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udies on the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K_8[TiP_2W_17O_62]·12H_2O(论文文献综述)
宫丽阁[1](2021)在《夹心型化合物对嗜热四膜虫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有效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研发低毒高效的抗肿瘤药物是化学和药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多金属氧酸盐(POMs)是一种抗肿瘤药物,但毒性较大,如何合成出对正常细胞低毒性和对肿瘤细胞高特异性的化合物是问题的关键。因此,研究POMs药物对正常细胞的作用机制和潜在靶点,为合成低毒性的POMs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改良POMs结构,合成低毒高效的POMs抗肿瘤药物,并研究其对肿瘤细胞抑制活性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Na4Ni2Sb2W2-SbW8夹心型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合成了以Sb为中心原子的夹心化合物,其分子式为:[{Na(H2O)3}2{Na4(H2O)12Ni2(H2O)2(Sb2W2O5)}(SbW8O30)2]·13H2O(缩写为Na4Ni2Sb2W2-SbW8)。单晶结构分析显示Na4Ni2Sb2W2-SbW8夹心型化合物,具有独特的10核杂金属单元{Na4(H2O)12Ni2(H2O)2(Sb2W2O5)},与相邻的{SbW8}连接形成四种不同的一维链,一维链通过氢键交错形成一个二维六角形结构和一个围栏式二维结构,又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且具有一个新的拓扑符号:{32.4.62.7}{321.431.514}{34.4.53.62}{34.46.54.6}{36.44}5{36.45.52.62}2{37.410.54}{37.46.52.6.7.82.92}{4.6.7}{4}。2.Na4Ni2Sb2W2-SbW8化合物对嗜热四膜虫的生长抑制活性该化合物对嗜热四膜虫展现出高的抑制活性,其IC50=0.29μ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实验E组和CK组在24h的虫体形态变化。与CK组相比,E组虫体体积增加约2倍,形态不规则,无明显的脊和线粒体可能被损伤。经蛋白质组学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模拟相关酶蛋白的化学模拟验证表明,Na4Ni2Sb2W2-SbW8化合物通过影响16种相关蛋白的表达,阻碍体内代谢功能和活性氧(ROS)胁迫引起的细胞增殖,从而抑制ATP的产生。同时,该化合物可以作为类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保护细胞免受ROS胁迫。3.dmap配体修饰的{BiW8}夹心型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又合成了dmap配体修饰的分子式为(Hdmap)3[{Co Na2(H2O)8}{(BiWO3)}{BiW8O30}2]·2H2O(缩写为{BiW8})(dmap=4-二甲基氨基吡啶)夹心型化合物,该化合物存在一个结构新颖的五核杂金属簇{Co Na2(H2O)8(BiWO3)},与两个{B-β-BiW8O30}9-形成一个夹心结构单元。每个夹心结构单元通过两个Na2共同连接的μ-O原子形成一维链,并与dmap有机配体的氢键连接形成三维结构。同时,紫外光谱分析和动态光散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比Na4Ni2Sb2W2-SbW8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以作为化学药物进行研究。4.{BiW8}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MTT测试显示{BiW8}对MG-63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通过透射电镜、ROS水平、LDH和ATP检测结果分析表明,{BiW8}引起MG-63细胞ROS生成明显增多,同时,氧化应激作用还可能引起MG-63发生了细胞焦亡。经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和Realtime PCR验证基因芯片分析表明,{BiW8}化合物主要影响16种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12种基因调控DNA复制、转录调控、DNA修复损伤、谷胱甘肽、癌症相关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相关的通路,从而造成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降低和细胞内ROS含量增高。4个焦亡经典分子显着上调,从转录水平上证明了{BiW8}可诱导细胞发生焦亡。
许明[2](2021)在《杂多钛钼氧簇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POMs),简称多酸,是一类分子型无机类金属氧簇配合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纳米级尺寸、丰富的元素组成和结构、强的氧化还原性和酸性等,在催化、磁性、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含钛多酸结合了多酸阴离子和钛原子的性能优势,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新型功能材料,因而,含钛多酸的设计合成成为了多酸合成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缺位杂多钼酸盐阴离子在水溶液中结构稳定性较差,容易分解并转化为其它结构;同时,含钛原料在反应体系中容易发生水解,阻碍钛离子与杂多钼酸盐阴离子之间的配位。因此,含钛杂多钼酸盐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论文采用常规水溶液方法,分别通过缓冲溶液降解和原位自组装合成了一系列含钛杂多钼酸盐化合物,并探究了这些化合物在催化有机反应、光电化学传感、电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饱和Keggin型多酸H3PMo12O40(PMo12)作为前驱体,在1 M pH=5.28的醋酸/醋酸钾缓冲溶液中降解为三缺位的[PMo9O34]9-(PMo9)作为建筑单元,同时使用水溶性的钛氧簇K7H[Ti6O9(ida)6]Cl2(Ti6)作为钛源,成功合成了一例结构新颖的水溶性含钛杂多钼酸盐配合物(化合物1):K6(H3O)8[{PMo9O34TiO}2]·32H2O(1)化合物1是目前报道的第一例水溶性含钛杂多钼酸盐。在化合物1中,钛原子没有与PMo9缺位位点上的端氧原子配位,而是与连接钼原子的桥氧进行配位,展现出了独特的μ3-O配位模式。通过循环伏安测试对化合物1的氧化还原特性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计算得到化合物1的禁带宽度为3.24 eV,表明化合物1是一种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光催化氧化苯甲醛的实验表明,化合物1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光催化剂应用于光催化氧化有机反应。2.在常规水溶液条件下,选择(NH4)6Mo7O24、1MTiCl4、GeO2/Na2SiO3和1.5M吗啉作为初始原料,通过严格控制反应的pH,成功合成了四例结构新颖的杂多钼氧簇配合物(化合物2-5):(C4H10ON)4(H3O)6[(GeMo11TiO39)2O(H2O)10]·20H2O(2)(C4H10ON)4(H3O)12[(SiMo11TiO39)2O][SiMo11TiO40)]·12H2O(3)(C4H10ON)4[(GeMo12O40)(H2O)4]·5H2O(4)(C4H10ON)4[(SiMo12O40)(H2O)4]·H2O(5)化合物2和3是由钛原子取代的Keggin型多酸[GeMo11TiO39]4-和[SiMo11TiO39]4-通过Ti-O-Ti键连接而成的二聚体结构。使用相同的反应原料在较低的pH溶液条件下化合物2和3会向两例新的化合物4和5转变。化合物4和5是[GeMo12O40]4-和[SiMo12O40]4-的吗啉盐。通过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计算得到四例化合物的禁带宽度分别为2.48、2.40、2.47和2.50 eV;Mott-Schottky曲线测试结果证明四例化合物均属于n-型半导体。光电催化过氧化氢测试结果表明四例化合物可以作为光电化学传感器材料,并且钛功能化的化合物2和3具有比化合物4和5更好光电传感性质。3.通过原位自组装方法成功合成了一例含有过氧根的水溶性高核钛钼氧簇(化合物6);为了探究了不同原料对产物结构的影响,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使用Na2WO4代替(NH4)6Mo7O24,得到了另一例结构新颖的由钛作为杂原子的钛钨氧簇配合物(化合物7):[K8(H2O)8][Ti12(O2)6(OH)12Mo42O124(O2)18(H2O)17]·31H2O(6)[K5Na6(H3O)9][{TiW9O30(O2)4(H2O)15}2](7)化合物6是迄今为止报道的第一例和最大的含有过氧根的钛钼氧簇,它是一个尺寸为1.8×1.6×1.8nm3的纳米三棱柱团簇,24个过氧基团分布在{Ti12Mo42}团簇表面。通过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计算得到化合物6的禁带宽度为2.4 eV。催化实验研究发现化合物6具有优异的氧化和光催化能力,在氧化苯甲醇时,苯甲醇的转换率为99%,主要产物苯甲醛的选择性为96.4%;在光催化氧化苯甲醛时,苯甲醛的转化率为92.6%,主要产物苯甲酸的选择性为99%。4.将过渡金属Cu、Mn、Co和Ni分别引入到Strandberg型[P2Mo5O23]6-阴离子框架中,成功制备了四例结构新颖的夹心型杂多钼酸盐配合物(化合物8-11):(NH4)10[Cu(H2O)4(P2Mo5O23)2]·10H2O(8)(NH4)10[Mn(H2O)4(P2Mo5O23)2]·11H2O(9)(NH4)10[Co(H2O)4(P2Mo5O23)2]·6H2O(10)(NH4)10[Ni(H2O)4(P2Mo5023)2]·4H2O(11)在化合物8-11中,过渡金属原子与阴离子[P2Mo5O23]6-中的磷酸根的端氧配位,形成了第一类纯无机的Strandberg型阴离子夹心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计算出这四例化合物的禁带宽度分别为3.48,3.52,3.71和3.70 eV,表现出类半导体特性。电催化实验研究发现化合物8可以作为有效的电催化剂催化亚硝酸根和过氧化氢。
李明阳[3](2020)在《Keggin型簇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文中研究说明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POMs)是一类由早期过渡金属离子和氧原子组成的表面负电荷大、分子量高并在极性溶剂中溶解性好的阴离子分子。其结构的多样性致其呈现出优良性能,从而在生物化学、催化、医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技术,通过选择恰当的原材料、控制反应体系的反应时间、温度、酸碱度及氧化环境,首次合成出五个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经典或非经典Keggin型簇基功能材料,进行了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征了IR、UV-Vis、XRD、XPS、TG等结构特性,并研究了它们在光催化和化学催化方面的功能特能。1、合成了3种过渡金属配合物阳离子桥连成扩展结构的Keggin型簇基功能材料。[Cu(en)2(H2O)]2{[Cu(en)2][{Cu(en)2}2Si W11Cu O39][{Cu(en)2}Si W11Cu O39]}·6H2O(1)、{K(H2O)2[Cu0.5(en)][Cu Si W11O39]}(H2en)2(2)、[Zn(phen)2]2[Si Mo12V2O42][Zn(phen)2(H2O)]2[Si Mo12V2O42](C5NH5)·2H2O(3)(en=ethylenediamine,phen=phenanthroline,C5NH5=pyridine)。化合物1和2均是过渡金属Cu取代的缺位Keggin型簇基功能材料。罕见的1是以不同过渡金属修饰的簇阴离子连接成的二聚体为建筑结构单元,并通过过渡金属配合物阳离子[Cu(en)2]2+和簇阴离子的端氧桥连成二维层状结构;2是缺位Keggin型簇阴离子通过碱金属K+和过渡金属配合物阳离子[Cu(en)2]2+连接π...π成“梯子”型的一维链,链与链之间又经水分子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网络。化合物3是双帽Keggin型簇基功能材料。3中存在两种不同的V为双帽的Keggin型钒-钼氧簇为结构单元(POM1和POM2),两种簇单元分别与配合物阳离子[Zn(phen)2(H2O)]2+、[Zn(phen)2]2+以共价键和氢键的方式各自连接成二维层状结构及二维超分子结构,不同的二维层通过氢键连成三维超分子网络。2、合成了2种以2-氨基吡啶为有机配体的Keggin型簇基杂化材料。[H3PMo12O40]2[C5H6N2]6(4)和[H2PMo12V2O42][C5H6N2]5·3H2O(5)(C5H6N2=2-pyridylamine)。化合物4和化合物5为分立结构。4由两种Keggin型簇阴离子[PMo12O40]3-通过氢键作用连接成三维无机超分子网络,2-氨基吡啶分子填充于空隙;5的新颖之处在于三个水分子形成(H2O)3三核水簇,水簇经氢键连接二帽Keggin型簇阴离子[PMo12V2O42]2-形成三维无机网络,填充于空隙的2-氨基吡啶分子间存在π…π堆积相互作用,使结构更加稳定。3.室温下,通过苯乙烯环氧化反应实验探讨了1、3、4和5的催化活能;用Rh B模拟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研究了2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李晨[4](2019)在《酸性条件下多铌/钽氧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多酸团簇是一类由前过渡金属和氧原子连接形成的多核簇合物,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化学家的广泛关注。与常见的VIB族多酸相比,多铌/钽氧酸盐的发展仍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由于该类团簇化合物合成所用的前驱体{M6O19}(M=Nb/Ta)仅在碱性环境中稳定存在(pH>9),前驱体种类的单一性和狭窄的pH范围使该类化合物的合成锁定在碱性条件下。近年来,通过调研文献,我们发现在H2O2存在的条件下{M6O19}会以多种过氧形式存在,为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意在研究酸性条件下{M6O19}的反应、合成、鉴定、性质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研究内容:混配型多铌氧酸盐和杂多过氧铌酸盐,具体如下。1.成功得到四例基于Well-Dawson型{P2W12Nb6}单元的混配型寡聚物:H26[{P4W24Nb12O122}2{Ni(H2O)4}4{Nb4O4(OH)6}]?27H2O(1)K4[Co(H2O)6][H8{P2W12Nb6O61}2{Co3(H2O)15}]?21.5H2O(2)K4(NH4)14[H10{P4W24Nb12O122}2{Co6(H2O)24}]?34H2O(3)K4(NH4)12[{(P4W24Nb12O122)2}{Dy8(H2O)46}]?33H2O(4)其中化合物1和3同为四聚体,两者除了金属离子不同外,从结构上来说1中的四个{P2W12Nb6}单元包围着中心的{Nb4O6}核,从而形成一个致密的四聚体,而3是由两个{P4W24Nb12}单元以“旋转错位”的方式连接而成;2是由3个{CoO6}八面体连接两个{P2W12Nb6}单元构成的;化合物4的不对称单元是含8个Dy离子的四聚体,再通过一个Dy-O-W键进一步连接为一维链状结构。2.成功得到两例Te参与构筑的类Lindqvist型过氧杂多铌酸盐:K3[HTe2Nb4(O2)4O10(OH)8]?5H2O(5)K3(NH4)[Te2Nb4(O2)4O10(OH)8]?4H2O(6)两例化合物属于同构,均为二核取代的类Lindqvist型铌簇,其中每个Te原子都为六配位四角双锥构型。光催化染料降解实验表明,化合物5对甲基紫染料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3.成功得到一例Te参与构筑的类Lindqvist型过氧杂多钽酸盐:K3[HTe2Ta4(O2)4O10(OH)8]?5H2O(7)该化合物是迄今第一例Te参与构筑的杂多钽酸盐,对其溶液行为进行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可在2.70-6.6的酸度范围稳定存在,且至少稳定存在15 h。
董凯丽[5](2019)在《过渡金属参与构筑的多钨氧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质》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基于过渡金属参与构筑的多钨氧簇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多集中于夹心结构的报道,高核过渡金属衍生物的报道相对较少。本论文以过渡金属盐和前驱体K8Na2[A-α-GeW9O34]25H2O、Na10[A-α-SiW9O34]18H20 等为原料,通过常规水溶液法,成功合成出六类结构不同的过渡金属参与构筑的多钨氧簇。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等基本表征,并对部分化合物的磁学性质、电化学性质以及溶液性质进行了研究。1.成功合成两例钴/镍参与构筑的Open Wells-Dawson型锗钨氧簇:K10H10{[Co(H2O)2]2[Co(H2O)3]2(Ge4W36O130)}·32H2O(1)和K10H10{[Ni(H2O)2]2[Ni(H2O)3]2(Ge4W36O130)}·32H2O(2)。化合物 1 与 2 为首例含 Open Wells-Dawson结构的四聚型锗钨氧簇,均包含一个S-型的阴离子{[M(H2O)2]2[M(H2O)3]2-(Ge4W36O130)}20-(M=Co,Ni)。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电喷雾质谱研究表明,两例化合物阴离子在水溶液中可稳定存在,稳定的pH值范围分别为2.7-9.3和2.6-9.8。2.成功合成一例 17 核钴簇参与构筑的硅钨氧簇:K4Na16H13{NaCo(H2O)6[Co8(OH)6]2(CO3)8(SiW9O34)4} 34H2O(3),该化合物是目前含{CO3}基团数目最多的多钨氧簇。化合物3的阴离子为一个四聚结构,可以看作是两个{Co4SiW9}结构单元通过4个{CO3}基团连接形成二聚体{Co4SiW9(CO3)4},该二聚体进一步通过两个Co/Na无序的原子进行聚合形成四聚结构。磁学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3中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3.成功合成两例 8 核钴/镍簇参与构筑的多钨氧簇:K11Cs4H{[Co8(OH)6(H2O)2](CO3)3(GeW9O34)2}·12H2O(4)和Na6K6H4{[Ni8(OH)6(H2O)2](CO3)3(SiW9O34)2)·22H2O(5),化合物 4 与5 的结构相似,区别在于所含杂原子及过渡金属不同,阴离子均为过渡金属取代的Keggin结构单元{M4XW9}通过3个{CO3}基团连接形成二聚体{M4XW9(CO3)3}。磁学性质研究表明,两例化合物中均存在反铁磁性相互作用。4.成功合成一例 9 核镍簇参与构筑的硅钨氧簇:K5.5Na5.5H3[Ni9(OH)6(H2O)6(α-SiW9034)2(C03)3]20H2O(6),化合物6 的阴离子可以看作是在化合物5的阴离子结构基础上加了一个Nj2-。磁性测试表明,化合物6表现出反铁磁性相互作用。5.成功合成一例6核铁簇参与构筑的夹心型锗钨氧簇:K4Na2H7{Fe6(OH)3[α-GeW9O34(OH)3]2(C5H9N2O2)2} 18H20(7),为经典夹心结构,磁学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7的铁簇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6.成功合成一例过渡金属镍参与构筑的夹心型铋钨氧簇:Na8Ni(H2O)6[Bi2W20Ni2(H2O)6O70]-40H2O(8)。与化合物 7不同,化合物8阴离子为Krebs型夹心结构。
陈晓云[6](2017)在《基于钨铌混配Dawson型多酸单元的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缩写POMs,又可以称为多酸)作为金属氧化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光、电、磁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将多酸阴离子作为无机构筑单元与金属离子自组装可获得具有新颖结构以及优异性能的杂化化合物,其中特别是以稀土离子进行修饰,是化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铌多酸作为多酸家族的重要一员,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化学惰性,容易水解的特性而使得铌多酸的研究受到限制。本文分别选取饱和的多酸[P2W15Nb3O62]9和[P2W17Nb062]7作为前驱体,合成了 18例结构新颖的钨铌混配Dawson型多酸单元的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化合物的光学、电化学、磁性和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性能进行了探究,具体如下:1.以 K8H[P2W15Nb3O62]·12H2O 为前驱体,3,5-吡啶二羧酸(H2pydc)为配体,引入不同的稀土金属,合成了 4例Ln-pydc修饰的新型Dawson多酸单元的金属配合物1-4。其中,用常规化学法合成了化合物1-2。在高温高压水热的条件下合成了化合物3-4。K2H2[Sm3(3,5-pydc)2(H2O)12.5(P2W15Nb3O62)]·15H2O(1)KH6[Gd2(3,5-pydc)2(H2O)8(P2W15Nb3O62)]·17H2O(2)KH6[Sm2(3,5-pydc)2(H2O)8(P2W15Nb3062)]· 17H2O(3)KH6[Pr2(3,5-pydc)2(H2O)8(P2W15Nb3O62)]· 17H2O(4)化合物1-4均通过多酸阴离子与稀土配合物片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孔洞结构。室温下化合物1和3的荧光发射光谱显示出Sm离子的特征发射峰;在化合物4中,稀土金属Pr之间存在着反铁磁性耦合的相互作用;化合物1-4的禁带宽度值分别为3.03、3.05、3.00和3.06 eV,表明化合物1-4均具有宽带半导体的性能。化合物1-4对罗丹明B的吸附作用和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效果都很好。化合物1-4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作用很强,吸附率分别达到了 94.1%、91.2%、96.2%和71.9%。2.以钨铌混配Dawson型多酸阴离子[P2W15Nb3O62]9-和[P2W17Nb062]7-为前驱体,2,6-吡啶二羧酸(H2pydc)为配体,成功制备了 7例基于Dawson型多酸单元的稀土金属配合物5-11:H3[Sm4(2,6-pydc)3(H2O)18(P2W15Nb3O62)]· 15H2O(5)H3[Dy4(2,6-pydc)3(H2O)18(P2W15Nb3O62)]· 15H2O(6)H3[Eu4(2,6-pydc)3(H2O)18(P2W15Nb3O62)]· 15H2O(7)H[Sm4(2,6-pydc)3(H2O)18(P2W17NbO62)]· 15H2O(8)H[Dy4(2,6-pydc)3(H2O)18(P2W17NbO62)]· 15H2O(9)H[Nd4(2,6-pydc)3(H2O)18(P2W17NbO62)]· 15H2O(10)H[Eu4(2,6-pydc)3(H2O)18(P2W17NbO62)]·15H2O(11)基于[P2W15Nb3O62]9-的化合物5-7和基于[P2W17NbO62]7-的化合物8-11为同构化合物。多酸阴离子作为六齿配体通过与稀土配合物单元的连接形成了三维框架结构。室温下化合物5、7、8和11的荧光发射光谱均显示相应稀土离子的特征发射峰。选取化合物7做了化合物的酸碱稳定性,化合物6和9中稀土金属Dy之间存在铁磁性耦合作用;化合物5-11的禁带宽度值分别为3.09、3.22、3.20、3.30、3.13、3.13和3.12 eV,表明化合物5-11均具有宽带半导体性质。化合物11具有一定的光催化产氢性能,产氢率为0.033 μmol·h-1g-1。化合物5-11对罗丹明B均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和光催化降解作用,化合物11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为61.5%。化合物5-11对亚甲基蓝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吸附率依次为 92.2%、90.1%、86.9%、90.5%、88.3%、93.8%和 87.5%。3.以4,4’-联吡啶氮氧化(dpdo)为配体,合成了 6例dpdo修饰的Dawson多酸基化合物:H7[Cu(dpdo)2(H2O)12(P2W15Nb3O62)]· 15H2O(12)H3[Gd2(dpdo)2(H2O)10(P2W15Nb3O62)]· 14H2O(13)H3[Cu2(dpdo)5(H2O)5(P2W17NbO62)]· 10H2O(14)H[Eu2(dpdo)2(H2O)10(P2W17NbO62)]· 14H2O(15)H[Gd2(dpdo)2(H2O)10(P2W17NbO62)]·14H2O(16)H[Pr2(dpdo)2(H2O)10(P2W17NbO62)]· 14H2O(17)化合物12是多酸阴离子采取单齿配位模式构成了化合物的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13-17中多酸阴离子采取双齿配位的桥连模式构成了化合物的二维结构。化合物15的固体荧光显示Eu3+的5个特征发射峰,化合物12-17对亚甲基蓝都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中,化合物16的降解作用较好。并且研究了相应化合物的磁性、半导体、电化学行为。以含氮有机物 L(L=1,1 ’-bis(4-carboxylatobenzyl)-4,4’-bipyridinium dichloride)为配体,Ⅱ合成了 1例Co-有机配体修饰的Dawson多酸基一维链状结构:H4[Co(L’)(L)(H2O)10(P2W15Nb3O62)(L")]·6H2O(18)化合物18中,由于有机配体发生了断裂,呈现了三种形式的有机组分。(L:C26H22N204C12,L’:C19H7N202Cl,L":C12H12N2)
贾佳鸽[7](2017)在《多钨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采用混合溶剂法,通过两种合成路径,一方面从Na12[P2W15O56]·18H2O、Na2[HAsW9O34]·11H2O/K14[As2W19O67(H2O)]前驱体出发,另一方面从简单原料出发,通过调控反应物原料比、温度以及pH值等实验条件,与羰基金属化合物反应,成功制备出一系列结构新颖的Dawson和Keggin型多钨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并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IR、UV、XRD等常规表征,研究了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和部分化合物的磁性及对CO2环加成反应或硫醚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1.成功合成一例基于单缺位{P2W17O61}构筑块的二羰基铼衍生物:[(CH3)4N]6H4[P2W17O62Re2(CO)6]·25H2O(1)。该化合物阴离子由一个二羰基铼簇{Re2}通过四个Re-O-W键嵌入在单缺位[P2W17O61]10-阴离子的缺位处形成。其中{Re2}在目前报道的多金属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中首次出现。2.首次合成两例低价过渡金属Co取代的Dawson型多钨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Na(H2O)5](NH4)7[P2W15O56Co3(H2O)3(μ3-OH)3M(CO)3]·6H2O(M=Mn(2),Re(3)),化合物阴离子由三核钴取代的Dawson型{P2W15O62Co3}单元担载一个羰基金属基团形成。其中羰基金属M与三个Co通过四个氧连接形成{MnICo3IIO4}畸变的立方烷结构。化合物2在二氧化碳环加成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3.首次合成两例低价过渡金属Ni取代的Dawson型多钨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Na6[P2W15O56Ni3(H2O)3(OH)3(Mn(CO)3)3]·24H2O(4)和(NH4)6[P2W15O56Ni3(H2O)3(OH)3(Re(CO)3)3]·20H2O(5),化合物阴离子由三核镍取代的Dawson型{H6P2W15O62Ni3}单元担载三个[M(CO)3]+(M=Mn/Re)基团构成。其中3个Ni(II)离子和3个[M(CO)3]+基团通过10个桥氧共面连接形成一个呈近似等边三角形的{Ni3Mn3}金属簇。磁性测试表明,化合物4和5表现出铁磁性行为。4.成功合成一例基于[As W11O39]7-构筑块的羰基铼衍生物:Cs9[HAs2W23O80Re2(CO)6]·30H2O(6),化合物阴离子是由两个完全等价的[As W11O39]7-构筑块分别担载一个[Re(CO)3]+基团后通过一个WO6八面体连接形成。催化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对硫醚的氧化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催化活性。5.以K14[As2W19O67(H2O)]为前驱体合成了一例新颖的夹心型砷钨氧簇羰基铼衍生物:[N(CH3)4]9H3[As2W20O71(H2O)2(Re(CO)3)4]·16H2O(7),该化合物阴离子由一个“S”型[H4As2W20O73]16-单元担载四个羰基铼基团形成。6.成功合成了一例含过渡金属Fe的Kreb错位夹心型砷钨氧簇羰基铼衍生物:[(CH3)4N]6H10[H2As2W18Fe2O70(Re(CO)3)2]·6H2O(8),该化合物阴离子由三缺位Keggin型{As W9O34}构筑块通过夹心层的两个FeO6八面体和两个{Re(CO)3}基团连接而成。7.成功制备出一例基于β-B-[TeW9O33]9-构筑块的夹心型羰基铼衍生物:Na2H4[(CH3)4N]6[Te2W20O70Re2(CO)6]·20H2O(9),其阴离子由两个{Re(CO)3}基团通过6个W-O-Re键担载在[Te2W20O70]12-骨架上形成化合物的组成和晶体学数据如下:1.[(CH3)4N]6H4[P2W17O62Re2(CO)6]·25H2O(1):晶体属于斜方晶系,Pnma空间群,晶胞参数:a=28.1534(16)?,b=13.4987(8)?,c=31.1648(19)?,Z=4,R1=0.0606,w R2=0.1273[I>2σ(I)].2.[Na(H2O)5](NH4)7[P2W15O56Co3(H2O)3(μ3-OH)3Mn(CO)3]·6H2O(2):晶体属于单斜晶系,I2/a空间群,晶胞参数:a=24.8465(12)?,b=12.8449(6)?,c=52.876(3)?,β=98.9290(10)o,Z=8,R1=0.0570,w R2=0.1420[I>2σ(I)]。3.[Na(H2O)5](NH4)7[P2W15O56Co3(H2O)3(μ3-OH)3Re(CO)3]·6H2O(3):晶体属于单斜晶系,I2/a空间群,晶胞参数:a=24.9158(19)?,b=12.8802(10)?,c=52.754(5)?,β=98.2950(10)o,Z=8,R1=0.0488,w R2=0.1225[I>2σ(I)].4.Na6[P2W15O56Ni3(H2O)3(OH)3(Mn(CO)3)3]·24H2O(4):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m空间群,晶胞参数:a=14.525(6)?,b=22.221(9)?,c=14.569(6)?,β=91.938(7)o,Z=2,R1=0.0574,w R2=0.1475[I>2σ(I)].5.(NH4)6[P2W15O56Ni3(H2O)3(OH)3(Re(CO)3)3]·20H2O(5):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m空间群,晶胞参数:a=14.5956(7)?,b=22.3215(11)?,c=14.8504(7)?,β=91.1100(10)o,Z=2,R1=0.0406,w R2=0.0994[I>2σ(I)].6.Cs9[HAs2W23O80Re2(CO)6]·30H2O(6):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1814(10)?,b=18.0469(13)?,c=25.4213(19)?,α=100.2390(10)o,β=99.9860(10)o,γ=91.3010(10)o,Z=2,R1=0.0840,w R2=0.2217[I>2σ(I)].7.[N(CH3)4]9H3[As2W20O71(H2O)2(Re(CO)3)4]·16H2O(7):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m空间群,晶胞参数:a=17.8819(19)?,b=24.671(3)?,c=19.717(2)?,β=92.371(2),Z=2,R1=0.0589,w R2=0.1531[I>2σ(I)].8.[(CH3)4N]6H10[H2As2W18Fe2O70(Re(CO)3)2]·6H2O(8):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4706(11)?,b=22.4283(18)?,c=22.1105(13)?,β=124.650(3),Z=2,R1=0.0684,w R2=0.1538[I>2σ(I)].9.Na2H4[(CH3)4N]6[Te2W20O70Re2(CO)6]·20H2O(9):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6.3974(9)?,b=19.6444(11)?,c=17.5409(10)?,β=93.0550(10),Z=2,R1=0.0555,w R2=0.1101[I>2σ(I)].
彭青坡[8](2017)在《Dawson型Ta/W混配多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多钽酸盐仅能在强碱性条件下稳定存在,所以几十年来发展缓慢。而Ta/W混配型多酸可以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存在,是含钽多酸发展的突破点,因此研究Ta/W混配多酸对含钽多酸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中我们用Ta/W混配型多酸与稀土离子在酸性溶液中自组装合成一系列稀土多酸化合物RE-POMs。这些化合物通过RE-O-Ta桥将Ta/W混配簇{P2W15Ta3O62}和稀土连接起来形成中性的簇。我们一共合成14个化合物:[La(H2O)22]P2W15Ta3O62·16H2O(1)[Ce(H2O)22]P2W15Ta3O62·16H2O(2)[Pr(H2O)22]P2W15Ta3O62·16H2O(3)[Nd(H2O)22]P2W15Ta3O62·17H2O(4)[Y(H2O)7]3P2W15Ta3O62·27H2O(5)[Eu(H2O)7]3P2W15Ta3O62·26H2O(6)[Gd(H2O)7]3P2W15Ta3O62·25H2O(7)[Tb(H2O)7]3P2W15Ta3O62·26H2O(8)[Dy(H2O)7]3P2W15Ta3O62·25H2O(9)[Ho(H2O)7]3P2W15Ta3O62·25H2O(10)[Er(H2O)7]3P2W15Ta3O62·26H2O(11)[Tm(H2O)7]3P2W15Ta3O62·26H2O(12)[Yb(H2O)7]3P2W15Ta3O62·26H2O(13)[Lu(H2O)7]3P2W15Ta3O62·25H2O(14)化合物1-4是一维无限链,这些一维链通过氢键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结构。它们在较高温度、湿度下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95°C、相对湿度98%下,电导率能达到1.26×10-2S·cm-1。化合物5-14是零维单体结构。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可控的方法迅速大量制备纳米结构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有趣的电化学特点,它们几乎不溶于水和常见的有机溶剂,但在非均相体系中能高效催化硅腈化反应。在酸性条件下,Dawson型Ta/W混配多酸{P2W15Ta3O62}极易发生自聚形成带有20个负电荷的簇。我们通过阳离子交换法制备一例由Ta/W混配阴离子簇,20个质子和125个结晶水组成的新型全酸型杂多酸H20[P8W60Ta12(H2O)4(OH)8O236]·125H2O(H-1)。交流阻抗测试表明H-1是一个很好的固体质子导电材料。在室温、相对湿度30%时其电导率为7.2×10-3 S cm-1。H-1的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电催化还原亚硝酸钠的性能。在乙腈中测得H-1的Hammett酸强度H0为-2.91,是目前已报道的杂多酸中最强的。同时,H-1作为酸催化剂能高效催化缩醛反应。
李亚鑫[9](2016)在《过渡金属取代缺位钨氧簇的合成研究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旨在探索合成结构新颖的过渡金属取代的钨氧簇,实验过程中采用水热合成技术,以缺位导向思想为指导。本文根据文献,制备了Na9[A-α-PW9O34]·7H2O、Na10[A-α-SiW9O34]·24H2O等缺位金属-氧簇前驱体,并将过渡金属镍,铜,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有机配体,通过导向作用诱导过渡金属在钨氧簇的缺位位点聚集成高核或高聚的簇合物。在以上条件下,成功合成了七例过渡金属取代的新型钨氧簇,并通过PXRD、IR、TG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分析。化合物的分子式如下:H10{[Ni(H2O)5]2[Ni4(en)2(PW9O34)2]}{[Ni(en)(dap)][Ni(dap)2]2[Ni4(en)2(PW9O34)2]}?9H2O[en=ethylenediamine](3-1)H4[Ni6(OH)3(en)3(py)4(PW9O34)]?3H2O(3-2){[Cu(2,2-bpy)(H2O)]2[Cu(2,2-bpy)(H2O)2]Cl}[Cu(2,2-bpy)][SiW11.25Cu0.75O40]?H2O(3-3)[(py)1.5][Cu(enMe)][Cu(enMe)2(H2O)]2[Cu(py)(PW11O39)]?2H2O(3-4)H3[Cu(en)(enMe)(H2O)][Cu(en)2][Cu(py)2(enMe)][Cu(py)(SiW11O39)]?H2O(3-5)Na6H5[Zr4(OH)2(H2O)(CH3COO)(OCH2COO)2(GeW10O37)2]·21H2O(3-6)K2Na10[Zr8(μ2-OH2)6(GeO4)6(H7GeW10O38)4]?43H2O(3-7)化合物3-1是一个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的混合胺参与配位的夹心型四核镍簇取代的钨氧簇。化合物3-2是乙二胺和吡啶分子参与配位的六核镍钨氧簇合物。化合物3-3是铜取代的钨氧簇,较为特别的是,在该钨氧簇上悬挂着通过一个中心氯原子连接三个铜的阳离子簇。化合物3-4是铜单取代的零维钨氧簇。化合物3-5是在3-4的基础上多修饰了一个吡啶和1,2-丙二胺共同配位的铜阳离子簇。化合物3-6是夹心型四核锆钨氧簇合物,其中两个乙醇酸和一个醋酸分子参与配位。化合物3-7是八核四聚的锆取代的钨氧簇合物,且该簇合物被GeO4四面体所修饰。
刘畅[10](2016)在《电喷雾质谱法对多钨氧簇溶液反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渡金属取代型多金属氧簇(TMSPs)是多酸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过渡金属引入多金属氧簇使其拥有了诸如磁性、催化、医药和材料化学等很多新的功能特性,钒取代多金属氧簇在催化应用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甚至有些此类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组成会发生变化。其本身的溶液行为也因为各种反应因子的调控变得非常有趣,在反应过程中会出现自发的转化和重组。同多钨氧簇作为多金属氧簇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其水溶液中物种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变化灵敏而复杂。因此探究多钨氧簇的反应机理及其溶液行为变得尤为重要。通过电喷雾质谱法(ESI-MS)结合电化学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及密度泛函理论(DFT)系统探究了过渡金属钒(NaVVO3与VIVOSO4为钒源)与缺位硅钨氧簇的溶液反应。发现不同钒源状态下溶液反应过程有很大的差别。以NaVVO3为钒源与缺位硅钨酸反应过程中明显监测到了{SiVVW11}、{SiV2VW10}、{SiV3VW9}之间的自发转化过程,确定了三种物种的转化趋势,为其在催化反应中真实催化活性位点的探究提供了实验依据。以VIVOSO4为钒源与缺位硅钨酸反应的取代产物{SiVxIVW12-x}在反应过程中稳定存在,调控浓度、温度等因素都无法影响这一平衡。利用ESI-MS/MS探究了{SiVxV/IVW12-x}各物种的气相稳定性:{SiVxIVW12-x}>{SiVxVW12-x},为上述不同钒源的不同反应现象提供了实验依据。理论计算说明了二者在电子结构上的差异,结果为实验提供了理论支撑。分别对商品化仲钨酸铵(NH4)10H2W12O42的水溶液和预制TBA2W6O19的乙腈溶液进行了质谱监测。对其体系的MS和MS/MS结果进行了分析,一级谱中都出现了[W6O19]2-的峰,水溶液中在[W6O19]2-的峰旁还出现了一小簇[W6O19?H2O]2-的质谱峰,利用气相裂解曲线比较了二者的气相稳定性。结果表明[W6O19?H2O]2-的稳定性明显低于[W6O19]2-。对于高核的同多钨酸盐来说,因为其在水溶液中容易降解为低核钨且在水中易于发生物种间相互转化,ESI-MS很可能检测不到其溶液中真正的物种状态。利用阳离子置换等方法可以降低水解和转化,使结构稳定存在。
二、Studies on the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K_8[TiP_2W_17O_62]·12H_2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ies on the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K_8[TiP_2W_17O_62]·12H_2O(论文提纲范文)
(1)夹心型化合物对嗜热四膜虫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金属氧酸盐的概述 |
1.2 多金属氧酸盐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1 多金属氧酸盐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
1.2.2 有机配体修饰的多金属氧酸盐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
1.3 多金属氧酸盐抗肿瘤活性的可能机制 |
1.3.1 多金属氧酸盐的细胞穿透 |
1.3.2 多金属氧酸盐激活细胞死亡途径 |
1.3.3 多金属氧酸盐直接与DNA相互作用 |
1.3.4 多金属氧酸盐抑制血管生成 |
1.3.5 其他机制 |
1.4 多金属氧酸盐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类型 |
1.5 嗜热四膜虫简介 |
1.6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简介 |
1.6.1 转录组学简介 |
1.6.2 蛋白质组学简介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Na_4Ni_2Sb_2W_2-SbW_8夹心型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测试方法 |
2.3.1 红外光谱分析 |
2.3.2 元素分析 |
2.3.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2.3.4 热稳定性分析 |
2.3.5 单晶结构测试 |
2.3.6 单晶结构解析 |
2.3.7 晶体结构图的绘制 |
2.3.8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3.9 动态光散射(DLS) |
2.4 Na_4Ni_2Sb_2W_2SbW_8化合物的合成 |
2.5 结构分析及讨论 |
2.5.1 晶体结构测定 |
2.5.2 Na_4Ni_2Sb_2W_2-SbW_8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
2.6 晶体结构表征 |
2.6.1 Na_4Ni_2Sb_2W_2-SbW_8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2.6.2 Na_4Ni_2Sb_2W_2-SbW_8化合物热稳定性分析 |
2.6.3 Na_4Ni_2Sb_2W_2-SbW_8化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2.6.4 Na_4Ni_2Sb_2W_2-SbW_8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
2.6.5 Na_4Ni_2Sb_2W_2-SbW_8化合物的动态光散射分析(DLS)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a_4Ni_2Sb_2W_2-SbW_8化合物对嗜热四膜虫的生长抑制活性及蛋白组学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半抑制浓度(IC_(50))测定方法 |
3.2.3 透射电镜观察 |
3.2.4 蛋白质提取和肽段酶解 |
3.2.5 LC-MS/MS数据采集 |
3.2.6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
3.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8 Na_4Ni_2Sb_2W_2-SbW_8-GCE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测试 |
3.2.9 Na_4Ni_2Sb_2W_2-SbW_8-GCE的双功能类酶活性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嗜热四膜虫生长曲线 |
3.3.2 嗜热四膜虫的超微结构 |
3.3.3 嗜热四膜虫蛋白质组学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map配体修饰的夹心型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4.2.1 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3 测试方法 |
4.4 {BiW_8}化合物的合成 |
4.5 结构分析及讨论 |
4.5.1 晶体结构测定 |
4.5.2 {BiW_8}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
4.6 晶体结构表征 |
4.6.1 {BiW_8}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4.6.2 {BiW_8}化合物热稳定性分析 |
4.6.3 {BiW_8}化合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4.6.4 {BiW_8}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
4.6.5 {BiW_8}化合物的动态光散射分析(DLS)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W_8}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及转录组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细胞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2.4 实验试剂的配制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细胞增殖实验 |
5.3.3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 |
5.3.4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5.3.5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
5.3.6 LDH试剂盒检测细胞LDH释放情况 |
5.3.7 ATP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 |
5.3.8 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 |
5.3.9 细胞内RNA提取 |
5.3.10 逆转录 |
5.3.11 Real-time PCR |
5.3.12 聚类分析 |
5.3.13 信号转导通路分析 |
5.3.14 富集分析 |
5.3.15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BiW_8}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
5.4.2 {BiW_8}的合成原料对MG-63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5.4.3 {BiW_8}药物处理前后MG-63 细胞形态变化 |
5.4.4 {BiW_8}药物处理后MG-63 细胞迁移能力 |
5.4.5 {BiW_8}药物处理后MG-63 细胞侵袭能力 |
5.4.6 {BiW_8}药物处理后MG-63 释放ROS的变化 |
5.4.7 {BiW_8}药物对MG-63 细胞LDH释放和细胞内ATP的影响 |
5.4.8 {BiW_8}药物引起MG-63 细胞基因表达差异 |
5.4.9 显着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5.4.10 显着差异基因KEGG信号通路分析 |
5.4.11 Realtime 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Na_4Ni_2Sb_2W_2-SbW_8对嗜热四膜虫抑制作用分析 |
6.2 {BiW_8}对MG-63 细胞抗增殖作用分析 |
6.3 夹心型化合物的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分析的关系 |
6.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5 后续工作的设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杂多钛钼氧簇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1.2 含钛多金属氧酸盐的研究概况 |
1.2.1 含钛多金属钨酸盐的研究进展 |
1.2.1.1 钛取代Keggin型杂多钨酸盐 |
1.2.1.2 钛取代Dawson型杂多钨酸盐 |
1.2.2 含钛多金属钼酸盐的研究进展 |
1.2.3 含钛多金属铌酸盐的研究进展 |
1.3 过氧钛簇的研究概况 |
1.4 过氧钼簇的研究概况 |
1.5 选题依据和目的 |
1.6 实验仪器和参数 |
第二章 μ_3氧配位组装的杂多钛钼酸盐: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 |
2.2.2 化合物1 的合成 |
2.2.3 合成讨论 |
2.3 化合物1 的结构 |
2.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2.3.2 晶体结构分析 |
2.4 化合物1 的表征 |
2.4.1 红外光谱 |
2.4.2 热重分析 |
2.4.3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 |
2.5 水溶液中稳定性研究 |
2.6 表面光电压谱测试 |
2.7 电化学性质研究 |
2.8 光催化氧化苯甲醛性能研究 |
2.8.1 光催化氧化苯甲醛实验 |
2.8.2 光催化氧化苯甲醛机理 |
2.8.3 催化剂循环使用情况 |
2.9 小结 |
第三章 Keggin型杂多钛钼酸盐簇合物:合成,结构和光电传感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 |
3.2.2 化合物2-5 的合成 |
3.2.3 合成讨论 |
3.3 化合物2-5 的结构 |
3.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3.3.2 晶体结构分析 |
3.4 化合物2-5 的表征 |
3.4.1 红外光谱 |
3.4.2 热重分析 |
3.4.3 扫描电镜mapping测试 |
3.4.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 |
3.5 莫特-肖特基(Mott-Schottky)曲线测试 |
3.6 水溶液中稳定性研究 |
3.7 电化学性质研究 |
3.8 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3.8.1 光电流测试 |
3.8.2 化合物2-5 对过氧化氢的光电化学传感 |
3.9 小结 |
第四章 过氧根键联的高核钛钼氧簇合物:合成,结构和催化性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 |
4.2.2 化合物6和7 的合成 |
4.2.3 合成讨论 |
4.3 化合物6-7 的结构 |
4.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4.3.2 晶体结构分析 |
4.4 化合物6 的表征 |
4.4.1 红外光谱 |
4.4.2 热重分析 |
4.4.3 扫描电镜mapping测试 |
4.4.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 |
4.5 表面光电压谱测试 |
4.6 莫特-肖特基(Mott-Schottky)曲线测试 |
4.7 光电流测试 |
4.8 催化氧化苯甲醇和光催化氧化苯甲醛性能研究 |
4.8.1 催化氧化苯甲醇实验 |
4.8.2 光催化氧化苯甲醛实验 |
4.9 小结 |
第五章 Strandberg型杂多钼氧簇夹心配合物:合成,结构和电催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 |
5.2.2 化合物8-11 的合成 |
5.2.3 合成讨论 |
5.3 化合物8-11 的结构 |
5.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5.3.2 晶体结构分析 |
5.4 化合物8-11 的表征 |
5.4.1 红外光谱 |
5.4.2 热重分析 |
5.4.3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 |
5.5 电化学性质研究 |
5.5.1 循环伏安测试 |
5.5.2 化合物8 对亚硝酸根和过氧化氢电催化性能研究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Keggin型簇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金属—氧簇 |
1.3 Keggin型簇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1 缺位或过渡金属掺杂Keggin型簇材料 |
1.3.2 具有扩展结构的Keggin型簇聚物 |
1.3.3 Keggin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 |
1.4 金属-氧簇合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1.4.1 簇基光催化剂 |
1.4.2 簇基化学催化剂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主要成果 |
第2章 实验原理、方法及药品 |
2.1 实验原理 |
2.1.1 水热合成法技术 |
2.1.2 水热合成法的特点 |
2.2 实验方法 |
2.2.1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
2.2.2 元素分析 |
2.2.3 红外光谱分析 |
2.2.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2.2.5 热重分析 |
2.2.6 光电子能谱分析 |
2.2.7 X-射线粉末衍射 |
2.2.8 气相色谱分析 |
2.3 实验药品 |
第3章 TMCs连接的Keggin型簇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K_8[α-SiW_(11)O_(39)]·13H_2O的合成及表征 |
3.2.1 K_8[α-SiW_(11)O_(39)]·13H_2O的合成 |
3.2.2 化合物K_8[α-SiW_(11)O_(39)]·13H_2O的红外表征 |
3.3 化合物1-3的合成 |
3.4 化合物1-3晶体结构分析 |
3.5 化合物1-3的结构 |
3.5.1 化合物1的结构特点 |
3.5.2 化合物2的结构特点 |
3.5.3 化合物3的结构特点 |
3.6 化合物1-3的表征 |
3.6.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3.6.2 化合物1-3的红外光谱 |
3.6.3 化合物1-3的光电子能谱(XPS) |
3.6.4 化合物3的热重分析 |
3.7 化合物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3.8 化合物1和3的苯乙烯环氧化催化研究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2-氨基吡啶的Keggin型簇基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化合物4和5的合成 |
4.3 化合物4和5的结构测定 |
4.4 化合物4和5的结构 |
4.4.1 化合物4的结构描述 |
4.4.2 化合物5的结构描述 |
4.5 化合物4和5的表征 |
4.5.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4.5.2 红外光谱分析 |
4.5.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4.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4.5.5 热重分析 |
4.5.6 苯乙烯的环氧化催化性能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酸性条件下多铌/钽氧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多铌/钽氧酸盐概述 |
二、多铌氧酸盐研究进展 |
1.碱性条件下合成的多铌氧酸盐 |
2.酸性条件下合成的多铌氧酸盐 |
三、多钽氧酸盐研究进展 |
1.碱性条件下合成的多钽氧酸盐 |
2.酸性条件下合成的多钽氧酸盐 |
四、选题思路 |
试剂、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一章 基于Dawson结构的混配型杂多铌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引言 |
1.1 化合物1-4的合成方法及元素分析 |
1.2 合成讨论 |
1.3 晶体结构测定 |
1.4 晶体结构描述 |
1.4.1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
1.4.2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
1.4.3 化合物3的晶体结构 |
1.4.4 化合物4的晶体结构 |
1.5 表征与性质探究 |
1.5.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1.5.2 红外光谱(IR) |
1.5.3 紫外光谱(UV) |
1.5.4 热重分析(TG) |
1.5.5 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 |
1.5.6 磁学性能 |
1.5.7 荧光性能 |
第二章 新型Te/Nb杂多氧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探究 |
引言 |
2.1 合成及元素分析 |
2.2 合成讨论 |
2.3 晶体结构测定 |
2.4 化合物阴离子的晶体结构 |
2.5 表征与性质探究 |
2.5.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5.2 红外光谱(IR) |
2.5.3 紫外光谱(UV) |
2.5.4 拉曼光谱(Raman) |
2.5.5 热重分析(TG) |
2.5.6 电喷雾质谱分析(ESI-MS) |
2.5.7 场发射扫描能谱 |
2.5.8 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 |
第三章 新型Te/Ta杂多氧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溶液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合成方法及元素分析 |
3.3 合成讨论 |
3.4 晶体结构测定 |
3.5 晶体结构描述 |
3.6 表征与性质探究 |
3.6.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3.6.2 红外光谱(IR) |
3.6.3 拉曼光谱(Raman) |
3.6.4 紫外光谱(UV) |
3.6.5 热重分析(TG) |
3.6.6 电喷雾质谱分析(ESI-MS)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A 晶体学数据 |
附录B 键长 |
附录C 键角 |
附录D 参考文献 |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过渡金属参与构筑的多钨氧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基于三缺位Keggin结构阴离子的过渡金属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
1.1.1 铁衍生物 |
1.1.2 钴衍生物 |
1.1.3 镍衍生物 |
1.1.4 锰衍生物 |
1.1.5 铜衍生物 |
1.1.6 其他过渡金属衍生物 |
1.2 选题思路 |
1.3 试剂、仪器及测试条件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钴/镍参与构筑的Open Wells-Daw-son型锗钨氧簇 |
1.1 化合物1和2合成及元素分析 |
1.2 合成讨论 |
1.3 晶体结构 |
1.3.1 晶体结构的测定 |
1.3.2 晶体结构描述 |
1.4 化合物1和2的表征与性质研究 |
1.4.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1.4.2 热重分析 |
1.4.3 红外光谱分析 |
1.4.4 拉曼光谱分析 |
1.4.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1.4.6 电喷雾质谱分析 |
1.4.7 电化学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碳酸根参与构筑的多钨氧簇高核过渡金属衍生物 |
第一节. 十七核钴簇参与构筑的多钨氧簇 |
2.1.1 化合物3的合成 |
2.1.2 合成讨论 |
2.1.3 晶体结构 |
2.1.4 化合物3的表征与性质研究 |
第二节. 八核钻/镍簇参与构筑的多钨氧簇 |
2.2.1 化合物4和5的合成 |
2.2.2 晶体结构 |
2.2.3 化合物4和5的表征与性质 |
第三节. 九核镍簇参与构筑的多钨氧簇 |
2.3.1 化合物6的合成 |
2.3.2 晶体结构 |
2.3.3 化合物6的表征与性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铁/镍参与构筑的夹心型多钨氧簇 |
第一节. 铁参与构筑的夹心型多钨氧簇 |
3.1.1 化合物7的合成 |
3.1.2 合成讨论 |
3.1.3 化合物7的晶体结构 |
3.1.4 化合物7的表征与性质研究 |
第二节. 镍参与构筑的夹心型多钨氧簇 |
3.2.1 化合物8的合成 |
3.2.2 晶体结构 |
3.2.3 化合物8的表征与性质研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A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钨铌混配Dawson型多酸单元的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含铌多酸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2 铌取代多酸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2.1 铌钨混配多酸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 含铌多酸化合物光催化性质的研究进展 |
1.3.1 含铌多酸化合物光催化有机染料的研究进展 |
1.3.2 含铌多酸化合物光催化产氢的研究进展 |
1.4 选题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3,5-吡啶二羧酸修饰的三铌取代的Dawson型磷钨酸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化合物1-4的合成 |
2.1.3 晶体结构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晶体结构描述 |
2.2.2 X-射线粉末衍射 |
2.2.3 红外光谱 |
2.2.4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光学禁带宽度 |
2.2.5 固体荧光光谱 |
2.2.6 变温磁化率 |
2.2.7 电化学性质 |
2.2.8 有机染料的吸附及光催化降解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2,6-吡啶二羧酸修饰的单铌/三铌取代的Dawson型磷钨酸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稀土-有机组分修饰Dawson型磷钨钒酸化合物的合成 |
3.1.3 晶体结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晶体结构描述 |
3.2.2 X-射线粉末衍射 |
3.2.3 红外光谱 |
3.2.4 固体紫外-可见光谱及光学禁带宽度 |
3.2.5 荧光光谱 |
3.2.6 变温磁化率 |
3.2.7 电化学性质 |
3.2.8 有机染料的吸附及光催化降解 |
3.2.9 光催化产氢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dpdo修饰的单铌/三铌取代的Dawson型磷钨酸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稀土-有机组分修饰Dawson型磷钨铌酸化合物的合成 |
4.1.3 晶体结构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晶体结构描述 |
4.2.2 X-射线粉末衍射 |
4.2.3 红外光谱 |
4.2.4 固体紫外-可见及光学禁带宽度 |
4.2.5 固态荧光光谱 |
4.2.6 变温磁化率 |
4.2.7 电化学性质 |
4.2.8 有机染料的吸附及光催化降解 |
4.3 Co-有机组分修饰Dawson型磷钨铌酸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
4.3.1 晶体结构描述 |
4.3.2 X-射线粉末衍射 |
4.3.3 红外光谱 |
4.3.4 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多钨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多金属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1 Lindqvist型多金属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 |
1.2 Keggin型多金属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 |
1.3 Dawson型多金属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 |
1.4 其他类型的多金属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 |
2、选题思路 |
3、试剂及测试条件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P为杂原子的多钨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一节 基于[α-P_2W_(17)O_(62)]~(12-)构筑块的羰基金属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1.1.1 实验部分 |
1.1.1.1 合成及元素分析 |
1.1.1.2 晶体结构测定 |
1.1.2 结果与讨论 |
1.1.2.1 晶体结构 |
1.1.2.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1.1.2.3 红外光谱分析 |
1.1.2.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1.1.2.5 热重分析 |
1.1.2.6 电化学分析 |
第二节 三核钴取代的Dawson型磷钨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1.2.1 实验部分 |
1.2.1.1 合成及元素分析 |
1.2.1.2 晶体结构测定 |
1.2.2 结果与讨论 |
1.2.2.1 晶体结构 |
1.2.2.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1.2.2.3 红外光谱分析 |
1.2.2.4 热重分析 |
1.2.2.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1.2.2.6 电化学分析 |
1.2.2.7 磁性研究 |
1.2.2.8 催化性质研究 |
第三节 三核镍取代的Dawson型磷钨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1.3.1 实验部分 |
1.3.1.1 合成及元素分析 |
1.3.1.2 晶体结构测定 |
1.3.2 结果与讨论 |
1.3.2.1 晶体结构 |
1.3.2.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1.3.2.3 红外光谱分析 |
1.3.2.4 热重分析 |
1.3.2.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1.3.2.6 电化学分析 |
1.3.2.7 磁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As为杂原子的多钨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一节 基于[AsW_(11)O_(39)]~(7-)构筑块的羰基铼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2.1.1 实验部分 |
2.1.1.1 合成及元素分析 |
2.1.1.2 晶体结构测定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2.1 晶体结构 |
2.1.2.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2.1.2.3 红外光谱分析 |
2.1.2.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2.1.2.5 热重分析 |
2.1.2.6 电化学分析 |
2.1.2.7 催化性质研究 |
第二节 基于[AsW_(10)O_(36)]~(9-)构筑块的羰基铼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2.2.1 实验部分 |
2.2.1.1 合成及元素分析 |
2.2.1.2 晶体结构测定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2.1 晶体结构 |
2.2.2.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2.2.2.3 红外光谱分析 |
2.2.2.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2.2.2.5 热重分析 |
2.2.2.6 电化学分析 |
第三节 基于[AsW_9O_(34)]~(11-)构筑块的羰基铼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2.3.1 实验部分 |
2.3.1.1 合成 |
2.3.1.2 晶体结构的测定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2.1 晶体结构 |
2.3.2.2 红外光谱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Te为杂原子的多钨氧簇羰基铼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合成及元素分析 |
3.1.2 晶体结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晶体结构 |
3.2.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3.2.4 热重分析 |
3.2.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2.6 电化学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Dawson型Ta/W混配多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多钽酸盐的研究现状 |
1.2 钽基混配型多酸的研究进展 |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1.4 试剂及测试手段 |
第二章 {P_2W_(15)Ta_3}的链状稀土衍生物及其质子导电性能 |
2.1 引言 |
2.2 化合物 1-4 的合成 |
2.3 化合物 1-4 的晶体数据与结构描述 |
2.4 化合物 1-4 的表征 |
2.5 化合物1的质子导电性能 |
2.6 小结 |
第三章 {P_2W_(15)Ta_3}的单体稀土衍生物及其催化性能 |
3.1 引言 |
3.2 化合物 5-14 的合成 |
3.3 化合物 5-14 的晶体数据与结构描述 |
3.4 化合物 5-14 的表征 |
3.5 化合物 1-14 的催化性能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四聚型Ta/W混配多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化合物H-1 的合成 |
4.3 化合物H-1 的晶体数据与结构描述 |
4.3.1 X-ray晶体学衍射数据 |
4.3.2 结构描述 |
4.4 化合物H-1 的表征 |
4.5 化合物H-1 的质子导电性能 |
4.6 化合物H-1 的酸强度测定和酸催化性能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过渡金属取代缺位钨氧簇的合成研究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金属氧簇概述 |
1.1.1 多金属氧簇的构型 |
1.2 Keggin型钨-氧簇 |
1.2.1 饱和Keggin型钨-氧簇 |
1.2.2 缺位Keggin型钨氧簇 |
1.3 Dawson型钨-氧簇 |
1.3.1 饱和Dawson型钨-氧簇 |
1.3.2 Dawson型的缺位钨-氧簇 |
1.4 过渡金属取代型钨-氧簇的研究进展 |
1.4.1 钴取代的钨-氧簇 |
1.4.2 镍取代的钨-氧簇 |
1.4.3 铜取代的钨-氧簇 |
1.4.4 锆取代的钨-氧簇 |
1.4.5 钛取代的钨-氧簇 |
1.4.6 稀土金属及稀土金属与过渡金属混合取代的钨-氧簇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2 实验方法及仪器 |
2.3 化学试剂 |
2.4 前驱体的制备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化合物3-1 的合成与表征 |
3.1.1 合成方法 |
3.1.2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及结构描述 |
3.1.3 红外光谱分析 |
3.1.4 粉末衍射图谱分析 |
3.1.5 热重曲线分析 |
3.2 化合物3-2 的合成与表征 |
3.2.1 合成方法 |
3.2.2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及结构描述 |
3.2.3 红外光谱 |
3.2.4 热重分析 |
3.2.5 粉末衍射分析 |
3.2.6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3 化合物3-3 的合成与表征 |
3.3.1 合成方法 |
3.3.2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及结构描述 |
3.3.3 红外光谱 |
3.4 化合物3-4 的合成与表征 |
3.4.1 合成方法 |
3.4.2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及结构描述 |
3.4.3 红外光谱 |
3.4.4 热重分析 |
3.4.5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3.5 化合物3-5 的合成与表征 |
3.5.1 合成方法 |
3.5.2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及结构描述 |
3.5.3 红外光谱 |
3.5.4 粉末衍射分析 |
3.5.5 热重分析 |
3.6 化合物3-6 的合成与表征 |
3.6.1 合成方法 |
3.6.2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及结构描述 |
3.6.3 红外光谱 |
3.6.4 热重分析 |
3.7 化合物3-7 的合成与表征 |
3.7.1 合成方法 |
3.7.2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及结构描述 |
3.7.3 红外光谱 |
3.7.4 粉末衍射分析 |
3.7.5 热重分析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10)电喷雾质谱法对多钨氧簇溶液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缺位与过渡金属取代型多金属氧簇概述 |
1.1.1 缺位多金属氧簇 |
1.1.2 过渡金属取代型多金属氧簇 |
1.2 电喷雾质谱技术简介 |
1.3 多金属氧簇化学的研究进展 |
1.3.1 多金属氧簇常见溶液表征技术 |
1.3.2 质谱在多金属氧簇化学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2章 过渡金属钒与缺位硅钨酸盐的反应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样品合成和溶液制备 |
2.2.3 质谱仪器条件 |
2.2.4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缺位硅钨酸盐的溶液化学研究 |
2.3.2 偏钒酸钠(NaVVO3)与缺位硅钨酸盐的反应研究 |
2.3.2.1 溶液反应的实时监测 |
2.3.2.1.1 等计量比溶液反应 |
2.3.2.1.1.1 浓度的影响 |
2.3.2.1.1.2 温度的影响 |
2.3.2.1.1.3 电化学(DPV)实时监测 |
2.3.2.1.2 不同计量比溶液反应 |
2.3.2.2 钒(V)取代产物稳定性探究 |
2.3.3 硫酸氧钒(V~ⅥOSO_4)与缺位硅钨酸盐的反应研究 |
2.3.3.1 溶液反应的实时监测 |
2.3.3.1.1 等计量比溶液反应 |
2.3.3.1.1.1 浓度的影响 |
2.3.3.1.1.2 温度的影响 |
2.3.3.1.1.3 电化学(DPV)实时监测 |
2.3.3.1.2 不同计量比溶液反应 |
2.3.3.2 钒(IV)取代产物稳定性探究 |
2.3.3.3 量化计算对钒取代产物稳定性的解释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同多钨氧簇的质谱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样品合成和溶液制备 |
3.2.3 仪器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H_4)_(10)H_2W_(12)O_(42)和TBA_2Mo_6O_(19)溶液的一级质谱图 |
3.3.2 [W_6O_(19)])~(2-)和[W_6O_(19)×H_2O]~(2-)的二级质谱图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培养晶体的方法总结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Studies on the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K_8[TiP_2W_17O_62]·12H_2O(论文参考文献)
- [1]夹心型化合物对嗜热四膜虫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D]. 宫丽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 [2]杂多钛钼氧簇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D]. 许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Keggin型簇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 李明阳.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4]酸性条件下多铌/钽氧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李晨. 河南大学, 2019(01)
- [5]过渡金属参与构筑的多钨氧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质[D]. 董凯丽. 河南大学, 2019(01)
- [6]基于钨铌混配Dawson型多酸单元的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陈晓云. 河南大学, 2017(07)
- [7]多钨氧簇羰基金属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贾佳鸽. 河南大学, 2017(06)
- [8]Dawson型Ta/W混配多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彭青坡.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2)
- [9]过渡金属取代缺位钨氧簇的合成研究及表征[D]. 李亚鑫.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10]电喷雾质谱法对多钨氧簇溶液反应的研究[D]. 刘畅.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