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白痢的发生与抗体升降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雏鸡白痢的发生与抗体升降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一、雏鸡白痢病的发生与其抗体消长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沈国顺,刘丽霞,何昭阳[1](1995)在《雏鸡白痢病的发生与其抗体消长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采用LPS抗原对雏鸡白痢的母源抗体及感染雏鸡的抗体消长规律进行了ELISA检测,结果表明,母源抗体绝大多数在7~10日龄消失,人工感染雏鸡在感染后16天开始出现ELISA阳性反应,19~22天抗体水平明显提高。感染后死亡的9只雏鸡几乎都发生在1~19日龄之间,即发生在ELISA检测结果为阴性的阶段。

刘梅,李建梅,沈欣悦,戴亚斌[2](2018)在《蛋种鸡鸡白痢沙门菌抗体消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引言鸡白痢(Pullorosis)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利用药物治疗只能临床治愈而不能根除。种鸡带菌不仅影响生产性能,还可因垂直传播,导致种蛋孵化率和雏鸡成活率降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将沙门菌病列为优先防治和重点防范的二类动物疫病。对种鸡群实施净化,建立无白痢或白痢净化鸡群,同时采取严格的管理、防疫等综合措施,才能达到清

胡建乐[3](2019)在《2017-2018年华东地区禽源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基于鸡白痢沙门菌LPS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沙门菌是一种人兽共患性的病原菌,既可引起人的食源性疾病,又对养禽业造成严重的威胁,其中禽源沙门菌占有重要的地位。宿主专嗜性的鸡白痢沙门菌可感染不同日龄的鸡引起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不仅能水平传播,还能垂直传播,对养禽业危害巨大。鸡白痢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是玻板凝集试验检测抗体和PCR方法检测病原。玻板凝集试验虽然简便快速,但是受主观判断影响较大;而多重PCR检测技术,虽然特异性好,但仪器和试剂的成本较高。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性高、特异性强而成本又低的鸡白痢检测方法。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的O抗原多糖链高度可变,特异性地决定了细菌的血清型,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以此建立检测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鸡白痢沙门菌的感染抗体,对鸡白痢的检疫和净化尤为重要。本研究采集了 2017-2018年华东地区疑似沙门菌感染的病料,首先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培养,通过mPCR和血清学方法进行血清型鉴定,并测定其对22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其次提取并纯化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S6702和S44的LPS,建立检测鸡白痢沙门菌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1.2017-2018年华东地区禽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2017-2018年期间,从华东地区疑似家禽沙门菌感染病例采样分离,利用mPCR和血清学方法,共鉴定出71株沙门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33株,鸡白痢沙门菌25株,肠炎沙门菌10株,纽波特沙门菌2株和德尔卑沙门菌1株。通过药敏试验对71株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测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71株细菌的多重耐药率是92.96%。由此可见,2017-2018年分离到的沙门菌多重耐药性十分严重。2.鸡白痢沙门菌的脂多糖的提取与鉴定通过改进的热酚水法提取鸡白痢沙门菌的LPS,两株鸡白痢沙门菌(S6702和S44)的LPS产率分别是4.3%和3.6%;LPS纯化后其中的核酸含量分别为0.011%和0.011%;蛋白含量分别为0.39%和0.49%;多糖含量分别为18.3%和16.5%。将提取的鸡白痢沙门菌LPS进行SDS-PAGE电泳及银染,结果显示鸡白痢沙门菌S44和S6702的LPS表型均呈现梯状结构,为光滑型LPS。因此,可用于检测方法的建立。3.鸡白痢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使用上述方法提取的LPS建立间接ELISA鸡白痢抗体检测方法。对间接ELISA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摸索,确定其抗原包被浓度为1.25μg/mL,待检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800,最适封闭液为5%山羊血清,酶标抗体的最适工作浓度为1:16000,血清反应的最佳时间为60 min,显色液反应时间为15 min。由S6702的LPS建立的间接ELISA阴阳性OD450nm临界值为0.269。用该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变形杆菌、普罗威登斯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鼠伤寒等常见病原感染鸡的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呈现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阳性血清时玻板凝集试验效价为1:64,该ELISA检测效价为1:12800,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广谱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检测不同鸡白痢沙门菌高免血清,批间和批内重复性好。对100份临床血清进行检测,该ELISA方法与玻板凝集试验的符合率是89%,与进口 ELISA检测试剂盒的符合率是93%。综上,2017-2018年华东地区沙门菌的多种耐药现象严重;基于LPS的间接ELISA鸡白痢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因此,该检测方法适用于临床鸡群鸡白痢抗体水平检测,可为鸡白痢净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翁立雪[4](2009)在《鸡主要胚胎性疫病病原人工共感染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禽胚胎性疾病是一类由多病原引起的综合性疾病,可造成禽胚发育受阻,胚胎死亡,孵化率降低等现象,导致养禽业的重大经济损失。近几年,家禽发生多种病原共感染的现象非常普遍,多种病原共感染常常引起非典型的病变。细菌性胚胎性疫病病原种类较多,且多数是条件性致病菌,由不同的细菌多重感染诱发的疾病越来越常见。过去报道的细菌性的家禽胚胎病病因主要有鸡白痢、大肠杆菌病、霉形体病、鸡败血支原体病(Mycoplasma gallisepricum, MG)、滑液囊支原体病等。刘红芹等2006年曾报道山东某大型AA父母代肉种鸡所产种蛋中鸡白痢、鸡败血支原体、滑液囊支原体、鸡大肠杆菌和禽波氏杆菌雏率为4.50%~17.60%、死胎率为6.73%~29.40%。鸡白痢、鸡败血支原体、滑液囊支原体、鸡大肠杆菌和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平均阳性率分别为13.59%、12.69%、8.10%、19.62%、37.14%。经病原分离鉴定为的多重感染。孙晴等2007年也曾报道类似的情况。由此可见鸡毒支原体、鸡沙门氏菌、鸡波氏杆菌为几种常见鸡胚胎细菌性疫病的病原,因此,本研究针对这三种常见鸡胚胎细菌性疫病的病原进行了人工共感染与检测。主要对这三种病原微生物的共感染的致病性,以及间接免疫荧光(IFA)与PCR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本研究探讨这几种病原引发疾病时造成的危害,以及发病机理,为防治和诊断禽类胚胎细菌性疫病的多重感染提供依据。本研究分为二部分:一鸡主要胚胎性疫病病原人工共感染致病性的研究本研究利用三种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鸡胚胎细菌性疫病的病原,即鸡毒支原体、鸡沙门氏菌、禽波氏杆菌进行人工共感染试验,分别对11日龄SPF鸡胚(10枚/组)和1日龄SPF雏鸡(10只/组)进行三种、两种、一种病原微生物的人工感染,雏鸡每6h观察一次,鸡胚每8h观察一次,主要对生长情况,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死亡雏鸡、鸡胚进行剖检,进行病原学与病理学观察。结果三种病原的共感染致病性最强,出现死亡的时间,鸡胚为8h、雏鸡为6h,死亡率也最高,雏鸡为60%,鸡胚为100%。双重感染中,鸡毒支原体与禽波氏杆菌共感染组和鸡沙门氏菌与禽波氏杆菌共感染组出现死亡时间(12h)和死亡率(50%)相同,鸡毒支原体与鸡沙门氏菌共感染组相比较,致病性较轻,但是鸡群生长发育缓慢。无论通过肉眼观察和还是病理组织学观察,三种病原共感染的雏鸡和鸡胚病变最严重,各组织器官都出现明显病变,两种病原共感染次之。总之,多种病原发生混合感染会引起更严重的病情以及更高的死亡率,并且常常引起非典型病变,难于作出诊断。二鸡主要胚胎性疫病病原人工共感染检测方法的研究近几年,家禽发生多种病原共感染的现象非常普遍,多种病原共感染常常引起非典型的病变,因此,发生多种病原共感染时很难通过临床症状进行诊断。为了在发生共感染后能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本研究通过对三种病原(鸡毒支原体、鸡沙门氏菌、禽波氏杆菌)的共感染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研究病原的分布状况及其病原的消长规律,建立三种病原共感染的IFA、PCR等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鸡毒支原体的感染气囊感染最严重、肾脏次之、其后是肝脏;禽波氏杆菌与鸡沙门氏菌在肝脏和法氏囊感染最严重、肾脏和肺脏次之;另外,对于禽波氏杆菌感染鸡,皮下也含有大量病原菌。雏鸡在感染24h内各病原含量呈快速增长趋势,36h后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一直持续到8周左右。在三种病原共感染的雏鸡组织中,每种病原的含量与单独感染、双重感染的含量相差不大。鸡胚在感染24h内各病原含量呈增长趋势,24h达到最高峰,24h之后缓慢下降,多种病原共感染的鸡胚病原的含量略低于相同病原单独感染的鸡胚。建立起的三种病原共感染的IFA、PCR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出现快。本研究为三种病原共感染的快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闫红霞,李肇增,李凤华,高淑兰[5](1999)在《鸡白痢菌脂多糖的免疫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酯酶染色法、ELISA法、被动保护试验等手段与方法,监测了ANAE阳性T淋巴细胞抗LPS抗体产生的情况及其保护性。试验说明在LPS免疫后7d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于14—21d后抗LPS抗体逐渐产生;抗LPS抗体有较好的保护性,LPS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LPS可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韩振兴[6](2012)在《黏杆菌素对3种诱导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黏杆菌素是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特效药,但由于其肾毒性和神经毒性被弃用。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兽医临床出现多重耐药细菌,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黏杆菌素的临床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和再评价。但是,国内缺乏系统性的黏杆菌素抗多重耐药菌药效学方面的研究,不能给兽医临床用药给予指导性的意见。本文通过人工诱导多重耐药细菌,采用黏杆菌素对多重耐药细菌进行药效学研究。人工诱导多重耐药细菌试验表明,诱导后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大于或等于诱导前的MIC,说明诱导获得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具有同时对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性,并且获得的多重耐药性是稳定的。采用0.5MIC、2MIC、4MIC、8MIC、16MIC浓度的黏杆菌素对106CFU/mL细菌浓度互相作用24h,并在0、1、2、4、8、12和24h进行菌落计数。对2h时,不同黏杆菌素浓度作用下的细菌个数进行单因素多重比较,统计结果表明,黏杆菌素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杀菌曲线呈现浓度依赖性,黏杆菌素对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杀菌曲线呈现部分浓度依赖性。黏杆菌素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MIC为2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2μg/mL;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MIC为0.25μg/mL,MBC为0.5μg/mL;对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MIC为1μg/mL,MBC为2μg/mL,表明黏杆菌素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杀菌力很强。雏鸡感染多重耐药细菌疾病模型的建立,在感染雏鸡的临床诊断,实验室鉴定的基础上,采用S pearman-karber法计算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半数感染量分别为1.31×108CFU/mL、2.53×108CFU/mL和5.38×108CFU/mL。在疾病模型建立的预试验的基础上,确定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感染量分别为2.62×108CFU/mL、1.01x109CFU/mL和1.08×109CFU/mL。黏杆菌素治疗感染多重耐药细菌疾病的雏鸡试验,黏杆菌素分为高剂量组(80mg/L)、中剂量组(40mg/L)、低剂量组(20mg/L)。对各组试验的死亡率、有效率、治愈率和增重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0mg/L作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病治疗的参考剂量,80mg/L作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病治疗的参考剂量综上所述,黏杆菌素对治疗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病治疗作用显着。本试验为黏杆菌素的临床应用提供药效学方面的理论和试验依据。

二、雏鸡白痢病的发生与其抗体消长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雏鸡白痢病的发生与其抗体消长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蛋种鸡鸡白痢沙门菌抗体消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3)2017-2018年华东地区禽源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基于鸡白痢沙门菌LPS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综述: 鸡白痢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 病原
    2 鸡白痢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3 脂多糖(LPS)研究进展
    4 LPS鉴定方法研究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017-2018年华东地区禽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鸡白痢沙门菌脂多糖的提取与制备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鸡白痢沙门菌LPS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致谢

(4)鸡主要胚胎性疫病病原人工共感染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禽胚胎性疫病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1.1 禽胚胎性疾病概述
        1.2 禽胚胎病的分类
    2 细菌性胚胎疾病的混合感染情况
        2.1 支原体的研究现状
        2.2 禽沙门氏菌的研究现状
        2.3 禽波氏杆菌病的研究现状
    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试验一 鸡主要胚胎性疫病病原人工共感染致病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原微生物
        1.1.2 试验动物
        1.1.3 培养基、试剂
        1.1.4 支原体培养基的配制
        1.1.5 病原微生物的复壮
        1.1.6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鸡毒支原体的计数
        1.2.2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
        1.2.3 三种病原的致病性试验
        1.2.4 致病性观察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1.1 雏鸡的发病情况
        2.1.2 鸡胚的发病情况
        2.2 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
        2.2.1 雏鸡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
        2.2.2 鸡胚的病理剖检变化
        2.3 病理组织学变化
    3 讨论
实验二 鸡主要胚胎性疫病病原人工共感染检测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被检材料
        1.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1.1.3 溶液配制
        1.1.4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抗禽波氏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血清的制备
        1.2.2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方法的建立
        1.2.3 PCR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混合感染后病原的分布规律
        2.1.1 病原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2.1.2 鸡胚的病原消长情况
        2.2 IFA 的检测结果
        2.2.1 IFA 最佳反应条件
        2.2.2 特异性试验
        2.2.3 重复性试验
        2.2.4 体内病原的 IFA 检测结果
        2.3 PCR 方法对三种病原的检测
        2.3.1 PCR 方法的建立
        2.3.2 PCR 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黏杆菌素对3种诱导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黏杆菌素
        1.1.1 黏杆菌素的理化性质
        1.1.2 黏杆菌素的抗菌谱及药理作用
        1.1.3 黏杆菌素的耐药性
        1.1.4 黏杆菌素的药代动力学
        1.1.5 黏杆菌素的毒理学
        1.1.6 黏杆菌素的临床应用
    1.2 大肠杆菌
        1.2.1 大肠杆菌病概述
        1.2.2 大肠杆菌病诊断与防治
        1.2.3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理
        1.2.4 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机理
    1.3 沙门氏菌
        1.3.1 沙门氏菌病概述
        1.3.2 沙门氏菌的诊断方法
        1.3.3 沙门氏菌耐药现状
        1.3.4 沙门氏菌的耐药机理
    1.4 铜绿假单胞杆菌
        1.4.1 铜绿假单胞杆菌病概述
        1.4.2 铜绿假单胞杆菌的疫苗研究
        1.4.3 铜绿假单胞杆菌的耐药机理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药品
    2.2 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菌种
    2.5 实验动物
    2.6 培养基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最低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3.1.1 菌株的活化
        3.1.2 药液的配制
        3.1.3 体外抗菌活性MIC测定
        3.1.4 体外抗菌活性MBC测定
    3.2 多重耐药细菌的诱导
    3.3 时间—杀菌曲线试验
    3.4 雏鸡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疾病模型的建立
        3.4.1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雏鸡半数感染量的测定
        3.4.2 雏鸡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疾病模型的细菌感染量
    3.5 雏鸡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疾病模型的建立
        3.5.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对雏鸡半数感染量的测定
        3.5.2 雏鸡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疾病模型的细菌感染量
    3.6 雏鸡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疾病模型的建立
        3.6.1 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对雏鸡半数感染量的测定
        3.6.2 雏鸡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疾病模型的细菌感染量
    3.7 黏杆菌素对人工感染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雏鸡的治疗试验
        3.7.1 动物分组
        3.7.2 动物给药
        3.7.3 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3.8 黏杆菌素对人工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雏鸡的治疗试验
        3.8.1 动物分组
        3.8.2 动物给药
        3.8.3 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3.9 黏杆菌素对人工感染多重耐药沙门氏菌雏鸡的治疗试验
        3.9.1 动物分组
        3.9.2 动物给药
        3.9.3 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3.10 数据处理
4 结果
    4.1 多重耐药菌株的诱导结果
        4.1.1 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诱导结果
        4.1.2 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诱导菌株的耐药稳定性测定结果
        4.1.3 铜绿假单胞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诱导结果
        4.1.4 铜绿假单胞杆菌多重耐药诱导菌株的耐药稳定性测定结果
        4.1.5 鸡白痢沙门氏菌多重耐药菌株的诱导结果
        4.1.6 鸡白痢沙门氏菌多重耐药诱导菌株的耐药稳定性测定结果
    4.2 黏杆菌素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
        4.2.1 黏杆菌素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
        4.2.2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在不同浓度的药物中2 h活菌数对数值
        4.2.3 黏杆菌素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
        4.2.4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在不同浓度的药物中2 h活菌数对数值
        4.2.5 黏杆菌素对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菌株的时间-杀菌曲线
        4.2.6 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在不同浓度的药物中2 h活菌数对数值
    4.3 黏杆菌素对多重耐药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
    4.4 雏鸡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疾病模型的建立
        4.4.1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雏鸡半数感染量的测定结果
        4.4.2 雏鸡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疾病的细菌感染量的确定
    4.5 雏鸡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疾病模型的建立
        4.5.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对雏鸡半数感染量的测定结果
        4.5.2 雏鸡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疾病的细菌感染量的确定
    4.6 雏鸡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疾病模型的建立
        4.6.1 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对雏鸡半数感染量的测定结果
        4.6.2 雏鸡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的细菌感染量的确定
    4.7 黏杆菌素对人工感染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雏鸡的治疗试验
        4.7.1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死亡率测定结果
        4.7.2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有效率测定结果
        4.7.3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治愈率测定结果
        4.7.4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增重率结果
    4.8 黏杆菌素对人工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雏鸡的治疗试验
        4.8.1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死亡率测定结果
        4.8.2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有效率测定结果
        4.8.3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治愈率测定结果
        4.8.4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增重率结果
    4.9 黏杆菌素对人工感染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雏鸡治疗试验
        4.9.1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死亡率测定结果
        4.9.2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有效率测定结果
        4.9.3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治愈率测定结果
        4.9.4 黏杆菌素治疗试验增重率结果
5 讨论
    5.1 诱导多重耐药变异菌株的研究
    5.2 诱导多重耐药变异菌株的稳定性研究
    5.3 黏杆菌素对诱导多重耐药变异菌株的杀菌曲线的研究
        5.3.1 黏杆菌素对诱导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杀菌曲线的研究
        5.3.2 黏杆菌素对诱导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杀菌曲线的研究
        5.3.3 黏杆菌素对诱导多重耐药沙门氏菌的杀菌曲线的研究
    5.4 黏杆菌素对诱导多重耐药变异菌株的MIC和MBC的研究
    5.5 雏鸡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疾病模型的建立的研究
        5.5.1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雏鸡半数感染量的研究
        5.5.2 雏鸡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疾病模型鉴定性研究
    5.6 雏鸡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疾病模型的建立的研究
        5.6.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对雏鸡半数感染量的研究
        5.6.2 雏鸡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疾病模型鉴定性研究
    5.7 雏鸡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疾病模型的建立的研究
        5.7.1 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对雏鸡半数感染量的研究
        5.7.2 雏鸡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疾病模型鉴定性研究
    5.8 黏杆菌素对人工感染多重耐药大肠杆菌雏鸡的治疗试验研究
    5.9 黏杆菌素对人工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杆菌雏鸡的治疗试验研究
    5.10 黏杆菌素对人工感染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氏菌雏鸡的治疗试验研究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雏鸡白痢病的发生与其抗体消长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雏鸡白痢病的发生与其抗体消长规律的相关性研究[J]. 沈国顺,刘丽霞,何昭阳.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5(01)
  • [2]蛋种鸡鸡白痢沙门菌抗体消长规律研究[A]. 刘梅,李建梅,沈欣悦,戴亚斌.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3]2017-2018年华东地区禽源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基于鸡白痢沙门菌LPS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胡建乐. 扬州大学, 2019(02)
  • [4]鸡主要胚胎性疫病病原人工共感染的试验研究[D]. 翁立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5]鸡白痢菌脂多糖的免疫学研究[J]. 闫红霞,李肇增,李凤华,高淑兰. 内蒙古畜牧科学, 1999(02)
  • [6]黏杆菌素对3种诱导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效学研究[D]. 韩振兴.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雏鸡白痢的发生与抗体升降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