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晶体管数字直读式多点温度计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冯经世,张金生,张华芳[1](1980)在《晶体管数字直读式多点温度计初探》文中认为应科研工作需要,我们试制了用晶体管做感温元件,一机可带多个探头的直读式数字温度。经初测,在-30—+50℃测温偏差为±0.1℃,仪器分辨率为±0.01℃。 一、晶体管测温原理与整机结构 晶体管问世之初人们就发现其基-射结正向压降Vb0随温度以约-2毫伏/℃近似成线性变化。许多人利用这一特性作过测温尝试,但都因晶体管性能不稳而未能实现。
何知朱[2](1980)在《空间飞行器的温度测量》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讨论空间飞行器的温度测量技术,其中包括温度测量元件、测量系统和测量误差等问题。文中所述各问题,虽涉及面有限,但温度测量在科学实验中却是一门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技术。温度测量技术在空间飞行器上的应用,虽属特例,尚仍需要对其作一般性的描述。
徐健[3](2007)在《基于MSP430的平衡式温度计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基于MSP430F135的高精度平衡式温度计的研究。该仪器具有精度高,测温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等特点。本文首先介绍温度测量的方法和温度测量系统的组成,测温仪表的发展趋势以及本仪表核心数据处理模块MSP430F133单片机微处理器的特点。阐述了用数字温度芯片DS18B20测量环境温度对热电偶进行冷端温度补偿的方法,说明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接着详细介绍了该温度测量系统的各硬件模块功能实现,设计方案,芯片选择依据和调试。在软件设计中首先介绍了模块化软件设计流程,重点阐述了D/A转换,显示,温度传感器测温各模块与MSP430单片机之间的接口程序设计。最后根据温度计测得的数据,分析了数据拟合的方法。根据调试和温度测量结果,本平衡式温度计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测量数据满足了精度要求和稳定性要求。文章最后列举了在样机研制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并提出了温度测量仪表向嵌入式系统平台移植发展的设想。
沈安德[4](1985)在《陡河电厂五号机组温度测量系统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陡电五号机组系国产20万千瓦机组,其锅炉为HG—670/140—9型中间再热式单汽包自然循环锅炉,汽机为N200—130/535/535超高压中间再热凝汽机,发电机为QFQS—200型汽轮发电机。
刘士国[5](2012)在《面向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网络化测控系统》文中指出机械密封广泛应用于化工、水利以及船舶等领域,其性能直接影响相关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机械密封技术的发展,要求有高性能的机械密封试验装置与之相适应。本课题将虚拟仪器技术及其网络通信技术引入到机械密封性能试验装置设计中,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网络化机械密封性能试验装置测控系统。此系统不仅完成了对机械密封性能参数信号的采集、显示、存储与处理,还实现了远程监控与测试数据的网络共享。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1)基于机械密封性能试验的基本原理,结合虚拟仪器网络化技术及测控系统的一般组成结构,提出了网络化机械密封性能试验测控系统的设计流程;(2)依据LabVIEW2009的开发环境特点,讨论了网络化机械密封性能测控系统的构建方案。B/S模式非常灵活,是一种“瘦客户”模式,但是在开发深层次的功能时受限于浏览器通信方式;C/S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服务器与客户端的硬件资源,但是存在升级困难等缺点;(3)探讨了机械密封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与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种类,完成了测控系统的硬件组装调试。选择了输出浮地信号的传感器和USB总线型采集卡,构建了一个具有强抗干扰能力的差分式测量系统;(4)完成了机械密封性能试验测控软件的开发。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将满足用户功能要求的控制系统划分成多个子程序来实现,在完成各个子VI的编写调试工作后,再由主程序动态调用各子VI,最终实现了系统所需的信号采集、分析、显示和存储等功能;(5)对运转中的机械密封端面温度进行了探索式试验研究。采用指数拟合和多项式拟合两种方法对由热电偶测得的4路温度信号进行曲线拟合,选取误差值小的拟合函数计算出密封端面的温度。试验结果表明:一般工况下,机械密封端面温度与被密封介质的温度基本持平,同时测得的温度信号沿轴向服从多项式函数分布;而在特殊工况下,如干摩擦等工况下端面温度会骤然升高,同时测得的温度信号沿轴向服从指数函数分布;(6)通过对Web、TCP/IP和DataSocket三种技术优缺点的试验比较,最终以DataSocket技术实现了系统的网络化。Web技术无法实现测试数据的进一步处理,TCP/IP技术编程复杂,DataSocket技术不但编程简便,而且易于将读取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在由DataSocket技术编写的系统中,服务器程序不需直接和客户机通信,只需单独加载一个独立的DataSocket服务器,将数据发送至此服务器上,客户端就可从该服务器读取数据,从而达到远程测试的目标。
荣犇[6](2010)在《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飞机发动机温度测试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飞机发动机温度测试系统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该温度测试系统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本文首先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了课题研究的意义。简要叙述了温度检测的必要性、温度测量方法和航空发动机天然高温测试技术。详细介绍了以嵌入式计算机为核心温度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阐述了利用热电阻Ptl000测量环境温度对热电偶进行冷端补偿的方法。在硬件设计中介绍了各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及方法;软件设计中介绍了首先介绍了软件开发平台以及软件的功能框图,重点阐述了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A/D转换、D/A转换、数字滤波以及数据库程序的设计。并且介绍了系统的软、硬件抗干扰措施以及系统的调试过程及结果。最后对本文的设计工作进行了总结。根据调试和测量结果,本温度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
航辉,宋成实,张新江,孙荣文[7](1977)在《让电子计算机为生产过程服务》文中提出 一台电子计算机有存储器、运算器、输入输出设备,它们的工作又靠控制器指挥,才能使各部分有条不紊地、有节奏地、协调地按一定顺序自动的工作。所以控制器是全机的控制中心。控制器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呢?这是由控制器的特殊构造所决定的,也就是由它的特定逻辑结构所决定的。我们在这里只从概念上介绍一下最简单的控制器结构和功能,仅供初学者学习时参考。对一台工业控制机我们是这样分的:
章宏义[8](2012)在《基于虚拟仪器的泵—马达综合试验台CAT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液压技术迅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液压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工业当中,所涵盖的行业相当广泛,包括冶金、采矿、交通运输,甚至扩展到轻工、食品、化工、军事等各行各业。但是液压元器件的性能的评判要有一个科学的依据,液压试验台的产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是液压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部件,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源,液压马达是执行部件,它把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所以对液压泵-马达试验台的研究的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国内传统的泵-马达液压试验台操作人员工作强度大、测试效率低下、自动化程度不高、精度低下,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等等缺陷,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课题研究虚拟仪器的泵-马达综合试验台CAT系统,从而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液压泵-马达试验台的液压传动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液压传动部分主要是根据系统试验条件设计液压传动系统;电气控制部分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传感器选型、标定、参数转换计算、抗干扰、采集卡选择、PLC的选择。软件设计部分包括:PLC程序,基于V4.0STEP7MicroWIN SP4编写;HMI界面程序,基于EB8000的编写;采集测试程序,基于LabVIEW的采集程序编写,它具有开发周期短、后期升级及扩展容易等特点。因为本泵-马达试验系统是在有变频器地方工作,干扰大。为提高测试精度本论文采用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简单硬件电路滤波和软件滤波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通过曲线拟合方式使得曲线平滑美观又不失真,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论文将机械、电气、液压和控制等多学科技术有机结合,从理论上完成了液压试验台的电气和液压系统的开发和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完成了液压泵-马达试验台的设计和开发并交付成都神钢集团使用。
李金石[9](2019)在《煤矿地面瓦斯抽采泵节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瓦斯抽采是治理煤矿瓦斯灾害的重要措施,瓦斯抽采水环真空泵是瓦斯抽采系统中的必不可少的动力设备,然而,其运行效率低、耗电量高,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矿用水环真空泵绿色高效抽采新技术的研发使瓦斯抽采系统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传统的瓦斯抽采泵监控系统不利于节能技术效果提升和推广应用,设计一套与抽采泵节能技术相适应的监控系统势在必行。秉承煤矿智能化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瓦斯抽采泵站监控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抽采泵节能技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对煤矿地面瓦斯抽采泵节能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并主要对系统工控机进行了设计与研究。抽采泵节能监控系统主要起监测、分析、调控、预警作用,总体采取分布式控制系统方案设计,有利于抽采泵节能技术和监控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扩展。系统由多种传感器、电控设备、工控机、本地监控平台、远程监控平台组成,每台工控机控制一台瓦斯抽采泵节能系统运行,并且能与本地监控平台和远程监控平台进行通讯。监控平台可接收、储存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工控机发送指令,同时监测控制多台瓦斯抽采泵节能系统运行,实现集中管理。抽采泵节能监控系统工控机由核心处理单元、信号采集单元、通讯单元和人机交互单元组成。其中核心处理单元采用Freescale ARM9 i.MX283核心板,配合Linux 2.6.35形成可裁剪的软件平台,控制信号采集、通信、状态显示及告警、断电控制及断电反馈检测;数据采集单元采用CPLD实现对频率信号的监测,以及控制ADC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核心板的控制对各路信号进行依次扫描测量;通讯单元采用VKFG系列4G DTU模块,利用4G无线通讯技术使工控机和监控平台之间进行高速、稳定数据传输;人机交互单元采用SS-1200DW型号工业级工控触摸一体机,选用GE FANUC ifix组态软件,创建高性能人机界面,实现节能系统实时动态显示、参数显示与调节、告警管理以及系统运行状态控制。在余吾煤矿对抽采泵节能监控系统进行了测试和应用,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各功能满足煤矿监控系统设计要求,节能监控系统的应用保证了节能系统稳定运行,并且实现了节能系统最佳工作液浓度分析、节能效果分析和节电量核算。文章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内容做出了展望,并设想了一种智能化瓦斯抽采泵站监控系统。本文开发的抽采泵节能监控系统工控机采集数据准确、控制灵敏度高、信息传输可靠性强,对提高抽采泵节能效果和抽采泵系统智能化水平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朱丽飞[10](2012)在《粉尘浓度与温湿度嵌入式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的发展,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然而,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对人体有害的因素,比如煤炭开采、水泥生产等行业中的粉尘污染。其在各种危害因素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为严重。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最直接、最严重的是引起尘肺病。当粉尘浓度过高时,在高温干燥的时候可能产生爆炸。因此,温度和湿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本课题所设计的粉尘浓度和温湿度嵌入式检测系统是基于粉尘检测技术、温湿度检测技术、以太网传输技术、3G无线传输技术等设计而成的。以ARM为核心,主要实现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处理、显示、存储和通信。粉尘传感器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当粉尘颗粒经过传感器内部光束的时候,传感器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强度而得到相应粉尘的浓度。温湿度传感器通过把温度信号和湿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过信号调理和AD转换,最后得到相应的浓度值。ARM根据传感器时序发送指令得到相应浓度值,首先进行本地显示和存储,然后通过以太网或者3G无线模块把数据传输给上位机,上位机得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如果有数据超过范围或者异常及时报警。达到对数据实时监测的目的。在硬件方面,采用了三星ARM9芯片S3C2440作为处理器,搭配相应的外部SDRAM和外部NORFLAS-II以基于光的反射原理的粉尘传感器GP2Y1010AUOF和温湿度传感器SHT11进行数据的采集。ARM通过采集和计算得到最终结果,然后通过以太网和3G模块传输给PC机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软件方面,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下位机主要由u 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在此系统上的各个任务模块组成。下位机主要实现驱动各个传感器模块采集数据,然后通过TCP/IP协议或者3G模块把数据发送到上位机。上位机基于delphi平台进行编写,主要接收下位机发送过来的粉尘浓度、温度和湿度,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二、晶体管数字直读式多点温度计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晶体管数字直读式多点温度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MSP430的平衡式温度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温度测量系统构成 |
1.3 温度测量方式 |
1.3.1 接触式测温 |
1.3.2 非接触式测温 |
1.4 单片机概况 |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平衡式温度计的总体设计 |
2.1 智能仪表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
2.2 平衡式温度计的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2.3 平衡式温度计的主要功能 |
2.4 平衡式温度计的技术指标 |
第三章 平衡式温度计的硬件设计 |
3.1 平衡式温度计硬件设计概述 |
3.2 传感器的选择 |
3.3 信号前置处理 |
3.3.1 放大电路 |
3.3.2 滤波电路 |
3.4 数据处理模块 |
3.4.1 单片机 MSP430的选择 |
3.4.1.1 单片机的选择原则 |
3.4.1.2 16位单片机 MSP430F135 |
3.4.2 高精度 A/D转换器 |
3.4.3 D/A转换芯片 |
3.5 温度补偿模块 |
3.5.1 热电偶测温原理 |
3.5.2 传统的热电偶冷端补偿方法 |
3.5.3 利用数字式温度传感器 DS18B20进行温度补偿 |
3.6 其他重要电路的设计 |
3.6.1 电源电路 |
3.6.2 时钟电路 |
3.6.3 复位电路 |
3.7 印刷电路板(PCB)的设计 |
3.7.1 电子元器件的布局 |
3.7.2 印刷电路板的布线 |
第四章 平衡式温度计的软件设计 |
4.1 单片机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4.2 MSP430的开发工具与开发语言 |
4.2.1 MSP430仿真器 |
4.2.2 MSP430调试集成环境 |
4.2.3 MSP430开发语言 |
4.3 软件程序设计 |
4.3.1 程序流程图 |
4.3.2 A/D转换程序设计 |
4.3.3 温度补偿程序设计 |
4.3.4 D/A转换程序设计 |
4.3.5 显示程序设计 |
4.3.6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第五章 平衡式温度计的抗干扰设计 |
5.1 干扰的来源及其传输途径 |
5.2 硬件抗干扰设计 |
5.2.1 电源抗干扰设计 |
5.2.2 过程通道抗干扰设计 |
5.2.3 印刷电路板抗干扰设计 |
5.3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3.1 看门狗技术 |
5.3.2 冗余技术 |
5.3.3 数字滤波 |
第六章 平衡式温度计的调试 |
6.1 调试工具 |
6.2 调试方法 |
6.2.1 硬件调试 |
6.2.2 软件调试 |
6.2.3 系统联调 |
6.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3.1 系数拟合 |
6.3.2 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仪器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AD转换子程序 |
附录二 DS18B20冷端补偿测温子程序 |
附录三 DA转换子程序 |
(5)面向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网络化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外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机械密封试验装置测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2.1 机械密封性能试验的必要性和试验内容 |
2.2 机械密封性能试验装置概述 |
2.2.1 台架 |
2.2.2 测控系统的要求 |
2.3 网络化测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
2.4 系统设计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仪器及其网络化原理 |
3.1 虚拟仪器简介 |
3.2 虚拟仪器系统的组成 |
3.2.1 虚拟仪器的硬件 |
3.2.2 虚拟仪器的软件 |
3.3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的比较 |
3.4 虚拟仪器的开发平台 |
3.4.1 LabVIEW简介 |
3.4.2 LabVIEW的特点 |
3.5 虚拟仪器网络化技术 |
3.5.1 网络分层和协议 |
3.5.2 TCP/IP 参考模型 |
3.6 基于 LabVIEW 的网络化系统构建模式 |
3.6.1 B/S 模式 |
3.6.2 C/S 模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机械密封性能测试系统的组成 |
4.2 系统控制内容的设计 |
4.2.1 电源的控制 |
4.2.2 电机转速的控制 |
4.3 系统采集内容的设计 |
4.3.1 扭矩与转速的测量 |
4.3.2 介质压力的测量 |
4.3.3 介质温度的测量 |
4.3.4 端面温度的测量 |
4.3.5 弹簧压缩量的测量 |
4.3.6 泄漏率的测量 |
4.3.7 端面比压的测量 |
4.3.8 现场视频监视 |
4.4 传感器的选择 |
4.4.1 扭矩与转速一体化传感器 |
4.4.2 介质压力传感器 |
4.4.3 介质温度传感器 |
4.4.4 热电偶传感器 |
4.4.5 位移传感器 |
4.4.6 称重传感器 |
4.4.7 普通 USB 摄像头 |
4.5 系统误差分析与抗干扰设计 |
4.5.1 系统误差分析 |
4.5.2 数据采集抗干扰技术 |
4.6 数据采集 |
4.6.1 数据采集卡 |
4.6.2 采样定理 |
4.6.3 模拟电压信号的采集 |
4.7 DAQmx 驱动 |
4.8 Vision 模块 |
4.9 PC 机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
5.2 测控系统软件流程图和总体构架 |
5.3 软件前面板和程序框图设计 |
5.4 数据处理 |
5.4.1 数据计算 |
5.4.2 曲线拟合 |
5.5 测试范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械密封测试装置测控系统网络化 |
6.1 WEB 发布技术 |
6.2 TCP/TP 技术 |
6.3 DataSocket 技术 |
6.3.1 DataSocket 的工作简介 |
6.3.2 DataSocket 服务器与服务管理器 |
6.3.3 DataSocket API |
6.3.4 利用 DataSocket 技术构建远程视频监视系统 |
6.4 基于 DataSocket 技术的网络化机械密封试验装置测控系统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6)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飞机发动机温度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述 |
2.1 温度测量 |
2.1.1 温度概念及描述 |
2.1.2 温度测量系统构成 |
2.1.3 温度测量方式 |
2.2 航空发动机高温测试技术 |
2.3 温度在静态检测中的作用 |
2.4 嵌入式概况 |
第三章 温度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智能仪器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
3.2 温度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工作原理 |
第四章 温度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硬件设计概述 |
4.2 传感器的选择 |
4.3 前向测量通道电路 |
4.3.1 放大电路 |
4.3.2 滤波电路 |
4.3.3 有效值转换电路 |
4.3.4 模数转换模块 |
4.4 D/A 转换 |
4.5 研华ARK-3380 嵌入式计算机 |
4.6 恒流源电路 |
4.7 温度补偿 |
4.7.1 热电偶测温原理 |
4.7.2 传统的热电偶冷端补偿方法 |
4.7.3 利用热电阻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 |
4.8 电源模块 |
4.9 印刷电路板(PCB)的设计 |
4.9.1 电子元器件的布局 |
4.9.2 印刷电路板的布线 |
第五章 软件设计 |
5.1 软件开发平台 |
5.2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5.3 软件的总体功能 |
5.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5 A/D 转换程序设计 |
5.6 D/A 转换程序设计 |
5.7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5.7.1 数字滤波程序设计 |
5.7.2 温度补偿程序设计 |
5.7.3 数据拟合 |
5.8 数据库设计 |
第六章 抗干扰设计 |
6.1 干扰的来源 |
6.2 硬件抗干扰设计 |
6.2.1 电源抗干扰设计 |
6.2.2 过程通道抗干扰设计 |
6.2.3 印刷电路板抗干扰设计 |
6.3 软件抗干扰设计 |
6.3.1 看门狗技术 |
6.3.2 冗余技术 |
6.3.3 数字滤波 |
第七章 系统调试 |
7.1 温度测试系统的调试 |
7.1.1 硬件调试 |
7.1.2 软件调试 |
7.1.3 系统联调 |
7.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8.1 工作总结 |
8.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A/D 转换程序 |
附录二 D/A 转换程序 |
附录三 数字滤波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虚拟仪器的泵—马达综合试验台CAT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液压试验台发展概述 |
1.1.1 液压测试系统的发展 |
1.1.2 液压CAT技术发展 |
1.1.3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 |
1.1.4 基于虚拟仪器的液压CAT技术发展 |
1.2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3.2 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液压泵马达综合试验台液压系统整体设计和分析 |
2.1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试验基本方法与技术要求 |
2.1.1 JB/T液压泵试验方法与技术要求 |
2.1.2 JB/T液压马达试验方法与技巧要求 |
2.2 液压泵马达综合试验台功能需求和技术方案 |
2.3 液压泵马达综合试验台液压原理与技术方案 |
2.3.1 开式泵试验原理 |
2.3.2 闭式泵试验原理 |
2.3.3 马达试验原理 |
2.4 液压泵马达试验台试验结果参数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台计算机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3.1 计算机测试系统硬件组成 |
3.2 传感器的选型 |
3.3 转速转矩采集仪的选择 |
3.4 比例放大器的选型 |
3.5 数据采集卡选型 |
3.6 测试系统抗干扰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台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1 PLC的选择 |
4.1.2 触摸屏的选择 |
4.2 信号概述 |
4.3 I/O接线图的确定 |
4.4 控制程序设计 |
4.4.1 系统设计技术要求 |
4.4.2 程序的编写 |
4.5 触摸式人机界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压试验台计算机测试系统的软件开发 |
5.1 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
5.2 测试系统软件实现功能和程序流程设计 |
5.2.1 软件模块组成 |
5.2.2 测试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
5.3 系统各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5.3.1 主程序模块程序设计 |
5.3.2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5.3.3 与PLC通讯模块程序设计 |
5.3.4 用户登录模块程序设计 |
5.3.5 参数设置模块程序设计 |
5.3.6 数据存储程模块序设计 |
5.4 ACCESS数据库应用 |
5.5 测试系统的界面设计 |
5.5.1 开式泵前泵排量效率超载冲击试验界面设计 |
5.5.2 开式泵前泵变量特性试验界面设计 |
5.5.3 开式泵后泵排量效率超载冲击试验界面设计 |
5.5.4 开式泵后泵变量特性试验界面设计 |
5.5.5 闭式泵排量效率超载冲击试验界面设计 |
5.5.6 闭式泵变量特性试验界面设计 |
5.5.7 马达排量效率超载冲击试验界面设计 |
5.5.8 马达变量特性试验界面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验分析 |
6.1 试验自动化程度优化 |
6.2 节能方案—功率回收 |
6.3 开式泵试验结果分析 |
6.3.1 泵排量效率超载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
6.3.2 开式泵前泵变量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6.3.3 开式泵后泵排量效率超载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
6.3.4 开式泵后泵变量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6.4 马达排量效率超载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本课题主要工作和总结 |
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9)煤矿地面瓦斯抽采泵节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地面瓦斯抽采泵节能监控系统设计 |
2.1 系统设计原则及依据 |
2.2 瓦斯抽采泵节能系统对监控的要求分析 |
2.3 系统的功能分析及设计 |
2.4 系统工控机总体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监控系统工控机硬件选型及设计 |
3.1 核心处理单元 |
3.2 信号采集单元 |
3.3 通讯单元 |
3.4 人机交互单元 |
3.5 主要传感器、控制设备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4 监控系统工控机软件设计 |
4.1 主控软件设计 |
4.2 驱动软件设计 |
4.3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监控系统功能测试与应用 |
5.1 矿井及泵站概况 |
5.2 实验平台搭建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4 监控系统工程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粉尘浓度与温湿度嵌入式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章 粉尘检测系统原理与整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3 粉尘检测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1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
2.4 粉尘检测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原则 |
3.2 ARM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2.1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择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3.2.3 复位与时钟电路设计 |
3.2.4 SDRAM接口电路设计 |
3.2.5 FLASH接口电路设计 |
3.2.6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3.2.7 显示屏接口电路设计 |
3.2.8 EEPROM存储电路设计 |
3.3 粉尘传感器模块电路 |
3.3.1 粉尘传感器检测原理 |
3.3.2 粉尘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4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电路 |
3.4.1 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原理 |
3.4.2 温湿度传感器温度电路设计 |
3.5 3G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设计 |
4.1 下位机软件流程图 |
4.2 μC/OS-Ⅱ操作系统的移植 |
4.2.1 嵌入式实时系统概述 |
4.2.2 μC/OS-Ⅱ系统简介 |
4.2.3 内核结构 |
4.2.4 文件修改 |
4.3 TCP/IP协议栈在μc/os-Ⅱ下移植 |
4.3.1 TCP/IP协议 |
4.3.2 LWIP协议 |
4.3.3 LWIP协议栈移植 |
4.3.4 移植测试 |
4.4 μc/os-Ⅱ下的程序设计 |
4.4.1 下位机的开发调试环境 |
4.4.2 ARM启动代码的编写 |
4.4.3 μc/os-Ⅱ程序设计 |
4.4.4 粉尘传感器驱动程序设计 |
4.4.5 温湿度传感器驱动程序设计 |
4.4.6 串口调试程序设计 |
4.4.7 EEPROM存储程序设计 |
4.4.8 网络通讯程序设计 |
4.4.9 3G模块程序设计 |
4.5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粉尘与温湿度检测系统调试 |
5.1 系统各个模块调试 |
5.1.1 ARM9最小系统调试 |
5.1.2 粉尘传感器调试 |
5.1.3 温湿度传感器调试 |
5.1.4 网络数据传输调试 |
5.2 调试所遇问题分析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晶体管数字直读式多点温度计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晶体管数字直读式多点温度计初探[J]. 冯经世,张金生,张华芳. 冰川冻土, 1980(S1)
- [2]空间飞行器的温度测量[J]. 何知朱. 国外空间技术, 1980(S1)
- [3]基于MSP430的平衡式温度计的研制[D]. 徐健.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4]陡河电厂五号机组温度测量系统评述[J]. 沈安德. 华北电力技术, 1985(01)
- [5]面向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网络化测控系统[D]. 刘士国.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6]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飞机发动机温度测试系统[D]. 荣犇.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7]让电子计算机为生产过程服务[J]. 航辉,宋成实,张新江,孙荣文. 鞍钢技术, 1977(02)
- [8]基于虚拟仪器的泵—马达综合试验台CAT系统研究与开发[D]. 章宏义. 广东工业大学, 2012(10)
- [9]煤矿地面瓦斯抽采泵节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D]. 李金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10]粉尘浓度与温湿度嵌入式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朱丽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