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S综合推荐施肥体系的构建

IFRS综合推荐施肥体系的构建

一、综合推荐施肥系统IFRS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郭文忠,林森,文朝武,龙洁花[1](2022)在《基于Neo4j的草莓种植管理知识图谱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Neo4j的草莓知识图谱构建方法。该方法以图结构的方式将草莓知识更加直观、简单地展现出来。使用模块化和格式化导入知识可以解决CREATE语句导入速度缓慢问题,而且精准度高,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获得三元组。可以利用知识图谱的内部结构来实现知识可视化和知识推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综合查询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构建的知识图谱可以用于草莓知识的智能问答、知识推荐、智能搜索等系统,可以为草莓生产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知识。

高凤玲,于俊红,谢灵先,饶国良,徐守俊[2](2021)在《化肥减量增效实践与探讨——以广东为例》文中认为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业绿色发展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广东省作为果蔬茶种植大省,农作物复种指数高、耕地基础地力低,造成了化肥使用量连年增长,单位面积施肥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近年广东省开展了土壤肥力评价、田间肥效试验、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同时深入调查农户施肥情况、开展宣传培训,集成了农艺施肥措施和农机精准施肥技术,优化了施肥方式和施肥结构,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精准施肥和减量施肥,最终实现了农业种植过程中化肥高效、绿色施用,为快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蔡姗姗,孙磊,魏丹,王伟,李玉梅,张久明,王爽,李艳,高中超[3](2021)在《大豆养分管理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大豆自给率较低,提升大豆单产是增强我国大豆自给率的重要途径。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大豆单产需要加强田间养分管理,采用科学施肥技术。文中对国内外大豆养分管理的现状与技术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增强我国大豆养分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4](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张立成,李娟,李志辉,赵思毅,章明清[5](2021)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轮作施肥模式下赤红壤肥力质量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南方典型赤红壤区连续5年轮作施肥定位试验点的菜田土壤为材料,定量评价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不同轮作方式下菜田土壤肥力质量的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每个轮作周期内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多元肥力指标进行线性变换后计算土壤肥力指标的综合得分,采用欧氏距离作为不同处理肥力之间的差异大小,并对各轮作施肥处理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5年不同轮作施肥处理土壤肥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上。相同轮作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轴上分布相近,同一施肥处理下随轮作年限的延长土壤肥力呈现稳定变化趋势。5年轮作施肥各处理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较高的为推荐施肥方式下的菜-菜-稻轮作。因此长期轮作下采用推荐施肥方式有利于赤红壤的培肥作用,菜-菜-稻轮作的土壤肥力质量优于其他轮作施肥处理。

刘国辉,邹文秀,王伟,韩晓增,张义军,马云桥[6](2021)在《黑土区中部玉米和大豆肥料利用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土壤自然供肥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肥料的施用在支撑作物产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化肥施用量大和土壤肥力降低导致了肥料利用率不高,关于培肥后土壤在优化平衡施肥后的肥料利用率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在黑土区中部选择了连续3年秸秆还田构建肥沃耕层后的地块,设置了优化平衡施肥处理(NPK),缺素处理(NP、PK和NK)开展肥料利用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NPK处理玉米和大豆产量显着高于PK和NK处理,但是与NP处理差异不显着;玉米和大豆对肥料的响应表现为氮素>磷素>钾素,说明区域内氮素和磷素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玉米的N、P和K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8.8%、23.9%和44.2%,大豆的N、P和K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0.8%、29.1%和38.3%。通过计算肥料农学利用率、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等,为完善区域内养分专家系统提供必要的参数。

李新伟,陶新宇,陈小芳,肖新[7](2021)在《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冬小麦追肥推荐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小麦氮素精准、高效的管理能力,实现实时、便捷、精准的变量施肥。本文在无人机遥感进行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的基础上,依据光谱诊断施肥模型,建立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等关键生育期追肥推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影像获得的DVI与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氮素参数植株氮浓度相关性最好(R2=0.8698);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氮素诊断临界DVI值分别为0.594、0.784和0.807;冬小麦最高产量为11 364.3 kg/hm2,最佳产量为11 230.9 kg/hm2,总施氮量为272.9 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264.1 kg/hm2,基于光谱诊断的追肥推荐模型分别为返青期y=-39.69x+23.58、拔节期y=-129.97x+101.95、抽穗期y=-159.79x+128.93。诊断指标的建立为冬小麦基于光谱诊断的追肥模型奠定了基础,临界DVI值的确定为诊断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是否补充氮肥提供依据,氮肥效应曲线建立和光谱诊断施肥模型选择实现了定量化的追肥推荐。

高宏艳,索全义,郑海春,郜翻身[8](2021)在《基于GIS和丰缺指标法的区域施肥管理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采用GIS定位和养分丰缺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西辽河平原耕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点,建立直观、精准的推荐施肥系统。【方法】西辽河平原包括科尔沁区、开鲁县、奈曼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以该区域的15421个土壤测试数据和143个玉米"3414试验"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方法计算耕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空间插值结果,结合土壤丰缺指标,将西辽河平原耕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分区,确定不同土壤氮磷钾养分组合下的施肥量,并制作玉米氮磷钾分区施肥图。【结果】西辽河平原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不均,大部分土壤碱解氮含量较低,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中等。耕地土壤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呈低氮–中磷–中钾(碱解氮≤69.5 mg/kg、有效磷4.18~10.40mg/kg、速效钾90.3~152.5 mg/kg)、中氮–中磷–中钾(碱解氮69.5~107.9 mg/kg、有效磷4.18~10.40 mg/kg、速效钾90.3~152.5 mg/kg)、中氮–中磷–高钾(碱解氮69.5~107.9 mg/kg、有效磷4.18~10.40 mg/kg、速效钾>152.5 mg/kg)的面积占比分别为42.4%、14.1%、13.5%。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x)与经济最佳施肥量(y)之间存在较好的对数关系,氮施肥模型y=–102.5ln(x)+617.22,磷施肥模型y=–36.11ln(x)+174.1,钾施肥模型为y=–25.89ln(x)+180.96。不同土壤养分组合种植玉米所需的经济最佳N–P2O5–K2O用量(kg/hm2)组合分别为202–110–58、168–107–57、164–102–47。【结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相对产量存在较好的对数函数关系。西辽河灌区土壤有效氮磷钾丰缺指标的划分以75%和85%作为相对产量的分级区间较为合适。在土壤有效氮磷钾养分大数据的支撑下,采用GIS和丰缺指标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准确快捷地构建区域施肥管理体系。

张立成,李娟,章明清,姚建族,王煌平[9](2021)在《不同轮作施肥模式的菜田产量动态灰色模型和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克服蔬菜连作障碍,提出高产稳产的优化轮作施肥措施,本研究针对稻田改制为一年三熟制的菜田,采用4种不同轮作施肥模式连续进行7年定位试验,根据每年各季供试作物的实收产量,分别探讨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和长期趋势产量水平,探讨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菜田作物产量稳定性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菜-菜-稻轮作结合氮磷钾推荐施肥模式的四季豆和芥菜平均产量显着高于菜-菜-菜轮作结合氮磷钾习惯施肥或推荐施肥2个种植模式,但与菜-菜-稻轮作结合氮磷钾习惯施肥模式的平均产量差异未达显着水平。菜-菜-稻轮作比菜-菜-菜轮作平均增产13.6%,推荐施肥比习惯施肥平均增产6.2%,前者均显着高于后者。菜-菜-稻轮作结合氮磷钾推荐施肥模式中四季豆、芥菜和早稻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794、0.572和0.851,显着高于其他3种轮作施肥模式;水旱轮作和推荐施肥这两个生产措施均有利于提高菜田作物产量可持续性指数。TP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7年定位试验产量结果具有最佳拟合效果,12个预测模型的平均拟合误差为8.8%,基本满足了产量预测精度需求。该模型显示菜-菜-稻轮作结合氮磷钾推荐施肥的一年三熟制趋势产量最高。因此,通过产量均值、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和趋势产量等指标的综合评价,菜-菜-稻轮作结合氮磷钾推荐施肥模式具有高产稳产特性,是当地最佳的菜田轮作施肥模式。

赖多,邵雪花,肖维强,刘传和,贺涵,匡石滋[10](2021)在《广东柑橘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文中认为广东是我国柑橘重要产区,柑橘产业受黄龙病影响严重,在柑橘生产中,果农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的投入。近些年随着品种改良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广东柑橘生产水平逐年提高,但仍存在施肥过量、施肥方式不合理、管理粗放、农药滥用、肥药利用率低等问题,并由此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及柑橘果品质量安全等问题。目前,广东柑橘产区化肥、农药用量高,施用方式不合理,具有较大的减施和改进潜力。为改善广东产区柑橘施肥施药现状,按照"科学用量、替代减量、协同增量"的橘园科学用量的思路,通过多年田间关键技术筛选、集成与示范,优化整合相关配套措施,构建了广东产区柑橘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明确了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精准测报、同适期多病虫害协同防治、合理配施增效助剂、地面覆盖除草等技术要点,已经在广东柑橘产区应用推广,有效地减少了橘园化肥、农药的用量,并且在主要病虫害防控、产量及品质上取得效果良好,为广东产区柑橘的健康可持续生产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二、综合推荐施肥系统IFRS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推荐施肥系统IFRS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eo4j的草莓种植管理知识图谱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2 数据库的选取
3 基于Neo4j的草莓种植管理知识图谱构建
    3.1 知识获取
    3.2 知识结构层次构建
    3.3 知识图谱构建
        3.3.1 知识的导入方法。
        3.3.2 模块导入。
    3.4 知识图谱更新
    3.5 知识图谱的试验验证
        3.5.1 Cypher语言查询验证。完成草莓知识图谱构
        3.5.2 对比验证。
4 存在的问题
5 结语

(2)化肥减量增效实践与探讨——以广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省化肥施用存在的问题
二、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的必然性
三、广东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的实践应用
四、广东化肥减施取得的成效
五、展望与建议

(3)大豆养分管理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的需肥特性
    1.1 氮肥
    1.2 磷肥
    1.3 钾肥
    1.4 中微量元素肥料
2 农田养分管理技术
    2.1 地力分级法
    2.2 目标产量法
    2.3 肥料效应函数法
3 我国大豆养分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大豆养分管理现状
    3.2 我国与国外大豆养分管理的差别
    3.3 我国大豆养分管理现存问题
4 展望

(4)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
        1.3.2 花粉活力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5)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轮作施肥模式下赤红壤肥力质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土样采集及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2.1.1 土壤肥力主成分提取
        2.1.2 土壤肥力主成分线性拟合
    2.2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土壤肥力主成分得分分析
    2.3 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分析
    2.4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土壤肥力主成分聚类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6)黑土区中部玉米和大豆肥料利用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平衡施肥对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2.2 玉米和大豆的肥料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
    2.3 玉米和大豆肥料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
    2.4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7)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冬小麦追肥推荐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获取
        1.3.1 农学参数测量与获取:
        1.3.2 无人机光谱数据获取:
        1.3.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素营养诊断指标的优选
    2.2 植被指数与冬小麦各关键生育时期施氮量和产量的关系
    2.3 氮肥效应曲线
    2.4 冬小麦关键生育期追肥推荐模型的建立
3 结论

(9)不同轮作施肥模式的菜田产量动态灰色模型和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1.4.1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1.4.2 长期趋势产量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菜田作物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菜田作物产量可持续性指数的影响
    2.3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菜田作物长期趋势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的菜田作物产量稳定性评价
    3.2 长期趋势产量的灰色预测模型与定量评估
4 结论

(10)广东柑橘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柑橘化肥减量化施肥技术
    1.1 技术依据
        1.1.1 区域特点需要
        1.1.2 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
        1.1.3 有机肥替代化肥
    1.2 关键技术
        1.2.1 确定推荐施肥量
        1.2.2 水肥一体化技术
        1.2.3 有机肥替代化肥
2 柑橘农药减量化施用技术
    2.1 技术依据
        2.1.1 病虫发生特点需要
        2.1.2 科学用药,协同增效
    2.2 关键技术
        2.2.1 精准测报
        2.2.2同适期多病虫害协同防治技术
        2.2.3 合理配施增效助剂技术
        2.2.4 地膜覆盖除草技术
        2.2.5 其他措施
3 应用效果
    3.1 减肥减药效果
    3.2 协同增效效果
4 结论与展望

四、综合推荐施肥系统IFRS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eo4j的草莓种植管理知识图谱构建及验证[J]. 张宇,郭文忠,林森,文朝武,龙洁花. 现代农业科技, 2022(01)
  • [2]化肥减量增效实践与探讨——以广东为例[J]. 高凤玲,于俊红,谢灵先,饶国良,徐守俊.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1(12)
  • [3]大豆养分管理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J]. 蔡姗姗,孙磊,魏丹,王伟,李玉梅,张久明,王爽,李艳,高中超. 大豆科技, 2021
  • [4]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5]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轮作施肥模式下赤红壤肥力质量变化[J]. 张立成,李娟,李志辉,赵思毅,章明清. 山东农业科学, 2021(10)
  • [6]黑土区中部玉米和大豆肥料利用率研究[J]. 刘国辉,邹文秀,王伟,韩晓增,张义军,马云桥. 土壤与作物, 2021(03)
  • [7]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冬小麦追肥推荐模型建立[J]. 李新伟,陶新宇,陈小芳,肖新. 东北农业科学, 2021(04)
  • [8]基于GIS和丰缺指标法的区域施肥管理体系的构建[J]. 高宏艳,索全义,郑海春,郜翻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09)
  • [9]不同轮作施肥模式的菜田产量动态灰色模型和稳定性研究[J]. 张立成,李娟,章明清,姚建族,王煌平. 核农学报, 2021(10)
  • [10]广东柑橘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模式[J]. 赖多,邵雪花,肖维强,刘传和,贺涵,匡石滋.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标签:;  ;  ;  ;  ;  

IFRS综合推荐施肥体系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