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血中加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的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冷玥[1](2021)在《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PAEs内分泌干扰效应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被用作塑料增塑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对食品造成污染。现有文献表明PAEs能够作用于激素受体,干扰其受体介导途径,作为一类重要的内分泌干扰物对激素功能产生影响,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是一类脂溶性类固醇激素,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GC对维持机体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生物效应主要是由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介导的。然而目前关于PAEs与GR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分泌干扰效应仍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探索GR介导的PAEs内分泌干扰效应及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阻断其可能在糖皮质激素通路的内分泌毒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构建重组质粒pc DNA3.1(+)-h GR和基于GR的报告基因高通量筛选模型,探究PAEs及PAEs代谢物对GR转录活性的干扰作用。研究表明DCHP对GR具有显着拮抗作用,并呈现一定浓度依赖性关系;DEHP、DINP和MBP分别以浓度依赖性方式表现出显着的糖皮质激素协同激动作用。利用Logistic模型对浓度效应曲线拟合分析表明DCHP的20%相对抑制浓度(RIC20)值为4.518×10-6M,最高相对抑制率为23.731%,拮抗效应弱于RU486,属于弱拮抗剂。DEHP、DINP和MBP的20%相对诱导效应浓度(REC20)值分别为4.957×10-7M、2.356×10-8M和6.737×10-8M。除DCHP、DEHP、DINP和MBP外,其余21种化合物均未对GR转录活性产生干扰作用。(2)GR核转位是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关键环节,对GR转录活性及糖皮质激素响应基因转录的调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分析出4种对GR转录活性有影响的PAEs及PAEs代谢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揭示其对GR核转位的干扰作用。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拮抗剂RU486和DCHP分别与地塞米松共暴露,与阳性对照相比能够显着下调细胞核GR蛋白表达水平,说明DCHP能够抑制地塞米松诱导的GR核转位。而高剂量DEHP、DINP和MBP能够增强地塞米松诱导的GR核转位。这很可能揭示了PAEs及PAEs代谢物对GR转录活性干扰效应的作用机制之一。(3)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探索PAEs及PAEs代谢物对GR下游5个关键响应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利用Best Keeper算法评估2个内参基因HPRT和GAPDH的稳定性,HPRT在Hep G2细胞中和GAPDH在A549细胞中的SD值分别为0.92和0.87,表达相对稳定。DCHP能够抑制地塞米松诱导的G6Pase、PEPCK、FAS、GILZ和MKP-1 5个基因的转录表达,而DEHP、DINP和MBP能够在不同程度协同地塞米松促进响应基因的m RNA表达。利用热图和Circos图进行可视化分析,在不同浓度PAEs及PAEs代谢物暴露下,G6Pase、PEPCK、FAS、GILZ和MKP-1 5个响应基因表达丰度存在差异性。对响应基因表达数据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其中PEPCK和FAS m RNA表达模式相近,G6Pase m RNA表达模式与其他基因差异最大。从主成分三维图可发现DCHP和MBP不同浓度类别的响应基因表达类间差异显着。(4)建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从蛋白水平分析PAEs及PAEs代谢物对GR下游2个糖异生关键酶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DCHP对地塞米松诱导的2个糖异生关键酶G6Pase和PEPCK的蛋白表达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未呈浓度依赖性。DEHP、DINP和MBP能够协同地塞米松诱导的PEPCK蛋白表达,而未能明显协同地塞米松诱导的G6Pase蛋白表达。Pearson比较分析可知基因PEPCK的表达与细胞核GR蛋白表达这2组数据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5)运用分子对接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法2种计算机模拟方法分别考察PAEs及PAEs代谢物与GR配体结合域(GR ligand binding domain,GR-LBD)结合的不同模式及结合稳定性,从而在微观分子水平上对GR介导的PAEs内分泌干扰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分子对接结果显示DCHP、DEHP、DINP和MBP可分别结合在GR的配体结合位点,其中DCHP与RU486在GR配体结合腔内取向相似,DEHP、DINP和MBP与地塞米松取向相似。通过相互作用分析,4种化合物与结合位点氨基酸残基以氢键和疏水作用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PAE-GR-LBD复合物在初始模拟阶段出现结构波动后,体系构象趋于稳定。
余倩玮[2](2019)在《口服美沙拉嗪联合地塞米松、裸花紫珠颗粒保留灌肠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肠道疾病,具有慢性病程、反复发作的特征,以轻、中度患者常见,且常于疾病活动期期就诊。因该病在活动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寻找更优的治疗方案,在短时间内达到有效缓解是临床治疗目标。目前针对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非手术治疗,其中以氨基水杨酸类、激素类药物最常用,中药常作为辅助用药。研究表明,口服药物联合灌肠治疗的方式优于单一给药方法,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优于单药治疗。如今美沙拉嗪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治疗用药,但单一用药存在明显局限性,且在活动期的治疗疗效欠佳,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合理用药仍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目的观察口服美沙拉嗪联合地塞米松、裸花紫珠颗粒保留灌肠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因下消化道症状就诊,经临床症状、肠镜表现和组织学诊断,完全符合纳入标准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随机分组,分别设为观察组(n=40),口服美沙拉嗪,同时地塞米松联合裸花紫珠颗粒灌肠;对照组1(n=40),口服美沙拉嗪单药治疗;对照组2(n=40),口服美沙拉嗪联合地塞米松灌肠。三组疗程均为2周,在治疗后复查肠镜,观察肠镜下粘膜表现,患者腹痛、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大便血和脓的症状,疾病活动指数(DAI)变化、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及半年内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表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临床疗效评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1为65.0%、对照组2为72.5%(92.5%vs 65.0%、92.5%vs 72.5%,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肠镜下黏膜组织的炎症程度较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1对和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0%vs 60.0%、90.0%vs 72.5%,P<0.05);观察组疾病活动指数(DAI),部分缓解率为29例(72.5%)高于对照组1(22例,55.0%)和对照组2(25例,62.5%),完全缓解为7例(17.5%)高于对照组1(2例,5.0%)和对照组2(4例,10.0%),以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内复发率为8.3%,对照组1、对照组2分别为27.3%、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的治疗中,美沙拉嗪口服联合地塞米松和裸花紫珠颗粒保留灌肠的综合用药方案治疗效果最佳;该方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临床疗效、减轻肠道炎症,减少半年内复发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辛宁[3](2016)在《Ahi1调控GR信号通路在抑郁行为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抑郁症是常见的应激相关精神疾病,机体慢性长期或者过度的暴露于应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被持续激活,机体会释放过量的糖皮质激素,研究认为HPA轴功能调节异常是近年来重症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中最可靠的发现。此外,临床研究中也发现在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抑郁症高发。糖皮质激素受体(GR)作为HPA轴的末端效应器,参与HPA轴负反馈调节,介导机体对应激的反应,在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讨应激/糖皮质激素导致的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对医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Abelson helper integration site 1(Ahi1)基因是遗传性神经发育迟滞疾病Joubert综合症的致病基因,我们过去的研究工作和一些相关的研究证实Ahi1基因也是抑郁症相关的易感基因。在本文中,我们证实了Ahi1通过调控GR信号通路,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与抗抑郁治疗过程。首先,我们利用环境应激和糖皮质激素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变,在抑郁模型小鼠的大脑不同脑区观察到Ahi1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该现象在糖皮质激素处理的体外细胞模型中得到验证。其次,Ahi1蛋白在脑神经元胞浆中表达与GR共定位,相互结合,过多的糖皮质激素增加配体依赖性GR核转移,降低了胞浆中GR/Ahi1复合物的稳定性,加速Ahi1蛋白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Ahi1的缺失进一步促进GR核转移,降低细胞浆GR的水平,从而损害GR对HPA轴的负反馈调节功能。此外,我们还证实了以前的发现,Ahi1的缺失可导致了酪氨酸激酶受体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rkB/BDNF)信号通路的衰减而诱导抑郁样表型。Ahi1基因敲除小鼠表达低水平的GR,存在抑郁样行为,还表现出对环境应激,糖皮质激素和抗抑郁药物治疗作用的反应抵抗。过表达Ahi1可以恢复GR的蛋白水平,抑制其过度核转移,提示Ahi1的抗抑郁作用。最后,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在经过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了增高的Ahi1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Ahi1可能是新的抗抑郁药物研发靶点,并有潜力成为诊断和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
裴斌[4](2014)在《榆白栓对免疫复合法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榆白栓对免疫复合法所致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空白栓组、阳性(SASP栓)对照组、榆白栓高剂量组、榆白栓低剂量组。采用免疫+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合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三周,以各组实验大鼠体重变化、粪便性状改变、结肠黏膜损伤度、组织病理学改变、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等为检测指标,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初步探讨其治疗机理。结果:造模后各组造模大鼠出现饮食活动减少、稀便、粘液血便等现像。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下降、结肠粘膜糜烂溃疡、病理显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浆IL-6、TNF-α上升等。治疗后榆白栓组的体重变化、结肠黏膜损伤度、组织病理学的改变、IL-6、TNF-α、T细胞亚群水平等方面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榆白栓组在体重变化、结肠黏膜损伤度、组织病理学改变、IL-6、TNF-α、T细胞亚群水平等方面与阳性(SASP栓)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榆白栓对免疫复合法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治疗作用,能够改善UC大鼠的体重、粪便性状等一般情况,并减少局部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促进组织修复。榆白栓可能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调节免疫(T细胞亚群)稳定等方面对溃疡性结肠炎产生治疗作用。
崔壤仁[5](2014)在《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复发率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作出评价,予以明确临床实用价值。方法:1.分组:将随机号降序排列把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74例,对照组76例。2.治疗方案:试验组内服加味龙牡二妙汤治疗(生龙骨30g,煅牡蛎30g,黄柏20g,苍术15g,仙鹤草30g,防风10g,地榆炭30g,侧柏炭20g),每日1剂,水煎200m1,分早晚2次温服。同时外用中药煎剂(苦参5g,马齿苋5g,马鞭草5g)煎药汁冷湿敷,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分钟。对照组内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10mg口服,每晚1次。同时外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局部适量外涂,每日早晚各用1次。3.观察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初诊、初诊后于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的复诊情况,8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疗效。每次复诊时,记录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EASI评分、VA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用药及合并用药情况等。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症状、程度、是否经过特殊处理、消失时间等。疗程结束后,痊愈或显效的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每4周记录一次给患者进行EASI评分、VAS评分、并进行生活质量评价、观察者总评及患者自我总评。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版)制定。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EASI评分、V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各项皮肤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各个治疗前后各项皮肤症状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皮肤症状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治疗1周后皮损严重程度及VAS评分有显着改善,治疗2周后皮损面积及EASI评分即得到改善,坚持治疗8周后各项皮肤症状及体征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与治疗1周后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及VAS评分即得改善,EASI评分治疗2周后开始明显改善。但随治疗时间延长疗效不显。3.复发率及安全性比较:随访6个月,两组相比试验组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7.9%,复发时间4.83±1.26月;对照组有15例复发,复发率为49.6%,复发时间3.83±1.52月。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其复发时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患者于用药第2周出现轻度头晕等不良反应。4.综合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9%和83.8%,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5生活质量评价:试验组与对照组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生活质量评分与EASI评分的相关分析发现各组治疗前、后各个生活质量评分总分与EAS1分值均呈正相关(P<0.01)、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总分差值与EASI评分差值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疗效肯定,可以显着改善患者各项皮肤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疗效与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效果相当。加味龙牡二妙汤及外用中药煎剂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安全性。并在维持病情稳定、延缓复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治疗1周后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方面均得到改善,皮损严重程度及EASI评分从治疗2周后开始显着改善,坚持治疗8周以上为宜。加味龙牡二妙汤方具有镇心安神、除湿止痒之功效。此方组方原理紧扣病因病机及现代医学药理理论,不仅可减轻湿疹的皮损症状,还可安神止痒,改善睡眠质量。且可改善湿疹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止复发。本试验结束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可降低湿疹的复发率,对改善患者的体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味龙牡二妙汤及外用中药煎剂具有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安全可靠、且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倪丹红[6](2013)在《某医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现状、合理性及安全性分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某医院连续三年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GCs)的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评价GCs的用药合理性,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影响因素;回访GCs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GCs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其合理应用。方法:1.采用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等指标,对某三甲医院2010年~2012年连续三年GCs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2.通过单纯随机抽样,选取2011年1~12月一年中至少使用过1次全身用GCs的住院病历1560份,进行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GCs的用药现状,评价GCs的用药合理性,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3.对上述2011年1~12月一年中住院期间至少使用过1次且出院后继续服用全身用GCs的患者,通过电话回访收集GCs的不良反应信息,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转归及风险指标监测情况。结果:1.2010~2012年连续三年该院住院病人GCs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总体均呈逐年增长趋势。GCs的品种数,日均费用等基本保持稳定。用药频度排名前5名的药物依次为地塞米松磷酸钠针、醋酸泼尼松片、醋酸地塞米松片、甲泼尼龙针(40mg)、甲泼尼龙片。2.随机抽取的1560份病例中,入选病例有1247份。使用GCs涉及的疾病分布中,外科疾病占26.30%(328/1247),内科肿瘤疾病占51.72%(645/1247),内科非肿瘤疾病占21.97%(274/1247)。3.对入选的1247份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显示,总体不合理用药率为16.63%(206/1239)。其中外科疾病中不合理率为16.05%(52/324),内科肿瘤疾病中不合理率为16.90%(109/645),内科非肿瘤疾病中不合理率为16.67%(45/270)。4.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中,给药疗程不当占5.45%(68/12470),给药剂量不当占6.09%(76/1247),无指征用药占2.57%(32/1247)。5.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GCs临床应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入院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是否行冲击治疗与GCs不合理应用正相关,即入院病情较重、行冲击治疗时GCs使用不合理率较高。6.对出院后继续服用GCs的患者进行回访,有效回访数为17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33/176),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有库欣综合征、糖耐量异常、诱发感染、白内障、骨质疏松、骨坏死等。7.GCs不良反应的风险指标监测中,定期监测骨密度占2.27%(4/176),眼底检查占3.98%(7/176)。结论:1.GCs的临床应用总体趋势稳定,以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地塞米松、泼尼松为一线药物,用药结构比较合理。2.在危重症患者中GCs不合理用药率较高。3.GCs在临床应用中普遍存在不合理应用现象。建议医疗机构加强监督和管理,重视临床药学指导,规范用药行为,减少不良反应,促进GCs的合理用药。
胡宝平[7](2012)在《芒果核仁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芒果核仁提取物的抗炎和补肾壮阳的作用,并筛选其有效部位部位,测定芒果核仁提取物及其有效部位的总多酚含量,探讨总多酚与抗炎、补肾壮阳作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对芒果核仁提取物进行物质分离,分为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四个部位。乙酸乙酯部位采用聚酰胺柱层析,以水和乙醇梯度洗脱(10%乙醇至90%乙醇),用三氯化铁和明胶试验进行检测,收集10%流分和50%流分。对乙醇浸膏,乙酸乙酯部位进行急性毒性,抗炎,补肾壮阳的研究,并对乙酸乙酯部位经聚酰胺层析后的10%和50%的流分进行抗炎和补肾壮阳的研究。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芒果核仁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及其10%和50%的流分总多酚含量,考察了福林试剂的用量、碳酸钠溶液用量、显色时间和显色温度对总多酚含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测量条件。结果:芒果核仁中的提取物,乙醇浸膏和乙酸乙酯浸膏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乙醇浸膏、10%流分和50%流分都具有抗疲劳及耐寒作用,乙醇浸膏能促进小鼠的生育能力,增加精子数量及精子活动,能降低精子畸形率,增加小鼠睾丸+附睾、精液囊+前列腺的重量。标准品没食子酸和总多酚在波长760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没食子酸在浓度为0~2.4μg·mL-1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此范围内线性关系方程为y=0.1141x+0.0148,相关系数为0.9995。方法精密度试验的RSD值为0.604%,重复性试验的RSD值为1.25%,在120min内RSD为3.60%,表明仪器的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良好。芒果核仁中总多酚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检测最佳的条件为显色剂用量1.5mL,10%碳酸钠溶液用量为3mL,显色温度30℃,显色时间90min。结论:芒果核仁具有抗炎和补肾壮阳作用,其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芒果核仁及其有效部位的抗炎和补肾作用的与其内的总多酚有关,但具体是哪些酚类化合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帅学宏[8](2010)在《山豆根多糖提取工艺及免疫学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豆根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本论文进行了山豆根多糖(SSP)的分离提取,优化了提取工艺路线,制定出了山豆根多糖原料药质量标准,并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山豆根多糖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微波提取法确定山豆根粗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5,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90 min,上述条件下山豆根粗多糖得率为5.54%,总糖含量为65.41%,精制后的多糖中总糖含量达88.48%。质量标准方面,单糖含量、干燥失重、重金属含量、蛋白质含量等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精制后的多糖采用红外光谱扫描表现出多糖的特征吸收峰。观察了不同剂量的山豆根多糖对小鼠免疫器官组织中自由基及自由基产生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山豆根多糖的自由基药理作用及抗氧化作用。利用地塞米松(Dex)建立免疫抑制模型,观察了山豆根多糖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血清溶菌酶(LZM),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方法,观察了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剂量的山豆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cAMP/cGMP)水平及分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山豆根多糖对鸡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分子的调节作用。以不同剂量的山豆根多糖给鸡一次性胸部肌肉注射,观察了不同时间段鸡体内活性氧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地塞米松按剂量1.25 mg/kg体重于1d、3d、5d皮下注射能引起小鼠免疫功能显着下降,复制出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山豆根多糖能拮抗由地塞米松所引起的小鼠脾脏指数的下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山豆根多糖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器官抑制羟自由基能力,降低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等途径来影响机体内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并通过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而调节机体的氧化还原平衡。山豆根多糖能够增加小鼠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强机体的抗菌能力,通过调节白IL-6、IL-10和IL-12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山豆根多糖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4及IFN-γ的含量无显着影响,故其对Thl/Th2细胞之间的免疫平衡影响不显着,但在有ConA存在的条件下,山豆根多糖可协同ConA使IFN-γ含量显着上升,使得Thl/Th2增加,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和抗病毒活性,达到免疫调节的作用。山豆根多糖在体外能显着升高鸡脾脏淋巴细胞内cAMP水平、促进6-keto-PGF1α和TXB2分泌,调节鸡脾脏淋巴细胞cAMP/cGMP和6-keto-PGF1α/TXB2信号体系。山豆根多糖对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均有升高作用,并通过调节机体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一氧化氮的水平从而影响鸡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结论(1)山豆根多糖提取方法以微波法较好,最适条件为料液比1:15,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90 min。建立了山豆根多糖的质量标准。(2)山豆根多糖通过影响小鼠体内活性氧水平及其相关酶的活性,调节机体的抗氧化能力。(3)山豆根多糖通过升高小鼠血清中溶菌酶的水平,调节淋巴因子水平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4)山豆根多糖协同ConA使IFN-γ含量显着上升,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活性。(5)山豆根多糖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cAMP、cGMP、6-keto- PGF1α、TXB2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6)山豆根多糖对鸡体内抗氧化能力具有调节作用。
彭燕[9](2009)在《槐花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溃疡性直肠炎(ulcerative rectitis,UR)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属于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之一。本病以腹泻、左下腹隐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症状,伴里急后重,少数病人可有便秘。病变主要位于直肠粘膜层,表现为炎症或溃疡。本病有一定程度的自限性,但多数病程较长,或自动持续进展,或复发和缓解交替不已,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进行性。本文研究旨在观察自拟方槐花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40例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槐花合剂保留灌肠,2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锡类散保留灌肠,2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症状、便常规的红白细胞以及肠镜、病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经x2检验,P<0.05,观察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症状。观察结果证明槐花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锡类散治疗,是溃疡性直肠炎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斌[10](2009)在《4℃冷藏血小板生物学性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质量评价指标、THP-1细胞吞噬试验和动物体内实验比较4℃冷藏血小板与22℃室温保存血小板的生物学性质的差异,并对血小板回输体内后被吞噬清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还研究了几种低温保护剂对冷藏血小板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取单采血小板样品,均分为两份,分别在4℃和22℃条件下保存。在0d和5d时检测体外质量评价指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PH值、血小板聚集率、低渗休克率等,观察两种保存条件下的变化差异。(2)在1d、3d、5d、7d、10d检测GPIbα平均荧光强度(MFI)和P-选择素表达百分率(%),观察变化趋势和差异。(3)取单采血小板样品,均分为两份,分别在4℃和22℃条件下保存,第2d或5d时检测THP-1细胞对其的吞噬率以及表面糖蛋白分子GPIbα、P-选择素的表达,观察吞噬率与分子表达的相关性。(4)在(3)的吞噬体系中加入200mM的N-乙酰葡萄糖胺,观察吞噬率的变化。(5)用地塞米松多次注射昆明鼠建立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用碳粒廓清试验评价模型的可利用性。并建立鼠血中人血小板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6)给地塞米松免疫抑制小鼠输注新鲜和4℃、22℃分别保存2d的血小板,在输注后15min,2h,4h,8h眼眶取血,以15min时鼠血中检出的人血小板为100%,计算各时间点人血小板的回收率。(7)取1d的血小板以65%的比例加入添加液(PAS-R2),并在其中分别添加海藻糖、DMSO和葡萄糖,4℃冷藏保存2d时,取样做THP-1细胞吞噬试验和小鼠输注实验,检测吞噬率和血小板回收率;冷藏7d时,检测体外质量指标,观察保护剂对冷藏血小板的保护作用。结果:在血浆中保存5d后,4℃保存的血小板计数、pH值与室温保存血小板无显着差异(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显着高于室温保存的血小板(P<0.05);低渗休克率显着低于室温组(P<0.05);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着高于室温组(P<0.05)。观察在血浆中保存1d-10d的血小板,室温保存的血小板GPIbα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冷藏血小板的表达未见显着变化;两种温度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随时间延长P-选择素表达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保存期末室温组表达显着高于冷藏组(P<0.05);血浆中冷藏保存5天的血小板,THP-1细胞对室温组和冷藏组的吞噬率均随GPIbα荧光强度的增强而降低(R=0.7,0.68);在吞噬体系中加入200mM的N-乙酰葡萄糖胺,室温组和冷藏组吞噬率均显着降低(P<0.05)。地塞米松免疫抑制小鼠碳粒廓清试验表明,地塞米松小鼠的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a)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给地塞米松小鼠输注新鲜的和分别在4℃和22℃保存2d的血小板,结果表明,22℃保存血小板的与新鲜血小板在输注后2h、4h和8h的血小板回收率有显着差异(P<0.05),与4℃保存的血小板未见显着差异(P>0.05)。在血小板冷藏添加液PAS-R2中添加海藻糖、DMSO和葡萄糖冷藏保存血小板2d,THP-1细胞吞噬试验表明,添加葡萄糖对吞噬率无显着影响;添加DMSO吞噬率有所下降,但无显着差异(P>0.05);而添加海藻糖则能显着降低血小板吞噬率(P<0.05)。小鼠输注实验的8h回收率显示,添加DMSO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而葡萄糖和海藻糖则无显着差异;保存7d时检测血小板的体外质量指标发现,添加葡萄糖组的HSR,GPIbα表达的MFI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DMSO组的PH,GPIbα的MFI显着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添加海藻糖组的体外指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冷藏对血小板造成的损伤与22℃室温保存不同,主要表现在:1)血小板形态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血小板平均体积显着增大;2)低渗休克率显着下降,血小板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3)血小板聚集率显着高于22℃保存血小板4)相对于冷藏血小板,室温保存血小板的识别清除主要依赖于GPIbα的表达,而冷藏血小板可能还存在其他途径;N-乙酰葡萄糖胺可特异性的阻断THP-1细胞对冷藏或室温保存血小板的吞噬。地塞米松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可用于评价人血小板输注后的体内回收率。低温保护剂海藻糖和DMSO可能对冷藏血小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冷藏条件下血浆中携带的葡萄糖足以维持血小板代谢需求,额外添加葡萄糖将影响血小板的体外活力,对提高冷藏血小板体内回收率无显着作用。
二、输血中加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的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血中加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PAEs内分泌干扰效应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PAEs类的研究现状 |
1.2.1 PAEs类来源及在食品中的迁移 |
1.2.2 PAEs类化合物的健康危害 |
1.2.3 核受体介导的PAEs的内分泌干扰作用 |
1.3 糖皮质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
1.3.1 糖皮质激素 |
1.3.2 糖皮质激素受体 |
1.4 EDCs与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的体外评价方法 |
1.4.1 体外实验 |
1.4.2 计算机模拟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邻苯二甲酸酯类对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活性的干扰作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细胞株 |
2.2.2 菌株与质粒 |
2.2.3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2.3.2 细胞的传代 |
2.3.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
2.3.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邻苯二甲酸酯类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2 重组质粒pc DNA3.1(+)-h GR的鉴定 |
2.4.3 激动剂地塞米松对GR的激动效应 |
2.4.4 拮抗剂RU486 对GR的拮抗效应 |
2.4.5 报告基因筛选模型的检测能力验证 |
2.4.6 PAEs对 GR转录活性干扰作用 |
2.4.7 PAEs代谢物对GR转录活性干扰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邻苯二甲酸酯类对糖皮质激素受体核转位的干扰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细胞株 |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3.3.2 细胞的传代 |
3.3.3 Western blot实验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邻苯二甲酸酯类对糖皮质激素响应基因表达的干扰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细胞株 |
4.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4.3.2 细胞的传代 |
4.3.3 Real-time PCR检测糖皮质激素响应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两个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
4.4.2 PAEs及 PAEs代谢物对糖皮质激素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3 PAEs及 PAEs代谢物对糖皮质激素响应基因表达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邻苯二甲酸酯类对通过糖皮质激素诱导的糖异生关键酶蛋白表达的干扰作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细胞株 |
5.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5.3.2 细胞的传代 |
5.3.3 Western blot实验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PAEs及 PAEs代谢物对G6Pase和 PEPCK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2 PAEs及 PAEs代谢物暴露下糖皮质激素响应基因表达和2 个糖异生关键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邻苯二甲酸酯类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模式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分子对接 |
6.3.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PAEs与 GR-LBD分子对接分析 |
6.4.2 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口服美沙拉嗪联合地塞米松、裸花紫珠颗粒保留灌肠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附表 |
5 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Ahi1调控GR信号通路在抑郁行为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抑郁模型中Ahi1基因蛋白水平变化研究 |
前言 |
1 仪器与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应激诱导抑郁小鼠模型的建立 |
2.2 行为学评估 |
2.3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脑组织Ahi1蛋白水平变化 |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小鼠脑组织Ahi1蛋白水平变化 |
2.5 RT-PCR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内Ahi1 mRNA水平变化 |
2.6 糖皮质激素处理PC12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 |
2.7 Western blot法检测体外模型中Ahi1蛋白水平变化 |
2.8 RT-PCR法检测体外模型中Ahi1 mRNA水平变化 |
2.9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抑郁模型中Ahi1蛋白水平降低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Ahi1与GR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地塞米松溶液体内体外应用方法 |
2.2 核浆蛋白分离法检测GR胞浆胞核蛋白水平变化 |
2.3 免疫共沉淀法检测Ahi1与GR相互作用 |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Ahi1与GR表达共定位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GR配体依赖性核转移诱导Ahi1泛素化途径降解的机制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PC12细胞药物处理及质粒转染方法 |
2.2 免疫共沉淀法检测Ahi1蛋白与Ub结合的泛素化水平 |
2.3 Western blot法检测Ahi1/GR蛋白水平变化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Ahi1调控GR信号通路介导抑郁行为发生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Ahi1蛋白调控GR配体依赖性核转移 |
1 仪器与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PC12细胞药物处理及质粒转染方法 |
2.2 核浆蛋白分离法检测GR胞浆胞核蛋白水平变化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Ahi1蛋白下调损害TrkB/BDNF信号通路生理功能 |
1 仪器与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小鼠抑郁样表型模型的建立 |
2.2 行为学评估 |
2.3 Western blot法检测TrkB/BDNF信号通路蛋白水平变化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节 Ahi1基因敲除小鼠在应激和抗抑郁治疗中的行为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Ahi1基因敲除小鼠基因型鉴定 |
2.2 Ahi1基因敲除小鼠应激模型的建立 |
2.3 行为学评估 |
2.4 Western blot法检测Ahi1敲除小鼠下丘脑GR蛋白水平变化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Ahi1作为抑郁症诊断治疗标记物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仪器与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抑郁患者外周血样品采集 |
2.2 建立抑郁小鼠模型,抗抑郁药物处理及行为学评估 |
2.3 模型小鼠外周血及脑组织样品采集 |
2.4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收集及样品制备 |
2.5 Western blot法检测人和小鼠外周血Ahi1蛋白水平变化 |
2.6 Q-RT-PCR法检测人外周血Ahi1 mRNA水平变化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References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致谢 |
(4)榆白栓对免疫复合法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疾病的认识 |
3.导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4.榆白栓的处方来源、治疗优势 |
5.榆白栓的立法依据及其现代药理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试剂和仪器 |
2.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3 给药方法 |
2.4 标本采集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大鼠结肠黏膜 HE 染色后放大 20×20 倍镜检图 |
3.3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评分情况 |
3.4 各组大鼠血浆 TNF-α和 IL-6 的含量 |
3.5 各组大鼠 T 细胞亚群的变化 |
4.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
4.2 免疫因素与溃疡性结肠炎 |
4.3 榆白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机理 |
5.结论 |
第三部分 结语 |
1.实验总结及经验分享 |
2.实验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湿疹的中医研究概况及进展 |
1 对湿疮病名的认识 |
1.1 按临床特征命名 |
1.2 按部位命名 |
2 对湿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病因病机 |
2.2 现代中医对湿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湿疮的治疗进展 |
3.1 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
3.2 当代名家治疗湿疮的经验 |
3.3 现代中医对湿疮治疗的研究 |
4 现代中医对湿疹的实验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湿疹的西医研究概况及进展 |
1 湿疹的概念及分类 |
2 湿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 过敏原 |
3.2 皮肤菌群及感染因素 |
3.3 遗传因素 |
3.4 免疫因素 |
3.5 皮肤屏障功能 |
3.6 心理因素 |
4 湿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4.1 湿疹临床表现 |
4.2 湿疹的鉴别诊断或误诊 |
5 湿疹的治疗 |
5.1 系统性治疗 |
5.2 局部治疗 |
5.3 光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 |
4.1 疗效判定标准 |
4.2 安全性判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基线比较 |
1.1 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
1.2 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病程比较 |
1.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1.4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 疗效评价 |
2.1 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
2.2 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4 综合疗效评价 |
2.5 生活质量评价 |
3 安全性评价 |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 |
3.2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
3.3 安全等级评价结果 |
3.4 复发情况评价 |
讨论 |
1 加味龙牡二妙汤治疗湿疹的理论基础 |
1.1 湿疹的病因病机 |
1.2 ‘镇心安神,除湿止痒’的治则提出 |
2 加味龙牡二妙汤组方原理 |
2.1 加味龙牡二妙汤的组成 |
2.2 组方药物分析及方解 |
2.3 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 |
3 外用中药煎剂介绍 |
4 对照药物介绍 |
4.1 盐酸西替利嗪片(Cetrizine Hydrochloride) |
4.2 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0.1%Hydrocortisone Butyrate Cream) |
5 试验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
5.1 试验结果分析 |
5.2 安全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某医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现状、合理性及安全性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利用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资料来源 |
1.1.2 分析指标及参数 |
1.1.3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GCs的销售金额及其构成比 |
1.2.2 GCs的用药频度及其构成比 |
1.2.3 GCs的日均费用及排序 |
1.2.4 GCs的金额/DDDs排序序号比 |
1.3 讨论 |
1.3.1 GCs用药金额结果分析 |
1.3.2 GCs用药频度结果分析 |
1.3.3 GCs用药结构合理性评价 |
1.4 小结 |
第二章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合理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研究方法 |
2.1.4 合理用药评价标准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2 GCs的总体使用情况 |
2.2.3 外科疾病中GCs的应用情况 |
2.2.4 内科肿瘤疾病中GCs的应用情况 |
2.2.5 内科非肿瘤疾病中GCs的应用情况 |
2.2.6 不同疾病中GCs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
2.3 讨论 |
2.3.1 外科手术中GCs的用药分析 |
2.3.2 化疗止吐中GCs的用药分析 |
2.3.3 内科疾病中GCs的用药分析 |
2.3.4 治疗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
2.3.5 合并用药分析 |
2.3.6 不合理用药影响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3.1.3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随访的基本情况 |
3.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2.3 治疗与转归 |
3.2.4 预防给药情况 |
3.2.5 风险指标监测情况 |
3.3 讨论 |
3.4 小结 |
3.5 本研究的临床指导意义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危重症疾病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芒果核仁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山豆根多糖提取工艺及免疫学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引言 |
第一章 山豆根多糖的分离提取工艺及质量标准 |
1. 目的 |
2. 材料 |
3. 方法 |
实验一 山豆根多糖水提醇沉法 |
实验二 山豆根多糖微波处理法 |
实验三 山豆根多糖的的精制 |
实验四 山豆根多糖的总糖含量测定 |
实验五 山豆根多糖的理化性质 |
实验六 山豆根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实验七 山豆根多糖质量标准的建立 |
4. 结果 |
4.1 山豆根粗多糖的提取率 |
4.2 山豆根多糖的总糖含量 |
4.3 山豆根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红外光谱 |
4.4 山豆根多糖的质量标准验证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章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1. 目的 |
2. 材料 |
3. 方法 |
3.1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处理 |
3.2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采集和分组处理 |
3.3 检测方法 |
3.4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
4.2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白介素-6 水平的影响 |
4.3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血清中 IL-10 含量的影响 |
4.4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血清中 IL-12 含量的影响 |
4.5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血清中干扰素-γ含量的影响 |
4.6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白介素-4 的影响 |
4.7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的影响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三章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免疫器官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1. 目的 |
2. 材料 |
3. 方法 |
3.1 活性氧自由基的测定 |
3.2 免疫器官活性氧产生相关酶的测定 |
3.3 分析 |
4. 结果 |
4.1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 |
4.2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胸腺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
4.3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胸腺过氧化氢水平的影响 |
4.4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胸腺抗超氧阴离子能力的影响 |
4.5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胸腺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的影响 |
4.6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脾脏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
4.7 山豆根多糖对髓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
4.8 山豆根多糖对黄嘌呤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4.9 山豆根多糖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章 山豆根多糖对鸡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分子的影响 |
1. 目的 |
2. 材料 |
3. 方法 |
3.1 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制备和体外培养 |
3.2 测定方法 |
3.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山豆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内cAMP 含量的影响 |
4.2 山豆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内cGMP 含量的影响 |
4.3 山豆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内cAMP/cGMP 的影响 |
4.4 山豆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产生6-keto-PGF1α的影响 |
4.5 山豆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产生 TX82 的影响 |
4.6 山豆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6-keto-PGF1α/TX82 的影响 |
4.7 山豆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分泌 NO 的影响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五章 山豆根多糖对鸡免疫器官发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 目的 |
2. 材料 |
3. 方法 |
3.1 实验分组及动物处理 |
3.2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3.3 鸡血浆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3.4 鸡血浆丙二醛的测定 |
3.5 鸡血浆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的测定 |
3.6 鸡血浆 GSH 的测定 |
3.7 鸡血浆 NO 的测定 |
4. 结果 |
4.1 山豆根多糖对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 山豆根多糖对鸡血浆中活性氧自由基及酶活性的影响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槐花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直肠炎的研究进展 |
二、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直肠炎的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标准 |
四、统计方法 |
五、结果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溃疡性直肠炎"湿、瘀"病机的再认识 |
二、槐花合剂的处方依据及方义 |
三、槐花合剂方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四、采用锡类散为对照组的依据 |
五、采用保留灌肠方法进行局部治疗的依据 |
六、保留灌肠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
七、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4℃冷藏血小板生物学性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输血中加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的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PAEs内分泌干扰效应的体外研究[D]. 冷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口服美沙拉嗪联合地塞米松、裸花紫珠颗粒保留灌肠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观察[D]. 余倩玮.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3]Ahi1调控GR信号通路在抑郁行为中的机制研究[D]. 辛宁. 苏州大学, 2016(04)
- [4]榆白栓对免疫复合法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裴斌.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4(05)
- [5]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D]. 崔壤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某医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现状、合理性及安全性分析评价[D]. 倪丹红. 中南大学, 2013(05)
- [7]芒果核仁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D]. 胡宝平. 泸州医学院, 2012(02)
- [8]山豆根多糖提取工艺及免疫学活性研究[D]. 帅学宏.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7)
- [9]槐花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D]. 彭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4℃冷藏血小板生物学性质的实验研究[D]. 张斌. 复旦大学, 2009(12)
标签:地塞米松; 山豆根; 对照组;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氢化可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