 RGB颜色空间
        3.1.3 RGB与 HSI颜色空间变换
    3.2 烟草害虫图像分割的方法
        3.2.1 最大类间差法
        3.2.2 区域生长法
        3.2.3 直方图阈值分割法
        3.2.4 三种图像分割方法分析
    3.3 去噪声和孔洞填充
    3.4 本章小结
4 烟草害虫图像的特征提取
    4.1 成虫图像的颜色和形态特征提取
        4.1.1 基于颜色矩的颜色特征提取
        4.1.2 基于七阶不变矩的形态特征提取
    4.2 成虫和蛹期图像的纹理特征提取
        4.2.1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
        4.2.2 基于差分统计矩阵的纹理特征
    4.3 特征提取结果及归一化
    4.4 本章小结
5 烟草害虫图像特征优化和识别分类
    5.1 模拟退火算法
        5.1.1 算法原理
        5.1.2 模拟退火算法实现步骤
        5.1.3 算法实现参数分析
    5.2 支持向量机分类研究
        5.2.1 模式识别分类方法
        5.2.2 SVM理论基础
        5.2.3 基于K-CV的 SVM参数寻优
    5.3 成虫和蛹期的判别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7)二化螟和褐飞虱为害诱导型水稻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1.1 植物对昆虫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对昆虫防御反应的类型
        1.1.2 引起植物抗虫反应的激发子
        1.1.3 植物对咀嚼式口器昆虫防御反应的机理
        1.1.4 植物对刺吸式口器昆虫防御反应的机理
        1.1.5 植物针对咀嚼式与刺吸式口器昆虫防御反应的差异
        1.2 水稻对昆虫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
        1.2.1 水稻主要害虫及其为害
        1.2.2 二化螟简介
        1.2.3 褐飞虱简介
        1.2.4 水稻对二化螟及褐飞虱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
        1.3 丙二烯氧化物合酶及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丙二烯氧化物合酶的研究进展
        1.3.2 水稻丙二烯氧化物合酶的研究进展
        1.3.3 植物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1.3.4 水稻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1.4 启动子的概述
        1.4.1 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
        1.4.2 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
        1.5 植物启动子的类型
        1.5.1 诱导型启动子
        1.5.2 组成型启动子
        1.5.3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1.5.4 人工合成启动子
        1.6 启动子研究常用方法与技术
        1.6.1 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1.6.2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检测
        1.6.3 启动子的分离
        1.6.4 启动子表达强度的定量及定性分析
        1.6.5 启动子顺式元件及反式作用因子鉴定分析
        1.7 诱导型启动子分析在植物抗虫机理研究中的作用
        1.8 诱导型启动子分析在植物抗虫应用研究中的作用
    2 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2.1 目的意义
        2.2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水稻中昆虫诱导型启动子克隆及功能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水稻材料
        1.2 供试昆虫
        1.3 菌株及质粒
        1.4 酶及化学试剂
        1.5 主要常用仪器
        1.6 序列分析
        1.7 候选基因信息
        1.7.1 OsHPL2候选基因信息
        1.7.2 OsAOS1候选基因信息
    2 试验方法
        2.1 验证候选基因
        2.1.1 水稻接虫及激素处理
        2.1.2 水稻叶鞘组织RNA抽提及反转录
        2.1.3 Os HPL2及Os AOS1 候选基因表达量检测
        2.2 启动子的克隆、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2.2.1 启动子序列分析
        2.2.2 全长及系列5’端缺失启动子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2.2.3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2.3 转基因植株检测
        2.3.1 转基因植株阳性检测
        2.3.2 转基因植株拷贝数检测
        2.3.3 转基因植株纯合家系检测
        2.4 GUS组织化学染色
        2.5 GUS活性定量测定
        2.5.1 所用试剂配制
        2.5.2 总蛋白的抽提
        2.5.3 总蛋白浓度测定
        2.5.4 GUS活性测定
        2.6 二化螟为害正调控序列驱动cry1C基因功能验证
        2.6.1 二化螟为害正调控序列启动子载体构建
        2.6.2 Cry1C的 ELISA检测
        2.6.3 二化螟初孵幼虫死亡率检测
        2.7 P2、P2R123-min35S、P2TR2-min35S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考查
        2.8 褐飞虱为害正调控序列缺失突变体启动子构建
        2.9 酵母单杂交筛选互作蛋白
        2.10 互作蛋白EGY48酵母菌株“点对点”验证
        2.11 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转化
        2.12 双荧光素酶激活实验
        2.13 P_(AOS1)中与正调控序列互作蛋白的表达模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中二化螟为害诱导启动子P_(HPL2)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3.1.1 二化螟为害诱导候选基因的表达检测
        3.1.2 激素和机械损伤处理下OsHPL2表达检测
        3.1.3 P_(HPL2)转基因植株拷贝数及纯合家系检测
        3.1.4 P_(HPL2) 启动子驱动下,GUS的表达特性
        3.1.5 P_(HPL2)系列缺失启动子转基因植株拷贝数及纯合家系检测
        3.1.6 P_(HPL2)系列缺失启动子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3.1.7 P_(HPL2)及其系列缺失启动子GUS活性定量测定
        3.1.8 P-1452、P-903和P-376对褐飞虱为害的反应
        3.1.9 二化螟为害诱导正调控序列中潜在顺式元件分析
        3.1.10 二化螟幼虫为害不同启动子驱动cry1C转基因水稻的死亡率
        3.1.11 二化螟幼虫为害后,不同启动子驱动cry1C转基因水稻中Cry1C蛋白含量ELISA检测
        3.1.12 不同启动子驱动cry1C转基因水稻对激素和机械损伤的反应
        3.1.13 转基因植株田间农艺性状考查
        3.2 水稻中褐飞虱为害诱导启动子P_(AOS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3.2.1 褐飞虱为害诱导候选基因的表达检测
        3.2.2 激素和机械损伤处理下OsAOS1表达检测
        3.2.3 P_(AOS1)转基因植株拷贝数及纯合家系检测
        3.2.4 P_(AOS1)启动子驱动下,GUS的表达特性
        3.2.5 P_(AOS1)系列缺失启动子转基因植株拷贝数及纯合家系检测
        3.2.6 P_(AOS1)系列缺失启动子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3.2.7 P_(AOS1)及其系列缺失启动子GUS活性定量测定
        3.2.8 P-1573、P-979和P-426对二化螟为害的反应
        3.2.9 褐飞虱为害诱导正调控序列中潜在顺式元件分析
        3.2.10 正调控序列缺失突变体启动子GUS活性定量测定
        3.2.11 筛选与褐飞虱为害诱导正调控序列互作的蛋白
        3.2.12 酵母单杂交验证候选蛋白
        3.2.13 互作蛋白的双荧光素酶激活验证
        3.2.14 互作蛋白受褐飞虱与二化螟为害后表达检测
    4 讨论
        4.1 二化螟与褐飞虱接虫实验方法探讨
        4.2 二化螟为害诱导正调控区域用于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潜力
        4.3 P_(HPL2)和P_(AOS1)可能的诱导表达模式
        4.4 P_(HPL2)和P_(AOS1)中顺式元件分析
        4.5 P_(AOS1)启动子上的结合蛋白
        4.6 昆虫为害诱导型启动子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部分实验操作步骤
    附录 Ⅱ:部分实验图
    附录 Ⅲ:核苷酸序列
    附录 Ⅳ:水稻受二化螟与褐飞虱为害的转录组分析
    附录 Ⅴ:作者简介
致谢

(8)中国木蠹蛾科14种昆虫的DNA条形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1.1.1. DNA条形码的产生及意义
        1.1.2. DNA条形码的原理
        1.1.3. DNA条形码的基因的选定
        1.1.4. DNA条形码工作流程及分析方法
        1.1.5.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类的应用现状
    1.2. 木蠹蛾科分类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2. 木蠹蛾科DNA条形码体系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样品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昆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基因组DNA检测
        2.2.3. COⅠ基因条形码片段的PCR扩增
    2.3. 数据分析
        2.3.1. 序列特征分析
        2.3.2. 系统发育分析
    2.4. 结果分析
        2.4.1. PCR扩增及序列信息
        2.4.2. 遗传距离
        2.4.3. 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分析
        2.4.4. 系统发育树
    2.5. 讨论
        2.5.1. 木蠹蛾科DNA条形码评价
        2.5.2. 木蠹蛾科系统发育关系
        2.5.3. 芳香木蠹蛾可能存在隐种
        2.5.4. 沙棘木蠹蛾与榆木蠹蛾的遗传差异
3. 沙棘木蠹蛾与榆木蠹蛾的遗传进化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样品
        3.1.2. DNA的提取、扩增及测序
        3.1.3.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序列特征
        3.2.2. 遗传距离
        3.2.3. 单倍型分析
        3.2.4. 系统发育树
        3.2.5. HH/HV混合集群变异分子方差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结论
    4.1. 初步建立了木蠹蛾科DNA条形码体系
    4.2. 沙棘木蠹蛾与榆木蠹蛾的遗传分化仅相当于种内水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大豆组成与诱导抗性互作对斜纹夜蛾及其寄生蜂适合度特征和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的防御机制
        1.1.1 植物的组成抗性
        1.1.2 植物的虫害诱导抗性
        1.1.2.1 虫害诱导植物抗性的直接防御表现
        1.1.2.1.1 虫害诱导引起的植物营养成分的变化
        1.1.2.1.2 虫害诱导的植物防御蛋白
        1.1.2.1.3 虫害诱导的有毒次生代谢物
        1.1.2.1.4 虫害诱导植物抗性防御结构的形成
        1.1.2.2 虫害诱导植物抗性的间接防御表现
        1.1.2.2.1 引诱天敌
        1.1.2.2.2 干扰植食性昆虫的行为
        1.1.2.2.3 植物间的化学通讯
        1.1.2.3 虫害诱导植物抗性的特点
    1.2 植物抗虫性与植食性昆虫间的相互作用
        1.2.1 植物的虫害诱导防御信号途径
        1.2.1.1 茉莉酸信号途径
        1.2.1.2 水杨酸信号途径
        1.2.1.3 乙烯信号途径的重要作用
        1.2.1.4 三种信号传导途径间的相互关系
        1.2.1.4.1 茉莉酸与乙烯信号途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2.1.4.2 水杨酸与乙烯信号途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2.1.4.3 水杨酸与茉莉酸途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2.2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有毒次生代谢物的代谢抗性
        1.2.2.1 植食性昆虫中肠蛋白酶系
        1.2.2.2 植食性昆虫中肠解毒酶系
        1.2.2.2.1 羧酸酯酶
        1.2.2.2.2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2.2.2.3 细胞色素P450
    1.3 植物抗性与寄生蜂间的相互作用
        1.3.1 植物虫害诱导挥发物对寄生蜂搜寻行为的影响
        1.3.2 植物虫害诱导化合物对寄生蜂适合度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豆组成抗性对斜纹夜蛾幼虫取食及食物利用效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斜纹夜蛾
        2.1.1.2 供试植物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斜纹夜蛾幼虫的食物利用量和终虫体重在不同大豆间的变异幅度
        2.2.2 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幼虫相对消耗率的影响
        2.2.3 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幼虫相对生长率的影响
        2.2.4 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幼虫近似消化率的影响
        2.2.5 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幼虫食物转化率的影响
        2.2.6 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幼虫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大豆抗虫品种对斑痣悬茧蜂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斑痣悬茧蜂
        3.1.1.2 斜纹夜蛾
        3.1.1.3 供试植物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植食性昆虫取食诱导对大豆叶片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
        4.1.1.2 大豆蚜
        4.1.1.3 供试植物
        4.1.1.4 主要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1.2.1 甜菜夜蛾取食叶面积诱导
        4.1.2.2 甜菜夜蛾取食时间诱导
        4.1.2.3 大豆蚜取食诱导
        4.1.2.4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提取
        4.1.2.5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测定
        4.1.2.6 蛋白质含量测定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甜菜夜蛾幼虫诱导取食叶面积对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影响
        4.2.2 甜菜夜蛾幼虫和大豆蚜取食时间对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虫害诱导大豆抗性对斜纹夜蛾幼虫解毒酶系和蛋白酶系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1.1 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
        5.1.1.2 大豆蚜
        5.1.1.3 供试植物
        5.1.1.4 主要试剂
        5.1.2 试验方法
        5.1.2.1 甜菜夜蛾取食诱导大豆抗性
        5.1.2.2 大豆蚜取食诱导大豆抗性
        5.1.2.3 供试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饲养方法
        5.1.2.4 供试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饲养方法
        5.1.2.5 斜纹夜蛾2龄幼虫中肠解毒酶系酶液的制备
        5.1.2.6 斜纹夜蛾2龄幼虫中肠蛋白酶系酶液的制备
        5.1.2.7 斜纹夜蛾4龄幼虫中肠解毒酶系酶液的制备
        5.1.2.8 斜纹夜蛾4龄幼虫中肠蛋白酶系酶液的制备
        5.1.3 斜纹夜蛾幼虫中肠解毒酶系活力的测定
        5.1.3.1 细胞色素P450活力测定
        5.1.3.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测定
        5.1.3.3 酯酶(EST)活力测定
        5.1.4 斜纹夜蛾幼虫中肠蛋白酶系活力的测定
        5.1.4.1 中肠总蛋白酶活性测定
        5.1.4.2 强碱性胰蛋白酶活性测定
        5.1.4.3 弱碱性胰蛋白酶活性测定
        5.1.4.4 胰凝乳蛋白酶活性测定
        5.1.4.5 蛋白质含量测定
        5.1.5 数据分析
        5.1.5.1 大豆虫害诱导抗性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中肠解毒酶系和蛋白酶系的影响
        5.1.5.2 大豆虫害诱导抗性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中肠解毒酶系和蛋白酶系时间效应动态的影响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豆虫害诱导抗性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解毒酶系的影响
        5.2.1.1 细胞色素P450活性
        5.2.1.2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底物CDNB)
        5.2.1.3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底物DCNB)
        5.2.1.4 羧酸酯酶活性
        5.2.2 大豆虫害诱导抗性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中肠蛋白酶系的影响
        5.2.2.1 总蛋白酶活性
        5.2.2.2 强碱性胰蛋白酶活性
        5.2.2.3 弱碱性胰蛋白酶活性
        5.2.2.4 胰凝乳蛋白酶活性
        5.2.3 斜纹夜蛾4龄幼虫中肠解毒酶系活性对虫害诱导大豆响应的时间动态
        5.2.3.1 细胞色素P450活性
        5.2.3.2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底物为CDNB)
        5.2.3.3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底物为DCNB)
        5.2.3.4 羧酸酯酶活性
        5.2.4 斜纹夜蛾4龄幼虫中肠蛋白酶系活力对虫害诱导大豆响应的时间动态
        5.2.4.1 总蛋白酶活性
        5.2.4.2 强碱性胰蛋白酶活性
        5.2.4.3 弱碱性胰蛋白酶活性
        5.2.4.4 胰凝乳蛋白酶活性
    5.3 讨论
        5.3.1 虫害诱导大豆抗性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解毒酶系的影响
        5.3.2 斜纹夜蛾4龄幼虫中肠解毒酶系活力对虫害诱导抗性响应的时间动态
        5.3.3 虫害诱导大豆抗性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中肠蛋白酶系的影响
        5.3.4 斜纹夜蛾4龄幼虫中肠蛋白酶系活力对虫害诱导抗性响应的时间动态
第6章 大豆组成抗性与虫害诱导抗性对斜纹夜蛾和斑痣悬茧蜂发育表现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1.1 斑痣悬茧蜂
        6.1.1.2 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
        6.1.1.3 大豆蚜
        6.1.1.4 供试植物
        6.1.2 试验方法
        6.1.2.1 甜菜夜蛾取食诱导大豆抗性
        6.1.2.2 大豆蚜取食诱导大豆抗性
        6.1.2.3 大豆的虫害诱导抗性对斜纹夜蛾影响的测定
        6.1.2.4 大豆的虫害诱导抗性对斑痣悬茧蜂影响的测定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表现
        6.2.3 斑痣悬茧蜂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力表现
    6.3 讨论
        6.3.1 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表现
        6.3.2 斑痣悬茧蜂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表现
第7章 根部线虫侵染诱导大豆抗性对斜纹夜蛾和斑痣悬茧蜂发育表现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1.1 斑痣悬茧蜂
        7.1.1.2 斜纹夜蛾
        7.1.1.3 大豆胞囊线虫的采集
        7.1.1.4 大豆胞囊线虫幼虫悬浮液的制备
        7.1.1.5 供试植物
        7.1.2 试验方法
        7.1.2.1 大豆胞囊线虫侵袭大豆根部诱导大豆抗性
        7.1.2.2 大豆胞囊线虫诱导大豆抗性对斜纹夜蛾的影响
        7.1.2.3 大豆胞囊线虫诱导大豆抗性对斑痣悬茧蜂的影响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表现
        7.2.2 斑痣悬茧蜂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力表现
    7.3 讨论
        7.3.1 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表现
        7.3.2 斑痣悬茧蜂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表现
第8章 大豆抗虫性对斑痣悬茧蜂寄主斑块搜寻行为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1.1 斑痣悬茧蜂
        8.1.1.2 斜纹夜蛾
        8.1.1.3 供试植物
        8.1.2 试验方法
        8.1.3 数据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多种因素对斑痣悬茧蜂斑块驻留时间的影响
        8.2.2 多种因素对寄生蜂刺扎寄主次数的影响
    8.3 讨论
全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同类型番茄品种诱导抗性对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昆虫选择性的影响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三株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抑菌活性测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僵菌的研究概况
        1.1.1 白僵菌的分类和地位
        1.1.2 白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制
        1.1.3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活性
        1.1.4 白僵菌在农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1.2 问题和展望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虫源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制备
        2.2.2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活性研究
        2.2.3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白星花金龟幼虫的活性研究
        2.2.4 白僵菌与黄瓜灰霉菌的平板对峙培养
        2.2.5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黄瓜灰霉菌的活性研究
        2.2.6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GC/MS/MS分析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色泽及产量
    3.2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
        3.2.1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活性研究
        3.2.2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白星花金龟幼虫的活性研究
        3.2.3 白僵菌代谢产物对黄瓜灰霉菌的活性研究
    3.3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GC/MS/MS分析
4 讨论
    4.1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4.2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4.3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活性物质分析
        4.3.1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物质分析
        4.3.2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物质分析
        4.3.3 白僵菌代谢产物的其他活性物质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家重点保护的两种昆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两性生命表和年龄-阶段捕食率的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J]. 胡昌雄,范苇,张倩,陈国华,殷红慧,徐天养,杨进波,杨航,吴道慧,张晓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21(13)
  • [2]芦苇不同发育阶段对昆虫取食压力变化响应的代谢组学分析[D]. 潘苏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昆虫病原真菌对蚜虫的田间防效及与异色瓢虫的联合控制作用[D]. 葛银银.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4]球孢白僵菌与两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甜菜夜蛾的联合作用[J]. 胡安岭,田兆丰,高希武,农向群,李永丹.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4)
  • [5]胞壁完整性相关的20个信号转导与效应蛋白的功能分析及其与昆虫病原真菌生防潜能的关系[D]. 陈颖. 浙江大学, 2014(01)
  • [6]基于图像识别的烟草夜蛾科主要害虫分类研究[D]. 刘迦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7]二化螟和褐飞虱为害诱导型水稻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李翰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中国木蠹蛾科14种昆虫的DNA条形码研究[D]. 李婧.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9]大豆组成与诱导抗性互作对斜纹夜蛾及其寄生蜂适合度特征和行为的影响[D]. 李晓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10]三株白僵菌代谢产物的杀虫抑菌活性测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D]. 赵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两种国家重点保护昆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