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农业种子交易洽谈大会(论文文献综述)
雷斌[1](2019)在《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差异研究》文中提出吉林省作为我国的重要粮仓,通过推动其农业经济发展带动本省经济发展一直是研究学者和政府关心的问题;吉林省农业资源丰富地域辽阔,有适宜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优良外部环境,但其相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平台相对较小,农产品企业还存在出售难、价格低等问题,农产品市场还需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定的规模化、链条化。同时随着全球网络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自2003年淘宝网创立以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平台迎来了新的开始,电商平台逐渐被百姓所熟知认可,截止2018年电商已经发展到3.0时代,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7.31亿人,农产品电商平台已达3000家。可见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的依赖度逐年增加,电商平台也为农产品企业提供新的采销平台。对于吉林省农产品企业来说,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的依赖度也是不是同的,针对不同的依赖度可以做出适合该企业的发展战略。作者采用了农产品供给理论、市场营销理论、企业行为理论、长尾理论和产品差异化理论,并通过相关系数对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的依赖程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1)首先分析了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发展现状,可知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稳中有升,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占比较少;然后分析了电商平台与传统线下渠道优劣势,电商平台优势体现在地点优势、成本优势、环节优势、管理优势、用户信息优势等方面,电商平台劣势体现在商品感知差、可信度不确定、权利难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方面。(2)农产品企业可分为:农资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综合农产品企业五大类;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可获取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发展状况和对电商平台依赖度的原始数据,再采取相关系数分析法可得出吉林省不同类别的农产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差异;从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可知,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企业对电商平台的依赖程度最高,而农资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度最低。(3)结合吉林省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农资企业:对接农村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生产资料质量、完善农业相关服务、优化经销渠道。农产品生产企业:利用政策红利、发展电商平台直销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发展标准化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拓展电商平台销售渠道、注重口碑营销。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加强冷链系统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和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综合农产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技术人才战略、建立自己电商平台。
胡中意[2](2018)在《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了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全面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不足问题普遍存在。鉴于目前对金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基于孟津县这一典型案例,分析了在县一级地区如何构建金融支持框架与实施方案,以期为其它地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以河南省孟津县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与相关理论指导下,基于孟津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归纳了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系统分析了其现状与发展目标的差距;进一步分析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持的必要性,并根据在当地采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分析金融支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设计了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持框架;最后针对上述研究,提出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金融支持的发展方案。本文的研究得出结论: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要以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化水平、打造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与实现农业产业普惠式发展为目标,其发展现状与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支持来实现相关目标;然而,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持仍存在农发行业务范围狭窄且定位模糊、商业信贷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合作性金融组织单一且发展缓慢等问题。为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需要,本文设计了基于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金融生态环境四位一体的金融支持框架,并提出以下具体的发展方案:政策性金融方面要明确自身定位、完善业务营销策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等;商业性金融方面包括推出“1+2+3”现代农业产业金融服务方案,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以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动农业保险归位等;合作性金融包括加快合作金融法制化、规范化以及构建规范的合作性金融治理结构;最后在新型金融支持方面提出要大力支持与推广互联网金融,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业等。
邹文超[3](2016)在《辽宁省跨国采购洽谈会纺织服装贸易商务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辽宁省跨国采购洽谈会是辽宁省的外贸盛会,大会旨在以促进中外贸易往来为手段,推动辽宁省经济发展。笔者于2015年5月末参加本届洽谈会,并担任商务口译译员。本文以笔者在洽谈会翻译时所遇到的难点为主要案例,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应对技巧和解决策略。本次任务中,笔者深感口译工作的艰辛,身心都得到了历练。任务结束后,笔者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对口译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希望对今后的口译学习、研究和工作都能有所裨益。本文共分四个章节。在第一章节口译任务描述中,笔者对委托方、翻译任务、委托方要求进行了介绍。在第二章节口译任务过程中,笔者按照任务准备阶段、口译进行阶段和译后评价阶段分别进行阐述。第三章节的口译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是本篇实践报告的重点部分,笔者对本次商务口译任务中的“四字习语”修饰产品、数字和颜色数目过多的谈话内容和语气强硬的交流问题进行归纳,并重点提出案例进行分析,实例与理论结合,提出解决办法,总结类似口译困难的策略和经验。第四章节任务总结中,笔者从本次商务口译的过程中,归纳出翻译中未解决的问题,给出相关思考,提出一名口译工作者应具有的各项素质,以及自己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启发与展望。
刘继明[4](2016)在《人境》文中认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第一章大约是二〇〇〇年秋,距中元节还有几天,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河口镇上行人寥落,沿街的店铺冷冷清清,看不到几个顾客;由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天空灰蒙蒙的,凹凸不平的马路上这儿一窝水,那儿一层泥,人一踩上去,溅起满身的泥浆,稍不小心还会重重地摔一跤;过往的车辆也不得不放慢速度,像甲壳虫一样,歪歪扭扭、小心翼翼地行驶着。
姚春玲[5](2015)在《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纪元已经开启,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与之相伴随的是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领域研究的重要性正逐渐被学术界所认识。已有的研究表明农业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以及区域化发展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同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及发展又代表着区域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而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其自身资产价值体现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则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竞争力提升及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农牧业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提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跃然纸上,成为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内蒙古农畜产品绿色无污染这一优势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内蒙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势头良好,虽然与其他省份尤其是国内相对较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其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中亟待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本文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铺垫,将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这一内容作为研究的主线,就如何提升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领域现有的研究状况及未来研究趋势的发展进行了评述。而后,指出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概念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另外,从不同层面选取国内外不同地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重点介绍的对象,对这些品牌的创建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概述,并从中归纳总结出对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值得借鉴的做法,且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实践基础。其次,论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从区域因素、品牌因素、产业因素与支持因素等四个方面对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进行了解析,借此将多元主体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提升问题转换为影响因素的静态构成分析;同时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究。以上述研究为前提,根据静态构成要素即区域要素、品牌要素、产业要素和支持要素及其所涵盖的具体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包含有4个一级指标和与之相关的16个二级指标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相应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然后,将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得的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对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测评。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最终得分为76.05分,竞争力水平不高处于一般等级。同时评价结果也显示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在产业要素和支持要素方面处于劣势,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对评价结果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后,揭示出区域资源基础、品牌的质量与价格、农业产业化水平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以前文的定量评价为依据并结合对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现状、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障碍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伞策略以及蒙古族民族特色的品牌形象构筑之路等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并对每一个路径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明确劣势加以改进,充分合理利用优势并加以保持和发扬,这是本文的实践意义之所在。
张静[6](2014)在《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农业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现很多的局限性,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大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需品,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创新的目标,控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民群众有了这种参与自愿、管理统一、自主分配的组织,做到最大限度的调动生产和劳动的积极性,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还促进了农业朝着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2006年10月颁布实施,从那以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了法制化发展的轨道。聊城市是位于山东省西部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大市,借着改革的东风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成了农业发展扶持的重点对象,使得这一经济组织在农村中迅速发展起来。本课题把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不同类型,制作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了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大体规模及区域特色,逐渐找出了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被总结出来。其次,在查找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找出前辈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有关成果,这样,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就明确了。再次,通过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类优秀典型,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基础上,学习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的经验,有针对性、有实质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和历史问题解决好,最后找出了下一步发展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和建议。
王键[7](2013)在《冷战时期的日台关系(1947199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战结束后,国际上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整个世界进入冷战时期。日本根据《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50年代初,日本政府秉承美国的意志,与台湾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日台成为美国围堵新中国大陆的重要伙伴,其间,在美国主导下,日台政治、经济关系跌宕起伏,但相对稳定。至1972年9月,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同时日台"断交"。至冷战结束,日台政治、经济关系也逐渐升温。整个冷战时期,日本维系日台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其国家利益。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8](2013)在《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文中提出从1990年至今已20多年,我们一直注意调研、探讨全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1990年,山东省诸城县从建立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实体,到2011年,全国各地区形成了农业产品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结成了农工商、贸工农、内外商、农科教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商业、服务业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农工商企业共同发展,开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永续
檀云坤[9](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徐光翔[10](2011)在《安徽农业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其中,农业电子商务已成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农业电子商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电子商务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电子商务已成为安徽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成为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成为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流动和资源配置,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扩大安徽农业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安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目的和意义,论述了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首先,通过农业电子商务与其他行业电子商务的比较,分析农业电子商务定义和特点以及模式等因素。其次,分析和研究了安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对安徽农业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现状研究,指出了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农业电子商务的农业物流、电子商务支付以及农业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三方面来研究安徽电子商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不足。最后,对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论文的全部内容由六个部门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流通以及支付方式,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农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对本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重点分析了农业电子商务概念及特点,研究农业电子商务的模式,指出适合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第三部分:对安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的分析,着重分析安徽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和农业合作社组织以农业产品电子商务开展情况。第四部分:从研究农业信息化分析入手,着重研究安徽农业电子商务中支付系统、物流以及农业信息化安全等方面,研究如何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中所关心的课题。第五部分:通过现状分析,就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和措施,并针对安徽农业情况,提出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的思想。第六部分:对安徽农业商务发展进行展望,指出农业电子商务在旅游行业中应用将一个新发展方向。
二、全国农业种子交易洽谈大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农业种子交易洽谈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 |
2.1.2 特色农产品 |
2.1.3 电商平台 |
2.1.4 农业合作社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产品供给理论 |
2.2.2 市场营销理论 |
2.2.3 企业行为理论 |
2.2.4 长尾理论 |
2.2.5 产品差异化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及电商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
3.1 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发展现状 |
3.1.1 吉林省农业简述 |
3.1.2 吉林省农产品企业现状分析 |
3.2 农产品电商平台现状分析 |
3.2.1 农产品电商体系 |
3.2.2 农产品电商基本数据 |
3.3 电商平台与传统线下渠道优劣势分析 |
3.3.1 电商平台的优势 |
3.3.2 电商平台的劣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研究 |
4.1 农产品企业类别划分 |
4.2 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差异数理模型选择 |
4.3 吉林省不同类别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分析 |
4.3.1 吉林省农资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分析 |
4.3.2 吉林省农产品生产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分析 |
4.3.3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分析 |
4.3.4 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分析 |
4.3.5 吉林省综合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类别的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
5.1 吉林省农资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
5.2 吉林省农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
5.3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
5.4 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
5.5 吉林省综合农产品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 |
1.2.2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1.2.3 关于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研究 |
1.2.4 关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
2.1.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概念 |
2.1.2 产业集群理论 |
2.1.3 农业产业链理论 |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3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2.3.1 “金融抑制”理论 |
2.3.2 “金融深化”理论 |
2.3.3 普惠金融理论 |
2.4 金融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
2.4.1 金融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的价值创造 |
2.4.2 金融有利于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
2.4.3 金融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 |
第3章 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目标 |
3.1 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思路与规划 |
3.1.1 孟津县农业发展概况 |
3.1.2 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思路 |
3.1.3 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规划 |
3.2 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 |
3.2.1 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化水平 |
3.2.2 打造现代农业龙头企业 |
3.2.3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
3.2.4 实现农业产业普惠式发展 |
3.3 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及其与目标差距 |
3.3.1 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 |
3.3.2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
3.3.3 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 |
3.3.4 农业产业普惠式发展还有待改善 |
第4章 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持分析 |
4.1 加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要性 |
4.1.1 弥补农业弱质性的必然要求 |
4.1.2 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必然要求 |
4.1.3 农业生产安全化的必然要求 |
4.1.4 农业生产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
4.2 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金融支持现状 |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 |
4.2.2 商业性金融支持 |
4.2.3 合作性金融支持 |
4.3 孟津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4.3.1 政策性金融支持存在问题分析 |
4.3.2 商业性金融支持存在问题分析 |
4.3.3 合作性金融支持存在问题分析 |
4.3.4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4.4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金融支持的框架设计 |
4.4.1 孟津县金融支持框架设计的指导原则 |
4.4.2 孟津县金融支持框架设计内容 |
第5章 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金融支持的发展方案 |
5.1 政策性金融支农发展方案 |
5.1.1 明确自身定位 |
5.1.2 完善业务营销策略机制 |
5.1.3 加强内部管理 |
5.2 商业性金融支农发展方案 |
5.2.1 推出现代农业产业金融服务方案 |
5.2.2 丰富商业银行支持体系 |
5.2.3 完善政银企合作平台 |
5.2.4 创新商业性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
5.2.5 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
5.2.6 推动农业保险归位 |
5.3 合作性金融支农发展方案 |
5.3.1 加快合作金融法制化规范化 |
5.3.2 完善治理结构 |
5.3.3 发展多样性合作金融模式 |
5.4 改善孟津县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方案 |
5.4.1 建立金融服务体系 |
5.4.2 建立信用评级体系 |
5.4.3 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
5.4.4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
5.5 新型金融支农发展方案 |
5.5.1 支持和推广互联网金融 |
5.5.2 发展融资租赁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3)辽宁省跨国采购洽谈会纺织服装贸易商务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口译任务描述 |
一、委托方简介 |
二、翻译任务简介 |
(一)辽宁省跨国采购洽谈会背景描述 |
(二)纺织服装类商务口译任务内容 |
(三)纺织服装类商务口译任务的目的与意义 |
三、委托方要求 |
第二章 口译任务过程 |
一、任务准备阶段 |
(一)纺织服装的基本常识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准备 |
(三)专业术语的准备 |
(四)对参加洽谈会的外商企业的了解 |
(五)口译译员的心理准备 |
二、口译进行阶段 |
三、译后评价阶段 |
(一)参会的外商和本国商人给予的质量评价 |
(二)尚语翻译公司评价 |
(三)译员个人总结 |
第三章 纺织服装贸易商务口译中遇到的翻译难点和解决策略 |
一、习语修饰问题 |
(一)“四字习语”修饰产品 |
(二)“四字习语”的翻译策略 |
二、数字和颜色数目过多的谈话内容问题 |
(一)数字和颜色信息过多问题 |
(二)数字和颜色信息过多的翻译策略 |
三、语气强硬的交流问题 |
(一)语气强硬话语的处理 |
(二)语气强硬话语的翻译策略 |
第四章 辽宁省跨国采购洽谈会商务口译任务总结 |
一、翻译实践中的收获 |
二、翻译实践中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
三、对今后学习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人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第三十一章 |
(5)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品牌竞争力 |
2.1.2 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
2.1.3 农产品区域品牌 |
2.1.4 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2.2.4 地理环境决定论 |
2.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成果 |
3.1.1 农产品区域品牌数量逐年增加 |
3.1.2 部分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渐趋提高 |
3.1.3 农产品区域品牌“学习效应”显现 |
3.1.4 农产品区域品牌经济效益日益突显 |
3.1.5 农产品区域品牌交流平台多样化 |
3.1.6 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意识有所提高 |
3.2 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十分有限 |
3.2.2 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价值不稳定 |
3.2.3 农事节庆活动对农产品区域品牌传播的贡献度不高 |
3.3 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障碍与成因分析 |
3.3.1 提升障碍 |
3.3.2 成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 |
4.1 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解析 |
4.1.1 区域因素解析 |
4.1.2 品牌因素解析 |
4.1.3 产业因素解析 |
4.1.4 支持因素解析 |
4.2 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
4.2.1 竞合机制 |
4.2.2 监管机制 |
4.2.3 学习和创新机制 |
4.2.4 利益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5 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测度 |
5.1 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评价指标选择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构建 |
5.2 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2.1 因素集的确定 |
5.2.2 评价指标权重集的确定 |
5.2.3 评价集的建立 |
5.2.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3 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综合测度 |
5.3.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5.3.2 竞争力的综合测度 |
5.4 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综合评价 |
5.4.1 影响要素权重分析 |
5.4.2 影响要素得分分析 |
5.4.3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国内外经验借鉴 |
6.1 国外实践经验 |
6.1.1 日本神户牛肉品牌的塑造 |
6.1.2 美国新奇士橙品牌的发展 |
6.1.3 法国葡萄酒品牌的建设 |
6.2 国内实践经验 |
6.2.1 浙江大佛龙井品牌的发展 |
6.2.2 黑龙江寒地黑土品牌的创建与发展 |
6.2.3 江苏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的成功发展 |
6.3 主要启示与借鉴 |
6.3.1 科学合理利用地域独特的自然资源 |
6.3.2 注重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传播 |
6.3.3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助推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 |
6.3.4 注重行业协会运行新模式的探索 |
6.4 本章小结 |
7 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 |
7.1 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 |
7.1.1 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关系剖析 |
7.1.2 农业产业集群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分析 |
7.2 农产品区域品牌伞策略路径 |
7.2.1 农产品区域品牌伞策略的界定 |
7.2.2 农产品区域品牌在区域品牌伞策略中的定位与作用 |
7.2.3 农产品区域品牌伞策略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分析 |
7.3 蒙古族民族特色的品牌形象构筑之路 |
7.3.1 品牌形象的界定 |
7.3.2 品牌形象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 |
8.1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 |
8.1.1 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
8.1.2 增强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8.1.3 培植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
8.1.4 引导企业助推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 |
8.1.5 建立健全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
8.2 实施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伞策略路径的措施 |
8.2.1 选准伞品牌和区域品牌伞策略的实施主体 |
8.2.2 采用适宜的区域品牌伞策略路径 |
8.2.3 制定解决企业品牌与伞品牌冲突的有效机制 |
8.2.4 加大农产品区域品牌伞品牌的宣传力度 |
8.2.5 强化作为伞品牌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维护与管理 |
8.2.6 培育良好的品牌生态环境 |
8.3 蒙古族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构筑策略 |
8.3.1 明确品牌形象塑造主体 |
8.3.2 将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品牌形象 |
8.3.3 进行品牌形象设计时凸显民族文化元素 |
8.3.4 强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品牌形象宣传 |
8.3.5 积极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品牌形象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内容结构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念界定及相关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合作 |
2.1.2 合作社 |
2.1.3 农民专业合作社 |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理论 |
2.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传统理论 |
2.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的新发展 |
2.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理论 |
2.2.3.1 产业组织理论 |
2.2.3.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3 公共物品理论 |
3 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
3.2 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
3.2.1 发展速度迅猛 |
3.2.2 区域特色明显 |
3.2.3 合作形式多样化 |
3.2.4 管理日益趋于规范 |
3.3 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类型 |
3.3.1 农民自发兴办型 |
3.3.2 政府部门引导型 |
3.3.3 龙头企业带动型 |
4 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运作存在的问题 |
4.1.1 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 |
4.1.2 合作社自身发展不健全 |
4.1.3 社员思想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
4.1.4 资金短缺,做大做强很受影响 |
4.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
4.2.1 国家的法律宣传力度不够 |
4.2.2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
4.2.3 财政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 |
5 促进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扩大宣传、转变观念、提高农民素质 |
5.2 加强内部管理,走向规范化运行 |
5.3 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使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 |
5.4 培养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
5.5 加大政府扶持和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表 |
致谢 |
(7)冷战时期的日台关系(19471991)(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后初期至70年代日台关系沿革 |
(一) 美国对日台政策及《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签订 |
(二) “日台和约”的产生过程 |
(三) “日台和约”签订后的日台关系 |
(四) 官方层次的日台经济关系 |
(五) “断交”前夕的日台关系 |
二1972年“断交”后日台关系之沿革 |
(一) 由低调趋于密切的日台关系 |
(二) 民间层次的日台经济关系 |
(三) 冷战时期日本政府对台政策的“暧昧性” |
(8)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 |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因。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 |
1.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 |
2. 坚持以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3. 坚持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4. 坚持以农业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 |
5. 坚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
6. 坚持发展农民流通队伍, 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
1. 要科学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的内容。 |
2. 要建立健全农业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
3. 要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
4. 要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宣传教育。 |
5. 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投资力度。 |
6. 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方略。 |
1. 因地制宜确定需求范围。 |
2. 科学合理开辟途径创新。 |
3. 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完善。 |
4. 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协调。 |
5. 组织发动农民自觉遵守。 |
6. 建立健全完备保障体系。 |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性质 |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范围。 |
1. 农林种植业产业、牧渔养殖业产业。 |
2.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加工产业。 |
3.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经营前、中、后全过程服务产业。 |
4.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销售产业。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品范围。 |
1. 农林种植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
2. 牧渔养殖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范围。 |
1.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态化途径。 |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技化、合作化、市场化、国际化。 |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 |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
(一) 科学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 |
1. 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生产, 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实基础。 |
2. 培育和发展农业支柱产业, 形成区域传统和特色产业经济优势。 |
3.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促进地方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济实力。 |
4.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
(二) 科学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全方位培育和发展农业优势、特色、短缺产业。 |
(三) 科学组织农业产品基地建设, 逐步形成农业产品基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布局。 |
1. 组织加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
2. 组织推进农业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
3.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布局。 |
(四)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建设, 不断培育农业产品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
1. 科学掌握农业产品市场导向。 |
2. 科学培育农业产品市场主体, 这是指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元化联合组织形式, 不断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科学培育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享受与其他工商业者同样的经营自主权, 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 |
3.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空间。 |
4. 科学构筑农业产品市场载体。 |
(五) 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1.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环节。 |
2. 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 |
3.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起点发展。 |
4.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和创办企业集团公司。 |
(六) 科学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多元化渠道,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
1. 科学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断增强的多元化渠道。 |
2.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
(七) 科学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
1.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全方位服务功能。 |
2.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
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 |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
(一) 坚定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 |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列、一体化的全面发展观念。 |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专业化规模发展观念。 |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社会化的综合发展观念。 |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现代化的永续发展观念。 |
(二) 严格遵循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 |
1. 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准则。 |
2. 严格遵循自愿互利的准则。 |
3. 严格遵循协调指导的准则。 |
4. 严格遵循“龙头”带动的准则。 |
5. 严格遵循全产业链的准则。 |
6. 严格遵循企业兼并重组的准则。 |
(三) 要引导带动广大农民建设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
1. 组织建成确保农业产品有效供应的生产基地。 |
2. 组织建成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生产基地。 |
(四) 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优势。 |
1. 科学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
2. 科学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互补问题。 |
(五) 要鼓励农民及其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经营体系。 |
1. 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区域化产业。 |
2. 科学合理地建立农业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产业。 |
3. 实事求是地扶持农业集约、专业化支柱产业。 |
4. 坚持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化基础产业。 |
5. 坚定不移地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产业。 |
6. 遵纪守法地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社会化产业。 |
7. 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推广应用产业。 |
8. 全面系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 |
9. 全方位地建立农工商、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集团产业。 |
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 |
(一) 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
1. 正确认识、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内涵。 |
2. 正确划分、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和内容。 |
3. 正确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
(二)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职能。 |
1. 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和经营体制。 |
2.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 |
3.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的职能、责任。 |
(三) 组织推动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工程建设。 |
1.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
2.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 |
(四) 组织推动各地区创造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条件。 |
1. 组织推动各地区划分、界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类型。 |
2. 组织推动各地区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体制。 |
(五) 组织推动各地区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
1. 要组织采取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元形式。 |
2. 要组织落实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种政策措施。 |
3. 要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骨干带动功能。 |
(六) 组织推动各地区开拓农业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途径。 |
1. 组织把握农业产品市场的导向。 |
2. 组织增强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
(七) 组织促进各地区增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进步的动力。 |
(八) 组织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分配组织体制。 |
1. 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组织及其他形式的联合体。 |
2. 组织推动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建立产销合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 |
(九) 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控约束机制的纽带。 |
1.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宏观调控机制。 |
2.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约束机制。 |
3. 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转移机制。 |
4.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
5. 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机制。 |
6. 建立健全国家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资金投入机制。 |
7.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管理机制。 |
8.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 |
(十) 组织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渠道。 |
1.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法制化。 |
2.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环保化。 |
3.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资源化。 |
4.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社区化。 |
(十一) 组织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 |
1.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必要性。 |
2.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现状及制约因素。 |
3.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范围。 |
4.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内容。 |
5.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职责。 |
6.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原则。 |
7.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要求。 |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措施。 |
(十二) 组织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
1.现代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2.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体系。 |
3.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4.现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
5.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
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 |
(一) 推进了农业各种产业化经营发展。 |
(二) 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
(三) 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能力。 |
(四)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 |
(五) 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科学组合。 |
(六) 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
(七) 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
(八) 建成了农业产品市场体系。 |
(九) 加快了传统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进程。 |
(十) 加强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和谐经济社会建设。 |
(9)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内容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
2.4 研究启示 |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基本构想 |
3.1.1 基本概念 |
3.1.2 基本内涵 |
3.2 理论基础 |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
3.3 分析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
4.1 农业合作基础 |
4.1.1 农业发展阶段 |
4.1.2 农业产业结构 |
4.1.3 农产品市场 |
4.1.4 农业生产要素 |
4.1.5 农业经营管理 |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
4.2 农业合作现状 |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
4.2.2 农产品贸易 |
4.2.3 农业直接投资 |
4.3 存在主要问题 |
4.3.1 农产品贸易 |
4.3.2 农业直接投资 |
4.4 本章小结 |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
5.1.1 基本运作情况 |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
5.2.1 基本运作情况 |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
5.3.1 基本运作情况 |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
6.1.1 研究方法选择 |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6.3.1 研究方法选择 |
6.3.2 研究对象概述 |
6.3.3 引力模型构建 |
6.3.4 研究数据来源 |
6.3.5 回归分析结果 |
6.3.6 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
7.2.1 土地要素流动 |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
7.2.3 资本要素流动 |
7.2.4 技术要素流动 |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
7.3 本章小结 |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8.1.1 发展机遇 |
8.1.2 发展趋势 |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
8.2.1 基本原则 |
8.2.2 总体导向 |
8.2.3 模式选择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10)安徽农业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国内外对农业电子商务研究及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6 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
2 农业电子商务概述 |
2.1 农业电子商务的定义 |
2.2 农业电子商务的特点 |
2.3 农业电子商务模式 |
2.4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意义 |
3 安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
3.1 安徽农业信息化现状 |
3.2 安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 |
3.3 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开展情况 |
3.4 案例分析 |
3.4.1 沙集模式 |
3.4.2 清河淘宝村模式 |
3.4.3 安徽合肥市农业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
4 安徽农业电子商务中物流、支付及安全研究 |
4.1 安徽农业物流研究 |
4.2 支付系统交易平台 |
4.3 农业电子商务安全研究 |
5 安徽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1 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
5.2 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
5.3 发展安徽农业第三方电子商务 |
6 总结与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全国农业种子交易洽谈大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对电商平台依赖程度差异研究[D]. 雷斌. 吉林大学, 2019(10)
- [2]孟津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持研究[D]. 胡中意. 湖南大学, 2018(01)
- [3]辽宁省跨国采购洽谈会纺织服装贸易商务口译实践报告[D]. 邹文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4]人境[J]. 刘继明. 芳草, 2016(02)
- [5]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D]. 姚春玲. 东北林业大学, 2015(12)
- [6]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D]. 张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7]冷战时期的日台关系(19471991)[J]. 王键. 台湾历史研究, 2013(00)
- [8]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 经济研究参考, 2013(03)
- [9]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D]. 檀云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10]安徽农业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 徐光翔.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