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感染与鸡法氏囊植物凝集素受体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双洁[1](2016)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4、VP5蛋白在感染中对宿主天然防御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V)引起的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感染会引起鸡的免疫抑制,给养禽业带来巨大危害。VP4、VP5蛋白是法氏囊病毒基因组编码的两种重要非结构蛋白,在病毒的感染中有重要的作用。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VP4、VP5蛋白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为探讨IBDVVP4、VP5蛋白在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本研究将构建了 VP4、VP5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DF-1细胞,并用Poly IC刺激或IBDV CV03病毒株感染转染后的细胞,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及下游转录因子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及抗病毒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VP4蛋白能够促进TLR3mRNA的转录与蛋白的表达,尤其是在Poly IC刺激或IBDV CV03病毒感染后刺激作用更显着;而VP5蛋白对TLR3 mRNA与蛋白的表达表现出显着抑制作用;IBDVCV03毒株感染能够刺激TLR3 mRNA的大量表达,但其蛋白表达水平却很低。VP4、VP5蛋白在IBDV CV03毒株感染时都显着抑制MDA5蛋白的表达。进一步检查下游的转录因子发现,VP4、VP5蛋白均能促进IRF3蛋白的表达,但在CV03毒株感染后均表现出抑制作用;VP5还能显着抑制IRF7蛋白的表达;VP5蛋白能够抑制I型IFN mRNA的转录,对白细胞介素IL-1β、IL-6 mRNA的转录表达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CV03毒株的感染整体上显着抑制了抗病毒蛋白Mx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IBDV可通过VP5蛋白抑制模式识别受体TLR3 mRNA的转录及蛋白的表达,阻止信号向下游传递,也可通过抑制MDA5蛋白的表达来实现;对模式识别受体下游转录因子的检测结果说明,IBDV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IRF3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而对IRF3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主要由IBDV的VP4和VP5蛋白共同执行;另外IBDV也通过VP5抑制IRF7 mRNA的转录及其蛋白表达来达到免疫抑制作用。IBDV与DF-1细胞互作过程中的免疫抑制作用主要通过VP5蛋白来实现,VP4起辅助作用。2.VP4、VP5蛋白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过程中对非干扰素通路的影响为探讨VP4、VP5蛋白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过程中对宿主非干扰素通路的影响,本研究将所构建的VP4、VP5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Ⅰ型干扰素表达缺陷型细胞Vero细胞,并用IBDV CV03病毒株感染转染后的细胞,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下游转录因子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及抗病毒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VP4蛋白在IBDV CV03病毒感染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TLR3、RIG-I的蛋白含量但差异不显着;VP5对TLR3、RIG-I等介导的天然免疫通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过表达的VP5在IBDVCV03病毒感染后显着抑制了 IRF3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也显着抑制了 IRF7和NF-κB的表达,并在抑制NF-κB后抑制了 TNF-α,而过表达VP4无此作用。结果说明,VP5蛋白对相关信号通路(宿主的非Ⅰ型干扰素产生途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和核转录因子及TNF-α的抑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VP4和VP5蛋白在Vero细胞中的过表达对IBDV的感染和复制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3.VP4、VP5蛋白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损伤的影响为探讨VP4、VP5对IBD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损伤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观察VP4、VP5蛋白表达后(或有Poly IC刺激或有IBDV CV03毒株感染)DF-1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并用试剂盒检测DF-1细胞内SOD和NAG酶的活性以及细胞内LD的含量。结果显示,VP4、VP5蛋白均能刺激DF-1细胞活性氧的产生,同时SOD活性显着增加,LD含量增加;当有Poly IC刺激或IBDV CV03毒株感染时,活性氧的产生有所下降,而SOD活性依旧呈增加状态,但增加量有所下降,LD含量增加;VP4和VP5蛋白对NAG活性均未表现出明显影响。结果表明,IBDV感染中的细胞损伤很可能是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后作出的过激反应。IBDV感染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降低及SOD作为体内的抗氧化系统,活力减弱,可能是细胞损伤有所减少,表明IBDV感染可能会抑制细胞损伤或死亡,这可能有利于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
刘彦威,唐国云,刘娜,王斌,褚跃成[2](1994)在《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感染与鸡法氏囊植物凝集素受体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用4种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植物凝集素(CONA、WGA、SBA、RCA)作探针,观察了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IBDV)和不接种毒组鸡肠、气管和法氏囊凝集素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接毒组法氏囊粘膜上皮存在CONA、WGA、RCA受体.滤泡细胞含有CONA、WGA.RCA、SBA受体;未接种毒组粘膜上皮存CONA、SBA受体,滤泡细胞仅有WGA受体.接毒组或非接毒组肠和气管粘膜上皮均含有CONA、WGA、RCA受体.这些部分存在凝集素受体可能与IBDV感染有关.
张燚[3](2005)在《多味中药对IBDV的抑制作用及其组方对IBD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有效的防治鸡传染性法氏病,本研究选取20味中药进行IBDV抑制试验及其组方对IBD的防治试验。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试验: (一) 20味中药在细胞上对IBDV的抑制作用 将金银花、板蓝根等20味中药粗提液在细胞单层上进行对IBDV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20味中药有11味中药对病毒有抑制作用;11味中药中有4味中药对病毒有完全抑制作用。 (二) 20味中药在鸡胚中对IBDV的抑制试验 将20种中药液与IBDV等量混和液接种鸡胚尿囊腔。结果表明,金银花、板兰根、大青叶、蒲公英、紫草、黄连、甘草和黄芪试验组鸡胚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其它中药,鸡胚内IBDV的血凝价明显低于其它中药试验组;各中药试验组死胚中的IBDV血凝价明显高于活胚中的血凝价,中药试验组鸡胚内的IBDV血凝价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IBDV血凝价明显低于攻毒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攻毒对照组。结果还表明,20味中药对法氏囊病毒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明显降低鸡胚内的法氏囊病毒效价,提高鸡胚成活率,其中以大青叶、板兰根、金银花等8味中药的抑制作用较强;在鸡胚中没有能完全抑制法氏囊病毒的中药。 (三) 中药组方增强IBDV免疫作用试验 将20种中药组成清热凉血方、抗病毒方、补益方和扶正祛邪方进行增强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在免疫的前几天内,免疫试验组中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总数、外周血液T细胞百分比下降,其下降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免疫对照组>抗病毒方免疫组、清热凉血方免疫组>补益方免疫组>扶正祛邪方: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升高,其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免疫对照组>抗病毒方免疫组、清热凉血方免疫组>补益方免疫组>扶正祛邪方。在炎症的消退过程中,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总数、外周血液T细胞百分比逐步上升,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逐步下降。当炎症完全消退后,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又逐步上升,到第30日龄时,扶正祛邪方试验组的以上各指标最高。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扶正祛邪方试验组雏鸡的抗体水平、体重、脾指数最高。 (四)不同中药组方临床治疗试验 将20味中药组成的清热凉血方、抗病毒方、补益方、扶正祛邪方煎液治疗某鸡场的IBD鸡,另设卵黄抗体治疗组及未处理对照组。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保护率分别为:80%、88.3%、86.7%、93.3%、96.7%和66.7%。试验结果还表明,在各组方中,扶正祛邪方增加受试鸡的体重、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ANAE阳性淋巴细胞值、抗体效价、法氏囊指数和
滕素玲[4](2011)在《益生菌应用雏鸡IBD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和IL-2及其受体mRNA表达变化》文中研究表明以1日龄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培养技术、MTT检测法,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雏鸡应用益生菌及其联合IBD疫苗免疫和IBD强毒攻击后,其免疫胸腺、法氏囊、脾脏IL-2及其受体mRNA表达和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其数量的动态变化。旨在全面系统揭示益生菌及其联合IBD疫苗对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因子分子调节、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益生菌研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实验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1日龄雏鸡应用益生菌后,其上述免疫器官的IL-2和IL-2R mRNA表达分别于47天和411天较未饲喂益生菌的对照雏鸡显着增多(P<0.05或P<0.01);TANAE+细胞数量于411天明显高于对照雏鸡;胸腺和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不同程度高于对照雏鸡;法氏囊和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于411天显着高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1);表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后,其免疫器官细胞因子分子调节、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增强。2)益生菌应用雏鸡IBD疫苗免疫后,其免疫器官IL-2及IL-2R mRNA表达、TANAE+细胞数量和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明显高于单独疫苗免疫雏鸡。表明益生菌与IBD疫苗联合使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器官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发挥了免疫增强效应,此与益生菌促进机体细胞因子的生物合成,使其免疫调节功能增强密切相关。3)IBD强毒攻击后,应用益生菌雏鸡IBD疫苗免疫后,其免疫器官IL-2及IL-2R mRNA表达、TANAE+细胞数量和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明显高于IB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可见,益生菌可显着提高IBD疫苗免疫雏鸡细胞因子分子调节功能,增强免疫器官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从而提高IBD疫苗免疫雏鸡对IBDV攻击的免疫保护力。4)以芽孢杆菌为主配合乳酸菌的益生菌制剂无论是单独饲喂雏鸡,还是与IBD疫苗协同,其对雏鸡免疫器官IL-2及IL-2R mRNA表达、TANAE+细胞数量和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显着高于以乳酸菌为主配合芽孢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应用雏鸡。表明以芽孢杆菌为主配合乳酸菌的益生菌对雏鸡细胞因子分子调节功能、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以乳酸菌为主配合芽孢杆菌的益生菌。
徐碧[5](2016)在《基于ELP-Hsp90α融合蛋白IBDV浓缩和纯化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指出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6周龄鸡的法氏囊,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免疫失败和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给世界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是双RNA病毒科成员,病毒颗粒无囊膜,对热、pH3-9和有机溶剂稳定,因此可用氯仿和聚乙二醇沉淀和浓缩,用蔗糖或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和凝胶过滤等方法纯化,但这些方法具有费时、费钱和回收率低等缺点。病毒受体结合捕捉(Virus receptor-binding capture)技术利用病毒受体偶联的磁珠等固相载体从组织和环境样品中捕捉病毒,具有简单、快速和经济等优点,与PCR等技术相结合已成功用于病毒的环境监测。用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 ELP)取代固相载体,本课题组建立了更为简单、经济的腺病毒浓缩与纯化方法。热应激蛋白90a (Heat shock protein 90a, Hsp90a)是IBDV受体复合物成分,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Hsp90a C端444个氨基酸区域(C444)能与IBDV结合,为建立Hsp90a结合IBDV捕捉方法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将C444区分为3段与ELP进行融合表达,在进一步明确IBDV结合区的基础上,用其ELP融合蛋白建立了IBDV快速浓缩与纯化方法。将Hsp90a的C444区分为283-449、356-606和597-728位氨基酸3个部分重叠的片段,将PCR扩增的编码序列分别与ELP序列融合,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LP-283-449、pELP-356-606和pELP-597-728。将重组载体转化BLR大肠杆菌,用IPTG在20℃诱导融合蛋白表达,利用ELP的温度敏感可逆相变循环(ITC)获得了纯度较高的融合蛋白ELP-283-449、 ELP-356-606和ELP-597-728。分别将纯化的融合蛋白与IBDV进行共孵育,利用ITC沉淀融合蛋白-病毒复合物,经RT-PCR检测证明,ELP-283-449融合蛋白能与IBDV结合。将不同浓度的ELP-283-449融合蛋白与IBDV混合,在不同pH和温度下孵育不同时间,用ITC沉淀结合的IBDV,病毒滴定结果显示ELP-283-449结合IBDV的最佳条件为160μg/mL蛋白、16℃、pH7.0和1h。将沉淀的融合蛋白-IBDV复合物在不同pH和温度下洗脱不同时间,病毒滴定结果显示洗脱IBDV的最佳条件为22℃、pH9.0和30min。在优化条件下用ELP-283-449融合蛋白分别从IBDV感染细胞培养上清和裂解细胞中浓缩和纯化病毒,病毒滴定结果显示IBDV的回收率分别为75.4%和71.7%。在优化条件下进行IBDV洗脱,结果显示洗脱病毒的回收率分别为39.3%和42.5%。将不同浓度IBDV接种自来水和PBS,然后用ELP-283-449融合蛋白进行病毒浓缩和回收,结果显示ELP-283-449融合蛋白捕获PBS和自来水中IBDV的效率分别为73%和68%。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热应激蛋白90a的IBDV结合区位于其283~449位氨基酸区域,ELP-283-449融合蛋白可用于组织和环境样品中IBDV的浓缩与纯化。
陈洪亮[6](2002)在《植物多糖的制备及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5个试验研究了三种植物多糖牛膝多糖、芦荟多糖和黄芪多糖的提取、化学结构及其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从细胞信息传导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 试验一 黄芪多糖、芦荟多糖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本试验研究了黄芪多糖及芦荟多糖的提取,分别用纸层析法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单糖的组成,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凝胶色谱法纯化多糖并测定多糖分子量,紫外和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多糖结构。结果发现芦荟粗多糖由三种组分组成,组分Ⅱ(AP2)分子量为45400,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果糖及微量的岩藻糖、木糖组成,摩尔比为5.369:12.38:1:3.896:0.094:0.381。芦荟多糖的红外图谱显典型的多糖图谱。在3398.49、2934.78、1591.14、1419.22、1320.74、1093.68和879.95cm-1有吸收峰,糖苷键为β-糖苷键。黄芪粗多糖由2种组分组成,组分Ⅰ(APS1)分子量为67600,纸色谱表明主要由葡萄糖组成,气相色谱显示还有甘露糖、半乳糖、果糖、木糖和岩藻糖。摩尔比为22.776:3.518:1:3.704:2.981:0.745。黄芪多糖的红外图谱显典型的多糖图谱,在3396.04、2920.28、1622.79、1418.29、1385.19、1150.93、1078.67、843.82和1023.04cm-1有吸收峰,兼有α和β-糖苷键。理化性质显示芦荟多糖是酸性多糖而黄芪多糖为中性多糖。芦荟多糖旋光度为+5.56,黄芪多糖为+45.01。紫外图谱显示芦荟多糖和黄芪多糖均不含蛋白质及核酸,但蛋白质和氨基酸测定显示:芦荟粗多糖和黄芪粗多糖均是含一定蛋白质的糖蛋白。 试验二 不同植物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本试验首次研究了两种大分子多糖芦荟多糖和黄芪多糖及一种小分子多糖牛膝多糖在饲料中添加200mg/kg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三种多糖对肉鸡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但对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三种多糖均显着提高了法氏囊指数(p<0.01),牛膝多糖还显着提高了肉鸡新城疫抗体滴度(P<0.05),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也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着(p=0.12),三种多糖对肉鸡ANAE阳性率及脾脏、胸腺指数均无显着影响。三种多糖对血液指标有显着影响,使血清白蛋白和钙离子浓度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多糖口服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但可能与分子量有关,小分子量多糖可能更容易吸收从而刺激免疫功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摘要 试验三多糖的体外抗菌、抗病毒活性研究及攻毒保护实验研究 本试验研究了芦苔多糖、黄蔑多糖、牛膝多糖的体外抗茵、抗病毒活性以及 对新城疫强毒感染鸡的保护作用。发现在0.1%浓度下,三种多糖对金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禽巴氏杆菌5种细菌均无抑菌作用,黄蔑多糖 在三种浓度下对所有细菌均无抑菌作用。在0.5%和1%浓度下,芦苔多糖和牛膝 多糖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芦苔多糖在1%浓度下对绿 脓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抗病毒活性:在低浓度下Q u g砌X各多糖对病毒 基本无作用。牛膝多糖在各浓度下对新城疫病毒均无作用。芦苔多糖在 100、500 ug加1对新城疫病毒均有显着的治疗和灭活作用,使血凝滴度显着降低。黄蔑多 糖对新城疫病毒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使血凝滴度降低。但只在 500 u g加l达到 了显着水平。攻毒保护实验研究:不同多糖体内注射均提高了鸡的HI抗体水平。 对于未免疫鸡,新城疫强毒攻击各处理鸡的发病率和发病死亡率均为 100兑三种 多糖对鸡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对于兔疫鸡,不同多糖均在一定程度 上降低了鸡的发病率。上述结果提示:芦苔多糖和牛膝多糖在体外有一定的抗菌 作用,但需要较高的浓度。黄蔑多糖和芦苔多糖对鸡胚内新城疫病毒有一定抑制 作用。多糖能通过提高肉鸡HI抗体水平,降低新城疫强毒攻击鸡的死亡率。 试验四 不同植物多糖对鸡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黄苗多糖、芦苔多糖和牛膝多糖体外对肉鸡脾淋巴细 胞转化和细胞因子IL-1、IL-2分泌的影响。发现黄蔑多糖在三种浓度均可提高脾 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牛膝多糖在 80、160 u g加 也促进脾淋巴转化 乃.05人 芦苔多糖对脾淋巴细胞转化无影响。三种多糖均可促进脾淋巴细胞 IL-2的分泌(P<0.05),但作用与剂量有关:芦苔多糖在三种浓度均促进了IL-2 分泌,黄蔑多糖在 40、80 n g加 促进了 IL《的分泌,牛膝多糖在 80 u g加 促进 了IL-2的分泌。本研究首次发现除牛膝多糖外,芦苔多糖和黄芭多糖均显着抑制 了正常及地塞米松处理巨噬细胞IL-1的分泌(P(.01)。以上结果提示,三种多糖 均可促进淋巴细胞功能,并通过调节细?
董炳梅[7](2019)在《鸡新城疫病毒增殖培养细胞系的筛选与稳定表达唾液酸转移酶(ST6Gal)细胞株的构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可在多种原代或传代细胞系上复制增殖,但不同毒株或亚型对宿主细胞均存在偏嗜性。为了筛选适于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疫苗生产的传代细胞系,本研究将我国ND疫苗株NDVⅠ系与Lasota株分别接种BHK-21、Vero、Hela、鸡肝癌细胞(LMH细胞)与DF-1细胞,通过对细胞病变的观察,结合对细胞培养物细胞半数感染量(Median cell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和HA效价的测定,对比确定适于NDVⅠ系与Lasota株生长的传代细胞系。结果显示,NDVⅠ系与Lasota株在Vero、BHK-21、DF-1、Hela与LMH细胞上均可增殖,并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但不同毒株适应细胞的能力不同。较适于NDVⅠ系增殖的细胞系依次为Hela、BHK-21与DF-1细胞;较适于NDV Lasota株增殖的细胞系依次为Hela、LMH与BHK-21细胞。本研究证明了NDVⅠ系与Lasota株均可在LMH细胞上增殖,并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且LMH细胞更适于NDVⅠ系的增殖培养。NDV侵染细胞的第一步是病毒与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NDV的唾液酸受体主要包括Neu5Ac-α-2,3Gal-β-1,4Glc(SAα2,3Gal)和Neu5Ac-2-S-α-2,6Gal10Me(SAα2,6Gal),两种受体在宿主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表达丰度的不同对病毒的宿主范围和毒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在分子水平解释NDVⅠ系与Lasota株对不同细胞系的偏嗜性,本研究首先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2种唾液酸受体在BHK-21等5种细胞上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BHK-21、LMH、DF-1、Hela与Vero细胞内均存在TSA-R SAα2,6Gal与SAα2,3Gal,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与细胞质中;在细胞核部分,BHK-21细胞核有SAα2,3Gal受体分布,而DF-1细胞核中两种受体均有分布。其次,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5种细胞膜表面的两种唾液酸受体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5种细胞表面SAα2,3Gal受体的含量显着高于SAα2,6Gal受体,提示5种细胞主要以SAα2,3Gal受体为主;按由多到少排列,SAα2,3Gal在5种细胞膜上的含量依次为Hela、BHK-21、DF-1、LMH与Vero细胞;SAα2,6Gal在5种细胞膜上的含量依次为Hela、LMH、BHK-21、Vero与DF-1细胞。结合NDVⅠ系与Lasota株在不同细胞上的增殖特性的比较,可判断NDVⅠ系更易与SAα2,3Gal受体结合,NDV Lasota株更易与SAα2,6Gal受体结合。NDV虽然可在多种细胞上增殖培养,但效价普遍较低,不能达到生产要求。NDV的两种唾液酸受体分别为SAα2,3Gal和SAα2,6Gal,而介导两种唾液酸受体形成的酶类分别是ST3Gal转移酶和ST6Gal转移酶,因此唾液酸转移酶对唾液酸受体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而细胞表面受体表达丰度的高低对病毒入侵与增殖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提高NDV细胞培养效价及进一步确定不同唾液酸受体对NDV细胞培养的影响,本研究以PCI-neo为载体,在成功构建唾液酸转移酶PCI-neo-ST3与PCI-neo-ST6质粒的基础上,应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其分别转染BHK-21细胞,共获得22株BHK-ST3细胞与17株BHK-ST6细胞;进而将NDV Lasota株分别接种以上细胞,通过HA效价及TCID50的测定,分别获得了较适于NDV Lasota株增殖的BHK-ST3-22细胞与BHK-ST6-15细胞克隆株。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BHK-ST3-22细胞与BHK-ST6-15细胞表面相应的唾液酸受体表达丰度均有显着提高,且BHK-ST6-15细胞较BHK-ST3-22细胞更适合于NDV Lasota株的增殖。为了提高NDV在BHK-ST6-15细胞株的增殖效价,本研究在对应用BHK-ST6-15贴壁细胞增殖培养NDV Lasota株的条件进行优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将BHK-ST6-15细胞进行低血清悬浮培养的驯化;另一方面对NDV Lasota株在悬浮培养的BHK-ST6-15细胞上增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成功实现了BHK-ST6-15细胞的低血清悬浮培养,应用该细胞增殖培养NDV Lasota株,其细胞培养液效价可达108.375 TCID50/0.1 mL,显着高于BHK-ST6-15贴壁细胞,从而为实现NDV Lasota株细胞悬浮培养产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家禽活疫苗的生产主要依靠接种SPF鸡胚制备而成,该工艺主要存在批次间稳定性差、家禽外源病毒污染的风险和鸡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问题,因此,影响着家禽活疫苗的生产。为替代传统鸡胚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与效益,本研究应用全悬浮细胞培养技术生产NDV Lasota株活疫苗,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三部的要求对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NDV Lasota株活疫苗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可完全替代传统鸡胚生产工艺。同时,该技术具有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强、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且显着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为全悬浮细胞培养技术生产NDV Lasota株活疫苗奠定了良好基础。
张礼洲,祁小乐,王笑梅[8](2014)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细胞嗜性及受体研究现状》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强、弱毒株在侵染宿主细胞上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嗜性差异,普遍认为,这种细胞嗜性差异主要由宿主细胞的不同受体所介导。迄今为止,已报道4种IBDV受体相关分子:SIg M免疫球蛋白、热休克蛋白90(c Hsp90)、整合素α4β1、Toll样受体(TLR)。本文对IBDV细胞嗜性及细胞受体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郭慧君[9](2006)在《不同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及其共感染对鸡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免疫抑制性病毒是一类能够引起被感染动物个体免疫功能下降,造成对某些病原易感性增强的一类病毒。在鸡群中,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禽呼肠孤病病毒(ARV)等都是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有关它们造成的免疫抑制在一些文献都已有所报道。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这些病毒往往可在鸡群形成二重感染或三重感染、甚至四重感染,但这种多重感染对鸡群免疫功能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还较少。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方法最常用的是3H-TdR掺入法,该方法稳定、灵敏和客观。本研究对影响该方法的一些因素进行优化,并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剂量REV感染、REV与ALV-J、REV与MDV、REV与ARV共感染鸡后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检测和比较研究。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中相关参数的优化用3H-TdR掺入法检测外周血、脾脏、胸腺、法氏囊中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对影响该方法的淋巴细胞浓度、丝裂原浓度(ConA或LPS)、犊牛血清(FCS)浓度等参数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最佳条件为细胞浓度105106/ml,ConA的浓度为5μg/ml,FCS浓度为10%;脾脏中淋巴细胞最佳条件细胞浓度为5×106/ml,ConA的浓度为5μg/ml,FCS浓度为10%;胸腺中淋巴细胞最佳条件为细胞浓度106/ml,ConA的浓度为40μg/ml,FCS浓度为10%;法氏囊中淋巴细胞最佳条件为细胞浓度5×106/ml,LPS的浓度为40μg/ml,FCS浓度为10%。这些条件的优化为检测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对鸡不同免疫组织淋巴细胞增殖的反应奠定基础。二不同剂量REV对感染鸡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用不同剂量的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感染商品代肉鸡(高剂量为104个TCID50REV/只;低剂量为2×103个TCID50REV/只)和SPF鸡(高剂量为104个TCID50REV/只;低剂量为103个TCID50REV/只)后,,检测血液中T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和NK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NDV、AIV疫苗抗体生成变化等,并结合体重、胸腺、法氏囊等重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感染REV各组肉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对ConA反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高剂量感染即REV(104个TCID50REV/只)组下降显着(P<0.05),而低剂量感染即REV(2×103个TCID50REV/只)组在49日龄也显着下降(P<0.05)。SPF鸡感染试验中REV高剂量(104个TCID50REV/
张绍杰[10](2000)在《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Infection Lnyngotrcheitis Vrus,ILT)是由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分布于世界各国,我国在50年代发现本病,现己在许多省份流行。目前国内外预防本病所用的疫苗都是弱毒疫茵,但所有的弱毒疫苗都存在以下缺点:(l)由于该病毒的毒力与免疫原性呈正相关,因此,现用的疫苗毒力普遍偏强,接种后反应大;(2)与ILTV强毒一样,其弱毒疫由株也能引起潜伏感染,潜伏感染的鸡将终主带毒;(3)疫苗病毒可以由接种鸡传染给非接种鸡,在鸡与鸡,鸡群与鸡群之间传插过程中毒力会返强,从而成为新的感染源;(4)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方法可以鉴别强毒株和弱毒株。因此,研究新型安全且有效的疫苗用于ILT的防制十分必要。 糖蛋白 gB是ILT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它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是该病毒感染复制必需的蛋白。根据已经发表的ILTV SA。疫苗株的gB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然后通过PCR方法扩增了ILTV中国王岗株的gB基因,并克隆到PUC质粒的EcORI位点中。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PCR片段含有2619hp核昔酸,包含了完整的gB基因阅读框架。序列比较分析结果显示,ILTV王岗株(强毒株)的gB基因核昔酸序列与英国的Throne 882株和美国的632株(二者均为强毒株)的 gB基因核昔酸序列完全一致,而与澳大利亚 SAZ株(弱毒株)的gB基因核昔酸的同一性为99.8%,氨基酸的同一性为98.4%。三株ILTV强毒和弱毒比较,弱毒 gB基因在第 89位和第 102位分别发生了一个碱基的插入和缺失,结果导致5 个氢基酸的移码突变,即由强毒的“川*-C卜11eJie-*印”变成弱毒的“GIy·切-Asn·Asn-Ser。 将克隆到pUCllg中的ILTV糖蛋白gB基因再亚克隆至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VL1393中,形成重组质粒甲VLgB。将pVLgB与杆状病毒线性DNA(BAC-N-BlueDNA)共转染Sffi昆虫细胞,经三轮蚀斑纯化,获得重组杆状病毒pVL-ILTVgB。通过PCR方法鉴定证明gB基因被正确插人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也表明 ILTV gB基因在重组秆状病毒感染的 Sfg昆虫细胞中被表达。表达的糖蛋白gB作为亚单位疫苗用于下一步的免疫试验。 将克隆在pUCllg中的gB基因和大肠杆菌的L。Z基因分别亚克隆到禽痘病毒转移质粒中然后将其通过脂质体方法转染由鸡痘病毒S-FPV-017 t苗株感染的SPF I张扭杰双达传贝佐顺气管炎间写怵蠢困且阑禹区们@的构巨及江免沤戮力研灾Zboo年6月鸡胚成纤维细胞中,通过蓝斑筛选出重组鸡痘病毒(rFPV-ILTVgB),并对其进行了 6轮蚀斑纯化。该重组病毒通过PCR方法鉴定证明,其基因组中含有完整的ILTV gB基因:“巾悦*_.M删实验也证明了该重组病毒在其感染的sPr 4胚成纤维细胞中表达了ILTV f蛋白gB。 用重组鸡痘病毒rFPV-ILTVgB等接种6周龄的SPF鸡进行的免疫及攻毒保护试验共设立7组(每组】0只鸡):第1组用商品化V弱毒疫苗点眼免疫:第2组用rFPV-ILTVgB翅皮下注射免疫;第3组用鸡痘病毒弱毒疫苗翅皮下注射兔疫;第车组用rFPV-ILTVgB免疫2次,间隔2周;第5组用rFPV-ILTVgB一免,2周后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 ILTV gB蛋白二免;第 6组用含 ILTV gB基因的重组质粒一免,2周后用 rFPV-ILTVgB二免;第7组为未免疫对照组。所有组的鸡在第一次免疫后 4周以致死剂量的ILTV王岗强毒株进行喉内接种攻毒。用重组鸡痘病毒rFPV-ILTVgB等接种6周龄的商品鸡进行的免疫及攻毒保护试验共设立4组(每组20只鸡):第1组用两品化n下V弱毒疫茵点眼兔疫;第2组用:FPV-f VSB翅皮下注射免疫:第3组用鸡痘病毒弱毒疫苗翅皮下注射免疫;第4组为未免疫对照组。所有组的鸡在第一次免疫后4周以致死剂量的ILTV王岗强毒株进行喉内接种攻毒。攻毒后的结果显示所有含rFPV-ILTVgB免疫组的SPF鸡或商品鸡均100%保护而免于死亡;!LTV弱毒疫苗免疫的SPF鸡也获100%保护,但ILTV弱毒疫苗免疫的商品鸡在攻毒后有15%死亡;攻毒后SPF鸡对照组死亡率为90%,商品鸡对照组死亡率为60%;所有二次免疫组没有表现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免疫以后的抗体跟踪检测证明rFPV-ILTVgh诱导的抗ILTV抗体水平与 ILTV弱毒疫苗相当;攻毒后进行的 ILTV分离和 PCR检测结果表明 ILTV弱毒疫苗免疫的SPF 鸡能够更好地阻止攻击强毒的感染,但在商品鸡上不如rFPV-ILTVgB ti。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重组鸡疽病毒rFPV-ILTVgB不仅能诱导体液免疫,也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ILTV的细胞免疫,保护机体抵抗强毒的攻击。该重组鸡痘病霉与现用弱毒疫苗具有同等的免疫效力,但在安全性方面比弱毒疫苗更加优越,不形成潜伏感染,不会散毒。此外,该重组鸡疽病毒免疫的鸡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与自然感染ILTV的鸡加以区别。因此,本实验研究的rFPV-ILTVgB疫苗将有希望从根本上取代现用的ILTV弱毒疫苗,彻底改变ILT防制现状。
二、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感染与鸡法氏囊植物凝集素受体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感染与鸡法氏囊植物凝集素受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4、VP5蛋白在感染中对宿主天然防御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部分缩写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述 |
2 流行特点 |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4 IBD的诊断与防控 |
4.1 诊断 |
4.2 免疫预防 |
4.3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研究进展 |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概述 |
2 IBDV基因组结构 |
3 IBDV病毒蛋白 |
3.1 VP1蛋白 |
3.2 VP2蛋白 |
3.3 VP3蛋白 |
3.4 VP4蛋白 |
3.5 VP5蛋白 |
4 IBDV的致病性 |
4.1 IBDV的致病机理 |
4.2 IBDV抗原和毒力变异的分子机理 |
4.3 IBDV引起的免疫抑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 |
1 天然免疫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 |
1.1 天然免疫概述 |
1.2 天然免疫的模式识别受体 |
2 抗病毒天然免疫的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制 |
2.1 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概述 |
2.2 Ⅰ型干扰素基因转录调控机制 |
2.3 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 |
2.4 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 |
2.5 病毒诱导Ⅰ型干扰素基因表达的早、晚期事件和干扰素效应因子 |
3 宿主细胞损伤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
3.1 细胞损伤的原因、类型及机制 |
3.2 宿主细胞损伤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
3.3 损伤细胞内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鸡传染性法氏嚢病毒的VP4、VP5蛋白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IBDV CV03病毒VP4、VP5基因的扩增 |
2.2 真核表达载体双酶切鉴定 |
2.3 VP4、、VP5蛋白对DF-1细胞模式识别受体TLR3、MDA5的影响 |
2.4 VP4、VP5蛋白对DF-1细胞相关转录因子IRF3、IRF7的影响 |
2.5 VP4、VP5蛋白对DF-1细胞I型干扰素产生的影响 |
2.6 VP4、VP5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对DF-1细胞炎症反应因子及抗病毒因子产生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VP4、VP5蛋白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过程中对非干扰素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IBDV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对细胞表面受体TLR3、RIG-I的影响 |
2.2 IBDV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对相关转录因子IRF3、IRF7的影响 |
2.3 IBDV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对炎性细胞因子及抗病毒因子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VP4、VP5蛋白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损伤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VP4、VP5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DF-1细胞中的表达对细胞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 |
2.2 VP4、VP5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DF-1细胞中的表达对细胞SOD活性的影响 |
2.3 VP4、VP5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DF-1细胞中的表达对细胞LD产生的影响 |
2.4 VP4、VP5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DF-1细胞中的表达对细胞NAG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多味中药对IBDV的抑制作用及其组方对IBD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IBD的研究进展 |
1.1 IBD的病原及流行病学 |
1.2 IBD的致病机理 |
1.3 IBD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
1.4 IBD的诊断 |
1.4.1 病毒分离鉴定 |
1.4.2 易感鸡感染试验 |
1.4.3 琼脂扩散试验 |
1.4.4 ELISA试验 |
1.4.5 凝集试验 |
1.4.6 病毒核酸(RNA)电泳法 |
1.4.7 PCR技术 |
1.5 IBD的预防和西药治疗 |
2 中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方法 |
2.1 中草药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中医理论 |
2.2 中药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药理机理 |
2.3 中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方法 |
2.3.1 组织培养筛选法 |
2.3.2 鸡胚培养法 |
2.3.3 动物试验法 |
3 中药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实验(一) 20味中药在细胞上对IBDV的抑制试验 |
1 试验材料 |
1.1 实验中药 |
1.2 L—谷胺酰氨溶液 |
1.3 胰蛋白酶溶液 |
1.4 MEM细胞培养液 |
1.5 D-Hanks’液 |
1.6 IBDV |
1.7 SPF胚 |
1.8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中药对单层细胞的毒性试验 |
2.1.1 单层细胞的制备 |
2.1.2 中药液的稀释 |
2.1.3 中药对单层细胞的毒性试验 |
2.2 中药在细胞上对IBDV的抑制试验 |
2.2.1 中药对病毒的直接灭活试验 |
2.2.2 中药阻碍IBDV吸附细胞试验 |
2.2.3 中药抑制IBDV复制试验 |
2.3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中药对单层细胞的毒性结果 |
3.2 中药在细胞上对IBDV的抑制试验 |
3.2.1 中药对病毒的直接灭活试验 |
3.2.2 中药阻碍IBDV吸附细胞试验 |
3.2.3 中药抑制IBDV复制试验 |
4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二) 20味中药在鸡胚中对IBDV的抑制试验 |
1 试验材料 |
1.1 IBDV |
1.2 鸡胚 |
1.3 试剂 |
1.4 中药 |
1.5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种毒的增殖 |
2.2 中药对鸡胚的毒性试验 |
2.3 中药在鸡胚中对IBDV的抑制试验 |
3 试验结果 |
3.1 中药对鸡胚的毒性试验 |
3.2 中药在鸡胚中对IBDV的抑制作用 |
3.3 各种中药抗IBDV的血凝价 |
4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三) 不同中药组方增强IBDV免疫作用试验 |
1 试验材料 |
1.1 雏鸡 |
1.2 IBDV疫苗 |
1.3 标准血清、抗原 |
1.4 试验中药 |
2 试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免疫 |
2.2 增重 |
2.3 白细胞计数 |
2.4 外周血液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淋巴细胞值血清抗体效价 |
2.5 血清抗体效价 |
2.6 法氏囊指数、脾指数、胸腺指数的测定 |
3 试验结果 |
3.1 免疫 |
3.2 体重 |
3.3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 |
3.4 外周血液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淋巴细胞值 |
3.5 血清抗体效价 |
3.6 法氏囊指数、脾指数、胸腺指数的测定 |
3.6.1 法氏囊指数 |
3.6.2 脾指数 |
3.6.3 胸腺指数 |
4 小结与讨论 |
实验(四) 不同中药组方临床治疗试验 |
1 试验材料 |
1.1 病鸡 |
1.2 试验中药 |
1.3 卵黄抗体 |
1.4 标准血清、抗原 |
2 试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2.2 死亡率、保护率 |
2.3 日增重 |
2.4 外周血液白细胞、ANAE阳性淋巴细胞值、抗体效价 |
2.5 法氏囊指数、脾指数、胸腺指数的测定 |
2.6 法氏囊组织学病变的观察 |
2.7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鸡场蛋鸡发病情况 |
3.2 中药对IBD鸡的治疗结果 |
3.3 日增重 |
3.4 外周血液白细胞、ANAE阳性淋巴细胞值、抗体效价 |
3.5 法氏囊指数、脾指数、胸腺指数测定结果 |
3.6 法氏囊显微切片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益生菌应用雏鸡IBD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和IL-2及其受体mRNA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益生菌研究进展 |
1.1.1 益生菌的定义 |
1.1.2 益生菌来源及分类 |
1.1.3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
1.1.4 益生菌的应用 |
1.1.5 益生菌微胶囊包埋技术 |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
1.2.1 IBD 病原 |
1.2.2 IBD 的流行病学 |
1.2.3 IBD 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2.4 IBD 的免疫抑制机制 |
1.2.5 IBD 的防治 |
1.3 禽类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
1.3.1 禽类免疫系统的特点 |
1.3.2 禽类T 淋巴细胞 |
1.3.3 禽类B 淋巴细胞 |
1.3.4 家禽IL-2 及IL-2R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菌种 |
2.1.3 IBD 疫苗和IBD 强毒 |
2.1.4 主要生物制剂和化学试剂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益生菌微胶囊制备 |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其处理 |
2.2.3 被检材料采取 |
2.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鸡IL-2 和IL-2R mRNA 表达Real Time-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1 总RNA 提取 |
3.1.2 雏鸡IL-2 和IL-2R mRNA 表达Real Time-PCR 检测 |
3.2 益生菌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和IL-2R mRNA 表达变化 |
3.2.1 益生菌雏鸡免疫器官IL-2 和IL-2R mRNA 表达变化 |
3.2.2 益生菌雏鸡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变化 |
3.3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 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和IL-2R mRNA 表达变化 |
3.3.1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 免疫后免疫器官IL-2 和IL-2R mRNA 表达变化 |
3.3.2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 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变化 |
3.4 雏鸡IBD 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及IL-2 和IL-2R mRNA 表达的变化 |
3.4.1 雏鸡IBD 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IL-2 和IL-2R m RNA 表达的变化 |
3.4.2 雏鸡IBD 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变化 |
3.5 IBD 强毒攻击雏鸡后发病及保护情况 |
4. 讨论 |
4.1 益生菌对雏鸡IL-2 及其受体m RNA 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
4.2 益生菌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
4.2.1 益生菌对雏鸡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
4.2.2 益生菌对雏鸡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
4.3 益生菌应用雏鸡对IBD 疫苗免疫应答及其机制 |
4.3.1 IBD 疫苗免疫对雏鸡IL-2 及其受体mRNA 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
4.3.2 益生菌对IBD 疫苗免疫雏鸡IL-2 及其受体mRNA 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
4.4 不同配比益生菌组合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ELP-Hsp90α融合蛋白IBDV浓缩和纯化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简写 |
文献综述 |
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毒蛋白及功能 |
3. 致病机理 |
4. 免疫预防 |
二、IBDV受体的研究进展 |
1. 病毒受体概述 |
2. 病毒受体的研究方法 |
3. IBDV受体的研究进展 |
4. 病毒受体的应用 |
研究内容一:Hsp90α片段与ELP的融合表达及IBDV结合区的确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
1.2.2 表达载体的构建 |
1.2.3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与分析 |
1.2.4 重组蛋白的纯化 |
1.2.5 IBDV结合区的确定 |
2. 结果 |
2.1 表达构建与鉴定 |
2.2 融合蛋白的表达 |
2.3 融合蛋白的纯化 |
2.4 融合蛋白IBDV结合区鉴定 |
3. 讨论 |
研究内容二:IBDV快速浓缩与纯化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IBDV滴定 |
1.2.2 融合蛋白结合IBDV的条件优化 |
1.2.3 IBDV洗脱条件的优化 |
1.3 IBDV快速浓缩与纯化方法的应用 |
2. 结果 |
2.2 |
2.2.1 IBDV的滴度测定 |
2.2.2 融合蛋白结合IBDV的条件优化 |
2.2.3 IBDV洗脱条件的优化 |
2.3 IBDV快速浓缩与纯化方法的应用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植物多糖的制备及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第二节 免疫活性多糖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
本研究立论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正文 |
试验一 黄芪多糖、芦荟多糖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试验二 不同植物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多糖的体外抗菌、抗病毒活性研究及攻毒保护实验研究 |
1. 多糖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
2. 多糖的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 |
3. 多糖对新城疫强毒攻击鸡的保护研究 |
4. 小结 |
试验四 不同植物多糖对鸡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五 不同植物多糖作用机制研究:对鸡脾淋巴细胞信息传导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本研究主要结论、创新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鸡新城疫病毒增殖培养细胞系的筛选与稳定表达唾液酸转移酶(ST6Gal)细胞株的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新城疫病毒研究进展 |
1.1 副黏病毒概述 |
1.2 NDV的病原学概述 |
1.3 NDV分子生物学特性 |
1.4 NDV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增殖 |
第二章 新城疫病毒受体研究进展 |
2.1 病毒受体特性 |
2.2 NDV的唾液酸受体 |
2.3 与唾液酸受体相关的酶类 |
2.4 影响NDV与受体结合的因素 |
2.5 NDV唾液酸受体的分布 |
2.6 NDV培养特性 |
第三章 新城疫疫苗研究概况 |
3.1 常规疫苗 |
3.2 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
第二篇 实验研究部分 |
第一章 不同细胞系培养NDV特性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唾液酸受体SAα2,3Gal和 SAα2,6Gal在不同细胞系表达的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表达唾液酸转移酶细胞株的建立与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NDV Lasota株在BHK-ST6-15 细胞上培养条件的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HK-ST6-15 全悬浮细胞培养的NDV Lasota株活疫苗的试验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细胞嗜性及受体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VP2蛋白与IBDV细胞嗜性 |
2 IBDV宿主细胞受体研究进展 |
2.1 不同血清型IBDV的细胞受体比较研究 |
2.2 不同毒力型IBDV的细胞受体比较研究 |
2.3 SIg M |
2.4 鸡热休克蛋白90 |
2.5 整合素α4β1 |
2.6 Toll样受体(TLR) |
2.7 VP2相互作用的其他宿主蛋白 |
3 总结与展望 |
(9)不同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及其共感染对鸡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注释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家禽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
1.1 免疫器官 |
1.2 免疫细胞 |
第二部分 细胞免疫反应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1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1.2 特异性 T 淋巴细胞反应的检测 |
1.3 细胞毒 T 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检测 |
第三部分 免疫抑制与免疫抑制病毒 |
1.1 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 |
1.2 马立克氏病病毒 |
1.3 禽白血病病毒 |
1.4 禽呼肠孤病毒 |
引言 |
1 鸡群免疫抑制病毒感染现状 |
2 鸡群免疫抑制病毒多重感染与宿主相互作用 |
实验研究部分 |
1 实验一 ~3H-TdR 掺入法检测鸡不同组织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条件优化 |
摘要 |
1 材料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 实验二不同感染量REV对鸡免疫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3 实验三 REV 和 ALV-J 感染对肉用型鸡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4 实验四 REV 与 MDV 共感染对鸡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实验五 REV 和 ARV 感染对 SPF 鸡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总体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1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出版教材 |
附2 英文论文 |
附3 图片 |
(10)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及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
1 ILTV的发现历史及分类地位 |
2 ILTV的形态、理化及生物学特性 |
3 毒株分类 |
4 流行病学及致病机理 |
5 免疫生物学 |
6 诊断 |
7 防制 |
综述二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 ILTV基因组的结构 |
2 ILTV的基因及其编码的主要蛋白 |
3 ILTV的复制,蛋白质合成和形态发生 |
4 ILTV潜伏感染和病毒被重新激活的机理 |
综述三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研究现状及前景 |
1 弱毒疫苗 |
2 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
3 基因工程缺失疫苗 |
4 活病毒载体疫苗重组 |
5 DNA疫苗 |
6 ILT根除的可行性 |
综述四 禽痘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
1 禽痘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
2 禽痘病毒作为载体的特性 |
3 禽痘病每载体的构建 |
4 禽痘病毒载体的应用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实验一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王岗株糖蛋白GB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比较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王岗株糖蛋白GB基因在重组鸡痘病毒中的表达 |
1 材料 |
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王岗株糖蛋白GB基因在重组秆状病毒中的表达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重组鸡痘病毒对SPF鸡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重组鸡痘病毒对商品鸡的免疫保护性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感染与鸡法氏囊植物凝集素受体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4、VP5蛋白在感染中对宿主天然防御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李双洁.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2]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感染与鸡法氏囊植物凝集素受体的关系[J]. 刘彦威,唐国云,刘娜,王斌,褚跃成.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4(01)
- [3]多味中药对IBDV的抑制作用及其组方对IBD防治效果研究[D]. 张燚. 吉林农业大学, 2005(04)
- [4]益生菌应用雏鸡IBD免疫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和IL-2及其受体mRNA表达变化[D]. 滕素玲.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5]基于ELP-Hsp90α融合蛋白IBDV浓缩和纯化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徐碧. 扬州大学, 2016(02)
- [6]植物多糖的制备及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陈洪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02)
- [7]鸡新城疫病毒增殖培养细胞系的筛选与稳定表达唾液酸转移酶(ST6Gal)细胞株的构建及其应用[D]. 董炳梅. 吉林大学, 2019
- [8]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细胞嗜性及受体研究现状[J]. 张礼洲,祁小乐,王笑梅. 中国家禽, 2014(20)
- [9]不同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及其共感染对鸡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D]. 郭慧君.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10]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的研究[D]. 张绍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