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就动机与道德行为关系的调查

小学生成就动机与道德行为关系的调查

一、小学生成就动机与道德行为关系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黎梅[1](2020)在《小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研究 ——基于Y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文中提出班主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生成长阶段的“重要他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现实中评价班主任的好坏大多是按照成人既定的标准,小学生鲜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倾听小学生的心声,分析他们眼中好班主任的特征,对于及时深入地理解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成都市Y小学的高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在前期开放式探索调查获取学生对好班主任维度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从个性品质、关爱学生、教学指导、班级管理、沟通协调五个维度编制了《小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后,选取20名学生进行了焦点团体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好班主任的个性品质、关爱学生方面更为重视,而对沟通协调方面不太重视。以学生的性别、年级、学业成绩、是否为班干部作为变量进行差异分析,统计发现:五、六年级学生的看法不存在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好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学指导方面的表现;班干部对好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沟通协调两方面的重视度高于非班干部;学业优秀和学业中等的学生更看重好班主任在教学指导方面的表现。随后,论文从学生身心发展和班主任言行举止两个主要的角度解释了影响小学生对好班主任看法的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对做好小学生班主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班主任要正视小学生对“好班主任”的认知、完善自我个性人格、重视学生对关爱的需要、提升专业学识魅力、构建民主管理模式、遵循教育惩戒原则;家校沟通要回归学生主体。

高菊[2](2020)在《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小学班主任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接触的第一人,更是除了父母及家人以外对其自身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小学班主任工作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成长至关重要。在新时期下,越来越多的90后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他们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同时成为了班主任。90后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也在班主任工作上有所显现。如何成为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小学班主任的研究工作日渐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90后作为具有“独立、自信、张扬、早熟”个性特征的一代人,90后班主任的目前胜任力状况是如何的呢?能否胜任班主任一职?他们在班主任胜任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本文通过选取韩曼茹研究者的班主任胜任力调查问卷作为工具,问卷共12个维度(育人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知识结构、自我监控能力、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成就动机、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能力、情感、工作质量意识)56个胜任力项目,对分别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的小学班主任发放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比90后与70、80后班主任胜任力状况,以及结合对部分90后班主任和学校管理层的访谈,得出结论:90后班主任在缺乏丰富完备的班主任业务知识与技能、在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环境适应能力方面较弱、自我监控能力一般且专业发展意识较为淡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给出了提升90后班主任胜任力的策略:第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和优化教育见习和实习;第二方面学校要建立班主任选拔制度、完善班主任培训机制、建立有效的班主任激励和考核评价制度、构建班主任学习平台以及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第三方面90后班主任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敢于创新,同时建立专业认同、提高专业能力,还要积极转变角色适应环境以及加强实践反思,不断交流借鉴。

魏晓东[3](2019)在《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开发与验证研究》文中认为教育质量不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还综合体现在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上。《OECD学习框架2030》明确指出学生的终身发展所需要的37种素养,特别重视态度与责任的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宗旨,而科学态度不仅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科学素养的关键指标。由于科学态度的培养效果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且科学态度的测评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和统计学等诸多领域,因此,科学态度的测评一直是一个难题。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态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已有科学态度测评工具,针对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工具,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本研究遵循国际科学教育实证研究的设计理念,分为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框架设计与工具开发、工具验证与提升策略三大部分。第一,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文献研究和实测分析,构建初中生科学态度的理论模型。初中生科学态度的理论模型含有9个一阶因子和3个二阶因子。一阶因子命名为“好奇”“求实”“质疑”“对科学知识的态度”“对科学活动的态度”“对科学事业的态度”“对科学学习目的的态度”“对科学学习价值的态度”和“对科学学习方式的态度”;二阶因子命名为“科学的态度”“对科学本体的态度”和“对科学学习的态度”。第二,框架设计与工具开发。根据构建的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量模型以及对国外典型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的比较研究,构建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指标体系。根据测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初中科学教育实际情况,开发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工具。通过试测分析,确定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是由33个项目组成的五点李克特量表。通过考查项目区分度、Cronbacha系数表明该工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通过理论构想、实践调查和专家评估等环节,保证该工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通过考查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表明该工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第三,工具验证与提升策略。通过比较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性别、年级和学校差异,证明该工具的适用性较好。该工具可以广泛应用于初中生科学态度评估,对我国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具有独特的适用价值。针对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培养建议: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重视学生科学态度发展的关键期,给予积极正向引导;关注学生的性别差异,多个维度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缩小校际差异,重视科学实验教学。本研究基于对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望开发出一个符合我国教育背景的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帮助科学教育研究者和科学教师诊断初中生科学态度现状和问题,为科学态度的培养提供实证依据,从而有效开展初中科学教育工作。

倪箫吟[4](2020)在《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班级,而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特殊群体。因此,小学班主任是否能够胜任工作,以及其胜任特征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当前我国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胜任特征模型建构方面,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测评研究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而将情境判断测验作为个体胜任特征测评的工具,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此,本研究借鉴情境判断测验的开发模式,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赤峰市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测评,并结合访谈,对测评结果进行了详细解释,深入分析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提出了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也为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本研究在确定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指标的基础上,借鉴台湾学者针对小学班主任所编制的情境测评量表,吸收马晓南针对赤峰市小学班主任访谈得到的典型情境,编制了一份包含25个情境故事和68个行为选项的《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问卷》。以赤峰市231位小学班主任为被试对该情境测评问卷进行了试测,试测结果表明该问卷可以作为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工具运用。本研究运用《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问卷》对赤峰市16所小学的565位班主任的胜任特征发展现状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当前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呈现年龄、班主任任职年限、工作量等班主任个体特征的差异。本研究根据问卷测评的得分情况,对赤峰市四所小学的13位班主任进行了深度访谈,来进一步分析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各维度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测评及访谈结果发现,小学班主任在胜任特征的五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在知识技能维度上,小学班主任的教学创新性不足;在个人效能和组织管理维度上,小学班主任对于班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在成就特征维度上,小学班主任的职业热情和成就动机相对缺乏;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小学班主任与一些特定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力有待加强。在探明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存在的问题之后,本研究结合访谈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包括:现有的培训模式不利于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发展;小学班主任存在经验主义倾向,忽视职业生涯管理;小学班主任岗位职责不明确,缺乏发展胜任特征的主动性;对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的激励水平不高。针对目前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一是学校应完善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校本培训模式,实施分层培训,同时丰富培训形式;二是强化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管理。小学班主任自身应积极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同时,学校应对小学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三是明确小学班主任岗位职责。学校应框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边界,小学班主任自身也应注重工作分类管理;四是健全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的激励机制。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福利待遇,还应为小学班主任建立荣誉体系。

陈立峰[5](1999)在《我国中小学生成就动机研究现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引言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ation),是一种竞争和追求成功的习得性动机。它是一种潜在的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能高的水平上和不断增加的努力之中,从而把活动的成绩推到最好的心理倾向。从个人角度而言,成就动机是一...

张珊[6](2019)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诸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小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而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关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假设,以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业拖延和家庭教养方式方面的数据资料,并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得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业拖延和家庭教养方式上的特点,并且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是:在学业拖延方面,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业拖延在年级维度以及不同出生顺序维度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五年级学生在学业拖延总分上比六年级学生更高;在不同出生顺序维度上,多子女中的长子长女在学业拖延上得分更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在性别维度、主要生活对象和父母亲文化程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情感温暖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在男女性别维度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溺爱型教养方式在年级维度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五年级的得分高于六年级;五种教养方式在不同出生顺序和主要生活对象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五种教养方式在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维度上均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在学业拖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面,学业拖延与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三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与信任型和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但关系不够显着。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学业拖延起直接影响,可以显着预测学业拖延,信任型和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对学业拖延起间接预测作用。

隗晓玉[7](2017)在《小学生数学学习差异的个案研究 ——以昆明市XS区YJ中心学校四年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学习差异。所以,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差异的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这项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作品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主要研究两个问题:首先对昆明市XS区YJ中心学校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差异的现状、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其次,在调查的基础上随机选取YJ中心学校6名学生做数学学习差异的个案研究。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小学一线数学教师在面对数学学习差异时能有一些有益的启示。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在数学学习差异方面,主要体现在数学意志品质、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态度、数学学习方法四个方面;通过个案研究,缩小数学学习差异的主要策略有:第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注意力的培养、及时做好学习计划、学会听课与阅读、课后反思等;第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充分挖掘小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等;第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如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课、积极发言、有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并能对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和梳理等。此外,教师在教学前要对学生学习差异状况有所了解,能有针对性的设置分层的教学目标、教学中能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组织课堂教学、课后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逐步完善数学认知结构。这项研究中还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不同类别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差异的现状与原因分析的改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差异的对策与方法;进一步扩大个案研究的范围,从中找出更具有普遍意义。

孙芳[8](2019)在《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随着家长、师生乃至社会各界关注度的不断攀升,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已然成了一个人尽皆知的社会热议话题,这也是当下基础教育发展无法回避并且亟待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多方利益主体为达到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不断地进行施压,导致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将目光投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以期改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课业负担问题研究比较丰富但大都集中在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课业负担问题研究,对于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关注相对有限。且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如何减轻学生的客观课业负荷,对于课业负担的形成因素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鉴于此,本文以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回顾与梳理,将课业负担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剖析,对可能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构建出小学生课业负担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模型,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文献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并以我国内地各省市在读小学生作为调查的总体,以抽取的样本为调查对象,采用统计分析、计量模型等方法和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推断,揭示我国小学课业负担形成机理与作用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主要为:第一,课业负担形成机制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学校环境”为其最主要因素;第二,小学生课业负担整体过重,家校与学生主体在负担感受上显着对立;第三,个体主观感受存在差异,学生主体的不同特质显着影响课业负担程度;第四,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现象普遍,“剧场效应”下多方责任推诿;第五,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单一的文化课成绩考评模式之间存在矛盾。根据调查结果和实证分析,并且结合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如下:第一,学校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教育政策和减负规定执行;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快考试制度改革,健全多元教育评价机制;第三,课业负担的消减既要考虑客观负荷,也要考虑主观感受;第四,减负不只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需要家庭及全社会密切配合。

孔松虎[9](2019)在《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多重中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许多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如网络的普及、城市化速度加快、学习和生活压力日趋增加等,导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体育活动时间逐渐减少,体质健康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甚至还存在着身心发展极度不协调的现实问题。体育是教育之基石,素有育人之道,大量研究表明,体育具有育体和育心之功效,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接触体育的最主要、最直接和最科学的途径,理应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国家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并对教学方式、方法等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解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间作用关系,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及其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9地市的138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结论如下:1.各心理指标现状(1)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倾向从高到低依次为(高中与初中一致):创新探索型、关爱分享型、严谨逻辑型和幽默活泼型;高中体育教师在4种教学风格得分上均显着高于初中。(2)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男生普遍显着高于女生,且在“关注体育”上差距最大;不同年级及不同年龄段(除自主与探究外)中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及其各维度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3)中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及其各个维度在性别上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及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在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4)中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及其各个维度在性别上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体育课学习态度及其各个维度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仅在运动情感与运动行为上具有显着性差异。(5)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处于“亚健康水平”(具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且男女水平差别不大;不同年级及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在心理健康及其各个维度上均具有显着性差异。2.各心理指标关系(1)体育教师4种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均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预测能力大小依次为幽默活泼型、关爱分享型、严谨逻辑型和创新探索型。(2)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分别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各个维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以上中介模型均成立,幽默活泼型和关爱分享型教学风格通过这些中介模型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3)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各个维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与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各个维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以上链式中介模型均成立,幽默活泼型和关爱分享型教学风格通过这些链式中介模型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在以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模型中(4个模型),仅创新探索型教学风格的模型链式中介模型成立,其余3种教学风格链式中介模型“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学生体育学习满意度”路径不显着,研究假设模型7未能得到验证。(4)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和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多重中介效应(4个多重中介模型),其中每个模型包括5个间接效应(即3个中介效应和2个链式中介效应)。

冯玉琴[10](2019)在《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活动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数学学习效率,其中,非智力因素起到动力源泉的作用。为定量测评小学5-6年级学习者的数学非智力水平、探究不同效率学习者的数学非智力特征以及分析非智力因素与高效率学习者数学学习成绩间的影响路径,研制形成《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并将其投入应用。问卷修订过程中,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得到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通过借鉴已有非智力问卷并结合专家意见拟制第一版问卷;其次利用SPSS对多次取样的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第二版问卷;最后通过信效度分析确定正式问卷。问卷应用过程中,首先利用SPSS对回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效率组别学习者在数学非智力特征方面的差异;然后利用AMOS探索高效率学习者数学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间的影响路径。研究结论:(1)《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评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的调查工具使用。(2)高效率学习者的数学非智力总体水平、5个主维度及11个子维度水平均显着高于普通、低效率学习者,差异效应量为大(中)效应;普通效率学习者的总体水平、5个主维度及9个子维度水平均显着高于低效率学习者,差异效应量为大(中)效应,质疑精神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效应量为小效应,交往动机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非智力因素与高效率学习者数学学习成绩之间的影响路径是双向、直接的;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总效果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数学学习成绩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总效果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态度、动机、性格。教学建议:从培养学习者数学非智力11个子维度水平出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1个环节提出建设性建议。

二、小学生成就动机与道德行为关系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生成就动机与道德行为关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研究 ——基于Y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立德树人背景下引发对“好班主任”的思考
        1.1.2 班主任工作要坚守“儿童立场”
        1.1.3 个人旨趣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学生眼中的好教师”的研究
        1.3.2 关于“好教师评定标准”的研究
        1.3.3 关于“班主任”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班主任
        1.4.2 好班主任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1 研究思路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选取
    2.3 研究框架的依据
        2.3.1 “好班主任”特征的分析依据
        2.3.2 “好班主任”调查维度设计
    2.4 调查过程
        2.4.1 开放问卷调查
        2.4.2 问卷编制与试测
        2.4.3 正式调查与数据处理
        2.4.4 访谈过程
3.小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调研结果
    3.1 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特征
        3.1.1 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整体特征
        3.1.2 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个性品质特征
        3.1.3 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关爱学生特征
        3.1.4 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班级管理特征
        3.1.5 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教学指导特征
        3.1.6 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沟通协调特征
    3.2 不同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差异
        3.2.1 性别差异
        3.2.2 年级差异
        3.2.3 学业成绩差异
        3.2.4 班干部差异
    3.3 调查结论
4.影响小学生对“好班主任”看法的因素分析
    4.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4.1.1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4.1.2 小学生心理的需要
        4.1.3 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4.2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
        4.2.1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
        4.2.2 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
5.教育建议
    5.1 班主任要正视小学生对“好班主任”的认识
    5.2 班主任要完善自我个性人格
    5.3 班主任要重视学生对关爱的需要
    5.4 班主任要提升专业学识魅力
    5.5 班主任要构建民主管理模式
    5.6 班主任要遵循教育惩戒原则
    5.7 家校沟通要回归学生主体
6.结语
    6.1 研究反思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2)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90后班主任工作发展所需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90后
        (二)小学班主任
        (三)胜任力
        (四)小学班主任胜任力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90后群体研究
    二、胜任力研究
        (一)胜任力概念
        (二)胜任力模型及应用研究
        (三)胜任力研究方法
    三、教师、班主任胜任力研究
        (一)教师胜任力研究
        (二)班主任胜任力研究
    四、文献评析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选取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选取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二、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提纲编制
        (二)访谈对象与内容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检测
    二、问卷的效度检测
    三、问卷总体分析
        (一)基本信息统计
        (二)问卷总体描述统计
        (三)问卷各维度调查统计
    四、问卷的差异性分析
        (一)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的年龄差异分析
        (二)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的学历差异分析
        (三)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的担任班主任时长差异分析
        (四)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的地区差异分析
    五、问卷分析总结
第五章 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观念开放,但业务知识与技能缺乏
        (二)平等意识强烈,但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三)工作专注度高,但自我监控能力一般
        (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弱,且自我承受能力较差
        (五)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六)低学历90后班主任胜任力水平较低
        (七)不同地区90后班主任胜任力差距明显
    二、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职前培养课程实践性不强
        (二)班主任选拔标准不明确,主观性较强
        (三)班主任培训理念陈旧、方式单一
        (四)学校重视度低,缺乏人文关怀
        (五)班主任专业认同感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第六章 提升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的策略
    一、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一)完善职前培养课程设置
        (二)优化教育见习与实习
    二、学校管理层面
        (一)建立班主任选拔制度
        (二)完善班主任培训机制
        (三)建立班主任激励与考核评价制度
        (四)构建班主任学习平台
        (五)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班主任自身层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敢于创新
        (二)建立专业认同,提高专业能力
        (三)积极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四)加强实践反思,不断交流借鉴
参考文献
附录 A:小学班主任胜任力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开发与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趋势分析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态度
        (二)科学态度
    二、理论基础
        (一)科学哲学理论
        (二)科学学习理论
        (三)教育测量理论
        (四)结构方程理论
第二章 初中生科学态度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模型的相关研究
        (一)模型的内涵与类型
        (二)初中生科学态度理论模型的构成
    二、初中生科学态度模型构建的目的
        (一)凝结理论:整体结构的直观体现
        (二)细化内涵:要素内部关系的总结
        (三)引领框架:推动测评工具的开发
    三、初中生科学态度模型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合理原则
        (二)符合实际原则
        (三)可测可评原则
    四、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模型构建的主要依据
        (一)常用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的评价维度
        (二)科学素养大型测评理论框架
        (三)初中科学类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态度
    五、初中生科学态度的理论模型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的形成模型
        (二)初中生科学态度的表现模型
        (三)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量模型
第三章 典型科学态度测评工具比较研究
    一、国际典型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研究
        (一)SAI测评工具分析
        (二)STAQ测评工具分析
        (三)TOSRA测评工具分析
        (四)mATSI测评工具分析
        (五)ROSE测评工具分析
    二、国际科学素养评价项目中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研究
        (一)PISA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分析
        (二)PCAP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分析
    三、对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开发的启示
第四章 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的开发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测评框架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框架构建的原则
        (二)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框架构建的模式
        (三)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框架构建的方法
        (四)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框架的构建
    二、科学态度量表初稿的编制与第一次试测
        (一)编制初稿
        (二)第一次试测
        (三)问卷修改
    三、科学态度量表的第二次试测与结果分析
        (一)项目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信度分析
        (四)问卷修订
    四、科学态度量表的第三次试测与结果分析
        (一)项目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信度分析
        (四)验证性因素分析
        (五)问卷修订
第五章 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的验证
    一、目的与对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二、数据与分析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的总体情况
        (二)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科学态度研究
        (三)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科学态度研究
        (四)不同学校的初中生科学态度研究
        (五)科学态度与科学能力的关系研究
    三、主要结果与培养建议
        (一)主要结果
        (二)培养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初中生的科学态度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存在
        (二)初中生科学态度模型是数据拟合较好的模型
        (三)初中生科学态度量表是符合我国教育背景的本土化测评工具
        (四)初中生的科学态度总体表现较积极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
        (五)初中生的科学能力对科学态度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二、研究反思
        (一)初中生科学态度模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测试样本量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三)争取建立初中生科学态度量表常模
参考文献
附录1:初中生科学态度测量工具初稿
附录2:初中生科学态度测量工具第二稿
附录3:初中生科学态度测量工具第三稿
附录4:初中生科学态度测量工具第四稿
附录5:九年级科学能力测试题初稿
附录6:九年级科学能力测试题正式稿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4)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我国小学班主任队伍存在非胜任状态
        2.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研究可优化其队伍
        3.情境判断测验能够增强测评的有效性
    (二)概念界定
        1.胜任特征
        2.班主任胜任特征
        3.情境判断测验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小学班主任的研究
        2.关于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研究
        3.关于情境判断测验的研究
    (四)研究目的与假设
        1.研究目的
        2.研究假设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设计
    (一)确定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指标
    (二)确定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对象
        1.测评对象概况
        2.取样计划
    (三)确定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工具
        1.确定小学班主任工作情境
        2.确定情境测评工具
        3.情境测评工具的检验
        4.小结
三、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实施与结果
    (一)情境测评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1.小学班主任性别结构
        2.小学班主任年龄和任职年限结构
        3.小学班主任学历和毕业院校结构
        4.小学班主任任教结构
        5.小学班主任工作量结构
    (三)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结果
        1.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总体水平
        2.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各维度水平
    (四)不同变量上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1.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性别差异
        2.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年龄差异
        3.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学历差异
        4.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任职年限差异
        5.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任教结构差异
        6.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工作量差异
四、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存在的问题
        1.小学班主任的教学创新性不足
        2.小学班主任的应急处置能力不强
        3.小学班主任的职业热情和成就动机相对缺乏
        4.小学班主任的沟通能力有待加强
    (二)对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现有的培训模式不利于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发展
        2.小学班主任存在经验主义倾向,忽视职业生涯管理
        3.小学班主任岗位职责不明确,缺乏发展胜任特征的主动性
        4.对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的激励水平不高
五、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校本培训模式
        1.对小学班主任实施分层培训
        2.丰富小学班主任培训形式
    (二)强化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管理
        1.小学班主任自身应积极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2.学校应对小学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三)明确小学班主任岗位职责
        1.框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边界
        2.小学班主任自身要注重工作分类管理
    (四)健全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的激励机制
        1.作为经济人的小学班主任:提高福利待遇
        2.作为社会人的小学班主任:建立荣誉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学业拖延存在的客观性
        2.家庭教养方式讨论的广泛性
        3.个人的学术兴趣和实践经历
    (二)文献综述
        1.学业拖延的研究综述
        2.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综述
        3.学业拖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五)研究理论基础
        1.强化理论
        2.成就动机理论
        3.自我效能感理论
一、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与被试选择
    (四)研究工具
        1.学业拖延量表
        2.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五)施测方法与程序
    (六)统计与分析工具
二、研究结果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的基本状况
        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的总体状况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情况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在年级维度上的差异
        4.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在不同出生顺序上的差异
        5.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在主要生活对象上的差异
        6.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情况在父亲文化程度维度上的差异
        7.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情况在母亲文化程度维度上的差异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基本情况
        1.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2.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
        3.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年级维度上的差异
        4.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不同出生顺序上的差异
        5.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主要生活对象上的差异
        6.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父亲文化程度维度上的差异
        7.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母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情况分析
        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总体情况分析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的性别差异分析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的年级差异分析
        4.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在不同出生顺序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5.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在主要生活对象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6.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情况分析
        1.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总体情况分析
        2.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3.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
        4.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不同出生顺序上的差异分析
        5.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主要生活对象上的差异分析
        6.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父母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在学业拖延方面
        2.在家庭教养方式方面
        3.在学业拖延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方面
    (二)关于减少小学生学业拖延的建议
        1.家长积极主动地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2.学校要重视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引导
        3.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小学生数学学习差异的个案研究 ——以昆明市XS区YJ中心学校四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1.3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诉求
    1.2 核心名词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预期成果
        1.4.2 研究的计划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2.2 国内外关于学习差异的相关研究
        2.2.1 学生学习动机差异的研究
        2.2.2 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
        2.2.3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差异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2.3.1 小学生学习动机差异研究的文献述评
        2.3.2 小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研究的文献评述
        2.3.3 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差异研究的文献评述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 研究方法的选取
        3.3.1 文献法
        3.3.2 调查法
        3.3.3 课堂观察法
        3.3.4 作品分析法
        3.3.5 个案研究法
    3.4 研究工具的说明
        3.4.1 调查问卷
        3.4.2 访谈提纲
        3.4.3 数学学习差异检测试卷
        3.4.4 学生课堂观察表
    3.5 研究的伦理
    3.6 小结
第4章 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的过程
    4.2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3 调查的结论
        4.3.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4.3.2 教师访谈结果的分析
        4.3.3 学生测试卷结果的分析
    4.4 调查结论的分析
        4.4.1 学生调查问卷结论的分析
        4.4.2 教师访谈结论的分析
        4.4.3 学生测试卷结论的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理论基础
    5.1 理论基础
        5.1.1 学习动机理论
        5.1.2 学习策略理论
        5.1.3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5.2 理论基础在研究中的应用
        5.2.1 学习动机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5.2.2 学习策略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5.2.3 信息加工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5.3 缩小小学生数学学习差异的策略
        5.3.1 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5.3.2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5.3.3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5.3.4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5.4 小结
第6章 个案研究
    6.1 个案选取说明
    6.2 个案研究
        6.2.1 S1的个案研究
        6.2.2 S2的个案研究
        6.2.3 S3的个案研究
        6.2.4 S4的个案研究
        6.2.5 S5的个案研究
        6.2.6 S6的个案研究
    6.3 缩小小学生数学学习差异的教学建议
        6.3.1 设置分层教学目标
        6.3.2 组织差异化课堂教学
        6.3.3 帮助学生逐步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的结论
    7.2 对研究的反思
    7.3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四年级数学学习差异检测试卷
附录B 小学生数学学习差异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C 学生课堂观察表
附录D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源起
        1.1.1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年年在加重
        1.1.2 过重的课业负担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1.1.3 政府对课业负担问题高度关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问题、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问题、假设与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关于课业负担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
    2.2 关于课业负担的分类及表现的研究
    2.3 关于课业负担程度及原因的研究
        2.3.1 课业负担的形成原因
        2.3.2 课业负担程度的国外比较研究
    2.4 关于课业负担影响因素的研究
        2.4.1 个体特征
        2.4.2 家庭特征
        2.4.3 学校特征
        2.4.4 社会影响
    2.5 小结与思考
第3章 小学生课业负担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3.1 理论回顾
        3.1.1 成就动机理论
        3.1.2 路径依赖理论
        3.1.3 认知负荷理论
    3.2 理论模型的建立
        3.2.1 课业负担形成的理论模型
        3.2.2 课业负担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4.1 问卷设计
        4.1.1 预试问卷结构
        4.1.2 题项设计
        4.1.3 预调查及情况说明
    4.2 预试问卷检验
        4.2.1 量表项目分析
        4.2.2 因素分析
        4.2.3 量表信度检验
    4.3 问卷修订与正式问卷形成
    4.4 调查设计与实施
        4.4.1 调查设计
        4.4.2 调查实施与问卷整理
第5章 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5.1 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差异分析
    5.3 不同主体对“影响因素”的认知比较
    5.4 小学生课业负担形成的路径分析
        5.4.1 理论模型与假设
        5.4.2 相关分析与多元共线性诊断
        5.4.3 分析路径与回归方程选择
        5.4.4 实证结果与实证路径模型
        5.4.5 实证路径模型解析
    5.5 小学生课业负担集中量与差异量的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小学生学习与课业状况调查研究预试问卷
    附录2:小学生学习与课业状况调查研究正式问卷
    附录3:小学生学习与课业状况调查研究(家长版)
    附录4:小学生学习与课业状况调查研究(教师版)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多重中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系列政策文件对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1.1.2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力度不够
        1.1.3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改善有利于体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2.1.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及研究现状
        2.1.2 心理健康及研究现状
        2.1.3 体育学习兴趣及研究现状
        2.1.4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及研究现状
        2.1.5 体育课学习态度及研究现状
    2.2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2.2.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2.2.2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2.2.3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2.2.4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2.2.5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态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2.2.6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2.2.7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2.2.8 关系研究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现状分析
        4.1.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分析
        4.1.2 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分析
        4.1.3 中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现状分析
        4.1.4 中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现状分析
        4.1.5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4.2 相关分析
    4.3 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
        4.3.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4.3.2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3.3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3.4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3.5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3.6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3.7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3.8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 讨论
    5.1 各心理指标特点分析
        5.1.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特点分析
        5.1.2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特点分析
        5.1.3 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特点分析
        5.1.4 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特点分析
        5.1.5 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5.2 各心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5.2.1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5.2.2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2.3 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2.4 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2.5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2.6 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2.7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2.8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体育课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6 结论
    6.1 各心理指标现状
    6.2 各心理指标关系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调查样本问题
    7.2 研究量具问题
    7.3 数据处理问题
    7.4 研究结果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中学生体育课自我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 B 研究采用量具及评价细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目录

(10)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8 论文结构框架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非智力因素源起与发展
        2.1.2 非智力因素的测评工具
        2.1.3 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效率
        2.1.4 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IN结合轮
        2.2.2 非智力因素维度划分
3 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研究设计
    3.1 问卷编制思路
    3.2 模型的初步构建
    3.3 问卷题目的收集与编制
    3.4 问卷的取样过程
    3.5 问卷题目的初步修订
    3.6 正式问卷的确立及结果分析
    3.7 信度分析
    3.8 校标关联效度检验
    3.9 最终研制工具
    3.10 研究假设
    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结果与分析
    4.1 回收问卷的处理与分析
    4.2 非智力心理特征均值比较
    4.3 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路径探索
    4.4 研究结果
5 讨论、结论与建议
    5.1 讨论
    5.2 结论
    5.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第一版)
附件二 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第二版)
附件三 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第三版)
致谢

四、小学生成就动机与道德行为关系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眼中的“好班主任”研究 ——基于Y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D]. 黎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2]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高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初中生科学态度测评工具开发与验证研究[D]. 魏晓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研究[D]. 倪箫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我国中小学生成就动机研究现状述评[J]. 陈立峰. 心理科学, 1999(03)
  • [6]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 张珊.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小学生数学学习差异的个案研究 ——以昆明市XS区YJ中心学校四年级为例[D]. 隗晓玉.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 孙芳. 南昌大学, 2019(02)
  • [9]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多重中介模型研究[D]. 孔松虎.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小学5-6年级高效率数学学习者的非智力特征研究[D]. 冯玉琴.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小学生成就动机与道德行为关系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