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生花生对花生矮化病毒抗性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肖洋,晏立英,雷永,黄家权,廖伯寿[1](2011)在《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SSR标记》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抗、感矮化病毒病的花生品种ICGV86699和远杂9102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构建重组近交系群体(RIL),采用SSR技术和BSA分析方法,结合F6各个家系接种病毒后ELISA的鉴定结果,得到1个与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XY38。此标记与抗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7.5cM,具有作为抗性育种辅助选择技术的潜力。
肖洋[2](2010)在《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的遗传分析及抗性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与经济作物,我国花生总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由于花生相对于其他油料作物具有产油效率、种植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其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在影响我国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中,矮化病毒病(Peanut stunt virus,PSV)是北方主产区花生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PSV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是,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高抗PSV的花生品种,仅在花生属野生种中发掘到免疫和高抗的种质,并已将二倍体野生种的PSV抗性转移到栽培种花生中。因此,研究明确源于野生花生的PSV抗性的遗传特性和建立抗性的分子标记,是深化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遗传改良必须优先解决的课题。本研究以源自野生花生的抗PSV种间杂种后代ICGV86699与感病的栽培种花生杂交构建的重组近交系(RIL)群体为材料,通过人工接种矮化病毒、症状观察和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评价群体分离家系PSV抗性的差异,分析抗性遗传特性,并通过EST-SSR多态性标记的开发,结合应用基因组SSR标记技术,鉴定与PSV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深化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育种提供理论、技术和材料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本课题组已获得的6万多条ESTs和GenBank中已登陆ESTs的序列设计了99对EST-SSR引物,优化了这些引物PCR的扩增条件,其中91对引物在6个栽培种花生材料中均能得到清晰的扩增产物,12对引物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增加了可用于栽培种花生研究的多态性SSR引物。(2)以抗矮化病毒病的种间杂种花生种质ICGV86699与感病品种“远杂9102”杂交构建了重组近交系群体,对该群体(F6代)94个家系在网室进行PSV人工接种后,观察病害症状并进行ELISA检测,根据抗性鉴定结果分析抗性的遗传特性。RIL群体不同家系对矮化病毒病的抗性反应存在显着差异,鉴定出一批抗性水平高而且农艺性状较好的家系。通过不同遗传模型的比较分析,首次明确了花生对矮化病毒病的抗性受2对连锁并具累加效应的主效基因控制。由于抗性的遗传基础较为简单,容易通过杂交在不同品种间转移,为抗性材料在育种中的利用奠定了理论依据。(3)利用353对SSR引物对RIL群体的两个亲本进行PCR扩增,其中56对引物在两个亲本间可检测出多态性,多态性引物占可扩增引物的15.8%。利用多态性引物对RIL群体94个家系的DNA进行PCR扩增,结合各个家系接种病毒后的ELISA鉴定结果,得到1个与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XY38”,标记与抗性基因间的交换值为7.4%,换算后分子标记与抗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7.5cM,具有作为抗性育种辅助选择技术的潜力。
陈坤荣,许泽永,张宗义,陈金香,周蓉,段乃雄[3](1995)在《野生花生对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抗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定的61份野生花生材料对黄瓜花叶病副经毒CA株系(CMV—CA)抗性差异表现明显,A.glabrataPI262801和A.glabrataPI262794两份材料表现免疫,A.spPI338454表现高抗。A.glatrata、A.pusilla、A.rigvnii、A.paraguariensis和A.cardenasii等5个种的材料对CMV—CA抗性比A.villosa、A.montieola和A.appressipila的材料要强。部分材料对CMV—CA和花生矮化病毒Mi株系(PSV一Mi)两种病毒具有相同的抗性。
晏立英[4](2005)在《侵染花生的Cucumoviruses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和转基因抗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在核酸水平上了解我国侵染花生的两种Cucumoviruses病毒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本文完成了我国花生矮化病毒-轻型株系(Peanut stunt viru mild strain,PSV-Mi)、黄瓜花叶病毒-花生普通株系(Cucumber mosaic virus common strain,CMV-CA)和强毒力株系(CMV-CS)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并将PSV-Mi和CMV-CA复制酶基因片段和PStV外壳蛋白(cp)基因构建了病毒单抗和多抗植物表达载体,通过转化烟草,明确抗性效果,为以后转花生抗病毒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结果如下: PSV-Mi株系RNA1、2和3全长分别为3347个核苷酸(nt)、2966nt和2170nt,3个RNA组分大小和结构与已经报道的PSV株系一致。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PSV-Mi株系RNA1、2和3与国外报道的PSV-ER(亚组Ⅰ)和PSV-W(亚组Ⅱ)株系序列同源性都低于80%;与同属的CMV和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TAV)代表株系都低于70%。以上结果表明以PSV-Mi为代表的中国PSV株系独自构成一个PSV新亚组,即亚组Ⅲ。4个ORFs的系统进化树也表明,PSV-Mi、ER和W株系各自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枝,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 CMV-CA和CS株系RNA1和2长度相同,分别为3356nt和3045nt;RNA3长度相差7nt,分别为2217利2212nt。CMV-CA与CS的RNA1、2和3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9%和97%。两个株系3个RNA组分与CMV亚组Ⅰ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达90%左右,与CMV亚组Ⅱ株系低于80%,与PSV-ER低于70%。上述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CMV-CA与CS株系亲缘关系最近;二者与CMV株系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同属PSV株系亲缘关系较远;CMV株系中,与亚组Ⅰ株系亲缘关系较近,与CMV亚组Ⅱ株系亲缘关系较远。5个ORF核苷酸序列及编码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得到相同的结论。 RNA3的5’端非编码区(NTR)核苷酸序列结构分析表明:CMV-CA利CS与CMV亚组IB株系结构特征相似,与CMV亚组IA和Ⅱ株系结构特征明显不同。5个ORFs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MV-CA和CS亲缘关系最近,都分布于CMV-IB亚组。上述分析均证实我国花生CMV-CA和CS两个毒力不同的株系均属于CMV-IB亚组。尽管CMV和PSV在同一区域花生上发生,上述研究未发现二者之间RNA组分的重组合(reassortment),因此,CMV-CA和CS株系是我国特定的生态条件下,CMV发生遗传变异的结果。 针对PStV、PSV利CMV在同一区域花生上流行,应用3种病毒CP或复制酶基因片段构建病毒单抗和多抗植物表达载体,包含PStVcp基因的pKcp载体和3种病毒cp或复制酶基因150bp(或500bp大小片段)拼接片段的反向重复序列载体pK450和pK1500。借助于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菌株GV3101(pMP90)转化白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经过PCR检测,获得转基因植株。pKcp T0-T2代转基因烟草都获得对PStV不同程度的抗性。pK450和pK1500 T1代植株对PStV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对CMV均有一个系表现症状恢复抗性,对PSV全部感病。siRNA的Northern blot结果表明,所有转化的烟草植株都含有不同量的病毒siRNA。 3种载体都获得对PStV的抗性,说明PStVcp从150bp片段到完整cp基因都能有效诱导对PStV的抗性;pK450和pK1500载体都有一个系同时获得对PStV和CMV的抗性,表明应用RNA沉默策略可获得对这两种病毒的抗性。本项研究为针对3种花生病毒的单、多抗转基因花生的育种作了有益的尝试,目前正进一步构建新的载体,以增强对CMV和PSV抗性的表达。
任小平[5](2013)在《中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品质性状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与经济作物之一,在保障食用油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大宗油料作物中,花生的总产和总产值已跃居首位,而进一步提高花生综合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改良主栽品种的产量、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等重要性状。我国已先后培育出550余个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和利用价值的花生品种,其中不同年代育成并在生产上广泛推广种植的主栽品种约200个,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发展,同时这些改良品种也是育种研究重要的亲本资源。但是,迄今对于这些具有良好农艺性状和特殊生态适应性的花生改良品种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含油量等重要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我国育成和应用的196个主要花生改良品种为材料,用SSR标记进行了分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对含油量、油酸、亚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作了关联分析,同时探讨了不同代表品种油脂合成代谢途径关键基因DGAT3序列的多样性,初步发掘出了相关SNP位点。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明确了我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花生改良品种的有效等位变异数平均为2.99个,明显低于品种资源的4.29个;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5,明显低于中国、美国核心种质相应值;随着花生育种年代的推进,含有稀有等位变异品种的比例呈递减趋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含有稀有等位变异的比例为77.8%,而到本世纪初的10年下降到43.8%,表明人工改良过程尤其是育种亲本少和定向选择导致花生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通过利用Structure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将上述我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即Pla、Plb、P2、P3a和P3b。聚类分析表明,我国北方、长江流域、南方三大生态区的花生改良品种分属不同的类群,但由于不同生态适应性亲本的交叉应用,三大区域改良品种在聚类分析中也有一定的交叉。花生改良品种聚类分析、主坐标分析结果均与按群体结构的分类相吻合。群体结果分析表明,Pla和Plb分别包含42个和35个品种,其中64个来自长江流域以南,7个来自长江流域以北的山东、河南和吉林;P2包含27个品种,主要来自长江流域;P3a和P3b分别包含44个和48个品种,其中72个来自长江流域以北的山东、河南、河北和江苏等省份,10个来自长江流域的四川省。2、通过主要花生改良品种的关联分析获得了一批与含油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等品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鉴定出18个标记与含油量相关,位于6个连锁群上(A07和A10连锁群上分别分布3个标记),它们对含油量变异的解释率在7%~20%,而且ARS205、GM1445、GNB1062、Seq2E6等标记在不同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3个对含油量增效效应较大的标记GA24-1、AC1C11和lSeq1E6分别存在于中花15和豫花9326(效应值2.22)、皖花7号和鄂花2号(效应值4.97)、豫花9326和中花15(效应值1.66)中。鉴定出7个标记与油酸含量相关、11个标记与亚油酸含量相关,其中6个油酸含量关联标记与亚油酸相同,与油酸含量相关联的标记:3eq1B9、TC4F10在2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标记Seq4E10在2个环境中检测到与亚油酸相关联。增效效应较大的标记GM2246、HAS0969、Seq1B9的对应效应值分别为16.70、6.33和15.37,其载体均是高油酸品种开农H03-3。关联标记TC4F10、Seq4E10的效应值分别为12.69和7.23,其对应载体分别为睢宁二窝和鄂花2号。这些关联标记对于花生高含油量、高油酸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后代处理具有辅助选择价值。3、通过分析主要花生改良品种代表性材料的DGAT基因序列差异,发现花生中存在3种AhDGAT3的类型,分别为AhDGAT3-1、AhDGAT3-2和AhDGAT3-3。AhDGAT3-1与基因序列gi/58324011的编码区完全一致,编码区全长为1020bp,编码339个氨基酸;而AhDGAT3-2与基因序列gi/62084564的编码区完全一致,编码区全长为1038bp,编码345个氨基酸;AhDGAT3-3的编码区为1026bp,编码341个氨基酸。AhDGAT3-1比AhDGAT3-2和AhDGAT3-3在501-512位置的编码区缺少12个碱基,在588~594位置的编码区缺少6个碱基;AhDGAT3-3比AhDGAT3-1和AhDGAT3-2在193-198位置的编码区多6个碱基。发掘出86个SNP位点,其中8位点可能与高含油量相关,对含油量性状的解释率变幅为18%~45%。分析关联标记的SNP位点变异,在85位A-G、109位A-C、915位A-G替换时,对含油量具有增效作用,效应值分别是1.5、1.0和1.5,其对应载体都为鄂花2号。
陈本银,姜慧芳,任小平,廖伯寿,黄家权[6](2008)在《野生花生抗青枯病种质的发掘及分子鉴定》文中提出以花生属5个区组的79份野生花生种质为材料,系统鉴定了野生花生对青枯病的抗性反应,从中发掘高抗青枯病的种质15份,含匍匐区组种质3份、直立区组1份、异形花区组1份、花生区组8份、未命名种质2份,抗病材料频率达到19%,高于栽培种花生资源的抗性频率。通过SSR分析表明,在所获得的抗青枯病野生花生材料中,四倍体野生种A.monticola与栽培种花生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花生区组的二倍体野生种A.duranensis和A.chacoense。根据DNA扩增结果,绘制了抗青枯病种质的指纹图谱,明确了其SSR分子特性。
刘志国,厉广辉,付春,鲁成凯,姜言生[7](2016)在《我国花生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我国花生叶斑病、青枯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病、茎腐病等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展望了我国花生病害防治的发展趋势,认为今后应加强花生抗病育种与栽培、病害专家系统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
陈坤荣,张宗义,许泽永,陈金香,周蓉,段乃雄[8](1992)在《野生花生对花生矮化病毒抗性鉴定》文中研究说明 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是我国花生上的一种重要病毒,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PSV的花生品种。野生花生具有许多优良抗性性状,国外已报道野生花生中有抗花生斑驳病毒(PMV)、花生丛簇病毒(GRV)、番茄斑萎病毒(TSWV)和花生条纹病毒(PStV)的材料,国内许泽永等1981年筛选获得免疫、高抗花生条纹病毒的野生花生
王辉[9](2015)在《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番茄斑萎病毒和叶斑病抗性QTL的定位》文中研究指明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花生早斑病(Cercospora raachidicola)、花生晚斑病(Cercosporidium personatum)和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均是花生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利用寄主植物本身的抗性、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在可持续农业条件下控制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而同时,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花生生产的需求增大,传统的花生育种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对于新品种的需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采用现代基因组工具与传统遗传育种相结合,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获得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通过分子辅助育种来促进花生对主要病害的抗性研究的基础。为了寻找与抗病性连锁的标记,本研究以杂交组合“Tifrunner×GT-C20”的F2群体和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构建了花生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结合多年份多环境对花生叶斑病和TSWV抗病性的调查结果进行QTL分析,以期能获得与抗性连锁的QTL,用于抗病育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来自中国、印度和美国三个国家的79份花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果显示,79份花生种质之间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使用111对SSR引物共扩增出472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标记4.25个。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480和0.429。通过比较三个国家之间遗传多样性发现,中国的花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最高。比较3个国家5个育种群体的花生种质的结果显示,来自中国河南农科院的花生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利用DARwin6绘制的聚类图结果显示,79份花生种质被分成2个大组G1和G2, G2接着被分成5个小组。大多数的花生的分组是根据它们的地理来源,而且跟花生的类型也有一定的关系,所有被聚在G1的花生均为Spanish类型。PCA分析以及Structure分析的结果跟系统树分析的结果都是类似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为花生杂交中亲本的选育提供参考,从而可以拓宽栽培种花生育种的遗传背景。2、通过单粒传法获得了包含94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最后形成包含248个家系的叶斑病和TSWV抗性重组自交系群体。F1真假杂种的鉴定,在育种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体构建过程中,我们利用SSR引物对24份亲本材料配置的22个杂交组合进行了F1杂种鉴定。田间鉴定F1杂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F1都能通过表型准确鉴定。利用40对SSR引物对24个亲本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显示,不同组合亲本间多态性差异较大,差异最大的两亲本中多态性引物的比例为65%。运用多态性引物对92个F1单株进行了杂种真伪鉴定。结果鉴定出49个单株为真杂种,真杂种比例为53.3%。而田间表型鉴定出62个单株为真杂种,与标记鉴定差异较大。结果证实利用标记鉴定真假杂种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群体构建完成,在不同年份分别以F2群体和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为基础,运用SSR标记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首先以包含94个单株的F2代群体为材料,采用5152对SSR引物,构建了包含318个SSR标记,21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674.4cM,平均间距为5.3 cM的遗传图谱。以包含248个家系的F9群体为基础,构建了包含426个SSR标记,20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980.8cM,平均间距为4.6 cM的遗传图谱,该图谱是世界上单个图谱含SSR标记最多的图谱。将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与花生二倍体野生种的物理图谱进行比较的结果显示,F9遗传图谱与二倍体花生的物理图谱具有共线性。4、2009年到2013年在多个地点多个环境连续种植该群体,调查该群体单株对叶斑病(早斑病和晚斑病)、番茄斑萎病毒(TSWV)以及蓟马的抗性,所有的抗性数据作为该研究的表型数据。5、运用构建的F2和F5遗传图谱(Qin et al., 2012),结合多年来对病害的田间抗性调查数据,对花生叶斑病和TSWV抗性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在两个图谱中总共检测到77个抗性QTL,其中3个与蓟马抗性相关、24个与TSWV抗性相关、50个与叶斑病抗性相关。在F2图谱上共检测到54个QTL,其中2个与蓟马抗性相关、15个与TSWV抗性相关、37个与叶斑病抗性相关,其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2.14%~19.43%、4.40%~34.92%和 6.61%~27.35%;在 F5 图谱中共检测到 23 个 QTL,包括1个蓟马抗性QTL、9个TSWV抗性QTL和13个叶斑病抗性QTL,分别可解释15.86%、5.20%~14.14%和5.95%~21.45%的表型变异。79个QTL中,共检测到15个一致性QTL,这些QTL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境中可以检测到,其遗传贡献率明显高于非一致性QTL。 F5图谱中检测到的QTL的数量和遗传贡献率明显低于F2图谱中检测到的QTL。6、运用F9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到49个与TSWV、早斑病和晚斑病抗性相关的QTL,可解释6.26%~15.54%的表型变异。其中14个早斑病抗性QTL, 22个晚斑病抗性QTL, 11个TSWV抗性QTL。49个QTL中,13个为主效QTL,其中早斑病7个,晚斑病5个,TSWV 1个。同时还检测到4个一致性QTL区域。LGa05是早斑病和晚斑病共同的抗性基因富集连锁群。论文中关于蓟马和TSWV抗性相关的QTL研究在世界上均是首次,该研究筛选鉴定出的QTL位点和相应的分子标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为接下来QTL的精细定位和抗病基因的克隆以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姜慧芳,任小平,王圣玉,黄家权,雷永,廖伯寿[10](2010)在《野生花生高油基因资源的发掘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以花生属22个近缘野生物种87份种质为材料,系统鉴定和分析野生花生种子含油量。结果表明,野生花生中存在丰富的高油资源,其含油量最低值、最高值和平均值均高于栽培种花生资源的对应值。发掘出高油种质(含油量≥58%)12份,其中Arachis appressipila是目前所发现的花生资源中含量最高的种质,含油量达62.90%。不同物种以及同一物种不同资源的含油量差异很大,如A.appressipila的10-2含油量62.90%,11-7的含油量为55.92%。A.appressipila、A.macedoi和Arachissp的平均含油量较高,分别为57.54%,57.64%和57.68%。通过SSR分析表明,在所获得的高油野生花生材料中,四倍体野生种A.monticola与栽培种花生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花生区组的二倍体野生种A.villosa。根据SSR扩增结果,绘制了高油野生花生材料的指纹图谱。
二、野生花生对花生矮化病毒抗性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生花生对花生矮化病毒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SSR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花生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与纯化 |
1.2.2 花生矮化病毒病的抗性鉴定 |
1.2.3 极端抗病材料与极端感病材料的选取 |
1.2.4 SSR分析及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生亲本及RIL群体对矮化病毒病抗性鉴定 |
2.2 亲本间差异SSR引物筛选 |
2.3 极端抗病和极端感病材料间差异SSR引物筛选 |
2.4 与PSV抗性相关的SSR分子标记的获得 |
3 讨论 |
(2)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的遗传分析及抗性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的现状 |
1.1.1 国内外花生生产发展概况 |
1.1.2 我国花生产业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
1.2 花生矮化病毒病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
1.2.1 花生矮化病毒病的分布与危害 |
1.2.2 花生矮化病毒病的病原与特性 |
1.2.3 花生矮化病毒病的症状表现 |
1.2.4 花生矮化病毒病的发病条件 |
1.2.5 花生矮化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
1.3 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的遗传改良 |
1.3.1 花生抗矮化病毒病种质材料的发掘 |
1.3.2 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病毒抗性育种中的作用 |
1.4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1.4.1 分子标记技术发展 |
1.4.2 SSR 分子标记技术在基因标记中的应用 |
1.4.3 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抗性鉴定方面的应用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栽培种花生 EST-SSR 引物的开发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栽培种花生 DNA 的质量检测 |
2.2.2 EST 序列拼接 |
2.2.3 EST-SSR 分布频率及特点 |
2.2.4 EST-SSR 引物设计及多态性检测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花生对矮化病毒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
3.1.3 PSV 接种和抗性鉴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接种后花生植株的症状表现 |
3.2.2 花生亲本及 RIL 群体的 PSV 抗性的 ELISA 检测 |
3.2.3 花生矮化病毒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分子标记的建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花生材料及基因组 DNA |
4.1.2 SSR 引物 |
4.1.3 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花生亲本及 RIL 群体对矮化病毒病抗性的鉴定结果 |
4.3.2 亲本间差异 SSR 引物筛选 |
4.3.3 极端抗病和极端感病材料间差异SSR引物筛选 |
4.3.4 与 PSV 抗性相关的 SSR 分子标记的获得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侵染花生的Cucumoviruses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和转基因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花生和花生病毒病 |
1.1 花生的经济重要性 |
1.2 花生病毒病 |
1.2.1 花生病毒病的概况 |
1.2.2 我国花生病毒病的特点 |
2 侵染花生的两种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病毒 |
2.1 黄瓜花叶病毒属 |
2.2 黄瓜花叶病毒 |
2.2.1 分类地位和亚组划分 |
2.2.2 基因组的组成与结构 |
2.2.3 蛋白质的功能 |
2.2.4 变异和进化 |
2.2.5 蚜传机制 |
2.3 花生矮化病毒 |
2.3.1 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
2.3.2 病毒株系和亚组 |
2.3.3 PSV的变异 |
3 植物转基因病毒抗性 |
3.1 RNA沉默的发现 |
3.2 RNA沉默的机制 |
3.3 RNA沉默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花生矮化病毒基因组克隆和全序列分析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病毒 |
2.2 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病毒提纯 |
3.2 病毒RNA提取 |
3.3 病毒RNAs的RT-PCR扩增 |
3.3.1 病毒RNAs的5'终端片段扩增采用5'-Race方法 |
3.3.2 RT-PCR扩增病毒RNAs的cDNA |
3.4 PCR产物回收 |
3.5 连接反应 |
3.6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3.7 电击转化 |
3.8 质粒小量提取 |
3.9 酶切鉴定 |
3.10 cDNA的序列测定 |
3.11 cDNA序列的计算机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5'Race的结果 |
4.2 PSV RNAs cDNA的克隆和鉴定 |
4.3 PSV全序列结果 |
4.3.1 病毒核酸大小和结构分析 |
4.3.2 PSV-Mi与其它PSV株系基因组结构的比较 |
4.4 PSV与相关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的比较 |
4.5 系统进化树绘制 |
5 讨论和分析 |
第三章 侵染花生的两个黄瓜花叶病毒株系基因组克隆和全序列分析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病毒材料 |
2.2 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植物总RNA的提取 |
3.2 引物设计 |
3.3 cDNA合成 |
3.4 cDNA克隆和鉴定参照上一章PSV-Mi的实验方法 |
3.5 序列测定、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的绘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CMV-CA和CS基因组的RT-PCR扩增及克隆 |
4.2 CMV-CA和CS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及蛋白翻译 |
4.3 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 |
4.4 CA和CS与CMV不同亚组株系RNA3的5'NTRs结构比较 |
4.5 基因组编码的5个ORFs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5 讨论 |
第四章 单价和多价反向重复序列载体的构建和转基因抗性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质粒和菌株 |
2.2 试剂 |
2.3 植物材料 |
2.4 毒源 |
2.5 抗体 |
2.6 引物 |
3 实验方法 |
3.1 拼接PCR |
3.2 拼接片段或PCR产物克隆至pGEM-Teasy载体 |
3.3 BP重组反应 |
3.4 LR重组反应 |
3.5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电击转化 |
3.6 烟草的转化 |
3.7 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 |
3.8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
3.9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检测 |
3.10 转基因植株的siRNA的提取 |
3.11 siRNA的Northern-blot |
3.11.1 siRNA电泳 |
3.11.2 siRNA转膜 |
3.11.3 探针制备 |
3.11.4 siRNA杂交 |
4 实验结果 |
4.1 拼接PCR |
4.1.1 将3种病毒150bp片段拼接为450bp片段。 |
4.1.2 将3种病毒500bp片段拼接为1500bp片段。 |
4.2 拼接片段或者PStV cp基因克隆至pGEM-Teasy载体 |
4.2.1 450bp拼接片段克隆至pGEM-Teasy载体并鉴定 |
4.2.2 PStV cp克隆至pGEM-Teasy载体并鉴定 |
4.2.3 1500bp拼接片段克隆至pGEM-Teasy载体并鉴定 |
4.3 BP重组 |
4.3.1 pDONR450的鉴定 |
4.3.2 pDONRcp的鉴定 |
4.3.3 pDONP1500的鉴定 |
4.4 LR重组 |
4.4.1 pK450的鉴定 |
4.4.2 pKcp的鉴定 |
4.4.3 pK1500的鉴定 |
4.5 转基因烟草PCR检测 |
4.6 转基因烟草对病毒的抗性检测 |
4.6.1 转基因烟草T0代的抗性检测 |
4.6.2 转基因烟草T1代的抗性检测 |
4.6.3 转基因烟草T2代的抗性检测 |
4.7 转基因烟草的siRNA检测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品质性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
1.1.1 国内外花生生产现状 |
1.1.2 花生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1.2 我国花生品种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
1.2.1 花生品种资源研究进展 |
1.2.2 我国花生品种育种进展 |
1.3 花生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1 花生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2 花生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3 花生分子标记研究 |
1.3.4 花生遗传连锁图构建及QTL定位研究 |
1.3.5 含油量的遗传及QTL定位 |
1.3.6 油酸的遗传及种质创新 |
1.4 作物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1.4.1 关联分析的概念 |
1.4.2 影响关联分析结果的因素 |
1.4.3 关联分析的应用 |
1.4.4 关联分析在花生上应用 |
1.5 作物DGAT基因研究进展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我国花生主要改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我国花生主要改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2 “伏花生”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特征 |
2.3.3 花生品种的群体结构分析 |
2.3.4 花生品种不同亚群的分子方差分析 |
2.4 讨论 |
2.4.1 伏花生及衍生品种的遗传特性 |
2.4.2 我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
2.4.3 我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的群体结构 |
第三章 花生含油量、油酸性状的关联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植物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花生改良品种含油量的分布及稳定性 |
3.3.2 花生含油量的关联分析 |
3.3.3 花生油酸和亚油酸的关联分析 |
3.4 讨论 |
3.4.1 花生改良品种含油量的关联分析 |
3.4.2 花生主要改良品种油酸和亚油酸的关联标记 |
第四章 花生DGAT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植物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花生DGAT3基因的克隆 |
4.3.2 花生DGAT3基因的多样性分析 |
4.3.3 花生DGAT基因的SNP发掘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花生改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
5.2 花生含油量、油酸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
5.3 花生DGAT基因遗传多样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野生花生抗青枯病种质的发掘及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抗性鉴定及调查方法 |
1.3 SS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野生花生抗青枯病种质的发掘 |
2.2 抗青枯病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 |
2.3 抗青枯病种质的SSR分子特性 |
3 讨论 |
(7)我国花生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主要病害发生现状 |
1.1 花生叶斑病 |
1.2 花生青枯病 |
1.3 花生病毒病 |
1.4 花生根结线虫病 |
1.5 花生茎腐病 |
2 花生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
2.1 叶斑病防治 |
2.2 青枯病防治 |
2.3病毒病防治 |
2.4 根结线虫病防治 |
2.5 茎腐病防治 |
3 花生主要病害防治展望 |
3.1 培育抗病花生品种,重视栽培调控 |
3.2 利用生物农药进行花生病害无公害防治 |
3.3 加强研发花生病害防治专家系统 |
3.4 利用基因工程防治花生病害 |
(9)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番茄斑萎病毒和叶斑病抗性QTL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花生叶斑病的研究概况 |
1.1.1 叶斑病的症状 |
1.1.2 叶斑病致病菌的研究 |
1.1.3 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
1.1.4 花生对叶斑病的抗病机理 |
1.2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的研究概况 |
1.2.1 TSWV的分布 |
1.2.2 TSWV的寄主范围及危害症状 |
1.2.3 TSWV的生物学特性 |
1.2.4 TSWV的传播途径 |
1.2.5 TSWV的检测技术及防治 |
1.3 花生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3.1 早期分子标记的发展 |
1.3.2 SSR标记在花生上的发展 |
1.3.3 SNP标记在花生上的发展 |
1.4 花生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
1.4.1 运用早期的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 |
1.4.2 利用SSR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 |
1.4.3 利用SNP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 |
1.4.4 复合图谱的构建 |
1.5 花生重要性状的标记鉴定以及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1.5.1 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的检测 |
1.5.2 花生重要性状QTL的定位 |
1.6 利用不同花生种质进行性状定位 |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利用SSR标记分析中国、美国和印度花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花生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SSR标记分析 |
2.2.3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SSR多态性分析 |
2.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3 花生品种(系)间遗传距离的分析 |
2.3.4 基于系统树的聚类分析 |
2.3.5 群体结构分析 |
2.4 讨论 |
2.4.1 分子标记的多样性 |
2.4.2 不同区域的多样性 |
2.4.3 群体的结构分析 |
3. 利用SSR标记鉴定花生F_1真假杂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DNA提取与鉴定用引物 |
3.1.3 SSR标记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杂交F_1田间表型鉴定 |
3.2.2 亲本间的SSR标记多态性 |
3.2.3 真假杂种鉴定结果 |
3.3 讨论 |
4. 利用F_2代遗传群体构建花生分子遗传连锁图谱 |
4.1 材料与引物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所用引物 |
4.1.3 试剂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亲本和群体材料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4.2.2 DNA质量和浓度的检测 |
4.2.3 PCR反应体系及PCR反应程序 |
4.2.4 电泳程序 |
4.2.5 数据统计及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群体多态性分析 |
4.3.2 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
4.3.3 构建花生分子遗传图谱 |
4.4 讨论 |
5. 利用F_2和F_5遗传连锁图谱进行抗病性QTL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群体的构建 |
5.1.2 DNA分离、亲本多态性筛选以及图谱的构建 |
5.1.3 花生的抗病性调查 |
5.1.4 不同图谱间标记命名的统一 |
5.1.5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分析 |
5.2 结果 |
5.2.1 两个遗传连锁图谱与其他图谱的比较 |
5.2.2 对所有病害抗性的QTL分析 |
5.2.3 花生抗蓟马QTL分析 |
5.2.4 花生抗TSWV的QTL分析 |
5.2.5 花生抗叶斑病的QTL分析 |
5.2.6 不同性状间的共同QTL |
5.2.7 两个图谱间的共同的QTL分析 |
5.3 讨论 |
6. F_9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以及抗病性QTL的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所用群体 |
6.1.2 DNA提取 |
6.1.3 SSR分析 |
6.1.4 遗传图谱的构建 |
6.1.5 花生叶斑病和TSWV的抗性鉴定 |
6.1.6 QTL的检测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群体SSR多态性分析 |
6.2.2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6.2.3 F9遗传图谱与二倍体花生的物理图谱标记的比较 |
6.2.4 与早斑病抗性相关的QTL的检测与分析 |
6.2.5 与晚斑病抗性相关的QTL的检测与分析 |
6.2.6 与TSWV抗性相关的QTL的检测与分析 |
6.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野生花生高油基因资源的发掘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含油量分析 |
1.3 SS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野生花生含油量的遗传变异及高油种质的发掘 |
2.2 高油种质间的SSR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 |
3 讨论 |
四、野生花生对花生矮化病毒抗性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SSR标记[J]. 肖洋,晏立英,雷永,黄家权,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06)
- [2]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的遗传分析及抗性分子标记研究[D]. 肖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3]野生花生对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抗性鉴定[J]. 陈坤荣,许泽永,张宗义,陈金香,周蓉,段乃雄. 中国油料, 1995(01)
- [4]侵染花生的Cucumoviruses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和转基因抗性研究[D]. 晏立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10)
- [5]中国主要花生改良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品质性状关联分析[D]. 任小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6]野生花生抗青枯病种质的发掘及分子鉴定[J]. 陈本银,姜慧芳,任小平,廖伯寿,黄家权. 华北农学报, 2008(03)
- [7]我国花生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J]. 刘志国,厉广辉,付春,鲁成凯,姜言生.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4)
- [8]野生花生对花生矮化病毒抗性鉴定[J]. 陈坤荣,张宗义,许泽永,陈金香,周蓉,段乃雄. 中国油料, 1992(04)
- [9]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番茄斑萎病毒和叶斑病抗性QTL的定位[D]. 王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10]野生花生高油基因资源的发掘与鉴定[J]. 姜慧芳,任小平,王圣玉,黄家权,雷永,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