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纤维矩形钢管混凝土梁的研究

钢纤维矩形钢管混凝土梁的研究

一、钢纤维矩形钢管混凝土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宗才,孙彤,李佳跃[1](2021)在《高强钢管约束超高性能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高强钢管约束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具有自重轻、承载力及刚度高和耐火性能好的优势,在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研究高强钢管约束UHPC构件在纯弯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对1个实心普通强度钢管约束UHPC梁、3个实心高强钢管约束UHPC梁、1个方套方中空夹层高强钢管约束UHPC梁和3个方套圆中空夹层高强钢管约束UHPC梁进行了两点弯曲试验.研究了高强钢管约束UHPC梁在纯弯荷载下的破坏形式以及含钢率、钢材屈服强度和截面组合形式对梁抗弯承载力和抗弯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强钢管约束UHPC梁弯矩-曲率的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强化阶段,破坏时表现出良好的延性.高强钢管UHPC梁的受压区未出现局部凸起.钢管厚度为4 mm、6 mm和8 mm的实心高强钢管UHPC梁含钢率分别为0.116、0.188和0.253,相比4 mm厚的实心高强钢管UHPC梁,6 mm和8 mm厚的实心高强钢管UHPC梁抗弯承载力分别提高35.9%、58.5%;使用抗弯刚度分别提高12.9%、32.4%.相比于外钢管取6 mm厚的实心和方套方中空夹层钢管UHPC梁,方套圆中空夹层钢管UHPC梁的抗弯承载力分别提高26.8%、10.3%;使用抗弯刚度分别提高3.5%、4.5%.由于高强度微细钢纤维良好的阻裂和控裂能力,高强钢管约束UHPC梁在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刚度较高.受力过程中UHPC的弹性模量衰减速率低于普通混凝土,因此,基于叠加法,考虑钢纤维UHPC的控裂能力,建立了高强钢管约束UHPC梁使用阶段抗弯刚度的计算式,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钱文磊[2](2021)在《局部腐蚀后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具有承载力高、外形美观、便于施工、抗震性能好、延性和塑性优良以及经济效益显着等众多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程结构之中。随着钢管混凝土柱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多,构件受环境腐蚀侵害的现象愈发常见,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造成了严重影响。相对全面均匀腐蚀而言,局部腐蚀容易引起应力集中,导致构件局部突然断裂或者整体断裂失效,对结构造成的危害更为致命。目前对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但关于腐蚀对钢管混凝土柱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于对全面均匀腐蚀进行研究。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钢管体积损失率、局部腐蚀部位、腐蚀表面积占比作为变化参数,对局部腐蚀后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制作了45根不同局部腐蚀类型的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试件进行轴压试验。通过观察试验过程现象和试件最终破坏形态,得出以下结论:试件的破坏形态主要可分为剪切型和环鼓型两种,局部腐蚀试件的钢管鼓曲破坏部位均位于局部腐蚀区域,未腐蚀区域无明显变化。(2)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进一步研究了钢管体积损失率、局部腐蚀部位、腐蚀表面积占比三个因素对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初始刚度和延性均随着钢管体积损失率的增大而降低。两端腐蚀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优于一端腐蚀试件,而中部腐蚀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略低于一端腐蚀试件。腐蚀表面积占比对试件轴压力学性能无显着影响,随着钢管体积损失率的增大,不同腐蚀表面积占比试件的轴压力学性能差异性略有提升。(3)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局部腐蚀后圆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了阐述。从试件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极限承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符合,验证了本文方法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4)在现有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本文局部腐蚀后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将计算值与试验值及有限元模拟值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简化公式计算所得承载力较为准确且总体偏于安全。

杨冬冬[3](2021)在《考虑端部约束的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抗火性能》文中研究指明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抗震性能优良、与钢筋混凝土梁施工方便等优势,在高层建筑及大跨场馆中得到了较多应用,但目前尚无针对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火灾下力学性能的研究。进一步地,火灾下框架柱不可避免地受到相邻梁、柱及节点的约束作用,其受火性能与约束作用呈强耦合性,与两端铰接柱差异很大。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采用试验研究、有限元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两端铰接、带有端部轴向和转动约束、以及单层单跨框架体系中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的抗火系列研究,建立不同端部约束条件下该类构件的系统性抗火设计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进行了ISO 834标准火灾作用下7个两端铰接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在轴压、偏压荷载下的明火试验,实测了构件的截面温度、柱顶轴向位移、柱顶转角以及跨中侧向位移随升温时间发展曲线,获得了构件的破坏模式和耐火极限,明晰了火灾作用下该类构件的典型传热过程和变形行为。基于试验结果,揭示了荷载比、偏心距和截面高宽比三参数对两端铰接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耐火极限的影响规律。(2)建立并验证了两端铰接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抗火分析的顺序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揭示了火灾下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的截面应力重分布,对比了该类构件和同用钢量钢管混凝土柱抗火性能的异同。基于参数分析,研究了截面尺寸、荷载比、长细比、偏心率、截面高宽比和防火保护厚度等关键参数对两端铰接构件耐火极限的影响。提出了无防火保护和带有厚涂型防火涂料的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截面的温度计算公式,建立了与现行标准的常温设计统一的火灾下两端铰接构件轴压、偏压承载力计算方法。(3)建立并验证了带有轴向和转动约束的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的抗火分析有限元模型,明确了无侧移框架中该类构件端部约束刚度的常见范围并实现了柱端约束的合理简化。分析了定常轴向约束、转动约束单独或耦合作用对构件耐火极限的影响,提出了定常约束柱在破坏时刻的截面轴力和计算长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物理意义明确且与两端铰接柱统一的端部定常约束柱的抗火设计方法。提出了端部非定常约束刚度的计算方法,分析了非定常约束对构件耐火极限的影响,提出了端部非定常约束柱的抗火设计建议。(4)考虑真实框架结构的整体作用,建立并验证了单层单跨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火分析有限元模型。揭示了火灾下单层单跨框架的工作机制和破坏模式,分析了升温过程中框架梁、柱的截面温度、变形和内力等的发展规律,获得了梁、柱荷载比等关键参数对框架耐火极限的影响。对比了框架柱与铰接柱以及带有转动约束柱抗火性能的差异,提出了单层单跨框架柱的抗火设计建议,进而形成了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在两端铰接、定常与非定常端部约束以及单层单跨框架结构中的三层次抗火设计方法。

马慕达[4](2021)在《预制装配部分外包组合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预制装配部分外包组合梁(Prefabricated Partially Encased Composite,简称PPEC梁)是指在工厂浇筑梁腹混凝土和预制板,运至施工现场拼装后浇筑接缝处及面层即可完成施工。作为一种新型性能优良的组合结构,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特点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但目前关于PPEC梁的研究都是基于现行规范材料限值;随着高强钢和高强混凝土的不断发展,并表现出优良的受力性能,将两者结合,通过合理化设计,可以达到受力性能好,降低造价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设计了7根预制装配部分外包组合梁,其中型钢选用Q690高强钢板焊接而成,腹部浇筑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并完成在单调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PPEC梁受力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型钢翼缘厚度(6mm、10mm、14mm)、箍筋布置形式(拉杆连接闭合箍筋、矩形箍筋、C形箍筋)、翼缘板布置形式(角钢连接全预制板、钢筋桁架叠合板)、翼缘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40、C120)等参数下PPEC梁的受力性能,对比分析了PPEC梁的破坏形态、抗裂性能、抗弯刚度、承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增加翼缘厚度可显着提高PPEC梁的抗弯承载力;刚度受箍筋形式、翼缘板形式、翼缘板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2)基于试验研究建立PPEC梁开裂荷载计算方法;推导裂缝宽度计算公式、抗弯刚度计算公式、受弯承载力公式、纵向剪切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上述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预制装配部分外包组合梁兼具装配式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的诸多优点,降低施工难度,减少现场湿作业量,节能环保;同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耐腐蚀性、耐火性等也有进一步提升。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5](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尤培波,高丹盈,张丽娟,宋帅奇,王仪[6](2021)在《钢管混凝土边框钢纤维混凝土中高剪力墙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为改善中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提出钢管混凝土边框钢纤维混凝土剪力墙。通过8个剪跨比为1.5的钢管混凝土边框钢纤维混凝土中高剪力墙和1个剪跨比为1.5的钢管混凝土边框混凝土中高剪力墙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钢管混凝土边框钢纤维混凝土中高剪力墙的受力机理及破坏模式,分析钢纤维体积率、钢纤维掺加高度、混凝土强度和轴压比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边框钢纤维混凝土中高剪力墙的破坏模式为弯曲破坏;墙体裂缝主要为典型的弯剪裂缝,钢纤维可有效限制剪力墙裂缝宽度,改善裂缝形态;随着钢纤维体积率和钢纤维掺加高度的增大,剪力墙受弯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明显提高;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钢纤维体积率为0.5%、1.0%和1.5%剪力墙受弯承载力较未掺钢纤维剪力墙的分别提高了8.8%、14.2%和21.8%;随着混凝土强度和轴压比的提高,剪力墙受弯承载力和耗能能力明显提高,但延性降低;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钢纤维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C80剪力墙的受弯承载力较C40剪力墙的分别提高了21.9%和39.7%;轴压比为0.2剪力墙的受弯承载力较轴压比0.1剪力墙的提高了13.5%。基于剪力墙受弯破坏特点,明确钢管和钢纤维对剪力墙受弯承载力的贡献,建立钢管混凝土边框钢纤维混凝土中高剪力墙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值与试验值偏差基本控制在10%以内,吻合较好。

金和卯[7](2020)在《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疲劳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再生块体混凝土具有破碎能耗相对较小、水泥用量明显降低、水化开裂问题显着缓解等优点,是废旧混凝土循环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已在10余个实际工程中成功试点应用(应用部位包括钢筋混凝土梁、板、柱,以及钢管混凝土柱、U形外包钢混凝土梁、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桩基平台等),但目前该类混凝土的疲劳性能尚属空白。为促进疲劳荷载环境下再生块体混凝土的推广应用(如混凝土路面、混凝土桥梁、工业建筑等),本文对该类混凝土的疲劳性能开展了初步试验和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开展了60个再生块体混凝土圆柱体试件的常幅受压疲劳试验,考察了废旧混凝土块体取代率和最大应力水平对该类混凝土受压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显着性水平0.05条件下,块体取代率对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受压疲劳寿命没有显着影响;2)相同应力水平下,随着块体取代率的增加,再生块体混凝土的横向膨胀增大,但单圈滞回耗能大体相当;3)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第二应变速率与块体取代率几乎无关,所建立的表达式可较好地描述最大或最小应力水平所对应的第二应变速率与该类混凝土受压疲劳寿命之间的定量关系。2.利用DIC技术,开展了再生块体混凝土10个静力受压平板试件、15个疲劳受压平板试件和3个疲劳受压圆柱体试件的表面裂纹萌生和扩展全程观测,考察了废旧混凝土块体取代率和新、旧混凝土强度差对该类混凝土受压疲劳裂纹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与常规混凝土相比,疲劳荷载作用下再生块体混凝土的裂纹数量相对更多,形态相对更细更短;2)新、旧混凝土强度差在±10.0MPa以内且块体取代率为33%时,新、旧混凝土界面并不是再生块体混凝土受压疲劳的明显薄弱部位,阐释了该类混凝土受压疲劳寿命无明显降低的原因;3)块体取代率不大于33%时,无论静力还是疲劳荷载作用下,随着新、旧混凝土强度差减小(44.4MPa→8.9MPa→-9.2MPa→-21.1MPa),再生块体混凝土的主要破坏部位逐渐从废旧混凝土块体,演变为既有废旧混凝土块体也有新混凝土,最后则侧重于新、旧混凝土界面。3.开展了77个再生块体混凝土梁式试件的常幅弯折疲劳试验,考察了最大应力水平和废旧混凝土块体取代率对该类混凝土弯折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随着块体取代率增加,再生块体混凝土弯折疲劳寿命的对数均值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随块体取代率增加有所趋缓;2)块体取代率不超过33%时,在工程常见最大应力水平范围内,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弯折疲劳行为与常规混凝土基本相当;3)所建立的梁式试件第二阶段上表面受压应变速率与其疲劳寿命之间的定量关系,可较好地预测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弯折疲劳寿命。4.利用DIC技术,开展了再生块体混凝土梁式试件在静力弯折荷载和弯折疲劳荷载作用下表面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全程观测,考察了废旧混凝土块体取代率对该类混凝土弯折疲劳裂纹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静力荷载作用下,平均起裂应力水平与块体取代率之间无单调趋势性关系,再生块体混凝土弯折强度所对应的最大裂纹宽度平均值和裂纹长度平均值分别与常规混凝土的相应平均值大体相当;2)疲劳荷载作用下,所建立的裂纹长度和最大裂纹宽度的第二阶段增长速率与再生块体混凝土弯折疲劳寿命之间的双对数线性关系均未发现其与块体取代率之间存在明确关系;3)无论静力荷载还是疲劳荷载作用下,所建立的裂纹长度与其对应的最大裂纹宽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都同时适用于再生块体混凝土和常规混凝土;4)疲劳荷载作用下,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循环次数特征值与其疲劳寿命之比的均值与常规混凝土的相应均值基本相同(约0.49),与此同时从平均意义上看,疲劳加载试件的裂纹长度特征值约等于相同类型混凝土试件静力加载时峰值荷载所对应的裂纹长度值。5.开展了5根钢筋常规混凝土梁和8根钢筋再生块体混凝土梁的受弯疲劳试验,考察了废旧混凝土块体取代率对梁的开裂弯矩、疲劳寿命、裂缝宽度和跨中挠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新、旧混凝土强度接近时,再生块体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并未随块体取代率增加而呈现单调趋势性变化,其开裂弯矩与常规混凝土梁基本相当;2)相同荷载水平下,再生块体混凝土梁的疲劳寿命与常规混凝土梁相比总体并不偏低;3)相同疲劳加载次数下,块体取代率对梁的最大(残余)裂缝宽度和平均(残余)裂缝宽度的影响不明显;4)新、旧混凝土强度接近时,块体取代率对静力和疲劳荷载作用下梁的跨中挠度及其增长速率无单调趋势性影响。

鲍智雄[8](2020)在《基于改进塑性损伤模型的钢管混凝土静力性能有限元模拟》文中指出由于钢管和核心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钢管混凝土结构相较单一的钢管和混凝土具有不可比拟的力学性能。因为核心混凝土受到钢管的被动约束,其受力情况复杂。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钢管混凝土的数值模拟研究,但这些模拟有各自的不足。本文基于ABAQUS塑性损伤模型理论框架,对核心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进行改进,主要工作如下:一、提出与约束相关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及硬化/软化准则。采用三轴约束下屈服准则代替单轴压缩下的屈服准则;膨胀角不在采用单一固定值的流动法则;通过ABAQUS用户自定义子程序导入与约束应力紧密关联的硬化/软化准则。改进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可以显着提高钢管混凝土静力学性能的模拟精度,且适用的核心混凝土强度范围更广。二、为了更准确的研究钢管和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钢管混凝土的静力学性能,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收集到的41个纯弯、66个轴压、26个偏压钢管混凝土构件进行数值模拟,考虑了外钢管与核心混凝土的接触和材料的非线性,选取改进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和已有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本文提出的模型在塑性阶段可以更好的模拟钢管混凝土的受力情况,与钢管混凝土的实际的受力情况更加接近。其中,对于钢管混凝土纯弯受力情况的模拟,精度提升最为显着。三、通过本文模型和已有模型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钢管混凝土在纯弯、轴压和偏压受力条件下的破坏形态、外钢管和核心混凝土的应力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关系。深一步揭示钢管混凝土的静力学工作机理。本文模型采用三轴受压屈服准则能准确反映钢约束下核心混凝土屈服面大小和形状。在塑性阶段,已有模型通过反复的数值计算拟合的硬化/软化准则,对于纯弯构件,弱化了外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而轴压构件,又强化了外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本文模型的硬化/软化准则考虑了约束应力,可以准确描述各约束水平下混凝土的真实的应力状态。终上所述,本文改进的混凝土塑形损伤模型用于模拟钢管混凝土静力学性能具有可行性和准确性。

郭佳莹[9](2020)在《内置GFRP管的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剪力墙是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常用的抗侧力结构构件,但传统剪力墙自重大易开裂,制约了其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改善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组合剪力墙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结合各自的优势,使剪力墙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能得以提高,从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基于FRP约束混凝土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等优点,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对内置GFRP管的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和内置GFRP管多腔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展开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内置GFRP管的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已有的试验结果,以GFRP管厚度为变化参数,优化设计2片内置GFRP管的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结合低周反复抗震性能试验,对其破坏模态、承载力、变形能力、刚度、耗能能力、应力状态等进行研究分析,得出GFRP管厚度对该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2、提出新型组合剪力墙-内置GFRP管多腔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并以内置GFRP管为设计参数,设计3片内置GFRP管多腔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试件,结合低周反复抗震性能试验,通过其破坏模态、承载力、变形能力、刚度、耗能能力、应力状态等进行分析,对内置GFRP管多腔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展开研究。3、结合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内置GFRP管的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和内置GFRP管多腔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各项抗震性能指标,为后续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马雅杰[10](2020)在《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生存过程会产生大量的CO2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很大的负担,而地聚合物混凝土是由工业废料-粉煤灰、矿渣和碱激发剂制成,是绿色环保材料,可部分或完全替代普通混凝土。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是由两个同心放置的钢管和夹层地聚合物混凝土组成的,是一种新型绿色的结构形式。钢管与地聚合物混凝土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钢管和地聚合物混凝土各自的优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部分学者对地聚合物混凝土在组合结构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研究还不完善,因此本文研究了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的轴压力学性能,与有限元模拟结合对其破坏模态、轴向荷载-应变关系和参数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具体包括:(1)共对48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包括24根外圆内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和24根外方内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圆形和方形试件分别有12根夹层混凝土为地聚合物混凝土试件,12根夹层混凝土为普通混凝土试件。试验考虑的参数为:截面形式、混凝土种类、混凝土圆柱体抗压强度、内外钢管尺寸比、外管径(宽)厚比。得到了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在轴压作用下的破坏模态、轴向荷载-应变曲线、极限承载力、抗压刚度、峰值应变、延性等特性。(2)利用ABAQUS对圆形和方形截面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轴压短柱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验证了所选钢材与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不仅适用于中空夹层钢管普通混凝土短柱,也适用于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3)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通过403个算例进行参数分析,考察参数为:外钢管屈服强度、内钢管屈服强度、夹层混凝土圆柱体抗压强度、内外管尺寸比、外钢管径(宽)厚比、内钢管径厚比。在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轴压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轴压刚度、峰值应变的简化计算方法。

二、钢纤维矩形钢管混凝土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纤维矩形钢管混凝土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强钢管约束超高性能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概况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加载方式及加载制度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破坏现象
    2.2 挠度分布曲线
    2.3 跨中弯矩-曲率分布曲线
3 试验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3.1 含钢率
    3.2 钢材屈服强度
    3.3 构件截面形式
4 抗弯刚度计算
    4.1 计算公式
    4.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 结论

(2)局部腐蚀后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1 钢管混凝土受力性能的研究现状
        1.2.2 氯盐与酸雨腐蚀的研究现状
        1.2.3 腐蚀对钢管混凝土受力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小结
    1.3 试验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局部腐蚀后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试件设计及编号标注
    2.3 试件制作
    2.4 应变片布置
    2.5 材性试验
        2.5.1 混凝土材性试验
        2.5.2 钢材材性试验
    2.6 加载方案与试验装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局部腐蚀后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结果
    3.1 引言
    3.2 轴压试验过程
    3.3 试件破坏形态
        3.3.1 钢管体积损失率的影响
        3.3.2 局部腐蚀部位的影响
        3.3.3 腐蚀表面积占比的影响
        3.3.4 核心混凝土破坏形态
    3.4 荷载-位移曲线
        3.4.1 钢管体积损失率的影响
        3.4.2 局部腐蚀部位的影响
        3.4.3 腐蚀表面积占比的影响
    3.5 荷载-应变曲线
    3.6 极限承载力
        3.6.1 钢管体积损失率的影响
        3.6.2 局部腐蚀部位的影响
        3.6.3 腐蚀表面积占比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BAQUS有限元模拟
    4.1 引言
    4.2 材料的本构关系
        4.2.1 钢材的本构关系
        4.2.2 核心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的相关问题
        4.3.1 单元类型选取
        4.3.2 材料属性
        4.3.3 界面相互作用
        4.3.4 边界条件
        4.3.5 网格划分
    4.4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验证
        4.4.1 破坏形态
        4.4.2 荷载-竖向位移曲线
        4.4.3 极限承载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局部腐蚀后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承载力公式推导
    5.3 计算结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考虑端部约束的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抗火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1 常温下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力学性能
        1.2.2 火灾下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力学性能
        1.2.3 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
        1.2.4 带有轴向和转动约束的钢管混凝土柱及其组合框架抗火性能
        1.2.5 文献概述小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两端铰接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火灾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件加工
        2.2.3 材料性能
        2.2.4 试验装置及试验过程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试验现象
        2.3.2 破坏模式
        2.3.3 温度结果
        2.3.4 变形结果
        2.3.5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端铰接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抗火性能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温度场模型
        3.2.1 材料热工参数
        3.2.2 模型的建立
        3.2.3 模型的验证
    3.3 耐火极限模型
        3.3.1 材料高温本构
        3.3.2 模型的建立
        3.3.3 模型的验证
    3.4 高温工作机理
        3.4.1 截面应力重分布
        3.4.2 与CFST柱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端铰接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抗火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温度场和耐火极限分析
        4.2.1 温度场分析
        4.2.2 耐火极限参数分析
    4.3 截面温度计算方法
        4.3.1 无防火保护截面
        4.3.2 有防火保护截面
    4.4 高温承载力计算方法
        4.4.1 轴压承载力
        4.4.2 偏压承载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带有轴向和转动约束的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抗火分析和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的验证
        5.2.3 与框架模型对比
    5.3 轴向约束单独作用
        5.3.1 参数范围
        5.3.2 结果分析
        5.3.3 设计方法
    5.4 转动约束单独作用
        5.4.1 参数范围
        5.4.2 结果分析
        5.4.3 设计方法
    5.5 矩形构件分析
        5.5.1 轴向约束影响
        5.5.2 转动约束影响
    5.6 轴向和转动约束共同作用
        5.6.1 轴向加等转动约束
        5.6.2 轴向加不等转动约束
    5.7 非定常约束影响
        5.7.1 约束刚度的确定
        5.7.2 与框架模型对比
        5.7.3 非定常约束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火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6.2.1 模型的建立
        6.2.2 模型的验证
    6.3 典型算例分析
        6.3.1 参数选取
        6.3.2 温度结果分析
        6.3.3 受力分析
    6.4 主要参数影响
    6.5 与非框架柱的对比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预制装配部分外包组合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部分外包组合结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2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发展和研究现状
        1.2.3 高强钢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方案
    2.1 引言
    2.2 试件设计
        2.2.1 试件参数
        2.2.2 试件制作
    2.3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2.3.1 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2.3.2 钢材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2.4 加载方案
        2.4.1 加载装置
        2.4.2 加载制度
    2.5 量测方案
        2.5.1 应变测量
        2.5.2 挠度测量
        2.5.3 滑移测量
        2.5.4 裂缝观测
第3章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现象
        3.2.1 试件PPECB-1
        3.2.2 试件PPECB-2
        3.2.3 试件PPECB-3
        3.2.4 试件PPECB-4
        3.2.5 试件PPECB-5
        3.2.6 试件PPECB-6
        3.2.7 试件PPECB-7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荷载-挠度曲线
        3.3.2 试件截面应变分布
        3.3.3 荷载-滑移曲线
        3.3.4 延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PEC梁裂缝宽度及挠度计算
    4.1 引言
    4.2 开裂荷载计算
    4.3 裂缝宽度计算
        4.3.1 平均裂缝间距
        4.3.2 平均裂缝宽度
        4.3.3 平均裂缝宽度计算
        4.3.4 最大裂缝宽度
    4.4 刚度和变形计算
        4.4.1 国内型钢混凝土梁计算方法
        4.4.2 PPEC梁短期刚度计算
        4.4.3 PPEC梁挠度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PEC梁承载力计算
    5.1 PPEC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1.1 引言
        5.1.2 基本假定
        5.1.3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5.1.4 PPEC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2 PPEC梁翼缘板纵向剪切承载力计算
        5.2.1 引言
        5.2.2 PPEC梁加固方式及施工过程
        5.2.3 国内外组合板承载力计算方法
        5.2.4 PPEC梁翼缘板纵向剪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5.2.5 PPEC梁翼缘板纵向剪切承载力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6)钢管混凝土边框钢纤维混凝土中高剪力墙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设计
    1.2 加载及量测
2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2.1 破坏模式
    2.2 滞回性能
    2.3 承载力和刚度退化
    2.4 耗能能力
3 承载力计算方法
    3.1 基本假定
    3.2 材料本构模型
    3.3 剪力墙受弯承载力计算式推导
    3.4 理论公式验证
4 结论

(7)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1 受压性能
        1.2.2 受拉性能
        1.2.3 受剪性能
        1.2.4 徐变性能
        1.2.5 冻融性能
        1.2.6 抗渗性能
        1.2.7 高温后性能
    1.3 再生块体混凝土构件的研究现状
        1.3.1 钢筋再生块体混凝土构件
        1.3.2 再生块体混凝土组合构件
        1.3.3 施工工艺
    1.4 混凝土疲劳性能的研究现状
        1.4.1 受压疲劳性能
        1.4.2 弯折疲劳性能
        1.4.3 梁的受弯疲劳性能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受压疲劳性能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
        2.2.2 材料特性与试件制作
        2.2.3 试验装置与量测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破坏模式
        2.3.2 静力性能
        2.3.3 疲劳寿命
        2.3.4 应力-应变曲线
        2.3.5 第二应变速率与疲劳寿命的关系
        2.3.6 经历150万次循环后的剩余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受压疲劳裂纹扩展
    3.1 引言
    3.2 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
        3.2.1 基本原理
        3.2.2 三维DIC技术
    3.3 试验概况
        3.3.1 试件设计
        3.3.2 材料特性与试件制作
        3.3.3 试验装置与测量系统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再生块体混凝土圆柱体的疲劳裂纹扩展
        3.4.2 新、旧混凝土界面的静力裂纹扩展
        3.4.3 新、旧混凝土界面的疲劳裂纹扩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弯折疲劳性能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件设计
        4.2.2 材料特性与试件制作
        4.2.3 试验装置与量测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破坏模式
        4.3.2 静力性能
        4.3.3 疲劳寿命
        4.3.4 疲劳应变演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弯折疲劳裂纹扩展
    5.1 引言
    5.2 基于DIC技术的裂纹测定方法
        5.2.1 基于DIC技术所测位移和应变的验证
        5.2.2 混凝土裂纹宽度的测定方法
        5.2.3 混凝土裂纹长度的测定方法
    5.3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静力弯折裂纹扩展
        5.3.1 最大裂纹宽度wmax
        5.3.2 裂纹长度a
    5.4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弯折疲劳裂纹扩展
        5.4.1 疲劳裂纹扩展形态
        5.4.2 最大裂纹宽度wmax~N曲线
        5.4.3 裂纹长度a~N曲线
        5.4.4 疲劳裂纹扩展曲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筋再生块体混凝土梁的受弯疲劳性能
    6.1 引言
    6.2 试验概况
        6.2.1 试件设计
        6.2.2 材料特性与试件制作
        6.2.3 试验装置与量测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破坏模式
        6.3.2 开裂弯矩
        6.3.3 疲劳寿命
        6.3.4 裂缝分析
        6.3.5 应变分析
        6.3.6 跨中挠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8)基于改进塑性损伤模型的钢管混凝土静力性能有限元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钢管混凝土简介
        1.1.2 钢管混凝土结构优势
    1.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1.2.1 国外钢管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1.2.2 国内钢管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1.2.3 ABAQUS在钢管混凝土中的研究与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进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2.1 混凝土塑性理论
        2.1.1 屈服法则
        2.1.2 流动法则
        2.1.3 硬化/软化法则
    2.2 ABAQUS中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2.3 已有的ABAQUS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的参数定义方法
        2.3.1 韩林海的塑性损伤模型参数定义
        2.3.2 韩林海模型算例分析
    2.4 改进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2.4.1 混凝土的材料参数
        2.4.2 屈服准则
        2.4.3 流动法则
        2.4.4 改进的硬化/软化准则
        2.4.5 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纯弯梁的有限元计算
    3.1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
        3.1.1 钢材的本构关系模型
        3.1.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
    3.2 钢管混凝土纯弯受力情况下的计算模型建立
        3.2.1 单元选取
        3.2.2 单元网格划分
        3.2.3 钢管与混凝土界面接触模型
        3.2.4 边界条件的设置与加载方式
        3.2.5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
        3.2.6 考虑方钢管局部屈曲的影响
        3.2.7 部分有限元计算弯矩—挠度曲线与试验结果对比
    3.3 受弯承载力误差分析
    3.4 钢管混凝土受弯的工作机理分析
        3.4.1 方钢管混凝土纯弯工作机理研究
        3.4.2 圆钢管混凝土纯弯工作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轴压柱的有限元计算
    4.1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
        4.1.1 钢材的本构关系模型
        4.1.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
    4.2 钢管混凝土轴压柱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4.2.1 单元选取
        4.2.2 单元网格划分
        4.2.3 钢管与混凝土界面接触模型
        4.2.4 边界条件的设置与加载方式
        4.2.5 部分有限元计算荷载—变形曲线与试验结果对比
    4.3 轴压承载力误差分析
    4.4 钢管混凝土轴压的工作机理分析
        4.4.1 方钢管混凝土轴压工作机理研究
        4.4.2 圆钢管混凝土轴压工作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管混凝土偏压柱的有限元计算
    5.1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
    5.2 钢管混凝土偏压柱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5.2.1 单元选取
        5.2.2 单元网格划分
        5.2.3 钢管与混凝土界面接触模型
        5.2.4 边界条件的设置与加载方式
        5.2.5 部分有限元计算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对比
    5.3 偏压承载力误差分析
    5.4 钢管混凝土偏压的工作机理分析
        5.4.1 方钢管混凝土偏压工作机理研究
        5.4.2 圆钢管混凝土偏压工作机理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内置GFRP管的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组合剪力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1.2.2 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
        1.2.3 多腔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1.3 FRP约束混凝土构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置GFRP管的组合剪力墙拟静力试验方案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构件设计
        2.2.1 基本设计参数
        2.2.2 墙身尺寸及参数
        2.2.3 内置GFRP管的钢管混凝土边框剪力墙墙身配筋
        2.2.4 顶部加载梁
        2.2.5 底座
        2.2.6 其他连接构造
    2.3 试验数据采集方案
        2.3.1 应变片布置方案
        2.3.2 位移计布置方案
    2.4 组合剪力墙的制作过程
    2.5 材料性能试验
        2.5.1 GFRP性能
        2.5.2 钢材性能
        2.5.3 混凝土性能
    2.6 试验加载方案
        2.6.1 加载制度
        2.6.2 加载装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置GFRP管的钢管混凝土边框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
    3.1 试验现象和破坏模态
        3.1.1 试验现象
        3.1.2 破坏模态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滞回曲线
        3.2.2 骨架曲线
        3.2.3 特征点分析比较
        3.2.4 强度退化
        3.2.5 刚度退化
        3.2.6 耗能能力
        3.2.7 位移分量
        3.2.8 水平力—应变片曲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置GFRP管的多腔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
    4.1 试验现象和破坏模态
        4.1.1 试验现象
        4.1.2 破坏模态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滞回曲线
        4.2.2 骨架曲线
        4.2.3 特征点分析比较
        4.2.4 强度退化
        4.2.5 刚度退化
        4.2.6 耗能能力
        4.2.7 位移分量
        4.2.8 水平力—应变片曲线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置GFRP管的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5.1 试验现象和破坏模态对比
    5.2 承载能力
        5.2.1 滞回曲线
        5.2.2 骨架曲线
        5.2.3 特征点分析比较
        5.2.4 强度退化
    5.3 变形能力
        5.3.1 延性
        5.3.2 刚度退化
        5.3.3 位移分量
    5.4 耗能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和课题的提出
        1.1.2 地聚合物混凝土的特点
        1.1.3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柱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地聚合物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研究现状
        1.2.4 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试验研究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件制作
        2.2.3 材料性能
        2.2.3.1 钢材
        2.2.3.2 混凝土
    2.3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2.3.1 试验装置与测点布置
        2.3.2 加载制度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试件试验现象及破坏模态
        2.4.2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轴向荷载-应变关系曲线
        2.4.2.1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轴向力-纵向应变全曲线关系
        2.4.2.2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轴向力-应变关系
        2.4.3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极限承载力
        2.4.4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抗压刚度
        2.4.5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延性系数
        2.4.6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峰值应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轴压短柱有限元分析
    3.1 前言
    3.2 有限元模型
        3.2.1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
        3.2.1.1 钢材本构
        3.2.1.2 混凝土本构
        3.2.2 接触关系
        3.2.3 单元类型选取
        3.2.5 边界条件
        3.2.6 网格划分
    3.3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轴压短柱模型验证
        3.3.1 圆形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有限元模型验证
        3.3.2 方形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有限元模型验证
        3.3.3 ABAQUS计算承载力(N_(uFE))与试验结果(N_(ue))的对比情况
        3.3.4 ABAQUS计算结果与其余研究者试验结果对比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数分析和实用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现有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评估
        4.2.1 圆形构件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评估
        4.2.1.1 欧规EN1994对圆形构件的计算方法
        4.2.1.2 陶忠对圆形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计算方法
        4.2.1.3 Wang等对圆形构件的计算方法
        4.2.1.4 Zheng和 Tao对圆形构件的计算方法
        4.2.2 方形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评估
        4.2.2.1 欧规EN1994对方形构件的计算方法
        4.2.2.2 陶忠对方形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的计算方法
        4.2.2.3 Wang等对方形构件的计算方法
        4.2.2.4 Zheng和Tao对方形构件的计算方法
    4.3 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4.3.1 圆形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4.3.2 方形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4.4 轴压刚度设计方法
        4.4.1 圆形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轴压刚度
        4.4.2 方形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抗压刚度
    4.5 极限承载力对应的应变(峰值应变)计算方法
        4.5.1 圆形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峰值应变
        4.5.2 方形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峰值应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钢纤维矩形钢管混凝土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强钢管约束超高性能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J]. 邓宗才,孙彤,李佳跃.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21(11)
  • [2]局部腐蚀后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D]. 钱文磊.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考虑端部约束的方/矩形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抗火性能[D]. 杨冬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预制装配部分外包组合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马慕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6]钢管混凝土边框钢纤维混凝土中高剪力墙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J]. 尤培波,高丹盈,张丽娟,宋帅奇,王仪. 建筑结构学报, 2021(02)
  • [7]再生块体混凝土的疲劳性能研究[D]. 金和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基于改进塑性损伤模型的钢管混凝土静力性能有限元模拟[D]. 鲍智雄.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5)
  • [9]内置GFRP管的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郭佳莹. 广州大学, 2020(02)
  • [10]中空夹层钢管地聚合物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D]. 马雅杰.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钢纤维矩形钢管混凝土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