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词汇的发展与变迁

浅谈英语词汇的发展与变迁

一、略谈英语词汇的发展和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袁耀辉[1](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张武玉玲(Truong Vu Ngoc Linh)[2](2020)在《越南语汉越词研究》文中提出自古以来,中越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频繁接触,越南语深受汉语影响。为满足交际需要,越南语多次从汉语借入大量词语,它们被称为汉越词。汉越词是汉语和越南语长期接触的产物,是现代越南语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渗透到越南语词汇的各个层次,并制约着越南语的语体风格。“汉越音”“汉越语”“汉语借词”“汉越词”“汉源词”均是学界沿用的术语,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观点、使用的术语也不同。本研究以越南语汉越词为研究对象,统一使用“汉越词”这一术语。本文以汉越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全面描述汉越词语音、语义、语法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以越南官方出版的不同类型代表性报纸《人民报》《青年报》为语料依据,统计不同领域媒体语言的汉越词出现频率及使用特点;以越南中部城市洞海市为调查地,采用实地观察法、图像搜集法以及访谈式问卷调查法,调查汉越词在城市牌匾用文中的使用情况、市民所持态度和期望,并据此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洞海市不同社会特征的调查对象为问卷调查被试,考察洞海市居民和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汉越词的知晓和使用特点,以及相关的语言态度。本研究试图通过以上描写和调查分析,较全面地揭示汉越词在不同领域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弥补以往汉越词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汉越词的描写方面。为适用越南语的特点,汉语词借入越南语后经历了语音、语义、构词方式的加工改造,并逐渐定型。汉越词以汉语音译形式为主,既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特点,又在长期本土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多种语音变体形式;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和自造式汉越词方面,其中构词方式以并列复合式和偏正式为主,另有使用汉越语素构造的新词;词义变化主要涉及词义缩小、词义扩大和词义转移;汉越词成语可分为完全音译自汉语成语和汉越成语变体两类,后者主要使用越南语素代替、改造汉越语素或完全使用越南语语素。报纸语言汉越词使用方面。政治、经济类报道中,汉越词使用率相当高,其数量随时事变化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一定差异;教育类报道汉越词使用的比例高于文化和文艺类报道。与越南改革开放前相比,改革开放后汉越词在政治领域的使用率高于文化和文艺领域。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深入,大量汉越词进入越南语词汇系统,并促进了汉越词的进一步本土化。与此同时,越南语口语和书面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牌匾用文方面。城市牌匾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信息,是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多数被试支持牌匾使用越英双文,部分被试认为应当使用越南文单文,少数被试表示接受使用外文单文。多数被试希望牌匾能够“更加国际化”“为顾客提供方便”“代表国家形象”。牌匾中出现的汉越词使用率高达78.8%,体现出汉越词在官方语言使用方面的重要地位。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及汉越词使用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大学生不同专业被试的媒体接触和语言使用存在差异,多数被试学习英语,其次是汉语、俄语,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均不高;被试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是社交网络,各类媒体接触以越南语为主。被试对汉越词的认知与使用存在滥用和误用问题;多数被试不能明确区分越南语词和汉越词的使用场景,这在书面语(如报纸、公文、课堂或会议发言)等正式场合较为普遍。本文全面考察了汉越词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领域中的使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汉越词使用的因素,预测了汉越词的发展趋势,为汉越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黄兵[3](2016)在《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术语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70年代从一个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理论不断趋于丰富和完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术语学研究呈现出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内部出现了诸如计算术语学、社会术语学、文本术语学、术语学交际理论和社会认知术语学等新的研究方向。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术语学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至20世纪末已出现了奥地利维也纳术语学派、俄罗斯术语学派和捷克布拉格术语学派,加拿大魁北克术语学研究方向和北欧术语学研究方向等。我国术语学研究相对来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国外术语学理论引介与评述和国内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阶段。从历时角度看,我国的术语学研究正沿着“引介”、“结合”与“创新”的路径发展。术语是专业领域内概念的符号指称,每个科学领域或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术语体系。术语存在的价值在于传播和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跨语际传播和交流尤为重要。目前,汉语中除了本土已有的术语外,其余大部分术语主要从英语翻译引介而来。关于英语术语的引介研究主要涉及到术语翻译方法、翻译原则、术语翻译标准及译名规范化的研究。总的来讲,这些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及全面的协调性。虽然我国译名审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某些学科专业仍然存在术语定名不规范,甚至混乱的局面。本文着重解决当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术语误译、术语译名同实异名现象、异实同名现象、英语缩略术语汉语定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及术语定名后的推广与应用等实践性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误译术语的定名问题。术语误译违背了术语的科学性原则,减少术语误译是当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由于常常将实质上并不等价的英汉术语视为等价术语,或按照术语的字面意义进行概念转换,或者对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理解错误或理解不透彻而造成术语误译。术语误译的种种情况可归结为对原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违背了术语学研究中概念先于术语的原则。针对术语误译现象,本文提出应在充分理解原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基础上,更新旧译名,完善欠妥译名,纠正错误译名,使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具有科学性,同时还应适当兼顾约定俗成原则。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术语(能指)与概念(所指)之间的单参照性关系决定了在一定的学科专业领域或某一特定学科的分支学科内术语具有单义性。然而,术语的单义性原理在术语实践中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尤其表现为表达同一概念的源语术语在译语中有多个译名形式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造成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不统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翻译主体作为理解者的认知水平、不同翻译方法的选取、概念特征的多维性以及地域差异引起的。减少术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是术语标准化,也是外来术语定名规范化的任务之一。本文从确定正名与异名、加强学科之间的协调、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协作以及不同标准术语定名工作和研究的协作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减少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异实同名现象。术语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多义术语和同音异义术语违背了术语的单义性原则。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称谓不同概念且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以及英语中的相对同义术语在同一学科领域内定名为同一汉语术语是造成术语异实同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如下解决异实同名术语定名的策略: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定名应根据不同专业领域或学科范围表达的概念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在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内应根据汉语中表达的不同概念分别定名:表达不同概念且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在同一专业领域里应分别定名;英语相对同义术语应根据语义差异分别定名;正确把握术语元素的多义现象有助于术语的准确定名。本文旨在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问题。相对来讲,英语缩略术语的表意性较为抽象,不利于术语的推广及其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如何在把握英语缩略术语的形式特点、语义内容及所表达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汉语定名是我国目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本文分别针对由截干法、首字母缩略法和拼缀法构成的不同形式的英语缩略术语提出了不同的定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名的优选序列,即音义完美融合的定名>全义定名>形义定名/音义定名>全音定名>全形定名。在探讨如何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后,本文着重从翻译学、语体学、语言学、美学和社会文化学几个视角阐述了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从翻译学来讲,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遵循极似标准,具体体现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层面;语体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除了应遵循单义性、科学性外,还应遵循专业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简明性标准;语言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用字规范、造字规范、充分发挥汉字的表意性,使定名具有理据性:美学上,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在准确反映概念内容的基础上具有听觉美、视觉美和意象美:社会文化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受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等语言外因素的制约。本文最后针对某些公共文化领域规范使用术语意识不强或滥用术语等现象,提出了应从加强政府部门的干预与主导职能、加大媒体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以及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三个方面来解决术语,尤其英语术语汉语定名推广运用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性的。如何建立华语圈的术语关联,如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加强术语管理,对外来术语作动态的记录和描述,以及如何加强译者术语能力的培养,减少术语定名的混乱现象,从而提高术语工作效率等都是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王显志[4](2010)在《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三十年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性别歧视存在于构词、词序、甚至名称及称谓中。然而,这些研究均建立在典型实例分析上,被Wardhaugh称为“小数据,大立论”。依据语料库,穷尽式采集相关语料的研究还不多见。再者,性别歧视研究往往对汉语关注不足,甚至中国学者也偏爱研究英语。另外,以往研究大多只针对一种语言,少见跨语言对比研究。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则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二者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并选择不同的文字系统。两种语言文字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语言的本质特征,揭示东西文化的深层结构。全面系统地研究英汉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对比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可以为认识语言、文化、思维和民族心理提供参考资料,提高对语言与文化的认识。此外,语言与性别研究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了解语言中的性别现象,有助于两性之间的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利于构建和谐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语言与性别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制定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和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例如,建国初期,我国语言文字改革的一些内容就是出于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考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妇”替换为“妇”。国外,特别是美国,更是每年定期制定防性别歧视指南,用于规范媒体及公共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语言与性别研究成果还可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规范的语言使用标准,避免使用性别歧视语,减少两性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误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传统的研究方式很难发掘出二者的本质关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浑沌学以直观、以整体为基点来研究浑沌状态、浑沌运动的复杂规则性,适合于研究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随机性。因此,本文以浑沌学为理论依据,对英汉语造字构词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释。围绕以上问题,本文依据自建的英语和汉语语料库,展开实证研究。本研究的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库的全部数据主要来自《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同时参考了《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和《英汉大词典》等其他英语工具书;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库的数据主要来自《说文解字》,同时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新词语词典》等其他汉语工具书。《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共收英语词条57,100个,《说文解字》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现代汉语词典》共收56,000多个条目。这些工具书收词丰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以保证本研究采集的语料具有代表性。本文用对比法(共时与历时对比,跨语言对比)首先将两个语料库的数据分别进行分类,分析英汉文字反映的性别歧视,然后结合新词语进行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最后对英汉语造字构词上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证实男尊女卑在中西文化中具有共性,英汉两种语言在造字构词层面均存在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男性”字词往往有褒义色彩,而“女性”字词往往带有贬义甚至色情语义。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汉语中有不同的表现:汉语中有大量描绘女性美貌、表现女性在家族中地位的字,以间接的方式反映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歧视;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更直接,有许多直接标明对女性歧视的词语。这些差异与汉文化重视社会等级、重家族关系,西方文化重个人权利有关。本文只是尝试性研究,而且以字词层面反映出的性别歧视为研究对象,其结论仅适用于此范围。

吕彤[5](2018)在《基于英语语言学分析英语词汇及读音的演变》文中指出英语作为一种国际的通用语言,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自身语言的语法结构与语法体系,可以说,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与英语的内在价值是密切相关的。英语自其创立之初便因为其历史性特征让很多人为之惊叹,在其传承与发展之中,与多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渐渐地扩大了英语的内涵,在英语词汇的理解与使用上均发生了变化。基于英语语言学分析的理论基础,针对英语的词汇进行分析,并且将英语的读音演变与词汇的发展做了相关阐述,目的是让更多的英语爱好者了解英语的起源,知道英语的发展历程,并且为英语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做贡献。

郑赛芬[6](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女性语言翻译研究 ——以王熙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借鉴社会语言学性别研究成果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翻译中的性别视角,以四大名着之一——《红楼梦》中的女性语言英译为研究对象,选取语言数量最多的典型人物——王熙凤为切入点,通过对杨译和霍译的对比研究,系统考察了两个译本在翻译女性语言时所体现的言语特征及非言语特征。本研究创建出一个“一对二”平行语料库:《红楼梦》人物语言原文——杨译本人物语言译文+霍译本人物语言译文,并对语料进行了详细标注:标注说话人、听话人、说话人性别以及听话人性别;再导出王熙凤语言建成一个平行子语料库。本文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原文及译文进行统计分析和译本对比分析,具体、详细地阐述了女性语言及其翻译的特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主要从词汇、句法、副语言、体势语、时空语五个方面进行,对女性语言的翻译风格形成较为系统和客观的描写。研究发现,和杨译相比,霍译更加注重对女性自我和身体的显化,更加强调“性别仿拟”,更具有“双性同体”的特征;对比分析发现,杨译倾向于以事为中心,而霍译倾向于以人为中心。最后,笔者尝试提出翻译中的性别因素运作机制以及他/她者视角翻译操作模式。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第3章、第4章、第5章为核心部分,第3、4章从言语层面进行分析和归纳,第5章从非言语层面进行分析和归纳。第1章陈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继而制定了研究的目标、内容、问题,对研究意义、创新点和难点逐一列举,确立了研究方法和论述框架。第2章梳理了本研究借鉴的两大理论——社会语言学性别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作出述评,分节讨论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女性语言特征,阐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其对翻译研究的贡献,涉及该理论提出的“身体翻译”、“劫持”、“妇占”以及“性别仿拟”和“双性同体”等理念。第3章首先详细介绍了语料的整理、语料库的建设、标注的方法,其次从词汇层面统计分析了王熙凤语言以及其翻译的特征。从可读性、词汇密度、词汇难度、平均词长、词性分布、高频词、特色词以及独特词方面对原文、杨译和霍译中的王熙凤语言进行了词汇层面的统计分析,结合杨译和霍译全文的对比,辅以定性分析,考察了女性语言在词汇层面的特征及其翻译的特征。词汇层面的分析发现女性语言的特征有:注重凸显自我,语言中代词“我”或“我们”的比例高;说话时善于高频使用代词、语气词、感叹词以及否定词。通过对杨译和霍译的对比发现:杨译所使用词汇更加多变,且字母数少的生僻单词用的较多,词汇密度也要高于霍译,重实词的使用,轻虚词的使用;而霍译则采取了简化的策略,可读性增加,难度降低,重虚词的使用,尤其是叹词和代词的使用频率高于杨译,更加注重凸显女性自我,在译文中甚至通过增译法令主体显身,而且更加注重女性情绪和情感的表达。第4章对杨译和霍译的句法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分析,考察了在翻译女性语言的时候,两个译本在句子长短、句子功能和句子结构三个方面的异同,具体包括平均句长、句类、问句、感叹句、独特句式——“把”字句、句首和句尾。分析后发现,女性更倾向于使用长句,霍译平均句长高于杨译,但是和全文相比,霍译降低了句子长度,在句子难度上,采取了简化策略;杨译较多使用中间长度的句子,而霍译较多使用两极长度的句子;霍译短句更加灵活多变,长句的逻辑性更强,句子之间的关系更清晰自然,但是连接词的使用不如杨译多样,而且在文化负载词的传达上,霍译会选择隐化甚至略译;杨译问句比例高于霍译,而霍译感叹句比例高于杨译,在句子的处理上,杨译更加强调对原文形式上的再现,所使用的结构较为单一,而霍译更加灵活多变,会采用多种结构变换形式,且会增加附加内容。另外,霍译更加强调动作的主体,进行主体的明晰化,情感表达更强烈、丰富。第5章对杨译和霍译两个文本的非言语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考察了在翻译女性语言的时候,两个译本在副语言、体势语以及时空语三个方面的异同,三个层面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和人物语言相辅相成,具体内容包括语音替代符、语音修饰符、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时间和空间。分析发现:在翻译副语言时,杨译对名词的使用更加灵活多变,而霍译在语气词的使用上更加灵活多变;杨译多用常用英语表达翻译语音替代符,而霍译对英语不常用的表达使用更多;在翻译体势语的时候,和杨译相比,霍译更加灵活多变,且经常采取增译法或者是解释性翻译策略,对面部表情、手部动作和身体动作的描写更全面、精确和细腻;霍译更加注意对身体的凸显和细致描写,符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身体翻译”对身体显化的诉求。在处理时空语上,杨译更加明晰幅度短的时间语,;而霍译更加明晰幅度长的时间语,对慢速时间进行显化;在处理空间语时,杨译用词更加简洁,而霍译用词更加详细,显化空间。第6章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本文的价值体现在对《红楼梦》英译研究的视角、语料的精细化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女性语言翻译研究的深度以及基于语料库的译本特征的新发现上;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翻译研究中性别视角的启示,二是对性别语言及性别语言翻译的启示;局限主要体现在理论说服力、语料覆盖面、语料库研究以及原文底本差异这几个方面;本章还对未来翻译研究的发展及努力方向做出展望。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四:第一,翻译语料新。女性人物语言的识别、整理和平行语料库的建设都具有创新意义。第二,理论认识新,对性别语言研究的基本内涵、研究方法和翻译研究中的译本特征、译者研究、性别视角都能产生新的认识。第三,研究方法新,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精细化整理和标注的语料再辅以对比分析在分析时更加具体,也更加到位。第四,视角新,通过性别视角,考察人物语言的特征及其翻译特征,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尝试。

徐仪家[7](2019)在《《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与变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全球华语词典中的外来词为研究对象,力求拓展海外华人社区汉语词语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在区域变异和互动的视角下,对外来词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分析不同语言之间的影响因素及语言的变异特征,并且从另一个角度-华语内部,围绕语言结构、语义变化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词汇传播扩散和跨区域通用,进一步对汉语圈中的各种”方言”间的互动做描写与解释,以着重深化对华人社区使用的华语词的认识,并推进对海内外华人社区的词语变异的研讨。本文在语言接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历时与共时并举,语言内部与语言外部兼顾下对《全球华语词典》中的外来词进行统计、分析、描写、概括、总结。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首先阐述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系统的梳理当前研究《全球华语词典》、语言接触、语言变异的研究现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全球》的外来词做借用方式的统计分析,再进一步对外来词做趋同性分析。第三部分为外来词的区域特征分析。这一部分通过分割四大海内外地区华人所使用外来词的特征,分析外来词区域特征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的语义区域共性特征。第四部分为外来词的结构变异特征。针对词汇的构词变异与语音变异,来了解构词的特征和语音结构的变化。第五部分为海外华语词的传播与区域互动。这一部分将站在“大华语”视角,从汉语内部转而看向华语和外来语语际间的互动,对多种“方言”间的互动与传播做研究。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语。这一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点明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结合社会应用、语法、文化方面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外来词研究,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和努力完善的方向。

何佳[8](2020)在《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手段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翻转课堂”作为互联网产物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引入到中国,凭借诸多优势深受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的推崇。这种模式下师生角色的转变使得传统课堂更加民主,有效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但翻转课堂更多集中在教育资源相对发达、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尝试翻转课堂的寥寥无几,乡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更是空白。本研究正是立足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通过前期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和分析,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所在的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小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试图对农村小学实施英语翻转课堂的可操作性、该模式下学生英语学习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设计、研究方法与思路,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翻转课堂、微课、在线学习平台、一起作业网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确立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点解析,主要涉及翻转课堂的创新价值、构成要素及实践特征、主要模式及操作流程等。英语翻转课堂由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六大基本要素构成,课前、课中、课后均可翻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学生视野,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高效。第三部分是针对绵阳市游仙区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现状的在线问卷和可行性分析报告,问卷涵盖了师资、教学设施、教学形式及内容。使用SPSS软件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该区农村学校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师资以青年本科教师为主,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可以在该区展开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第四部分为翻转课堂实验过程及现象分析,按照研究设计,对研究对象的中、高段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段的翻转实验。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每一教学段分别由两次对照实验组成,重点从学生的课堂行为与英语学习效果展开观察,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发现: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参与专注度及英语学习成效显着,也表明与家长的配合力度、老师的教学资源质量高低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建议,主要通过学生访谈、评价表考量和“一起作业网”形成的大数据对英语学习成效进行定性分析。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四个维度的策略和建议:一是学校层面要具备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的技术保障;二是教师层面要具备新课程下必备的学科专业素养,设计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提升翻转课堂管理能力;三是学生层面中、高段学生更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与自主性,要加强学生相关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四是家长层面要提供校外终端设备支持,及时关注、督促孩子在线学习,留守家庭间形成良好的家校配合。

钟吉娅[9](2003)在《汉语外源词 ——基于语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汉语研究中,词汇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与语音、语法研究相比,汉语词汇的研究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至今未理出头绪,研究方法陈旧落后,语料的收集、整理、统计也十分欠缺。而外源词,作为词汇研究中的一个子集,其涉及面虽然广至历史、地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翻译等诸多方面,但门庭却一直显得冷清。已有的研究角度狭窄,有些方面甚至还是空白。即使是在较为热门的审度外源词的资格和考察外源词的构成上,几十年来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本的理论问题如外源词的定义、界定和分类、日语汉字词的归属问题等等仍未得到解决。因此,较为全面地对这个依然冷清、看似窄小实则宏大的领域进行研究,以期在成果的梳理和语料的描写、分析基础上进行一些解释性研究,并有所补白和创新,就显得意义重大了,这也正是本文所要做的工作。 本文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研究的论题、目标和方法,本研究的结构和所采用的素材以及语言学理论和实践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第二章对汉语翻译和外源词产生的历史进行历时的爬梳,对它们进行分期;第三章对我国外源词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对迄今为止仍然悬而未决的核心理论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的分歧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外源词”进行重新审视,提出自己的一套术语和界定分类标准;第四章对作文本文语料库的四本词典的全部词条进行从来源、内容、分布和音节构造等多方位的量化统计,旨在通过客观翔实的语料数据对外源词引进的历时面貌获得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为在稍后的章节中验证我们的三个假设作好铺垫;第五章进行的工作是探究转写词,即语音转写词和意义转写词的转写方法,我们还把来自英语的原词与对应转写词的音节进行对比,分析其内部结构,还在语料数据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转写词在语音、构词、语序和文字四个方面的汉化情况做重点考察,分析汉化的原因;第六章对日语借形词和字母词的类型、内部构成和汉化情况进行考察,用对比的方法,对日语汉字词的汉化方式从语音、构词、文字的角度进行汉日对照分析,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汉语词汇中“看不到”日语汉字词,从而怀疑其外源词资格的原因;第七章对汉语外词源的引进方式、转写方式、词义等方面的演变进行探讨,就外源词对汉语构词法产生的影响作出分析;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总结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具有的价值,同时也指出它的局限和缺陷。

崔艳英[10](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提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二、略谈英语词汇的发展和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英语词汇的发展和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越南语汉越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汉越词的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
        (一) 概念界定
        (二) 历史分期
    三、汉越词研究综述
        (一) 音系研究
        (二) 词汇研究
        (三) 其他研究
        (四) 以往研究不足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一) 研究内容
        (二) 调查研究方法
        (三) 理论依据
第一章 汉越词的描写
    第一节 语音特点
        一、语音系统
        二、汉越词的形成及发展
        三、汉语音保留与分化并存
        四、汉越词与越南语本族词的语音对应
    第二节 词汇特点
        一、词义对应的越南语本族词
        二、无词义对应的越南语本族词
    第三节 词义变化
        一、词义扩大
        二、词义缩小
        三、词义转移
    第四节 词性变化
        一、词义不变,词性改变
        二、词义、词性均改变
    第五节 构词特点
        一、单音节汉越语素特点
        二、构词方式
        三、构词方式变体
        四、自造式汉越词
    第六节 汉越词成语
        一、越南语中的汉语成语
        二、汉越成语变体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报纸语言汉越词使用调查
    第一节 《人民报》和《青年报》的汉越词使用
        一、《人民报》中汉越词的使用
        二、《青年报》中的汉越词使用
        三、《人民报》和《青年报》中汉越词使用对比
    第二节 《人民报》和《青年报》中汉越词的特点和变化
        一、汉越词的语音变化
        二、汉越词的词汇变化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平省洞海市牌匾用文及汉越词调查
    第一节 调查概况
        一、调查点和调查对象
        二、问卷结构及调查方法
    第二节 洞海市牌匾用文
        一、牌匾用文种类
        二、牌匾用文现状
    第三节 市民对牌匾用文的态度
        一、外语学习情况
        二、对牌匾用文的态度
    第四节 越南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与洞海市牌匾用文的历史变迁
        一、越南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
        二、洞海市牌匾用文的历史变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及汉越词使用调查
    第一节 语言能力调查
        一、学习外语的种类
        二、外语能力
    第二节 语言使用调查
        一、日常生活语言使用
        二、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语言使用
        三、语言使用的社会差异分析
    第三节 汉越词的使用现状
        一、使用领域
        二、词语选择与使用
        三、汉越词成语使用
        四、汉越词使用的语境
    第四节 语言使用的差异分析
        一、词语使用
        二、词义识别
        三、成语使用
        四、句子使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语言使用调查结论
        二、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
第五章 汉越词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汉越词使用的总结与反思
    一、汉越词使用的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民报》文章篇目表
附录二: 《青年报》文章篇目表
附录三: 越南广平省洞海市民及大学生牌匾用文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洞海市民和大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附录五: 洞海市学生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后记

(3)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价值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 术语定名的研究历程
    2.1 术语的界定
    2.2 术语学的学科性质
        2.2.1 学科综合性
        2.2.2 术语学的研究内容
        2.2.3 术语学内部的研究方向
    2.3 国外术语学研究概述
        2.3.1 国外术语学发展史
        2.3.2 国外术语学派
    2.4 国内术语学研究
        2.4.1 国外术语学理论的引介与评述
        2.4.2 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2.4.3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概述
    2.5 我国术语译名审定的历史钩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误译术语的定名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与术语定名相关的核心概念
        3.1.2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
        3.1.3 概念之概念
    3.2 术语误译分析
        3.2.1 假等义术语
        3.2.2 误读造成的术语误译
        3.2.3 字面翻译造成的术语误译
    3.3 误译术语的定名
        3.3.1 更新旧术语译名
        3.3.2 完善翻译欠妥译名
        3.3.3 纠正错误译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4.1 理论基础
    4.2 辞书、期刊中的术语同实异名现象
    4.3 术语同实异名现象溯源
        4.3.1 翻译主体
        4.3.2 翻译方法
        4.3.3 概念特征的多维性
        4.3.4 地域差异
    4.4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
        4.4.1 确定正名与异名
        4.4.2 学科协调
        4.4.3 地域协作
        4.4.4 术语标准的协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5.1 理论基础
    5.2 术语译名的异实同名现象
    5.3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
        5.3.1 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定名
        5.3.2 分离同一学科领域内的异实同名术语
        5.3.3 识别异实同名的术语元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语缩略术语的定名研究
    6.1 理论基础
    6.2 英语缩略术语的构成方式
        6.2.1 截干法
        6.2.2 首字母缩略法
        6.2.3 拼缀法
    6.3 英语缩略术语的特点
        6.3.1 形式的简洁性
        6.3.2 语义的多义性
        6.3.3 语用的广泛性
    6.4 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
        6.4.1 截干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4.2 首字母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4.3 拼缀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5 缩略术语定名的优选序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标准研究
    7.1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翻译标准
        7.1.1 从多元翻译标准到一元翻译标准
        7.1.2 术语翻译的“极似”标准
    7.2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专业标准
        7.2.1 专业性
        7.2.2 准确性
        7.2.3 系统性
        7.2.4 简洁性
    7.3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呈现标准
        7.3.1 定名的用字规范
        7.3.2 定名的造字规范
        7.3.3 定名的理据性
    7.4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美学标准
        7.4.1 定名的音韵美
        7.4.2 定名的形态美
        7.4.3 定名的意蕴美
    7.5 定名的社会文化学标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推广与运用
    8.1 我国术语推广运用的现状
    8.2 术语规范使用的措施
        8.2.1 行政干预与主导
        8.2.2 媒体宣传与引导
        8.2.3 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
    8.3 字母词形式术语的使用规范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束语
    9.1 本文的主要观点
    9.2 本文的局限性与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本文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本研究依据的理论——浑沌学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整体结构
第一章 语言与性别研究概述
    第一节 女性主义简述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与语言问题
    第三节 关于"性别歧视"
    第四节 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
        一、简要介绍
        二、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
        (一) 英语的性别差异研究
        (二) 汉语的性别差异研究
        (三) 有关语言与性别差异原因的研究
        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
        (一)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二)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三) 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原因研究
        四、语言中性别歧视研究重要成果评介
        (一) 《女性改变语言》背景简介
        (二) 《女性改变语言》内容介绍
        (三) 《女性改变语言》评述
        五、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第一节 英语词法概述
    第二节 相关语料的收集
    第三节 对语料的分类
        一、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类别一:词形男女对应词
        二、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类别二:显男隐女非对称词
        三、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类别三:显女隐男非对称词
        四、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类别四:性别歧视标识词
        五、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类别五:物质词
    第四节 对语料的分析
        一、分析发现1
        二、分析发现2
        三、分析发现3
    第五节 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的理论解释
        一、传统理论解释
        (一) 形式标记上的非对称表现出性别歧视
        (二) 语义标记上的非对称反映出性别歧视
        (三) 分布标记的非对称反映出性别歧视
        二、浑沌学理论解释
        (一) 奇异吸引子理论
        (二) 平衡破缺理论
        (三) 非线性理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第一节 汉语文字系统概述
        一、汉字的发展
        二、汉字的构造
    第二节 相关语料的收集
    第三节 对语料的分类
        一、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一:姓氏类
        二、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二:地名类
        三、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三:名字类
        四、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四:婚姻类
        五、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五:容貌外表类
        六、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六:女性地位类
        七、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七:贬义类
        八、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八:亲属关系类
        九、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九:女性相关活动类
        十、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类别十:心理活动、主观评价类
    第四节 对语料的分析
        一、分析发现1
        二、分析发现2
        三、分析发现3
        四、分析发现4
    第五节 汉字中性别歧视的传统理论解释
        一、讨论一:哲学角度
        二、讨论二:社会经济学角度
        三、讨论三:中国性别歧视的转变
    第六节 汉字中性别歧视的浑沌学理论解释
        一、吸引子理论
        二、平衡破缺理论
    第七节 小结
余论
    第一节 语言·社会·文化
        一、语言和社会
        (一) 语言及社会的定义
        (二)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二、语言和文化
        (一) 文化的定义
        (二)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结论
        一、英汉语性别歧视的相同之处
        二、英汉语性别歧视的不同之处
    第三节 研究前景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国内语言与性别研究成果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5)基于英语语言学分析英语词汇及读音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英语的起源及背景
    1. 古英语时期
    2. 中古英语时期
    3. 现代英语时期
二、英语词汇演变的原因
    1. 历史原因
    2. 心理原因
三、词义演变的趋势
    1. 词义的扩大
    2. 词义的缩小
    3. 词义的升格与降格
结束语

(6)基于语料库的女性语言翻译研究 ——以王熙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成员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难点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语料库翻译研究
        1.3.2 论文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语言学性别理论
        2.1.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2 人物语言研究
        2.2.1 性别语言研究述略
        2.2.2 女性语言研究述评
    2.3 《红楼梦》人物语言及翻译
        2.3.1 《红楼梦》人物语言研究
        2.3.2 《红楼梦》人物语言英译研究
        2.3.3 王熙凤及其语言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言语特征及翻译——词汇
    3.1 人物语言翻译定量研究:方法与范式
    3.2 平行语料库建设
        3.2.1 王熙凤语言小型平行语料库
        3.2.2 王熙凤语言整体情况
        3.2.3 可读性比较
    3.3 整体词汇
        3.3.1 词汇密度
        3.3.2 词汇难度
        3.3.3 平均词长
        3.3.4 词性分布
    3.4 具体词汇
        3.4.1 高频词
        3.4.2 特色词
        3.4.3 独特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言语特征及翻译——句法
    4.1 句子长短
        4.1.1 平均句长
        4.1.2 长短句分类
        4.1.3 长短句与翻译
    4.2 句子功能
        4.2.1 问句
        4.2.2 感叹句
        4.2.3 句子功能和翻译
        4.2.4 独特句式——“把”字句
    4.3 句子结构
        4.3.1 句首
        4.3.2 句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言语特征及翻译
    5.1 副语言
        5.1.1 语音替代符
        5.1.2 语音修饰符
    5.2 体势语
        5.2.1 面部表情
        5.2.2 身体动作
    5.3 时空语
        5.3.1 时间语
        5.3.2 空间语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女性语言
        6.1.2 女性语言翻译
    6.2 研究价值与启示
        6.2.1 研究价值
        6.2.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7)《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与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相关分析
    第一节 外来词的借用方式分析
    第二节 外来词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外来词趋同性分析
第三章 《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特征
    第一节 语义区域特征
    第二节 外部影响因素
    第三节 外来词与普通话的对比特征
第四章 《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变异特征
    第一节 词素变异的类词缀化
    第二节 变异特征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海外华语词的传播与互动
    第一节 海外华语词的传播
    第二节 海外华语词的区域互动
第六章 结语
附录1: 《全球华语词典》外来词词表
附录2: 异名词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由
        1.“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分类的研究
        2.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
        3.关于翻转课堂内涵与基本特征的研究
        4.关于翻转课堂模式和实施策略的研究
        5.关于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6.研究现状述评
    (四) 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2.在线学习平台
        3.微课
        4.一起作业网
    (五) 本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及内容
        2.研究思路及对象
        3.研究方法
一、翻转课堂的教育创新价值与实践模式
    (一) 翻转课堂的构成要素与实践特征创新
    (二) 翻转课堂的变革意义与创新价值
    (三) 翻转课堂的主要模式与操作流程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与翻转课堂应用现状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二)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任务
        1.参与调查教师基本情况
        2.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负担与任务
    (三)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使用情况
        1.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设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2.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手段与主要策略
        3.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意愿
三、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 课前翻转
        1.第一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2.第二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二) 课中翻转
        1.第一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2.第二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三) 课后翻转
        1.第一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2.第二阶段实验及现象说明
四、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一)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显着提高
    (二) 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更扎实
    (三) 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与表达的能力提高
    (四) 学生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观念的初步形成
五、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 学校层面要具备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技术
    (二) 教师层面要具备新课程下英语教学必备的专业素养
    (三) 学生层面中高段学生更符合信息技术能力与自主性强的要求
    (四) 家长层面要提供智能设备支持和良好的家校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汉语外源词 ——基于语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的论题、目标和方法
    1.2 本研究的素材和结构
    1.3 语言学理论和实践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2章 汉语翻译与外源词的引进历史回顾
    2.1 汉语翻译历史概述
    2.2 汉语外源词的产生和引进历史回顾
第3章 外源词的定义和范畴之争
    3.1 “外来词”术语的由来
    3.2 外源词定义概览
    3.3 “外来概念词”和“外来影响词”的提出和讨论
    3.4 “外来词”的分类(一)--范畴之争
    3.5 “外来词”的分类(二)--意译词的资格和日语汉字词的归属问题
    3.6 对外源词的定义和范畴的重新思考
第4章 语料分析(一)
    4.1 汉语外源词的来源
    4.2 汉语外源词的内容
    4.3 汉语外源词各类词汇数量和源语分布
    4.4 汉语外源词源语民族的地理分布
第5章 语料分析(二)
    5.1 转写词的转写和汉化方法--已有的研究结论
    5.2 意义转写词的音节构成和转写方式--语料考察
    5.3 语音转写词的转写方式和音节构成--语料考察
    5.4 转写词的汉化方式分析
第6章 语料分析(三)
    6.1 日语借形词的类型
    6.2 日语借形词的内部构造
    6.3 日语借形词的汉化方式分析
    6.4 字母词的性质
    6.5 字母词的构造形式和特点
第7章 汉语外源词的演变
    7.1 外源词转写方式的演变及原因
    7.2 外源词引进方式的演变及原因
    7.3 外源词词义的演变及原因
    7.4 外源词对汉语构词的影响
    7.5 结论
第8章 本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8.1 本研究的价值
    8.2 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10)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1.4 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2.6 小结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4.6 小结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5.6 小结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略谈英语词汇的发展和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2]越南语汉越词研究[D]. 张武玉玲(Truong Vu Ngoc Linh).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D]. 黄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4]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D]. 王显志.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5]基于英语语言学分析英语词汇及读音的演变[J]. 吕彤.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11)
  • [6]基于语料库的女性语言翻译研究 ——以王熙凤为例[D]. 郑赛芬.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7]《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与变异特征研究[D]. 徐仪家. 厦门大学, 2019(08)
  • [8]农村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绵阳市游仙区B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D]. 何佳. 西南大学, 2020(01)
  • [9]汉语外源词 ——基于语料的研究[D]. 钟吉娅.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10]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浅谈英语词汇的发展与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