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策略及其对中国农业银行的启示

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策略及其对中国农业银行的启示

一、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策略及其对农行的启迪(论文文献综述)

梁毅[1](1997)在《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策略及其对农行的启迪》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尽管中美国情不同,体制不同,但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策略,适应了商业银行运作的一般规律,也适应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推进商业化改革的中国农业银行实现战略目标的调整与转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梁毅[2](1998)在《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策略及其对农行的启迪》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策略及其对农行的启迪梁毅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最近,笔者参加农总行赴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培训班,学习、考察了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在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中,其利润最...

吕耀明[3](2002)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三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李爱喜[4](2004)在《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种竞争在市场上的直接表现就是营销力的交锋,可以说,市场营销力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面对WTO,作为弱质产业的我国银行业将何去何从?如何提升竞争力以应付实力强大的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这些都是决策者、实业界和理论界无法回避的问题。市场营销理论发展很快,新理论层出不穷,但是研究方法一直没有改变,仍然是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方法。因此,用博弈论来系统地分析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认识该理论,是一种新的尝试,有益于营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以博弈分析作为切入点,以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作为出发点,根据市场营销有关理论,把博弈分析和营销组合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比较全面地分析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然后对银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进行国际比较,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差距及其原因,给我国商业银行营销能力给予客观而准确的定位;最后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中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和国际营销策略分别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并紧密联系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实践,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力求分析透彻并有一定理论深度,得出的结论及对策真实而又有建设性。本文共十章,下面就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的主要成果作扼要说明。第一章 绪论。本章阐述了如下内容: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创新之处。第二章 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基本理论。本章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内涵,突破了传统内涵,富于了新的内容,拓宽了营销组合策略所覆盖的领域;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特征和现实意义;最后,从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三个层次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银行业所处的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第三章 美、日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国际比较。通过对美、日银行营销组合策略进行国际比较,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产品创新、强调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以差别化价格策略和“非价格”策略来避免价格战以提高获利能力;以网络银行、并购重组和国际渠道来扩展业务领域;以客户经理制和公共关系促销为新型的促销模式。也分析了它们的不同点。最后,阐述了国际比较后所得到的启迪。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演变、问题与挑战。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演变的三个历程, 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调整产品开发战略,尤其是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实行差<WP=6>别化价格策略和非价格竞争策略;有效整合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尤其是提升网络银行业务的深度和宽度;实行国际化战略;克服公共关系营销中的“短视行为”和浮躁情绪,完善客户经理制,改进主办银行制。第五章 产品策略博弈分析。1.运用经典博弈模型对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进行分析和比较。模仿创新是处于劣势地位银行利用后发优势的赶超行为,而原始创新是获得“先动优势”的长期战略。2.运用完全信息两阶段博弈模型来比较分析两种新产品开发形式。采取合作开发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刺激金融创新。3.金融监管、经营绩效和产品同质性关系模型。在我国,严厉的监管导致银行业高度集中,但是市场结构与绩效结构不对称,其原因就是产品同质性现象严重,因此,必须利用差别化策略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4.在相应章节中,对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六章 定价策略博弈分析。本章研究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2.研究了水平性差异下成本优势银行的定价策略;3.研究了银行差别化定价策略模型;4.研究了产品生命周期与金融产品定价策略的关系;5.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策略进行了实证考察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七章 渠道策略博弈分析。本章运用两个博弈模型来进行研究,即银行分销渠道的位置-产量模型和银行分销渠道的比较模型。银行产品替代性对分销渠道的布局起着决定性作用;银行应采用直销渠道和间接渠道并举的渠道策略。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渠道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第八章 促销策略博弈分析。本章通过建立两个博弈模型来研究此问题,并运用我国商业银行促销策略的相关事实进行实证检验。1.通过求解广告促销博弈模型发现,银行广告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塑造产品的差异性来吸引不同的客户群。2.运用博弈模型分析银行与客户、同业、政府以及职工之间的博弈关系。关系促销需要长期投入,银行必须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关系促销可以营造一种融洽的公共关系氛围,形成稳定持久的关系情感链。 第九章 国际营销博弈分析。通过建立市场进入模型和营销组织体制选择模型来进行研究,并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营销现状来进行实证分析。1.跨国银行形成机理与市场进入模型。东道国银行无法阻止跨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要想使其阻止行为发生一定作用,只有通过改变博弈结构和博弈双方的实力。2.国际营?

易雪辉[5](2012)在《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是金融业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下诞生的,面向供应链管理的金融创新服务。由于改变了以往仅仅依靠评估企业自身信用的评估方式而转为依赖对供应链整体信用的评估,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因此,在实践中,作为供应链金融产品之一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国内外银行业实务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关于供应链金融背景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理论研究还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实践发展迫切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指导。本文从银行的角度对供应链金融背景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信贷决策展开研究。通过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真实产品贸易关系建立起企业间决策与质押存货价值间的关系,借助质押物价值与银行信贷决策的关系,建立起企业间决策与银行信贷决策之间的关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化到复杂,逐步模型化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特定行为,并引入市场结构等因素,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的信贷决策问题。首先,考虑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产品市场为典型的报童模型,零售商以其与制造商签订的产品采购合同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决策引入银行基于下侧风险控制模式的贷款价值比决策模型,刻画了供应链企业决策对采购合同质押价值的影响。建立了供应链上企业间决策与银行信贷决策之间关系的基础模型,从而为展开和深入研究供应链金融背景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信贷决策奠定了模型基础。确定了贷款价值比的解析式,然后讨论了其与产品处置价值、批发价格和回购率等供应链决策因素的关系,并确定了相应的取值区间。最后,以供应链协调契约下的产品采购合同为特例,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次,采用剩余产品回购率的大小来刻画供应链中上游核心企业对下游中小企业存货质押融资行为的担保程度,模型化银行的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分析银行的期望利润、存货质押率与核心企业的担保程度之间的关系,贷款利率与担保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化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对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担保行为和担保程度,为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如何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能力提供了定量分析,也为实践中银行要求核心企业提供回购担保以及提供什么程度的担保提供了解释,同时,还为基于期权思想进行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了启发。第三,考虑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整体)发生双重Stackelberg博弈,建立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银行各自的期望利润最大化模型;然后通过逆向归纳法求解双重博弈,逐步分析中小企业的产品订购决策,核心企业的批发价格决策和银行的产品回购担保要求、质押融资贷款利率决策。将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纳入银行的信贷决策过程,既是从供应链金融背景下考虑企业决策行为对存货质押融资的影响,也是研究核心企业在这种复杂的博弈关系中如何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以及银行要求提供回购担保的其他可能更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银行对核心企业的回购担保要求不仅具有分担风险的作用,而且对核心企业来说是一种参与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激励机制。第四,考虑信贷市场的竞争性,建立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银行各自的定价决策模型。根据信贷市场的竞争性,确定银行质押贷款利率和回购担保要求之间的变动关系;进一步根据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的最优定价决策,最终确定银行的信贷决策机制。研究表明,在竞争性的信贷市场,银行的贷款利率和银行的回购担保要求将满足特定的边际替代关系,并且如果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期望利润都满足期望利润保留条件,那么核心企业的批发价格、银行的回购担保要求和中小企业的产品订购数量将同时满足特定的约束条件。第五,将银行纳入供应链产品链,从供应链系统最优的角度,建立核心企业回购担保下的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模型。首先借鉴供应链协调研究中集中决策的思路建立最优定价基准,确定了贷款利率和回购担保要求之间的关系;然后逐步分析各主体接受最优定价决策的条件,确定了系统最优定价的参数组合。最后,考虑银行风险控制的管理目标,进一步确定了该目标下系统的最优定价决策。研究结论为供应链金融下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的协调机制设计提供了一个思路。

王德宝[6](2017)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兼论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改革与发展》文中认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际贸易作为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贸易领域取得显着成就。然而需要正视的是,我国外贸大而不强,对外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外经贸的快速增长以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导致外经贸企业面临日益严峻的出口信用风险,由此对我国对外经贸的健康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进而对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和国民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冲击。作为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条款项下允许的出口和对外投资促进手段,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防范风险、补偿损失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功能,对贯彻本国对外经贸战略、保障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动荡下行时期的逆周期调节效应更加明显。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自建立后的近30年里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支持我国外贸稳定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受到国家日益重视并作为调结构、防风险、保就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得以广泛运用。但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业务的快速增长,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面临一些困难,为此,政府积极推动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体制的改革。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相关部门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定位及撤并、机构及业务的外部监督管理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对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作用发挥,相关部门意见分歧较大。理论界和实务领域对该问题也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出口信用保险对外经贸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效应,而有的学者认为这种作用不明显,甚至没有作用。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发挥到底如何?未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是撤销、保留还是强化?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优化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作用?围绕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基于功能观视角,本文从理论分析、国际比较、国内实践等多个层面分析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演变,力图针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作用提出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见解,并从理论层面把握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作用的层次结构和实现机制、从实证层面分析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发挥情况、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提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体制完善和功能优化的方向和路径,希望能够为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体系的统筹规划和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按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作用的内在逻辑联系,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章,引言。作为文章的开头,主要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归纳与本文相关的前人文献与研究成果,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相似或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出口信用风险以及其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其次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有关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和创新扩展,特别是尝试运用理论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等分析出口信用保险问题,最后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属性作了反思。第三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界定。主要结合对现代保险功能的分析及与商业保险的对比,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进行界定,为后续微观机制、宏观效应及实证分析奠定基础。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认识与理解保险功能的三个层次,即从抽象到具体再到表象,并基于此分析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基本功能、核心功能与派生功能。第四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微观机制。在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作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这些功能作用特别是特有功能的内部传导机制进行分析,这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是如何发挥的,得益于什么因素,发挥得不好应归于哪些因素,进而找出功能作用难以顺利实现的根源所在、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完善对策。第五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宏观效应。主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外部效应进行分析,理论层面上主要是运用两国经贸往来的均衡模型进行研究,在实践层面上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中观效应、宏观效应进行分析,并给出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外部效应的研究思路和架构。第六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国际比较。在对国外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模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的英国、美国、韩国、加拿大、法国等若干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和功能作用发挥及其所需条件和基础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归纳出可供借鉴的通行做法和有益经验。第七章,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作用的实证分析。在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运用扩展后的引力模型、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模型等,采用历年来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等相关数据,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其功能作用的发挥情况作实证研究,并结合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第八章,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基于功能观的视角,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发展实际,从内部设计和外部保障两个方面,提出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完善与优化的对策措施与制度安排,并结合当前我国对外经贸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尝试给出健全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政策建议。第九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提炼全文的研究过程、主要结论及不足之处,并进一步引申观点,对未来可优化完善领域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耿仲钟[7](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王国红[8](2012)在《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与中国的管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是银行反垄断管制的重要方面,2007年全面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银行反垄断管制的思考,同样也引起了人们对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的关注。对中国而言,对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管制还十分薄弱,机构缺失,法律缺失,程序和方法缺失,既不能有效地管制国内银行实施的滥用市场力的并购,也不能有效地管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实施的有损中国金融安全的并购,更不利于国内银行通过海外并购占领国际市场。因此,这一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后危机”为背景,以银行并购为研究对象,以反垄断管制为研究视角,论证“后危机”时代加强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的必要性、机理、方法与程序,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设计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反垄断管制政策。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行的掠夺性借贷行为,而掠夺性借贷的产生则要归因于反垄断管制的不作为。因此,加强银行业的反垄断管制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作为银行反垄断管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并购反垄断,在当前背景下,尤其必要。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理主要有两个,一是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另一是威廉姆森的效率权衡理论。SCP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影响企业绩效。按照这一理论,对市场结构的管制是最重要的,由于并购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导致了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并购进行反垄断管制。并购→集中度提高→银行市场力提高→社会福利损失,这一逻辑的并购效应我们称为并购的负效应。威廉姆森的效率权衡理论认为,即使并购带来了负效应,导致了社会福利受损,但如果并购同时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且效率的提高足以抵消并购产生的负效应,那么这起并购不应被禁止;只有那些并购带来的效率不足以抵消社会福利受损的并购才应被禁止。并购导致的效率提高的效应我们称为并购的正效应。银行并购的竞争性评估即是对这两方面进行权衡。本文对威廉姆森的静态效率进行了修正,重点说明了对效率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对效率的传递率和“补偿的边际成本降低”的定量分析。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制可分为五种机制:相关市场界定机制、市场力测定机制、并购效应评估机制、垄断缓释因素分析机制、分拆机制。其中,对相关市场界定机制,重点介绍了市场界定的方法,如SSNIP检验、Harris&Simons(1989)的临界损失检验、Katz&Shapiro(2003)的“总的转换率”检验;对市场力测定,重点介绍了离散选择模型在银行业中的运用;对并购效应评估机制,重点介绍了转换率方法和向上价格压力法;对垄断缓释因素,分析了如下缓释因素:竞争者;市场进入;顾客的转换成本;失败银行救济;公共利益;人口迁移等;对分拆机制,文章提示了银行并购分拆的原理、目标和机制设计,这为后面我们设计中国的银行并购分拆制度准备了理论基础。中国缺乏对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管制的经验,需要借鉴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为我所用。文章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日本、中东欧国家),从价值取向、机构设置、相关市场的界定、并购反垄断临界值的确定、竞争效应分析等方面比较他们在银行并购反垄断政策上的异同,并辅以案例,为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提供经验指导和决策参考。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最基本的一步是界定相关市场。美国费城银行案中,将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相关地区市场界定为“本地市场”,将相关产品市场界定为“银行服务群”。这一界定是否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的并购反垄断管制,文章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设计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融资调查问卷,在本地抽样调查1500个消费者、200家中小企业,文章验证了传统的“本地市场”假设和“群服务”假设在中国的合理性,根据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对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从各国对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管制的实践看,经济性分析越来越普遍,其地位日益突出。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的经济分析包括单边效应和协调效应分析。对单边效应的分析,文章重点介绍并购模拟技术的运用,并对并购模拟这一技术进行了评价;对协调效应的研究,通过改进传统的“核对表”方法,将之与“一致同意-甄别欺骗-可信的惩罚”范式结合,提出银行业并购规制的协调效应新的分析框架。这一新的框架是:从Friedman的“平衡诱惑均衡”概念入手,不是研究银行卡特尔的形成条件,而是从卡特尔稳定性指标(δ)来判断银行并购的协调效应。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化,外资银行加强了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渗透。并购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对外资银行的并购,我们需要做辩证分析,一方面,外资银行并购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并购也有可能损害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甚至有损中国金融安全,因此,需要对外资银行并购进行反垄断管制。本文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分析了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动机,并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设计了外资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政策。设计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反垄断政策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政策设计包括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构设置、反垄断的原则、标准与目标、银行并购申报制度、竞争评估制度、并购救济制度等;除此以外,文章还从需求边和供给边两方面论述了构建中国银行业竞争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对前一个内容的深化与发展。本文的主要观点是:(1)在“后危机”时代,中国既要加强对银行审慎性的监管,更要强化对银行的竞争性管制,二者不可或缺。(2)在机构设置上,由商务部的反垄断局负责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同时赋予银监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3)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应以“合理原则”为核心原则,考虑到外资银行并购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对外资银行并购还需进行国家金融安全审查。(4)构建合理的银行并购申报制度,实行两步审查法,申报标准应相对宽松。(5)重视经济性分析方法在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中的运用,包括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单边效应和协调效应评估的方法以及效率评估方法等。(6)在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中,合理运用适用除外和域外适用制度。(7)加强国际反垄断的协调。一是商务部与国外竞争权威的双边和多边协调机制的建设;另一是银监会与外国银行监管机构的国际协调机制的建设。

苏金玲[9](2019)在《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大批建成的高速公路进入运营管理阶段,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成为运营管理的主体,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高速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是高速公路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现行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下,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成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管理现状的改善亟需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方法的改进。源于企业管理领域的价值管理理论,具有价值导向的战略性管理特点,能够有效解决或规避管理实践中的现有问题。因此,将价值管理理论引入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运营管理,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特性入手,结合企业管理现状和管理实践需求,构建了更具行业特性的价值管理体系,围绕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的创造并非各业务活动的自然结果,而是源于价值驱动因素的不断推动和促进。通过层次分析法的运用,确定道路基本情况及道路技术状况、高速公路使用者需求、收费业务流程、环境影响以及员工专业素养等因素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第二、不同运营阶段的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其价值评估应建立不同的评估模型。已进入稳定运营阶段的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应建立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价值评估,该模型需以历史数据为预测起点,优势在于影响自由现金流量的指标数值允许缺失,数据完备性要求不高;对于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而言,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该模型不依赖原始数据,可在现实条件下建立各指标与价值间的线性关系;针对特定高速公路运营数据呈非线性特征,可以高斯—牛顿迭代预测模型作为补充。第三、对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业而言,并非所有业务活动均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值,只有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以最小成本产生最大企业价值的业务才是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增值的业务区域。不同的运营企业,同一运营企业的不同阶段,其价值增值业务不尽相同。第四、在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评价中,单一评价指标仅反映某一侧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需要建立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董在东[10](2016)在《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是仅次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大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重创影响至今。这一危机不仅带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转型,也引发了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学界的反思。自危机爆发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界的各流派纷纷对危机的成因、后果进行探讨研究。本文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构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的深层解读与评析,包括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政策的经济伦理取向及其论争,并通过系统回顾经典马克思主义、近代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于危机伦理观、公平效率伦理观以及资本主义前途命运观等经济伦理观念,对比和评析了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关于引发危机的外因——自由放任抑或国家干预、内因——效率优先抑或公平优先的伦理思想,继而揭示出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危机后果——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评析与判断。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针对危机救市政策、对危机成因的解读以及对危机后果的论争中,其经济伦理思想产生新的发展,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失灵,两大主流经济学派在其主阵地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同时两大学派有部分观点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第二、西方经济学说的新发展由强调市场效率优先转向重视社会分配不平等及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伦理问题。第三、资本主义体制结构性危机显现,其前途和命运遭到怀疑,但是各派经济学说的经济伦理思想本质仍然以对资本主义的维护和改良为目的。在此次危机中,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以及赤字福利的国家模式均已失灵。诚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我们已经在另一条路上走得太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构建的社会,物质主义战胜了道德承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取得的快速增长并不是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面对危机后亟待重建的国家经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束手无策,支持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和质疑。可以说,此次危机既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产生的新的经济伦理思想和观点既代表了西方经济伦理的最新发展,又为我国社会避免和化解经济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

二、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策略及其对农行的启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策略及其对农行的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三、 文章架构及主要内容
    四、 本文主要学术观点与结论
第一章 商业银行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在信用经济中的运用
        (二) 创新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三) 创新与商业银行的理论分析
        (四) 商业银行的职能演变及其界定
        (五) 商业银行创新涵义的剖析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激发与管理
        (一) 商业银行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的变革
        (二) 商业银行创新流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周期与创新周期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形式与方法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形式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方法
        四、 商业银行创新形成过程的管理
        (一) 创意或构思的产生
        (二) 创意或构思的筛选
        (三) 创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四) 创新项目的测试与修正
        (五) 总结与推广
    第二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 影响面广、作用力大
        (二) 易模仿性
        (三) 无形性
        (四) 多样性
        (五) 高风险性
        (六) 持续性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二)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四)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五) 商业银行技术创新
    第三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因
        一、 社会经济环境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决定因素
        二、 科技进步是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推动力
        三、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
        四、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外在压力
    第四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益和效率
        (二) 商业银行创新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负面影响
        (一) 商业银行创新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受到很大影响
        (二) 商业银行创新带来新风险
        (三) 商业银行创新引起社会资源浪费和社会经济秩序不稳定
        三、 对商业银行创新作用的认识与判断
    第五节 小结
        一、 商业银行创新是对传统经济学的突破性贡献
        二、 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 创新是商业银行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定义与特征
        (一) 产品的无形性
        (二) 质量的差异性
        (三) 产品的同质性
        (四) 价值的可变性
        (五) 无存货性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分类
        (一) 按业务范围分类
        (二) 按创新的内容分类
        (三) 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形式分类
        (四) 按期限长短分类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金融市场的规范
        一、 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意义
        二、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的现状
        三、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的分析
        (一) 金融市场人为分割
        (二) 金融市场与社会投融资者的分离
        (三) 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的功能作用不够完善
        (四) 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单一,缺乏市场传导机制
        (五) 信息系统相对滞后,市场透明度差,交易率低
        四、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规范
        (一) 建立健全各类金融市场,并将其有机结合
        (二) 塑造和培育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活跃市场交易
        (三) 丰富金融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四) 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
        (五) 吸收西方创新成果,规范社会主义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六) 提高金融交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第三节 负债业务创新及其借鉴
        一、 客户存款业务(被动型负债)创新
        (一) 客户存款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
        二、 借入负债业务(主动型负债)创新
        (一) 借入负债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借入负债业务创新的意义
    第四节 贷款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意义与作用
        (三) 我国商业银行多种选择贷款的创新
        二、 票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票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创新票据贷款新业务的意义与作用
        (三)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票据贷款的创新
        三、 贷款销售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贷款销售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销售的创新实践
        四、 风险投资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风险投资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创新实践
        五、 项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项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项目贷款的借鉴与创新
        六、 国际合作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国际合作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国际合作贷款的创新实践
    第五节 投资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投资业务创新的概念
        二、 债券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垃圾债券
        (二) 离岸债券和欧洲债券
        (三) 浮动利率债券
        三、 中国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直接参与债券发行承销、包销和分销等活动
        (二) 代理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交易
        (三) 通过银行柜台交易扩大业务范周
        (四) 债券回购是商业银行最佳的证券投资形式
        (五) 不断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债券新品种
    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又一重要形式
        一、 资产证券化概述
        二、 资产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
        (二) 汽车贷款证券化
        (三) 信用卡贷款证券化
        (四) 应收帐款证券化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二) 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因素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设想
    第七节 个人金融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里程碑
        一、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实践
        (一) 个人消费贷款
        (二) 个人理财业务
        二、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状况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金融业务的机遇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
        (一)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二) 强化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调查与发展规划
        (三) 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个人金融商品
        (四) 丰富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方式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及特征
        (一) 由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资金向商业银行占用客户资金转变
        (二) 由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资金向商业银行垫付资金转变
        (三) 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
        (四)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实现了对传统中间业务的突破
        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一)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
        (二) 按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分类
        (三) 按中间业务是否与银行信用直接有关分类
        (四) 按中间业务的风险性分类
        (五) 按中间业务的审批与备案的形式分类
        (六) 按中间业务功能和形式分类
    第二节 不断丰富传统中间业务的内涵是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
        一、 代理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代理收付款业务
        (二) 代保管业务
        (三) 代理保险业务
        (四) 代理清欠、代理监督和代购代销业务
        (五) 代理证券业务
        二、 信托和租赁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托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二) 租赁业务创新的种类与实践
        三、 结算业务自动化和电子化创新
        (一) 支付系统的创新
        (二) 清算系统的创新
        四、 担保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备用信用证
        (二) 保证付款
        (三) 监督付款
        (四) 履约担保
        (五) 投标担保
    第三节 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主战场
        一、 商业银行创新投资银行业务的概述
        二、 证券承销业务创新与实践
        三、 证券交易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证券经纪业务
        (二) 证券自营业务
        四、 其它收费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息咨询业务
        (二) 财务顾问业务
        (三) 资产管理业务
    第四节 金融衍生产品是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新领域
        一、 金融衍生产品的概述
        二、 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及风险防范
        (一)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积极作用
        (二)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
        三、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实践
        (一) 传统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二) 现代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第五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研究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紧密结合的原则
        (二) 渐进式发展的原则
        (三) 创新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四) 讲效益的原则
        (五) 以优质服务取胜的原则
        三、 创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好运行环境
        (一) 培育和创造中间业务的市场需求
        (二) 加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定位的研究
        (三) 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电子化含量
        (四) 构建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
        (五) 建立健全中间业务法规制度
        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 创新与发展我国传统中间业务的设想
        (二) 开拓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构思
        (三)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现实选择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演变
        一、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回顾
        (一) 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
        (二)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四) 20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轨迹
        (一) 中国古代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 中国近代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的类型
    第二节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比较
        一、 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英格兰银行的创立是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史上最耀眼的明珠
        (二) 贴现银行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一大特色
        (三) 承兑行是世界商人银行的鼻祖
        (四) 总分行管理模式是世界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样板
        (五) 专业化管理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点
        (六)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国际化发端于英国
        二、 美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双轨制”和“单一银行制”体现了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特征
        (二) 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银行持股公司是其最富特色的组织创新
        (四) 组织机构多样化是其组织创新的特点
        (五) 组织创新国际化在美国得到高度的发展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综合化是其组织创新最大的特色
        (二) 高度集中的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密度高且国有化程度高
        (四) 国际化是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重要特征
        四、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发展过程
        (二)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征
        五、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总体特征
        (一) 并购促进了商业银行大型化
        (二) 组织结构综合化
        (三) 竞争形成银行非中介化的趋势
        (四)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五) 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虚拟化
    第三节 从分业经营到合业经营是历史的必然
        一、 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 投资银行的定义
        (二) 当代投资银行的功能作用和特征
        (三) 西方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四) 中国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二、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比较
        (一) 不同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二) 不同的职能作用
        (三) 不同的经营原则和经营方式
        (四) 不同的资金和利润来源
        (五) 不同的竞争力
        三、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 分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二) 合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三)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究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选择
        一、 运用并购等创新手段构造中国的航空母舰
        (一)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意义
        (二)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原则
        (三)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二、 以组织结构多元化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多元化的必要性
        (二) 我国经济结构变革为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三) 大力创新与发展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积极推进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二)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途径思考
        (三)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捷径--分拆改制上市
        (四) 国有商业银行分析上市应注意的问题
        四、 丰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创新
        (一) 按照扁平化和集约化的要求改造内部组织架构
        (二) 强化商业银行组织的活力
        五、 加快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步伐
        (一) 中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与发展的概况
        (二) 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策略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 资产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商业贷款管理
        (二) 可转换性管理
        (三) 预期收入理论
        二、 负债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传统负债管理
        (二) 当代负债管理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涵义
        (二)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原则
        四、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五、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第二节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实践与借鉴
        一、 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二、 商业银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三、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
        (二) 商业银行营销因素组合
        (三) 商业银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四) 实现商业银行营销目标的基本策略
        四、 两方商业银行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崇尚战略眼光
        (二) 强调准确定位
        (三) 注重形象塑造
        (四) 强化情感管理
        (五) 追逐金融人才
    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商业银行文化
        一、 商业银行文化定义与意义
        二、 商业银行文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弘扬企业家精神是商业银行文化的核心
        四、 构建商业银行文化的关键在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 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历史追溯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实践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 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创新的力度
        (三) 塑造我国商业银行的优秀文化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一般分析
        一、 商业银行监管的概念
        二、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
        (一) 一元化监管模式
        (二) 多元化监管模式
        (三) 跨国化监管模式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
    第二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初始时期
        (二)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成熟期
        (三)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实践
        (一)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初始阶段(1978-1984)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长阶段(1984-1995)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熟阶段(1995-)
        三、 商业银行创新与金融管制创新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商业银行监管体制
        (一) 明确银行监管体系的法律地位,强化监管的法制建设
        (二) 健全商业银行的互律监管系统,促进同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 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提高商业银行监管的透明度
        二、 构造有效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一) 重构内控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三) 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激励制度
        (四) 提高内控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五) 注意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相互衔接
        三、 充分发挥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
        (一)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信评估制度
        (二) 加快配套改革,为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创造条件
        四、 加强国际间商业银行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一) 采取综合性和国际性的监管策略
        (二) 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协调与合作
        五、 提高商业银行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自由化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国际化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电子化
        四、 商业银行创新的综合化
        五、 商业银行创新的多样化
        六、 商业银行创新的持续化
        七、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一)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三) 现代企业制度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四) 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五) 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六) 国际化程度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分析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 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造就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力量
        (三) 市场机制的确立产生了强大的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动力
        (四) 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扩大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应以提高效率为基本目标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和要求
        (一) 商业银行创新应适应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的特色
        (二) 以渐进式创新为基础,积极追求突变式创新
        (三) 以需求适应型创新为基点,增强商业银行创新供给能力
        (四) 以智能化改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
        (五) 坚持放松管制和完善监管同时并举的方针
        (六) 抓住加入WTO机遇,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后记

(4)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基本理论
    2.1 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内涵
    2.2 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特征及意义
    2.3 商业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2.3.1 微观环境分析
        2.3.2 中观环境分析
        2.3.3 宏观环境分析
第三章 美、日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国际比较
    3.1 美国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特征
        3.1.1 产品策略
        3.1.2 价格策略
        3.1.3 渠道策略
        3.1.4 促销策略
    3.2 日本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特征
        3.2.1 产品策略
        3.2.2 价格策略
        3.2.3 渠道策略
        3.2.4 促销策略
    3.3 美、日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借鉴与启示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演变、问题与挑战
    4.1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演变历程
    4.2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2.1 产品策略
        4.2.2 价格策略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策略
    4.3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发展趋势与调整方向
第五章 产品策略博弈分析
    5.1 金融产品创新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5.1.1 原始创新博弈分析
        5.1.2 模仿创新博弈分析
        5.1.3 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现状考察及创新策略调整
    5.2 金融产品开发形式的博弈模型
        5.2.1 假定条件
        5.2.2 模型一 三家银行各自独立开发
        5.2.3 模型二 银行1和2合作开发,银行3独立开发
        5.2.4 模型三 三家银行合作开发
        5.2.5 结论与启示: 产品开发形式的选择策略
        5.2.6 我国商业银行合作开发产品的实证分析及策略调整
    5.3 金融监管、经营绩效与产品同质性关系模型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博弈模型
        5.3.3 我国金融监管、市场结构与产品差异化的实证考察
        5.3.4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差别化策略
第六章 定价策略博弈分析
    6.1 影响金融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分析
        6.1.1 消费者的选择
        6.1.2 垄断银行的最大化利润
        6.1.3 提高定价效率须考虑的因素
    6.2 水平性差异下成本优势银行的定价策略
        6.2.1 前提条件
        6.2.2 模型及均衡
        6.2.3 两种产品差异性条件下的定价策略
    6.3 差别化定价策略模型
        6.3.1 差别化定价理论
        6.3.2 差别化定价模型
        6.3.3 模型均衡解
        6.3.4 差别化定价策略的运用
    6.4 产品生命周期与金融产品定价策略
        6.4.1 引言
        6.4.2 博弈模型
        6.4.3 撇脂定价法和渗透定价法的组合运用策略
    6.5 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策略的实证分析及定价策略调整
        6.5.1 利率机制及利率策略
        6.5.2 费率机制及费率策略
第七章 渠道策略博弈分析
    7.1 银行分销渠道整合的位置-产量模型研究
        7.1.1 分销网点面临的问题
        7.1.2 位置-产量模型
        7.1.3 我国银行分销网点的有效整合策略
    7.2 银行分销渠道的比较与选择
        7.2.1 银行分销渠道
        7.2.2 混合分销渠道模型
        7.2.3 分销渠道的选择与拓展策略
    7.3 我国商业银行渠道策略的实证分析与调整方向
第八章 促销策略博弈分析
    8.1 银行广告促销博弈模型
        8.1.1 广告促销及模型的提出
        8.1.2 广告-产品水平差异性模型
        8.1.3 广告-产品垂直性差异模型
        8.1.4 实证检验
        8.1.5 结论及均衡:广告策略的有效运用
    8.2 银行公共关系促销博弈分析
        8.2.1 公共关系促销内涵及其博弈主体的确立
        8.2.2 银行与客户博弈分析
        8.2.3 银行与金融同业博弈分析
        8.2.4 银行与监管部门博弈分析
        8.2.5 银行与地方政府博弈分析
        8.2.6 银行和内部员工博弈分析
        8.2.7 银行开展关系促销的对策
    8.3 我国商业银行促销策略的实证分析及策略调整
第九章 国际营销博弈分析
    9.1 跨国银行的形成机理及市场进入博弈模型
        9.1.1 跨国银行的形成机理
        9.1.2 发展中国家引进跨国银行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9.1.3 市场进入博弈分析
        9.1.4 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实证分析及我国银行的应对策略
    9.2 银行国际营销渠道的比较与选择
        9.2.1 两种主要国际分销渠道的特征分析
        9.2.2 营销渠道组织体制选择博弈分析
        9.2.3 我国银行海外营销渠道考察及策略
第十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 1
    附录 2
致 谢
作者简介

(5)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主要概念辨析与界定
        1.2.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1.2.2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优势和运作模式
        1.2.3 供应链金融与物流金融的比较
        1.2.4 存货质押融资的概念
    1.3 存货质押融资文献回顾
        1.3.1 关于担保物作用的文献
        1.3.2 关于风险控制其它文献
        1.3.3 关于其它因素的文献
    1.4 供应链金融最近研究进展
        1.4.1 资金约束下的运作决策
        1.4.2 运作与融资的联合决策
        1.4.3 其它方面的研究
    1.5 问题的提出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1.7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银行贷款价值比研究
    2.1 引言
    2.2 问题背景和符号定义
        2.2.1 问题背景
        2.2.2 符号定义
    2.3 模型的建立
    2.4 模型分析与解释
    2.5 算例仿真与说明
    2.6 质押合同为协调契约
        2.6.1 供应链的协调契约决策
        2.6.2 银行的贷款价值比决策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心企业回购担保下银行的存货质押融资定价决策
    3.1 引言
    3.2 背景和定义
        3.2.1 存货质押融资运作模式
        3.2.2 相关假设和符号定义
    3.3 模型建立和分析
    3.4 数值仿真与说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重STACKELBERG博弈的银行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机制
    4.1 引言
    4.2 背景说明和假设定义
        4.2.1 问题的描述
        4.2.2 相关假设和符号定义
    4.3 模型的构建
    4.4 信贷决策机制分析
        4.4.1 中小企业的最优决策
        4.4.2 核心企业的最优决策
        4.4.3 银行的信贷决策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竞争信贷市场中银行的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机制
    5.1 引言
    5.2 模型的说明
        5.2.1 问题描述
        5.2.2 假设和符号定义
    5.3 模型的构建
    5.4 模型求解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应链系统最优下的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
    6.1 引言
    6.2 模型的说明
        6.2.1 问题描述
        6.2.2 假设和符号定义
    6.3 模型的构建
    6.4 模型求解和分析
    6.5 银行控制风险下的最优定价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兼论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改革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理论基础
    2.1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界定
        2.1.1 信用风险、出口信用风险和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
        2.1.2 关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分类和特点的分析
        2.1.3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本源分析
        2.1.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关系分析
        2.1.5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与其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对比分析
    2.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演进及动因分析
        2.2.1 商业性机构主导时期
        2.2.2 政策性机构主导时期
        2.2.3 商业性机构与政策性机构共同经营时期
        2.2.4 政策性机构地位强化时期
    2.3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建立与演变分析
        2.3.1 准政策性机构试点经营时期
        2.3.2 商业性机构与政策性机构共同承办时期
        2.3.3 政策性机构独家经营且地位强化时期
        2.3.4 政策性机构专营与商业性机构试点并存时期
    2.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理论基础的探讨与扩展
        2.4.1 市场缺陷理论
        2.4.2 政策工具理论
        2.4.3 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
        2.4.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4.5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理论基础的综合分析及扩展
    2.5 本章小结: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属性的反思
第3章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界定
    3.1 现代保险的功能及其层次结构
        3.1.1 关于保险功能的不同认识
        3.1.2 保险功能的三个层次:从抽象到具体再到表象
        3.1.3 保险功能的层次结构
    3.2 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功能的对比研究与边界分析
        3.2.1 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功能的对比分析
        3.2.2 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的功能边界
        3.2.3 政策性保险功能的再界定
    3.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实现的内部传导机制
    4.1 内部传导机制的分解及其构成要素
        4.1.1 内部传导机制的分解
        4.1.2 内部传导机制的要素:渠道
        4.1.3 内部传导机制的要素:关键变量
        4.1.4 内部传导机制的要素:机理
    4.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补充功能的实现机制
        4.2.1 变量:保险费率、信用限额等
        4.2.2 作用机理及传导过程
        4.2.3 功能实现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引导功能的实现机制
        4.3.1 变量:资信信息的有效性
        4.3.2 机理:虹吸诱导
        4.3.3 功能实现过程的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外部宏观效应
    5.1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外部宏观效应的层次结构
        5.1.1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效应的理论层次
        5.1.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效应的实践层次
    5.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宏观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个人需求、企业供给与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
        5.2.2 出口国与进口国的供给及需求分析
        5.2.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福利影响分析
    5.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效应的实践体现
        5.3.1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宏观效应
        5.3.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中观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国际比较
    6.1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主要经营模式
    6.2 典型国家和地区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经验分析
        6.2.1 英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分析
        6.2.2 美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分析
        6.2.3 韩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分析
        6.2.4 加拿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分析
        6.2.5 意大利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分析
        6.2.6 法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分析
    6.3 伯尔尼协会成员整体发展情况分析
        6.3.1 成员机构总体业务发展情况
        6.3.2 协会成员机构的作用发挥情况
        6.3.3 协会成员机构面临的质疑和挑战
        6.3.4 政策性机构发展模式及路径的分化与竞争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实证分析
    7.1 实证检验的基本思路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7.1.1 问题的提出
        7.1.2 实证检验的基本思路
        7.1.3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7.2.1 引力模型
        7.2.2 模型构建
        7.2.3 样本及数据选取
    7.3 实证分析
        7.3.1 出口信用保险与对外贸易和投资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7.3.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宏观效应检验
        7.3.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中观效应分析
    7.4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效应的实证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及功能的完善与优化
    8.1 总体思路
        8.1.1 对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基本定位的重新审视
        8.1.2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
        8.1.3 优化完善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8.2 内部因素:激励机制设计与治理结构完善
        8.2.1 进一步完善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法人治理结构
        8.2.2 不断优化内部激励机制设计
        8.2.3 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政策性机构的经营亏损问题
    8.3 外部保障:加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立法、监督与政策支持
        8.3.1 积极推动出口信用保险立法
        8.3.2 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保障体系
        8.3.3 切实加强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监督检查
    8.4 新形势下加快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相关建议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观点与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同情形下出口国出口供给的计量与比较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8)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与中国的管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银行并购反垄断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任务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之处
        二、 论文尚存的不足
第二章 美国金融危机与银行并购反垄断
    第一节 掠夺性借贷与美国金融危机
        一、 “次贷”与掠夺性借贷
        二、 掠夺性借贷与“次贷”危机
        三、 掠夺性借贷与反垄断
    第二节 金融业的二重性与美国金融危机
        一、 金融业特性与金融管制
        二、 金融管制与金融危机
        三、 金融管制与管制俘获
        四、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 银行并购与反垄断
        一、 银行并购是否需要反垄断管制
        二、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经济学基础
        三、 中国需要对银行业加强竞争性管制
        四、 中国需要对银行并购进行反垄断管制
第三章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理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理
        一、 银行并购的负效应
        二、 银行并购的正效应
    第二节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制
        一、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界定机制
        二、 银行并购市场力测定机制
        三、 并购效应评估机制
        四、 垄断缓释因素分析机制
        五、 分拆机制
第四章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并购管制
        一、 美国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二、 澳大利亚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三、 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四、 加拿大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五、 日本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一、 韩国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二、 墨西哥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第三节 中东欧转轨经济国家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一、 波兰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二、 匈牙利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三、 捷克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第四节 银行并购管制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银行并购管制上的比较
        二、 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对银行并购管制的比较
        三、 经济发达国家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界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 对相关产品市场的研究
        二、 对相关地区市场的研究
    第二节 对中国银行业相关市场界定的实证分析
        一、 分析方法
        二、 问卷调研
        三、 对“群”产品市场的检验
        四、 对企业相关市场的检验
第六章 银行并购的竞争效应
    第一节 银行并购的单边效应:并购模拟方法
        一、 并购模拟方法的起缘
        二、 MSM 的假设
        三、 MSM 的分析步骤
        四、 MSM 分析中的需求函数
        五、 MSM 的局限性
    第二节 银行并购的协调效应研究:定量方法
        一、 并购协调效应的研究综述
        二、 协调效应的模拟:定量分析
第七章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竞争效应及应采取的并购管制政策
    第一节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动机:发展中国家视角
        一、 全球外资银行的发展概况
        二、 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并购动机
        三、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动机
    第二节 外资银行并购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 外资银行并购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二、 外资银行并购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实证分析
        一、 银行竞争的相关文献综述
        二、 模型与数据
        三、 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均衡性竞争检验
        四、 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效应分析
    第四节 对外资银行并购的管制政策
        一、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现状与中国反垄断管制缺陷
        二、 美国对外资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三、 对外资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管制的难点与对策选择
第八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政策设计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政策设计
        一、 银行并购反垄断机构的设置
        二、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原则、标准与目标
        三、 银行并购申报制度
        四、 银行并购的竞争评估制度
        五、 银行并购救济制度
        六、 银行并购的适用除外和域外适用制度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政策设计
        一、 健全中国银行业竞争政策的必要性
        二、 银行业的竞争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美国金融危机中对倒闭商业银行的处理
    附录 2 2008 年金融危机中全球金融机构的损失
    附录 3 对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的讨论
    附录 4 对美国银行收购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引起的社会成本的讨论
    附录 5 银行业互动参数与市场力
    附录 6 自身传递率的说明
    附录 7 Daljord 等对总转换率方法的修正
    附录 8 对美国银行并购管制权威竞争评估的比较
    附录 9 欧盟各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指标
    附录 10 不同需求函数下的单边效应预测
    附录 11 外资银行在各国银行中的占比
    附录 12 运用 PR 模型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主要文献
    附录 13 国内外学者计算 H 统计值使用的因变量
    附录 14 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监管合作协议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附件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9)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的相关概念
    2.1 价值管理理论及实践
        2.1.1 价值管理的涵义
        2.1.2 价值管理的性质特征
        2.1.3 价值管理的内容和目标
        2.1.4 价值管理的历史沿革
        2.1.5 价值管理的应用
    2.2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
        2.2.1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概念范畴
        2.2.2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类别
        2.2.3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特性
    2.3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价值与价值分析
        2.3.1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运营管理内容
        2.3.2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价值构成
        2.3.3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价值形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的现实基础
    3.1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管理现状
        3.1.1 管理模式
        3.1.2 管理理念
        3.1.3 管理方式
    3.2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管理主体方面
        3.2.2 管理理念方面
        3.2.3 管理手段方面
        3.2.4 管理成效方面
    3.3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实施价值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3.1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实施价值管理的必要性
        3.3.2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实施价值管理的可行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
    4.1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基础条件
        4.1.1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4.1.2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
        4.1.3 基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目标分析
        4.1.4 基于利益制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确立
    4.2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4.2.1 价值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4.2.2 价值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2.3 价值管理体系构建的具体思路
    4.3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框架
        4.3.1 价值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
        4.3.2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价值创造
        4.3.3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价值评估
        4.3.4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价值增值
        4.3.5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价值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的评价
    5.1 评价要素
        5.1.1 评价目标
        5.1.2 评价主体
        5.1.3 评价客体
        5.1.4 评价指标
        5.1.5 评价标准
        5.1.6 评价方法
    5.2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的评价指标
        5.2.1 长远性评价指标
        5.2.2 过程性评价指标
        5.2.3 社会性评价指标
    5.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
        5.3.1 BSC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5.3.2 BSC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5.3.3 BCS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的实现
    6.1 价值管理实现的机制
        6.1.1 基于纳什均衡的非合作机制
        6.1.2 基于纳什均衡的合作机制
        6.1.3 价值管理实现的约束机制
    6.2 价值管理实现的条件
        6.2.1 现金流量最大化
        6.2.2 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
        6.2.3 资金成本最小化
    6.3 价值管理实现的保障
        6.3.1 价值管理实现的影响因素
        6.3.2 价值管理实现的应对措施
        6.3.3 价值管理实现的保障条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由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理由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研究
        二、关于次贷危机后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目标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中发达国家的救市政策
    第一节 次贷危机概述
        一、次贷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二、美国政府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第二节 欧债危机概述
        一、欧债危机的起源及影响
        二、欧元区国家的干预措施及救助计划
        三、英国与德国的政策调整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第三章 美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一节 美国短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美国救助华尔街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二、美国救助汽车行业计划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美国“财政悬崖”及债务上限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二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量化宽松政策的由来和发展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三节 美国长期应对手段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美国救市长期应对手段的主要内容
        二、美国金融机构救助和监管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美国长期财政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四章 欧盟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一节 欧盟各国救市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一、欧盟各国短期提高流动性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二、欧盟各国中期加强财政整顿措施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三、欧盟各国长期结构调整及欧元货币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争议
    第二节 欧盟国家和社团应对救助危机政策的分歧
        一、德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二、英国对于救助危机国的态度
        三、欧洲社团主义的态度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第五章 关于危机外因——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伦理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一、近代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危机伦理观
        二、凯恩斯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三、新自由主义的危机伦理观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的伦理论争
        一、凯恩斯主义自由放任导致危机的观点
        二、新自由主义政府干预导致危机的观点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六章 关于危机内因——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公平效率伦理观
        一、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二、功利主义的观点
        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
        四、新自由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伦理论争
        一、凯恩斯主义公平优先的观点
        二、新自由主义效率优先的观点
        三、其他学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述
第七章 关于危机后果——资本主义的前途的伦理论争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第二节 西方经济思想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观
        一、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关于资本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伦理论争
        一、资本主义前途黯淡派的观点
        二、资本主义前途改良派的观点
        三、资本主义前途乐观派的观点
    第四节 小结与评价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一、危机应对政策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二、危机成因认识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三、危机后果研判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
    第二节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评析
        一、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特征与积极性
        二、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发展的趋势与局限性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关于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二、关于危机后社会经济伦理思想调适的启示
        三、关于新常态下的财富伦理观变革的思考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策略及其对农行的启迪(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策略及其对农行的启迪[J]. 梁毅. 农金纵横, 1997(06)
  • [2]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策略及其对农行的启迪[J]. 梁毅. 农村金融研究, 1998(01)
  • [3]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02)
  • [4]商业银行营销组合策略博弈分析[D]. 李爱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1)
  • [5]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研究[D]. 易雪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6]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兼论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改革与发展[D]. 王德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7]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8]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与中国的管制政策研究[D]. 王国红. 武汉大学, 2012(07)
  • [9]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 苏金玲. 长安大学, 2019(01)
  • [10]次贷危机后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D]. 董在东.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策略及其对中国农业银行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