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舌鸟”导弹(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邓瑞静[1](2019)在《反辐射导引头系统仿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反辐射导引头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敌方辐射源目标信号的探测、截获和角度跟踪,作为反辐射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件,反辐射导引头的各项技术性能将直接影响反辐射导弹的作战性能。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反辐射导引头系统进行仿真建模,搭建完整的仿真系统,可以快速有效地研究反辐射导引头系统性能和评估反辐射导弹的作战性能,为新时期反辐射导弹的作战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基于反辐射导弹的作战原理和反辐射导引头的工作流程,研究设计了反辐射导引头仿真系统的总体方案和框架组成结构,并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对系统所有的子模块进行数学建模,包括控制模块、环境模块、天线模块、接收机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比例导引模块等。同时,重点对系统仿真中部分子模块使用的关键技术展开了讨论分析。首先,对天线模块中两种二维平面阵的天线方向图进行了仿真,并分析了不同天线阵型的方向图特性;对比分析了数据处理模块中几种常见的角度跟踪技术,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不同角度跟踪方法的优劣性;对比例导引模块中的比例导引规律和导引方程进行了理论推断和仿真验证,论证了比例导引系数对导弹轨迹的影响;讨论分析了跟踪方向上存在非相干点源干扰时,导弹的飞行轨迹特性和对抗方法。根据对几种关键技术的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选择合适的参数建立系统子模块的数学模型,增强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协调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搭建了基于Visual Studio 2010平台的反辐射导引头仿真系统,真实地模拟反辐射导引头从接收机到后端信号处理机、从搜索到跟踪、从空域探测到局域抗干扰的整机系统信号级仿真。
李振初[2](1989)在《对雷达的致命威胁——反辐射导弹》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子对抗技术领域中,ARM是目前对雷达威胁最大的兵器,已成为突防作战中压制防空系统、提高飞机生存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实际上,新型的ARM不仅可用于攻击雷达,而且可用于攻击干扰机和其他电磁辐射源。因此,80/90年代的战术武器系统(包括干扰机)是否具有抗ARM能力是其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综述ARM的发展背景,基本工作原理,作战方式,实战应用的效果,国外研制成功的几种主要的ARM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王艳奎[3](2009)在《反辐射导引头技术发展分析》文中认为首先对几代反辐射导弹导引头技术性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反辐射导引头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评述并对美国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介绍,最后综述了俄罗斯反辐射导引头技术发展的特点。
吴卫[4](2001)在《反辐射导弹武器系统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是进行反辐射导弹武器系统的仿真研究,并在仿真的基础上评估其作战效能。 首先,本文阐述了反辐射导弹的研究背景及技术特点。详细介绍了反辐射导弹在世界几个主要军事大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以色列等)的研制情况,并描述了反辐射导弹的未来发展方向。 其次,本文详细叙述了反辐射导弹的关键技术及反辐射导弹的火控系统。在反辐射导弹的关键技术部分,包括了控制系统、战斗部和引信、目标无源定位系统等,并且还简单介绍了反辐射导弹攻击的目标的情况;在反辐射导弹的火控系统部分,详细介绍了火控系统的基本组成、主要功能和工作过程,并讨论了反辐射导弹的攻击方式和发射方式。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反辐射导弹六自由度的运动方程。 本文还研究了反辐射导弹的攻击区、界外发射概率和界内失机概率。讨论了影响攻击区的主要因数、确定攻击区的主要条件。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算出了反辐射导弹的攻击区。此外,还从理论上描述了界外发射概率和界内失机概率的计算方法。 本文的最后部分重点研究了反辐射导弹的作战效能。首先进行了导弹的全弹道仿真;建立了战斗部的毁伤模型。然后讨论了导弹毁伤概率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蒙特卡洛法,估算导弹的杀伤概率、进行误差分析。
邵姚定[5](1995)在《宽带被动导引头技术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被动雷达导引头由于没有微波辐射源,具有隐蔽性好,抗电子干扰能力强和作用距离远等特点,在现代战争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实用意义,为各国各军种所重视。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外被动雷达导引头的发展和应用的概况;然后介绍了被动雷达导引头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条件;并着重分析了宽带被动雷达导引头的三个主要分系统:宽频带天线,宽频带接收机,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及其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宽带被动雷达导引头的发展趋势的预测。
廖朝佩[6](1987)在《压制敌防空任务—反辐射和其它电子对抗导弹的综述》文中研究表明 鉴于雷达作为战略预警、指挥控制和防空系统及战术导弹和高炮防空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压制敌防空(SEAP)任务现已成为空袭作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反辐射导弹主要是攻击警戒雷达和战斗机指挥控制系统的监视雷达以及中程和远程防空导弹雷达,现在已扩展到使用新一代的反辐射导弹攻击地面部队有机组成部分的机动防空分队,其目的是为攻击机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使其免受防空火力的攻击,以提高其攻击力和生存能力。
吴德华,杨东海,谢汉桥[7](2020)在《无人机在反辐射作战中的作用分析》文中认为分析了反辐射作战的作用和反辐射武器的发展情况。结合反辐射作战的特点,介绍了无人机在反辐射作战中的作用:可以减少作战人员的伤亡、长时间压制、低成本、可以实现毁伤效能评估、打击中小型舰船和地面中小型雷达,具有作战使用灵活等特点。提出了无人机在防空压制中的主要作战模式。
林玉琛[8](1995)在《低空防空与反战术导弹》文中提出鉴于近期局部战争的经验,根据低空防空的作战使命及低空防空的四种形式表明,低空防空书面临巡航导弹、反舰导弹、空地导弹、反辐射导弹及无人驾驶飞行器的严重威胁。文章分析了这些威胁目标的发展及特点;综述了具有反战术导弹能力的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高炮、近距武器系统、弹炮结合防空系统及高能激光反导武器的发展及特点。
任刚强[9](2005)在《雷达有源诱饵系统对抗反辐射武器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辐射武器是一种利用雷达辐射的电磁波,发现、跟踪并摧毁雷达系统的硬杀伤武器。在现代防空系统中,是否具有抗反辐射武器攻击的能力已成为关系到防空雷达生死存亡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反辐射武器的主要特点及其对防空系统雷达的威胁。针对反辐射导弹被动导引头的局限性,对反辐射导弹诱骗系统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反辐射导弹被动导引头分辨角大不能抗两点源干扰这一弱点,给出了多点非相干有源诱饵系统诱骗反辐射导弹的方法。文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参数分析和数字仿真并提出了其技术方案。
高伟亮,曲媛媛,赵欣[10](2013)在《国外反辐射导弹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简要介绍了国外反辐射导弹的发展历程及类型,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重点讨论了反辐射导弹未来的八个主要发展方向。
二、“百舌鸟”导弹(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舌鸟”导弹(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反辐射导引头系统仿真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反辐射导弹的研究现状 |
1.2.2 反辐射导引头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
1.2.3 反辐射导引头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反辐射导引头仿真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反辐射导弹工作原理 |
2.2 反辐射导引头的组成与工作过程 |
2.3 反辐射导引头仿真系统的总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反辐射导引头关键技术研究 |
3.1 坐标系和天线阵型 |
3.1.1 坐标系的选取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3.1.2 天线阵型的特性研究 |
3.1.3 建模与仿真分析 |
3.2 角度跟踪技术 |
3.2.1 角误差跟踪方法 |
3.2.2 扩展卡尔曼滤波跟踪算法 |
3.2.3 无迹卡尔曼滤波跟踪算法 |
3.2.4 建模与仿真结果分析 |
3.3 比例导引技术 |
3.3.1 比例导引法原理和导引方程 |
3.3.2 比例导引系数的选择和导弹轨迹特性 |
3.3.3 建模与仿真结果分析 |
3.4 抗点源干扰技术 |
3.4.1 导引头对两点源干扰的跟踪特性 |
3.4.2 非相干两点源诱偏原理 |
3.4.3 利用导引头分辨角特性对抗点源干扰 |
3.4.4 建模与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辐射导引头仿真系统的搭建与验证 |
4.1 仿真系统的搭建 |
4.1.1 仿真参数的设置 |
4.1.2 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法 |
4.2 系统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反辐射导引头技术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反辐射导引头技术发展历程 |
1.1 第一代反辐射导引头的技术特点分析 |
1) 导引头工作频段窄, 作战使用不方便 |
2) 没有目标记忆能力, 抗干扰能力差 |
3) 导引头接收机灵敏度低、 精度差 |
1.2 第二代反辐射导引头的技术特点分析 |
1.3 第三代反辐射导引头的技术特点分析 |
1) 导引头工作频带宽, 可攻击多种雷达 |
2) 灵敏度高、 动态范围宽 |
3) 采用捷联惯导 |
4) 技术缺陷 |
5) HARM改进型导引头的技术方向 |
1.4 新研反辐射导引头的技术特点分析 |
2 反辐射导引头技术的发展趋势 |
2.1 超宽频带导引头进一步扩大频率覆盖范围 |
2.2 扩大导引头接收机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
2.3 提高导引头信号处理和分选能力 |
2.4 采用复合制导技术 |
1) 红外成像与被动雷达复合 |
2) 激光雷达与被动雷达复合 |
3) 被动雷达与惯性导航 (或全球定位系统) 一体化技术 |
4) 主动毫米波雷达与被动雷达复合 |
3 近期美国反辐射导引头技术 |
4 美国反辐射导引头技术的发展动向 |
5 俄罗斯反辐射导引头技术特点 |
6 结束语 |
(4)反辐射导弹武器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
第一章 引 言 |
1.1 反辐射导弹的研究背景及技术特点 |
1.2 世界各国对反辐射导弹的研制情况 |
1.2.1 美国 |
1.2.2 前苏联/俄罗斯 |
1.2.3 英国 |
1.2.4 法国 |
1.2.5 以色列 |
1.3 反辐射导弹的战场环境 |
1.3.1 周边国家和地区防空武器概况 |
1.3.2 地面防空雷达概况 |
1.4 反辐射导弹的未来发展 |
第二章 反辐射导弹的关键技术 |
2.1 反辐射导弹的制导系统 |
2.1.1 反辐射弹的被动雷达导引头 |
2.1.2 反辐射导弹的控制系统 |
2.2 战斗部和引信 |
2.3 目标无源定位系统 |
第三章 反辐射导弹的火控系统 |
3.1 反辐射导弹火控系统基本组成 |
3.2 反辐射导弹火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
3.3 反辐射导弹火控系统工作过程 |
3.4 反辐射导弹攻击方式 |
3.5 反辐射导弹的发射方式 |
3.5.1 直接对准发射方式 |
3.5.2 非对准发射方式 |
第四章 反辐射导弹的教学模型 |
4.1 坐标系的定义 |
4.2 各主要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 |
4.3 作用在导弹上的力和力矩 |
4.3.1 作用在导弹上的力 |
4.3.2 作用在导弹上的力矩 |
4.4 反辐射导弹运动方程组的建立 |
4.4.1 辐射导弹的运动学方程 |
4.4.2 反辐射导弹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4.4.3 几何关系式 |
4.4.4 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五章 反辐射导弹的攻击区 |
5.1 反辐射导弹攻击区的限制条件 |
5.2 反辐射导弹攻击区的计算 |
5.3 界外发射概率和界内失机概率 |
第六章 反辐射导弹的作战效能 |
6.1 蒙特卡洛法模拟 |
6.1.1 战术导弹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的基本内容 |
6.1.2 蒙特卡洛法模拟试验流程 |
6.2 导弹飞行过程仿真 |
6.2.1 反辐射导弹的工作过程 |
6.2.2 仿真的数学模型 |
6.2.3 仿真过程中的误差源描述 |
6.2.4 仿真流程图 |
6.3 战斗部毁伤模型 |
6.3.1 单发导弹毁伤概率 |
6.3.2 引信启动规律 |
6.3.3 坐标杀伤规律 |
6.4 导弹毁伤概率的计算 |
6.4.1 计算过程 |
6.4.2 目标描述 |
6.4.3 目标坐标杀伤规律 |
6.4.4 用蒙特卡洛法计算总的毁伤概率 |
6.5 仿真结果分析 |
结束语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7)无人机在反辐射作战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反辐射作战特点 |
1.1 反辐射导弹发展历程及特点 |
1.2 反辐射武器作战特点分析 |
2 无人机在反辐射作战中的作用分析 |
2.1 减少反辐射作战伤亡,提高反辐射作战效费比 |
2.2 实现对防空系统长时间压制的需要 |
2.3 可以创新中小型无人机作战模式 |
2.4 满足山地和两栖作战对反辐射作战需求 |
2.5 构建低成本反辐射平台,提高外贸市场无人机的生存能力 |
2.6 实现对小型雷达目标的高效毁伤 |
2.7 挂载低成本航空弹药,对防空系统实现饱和攻击 |
3 无人机反辐射作战主要模式分析 |
3.1 压制式攻击 |
3.2 自卫攻击 |
3.3 随遇攻击方式 |
3.4 无人机挂载反辐射弹药结合其他类型弹药进行防空压制 |
4 结束语 |
(9)雷达有源诱饵系统对抗反辐射武器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 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 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
1. 2. 1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 2. 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
1. 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反辐射导弹的威胁及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途径 |
2. 1 现代战争中的反辐射导弹 |
2. 1. 1 几种主要反辐射导弹的性能 |
2. 1. 2 反辐射导弹的主要特点 |
2. 2 抗反辐射导弹技术综述 |
2. 2. 1 反辐射导弹的主要局限性 |
2. 2. 2 雷达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途径 |
第三章 反辐射武器被动导引头技术分析 |
3. 1 被动雷达导引头的主要技术指标 |
3. 2 超宽频带PRS的关键技术与实现途径 |
3. 2. 1 超宽频带技术 |
3. 2. 2 提高灵敏度 |
3. 2. 3 扩大动态范围 |
3. 2. 4 提高测角精度 |
3. 2. 5 复杂电磁环境中的信号分选与选择和只能化的工作方式 |
3. 3 超宽频带PRS的局限性 |
3. 3. 1 灵敏度的局限性 |
3. 3. 2 测角精度的局限性 |
3. 3. 3 动态范围,灵敏度,测角精度三参数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
3. 3. 4 超宽频带PRS分辨角大,没有抗两点源干扰的能力 |
第四章 雷达有源诱偏系统抗反辐射导弹攻击的分析 |
4. 1 外军防空雷达在对抗ARM方面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
4. 1. 1 防空雷达自身采取的措施 |
4. 1. 2 与防空雷达配套的其它抗ARM措施 |
4. 2 有源诱饵系统诱骗ARM原理 |
4. 3 多点非相干有源诱骗系统布局方案的选择分析 |
4. 3. 1 辐射源数目的选择 |
4. 3. 2 附加辐射源各性能参数的分析 |
4. 3. 3 两点源间距的选择 |
4. 4 多点源诱骗系统的效果分析 |
4. 4. 1 ARM飞行过程的模拟 |
4. 4. 2 分辨距离的确定 |
4. 4. 3 诱骗效果的仿真分析 |
4. 4. 3. 1 雷达和一个诱饵组成的两点有源诱骗系统 |
4. 4. 3. 2 雷达和二个诱饵组成的三点有源诱骗系统 |
4. 4. 3. 3 雷达和三个诱饵组成的四点有源诱骗系统 |
4. 5 多点有源诱偏系统的方案优选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百舌鸟”导弹(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反辐射导引头系统仿真及关键技术研究[D]. 邓瑞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2]对雷达的致命威胁——反辐射导弹[J]. 李振初. 电子对抗技术, 1989(04)
- [3]反辐射导引头技术发展分析[J]. 王艳奎. 飞航导弹, 2009(03)
- [4]反辐射导弹武器系统仿真研究[D]. 吴卫. 西北工业大学, 2001(01)
- [5]宽带被动导引头技术的分析[J]. 邵姚定. 制导与引信, 1995(03)
- [6]压制敌防空任务—反辐射和其它电子对抗导弹的综述[J]. 廖朝佩. 飞航导弹, 1987(12)
- [7]无人机在反辐射作战中的作用分析[J]. 吴德华,杨东海,谢汉桥. 飞航导弹, 2020(09)
- [8]低空防空与反战术导弹[J]. 林玉琛. 现代防御技术, 1995(05)
- [9]雷达有源诱饵系统对抗反辐射武器仿真研究[D]. 任刚强.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10]国外反辐射导弹研究综述[J]. 高伟亮,曲媛媛,赵欣. 飞航导弹,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