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渥太华的华人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赵庆庆[1](2016)在《生活和历史远比小说精彩——专访加拿大华人作家、渥太华华人史学者笑言》文中研究表明笑言,加拿大华人作家和史学家。牛津大学理工科毕业,却在文史路上执着求索。撰长制,汇短篇,编文集,创协会,坚守纯文学网站长达十数年,聚全球华人文学粉丝和名家数千人。一部百万字《渥太华华人史话》承前启后,厚重而优美。笑言貌若莫言,视加国首都渥太华为其东北高密乡,为加拿大善描该城气质的华人作家之一。南京大学赵庆庆副教授曾留学加国,屡次访加,于加拿大华人文学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二人就笑言独特而稳健的文史经历展开深度对话,现予刊出,以飧广大读者。
吴婷[2](2016)在《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冷战结束后中国与加拿大的互动为主要线索,考察20余年来中加合作与摩擦的原因。文章认为90年代以后,中加合作在速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政治关系一再升级,经贸金融合作的深化,教育文化关系不断拓展。这主要归因于国际-国内结构的互动,其中,国家内部行为体的经济利益偏好是促进双边合作的关键要素。行为体的经济利益诉求以及国家的经济增长需求推动两国政府将经济利益至上作为双方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经济成为政治关系发展的助推器,两国关系呈现经济化的特点。但是,中加关系在深度上的发展并不尽人意,双方的合作程度有限,众多协定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双边贸易投资规模较小,相互依赖程度较低,且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摩擦不断,固有矛盾加剧(贸易摩擦、人权争端),新的摩擦不断涌现(信息安全、能源投资、文化教育政治化)。国家结构和社会认知的差异是导致两国关系不温不火的主要因素。前者是由国家异质而带来的客观结果,后者则是实力变化而引发的主观反应,加拿大国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负面化是近期中加关系波动的主要因素。内部的不协调导致了加拿大对华政策长期包含多种声音,而民意出现了不利于中加关系健康发展的转变,政府为了选举利益,往往会做出迎合民意的政策。目前,国际国内促进和阻碍中加关系的因素同时存在,加上结构和认知性矛盾难以在短期内消解,双边关系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加关系将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深化利益链接,发挥优势互补、正确理解矛盾领域,强化机制建设、扩大信任半径,积累社会资本是巩固和深化中加关系的路径选择。
施吉瑞,李芳[3](2015)在《排华时期黄遵宪智取旧金山海关襄助加拿大华人旅客之史实》文中提出19世纪70年代之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陆续实施了多项排华举措。1882年,黄遵宪抵达旧金山担任总领事之后,主要处理的便是与加拿大华人相关的问题,为华人通过旧金山海关出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市提供便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旧金山海关终于认可中国领事馆颁发的护照具备合法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华人往来于美国和加拿大经商的困难。对排华时期黄遵宪如何解决加拿大华人通过旧金山海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可展现黄遵宪对加拿大和美国华人所作出的非凡贡献。
袁雪[4](2018)在《1858-1923年加拿大华人移民政策研究 ——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加拿大有悠久的移民历史,被称为“马赛克国家”。华人移民由于黄金的发现和铁路的修建而踏上这个遥远的国土。他们被要求实现加拿大政治家的交通梦想,但随着比需要的劳工还要多的华人的到来,政治家们认为有必要施加将非同化部分的人口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的限制。到了 20世纪初,加拿大开始控制移民的流动,采用排除种族起源不在欧洲的申请人的政策。政府通过更加严格的移民立法来挑选和排除移民。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加拿大开放与限制移民的时期大致与其对华移民政策的转变吻合,而且在加拿大这个由诸多移民组成的国家中,只有华人受到由政府颁布的专门移民条例的限制,带有极大的特殊性。由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华人居于多数,该省对华人移民的各项举措对在加华人的生存状况、联邦政府对华人的政策变迁、公众对华人态度的转变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政府、公众对华人移民或欢迎、或排斥的风向标。当华人渐渐超出预想的范围,威胁到了区域内的白人身份,即查尔斯·沃尔科特·布鲁克斯(Charles Wolcott Brooks)提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身份时,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人通过严格监管华人的存在来寻求立法定义自己的身份。这个过程从市和省一级开始,最终发展为对联邦政策产生影响。本文探讨了这一过程的起源、历程及最终产生的影响,对1858—1923年间加拿大对华人移民所采取的政策进行研究。
温子坚[5](2019)在《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拿大的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是加拿大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华人社团群体,一直以来是维护加拿大侨社稳定的中坚力量。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组织形态与社团的主要功能发生了变化:其组织形态主要受到战后华人移民情况变化的影响,尤为突出的是社团出现了众多的女性会员,在社团领导层也出现了不少能力卓越的女性面孔,粤籍社团内部甚至出现其他族裔的会员;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生存环境的改善,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发挥引导华人扎根加拿大的政治功能,鼓励华人参政来保障华人的政治权益;近年来,尽管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办的华文学校日益衰落,但是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在当今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依然发挥在海外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中加两国在当代有着许多相同的利益,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在当前发挥自身扎根加拿大久远与熟悉两国政治民情的优势,为促进两国关系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池敏[6](2015)在《新媒体时代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媒介生态研究》文中认为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是在加华人获知当地主流社会信息和国内动态的重要渠道,在沟通信息、维系民族情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产生与发展已逾百年,但国内学者对其的关注度并不高。本研究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对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媒介生态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媒介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揭示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发展与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本研究将立足于新媒体的时代背景,对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已采取的应对策略及操作中的困惑进行归纳、总结,并综合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本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三个板块:加拿大华文报刊的历史及现状,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外生环境分析和内生环境分析;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应对。本文的结论是,在新媒体时代,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正处于一个“危”“机”共存的生态环境中。要继续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华文免费报纸需要正视网络发展的趋势,不断地开拓创新,同时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立足于加拿大本土,继续加强与当地主流社会的联系,加强与海内外华人、华人社团、华文媒体间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探索报业转型发展之路。
符亦文[7](2015)在《论动画的跨文化传播》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以动画本体论为出发点探讨动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跨文化传播中建构文化空间与形塑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表达,更是传播。在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动画以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给观影者带来最直观、最迅捷的视觉震撼体验。但是,本文并不限于在一般意义上探讨动画的艺术本质及其相较其它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化传播优势,而是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动画作为文化载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承担的文化传播功能。探讨动画的文化传播功能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对当下普遍将其视为"小儿科",仅看见其显现的娱乐性而忽视它隐含的意识形态特质的思维定势进行反思,更在于审视和思考如何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以动画作为媒介表达与建构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本文在于积极回答时代课题。随着全球化浪潮、视听文化以及新媒体合流的加剧,国与国之间的地缘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不同国家之间力量的角逐也由之前"硬实力"的较量变成"软实力"的比拼。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能对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外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经济大国的形象已经确立,可是文化大国的形象却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传播大国,更不是文化输出大国。传播力的滞后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方人心目中固化、扭曲的"中国形象",使"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而且也让国外传播媒介"趁虚而入",强势占领国内市场,"哈美"、"哈日"、"哈韩"风此起彼伏。所以本文研究内容正视社会现实,它也许不能完全改变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异化的"中国形象",但却为"中国形象"的重塑提供了可能;它也许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西风"压倒"东风"的文化生态,但至少为中华民族何以重拾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姚争[8](2021)在《根深叶茂 源远流长:中国非遗在渥太华》文中提出中华文化悠久璀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其中的精华。中国非遗正随着无数华人华侨的步伐,走向全球。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中国非遗的许多项目,如舞龙舞狮、腰鼓、书法、武术、戏曲等,已经生根发芽,蓬勃壮大。渥太华的舞龙舞狮队,最早是由已经成立86周年的渥太华洪门民治党体育部创立的。过去,每当洪门举办重要庆典,以及当地华埠庆祝节日,
李其荣[9](2013)在《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新探》文中认为广大海外侨胞是中国的独特资源,是中国发展的"友好使者"和"重要桥梁"。他们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侨社团传递和扩散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增强了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郝志远[10](2008)在《走近拉美》文中研究指明多年来,虽然也曾有过几次出国,去过一些地方,但总体上来说,我对世界的了解与认识还是十分肤浅的。幸运的是,这次我又有机会参加一个考察团,即将踏上南美的土地,在巴西等国作一次短暂的考察。从现在起,让我再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开始这种边走、边看、边听、边想、边写的"五边"式实录写作吧。
二、渥太华的华人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渥太华的华人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和历史远比小说精彩——专访加拿大华人作家、渥太华华人史学者笑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牛津大学到加拿大首都 |
二、创办笑言天涯文学网(1998-2010) |
三、《没有影子的行走》和《香火》 |
四、别具一格的力作《渥太华华人史话》 |
(2)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中加关系的合作维度 |
第一节 演进历史的回顾(1994 年之前) |
一、关系的起步(1949 年以前) |
二、关系正常化(1949-1970 年) |
三、稳步的发展(1971-1988 年) |
四、中断与恢复(1989-1993 年) |
第二节 全面合作的时期(1994-2015 年) |
一、政治关系连续升级 |
二、经济合作进程加速 |
三、教育文化关系拓展 |
小结 |
第二章 全面合作的动能 |
第一节 体系层面:国际格局的转型 |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
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迁 |
三、体系转型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
第二节 国家层面:经济利益的偏好 |
一、加拿大的经济利益偏好 |
二、中国的经济利益诉求 |
第三节 社会层面:跨国关系的深化 |
一、人员往来的推动 |
二、华侨华人的参与 |
小结 |
第三章 中加关系的摩擦维度 |
第一节 政治安全领域的摩擦 |
一、人权争论 |
二、信息安全摩擦 |
第二节 经济领域的矛盾 |
一、贸易摩擦 |
二、能源合作矛盾 |
第三节 文化教育领域的矛盾 |
一、孔子学院在加拿大的发展 |
二、加拿大对孔子学院的态度 |
三、多伦多孔子学院关闭事件 |
小结 |
第四章 摩擦的动能 |
第一节 国家结构的非对称性 |
一、地缘结构 |
二、经济结构 |
三、政治结构 |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差异性 |
一、加拿大在中国的形象 |
二、加拿大社会的对华认知 |
三、社会认知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
小结 |
第五章 未来关系走势及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促进与阻碍中加关系的新因素 |
一、有利因素 |
二、不利因素 |
第二节 中加关系的未来走势 |
一、政治关系 |
二、经济合作 |
三、文化交流 |
第三节 对中国巩固与深化中加关系的对策建议 |
一、深化利益链接,发挥优势互补 |
二、正确理解矛盾领域,强化机制建设 |
三、扩大信任半径,积累社会资本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校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3)排华时期黄遵宪智取旧金山海关襄助加拿大华人旅客之史实(论文提纲范文)
维多利亚市的楹联 |
敦孝友睦婣任恤之六行上和亲康乐安平为一书 |
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华人 |
与中国外交官郭嵩焘和陈树棠的初期接触 |
黄遵宪在旧金山 |
往来于美加之间的困难 |
护照与执照 |
胜利 |
对往来美加的持续关注 |
(4)1858-1923年加拿大华人移民政策研究 ——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自由”时期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及政策 |
第一节 华人赴加拿大的原因 |
第二节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社会对华人的印象 |
第三节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对华人移民的政策 |
第二章 “自由”政策向限制的转变 |
第一节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限制华人移民的外部因素 |
第二节 种族主义影响下公众对华人的偏见 |
第三节 劳工组织引导下的反华人观念 |
第四节 政治家误导下的反华人观念 |
第三章 限制时期加拿大对华人移民的政策 |
第一节 皇家委员会对华人移民的官方调查 |
第二节 加拿大限制华人移民政策的实施及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学术研究综述 |
1.关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研究状况: |
2.关于“加拿大华人社团”的研究状况: |
3.“海外华人社团”研究状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思路与内容框架 |
第一章 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形态的变化 |
第一节 人员构成的变化 |
一、社团人员性别结构的变化 |
二、社团人员来源变化 |
第二节 部门设置的变化 |
一、妇女部门的出现 |
二、青年部门的出现 |
第三节 组织管理的变化 |
一、会员管理方式的简化 |
二、摆脱国民党海外力量的控制 |
第四节 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形态变化的原因 |
第二章 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政治功能的变化 |
第一节 政治认同导向功能的转变 |
一、战前引导华人在政治上认同中国 |
二、战后引导华人扎根加拿大 |
第二节 积极参与加拿大政治 |
一、支持华人参加民主选举 |
二、促成全加华人联会 |
第三节 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政治功能变化的原因 |
第三章 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文化功能的变化 |
第一节 华文教育功能的变化 |
第二节 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的强化 |
一、保育华人历史文化 |
二、积极传播优秀中华文化 |
第三节 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文化功能变化的原因 |
第四章 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对外功能的变化 |
第一节 与中国关系上的功能变化 |
一、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
二、为中加经贸牵针引线 |
第二节 与加拿大关系上的功能变化 |
一、与加拿大主流社会保持沟通 |
二、为加中交流搭桥铺路 |
第三节 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对外功能变化的原因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媒体时代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媒介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缘由 |
1.2 研究对象的介绍与界定 |
1.2.1 免费报纸 |
1.2.2 媒介生态学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 |
1.3.2 关于免费报纸的研究 |
1.3.3 关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2. 加拿大华文报纸的历史与现状 |
2.1 加拿大华文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加拿大华文报纸的诞生(1858-1922) |
2.1.2 加拿大华文报纸的艰难成长(1922-1946) |
2.1.3 加拿大华文报纸日益枝繁叶茂(1947-至今) |
2.2 加拿大华文报纸的现状 |
2.2.1 华文付费报纸 |
2.2.2 百花齐放的华文免费报纸 |
3.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生态环境分析 |
3.1 外生环境分析 |
3.1.1 政治因子 |
3.1.2 经济因子 |
3.1.3 社会因子 |
3.1.4 技术因子 |
3.1.5 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外生环境的综合评析 |
3.2 内生环境分析 |
3.2.1 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生态位 |
3.2.2 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种群密度与种群关系 |
3.2.3 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群落结构 |
4. 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生态困境与优化 |
4.1 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生态困境 |
4.2 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媒介生态优化探索——以《加拿大商报》为例 |
5. 结论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7)论动画的跨文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领域的历史回顾 |
1.3 研究的价值与内容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2 动画与文化空间 |
2.1 动画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
2.1.1 借力类像展示狂欢 |
2.1.2 反拨异化回归童真 |
2.1.3 超越平凡营造梦想 |
2.2 文化、文化空间 |
2.2.1 "文化"概念界定 |
2.2.2 文化空间 |
2.2.2.1 文化空间内涵:文化即建构 |
2.2.2.2 文化空间外延:文化即传播 |
2.3 动画文化空间建构 |
2.3.1 动画文化空间构成 |
2.3.1.1 动画与原型 |
2.3.1.2 动画与意识形态 |
2.3.1.3 动画与民族性 |
2.3.2 动画文化空间呈像 |
2.3.2.1 假定与幻想延续的超现实 |
2.3.2.2 夸张与变形激发的超真实 |
2.4 结语 |
3 动画与国家形象 |
3.1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 |
3.1.1 文化共享:扩展群体边界 |
3.1.2 形象塑造:建构符号意义 |
3.2 动画与国家形象 |
3.2.1 动画:国家形象演绎之名片 |
3.2.2 动画:国家形象叙事之媒介 |
4 忘中国化: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的身份疏离 |
4.1 什么是"忘中国化" |
4.2 "忘中国化"表征 |
4.2.1 悬置的传者 |
4.2.1.1 动画企业:文化自觉的缺席 |
4.2.1.2 独立动画人:自我东方化 |
4.2.1.3 政府机构:文化担当的失衡 |
4.2.2 隔阂的内容 |
4.2.3 缺失的介质 |
4.2.4 搁浅的受众 |
4.3 结语 |
5 去中国化: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的现实语境 |
5.1 什么是"去中国化" |
5.2 "去中国化"何以设障" |
5.2.1 跨文化传播的制约性 |
5.2.1.1 "西学东渐"的历史与惯性灌输 |
5.2.1.2 "全球化"之语境与非等量传播 |
5.2.1.3 "亚文化"的界定与误读 |
5.2.2 国产动画他者接受的预设性 |
5.2.2.1 "过滤"的接受机制 |
5.2.2.2 "被塑"的期待视域 |
5.2.2.3 "臆造"的中国形象 |
6 再中国化: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的艰难探索 |
6.1 什么是"再中国化" |
6.2 如何"再中国化" |
6.2.1 "乌托邦"叙事与国家形象 |
6.2.1.1 "美国梦"与美国动画 |
6.2.1.2 "酷日本"与日本动画 |
6.2.1.3 "中国梦"与中国动画 |
6.2.2 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的内容选择 |
6.2.2.1 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平衡 |
6.2.2.2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并置 |
6.2.2.3 文化认同与文化改写结合 |
6.2.3 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的渠道研究 |
6.2.3.1 自我传播与他者传播相融 |
6.2.3.2 官方媒介与民间组织互渗 |
6.2.3.3 传统媒介与新媒体互动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个人简历 |
(9)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播表现 |
二、传播方式 |
1. 华文教育 |
2. 华文传媒 |
3. 华侨社团 |
三、传播功能 |
1. 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 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 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 |
2.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促进民族伟大复兴 |
3.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展示了侨胞良好形象,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 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 |
四、渥太华的华人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和历史远比小说精彩——专访加拿大华人作家、渥太华华人史学者笑言[J]. 赵庆庆.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6(04)
- [2]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D]. 吴婷. 暨南大学, 2016(08)
- [3]排华时期黄遵宪智取旧金山海关襄助加拿大华人旅客之史实[J]. 施吉瑞,李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4]1858-1923年加拿大华人移民政策研究 ——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例[D]. 袁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二战后加拿大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的变化研究[D]. 温子坚. 暨南大学, 2019(02)
- [6]新媒体时代加拿大华文免费报纸的媒介生态研究[D]. 池敏. 暨南大学, 2015(12)
- [7]论动画的跨文化传播[D]. 符亦文. 浙江大学, 2015(07)
- [8]根深叶茂 源远流长:中国非遗在渥太华[J]. 姚争. 非遗传承研究, 2021(01)
- [9]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新探[J]. 李其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0]走近拉美[J]. 郝志远. 黄河,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