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大利亚劳务市场印象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AN JIYOUN(安志娟)[1](2021)在《政策变化、认知分歧与在韩中国朝鲜族新华侨社会的形成》文中研究指明
陈丹萍[2](2021)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日报》报道中的东莞城市形象变迁(1978-2020)》文中提出
谭浃曦[3](2021)在《北京市公共空间新媒体应用研究》文中提出
党庆云[4](2021)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李发武[5](2021)在《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辅警是我国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完备的辅警法律和系统的辅警管理理论,又受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职业发展等条件限制,辅警问题层出不穷,衍生了执法不规范、工作效率差、职业认同感低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警务现代化进程。本文对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对策。首先,简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和研究的创新点。其次,概括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概况。文中以我国辅警用工方式为线索,重点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后辅警用工制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基本特点。再次,分析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存在的共性问题,例如用工效益差、用工纠纷多、用工管理难度大和用工监管乏力等。研究发现,以上问题主要是由用工招录不规范、用人合同效力低、用工方式混乱和用工管理多头等所导致。最后,提出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建立辅警法律法规来规范辅警招录、规范辅警用工合同、选择合适的辅警用工方式和完善专业管理机制来统一管理等,并指出辅警用工要回归市场化、职业用工轨道,加快完善辅警用工制度,提升辅警职业发展空间和培育辅警用工市场,以更好地推动辅警队伍向前发展。
卢怡璇[6](2021)在《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具有“以人为本”的活态性保护特征。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传承者,更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人才的培养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为立足点,以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为调研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实证调查方法,剖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借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对非遗传承队伍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讨论非遗与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合以实现“共赢”,为非遗传承、文化传播、社会进步创造出更大的空间。同时,通过对照国内其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归纳、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为科学有效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孙晓丹[7](2020)在《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进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于增进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突出作用,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中职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有所下滑,对于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制订了一些政策刺激,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中职学校面临的生源不足、招生工作困难大的尴尬境地没有改变,生源质量也继续下滑,并因此导致了国内多所中职学校关停的情形。本文关注的正是面临生源困境和生源质量下降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招生难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中职学校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收集生源困境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汕尾市三所中职学校作为调查对象,用抽样的方法选取380名学生,并采用数据分析软件从生源数量,结构,稳定性,质量及教学改革对策方面进行分析,剖析造成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匮乏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汕尾市中职学校在面临生源困境下,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从而缓解招生困难现状,促进汕尾市中职学校健康发展。本文分为七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国外中职教育的发展经验,国内关于中职教育招生的研究现状、中职学校相关对策;第二章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基本概念,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汕尾市生源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介绍关于中职教育的相关理论框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生源的结构和数量、生源的稳定性、生源的质量,为后续关于生源现状原因分析提供了研究导向;第四章对汕尾市生源现状进行源因分析,主要通过从中职学校自身、社会导向、国家政策,以及家庭因素四个方面对生源现状的原因分析;第五章针对改善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困境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宏观对策,从传统职业教学模式方面以及国家政策方面提出完善建议;第六章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和借鉴其他办学良好中职学校的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困境的微观建议,包括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加强中职学校自身建设,提高自身吸引力,开展多层次办学模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为本研究后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王雅萱[8](2020)在《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语言学主张语言与外部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自身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内部关系,认为语言多样性程度越高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更高的和谐性与稳定性。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生态的和谐。本文的研究以生态语言学的“语言多样性”理论为主体框架,从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系统出发,运用语言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调查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使用现状,通过访谈等方法对内蒙古通辽市单语使用者、双语使用者或多语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语言期待等进行调查。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并结合文献资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田野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阐述。进一步结合社会文化、民族认同等因素分析,探讨内蒙古地区语言和谐及语言保护问题。本文除结语外,共从六个方面展开调查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本研究调研地及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章首先从城市概况和语言分布情况两个方面介绍本研究的调研地——内蒙古通辽市;其次,从性别、年龄、民族、区域分布、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介绍本次田野调查的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内蒙古通辽市作为调研地具有很好的典型性,适合在该地进行本次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符合调研要求,所得出的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第三章,调查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本章主要从语言使用调查方面描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并通过SPSS20.0软件分析,得到本研究所需的研究数据。通过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汉语水平高于蒙古语水平,随着年龄的降低双语使用者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汉语的频率增高。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对通辽市各民族对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语言态度方面的数据对通辽市公民对语言使用的态度进行分析。在了解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的同时,了解现行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情况,为政府深入推行法律法规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参数。从数据上看,通辽市的市民对国家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偏低,政策的宣传效果欠佳,但语言使用者对汉语和蒙古语的态度都十分良好,没有出现排斥现象。第五章,总结分析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现象以及内蒙古通辽市的社会发展对其语言生态影响。首先,根据前文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特征分别为:蒙古语还具有较强的语言活力、产生许多汉蒙混词、随着语言使用者年龄的变化不同语言使用呈现出层次性、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以及存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其次,从民族身份认同、社会语言认同、社会网络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推进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人口流动,外部移民的语言与当地民族的语言进行语言接触造成直接影响。第六章,基于前文,提出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多语和谐具有保护民族完整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本章从维护语言多样性、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及执行制度、推进双语教育以及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四个方面对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保护提出建议。
李晖浩[9](2020)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作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场所,实训基地在国内的许多案例中,表现出缺乏对区域产业考虑和缺少大学校园人文内涵等的问题。这既有校园规划层面的原因,也有内部功能和空间组织上的原因。所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筑设计,需要在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进行重新思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实训基地建设的国外趋势及国内不足,将复合化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内外三十多个实训基地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了笔者读研前亲身参与的多个项目。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调研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和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且总结出三个维度下的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将设计策略运用到设计实践中验证,得出一套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的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总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提出问题,包括文章的第一、二章。首先明确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结合时代背景确定研究的意义,其次根据国外实训基地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引入复合化设计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目标。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的核心章节,包括论文的第三、四、五章。第三章从宏观视角出发,从产教融合和校园规划两个方面,对实训基地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四章从中观视角出发,从实训功能、复合功能及功能复合类型三个方面,对实训基地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五章从微观视角出发,从空间组织模式和公共空间要素两个方面,对实训基地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部分,包括文章第六章。首先对前文的复合化设计策略进行了总结,然后把设计策略运用到实践项目中验证。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所做的设计策略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创新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分类,针对现阶段国内实训基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设计策略,期待对日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设计创作提供参考与启发。
原新利[10](2020)在《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徙是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口流动与迁徙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自2016年开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加快了农民进城的速度,大大扩充了农民进城的规模。与传统的城市化建设不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不是物而是人,是进城人口的本地化,是农民的市民化。我国的城镇化推进速度之快令世界惊叹,但也埋下了隐患。在行政目标高效推进的同时,忽视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框架的整体构建,对城市外来人员“安居谋业”问题基本采用政策性方式,没有对进城农民生存、生活乃至长期发展的基本权利进行研究和保障。户籍改革以及居住证制度虽然缓解了进城农民的待遇差异性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进城农民享有城市同等福利水平的目标,户籍改革短时间内也无法解决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落户难题。2016年《居住证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后,申领了迁入城市居住证的公民作为城市移民在城市务工和定居。但由于各种福利待遇的城乡二元分割,其各项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利益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甚至会因为城市某些“发展目标”而被牺牲。这部分群体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个人乃至群体的“城市化”面临诸多困难。针对这些困难,学界正逐步扬弃“农民工”或者“流动人口”之类的称呼,转而提出“城市移民”概念作为解决进城人口权利保障进路。城市移民不仅是一个概念的翻新,更是一支庞大人口队伍利益轮廓的逐渐清晰化表征,移居到城市的农民不再回到乡村或者无法再回到乡村(土地被征用),因此保障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制度才会特别重要,因为只有法律上的权利保障才能最终作为一种稳定而安全的制度来保证进城人口的“城市化”。城市移民的社会权是公民基本权利,是区别于自由权的公民权利类型。社会权是移民社会人格和精神人格形成所必需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宪法权利,属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确认的社会权,考虑到社会权利落实的制度保障,论文立足我国宪法中社会权的规范体系,确立城市移民社会权的构成内容为城市移民的劳动权、移民及其子女受教育权以及物质帮助权。社会权涵盖了公民生存发展的各项重大利益。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来看,移民社会权保障对移民城市化具有经济、法治以及社会三大功能,是解决移民有效融入城市的法治路径。然而移民社会权保障所具有的突出功能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移民在劳动就业、受教育权以及物质帮助权方面的保障现状令人堪忧。在就业机会、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以及物质帮助(医疗、住房、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很多,客观方面是社会权保障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短时间无法达到保障的整体性,但主观层面法律制度配给不足乃是最直接原因。目前移民“半城镇化”的突出矛盾与缺少上述基本权利的法治保障不无关系。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权利缺席”,户籍制度及其附随利益仍然发挥人口的管控作用,城市移民专门性立法的欠缺等都造成了社会权保障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新型城镇化缺失“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城市化进程始终依赖政策之治而不是法治、移民持续受到歧视、移民与城市的深度融和困难等诸多问题都与高速度的城市化率明显不匹配。溯本求源,“人”的城市化依靠权利的支撑和法律制度保障来实现。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包含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两个层面:社会权保障首先需要从立法层面进行整体性构建。我国宪法中社会权条款占有不少的篇幅:总纲和第二章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中有7条共19个条款专门针对社会权进行了规范,结合序言和总纲中关于国家基本任务的条款,我国宪法比较明确的给出了公民社会权的主客体、内容、保障原则、国家义务等等。构建社会权保障的制度首先应该发挥宪法社会权条款的功能,为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奠定规范基础和制度框架。其次,我国城市化带动了大规模的迁徙人口进入城市,而其生存和发展等根本利益却无专门立法进行保障,传统立法在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方面乏力,造成移民在劳动权、受教育权等方面保障缺失,这不仅不符合法治与人权保障的原则,也会对人口的“城市化”造成负面影响。质言之,城市化发展实践迫切需要对城市移民的社会权进行专门立法保障,在体现权利保障平等性与科学性原则前提下,结合已有的行政规范以及实践经验确定立法的内容,构建立法实施配套措施。无救济则无权利,城市移民的社会权应该有相应的司法保障。社会权的可诉性虽然在理论界争论至今,但司法实务中从未缺少相应案例。从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来看,每项权利的保障内容和程度呈阶梯式递进。《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一般性意见所列举权利内容及对应的国家义务,是权利保障的不同层次,也是政府负有的不同程度的义务,可以适用不同的司法审查标准,即严格审查、适度审查以及合理审查。上述司法审查标准对地方立法、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和判断参照。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保障,移民的城市化需要符合人权保障和法治原则,需要构建权利保障的不同标准、需要实现权利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只有实现了进城人口的全面城市化,才能最终实现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法治化和现代化。
二、澳大利亚劳务市场印象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劳务市场印象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5)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相关理论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概况 |
2.1 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的由来 |
2.2 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 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的基本特点 |
2.4 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的总体现状 |
第3章 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存在问题 |
3.1.1 用工效益差 |
3.1.2 用工纠纷多 |
3.1.3 用工管理难度大 |
3.1.4 用工监管乏力 |
3.2 原因分析 |
3.2.1 用工招录不规范 |
3.2.2 用工合同效力低 |
3.2.3 用工方式混乱 |
3.2.4 用工管理多头 |
第4章 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
4.1 规范辅警用工招录 |
4.2 规范辅警用工合同 |
4.3 规范辅警用工方式 |
4.4 规范辅警用工监管 |
第5章 辅警用工制度展望 |
5.1 改革辅警用工制度,提升辅警职业发展空间 |
5.2 完善辅警用工制度,培育辅警用工市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辅警工作调研--无记名调查问卷 |
致谢 |
(6)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 |
(三)职业教育 |
(四)正规与非正规教育 |
三、已有研究成果和现状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融合的研究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概况 |
第一节 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概述 |
第二节 非遗与设计学院的创建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两种路径 |
一、正规教育 |
二、非正规教育 |
第二章 正规职业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路径 |
第一节 人才培养实施主体与对象 |
一、师资队伍 |
二、学生构成 |
三、学生就业方向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
一、公共基础课 |
二、核心技艺课 |
三、专业拓展课 |
四、综合实训课 |
五、顶岗实习课 |
第三节 文化认同互动机制的建立 |
一、教与学:认知文化价值 |
二、传与学:增进身份认同 |
三、社会与学校:建立文化自信 |
第三章 非正规职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延伸 |
第一节 资格认证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
第二节 提升公众意识为目标的社区欣赏者培养 |
第三节 “帮扶制”的跨区域潜在人才培养 |
第四章 对职业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现实思考 |
第一节 现存问题与困境 |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
二、生源缺乏稳定性 |
三、成果展示平台不足 |
四、理论建设有待完善 |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
一、大众观念的转变 |
二、独有竞争力的体现 |
三、个人价值的实现 |
第三节 未来的机遇 |
一、职业教育为非遗拓宽发展路径 |
二、职业教育扩大非遗传播范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中关于非遗与教育的项目介绍 |
印度尼西亚北加浪岸的蜡染布博物馆——小学、初高中、职业学校和工艺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培训(2009年) |
西班牙传统文化中心——普索尔教育计划的学校博物馆(2009年) |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 |
二、调查问卷 |
三、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重视 |
二、中职学校的招生困境 |
三、中职学校教育管理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职业教育 |
二、中等职业学校 |
三、生源结构 |
四、招生困难 |
五、教育管理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文化资本传承的观点 |
二、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三、社会需求供给平衡的观点 |
四、教育选择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
一、国外中职学校招生经验 |
二、国内职业教育研究 |
第三章 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情况说明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工具及其方式 |
三、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中职学校生源数量及结构分析 |
二、生源质量分析 |
三、学生生源稳定性分析 |
第四章 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扶持力度不高 |
一、免补政策效用减弱 |
二、普高的扩招 |
三、地方引导偏差 |
四、艰难的升学之路 |
五、招生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 |
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持续存在 |
第二节 社会导向有失偏颇 |
一、传统观念牢固 |
二、社会歧视严重 |
三、低门槛效应降低 |
四、经济压力大 |
第三节 中职学校对生源缺乏吸引力 |
一、专业设置的随意性 |
二、师资力量欠佳 |
三、实训设施不足 |
四、重招生轻管理 |
五、实习结构失衡 |
第四节 家庭状况的影响 |
一、经济状况一般 |
二、社会阶层偏低 |
三、教育期望值不高 |
第五章 改善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困境的宏观对策 |
第一节 国家政策方面 |
一、扩大资助覆盖范围 |
二、健全质量评价制度 |
三、统筹管理中职学校 |
四、努力开拓职校升学的渠道 |
第二节 完善中职教育管理制度 |
一、建立健全政府监管中职招生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 |
二、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合理布局结构应统筹规划 |
三、不断完善中职招生合理规范的体制 |
第三节 职业教学模式方面 |
一、宣传国家方针政策,营造尊重技能型人才氛围 |
二、加大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
三、打造中职模范形象 |
四、提高技术工种地位 |
第六章 改善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的微观建议 |
第一节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
第二节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完善 |
第三节 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
第四节 开展多层次办学模式 |
第五节 加强校企联合培养 |
第六节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职学校生源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中职在校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2 研究概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及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1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 |
2.1.1 城市概况 |
2.1.2 语言分布概况 |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1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
2.2.2 调查对象居住区域分布 |
2.2.3 调查对象民族构成分布 |
2.2.4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
2.2.5 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分布 |
2.2.6 调查对象职业分布 |
第3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
3.1 语言掌握程度调查 |
3.1.1 个体语言掌握程度 |
3.1.2 蒙古语单项技能掌握程度 |
3.1.3 双语习得情况 |
3.2 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
3.2.1 通辽城市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
3.2.2 通辽市乡镇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
3.2.3 公共场所语言使用情况 |
3.3 途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
3.3.1 广播电视语言使用 |
3.3.2 书籍报刊语言使用 |
3.3.3 互联网语言使用 |
3.4 通辽市语言景观使用情况 |
第4章 内蒙古通辽市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及语言态度调查 |
4.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 |
4.1.1 国家现行语言文字政策的应用 |
4.1.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2 对现阶段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 |
4.2.1 对学习、使用汉语通用语的态度 |
4.2.2 对学习、使用蒙古语的态度 |
4.2.3 对汉蒙双语或多语使用的态度 |
4.2.4 对现阶段语言期待的调查分析 |
4.3 结论与思考 |
4.3.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对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字使用的意义 |
4.3.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在内蒙古通辽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现象及影响因素 |
5.1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现象 |
5.1.1 蒙古族母语仍具较强活力 |
5.1.2 汉蒙混合话的使用 |
5.1.3 语言使用随着年龄呈现层次性变化 |
5.1.4 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 |
5.1.5 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 |
5.2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影响因素 |
5.2.1 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弱化引发蒙古语使用率降低 |
5.2.2 社会语言认同感增强加深汉语接受度 |
5.2.3 社会网络发展导致语言使用变化 |
5.2.4 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
第6章 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 |
6.1 维护语言多样性 |
6.1.1 维护语言多样性实现语言和谐 |
6.1.2 语言和谐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
6.2 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工作及行政执行制度 |
6.2.1 加强教育立法工作 |
6.2.2 完善蒙古语文字行政执行制度 |
6.2.3 保障公民使用蒙古语诉讼的权利 |
6.3 持续推进双语教育 |
6.3.1 扩大蒙古语授课招生人数 |
6.3.2 鼓励开设蒙古语社会办学 |
6.4 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
6.4.1 使用转写软件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 |
6.4.2 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传播少数民族语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2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蒙文版) |
附录3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4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蒙文版) |
附录5 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研究现状 |
1.3.2 复合化 |
1.3.3 高职院校教育产教融合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问题及设计目标 |
2.1 实训基地概述 |
2.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
2.1.2 国外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分析与总结 |
2.1.3 国内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分析与总结 |
2.2 产教融合背景的要求 |
2.2.1 产教融合理念的内涵与发展 |
2.2.2 产教融合下的高职院校特征 |
2.2.3 产教融合理念下实训基地的特征 |
2.3 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概述 |
2.3.1 对复合化设计策略的呼唤 |
2.3.2 复合化设计的内涵 |
2.3.3 实训基地复合化设计的理论构建 |
2.3.4 复合化设计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意义 |
2.4 产教融合背景下实训基地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1 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2 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3 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训基地的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研究 |
3.1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复合化设计条件分析 |
3.1.1 产业结构 |
3.1.2 区域产业经济 |
3.1.3 校园选址 |
3.2 校园规划视角下的复合化设计条件分析 |
3.2.1 实训基地位置分析 |
3.2.2 规划布局类型分析 |
3.2.3 交通系统分析 |
3.2.4 与周边功能区的距离 |
3.3 实训基地的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策略 |
3.3.1 根据产业和高职要求确定项目定位 |
3.3.2 结合使用功能突出建筑形象 |
3.3.3 根据校园规划条件选择布局类型 |
3.3.4 协同设计各类交通要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训基地的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研究 |
4.1 实训功能研究 |
4.1.1 实训功能的涵义 |
4.1.2 实训室类型研究 |
4.1.3 对实训功能复合化的启示 |
4.2 复合功能要素研究 |
4.2.1 复合功能的组成要素 |
4.2.2 产教融合背景下各功能要素分析 |
4.2.3 复合功能配置原则 |
4.3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训基地功能复合类型分类 |
4.3.1 通用生产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3.2 专业主导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3.3 产教共生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4 实训基地的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策略 |
4.4.1 根据产教融合和专业发展程度,选择功能复合类型 |
4.4.2 根据功能复合类型,拟定功能复合要素 |
4.4.3 根据功能复合类型特点,协调各功能关系 |
4.4.4 根据使用人群特点,安排交通流线 |
4.4.5 根据建设规模,选择功能复合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训基地的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研究 |
5.1 空间复合化概述 |
5.1.1 空间复合化的含义 |
5.1.2 空间复合化的影响因素 |
5.1.3 空间复合化的特征 |
5.1.4 空间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5.2 空间组织模式分类 |
5.2.1 以点状为特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2.2 以线状为特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2.3 以面状为体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3 公共空间要素复合化设计分析 |
5.3.1 门厅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2 院落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3 楼梯与台阶复合化设计 |
5.3.4 廊道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5 架空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6 屋顶平台复合化设计 |
5.4 实训基地的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策略 |
5.4.1 合理选择空间组织模式 |
5.4.2 分层组织公共空间要素 |
5.4.3 弹性化设计的引入 |
5.4.4 文化性空间的表达 |
5.4.5 交往性空间的融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总结与实践 |
6.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总结 |
6.2 张家界高级技工学校实训基地项目设计实践 |
6.2.1 项目背景分析 |
6.2.2 规划布局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2.3 功能整合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2.4 空间组织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城市移民概念解析及移民社会权 |
第一节 城市移民概念界定 |
一、城市移民概念适用 |
二、我国城市移民人口特征 |
第二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内涵及构成 |
一、城市移民社会权内涵 |
二、城市移民社会权的构成 |
第三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的特殊性 |
一、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的特殊性原理 |
二、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义务的特殊性 |
三、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程度的特殊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化视阈下移民社会权保障功能 |
第一节 移民社会权保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 |
一、社会权保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
二、社会权保障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 |
第二节 移民社会权保障对移民“城市化”的法治功能 |
一、移民“城市化”遭遇困境 |
二、保障社会权是移民“城市化”的法治路径 |
第三节 移民社会权保障对促进移民城市融入的社会功能 |
一、移民城市融入的阶梯与障碍 |
二、社会权通过法治方式促进移民融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现状及制度成因 |
第一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现状 |
一、城市移民劳动就业权保障现状 |
二、城市移民及其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现状 |
三、城市移民物质帮助权保障现状 |
第二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不足的法律制度成因 |
一、户籍制度制约了宪法平等原则落实 |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功能有限 |
三、城镇化建设过度依赖“行政主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移民社会权立法保障 |
第一节 欧盟移民社会权保障制度经验与借鉴 |
一、欧盟移民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
二、欧盟移民社会权保障制度 |
第二节 发挥我国宪法中社会权客观功能 |
一、我国宪法社会权保障的规范分析 |
二、宪法社会权规范对城市移民社会权的客观功能 |
三、宪法社会权客观功能发挥路径 |
第三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专门立法 |
一、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专门立法的应然性 |
二、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专门立法原则与内容 |
三、城市移民专门立法实施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移民社会权司法保障 |
第一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司法保障必要性 |
一、社会权司法保障的价值 |
二、司法保障对城市移民社会权的具体落实 |
第二节 欧盟与美国的移民社会权司法保障的特点 |
一、欧盟移民社会权司法保障特点 |
二、美国迁徙者社会权司法保障特点 |
第三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差异标准 |
一、城市移民社会权最低保障程度 |
二、城市移民社会权适度保障程度 |
三、城市移民社会权最优保障程度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澳大利亚劳务市场印象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变化、认知分歧与在韩中国朝鲜族新华侨社会的形成[D]. AN JIYOUN(安志娟). 北京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日报》报道中的东莞城市形象变迁(1978-2020)[D]. 陈丹萍. 广西大学, 2021
- [3]北京市公共空间新媒体应用研究[D]. 谭浃曦.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D]. 党庆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5]我国公安机关辅警用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发武.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6]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研究[D]. 卢怡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7]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孙晓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8]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D]. 王雅萱. 吉林大学, 2020(03)
- [9]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 李晖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10]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研究[D]. 原新利. 东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