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愈重症肌无力一例报告

中医药治愈重症肌无力一例报告

一、中医治愈重症肌无力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田冰钰,王丽华[1](2021)在《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概述》文中研究指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一种通过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 AChR-Ab)介导、细胞免疫及补体介入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受累肌肉无力和易疲劳,劳累后加重且休息后减轻,病情稳定但病程反复。重症肌无力患者也通常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外报道称目前重症肌无力的总患病率为每百万人中150~250例,

况时祥,张树森,李王杏安[2](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50年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国际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从20世纪70年代首次出现中西医结合治疗MG的报道以来,迄今已走过近50年历程,在本病的治疗思路、治疗方法、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促进了治疗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在复习文献基础上对近5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MG概况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期对进一步提高本病临床治疗及研究水平有所裨益。1中西医结合治疗MG 50年回顾1.120世纪70年代:起步20世纪50年代已有中医药治疗MG的个案报道[1]。

张会永,谢伟峰,张静生[3](2021)在《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常表现为:上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斜视,或眼球转动不灵等眼部症状,中医古籍中均有与之相应的记载与论述。上睑下垂,在古籍中称为"睢目""侵风""眼睑垂缓""目睑垂重""睑废"等;视力模糊,古籍中称为"目暗不明""目茫茫""瞻视茫茫""目昏""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蝇翅黑花""目暗生花"等;复视,在古籍中称为"视歧";斜视,古籍中称为"偏视"或"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古籍中称为"目直"。上述病证病机近似,多为肝肾亏虚或脾肾两虚,而且多伴有风邪侵袭,或外风、或内风,以外风居多,往往夹杂湿热之邪。古籍中所涉及的方药,至今仍用于重症肌无力临床治疗。上睑下垂是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特有症状,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中医病名对应"睑废"。对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从中医古籍中挖掘与之相近的文献记载,提炼具有中医学特色的症状术语及古籍论述,可为中医临床诊治重症肌无力提供参考。

胡文静,杜旭,李銛鋆,杜一鸣,殷克敬[4](2021)在《电针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 MG)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8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的40例o MG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针药组采用电针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中药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西医临床绝对评分以及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前膜(Ach R-QM)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后膜(Ach R-HM)滴度的变化,并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1)总有效率: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中药组的70.00%,c2=4.329,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针药组=29.749,t中药组=13.858,均P=0.000);治疗后针药组积分低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0,P=0.002)。(3)西医绝对评分:2组西医绝对评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针药组=23.136,t中药组=13.728,均P=0.000);治疗后针药组评分低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70,P=0.001)。(4)Ach R-QM:2组患者血清中Ach R-QM滴度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t针药组=28.288,t中药组=17.824,均P=0.000);治疗后,针药组患者血清Ach R-QM滴度低于中药组(t=-20.230,P=0.000)。(5)Ach R-HM:2组患者血清中Ach R-HM滴度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t针药组=9.388,t中药组=9.147,均P=0.000);治疗后,针药组患者血清Ach R-HM滴度低于中药组(t=-3.824,P=0.000)。结论 电针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o MG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清Ach R-QM、Ach R-HM滴度水平方面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苗艳敏[5](2021)在《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岭南地处祖国南海之滨,土卑地湿,湿热蕴蒸,易致痿证多发。独特的地理环境亦富产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的的岭南草药。历代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论治不乏真知灼见,有研究价值。本研究尝试整理历代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经验,挖掘治痿岭南草药,以期为痿证的现代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评述与数据挖掘法相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资料查找、鉴别和整理。将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拍照保存,整理成word文档,按照历史阶段汇编整理。本研究方法着重阅读的是相关古籍原着。现代痿证论治则以知网和图书馆搜集医案医论为主。理论述评:采用传统阐释、病证分析、追根溯源、横纵向对比、归类总结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认识痿证历程和痿证论治学术源流进行梳理,探索其学术内涵及临床价值。数据挖掘:对临床诊治痿证患者的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进行多维分析,挖掘用药特点,分析痿证治疗的临证经验。结果:共查阅古籍约121本,与痿证相关的岭南医籍共42本。明以前主要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李珣《海药本草》、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方》、明·盛端明《程斋医抄秘本》等。清代医着最多,占29本,主要有叶茶山《采艾编翼》、刘渊《医学纂要》、何梦瑶《医碥》、郭元峰《脉如》、黄岩《医学精要》、邓友凤《虚痨立卓》、潘名熊《叶案括要》、陈耀辰《南医辨论》、陈珍阁《医纲总枢》等,民国时期主要有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等。论文第一部分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主要从痿证病名病位认识、病因病机、治疗及治痿南药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病名和病位: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化。晋唐时期痿证有其候无其名,宋代首见痿证之名,清代见痿证分类命名。对痿证相近疾病鉴别始于明代,首鉴痿和厥;清代鉴别种类渐增,清后期曾超然率先将痿证与脚气病进行区分。病位方面,综合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募原偶记》中关于筋膜等同于募原的解析、《内经》关于筋、筋膜和募原的相关理论、清·陈珍阁《医纲总枢》关于卫筋位置、形状和功能的描述,以及痿证的临床表现,推知“筋膜”联络大小粗细不同的“筋”成一张网,密布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受血气滋养,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则发病。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2.病因病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认识日益复杂。晋唐宋元时期以内虚不足为主;明代受李东垣、朱丹溪等着名医家影响,病因主要为脾胃不足及湿热浸淫;清代随引进医家增多,病因更加丰富,有内虚、气机不畅或经络失调等。痿证整体以内虚为主,有内伤虚损、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等,肺热叶焦和湿热浸淫也较为多见。3.痿证治疗: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治疗方法日渐丰富。晋唐宋元时期主要为补虚损和补肝肾;明代重视脾胃,祛湿热,调气机;清代新增清肺热、分经论治、调情志等治法,尤以补法丰富。痿证治疗整体以补虚为主,其次为清肺热、除湿热和调脾胃等治法。元代释继洪在补虚方面提出很多精辟的观点,并在岭南后世医家中印证。如补虚应合脏腑之宜,脾肾双补谨防燥肾和濡脾。清代则出现分脏补益的趋向,如刘渊分补肝、脾、肾三脏之虚;邓友凤将损分为上中下分别补之等。释继洪指出精髓虚损,黄芪当归鹿茸地黄,未必滋补,多损胃气。岭南医家补肝肾精血,虽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但常加苁蓉、巴戟或附子等温热之药,茯苓、牛膝等祛湿通脉之品;或加舶茴香温中理气,重视温通,通补兼施,以顾护胃气。释继洪还指出,补药不宜久服。针对痿证病程长的特点,邓铁涛及其学术传承人刘小斌治疗痿证时,在保持核心治法不变的前提下,常开具2~3个处方,对核心处方之外的补益之药适时调换,轮换使用,以减少药之偏性。外伤致失血过多可用十全养荣汤。内伤气虚血弱可用大补卫筋汤,其中马钱子为治痿痹的传统有毒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其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痿证。现代临床常配伍甘草减毒增效。岭南医家治痿亦重视调畅气机,如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焦升降失常;肺热叶焦,清肃失调,可用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肺热;或用麦门冬、沙参、石斛等养肺胃之阴,桑叶、杏仁、生石膏等清泄肺热,清润并举,或参“大气论”用薏苡仁、百合、淮山、桑白皮等甘寒退热之剂等;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除用桂枝温通外,亦可参“心病须心性医”,效仿慧能尊者,观见自身心性等。岭南气候常以湿热为患,多用东垣清燥汤、羌活汤清热燥湿,调畅气机;若湿热伴阳虚,清热燥湿之时,亦加川乌、肉桂等温经通络;湿热较重亦可用小胃丹攻之。但肝肾素虚,亦可见风寒侵袭致痿,治宜用麻黄、独活之类,或豨莶草、桑叶等先祛风寒之邪,再行补益。4.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选病用药结合岭南地域特征,如明盛端明抄录孙思邈论治脚气;清·何梦瑶学宗王肯堂,用药又兼顾岭南气候特征,慎用祛风、除湿或温补之药;清·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等。另一特点是对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如清·邓友凤将喻嘉言的大气论用于痿证治疗;民国卢觉愚借助中西药理知识,创造性运用越婢加术汤治愈伴热象之痿证。5.岭南三部草药着作中,仅“十大功劳”明确标注可治痿证。根据痿证临床特征,“强腰脚”、“壮筋骨”等类药亦可用于痿证治疗。经整理此类药物共有31味,其中卖木子早在《开宝本草》中已有记载;清·潘名熊率先将千年健用于足痿的治疗;邓铁涛治疗痿证常加五爪龙、牛大力等南药。十大功劳、辣椒头、走马箭等可制成痿证食疗方。第二部分采用医案医论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探索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医案医论主要用于分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痿证治疗经验。经查询,陈金声、陈典周、邓铁涛、沈炎南、杨文辉、李任先等10位医家有痿证论治经验记载。其痿证论治特点可归纳为:病名与西医接轨。痿以虚为多,治以补为主;若因虚致实,可用姜黄行气活血消滞;或丹皮、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若因虚引动内风,可用僵蚕、全蝎、蜈蚣等熄风除颤。注重南药的应用,如用五爪龙协黄芪益气升阳,补而不燥。现代岭南痿证论治传承出现融合多个医家思想的特点,如邓铁涛融合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的之痿证论治思想,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重用黄氏,加南药五爪龙以治痿证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为升举阳气(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健脾(甘草、五指毛桃、白术、茯苓)、补肾填精(山萸肉、熟地黄、杜仲)和理气行滞(陈皮)等之品。性味归经方面,温性和平性药物使用最多,微寒和微温次之;甘味药物使用占半数以上,其次为辛味和苦味药物;药物多入脾经。以上用药特点反映痿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兼以清热,始终顾护脾胃,补而不峻的思想。对“西医疾病-中药”社团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社团重叠区域较多,反映不同神经肌肉病异病同治的思想。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可得出痿证治疗核心处方,按平均剂量大小排序为:黄芪(50.54)、五指毛桃(50.18)、党参(25.84)、山萸肉(13.47)、白术(13.43)、柴胡(8.68)、升麻(8.68)、当归(8.65)、甘草(5.06)、陈皮(5)。此核心处方为邓铁涛强肌健力饮方加一味山萸肉组成。由于痿证久病及肾,故在强肌健力饮中加补肝肾之山萸肉,是对强肌健力饮的完善和发展。整个用药规律,和刘小斌临床实践用药极其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论治的文献古籍梳理,以及采用医案医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岭南医家对痿证论治存在精辟的认识和真知灼见,比如释继洪关于补益的思想以及陈珍阁关于卫筋病的阐述等,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晋唐至今岭南医家对痿证治疗多表现为补内虚、调气机和通经脉等方面。多脏同补须兼顾各脏之宜,用药配伍须给予更多的重视,以防出现燥肾濡脾之类而影响疗效。情志疾病最伤气机,治疗时给予患者心理更多关注,调畅情志,可提高治疗效果。第二,清代及以前岭南着名医家多为客籍,或多以引进医家思想为主治疗痿证,较少有南药使用的记载。而千年健、五指毛桃、牛大力以及豨莶草等南药在现代痿证治疗中发挥了较佳的作用,故现代岭南医家可以尝试将更多南药运用于痿证治疗或研究中。第三,关于痿证病位,文中经过推测可知“筋膜”联络“筋”成一张网,密布缠绕周身、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故使气机升降正常、血气充盈,并使脉络畅通为痿证治疗的一个主要法则。历代岭南医家治疗痿证亦可多见此治法的体现。

王超楠[6](2021)在《健脾益气补髓方对EAMG大鼠药效活性作用机制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的线粒体融合与分裂作用相关调控蛋白Mfn1/2、Opa1、Drp1和Fis1机制的影响,同时对健脾益气补髓方及其药味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研究,基于能量代谢的角度及针对重症肌无力主要“靶点”的对症治疗方面,阐释了健脾益气补髓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作用机制,并对健脾益气补髓方进行内在质量评价,为保证稳定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用注射免疫抗原的主动免疫方式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EAMG),通过观察临床症状、体重变化及检测模型大鼠外周血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 R-ab)水平,评价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的影响。2、取健脾益气补髓方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组(强的松组),模型组等各组大鼠腓肠肌组织标本,通过标本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和制片、脱蜡和水化、抗原修复、标本固定、血清封闭、一抗和二抗孵育、DAB显色、复染、封片,按照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流程操作,NIS-ELEMNT BR图像分析系统加载生成的图像,采用显微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统计分析实验各组别腓肠肌组织中Mfn1,Mfn2,Opa1,Drp1,Fis1五个线粒体融合与分裂作用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差异。3、取上述实验各组大鼠脾脏、胸腺及腓肠肌,HE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检视分析组织学病理形态学,并对腓肠肌中肌纤维横截面积进行测定。4、采用Ellman法对健脾益气补髓方药及其中药味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研究,同时进行有效成分与药效活性进行相关项研究。5、采用液质联用技术、HPLC-ELSD指纹图谱分析和多组分定量分析对本方药物质基础进行多方位质量评价研究。结果:1.模型建立:首次免疫后45天进行第2次加强免疫,EAMG模型大鼠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颤抖进一步剧烈,无法抬颈,头部紧贴台面,触及上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重进一步减轻,EAMG组大鼠外周血清中Ach R-ab分泌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1)。2.EAMG体重及症状:与EAMG组大鼠比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从给药20天开始,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加较EAMG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健脾益气补髓方改善EAMG体重及临床症状。3.EAMG外周血清中Ach R-ab抗体水平:EAMG组在整个灌胃期间直至结束,大鼠外周血清抗体水平始终高于对照组。与EAMG相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大鼠外周血清Ach R-ab水平明显降低,中药高剂量组与强的松组相比,EAMG外周血清Ach R-ab水平降低程度相当,未见明显差异(p=0.22>0.05)。4.调节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使线粒体处于稳态的五个蛋白Mfn1,Mfn2,Opa1,Drp1,Fis1免疫组化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标记阳性蛋白呈棕黄色或浅黄色,阴性未见黄色蛋白显示。其中对照组相关蛋白表达量较高,阳性程度较高,分布面积较大,造模后动物肌肉中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表达显着下降,模型组中五种相关蛋白表达量减少,比较对照组,表达强度降低(P<0.01);给予健脾益气补髓方药后,线粒体中五种蛋白表达上调,使线粒体融合分裂重回动态平衡,维持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合成的稳定,保障线粒体的稳定发挥,促进线粒体功能机制的恢复。5.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免疫器官病理组织学形态学影响结果:脾脏正常组,脾脏内含大量淋巴组织,脾脏实质分红髓、白髓及边缘区三部分;白髓主要由淋巴细胞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其又可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两部分。动脉周围淋巴鞘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淋巴小结由大量B细胞构成;空白对照组脾脏结构未见异常,未见明显的生发中心。模型组脾脏呈萎缩状,其内淋巴细胞含量明显减少,白髓内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残存或几乎消失,红髓内细胞成分显着减少,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分布,脾脏储血及造血功能严重破坏。健脾益气补髓方与阳性药给药组中,脾脏中白髓内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面积可见不同程度增加,高中剂量组中白髓成分增加较多,阳性药物与低剂量组中白髓成分呈增加趋势,整体红髓功能改善,增加储血及造血功能。胸腺属于中枢淋巴器官,是淋巴细胞早期分化的场所。淋巴干细胞在其内分裂、分化,能过连续不断地向周围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输送处女型淋巴细胞。胸腺表面的被膜薄层结缔组织伸入胸腺实质形成小叶间隔,分隔胸腺形成胸腺小叶,每个小叶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内胸腺细胞密集,染色较深,髓质中含较多的上皮细胞,染色较浅。正常对照组:胸腺组织内皮质和髓质染色清晰,皮质内富含胸腺细胞,是T细胞的前身;髓质内含较多胸腺上皮细胞,偶见胸腺小体。模型组胸腺呈萎缩状,细胞成分明显减少,髓质内淋巴细胞分化障碍,凋亡细胞成分增多,可成星空状。皮质成分减少,明显变薄。提供胸腺功能障碍。阳性药物组和给药组中,胸腺中髓质中细胞凋亡形成的星空现象明显减少,增加皮质和髓质细胞成分,增加胸腺功能,其中高中剂量增加胸腺中细胞成分的作用较好,阳性药物组与低剂量组效果相接近。腓肠肌肌肉组织:正常组肌肉切面红染,可见肌细胞内明显的肌纤维,肌膜较为完整和清晰,肌纤维上的条纹明暗规则整齐可见明带和暗带和Z线。模型组萎缩的肌纤维缩小,颜色较浅,肌纤维边缘变直或下陷,成明显角状,肌纤维间的间隙增宽。此外,肌膜核的数量、形态和位置亦表现异常。横切面上,肌纤维周围的肌膜核增多,纵切面上,肌膜核密集或呈链状排列,可见核移位。横切面上可见肌膜核位于肌纤维的中央部,称为核内移。肌肉细胞浅染,普遍性的萎缩,纤维变性和水肿肌间疏松,明带和暗带和Z线疏松、模糊消失,肌纤维横截面积缩小,单一视野中细胞肌细胞和数量增加。阳性药物组和给药组中,肌膜的完整性,清晰度,纤维提条纹纹理整齐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肌肉染色程度增强,明带和暗带和Z线结构清晰度增强,改善肌肉功能代谢,增加肌细胞形态功能的恢复。肌膜恢复最完整,清晰,肌细胞较整齐,纤维变性,水肿皆得到缓解。6.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健脾益气补髓方药提取物及药材及有效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7.健脾益气补髓方药内在质量评估研究: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好,LC-MS技术共鉴定出24个指纹峰中的13个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橙皮苷、毛蕊花糖苷和党参炔苷是本方药的重要化学标志物。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方药通过调节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五种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线粒体融合分裂重回动态平衡,维持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合成稳定,以保障线粒体的稳定发挥,使线粒体恢复其细胞能量工厂的功能,保证细胞正常生命运动。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融合分裂影响能量代谢的研究,除免疫学之外,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健脾益气补髓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机制。病理组织学结果表明:阳性药物组和给药组中,通过脾脏中免疫细胞及增加储血及造血功能;增加胸腺中细胞成分(T细胞前身)的作用较好;这说明本方药的免疫调节功能取得实质性病理改善;改善肌肉功能代谢,增加肌细胞形态功能的恢复。从而起到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自身循环抗体阻塞乙酰胆碱感受器在突触后神经肌的结合位点造成,乙酰胆碱酶抑制剂是一种症状治疗方法,它减慢乙酰胆碱的水解,使得更多的乙酰胆碱激活正常的乙酰胆碱受体,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短期缓解和改善。至今,乙酰胆碱酶抑制剂是一线和第一步治疗MG的方法,例如吡斯的明已被安全用于临床60多年,但毒副作用较大,天然产物抗乙酰胆碱酯酶作用安全性高。基于此,本项目开展了健脾益气补髓方提取物、健脾益气补髓方中药味及健脾益气补髓方中单体化合物在对症治疗方面的体外药效活性,结果表明本方药具有很好的抑制乙酰胆碱酶活性,这也是本方药治疗MG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之一。

李胜男[7](2021)在《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来自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的肌肉免疫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人,按中医脾肾亏虚型痿证及西医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标准纳入患者共72例(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排除符合剔除标准的患者,最终治疗组30例,对照组35例。2.对照组予以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健脾益肾举陷汤,依据患者症状予以加减辨证。两组治疗方案分别以1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为期3月的随访观察。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进行打分,包括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ARS-MG)、中医证候评分、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MGFA)等。完善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进行安全性评估,评判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结。3.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ADL、Osserman评级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经周期治疗后,许氏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两组间对比治疗后无差异性统计意义。经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3.33%,对照组88.57%。4.经周期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6.67%,对照组80.0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的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5.经周期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ADL、Osserman评级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1%;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对于重症肌无力均有疗效。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对于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更加明显。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的治疗方法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值得临床研究、应用、推广。

赵德兰[8](2021)在《“舒经通络”针法联合常规针法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针刺眼外肌治疗麻痹性斜视的有效性。2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舒经通络”针法治疗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舒经通络”针法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1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 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中英文文献,检索文献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1月20日。研究对象为麻痹性斜视的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针刺眼外肌或联合常规针刺,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或药物疗法。结局指标包括总有效率、斜视度、眼球移动距离。据此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核对。通过Note Express软件筛选重复文献,阅读摘要、全文后选择合适文献纳入研究。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Jadad改良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进行数据分析。异质性分析用I2统计量。2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部的病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其中医诊断为目偏视病(风痰阻络证),西医诊断为麻痹性斜视,共130例。根据临床治疗方案,将其中6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常规针药联合“舒经通络”针法治疗的患者归纳为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常规针药治疗的65例患者归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经过3个疗程后在改善斜视度、眼球运动受限程度、复视距离、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总体疗效等方面的临床指标。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入Excel数据库进行整理,统计处理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符合正态分布或者接近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用平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即M(P25,P7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相应的评价各参数的变化。结果:1 Meta分析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中文文献,共1213例患者。Meta分析表示:关于有效率的研究7个,试验组:对照组[RR=1.26,95%CI(1.16,1.36),P<0.00001]。亚组分析:针刺眼外肌:常规药物纳入3个研究,[RR=1.42,95%CI(1.24,1.64),P<0.00001],针刺眼外肌联合常规针刺:常规针刺纳入4个研究,[RR=1.23,95%CI(1.23,1.35),P<0.00001],提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报告斜视度的有7个研究,I2=77%,用随机效应模型,试验组:对照组[MD=-10.49,95%CI(-12.17,-8.82),P<0.00001]。亚组分析:针刺眼外肌:药物疗法纳入4个研究,[MD=-8.81,95%CI(-9.52,-8.10),P<0.00001],针刺眼外肌+常规针药:常规药物纳入3个研究,[MD=-16.19,95%CI(-19.13,-13.26),P<0.00001],异质性来源于两组干预措施的不同。敏感性分析:逐一排除纳入文献,发现剔除前与剔除后P<0.05,MD保持在-11.28至-9.46,95%CI保持在-13.33至-9.23,说明结果稳健,I2保持在59%-81%,存在中高异质性。报告眼球移动距离的有2个研究,I2=93%,试验组:对照组[MD=3.97,95%CI(1.95,6.00),P<0.0001],存在高异质性,需谨慎对待。2回顾性分析结果:(1)试验组治疗后斜视度减少差值为8(8,12),对照组治疗后斜视度减少差值为6(4,10)。在改善斜视度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治疗后有28例患者眼球运动恢复正常,28例患者眼球运动轻度受限,8例患者眼球运动中度受限,1例患者眼球运动重度受限;对照组治疗后有20例眼球运动恢复正常,26例患者眼球运动轻度受限,15例患者眼球运动中度受限,4例患者眼球运动重度受限。在改善眼球运动受限程度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治疗后复视距离差值为9(4,12.5),对照组治疗后复视距离差值为6(2,9)。在减少复视距离方面,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为6(4,8),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为6(2,10)。在减少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经治疗有12例患者痊愈,复视、头晕、恶心等症状消失,49例患者有效;对照组经治疗有9例患者痊愈,49例患者有效。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经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90>0.05)。(6)试验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对于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试验组“舒经通络”针法联合常规针药加西医基础治疗与对照组常规针药加西医基础治疗均有效;在改善斜视度、眼球运动受限程度、复视距离、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均有效;“舒经通络”针法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疗效确切。2 Meta分析显示针刺眼外肌在治疗麻痹性斜视可改善斜视度,减少眼球移动距离,临床疗效好。

张慧[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照海穴治疗眼病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索、整理《中华医典》、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以照海穴治疗眼病的文献,总结照海穴治疗眼病的理论依据,分析照海穴在眼病治疗中的应用特点,得到照海穴治疗眼病的高频腧穴、高频病种以及常用的腧穴组合方案,为临床治疗眼病提供新的选穴指导。方法:以“照海”、“阴跷”、“漏阴”为检索词,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中的古籍内容,按照古代文献筛选标准进行整理分析;现代文献是采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照海”作为检索词检索全文。收集整理各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8月以来,发表的关于照海穴治疗眼病的文献资料。然后,应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结果描述和分析。结果:照海穴治疗眼病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发挥出足少阴肾经、阴跷脉腧穴的双重特性——滋阴补肾调脏和荣目开合运动;并发现照海穴治疗眼病机制研究不足。1.古代文献:纳入11本古籍、16条原文,其中照海治疗的眼病有7种,为“目赤痛”、“视如见星”、“四肢面目浮肿”、“视昏”、“雀目”、“目风肿痛”、“胬肉攀睛”;有8条原文显示照海单穴为治疗用穴,另外8条原文显示多穴组合治疗眼病;提及治疗方式的原文中,针刺方式治疗的4条,艾灸方式治疗的有1条。2.现代文献:纳入224篇文献,241个眼病处方。(1)处方地位:其中照海穴与其他腧穴同为主穴治疗眼病的处方即组合主穴处方有146个,照海穴与其他腧穴同为配穴治疗眼病即组合配穴处方有87个,照海穴作为单一主穴的处方有2个,作为单一配穴的处方有6个。(2)治疗病种:照海穴治疗的西医眼病有47种,对应的中医眼病共计26种,其中高频中医眼病有7个,依次为:“目偏视”、“兔眼”、“胞轮振跳”、“白涩病”、“暴盲”、“高风雀目”、“上胞下垂”;(3)配伍高频腧穴:配伍的高频腧穴有21个,分别为:申脉、太冲、攒竹、合谷、三阴交、睛明、风池、足三里、四白、太阳、百会、丝竹空、阳白、球后、光明、瞳子髎、承泣、太溪、鱼腰、肝俞、外关。(4)补泻手法:眼病处方中对照海穴施以的补泻手法分为4类,补法占比12.86%,泻法占比8.3%,平补平泻占比31.12%,补泻兼施占比0.42%;另外,未提及补泻手法的占比为47.3%。(5)治疗方法:眼病的治疗方法分为3类,针刺出现238次,推拿2次,理疗1次。(6)腧穴与眼病关联度:组合主穴处方中腧穴与眼病关联规则运算结果显示有605条,其中强有效的照海与腧穴关联规则有142条,强有效的照海、腧穴与眼病的关联规则有44条。“照海、球后→睛明”,规则支持度为17.81%,提升度为2.45,是最有效的照海与腧穴关联规则;“目偏视、照海、阳白→申脉”的规则支持度最高,为12.33%,提升度为1.60,是最有效的照海、腧穴与眼病关联规则。结论:照海穴治疗眼病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作用机制研究缺乏。古代医家应用照海穴治疗眼病多为“目赤痛”,种类偏少且较为单一。现代医家应用照海穴治疗的眼病种类明显增多,在眼睑开合、眼肌运动失常类型的眼病中应用较多。总结了现代医家将基本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结合选取了腧穴进行治疗,临床眼病治疗的有效腧穴——照海穴组合的高频腧穴。其中,“照海、球后、睛明”与“照海、太冲、合谷、足三里”是治疗眼病实用性最高的方案;“照海、申脉、阳白”则是治疗“目偏视”最实用的方案。

张会永,谢伟峰,张静生[10](2022)在《古籍文献中与重症肌无力常见临床表现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考证》文中研究说明重症肌无力除眼部症状外,由于特定的横纹肌群表现出肌无力,临床可见表情淡漠、苦笑面容、构音困难、鼻音、声音嘶哑、咀嚼困难、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表现。患者表情淡漠、苦笑面容,构音困难,古籍称为"唇口僻,语言不正""舌强不能语""舌强语拙""舌强语涩"等,如患者声音嘶哑,古籍称"声嘶""喉喑"等;讲话伴有鼻音,则称之为"鼻鸣",或"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牙齿无力、咀嚼困难,古籍称为"齿不能嚼""齿不能嚼坚物";吞咽困难,古籍称为"咽嗌不利""则食而噎""啜饮咽喉阻塞"等;饮水呛咳,古籍描述为"错喉喷吐""呛水错喉""咽饮错喉而气抢"等。对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从中医古籍中挖掘与之相近的文献记载,提炼具有中医学特色的症状术语,可为中医临床诊治重症肌无力提供参考。

二、中医治愈重症肌无力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治愈重症肌无力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
2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2.1 药物治疗
        2.1.1 西药
        2.1.2 中药
    2.2 外科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中医外治法
    2.5 运动康复治疗
3 结语与展望

(2)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50年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结合治疗MG 50年回顾
    1.1 20世纪70年代:起步
    1.2 20世纪80年代:筑基
    1.3 20世纪90年代:开拓
    1.4 2000—2010年:发展
    1.5 2011—2020年:提高
2 总结与思考

(3)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上睑下垂
2 视力模糊
3 复视
4 斜视及眼球转动不灵
5 小结与展望

(4)电针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方法
        1.5.1 针药组
        1.5.2 中药组单纯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用法、疗程同针药组的中药治疗。
    1.6 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1.6.1 中医证候积分
        1.6.2 西医绝对评分[15]
        1.6.3 血清检查
    1.7 疗效评定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绝对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Ach R-QM、Ach R-HM滴度比较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5)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痿证的古代认识
    1.2 痿证的现代认识
        1.2.1 现代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第二章 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
    2.1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病名病位沿革
        2.1.1 晋唐时期:具痿证外候,无痿证之名
        2.1.2 宋元时期:首见痿证之名
        2.1.3 明代:新增肉痿、骨痿和痿邪等病名
        2.1.4 清代至民国:痿证见分类命名
        2.1.5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名病位小结
    2.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内伤虚损致痿
        2.2.2 肝肾亏虚致痿
        2.2.3 脾胃虚弱致痿
        2.2.4 肺热叶焦致痿
        2.2.5 湿热浸淫致痿
        2.2.6 内生热邪致痿
        2.2.7 经络失调致痿
        2.2.8 气血失调致痿
        2.2.9 气机不畅致痿
        2.2.10 饮食不节致痿
        2.2.11 情志失调致痿
        2.2.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因病机认识小结
    2.3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治疗特点
        2.3.1 补虚益损
        2.3.2 补益肝肾
        2.3.3 通补兼施
        2.3.4 治从阳明
        2.3.5 清肺热
        2.3.6 除湿热
        2.3.7 清内热
        2.3.8 治从气血
        2.3.9 分经论治
        2.3.10 益气消痞
        2.3.11 调畅情志
        2.3.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治疗小结
    2.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的争鸣
        2.4.1 痿证可治愈性
        2.4.2 补中益气汤与补肾
        2.4.3 补阳还五汤与痿证
        2.4.4 痿证是否兼痛
        2.4.5 痿证是否可作风治
    2.5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引进学术思想的传承
        2.5.1 盛端明: 选病结合岭南气候
        2.5.2 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
        2.5.3 何梦瑶: 治痿兼顾岭南气候
        2.5.4 黄岩: 宗景岳之法,筛景岳之药
        2.5.5 邓友凤: 使理论更贴实践
        2.5.6 潘名熊: 承叶氏思想,依岭南变通
        2.5.7 黄恩荣:参王肯堂,分经论治痿证
        2.5.8 卢觉愚: 中西汇通活用越婢加术汤
        2.5.9 其他医家: 多直接引用
        2.5.10 晋唐至民国时期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特点小结
    2.6.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其他简便治法
        2.6.1 练功法
        2.6.2 针灸疗法
        2.6.3 简便廉验方
        2.6.4 治痿成药
    2.7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整理
        2.7.1 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
        2.7.2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2.7.3 胡真《山草药指南》
        2.7.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小结
    2.8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讨论与小结
        2.8.1 痿证病位在筋和筋膜的探讨过程
        2.8.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小结
第三章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
    3.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特点
        3.1.1 陈金声
        3.1.2 陈典周
        3.1.3 李藻云
        3.1.4 邓铁涛
        3.1.5 沈炎南
        3.1.6 关国华
        3.1.7 杨文辉
        3.1.8 李任先
        3.1.9 何世东
        3.1.10 卓权
        3.1.1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小结
    3.2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案例举隅
        3.2.6 刘小斌对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3.3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特点及传承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6)健脾益气补髓方对EAMG大鼠药效活性作用机制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健脾益气补髓方”对重症肌无力大鼠药效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1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实验重症肌无力大鼠线粒体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实验重症肌无力大鼠免疫器官病理改善作用
        3.1 HE染色方法
        3.2 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免疫器官病理影响
        3.3 讨论
第二章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及质量标准控制方法研究
    1 背景
    2 健脾益气补髓方质量评价体系建立
        2.1 健脾益气补髓方指纹图谱的建立
        2.2 健脾益气补髓方中13 种单体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2.3 聚类分析(HCA)
        2.4 主成分分析(PCA)
        2.5 OPLS-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2.6 讨论
    3 健脾益气补髓方提取物、健脾益气补髓方中药味及健脾益气补髓方中单体化合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理论研究
    1.1 学术背景及临床表现
    1.2.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认识
        1.2.1 痿证的历史
        1.2.2 痿证的病因病机
        1.2.3 痿证的治疗
    1.3 重症肌无力的西医认识
        1.3.1 发展历史
        1.3.2 发病机理
        1.3.3 抗体
        1.3.4 临床分型
        1.3.5 实验室检查
        1.3.6 一般治疗
2.临床研究
    2.1 一般情况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纳入标准
        2.2.4.排除标准
        2.2.5.剔除标准
    2.3.研究方法
        2.3.1.分组
        2.3.2.实验用药
        2.3.3.实验过程
    2.4.疗效评定
        2.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2.4.2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2.4.3.次要疗效评定标准
        2.4.4 安全性评估
    2.5.结果
        2.5.1 统计学方法
        2.5.2 实验结果
        2.5.3 临床资料分析
        2.5.4.两组治疗前后许氏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对比
        2.5.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2.5.6 两组治疗后临床相对评分对比
        2.5.7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5.8.两组治疗前后MGFA、ADL、Osserman评级对比
        2.5.9.安全性观察结果
    2.6.结论
讨论
    1.痿证的病因病机
    2.治疗方案的制定
        2.1 健脾益肾举陷汤的组方及临床研究
        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3.应用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MG患者评估表
    1.许氏MG临床绝对与相对评分法
    2、MGFA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表
    3、Osserman评级法
    4、MG日常生活量表(ADL)
    5.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二
附录三
综述 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
    2.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
    3.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并治
        3.1 单纯针刺治疗
        3.2 针灸并用
        3.3 针灸结合耳穴
        3.4 针灸配合中药
        3.5 针灸配合西药
        3.6 针药综合疗法
    4.思考与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四 研究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舒经通络”针法联合常规针法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针刺眼外肌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临床疗效的有效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提取
        1.4 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及质量
        2.3 偏倚风险结果
        2.4 分析结果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判定
        3.3 病情轻重分级、主症次症对比及记分原则
        3.4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4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指标分析
    2 “舒经通络”针法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2.1 “舒经通络”针法的立法依据
        2.2 选题目的
    3 基础针药治疗
        3.1 常规针法
        3.2 药物治疗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本病认识及治疗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
        2.1 西医病名及病因
        2.2 复视产生机制
        2.3 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9)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照海穴治疗眼病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照海穴定位
    2 照海穴主治古今概况
    3 照海穴治疗眼病种类
        3.1 古代文献记载
        3.2 现代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古代文献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筛选
        1.3 数据的处理
        1.4 挖掘方法
    2 现代文献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筛选
        2.3 数据的处理
        2.4 挖掘方法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
    1 古代文献梳理结果
        1.1 古籍统计
        1.2 古籍中眼病和处方统计
    2 现代文献研究结果
        2.1 文献属性的统计
        2.2 眼病种类统计
        2.3 治疗处方统计
        2.4 腧穴的关联规则结果
讨论
    1 照海治疗眼病依据
        1.1 脏腑经络理论依据
        1.2 现代机制阐释
    2 古代文献统计结果讨论
    3 现代文献统计结果讨论
        3.1 高频眼病种类分析
        3.2 照海穴功能定位讨论
        3.3 高频腧穴分析
        3.4 治疗方式和补泻手法
        3.5 腧穴组合讨论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古籍文献中与重症肌无力常见临床表现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表情淡漠、苦笑面容
2 牙齿无力、咀嚼困难
3 构音困难、声音嘶哑、伴有鼻音
4 吞咽困难
5 饮水呛咳
6 结语与展望

四、中医治愈重症肌无力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概述[J]. 田冰钰,王丽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34)
  • [2]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50年的回顾与思考[J]. 况时祥,张树森,李王杏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1)
  • [3]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J]. 张会永,谢伟峰,张静生. 辽宁中医杂志, 2021(10)
  • [4]电针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J]. 胡文静,杜旭,李銛鋆,杜一鸣,殷克敬.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08)
  • [5]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D]. 苗艳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6]健脾益气补髓方对EAMG大鼠药效活性作用机制及质量评价研究[D]. 王超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D]. 李胜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8]“舒经通络”针法联合常规针法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风痰阻络证)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D]. 赵德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照海穴治疗眼病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 张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古籍文献中与重症肌无力常见临床表现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考证[J]. 张会永,谢伟峰,张静生. 辽宁中医杂志, 2022

标签:;  ;  ;  ;  ;  

中医药治愈重症肌无力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