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水分测试系统简介

电脑水分测试系统简介

一、电脑水份测试系统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彭佳[1](2014)在《500kV SF6断路器的气体微水检测和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输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全面推行,电力系统正逐步由离线检测设备状态向在线监测设备状态方向发展,各类设备的在线监测技术迅猛发展。六氟化硫气体(SF6)作为当今应用于电力设备最理想的绝缘和灭弧介质,在高压开关设备应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六氟化硫含水量的控制是六氟化硫气体应用中一项重要的测试项目,含水量的多少决定了高压开关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需要采用专业的微水测试设备才能精确测量出六氟化硫含水量。目前国内对SF6断路器微水在线监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对SF6断路器内部微水的监测判断出微水的含量,但是所测出的值存在误差。本文设计根据现场500kV变电所的需要,设计出SF6微水密度装置,并实现实时在线监测。SF6微水密度装置主要由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和露点(湿度变送器)组成,在微型处理器中采用本文设计中提出的计算方案,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校验和改进,得出较为精确的SF6断路器微水值,并实时的反映到用户界面,从而能够合理的判断断路器的运行状态。本文设计对高压开关设备中SF6气体微水含量进行在线监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六氟化硫(SF6)在高压设备中的应用,水份对高压开关设备的危害性,说明水份含量控制的重要性,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测量仪器对SF6气体微水的监测方法,提出较为精确的SF6微水密度装置在线监测系统。其次,本文设计通过SF6微水密度装置对设备中的压力,温度,湿度(露点)进行实时监测。采用本文设计中的算法对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校验和改进,再把数据发到上位机,从而能够更加清晰的监测到SF6气体中的含水量,以此判断出对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否有影响。最后,对实际设备中SF6气体进行现场测试,并得出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SF6微水密度在线监测系统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由于排除了因为污染和可能的误操作带来的误差,其精度与可靠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所研究的六氟化硫气体微量水份测量仪,有效的提高了气体中微量水份测量的精度与可靠性,对于提高国内的微量水份测试水平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邓子千[2](2019)在《非饱和土SFG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改进与验证》文中研究指明土体在自然状态下受到温度、大气降雨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其饱和度时常处于变化的状态,这使得天然状态下构成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物质之间的比例并非是恒定不变的。土在湿化或者干燥过程中均会产生变形,土体湿化是诱发地基沉降、边坡失稳、路基沉陷等一系列严重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人们要找到更加安全、经济、可靠的方式预防或处理地基土体中因饱和度的变化而在实际工程产生的工程事故,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认识非饱和土体的应力变形现象随饱和度变化的规律。因此进行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研究对于预防或处理土体因饱和度变化而造成的工程事故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对SFG模型的屈服面进行改进后推导出其相应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并将改进的模型编制成程序。通过对南昌某地红土进行试验,测定了模型验证所需的计算参数。将参数输入模型程序运算,并将运算所得结果与非饱和三轴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模拟非饱和土应力-应变行为的正确性,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在SFG模型的加载湿陷屈服面的基础上,把联合型屈服面的改进方法引入其中,得到一种新的改进屈服面。新的改进的屈服面在拥有光滑连续性的基础上,既具有SFG模型中的加载湿陷屈服面(LC屈服面)的特性,也能够反应BBM模型中提出的吸力增加屈服面(SI屈服面)的特性。在改进屈服面的基础上,基于弹塑性理论框架,推导出相应的弹塑性本构关系。改进后的模型克服了原模型中单一LC屈服面无法描述吸力大于临界饱和吸力值ssat后,吸力增加会产生塑性变形的问题。也简化了双屈服面模型中屈服面的耦合分析,拓宽了SFG模型的适用性。(2)基于弹塑性本构关系的推导成果,利用Matlab数值计算软件对轴对称应力状态下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关系的计算过程进行编程,为模型的可靠性验证计算提供了便捷的方法。(3)使用非饱和土固结直剪仪对南昌某地区的红土进行了模型参数试验,得到了模型计算所需的十一个参数:λvp、κvp、ssat、G、M、m、sc、e0、py0、pyn0、s0,为模型的验证提供了数据保障。(4)通过试验得到了南昌某地区的红土土样的压缩系数λ、回弹系数κ随基质吸力s的变化规律,并与模型预测的参数规律进行对比,两者较为吻合,验证了SFG模型模拟非饱和状态下的红土应力-应变行为的可行性。(5)将试验所得到的红土计算参数输入模型程序进行运算,模拟非饱和土样在多种应力路径下的应变行为,并将计算所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与课题组中成员对同种红土在相同应力路径下的非饱和三轴试验所得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所得关系曲线较为吻合。使用模型程序模拟Cunningham等人对重塑粉质黏土进行的非饱和三轴试验,并将计算结果与已发表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所得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较为接近。验证了模型对非饱和土的应力-应变行为模拟的可靠性。

Sietz,曾淑萍[3](2001)在《用布拉本德仪器进行质量控制——最新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子涵[4](2019)在《微波水份测量传感器的优化设计与算法研究》文中提出水份是固体或液体物料中水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是物质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对物料的性能有着重大影响。水份的定量测量是物质理化分析的重要指标。在生产生活中,因为水份测量的不及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所以快速、准确地测量物料的水份占比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只有快速、准确地得到水份数据,才能对生产进行有效控制,达到最优化的生产效率。微波法具有测量精度高、范围宽等优点,适合用来实时在线的无损检测,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测量方法。本文基于微波谐振法采用微带谐振环(MRR)进行测量。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基板材料以及微带线宽度等参数,利用CST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并对参数进行相关优化设计。将谐振腔的实测结果与仿真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微调仿真中的参数,使之与实测情况一致,即仿真能够反映实际的测量结果。文章通过曲线及曲面拟合方法将测量参数谐振腔的谐振频率f和品质因数Q与被测物料的介电常数实部??和介电常数虚部??进行联系,得到相应的拟合公式。在基模和高次模条件下对该曲线准确性进行验证,将已知介电常数的聚四氟乙烯(PTFE)与有机玻璃块置入测量系统,得到其介电常数,与材料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得到介电常数测量误差。对实验进行设计,对MCC以及沙土进行复介电常数的测量。在相同密度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物料水份与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分别在基模和高次模条件下对物料复介电常数进行测量。可以发现在密度变化时,无论是介电常数实部还是虚部,其随密度变化程度较大,无法排除密度影响对物料水份进行测量。根据混合物料的介电常数混合原理,本文采用了基于双参数法的密度无关算法。相比于水份的影响,其受密度影响影响较小,可以有效的排除密度影响对水份进行测量。基于MCC和沙土的测量数据,对密度无关算子进行计算,得到算子随水份变化的函数关系。对基模和高次模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扩大算子应用范围的方法。基于更多的测量分析测量中的误差,得到传感器的精度。

刘伟[5](2016)在《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产出率。根据大田农作物栽培的特点,设计了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分为固定终端系统和Android客户端系统),通过远程在线的方式采集土壤基质和气象环境参数数据,实现对大田作物生长环境参数数据的管理,通过自动、手动方式控制灌溉设备等功能,实现合理灌溉、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的总体方案,实现实时数据显示、实时曲线显示、节点分布查询、历史数据查询、历史曲线查询、监控模式选择、产品安全溯源等功能。其次,设计和实现固定终端系统(Web系统)。Web系统基于B/S架构,采用MVC设计模式,前台页面采用HTML5, JSP, CSS和JavaScript等Web前端技术设计实现,利用AJAX技术实现前后端的数据交互,采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Struts2作为控制层,Hibernate作为数据持久层。然后,设计和实现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客户端系统。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采用基于C/S架构、MVC设计模式,通过Http通讯协议,以json数据格式实现与服务器端交互数据。最后,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系统功能、系统性能、系统整体页面、系统兼容性方面的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分析和总结,验证了本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设计的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大田作物栽培的智能化水平和促进大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杜民,方志成[6](1997)在《新型水份快速测定仪器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分析了红外水份快速测定仪器的测试机理,推导出这类仪器的最佳设计方法,并建立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克服了这类仪器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既保留经典法准确可靠的优点,又达到快速测定的目的

林绵[7](2016)在《面部皮肤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皮肤测试仪产品大多存在价格昂贵、体积庞大或功能单一等缺点,不便于个人用户的日常皮肤测试。本文在分析主流的皮肤测试仪产品和面部皮肤表面指标评测技术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开发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面部皮肤评测系统,帮助人们以较为低廉的成本,随时了解皮肤状态的细微变化,选择合适的方法保养肌肤。面部皮肤评测系统主要实现了皮肤指标评测、综合评测、肤质跟踪、专业咨询、账户管理等功能,其核心功能—皮肤指标评测的原理是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对面部皮肤的毛孔、皱纹、粗糙度、水油平衡、色素沉淀、肤色共6个指标建立分类模型。综合评测基于指标评测结果实现对肤质类型的测定、分析肤质排名、肌肤存在问题及提供护理建议。肤质跟踪功能实现评测记录的存储并提供记录对比,专业咨询功能为用户提供与专业美容师之间的咨询交流渠道。皮肤指标评测算法的建模整合了多种图像处理技术及经典理论,在毛孔指标的评测中,提出基于Otsu算法的动态阈值分割方法,实现毛孔的有效检测;在皱纹、粗糙度指标的评测中,基于Tamura经典理论、傅立叶变换提取特征;在油份的评测中利用图像的索引模式,分离皮肤油光提取特征建立分类模型;色斑、肤色指标的评测则整合了现有的算法。算法研发期间采集了100名志愿者的面部皮肤图像,建立含600张图像的皮肤数据库,并根据皮肤指标的特性把该图像库进行人工分类及标识。本文的算法性能测试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交叉验证等方法对指标评测算法的评测效果进行测试验证,实验结果证明,系统的皮肤指标评测算法基本达到预期的评测效果。

刘燕燕[8](2019)在《基于CuInS2无机空穴传输材料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加剧,寻找新型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合理的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不仅能解决能源危机问题,而且可以有效的解决化石能源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在地球中存在普遍性且含量丰富、发展潜力大等优势,被人类广泛关注。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可直接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是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器件之一。PSCs作为一种合适的光电转换器件由于其卓越的性能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效率从2009年的3.8%发展到至今已有23.7%,有望成为下一届新型能源。一般来讲,PSCs的结构主要为ITO玻璃基底/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光吸收层/空穴传输层/Au电极。在PSCs中,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容易受到空气中的水份影响而发生分解,另外最常用的空穴传输材料为有机小分子Spiro-OMeTAD、DM和聚合物PTAA等。这些有机物不仅本身存在降解,而且使用过程中的添加剂有极强的吸水性,这些极大地影响了电池的稳定性,缩短了使用寿命。因此研究者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例如:使用全无机钙钛矿材料、掺杂钙钛矿材料、封装钙钛矿太阳电池以及制备无机空穴传输层隔绝空气中水份接触钙钛矿材料等。针对提高电池稳定性的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部分工作:(一)氧气钝化钙钛矿薄膜,减小表面缺陷态,提高了电池效率和稳定性:;(二)使用无机空穴传输材料,探究最佳的制备条件,改善电池稳定性。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实验室条件下,我们将电池在手套箱中制备,隔绝空气中的水份和氧气对钙钛矿薄膜的影响。但是,在手套箱中这种相对无水无氧的条件下制备钙钛矿薄膜,极大地增加了器件的合成成本,阻碍了器件的工业化应用,所以在空气中制备钙钛矿薄膜将是更廉价,更有吸引力的制备方法。为了促进PSCs的工业化应用,简化电池的制备条件,在本章节中我们主要研究了空气中的氧气对钙钛矿薄膜特性的影响。将钙钛矿薄膜在氩气手套箱中制备,然后放置在除水的空气条件下使钙钛矿薄膜充分的接触空气中的氧气,钝化薄膜表面的缺陷。将放置不同时间的钙钛矿薄膜制备成平面结构的PSCs,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电池的J-V特性曲线得到最优的氧化时间。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比,我们得到了最优的光电转化效率为21.07%。更重要的是,电池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把电池在空气中放置100天之后效率相对于初始值只降低了 17%。这项实验结果表明,氧气有助于钝化钙钛矿表面缺陷,提高PSCs的效率和稳定性。第二部分:合成无机空穴传输材料,探究最佳的制备条件。尽管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高达23.7%,但是,就商业化应用来讲就必须解决高成本和低稳定性的问题。其中最有效的发展途径之一是在PSCs中发展无机空穴传输材料(HTMs)。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用修改后的热注入法合成CuInS2量子点(CIS QDs)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应用在PSCs中。经过不断的优化后,在太阳能电池中用CIS QDs做空穴传输材料,电池的效率达到了 18.8%,这一结果非常接近于用Spiro-OMeTAD做HTMs的器件的效率(19.2%)。更重要的是,用CuInS2做HTMs的电池的稳定性相比于Spiro-OMeTAD有明显的提高。基于CuInS2的太阳电池在30天之后的光电转换效率相比于初始值只降低了 9%,然而,以Spiro-OMeTAD为基底的电池效率在15天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效率相比于初始值降低了 33%。这项工作的结果表明,在PSCs中用CuInS2做HTMs对提高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周园松[9](2020)在《人脸肤质检测与评价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脸肤质作为个人形象气质的重要表征,伴随着美容护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各种关于人脸肤质检测的产品也开始被市场接受。针对市场上主流的基于单一传感器的肤质检测仪功能较少的问题,以及功能完备的大型肤质检测设备成本高、体积大的问题,本文基于“硬件+软件”的思路设计了面向个人日常美容检测的肤质检测与评价系统,实现了对面部常见的肤色、油份、水份、纹理、毛孔、色素沉淀以及皮肤炎症7项肤质指标的准确检测与评价。首先,本文研究了皮肤组织的结构特性和常见的肤质检测算法,介绍了人脸肤质检测系统的发展概况,进而阐述了本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集成诱导光源的图像采集硬件、在服务器端运行的肤质检测算法以及客户端软件设计。其次,结合前端的不同图像采集模式,将肤质指标概括成三类,分别为表层特征、毛孔特征和底层特征。在采集到的皮肤图像基础上,研究了肤质特征检测的算法。具体地,利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表层皮肤特征检测,解决了表层皮肤图像没有显着的特征可以提取以作为评价依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区域生长算法的皮肤毛孔特征值计算方法,自适应区域生长分割出图像中的毛孔区域,然后进行圆形度判别,最后计算图像中的毛孔个数和平均半径和半径方差,为后续肤质评价提供准确的分类特征;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皮肤底层图像识别方法,使用了简化的批标准化加速了网络权重在训练过程中的收敛,在皮肤护理专家的协助下建立了含有底层皮肤图像数据集Face Data Set,使用迁移学习的方法训练网络模型并对比不同深度的残差网络性能,确定RN-50网络作为最终的网络结构。随后,在特征检测算法提取到各肤质指标的特征值基础上,利用常见的三种分类器分别设计了肤质评价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数据集对各种分类器进行训练和测试,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分类性能的对比实验确定由SVM分类器构成系统的评价模型。最后,结合具体使用实例完成了客户端主要的功能测试,并以人工分类结果作为依据完成了系统的指标测评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满足了日常的美容护肤检测要求,能够帮助用户准确的掌握自身的肤质状况。

李天伦[10](2020)在《微水含量对天然酯绝缘油电气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友好型绿色电网的今天,天然酯绝缘油代替传统矿物绝缘油,已成为优秀的环保液体绝缘电介质。因其具有绿色环保、可再生、较高燃点、可天然降解等诸多优势,已被广泛使用在海上风电变压器、矿山以及安防标准较高的场所。因此,探究天然酯绝缘油在低温环境下微水含量对其电气特性的影响规律,对新型绿色变压器极限容量和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FR3型绝缘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设计和搭建智能电气绝缘试验系统,制备一批不同微水含量的合格天然酯油油样;重点开展了不同低温条件下天然酯油的电气性能实验和数据分析,分别获得不同温度下微水含量对油样电导率和击穿特性的影响规律:微水含量高的油样的电导率随温度降低呈现出单峰值变化特性,反之呈现出降-升-降的周期性变化;同时不同微水含量油样的交直流击穿电压随温度降低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并在特定范围获得其极小值;但随着微水含量的逐渐增大,交直流击穿特性呈现相互接近趋势。运用电介质击穿机理解析表明:较低温度范围液体运动黏度决定着天然酯油的电导率,而微水存在形态和液体运动黏度是影响天然酯油电导率和击穿特性改变的两大直接因素。本文在低温环境下开展了不同微水含量油样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实验,得到了不同微水含量油样的介电温谱变化曲线,并依据天然酯油的分子结构特征,深度剖析了不同微水含量下低温因素对油样宏观介电特性的影响规律,即随着温度降低,不同微水含量的油样介质损耗因数呈现单峰值特性;微水含量与相对介电常数变化成正相关,相对介电常数随温度降低缓慢递增。本文通过频域介电谱实验,分别得到不同微水含量油样及油浸纸在10-2Hz103Hz频率范围的介电频谱曲线,利用介质响应理论明晰了频率因素对相对介电常数及介质损耗因数变化的影响规律,遴选出能够表征油样及油浸纸中微水含量变化的各自特征频段,即油样介质损耗因数曲线在全频范围均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油浸纸介质损耗因数曲线随频率增大呈现出减小趋势;油样及油浸纸的相对介电常数在整个测量频率范围都呈现出逐渐减小趋势。本文关于天然酯绝缘油在低温环境下微水含量对其电气特性的影响规律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新一代绿色变压器容量设计提供一定技术参考,为天然酯绝缘油服役状态诊断提供评估方法。

二、电脑水份测试系统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脑水份测试系统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500kV SF6断路器的气体微水检测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SF_6高压断路器微水含量在线监测的重要意义
        1.2.1 六氟化硫(SF_6)气体的特性
        1.2.2 六氟化硫(SF_6)气体中水份的来源极其危害
        1.2.3 六氟化硫(SF_6)气体在线监测装置重要意义
    1.3 SF_6高压断路器微水含量在线监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SF_6断路器微水检测的现状
        1.3.2 SF_6断路器微水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论文主要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 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
    2.1 方案结构
        2.1.1 在线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2.2 在线监测系统关键技术
    2.3 在线监测软件
        2.3.1 分析软件主要功能
        2.3.2 软件结构说明
    2.4 系统主要特点
第三章 SF_6微水密度装置设计原理
    3.1 SF_6微水密度在线监测系统原理
    3.2 SF_6微水密度在线监测系统功能及特点
    3.3 SF_6微水密度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
        3.3.1 压力传感器
        3.3.2 露点(湿度)传感器
        3.3.3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3.4 SF_6微水密度装置结构外形
    3.5 固定安装方式
        3.5.1 安装及注意事项
        3.5.2 检漏
第四章 SF_6微水密度在线监测系统计算方案
    4.1 SF_6微水密度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4.2 计算算法标准
        4.2.1 湿度测算换算公式
        4.2.2 六氟化硫气体湿度测量结果的温度计算
    4.3 露点-体积分数的换算表
第五章 SF_6微水在线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5.1 系统方案与工作原理
    5.2 传感器的硬件设计
        5.2.1 压力传感器
        5.2.2 露点(湿度)传感器
        5.2.3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5.3 单片机的选择
    5.4 交流220V转5V直流电源设计
        5.4.1 电源系统原理设计
        5.4.2 电源电路设计
    5.5 RS-232转RS-485电路设计
        5.5.1 RS232转RS485电平转换原理
        5.5.2 MAX232与MAX485电平转换芯片
        5.5.3 RS-232转RS-485电路及PCB
    5.6 密度计算
    5.7 湿度计算
    5.8 压力传感器和露点传感器误差校正
    5.9 总系统硬件设计原理图
第六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和测试结果分析
    6.1 软件设计
    6.2 测试结果
    6.3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非饱和土SFG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改进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非饱和土应力变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土-水特征曲线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SFG模型介绍及评价
    2.1 研究背景
    2.2 SFG模型的建立
        2.2.1 体应变与应力关系式的建立
        2.2.2 加载湿陷屈服面方程的建立
        2.2.3 SFG模型弹塑性本构关系的建立
    2.3 SFG模型的评价
        2.3.1 SFG模型的特点
        2.3.2 SFG模型的局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FG弹塑性本构模型改进
    3.1 概述
    3.2 基本假设
    3.3 本构模型的建立
        3.3.1 屈服面的改进
        3.3.2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推导
        3.3.2.1 弹性应力-应变关系
        3.3.2.2 在P-Q-S空间中的破坏准则与屈服准则
        3.3.2.3 加载准则
        3.3.2.4 硬化定律
        3.3.2.5 流动法则
        3.3.2.6 一致性条件
        3.3.2.7 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3.4 模型参数的确定
    3.5 模型程序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参数试验
    4.1 概述
    4.2 土料性质
        4.2.1 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2.2 土-水特征曲线
    4.3 恒定吸力下的非饱和红土压缩回弹试验
        4.3.1 试验仪器
        4.3.2 试样制备
        4.3.3 试验方案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恒定固结应力下的红土脱湿试验
        4.4.1 试验方案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恒定吸力与固结应力下的红土直剪试验
        4.5.1 试验方案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型验证
    5.1 模型对红土试验结果的模拟与验证
        5.1.1 模型对红土压缩回弹系数试验的验证
        5.1.2 非饱和红土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简介
        5.1.3 模型计算与非饱和土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数据对比
        5.1.4 红土部分浸水湿化试验简介
        5.1.5 模型计算结果与部分湿化附加体应变数据对比
    5.2 模型对重塑粉质黏土试验结果的模拟与验证
        5.2.1 Cunningham试验简介
        5.2.2 模型计算与试验数据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微波水份测量传感器的优化设计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物料水份测量方法
        1.2.1 直接法测量
        1.2.2 间接法测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第二章 介电常数理论基础及测量原理
    2.1 介电常数基本概念
    2.2 驰豫效应
    2.3 微扰法测量介电常数原理
    2.4 双端口网络散射矩阵
    2.5 微波水份测量设计方案
        2.5.1 设计要求
        2.5.2 设计流程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水份测量传感器的设计及优化
    3.1 传感器结构设计
    3.2 微带环参数计算
        3.2.1 材料选择
        3.2.2 微带谐振环参数计算
    3.3 微带环建模仿真及结果
        3.3.1 传感器馈线设计及优化
        3.3.2 接地环设计及优化
        3.3.3 微带谐振环仿真设置
    3.4 实物加工及参数微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被测物料复介电常数计算算法
    4.1 被测物料复介电常数反演算法简介
    4.2 被测物料介电常数实部反演计算
    4.3 被测物料损耗角正切反演计算
        4.3.1 Q值定义
        4.3.2 Q值提取与损耗角正切计算
    4.4 对高次模条件下复介电常数反演
    4.5 实验验证介电常数反演算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密度变化对物料复介电常数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被测物料制备
    5.2 测量流程
    5.3 MCC粉末实验结果
        5.3.1 相同密度MCC的水份测试
        5.3.2 基模下不同密度MCC介电常数测量
        5.3.3 高次模下不同密度MCC介电常数测量
        5.3.4 MCC测量结果分析
    5.4 沙土实验结果
        5.4.1 相同密度的沙土水份测量
        5.4.2 基模下不同密度沙土介电常数测量
        5.4.3 高次模下不同密度沙土介电常数测量
        5.4.4 沙土测量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物料水份的密度无关测量算法
    6.1 影响混合物介电常数的因素
    6.2 混合物料介电常数模型
    6.3 密度无关理论模型
    6.4 密度无关检测系统
        6.4.1 双频率法测量系统
        6.4.2 双参数法测量系统
    6.5 MCC密度无关算法验证
        6.5.1 基模下对MCC的算法验证
        6.5.2 高次模下对MCC的算法验证
        6.5.3 MCC验证结果分析
    6.6 沙土密度无关算法验证
        6.6.1 基模下对沙土的算法验证
        6.6.2 高次模下对沙土的算法验证
        6.6.3 沙土验证结果分析
    6.7 测量误差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设计思想及总体方案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设计思想
    2.3 系统总体方案
    2.4 系统的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2.4.1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2.4.2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相关技术
    3.1 Http通信协议
    3.2 Struts2
    3.3 Hibernate
    3.4 MVC模式
    3.5 Android应用技术
        3.5.1 Android界而设计
        3.5.2 Android四大应用组件
        3.5.3 数据库SQList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固定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软件的开发环境及搭建
        4.1.1 Tomcat简介
        4.1.2 SQL Server 2008简介
        4.1.3 MyEclipse简介
        4.1.4 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4.2 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4.3 系统具体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数据采集模块
        4.3.2 用户登录与注销模块
        4.3.3 实时数据显示模块
        4.3.4 实时曲线显示模块
        4.3.5 节点分布查询模块
        4.3.6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4.3.7 历史曲线查询模块
        4.3.8 监控模式选择模块
        4.3.9 监控区域定位模块
        4.3.10 产品安全溯源模块
        4.3.11 其他辅助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软件的开发环境及搭建
    5.2 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5.3 Android客户端模块设计与实现
        5.3.1 用户登录与修改密码模块
        5.3.2 实时数据显示模块
        5.3.3 实时曲线显示模块
        5.3.4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5.3.5 历史曲线查询模块
        5.3.6 监控模式选择模块
        5.3.7 扫描二维码溯源模块
        5.3.8 其他辅助模块
        5.3.9 Android配置文件
        5.3.10 Android App签名打包
    5.4 服务端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测试内容
    6.2 固定终端系统软件测试
        6.2.1 系统测试环境
        6.2.2 系统功能测试
        6.2.3 系统性能测试
        6.2.4 系统整体页面测试
        6.2.5 系统兼容性测试
    6.3 Android客户端系统软件测试
        6.3.1 Android客户端测试环境
        6.3.2 Android客户端功能测试
        6.3.3 Android客户端系统性能测试
        6.3.4 Android客户端整体界面测试
        6.3.5 Android客户端兼容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面部皮肤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概述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对比
        1.2.1 皮肤评测产品现状
        1.2.2 皮肤指标评测技术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最大类间方差法
    2.2 傅立叶变换
    2.3 Tamura特征
    2.4 小波同态滤波色斑检测算法
    2.5 CHARDON肤色分级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1 系统概述
    3.2 角色分析
    3.3 功能需求
        3.3.1 皮肤评测功能
        3.3.2 历史跟踪功能
        3.3.3 专业咨询功能
        3.3.4 账户管理功能
    3.4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5 系统模块划分
        3.5.1 皮肤评测
        3.5.2 历史跟踪
        3.5.3 专业咨询
        3.5.4 账户管理
    3.6 数据库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皮肤评测的关键流程设计与实现
        4.1.1 图像采集模块
        4.1.2 毛孔评测模块
        4.1.3 皱纹评测模块
        4.1.4 粗糙度评测模块
        4.1.5 水油评测模块
        4.1.6 色素沉淀评测模块
        4.1.7 肤色评测模块
        4.1.8 综合评测模块
    4.2 历史跟踪的关键流程设计与实现
    4.3 专业咨询的关键流程设计与实现
        4.3.1 咨询管理模块
        4.3.2 解答管理模块
    4.4 账户管理关键流程设计与实现
        4.4.1 用户登录/注册模块
        4.4.2 用户签到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品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皮肤指标评测算法测试
        5.2.1 建立皮肤图像库
        5.2.2 算法评测性能测试
    5.3 主要功能测试
        5.3.1 皮肤评测
        5.3.2 历史跟踪
        5.3.3 专业咨询
        5.3.4 账户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基于CuInS2无机空穴传输材料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电池
        1.2.1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1.2.2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1.2.3 太阳能电池的测试参数
    1.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1.3.1 钙钛矿材料
        1.3.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
        1.3.3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方法
    1.4 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材料
        1.4.1 空穴传输层的种类及作用
        1.4.2 CuInS_2量子点空穴传输材料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钙钛矿电池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1.1 主要化学药品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备过程
        2.2.1 ITO导电玻璃的刻蚀与清洗
        2.2.2 电子传输层(SnO_2薄膜)的制备过程
        2.2.3 钙钛矿层的制备
        2.2.4 空穴传输层的制备
        2.2.5 Au电极的制备过程
    2.3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氧气对钙钛矿材料的影响
    3.1 引言
    3.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的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钙钛矿材料钝化后的晶体特性
        3.3.2 钙钛矿薄膜的表面特性
        3.3.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传输特性
        3.3.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J-V特性曲线
        3.3.5 电池的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uInS_2做空穴传输层材料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4.1 引言
    4.2 CuInS_2量子点基PSCs的制备过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空穴传输层材料特性
        4.3.2 CIS QDs材料薄膜的特性
        4.3.3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特性
        4.3.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长期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本文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人脸肤质检测与评价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人脸肤质检测评价领域的研究概况
        1.2.1 皮肤基本结构
        1.2.2 人脸肤质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肤质测评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1 前端图像采集模块
        2.1.1 微距摄像头
        2.1.2 诱导光源设计
        2.1.3 USB传输模块
    2.2 后台服务器端
        2.2.1 后台服务器端设计流程
        2.2.2 肤质检测评价数据流传输
        2.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2.3 PC客户端软件设计
        2.3.1 客户端功能需求分析
        2.3.2 用户登录/注册模块
        2.3.3 人脸肤质检测评价模块
        2.3.4 历史数据管理模块
    2.4 系统的整体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人脸肤质特征检测与识别算法研究
    3.1 图像预处理
        3.1.1 色彩空间选择
        3.1.2 基于多尺度Retinex的皮肤图像增强算法
    3.2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皮肤表层检测
        3.2.1 皮肤水油含量检测
        3.2.2 皮肤白皙度检测
        3.2.3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提取
    3.3 基于自适应区域生长的皮肤毛孔特征值计算
        3.3.1 区域生长算法原理
        3.3.2 区域生长准则
        3.3.3 毛孔特征值计算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皮肤底层图像识别
        3.4.1 皮肤底层检测网络模型
        3.4.2 简化的批标准化
        3.4.3 皮肤底层图像数据集的建立
        3.4.4 基于迁移学习的训练过程
        3.4.5 不同深度的网络识别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人脸肤质评价模型的设计
    4.1 评价模型设计思路
    4.2 分类器工作原理
        4.2.1 SVM分类器基本原理
        4.2.2 BP网络分类器基本原理
        4.2.3 K近邻分类器基本原理
    4.3 评价模型的训练及测试
        4.3.1 评价模型数据集的建立
        4.3.2 分类器训练及测试
        4.3.3 分类器性能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整体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客户端主要功能测试
        5.2.1 账户信息管理
        5.2.2 皮肤图像采集与肤质测评
        5.2.3 历史数据管理
    5.3 系统肤质指标测评性能测试
        5.3.1 测试条件
        5.3.2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微水含量对天然酯绝缘油电气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变压器绝缘油简介
        1.1.2 天然酯绝缘油的应用与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介质击穿及介电响应理论研究
    2.1 液体绝缘介质电击穿理论
    2.2 电介质极化机制
        2.2.1 电子式极化
        2.2.2 离子式极化
        2.2.3 偶极子极化
        2.2.4 空间电荷极化
    2.3 介质响应理论
        2.3.1 时域介电响应理论
        2.3.2 频域介电响应理论
        2.3.3 FDS测量基本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低温试验平台搭建及试样制备
    3.1 低温试验平台搭建
        3.1.1 低温击穿试验平台
        3.1.2 介电参数测量系统
        3.1.3 油杯及电极
    3.2 不同微水含量试样的制备
    3.3 本章小结
4 低温下微水含量对天然酯绝缘油电导率及击穿特性的影响
    4.1 温度对天然酯绝缘油的影响
    4.2 温度对天然酯绝缘油电导率的影响
        4.2.1天然酯绝缘油低温电导率测量实验
        4.2.2 不同条件下天然酯绝缘油低温电导率特性
    4.3 天然酯绝缘油低温击穿特性
        4.3.1天然酯绝缘油低温击穿实验
        4.3.2 不同条件下天然酯绝缘油击穿特性
        4.3.3 不同微水含量天然酯绝缘油交直流击穿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微水含量对天然酯绝缘油介电特性影响研究
    5.1 温度对天然酯绝缘油介电特性的影响
        5.1.1 天然酯绝缘油低温介电参数测量试验
        5.1.2 不同微水含量天然酯绝缘油低温介质损耗因数变化特性
        5.1.3 不同微水含量天然酯绝缘油低温介电常数变化特性
    5.2 不同微水含量天然酯绝缘油及油纸频域介电谱研究
        5.2.1 FDS测量试验
        5.2.2 不同含水量天然酯绝缘油频域介电谱特性
        5.2.3 不同含水量天然酯绝缘油纸频域介电谱特性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电脑水份测试系统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500kV SF6断路器的气体微水检测和研究[D]. 彭佳. 福州大学, 2014(10)
  • [2]非饱和土SFG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改进与验证[D]. 邓子千. 南昌大学, 2019(02)
  • [3]用布拉本德仪器进行质量控制——最新发展[J]. Sietz,曾淑萍. 食品科学, 2001(01)
  • [4]微波水份测量传感器的优化设计与算法研究[D]. 陈子涵.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大田作物栽培物联网监控终端数据管理系统[D]. 刘伟. 东南大学, 2016(03)
  • [6]新型水份快速测定仪器的研究[J]. 杜民,方志成. 仪器仪表学报, 1997(05)
  • [7]面部皮肤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林绵.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8]基于CuInS2无机空穴传输材料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D]. 刘燕燕. 河南大学, 2019(01)
  • [9]人脸肤质检测与评价系统的研究[D]. 周园松.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10]微水含量对天然酯绝缘油电气特性的影响研究[D]. 李天伦.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电脑水分测试系统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