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胡莹[1](2018)在《驻华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管理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播的全球化使得媒介的跨国交流已经成为常态。在这个背景下,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作为承担国际信息流通的特殊群体,对于一国舆论安全的维护、国际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外宣传工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对驻华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进行有效的服务与管理,从1981年我国第一部暂行规定的颁布,经历1990年的严格管理与2006年的变革阶段,直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08年新条例出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4部制度贯穿了我国对其的管理历程。同时,各国也都依据本国情况对驻本国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设立了不同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本文在梳理我国针对驻华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所制定的具体的4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第一章),通过纵向比较与分析每部制度的社会背景,探讨“新条例”的进步意义(第二章);另一方面,本文以美国为核心研究对象,在概览部分其它国家关于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方式之后,从管理对象、管理部门、重点管理环节以及对非法采访惩罚处置四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第三章),并得出我国与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异同及该异同存在的合理性(第四章)。通过分析,总结出管理制度差异原因来源于各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文化与经济开放程度、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以及中西报道理念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而无论是新闻领域看似自由开放的国家,还是一直以来都相对封闭的国家,各国共同规制的原因则是基于在媒介帝国主义的大背景下,舆论安全成为了所有国家均十分重视的国家安全的一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关于“新闻的意识形态”以及“新闻自由”的认识与论述都很好地阐明了管理驻本国外媒的出发点以及必要性。尽管2008年“新条例”在许多方面为当时的业界与学界人士称赞,认为其是对外开放在新闻领域的进一步深化。不可否认“新条例”的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依靠其技术优势改变了记者采访报道的方式,从而使得我国现行管理制度无法与新媒体时代的种种变化相匹配。基于此,笔者在第五章分析了新媒体对批准许可制以及采访活动限制的消解作用,并以外媒中文网现状为例,强调我国需要重视互联网背景下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报道的新现象并加以立法管理。基于对以往管理制度的纵横向比较以及新媒体对相应限制产生消解作用的分析,笔者在最后一章对改进我国现行管理制度提出了五大建议:1.通过改进制度理念的话语表述建构开放框架;2.改进非法采访处置的措施与程序;3.适当放宽采访所需通讯设备出入境的限制;4.将新媒体背景下出现的全新的新闻从业人员纳入管理对象中;5.重视在华外媒新闻作品发布环节的管理。总之,在进一步增强驻华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管理制度的服务性的同时,将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吸纳其中。提高政府人员将驻华外国记者视为对外宣传重要载体的对外宣传意识,学会在开放的框架下有效地引导外国记者客观报道中国,从而使我国的国际形象通过“他塑”得到积极的传播。
赵怡然[2](2018)在《曲折而光明的自由之路——外国驻华记者新闻政策的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外国驻华记者在中国一直属于一个特殊的记者群体,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政府对其新闻政策也不断发生着改变。近些年在传媒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中外涉华新闻竞争的态势逐渐增强,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对外国驻华记者的相关法规政策一直在发展变化。
张春燕[3](2015)在《驻京外国记者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以来,我国对驻京外国记者实施的是较为严格的法制化管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外国记者管理制度有了极大的松动,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外国记者管理法律体系。总体上看,这些法律制度仍然缺乏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其新闻自由权,完善其非法采访处置方面的法律法规,并适当放宽对其所用采访器材进出境的限制。
张雪静[4](2013)在《云南省国外媒体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省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的提升,我省也面临来自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国家媒体的关注,主要包括亚洲媒体、欧洲媒体、美国媒体、东南亚媒体等全球媒体的报道及舆论。外国记者对滇报道成为了国际社会和外国公众了解我省各方面情况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我省改革开放和与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来滇采访的外媒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各国新闻界对我省的报道越来越多,申请来滇采访的外国记者也逐年递增。对于新时期逐渐复杂的外媒来滇采访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管理是一种互动,互动的结果是会对外媒的报道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政治倾向上均产生影响。加之由于各外媒的政治倾向、媒体文化背景、来滇采访涉及领域侧重点存在差异等原因,对于外媒的管理,我们更应该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媒体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将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媒对滇的采访报道主要特征以及采取的政策入手分析政策成效,并针对现行政策的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国来华采访媒体的管理规定分为几个重要时期和政策变化的几个节点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并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外媒管理沿革与现状并理清几个重要的外媒管理规定如47号令、477号令和537的成因和背景。从我省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应对外媒采访案着手分析,并将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划分为三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的外国媒体来滇采访的情况、采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外媒的政治倾向性进行详细地分析,并指出媒体政治倾向性其成因。第二章主要从外媒管理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分析外媒管理与政府对外公关的关系和外媒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三章结论部分,主要探讨在当今新形势下,我省如何实现由被动的对外媒的管理到更好地利用外媒为我在国际舆论战上获得有利地位,探讨如何更客观、理性地对待外媒的偏见报道、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和加强对外公关能力,提高对外宣传能力并以我省的情况提出应对外媒的几点应对举措。
张怡[5](2012)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应对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时刻伴随在我们的周围,很有可能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积淀最终导致一触即发,给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挑战着社会系统的运行能力,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危机管理与应对能力。云南省近年来也频繁遭遇危机事件,掌握危机应对的技能是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必要手段。其中,危机事件中的外国媒体应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所在地区,阐述了外国媒体应对对于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通过论证公共危机管理中做好外国媒体应对工作具有化解国家内部风险、减少管理阻力和树立对外形象的功能来研究其对于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之后介绍了我国对外国媒体管理体制建立的过程和目前我国在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应对的体制,包括管理内容和部门、程序与原则以及方式和方法。文章继而分析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应对实践,以云南省在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应对工作之现状与问题为例。其中介绍了外国媒体近年来在云南采访基本情况以及云南省外国媒体管理的情况和成效。最后分析总结了云南省应对外国媒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成因。通过对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工作现状的分析,得到研究结论如下:外事部门应(1)立足外国媒体工作的整体性;(2)保障外国媒体工作的专业性;(3)完善外国媒体工作的协调性。
钱进[6](2012)在《作为流动的职业共同体:驻华外国记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跨国流动职业人群,外国记者在其移动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建立与展开,给传统研究中共同体的概念化造成困难,即在诸如种族、语言等这些自然属性相异的移动人群中,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不再构成人们交往的基础,共同体的存在与之前相比又将呈现出何种不同?本研究通过考察驻华外国记者这样一个流动的职业人群,试图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观察共同体的构成、运作以及成员对其意义的感知。由于在所从属国家、媒体属性以及各自职业背景等方面的区别,加之这个群体本身所具有的剧烈流动性,驻华外国记者群体内部结构性地嵌入着传统共同体所极力摒弃的异质性和不稳定性。然而,为了跨越这些自然属性决定论对这个群体中共同体考察的羁绊,本研究将采用职业共同体路径所提供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即从共同体内部出发,探究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于实践的影响。本研究首先考察驻华外国记者的日常新闻实践。当外国记者移动到中国这个新的情境中后,保证他们日常新闻采集工作顺利展开的新闻生产常规便也需要被重估。由于常规的生产与维持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成,这也就意味着外国记者需根据其在华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重构新闻常规,这其中就包括两个时区下不同工作节奏的协调、替代性消息源找寻和技术作为突破新闻控制的工具等。因此,无论是现实空间(如新闻发布会和记者聚会)还是虚拟空间(如邮件组和社交网络)中,外国记者之间的日常沟通都围绕着这些新闻实践展开。同时,新闻助理之间的交流也构成了共同体内部沟通的第二种渠道。除日常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常规沟通外,记者们在诸如“拉萨3.14”事件和“茉莉花”事件这样的焦点时刻中更加频繁的交流与互动,则进一步唤起了他们的共同体意识。故而,驻华外国记者在新闻实践上的趋同性使得其跨越了在自然属性上的差别,构成了这个职业共同体的边界。与基于自然属性之上且外化于传统共同体的稳定边界不同,实践所勾勒出的边界源于共同体内部成员自身的主动建构。同样与传统共同体的单一而稳定存在不同,驻华外国记者这个流动的职业共同体处于日常生产和焦点时刻这两种交替状态中。成员之间的联系在前者中较为松散,在后者中则更加紧密。可以说,后一种状态是对前一种稳定状态的打断。同时,隐匿于常规状态中的矛盾与问题亦是在焦点时刻中得以彰显,成员们对于这些问题的集体应对也促使了同感在共同体内传递。
江礼云[7](2011)在《政府形象与外国媒体公共关系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中,政府形象的战略地位被日益凸现出来,政府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向前发展。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平台,在现代政治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政府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必须要建立起与媒体良好的联系。传播的全球化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国主要媒体正在越来越多地跨越地区或国家的界限。从我国情况看,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国务院令第537号)的出台,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即可,采访环境更加宽松;加之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使得外国记者无论是临时来华报道的频率,还是常驻在华的人数,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受国际舆论环境以及外国媒体复杂性、多样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应对外媒的整体水平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应对机制和体系尚不完善,政府信息不及时公开,外国记者获取的新闻资源有限;部分政府部门思想理念滞后,对把来华外国记者作为我国对外宣传资源、服务“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动接触、服务、引导的意识仍较为缺乏。基于媒体对政府形象传播、民主政治发展等重要作用,有必要把来华外国记者纳入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群体。针对外国媒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以及涉华采访报道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部门亟需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媒体公关意识,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扩大政府信息透明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外媒应对体系,依托现实工作和互联网虚拟社会两个平台,不断提升应对和服务工作水平,使外国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及时、客观、全面的报道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逐步形成于我社会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全面实现我国“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郭璐[8](2010)在《我国境外常驻新闻机构相关管理法规的演变及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相关法规的演变入手进而对比分析我国外国机构及记者管理制度的演变,揭示这些变迁背后对于外媒采访活动的意义。
肖燕雄[9](2010)在《因事成制:关于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新世纪以来几件为公众周知的事件促生了一些人所称道的法规和案例。"因事成制"的思维和路径契合我国文化传统,是"因势成事"的具体表现。"因事成制"可以创新制度,也可以进行法律移植。"因事成制"有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既体现了政治家使新闻传播权利"软着陆"的智慧,又有着深厚的法学理据,论题学法学、伯克利学派,以及哈耶克的有关理论等皆可使其得以证立。"因事"包括"借事"与"造事",新闻法制变革借事成制已有,而造事未见。
徐占品[10](2009)在《改革开放以来外媒在华采访政策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198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管理外国新闻机构常驻记者的暂行规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外媒在华采访颁布的首个国家级法规文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实施,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政府在1981年的暂行规定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三个法规,这些法规构成了外媒在华采访政策的一条主线,是了解我国对外新闻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1)驻华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一、中国有关驻华外国记者与新闻机构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1981年前不同时期我国对驻华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 |
(二)1981年《暂行规定》:第一部制度的确立 |
(三)1990年《管理条例》:实行严格管理 |
(四)2008年《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创造更加宽松的采访环境 |
二、我国三部管理制度的纵向比较 |
(一)具体内容的比较 |
(二)外国记者在华非法采访活动 |
(三)《采访条例》的进步性与重大意义 |
三、其他国家对驻本国外国记者与新闻机构的管理模式 |
(一)《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奠定各国对驻本国外国记者管理的基础 |
(二)部分国家对驻本国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模式概览 |
四、中外管理制度的比较及其差异的理论阐释 |
(一)中外管理制度差异 |
(二)制度异同原因分析 |
五、新媒体对管理制度控制因素的消解 |
(一)对批准许可制度的消解 |
(二)对采访活动限制的消解 |
(三)外媒中文网——突破管理制度的设限 |
六、关于改进驻华外国记者与新闻机构管理制度的思考 |
(一)通过完善制度理念的话语表述建构开放框架 |
(二)改进非法处置的措施与程序 |
(三)适当放宽采访器材出入境的限制 |
(四)将新媒体时代出现的全新的新闻从业人员纳入管理对象中 |
(五)重视驻华外媒新闻作品发布环节的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曲折而光明的自由之路——外国驻华记者新闻政策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严格规定时期 |
1. 常驻地点 |
2. 相关证件及设备的使用 |
3. 工作范围 |
二、积极改进时期 |
三、转向合作时期 |
1. 相关证件及设备使用 |
2. 采访程序 |
四、结语 |
(3)驻京外国记者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驻京外国记者管理立法的历史回顾 |
二、驻京外国记者管理的现行法律制度分析 |
(一)对外国记者类别的界定 |
(二)外国记者的权利 |
(三)外国记者的义务 |
三、完善驻京外国记者管理相关法律制度的建 议 |
(4)云南省国外媒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课题来源及回答的核心问题 |
1.2 相关概念 |
1.2.1 外国常驻记者 |
1.2.2 短期来华外媒 |
1.2.3 历史制度主义 |
1.2.4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
1.3 论文的核心命题和提出的核心问题 |
1.4 研究综述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云南省外媒管理沿革与现状 |
2.1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一段时间—1990年前后) |
2.1.1 改革开放后我省对外媒工作(1978年-1990年) |
2.1.2 外媒在这一阶段对我省报道的特点 |
2.1.3 暂行14条例的出台 |
2.2 第二阶段(1990年—2000年) |
2.2.1 47号令出台的背景 |
2.2.2 外媒在第二阶段对云南采访的特点 |
2.2.3 47 号令存在的问题及477号令的出台 |
2.2.4 从477号令演变的537号令 |
2.3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 |
2.3.1 537号令实施以来我省外媒来访的特点 |
2.3.2 现行537号出台的意义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外媒管理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
3.1 我省外媒管理研究 |
3.1.1 外媒管理现状分析 |
3.1.2 外媒管理初步成效 |
3.2 外媒管理与政府对外形象的关系 |
3.2.1 外媒是政府对外公关的重要载体 |
3.2.2 外媒管理与我省对外形象的关系 |
3.3 我省在外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外国媒体管理的复杂性 |
3.3.2 国际舆论环境的不利影响 |
3.3.3 外媒管理部门的落后观念 |
3.3.4 外媒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进和完善外媒管理的建议 |
4.1 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 |
4.1.1 化“被动”为“主动” |
4.1.2 统一对外宣传管理部门,使效率最大化 |
4.2 利用外媒,发挥民间团体的力量,多开展对我有利的工作 |
4.2.1 利用外媒,做好“民间”外宣 |
4.2.2 利用民间公众人物对外媒公关 |
4.3 多方面的协调配合主动影响,提升云南的对外形象 |
4.3.1 建立外国记者管理联席机制,多沟通、多交流 |
4.3.2 努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打造新闻和网络媒体平台 |
4.3.3 说“人性化”语言,注重宣传的有效性 |
4.4 完善外媒管理制度,促进我省对外形象的提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公共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应对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及价值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
1.2.2 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应对研究 |
1.2.3 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应对研究 |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3.1 研究理论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
第二章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管理体制分析 |
2.1 公共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的重要性 |
2.1.1 增强政府公信力、化解内部风险 |
2.1.2 避免谣言产生、减少管理阻力 |
2.1.3 树立对外形象、服务公共外交 |
2.2 我国政府外国媒体管理体制的建立 |
2.2.1 我国确立外国媒体和记者管理制度过程 |
2.2.2 现行国务院“537”号令出台背景 |
2.2.3 新政策下的外国媒体采访报道格局 |
2.3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管理的具体内容 |
2.3.1 外国媒体管理内容及相关部门职责分工 |
2.3.2 管理程序与原则 |
2.3.3 管理方式与方法 |
第三章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应对实务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
3.1 云南外国媒体应对实践 |
3.1.1 近年来前往云南采访的外国媒体数量与特点 |
3.1.2 媒体采访情况分类 |
3.1.3 采访报道的发展趋势 |
3.2 云南省外国媒体应对的成绩与不足 |
3.2.1 云南省危机事件中外国媒体应对工作近况 |
3.2.2 云南省危机事件中外国媒体应对工作的成效 |
3.2.3 云南省危机事件中外国媒体应对工作的不足 |
3.3 云南外国媒体应对实践中问题归因 |
3.3.1 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误解 |
3.3.2 组织内部问题 |
3.3.3 应对外国媒体工作方式落后 |
第四章 进一步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应对的若干思考 |
4.1 立足外国媒体工作的整体性 |
4.1.1 实现全阶段管理 |
4.1.2 兼顾全部利益相关者 |
4.1.3 针对危机构成的所有影响 |
4.2 保障外国媒体工作的专业性 |
4.2.1 正视中西方媒体文化差异 |
4.2.2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影响媒体议程 |
4.2.3 培养专业的工作队伍 |
4.3 加强外国媒体工作的协调性 |
4.3.1 以外事部门为主协调各方 |
4.3.2 与外国媒体的互动 |
4.3.3 建立效果评估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作为流动的职业共同体:驻华外国记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外国记者研究 |
跨国流动者研究 |
职业共同体研究 |
三. 研究问题 |
四. 研究方法 |
五. 论文结构 |
注释 |
第一章 作为流动者的驻华外国记者 |
第一节 通往中国之路:各种背景的驻华记者 |
一. 外国驻华记者的分布 |
二. 三种流入中国的途径 |
三. 流动过程中的地方性关系与专业性知识 |
第二节 驻华分社的分布与记者在中国的移动 |
一. 作为中心的北京和上海 |
二. 驻地之外——外国记者在中国的流动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驻华外国记者新闻生产常规的重设 |
第一节 时差、双重时间与节奏的重置 |
一. 三份时间表 |
二. 作为一种仪式的晨会 |
三. 时差、双重时间与截稿时间 |
四. 时间的重叠与节奏的重置 |
第二节 消息源网络的搭建 |
一. 难以接近的消息源与替代性的消息源 |
二. 作为消息源“把关人”的新闻助理 |
三. 与消息源关系的维持 |
第三节 技术与日常新闻生产中的控制 |
一. 总部的控制和记者的独立性 |
二. 作为抵抗政府控制的技术 |
三. 两种受众的浮现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驻华记者共同体内部的沟通 |
第一节 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的记者共同体 |
一. 仪式化的新闻发布会与非计划性协作的共同体 |
二. 工作与休闲重叠的记者聚会 |
三. 虚拟空间中的日常交往 |
第二节 共同体内的竞争与合作 |
一. 合租办公室的逻辑 |
二. 消息源的垄断和共享 |
三. 外国记者共同体内的流动和共享知识的传递 |
第三节 作为中介的新闻助理共同体 |
一. 称谓的演变与角色的认知 |
二. 现实与虚拟沟通平台的搭建与封闭化的沟通 |
三. 半封闭的共同体与驻华新闻机构中的新闻助理流动 |
四. 日常新闻生产中的合作与竞争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焦点时刻中的共同体 |
第一节 拉萨“3.14”事件中的共同体:专业主义危机下的新闻报道 |
一. 难以接近的西藏报道与奥运年的采访管制 |
二. 信息真空与寻找权威的目击叙述 |
三. 在延展时空下的新闻采集 |
四. 作为共同体的驻华记者与中国官方间的叙事竞争 |
第二节 “茉莉花”事件中的共同体:新闻实践中的集体反抗 |
一. 后奥运时期外媒政策与管理权力转移 |
二. 预期性的事件与非计划的新闻 |
三. 来自官方的规训与来自共同体的抵抗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 |
一. 日常新闻实践与共同体的边界 |
二. 两种状态中的共同体 |
三. 全球化流动中的职业共同体 |
附录一 驻华记者职业意识调查 |
附录二 访谈对象名单 |
附录三 访谈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政府形象与外国媒体公共关系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论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际传播体系格局与构建 |
1.2.2 媒体对塑造政府形象的作用 |
1.2.3 应对媒体策略 |
1.2.4 其他涉及媒体作用和影响的理论观点 |
1.3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 |
第二章 媒体公关与政府形象之构建 |
2.1 政府形象的重要性 |
2.1.1 行政体制改革的"晴雨表" |
2.1.2 "软力量"战略构建的需要 |
2.1.3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有效保障 |
2.2 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
2.2.1 媒体与民主政治 |
2.2.2 媒体与公共事务 |
2.2.3 媒体与舆论监督 |
2.2.4 媒体与形象传播 |
2.3 政府媒体公共关系研究 |
2.3.1 政府公关的必要性 |
2.3.2 政府媒体公关的意义 |
2.3.3 媒体公关的主要策略 |
第三章 在华外国媒体应对工作之现状及其挑战 |
3.1 在华外国媒体的基本情况 |
3.1.1 媒体数量和国别分布 |
3.1.2 媒体特点及分类 |
3.1.3 采访报道的发展趋势 |
3.2 在华外国媒体管理政策的沿革 |
3.2.1 北京奥运会前外媒管理的规定 |
3.2.2 国务院"537号令"出台背景 |
3.2.3 "537号令"实施后的外媒采访报道格局 |
3.3 政府应对外国媒体模式及取得的成效 |
3.3.1 部分国家的外国记者管理制度之比较 |
3.3.2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
3.3.3 外国媒体应对工作近况 |
3.3.4 外媒应对工作的初步成效 |
3.4 当前外国媒体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4.1 国际舆论环境的不利影响 |
3.4.2 外国媒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3.4.3 部分政府部门思想理念滞后 |
3.4.4 外媒应对机制尚不完善 |
第四章 利用外国媒体打造民主政府形象的举措与思考 |
4.1 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 |
4.1.1 树立国家形象意识 |
4.1.2 转变对外报道理念 |
4.1.3 整合对外传播资源 |
4.1.4 介入外媒资本运作 |
4.2 政府部门的服务和引导 |
4.2.1 完善行政考核体系 |
4.2.2 提升媒体公关意识 |
4.2.3 加强新闻执政能力 |
4.2.4 拓展政府服务外媒渠道 |
4.3 多元应对体系建设 |
4.3.1 加强中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
4.3.2 加强社会组织与民众的参与应对 |
4.3.3 加强互联网对外传播渠道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8)我国境外常驻新闻机构相关管理法规的演变及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常驻境外媒体及人员管理法规的演变 |
二、对各管理条例的对比与解读 |
三、新条例颁布的意义 |
结语 |
(9)因事成制:关于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缘起 |
二、相关案例的启示 |
三、历史与现实依据 |
四、法学论证 |
五、小结及余论 |
四、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驻华外国记者和新闻机构管理制度研究[D]. 胡莹.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2]曲折而光明的自由之路——外国驻华记者新闻政策的变迁[J]. 赵怡然. 今传媒, 2018(01)
- [3]驻京外国记者的法律规制研究[J]. 张春燕.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5(02)
- [4]云南省国外媒体管理研究[D]. 张雪静. 云南大学, 2013(05)
- [5]公共危机管理中外国媒体应对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分析[D]. 张怡. 云南大学, 2012(05)
- [6]作为流动的职业共同体:驻华外国记者研究[D]. 钱进. 复旦大学, 2012(03)
- [7]政府形象与外国媒体公共关系之研究[D]. 江礼云. 复旦大学, 2011(04)
- [8]我国境外常驻新闻机构相关管理法规的演变及解读[J]. 郭璐. 新闻世界, 2010(10)
- [9]因事成制:关于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思考[J]. 肖燕雄. 时代法学, 2010(04)
- [10]改革开放以来外媒在华采访政策的演变[J]. 徐占品. 东南传播,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