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增生触摸手诊法(论文文献综述)
许宏宝[1](2016)在《基于全息论对第二掌骨贴压合中药治疗肝郁型失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元气虚弱、邪气聚集是导致疾病的元凶。在人类历史中,绝大多数时间,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通过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提升正气,更好地恢复精神体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失眠恰好是良好睡眠的大敌,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失眠之苦,忍受过失眠的煎熬,只是失眠的时间长短而已。因此,可以说失眠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睡眠紊乱。严重的失眠甚至会导致身体虚弱而伴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情绪低落等症状,天长日久直接影响失眠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失眠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香港,失眠问题日趋严重,卫生署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失眠人口推算高达140万人。我们身边的许多朋友或者亲属,往往平常身体状况自我感觉很好,对失眠问题不予理会,却突然查出了某种绝症,但为时已晚,回天乏力。其实很多病不是不能治,而是无意去留心,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治疗机会,最终造成大错。治疗失眠有很多方法,西方主流医学主要是服药治疗,但副作用颇多。而中医则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开方用药,或佐以针灸、耳穴按压等理疗方法,服用中药效果的效果显着,但部分人偏于中药口感差、用药的心理有逆;针刺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但很多人伴有心理恐惧感;耳穴按压治疗又有碍观瞻,患者往往每次都要到诊所治疗,非常不方便。自从张颖清教授在第二掌骨桡侧近心端处发现了一个腿穴,能治人体腿部疾病。当时他受到耳针系统可以代表人体缩影的启示,经过了几千例的实践验证,发现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位群,是由远心端至近心端顺序排列的从头到足的人体整体缩影。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体的其他长骨节肢,也存在着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而且他发现,这些穴位具有现代生物学上的普遍意义,即每一个穴位系统都是穴位全息律的特例。有鉴于此,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临床病例作研究探讨,以无创的“第二掌骨桡侧王不留行敷贴配合中药”的方法治疗肝郁型失眠者,希望找出一个有效及容易掌握的治疗方法,创出一条新思路,为大众的医疗保健推进出一份力。鉴于中医目前缺乏对手诊全息论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及调理人体健康的疗效研究。而临床上也发现一些学者研究和病例的报告,本论文希望透过对手部全息论的进一步研究能够达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疾病的效果,提早调理人体健康的疗效,尤其是失眠人群。方法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的方法。对有关全息理论从手部治疗疾病的文章进行检索,同时参阅其他全息和有关手部治疗疾病的书籍和杂志,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临床研究主要以60病例作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所有患者都是应诊于笔者香港林满杏中医诊所,又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随机分为第二掌骨桡侧王不留行敷贴配合服用中药组30人(治疗组)和纯服用中药组30人(对照组),两组服用同样中药柴胡龙骨牡蛎汤;而治疗组则给予0.5cm*0.5cm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第二掌骨桡侧的头穴、心穴和阿是穴,嘱患者每日按压5次或以上,每穴一分钟,5天更换一次,双手交替敷贴,10日为一疗程,2个疗程之后作出评价。治疗前后两组需填写一份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表,其评分项目包括失眠程度、精神萎靡状态和头痛,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分数比较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而临床疗效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则为83.3%,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敷贴按压第二掌骨桡侧配合服用中药治疗失眠优于纯以中药治疗肝郁型失眠。结论提示通过经络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效调节脏腑的阴阳失调。手部全息疗法操作简单、容易,可以说是一看就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既可治病又可保健,是治未病、慢病干预的重要手段。
吴海霞,杨宗保,龚安,陈永,杨青[2](2013)在《动穴的特性和分类》文中提出通过对动穴名词的诠释及其相关的特性和分类进行阐述,从而对动穴这一新概念进行全面的了解。临床疗效显示选用动穴治疗的临床效果往往比单纯同身寸法的取穴要显着。
王蔚[3](2010)在《耳廓压痛点与颈椎病相关性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耳廓颈椎区压痛与颈椎病及其病程、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颈椎病患者耳廓颈椎区压痛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颈椎病、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提供简单初步的诊断方法。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老年病门诊及病房就诊的颈椎病患者(共54人)及无颈椎病者(共53人)。将其分为观察组(颈椎病患者)及对照组(无颈椎病者)。通过对患者进行病情详细询问,病史采集,记录患者症状积分情况;按压两组受试者双侧耳廓对耳轮体下1/5处(颈椎区),询问其疼痛情况并记录疼痛时的VAS评分;对患者进行颈部CT平扫检查,从而分析耳廓压痛点与颈椎病间的相关性。结果:1、颈椎病患者(观察组)与无颈椎病者(对照组)相比,颈椎区压痛阳性反应率高。结果显示有显着差异。2、患者年龄与颈椎区压痛比较,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认为年龄因素对颈椎区压痛无影响。3、患者病程与颈椎区压痛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存在相关性,病程越长,阳性率越高;患者VAS评分与病程相关性研究结果也显示:两者存在正相关。4、患者症状积分与颈椎区压痛存在相关性。VAS评分与症状积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症状越重,VAS评分值越高。两者存在正相关。5、患者CT影像与颈椎区压痛存在相关性。VAS评分与CT影像评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VAS评分值越高,CT影像学显示病情越重,评分值越高。说明两者存在正相关。结论:1、大部分颈椎病患者可在其耳廓出现相应压痛点,说明两者存在相关性。2、颈椎区压痛可以反应颈椎病病情,对临床初步判断颈椎病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3、颈椎区压痛程度可以反应颈椎病的病程及其严重程度。对临床有辅助诊断意义。
沈熙[4](1997)在《手部气色形态诊断法的探讨(二)》文中研究表明 例19 刘××,女,32岁,讲师,1994年10月7日手诊。右手掌食指下方有一0.5cm×0.6cm大小的深红色浓密的斑块,小手指下方
臧秀兰[5](1997)在《颈椎增生触摸手诊法》文中指出
二、颈椎增生触摸手诊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增生触摸手诊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息论对第二掌骨贴压合中药治疗肝郁型失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生物全息理论的研究进展 |
一、“生物全息论”概念的提出 |
二、生物全息论的源流 |
三、生物全息论的机理 |
四、生物全息论的应用原则 |
五、第二掌骨诊疗意义 |
六、中医治疗中的全息整体观 |
第二章 手诊研究的内容 |
一、手诊概念 |
二、中西方对手诊医学的认识 |
三、手诊在治未病中的意义 |
四、手诊的机理 |
五、手诊的主要内容 |
六、观手纹手指看疾病 |
七、手诊的意义 |
第三章 失眠的研究进展 |
一、失眠的定义 |
二、香港人的失眠问题 |
三、失眠的病因病机 |
四、失眠的手诊要点 |
五、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
第四章 全息理论指导下的手部按摩研究 |
一、手部全息按摩疗法概论 |
二、手部按摩作用机制 |
三、手部按摩常用手法 |
四、手部按摩失眠方法 |
五、第二掌骨桡侧全息按摩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课题研究方案 |
一、研究方案 |
二、创新性 |
第二章 第二掌骨穴位贴压配合中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 |
一、临床研究基本资料 |
二、临床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展望 |
第一章 全息疗法在慢病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
一、第二掌骨穴位敷贴对改善失眠的积极意义 |
二、全息疗法对慢病干预的重要性 |
第二章 全息诊疗在治未病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
一、全息诊疗与中医天人相应理念的契合 |
二、全息诊疗符合治未病理念并拓展其手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2)动穴的特性和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穴的特性 |
1.1 针对性 |
1.2 应变性 |
1.3 原生态 |
1.4 变异性 |
1.5 灵活性 |
2 动穴的分类 |
2.1 压敏点 |
2.2 热敏点 |
2.3 低电阻点 |
2.4 皮肤反应点 |
(3)耳廓压痛点与颈椎病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全息生物学 |
1.1 全息生物学概况 |
1.2 全息生物学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
1.3 全息生物学在医学上的发展 |
2、中医学与全息生物学 |
2.1 "全息"与中医学整体观 |
2.2 "全息"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
3、耳的全息诊疗 |
3.1 形成与起源 |
3.2 发展 |
3.3 立题依据—耳是人体局部的缩影 |
临床观察 |
1、研究目的 |
2、受试者选择 |
2.1 来源 |
2.2 采集时间 |
2.3 诊断标准 |
2.3.1 颈椎病诊断标准 |
2.3.2 颈椎病分型诊断标准 |
2.3.3 中医临床诊疗标准 |
2.3.4 中医病症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 |
3.2 耳廓压痛点部位 |
3.3 疼痛评分 |
3.4 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
3.5 CT影像学资料 |
4、研究方法 |
5、统计学处理 |
5.1 数据录入 |
5.2 统计分析方法 |
6、统计结果 |
6.1 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
6.1.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例数) |
6.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6.2 两组耳廓压痛情况比较 |
6.3 观察组年龄与耳廓压痛关系 |
6.4 观察组病程与耳廓压痛关系 |
6.5 观察组VAS评分与病程相关性分析 |
6.6 观察组症状积分情况与耳廓压痛关系 |
6.7 观察组VAS评分与症状积分相关性分析 |
6.8 观察组CT影像情况与耳廓压痛关系 |
6.9 观察组CT影像评分与VAS评分相关性分析 |
7、结论 |
8、讨论 |
8.1 耳穴诊断疾病的原理 |
8.1.1 耳与脏腑相关 |
8.1.2 耳与经络相关 |
8.1.3 耳的神经、血管和淋巴分布 |
8.1.4 耳穴全息反射机制 |
8.2 关于疼痛评价指标的选择 |
8.3 关于CT在颈椎病诊断上应用 |
9、问题与展望 |
综述 |
综述1: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综述2: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耳廓压痛点(颈椎区)与颈椎病相关性研究临床调查表 |
附录2:典型病例 |
附录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颈椎增生触摸手诊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息论对第二掌骨贴压合中药治疗肝郁型失眠的研究[D]. 许宏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2]动穴的特性和分类[J]. 吴海霞,杨宗保,龚安,陈永,杨青.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04)
- [3]耳廓压痛点与颈椎病相关性探讨[D]. 王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4]手部气色形态诊断法的探讨(二)[J]. 沈熙. 双足与保健, 1997(04)
- [5]颈椎增生触摸手诊法[J]. 臧秀兰. 中国气功科学,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