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审计法》实施后的内部审计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琦,孙旭鹏[1](2022)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主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主体是审计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它既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基础因素,也是全面构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关键要件。然而,审计主体的确定,各国做法不尽相同,已有文献也未形成统一结论。结合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编报的现实基础,梳理国家审计的制度沿革,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单位财务报告可根据编制主体的性质,在国家审计机关的主导下,依据不同条件适度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内部审计力量。
程乃胜[2](2020)在《论《审计法》的修改与完善》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全覆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审计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国家审计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尚未同步修改,存在着审计范围规定、审计法体系和内容以及立法技术等诸多方面不适应的问题。目前《审计法》修改已经重启,应将十八大以来的审计体制改革成果写入《审计法》,并以增强国家审计有效性为主线,从提高《审计法》的立法位阶、理顺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强化《审计法》国家强制力、规定对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的监督、规定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规定延伸审计等方面修改和完善《审计法》。
朱锦余,王金厂,李冬青,余秋宏,黄晓颖,刘鲲鹏,陈静[3](2020)在《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研究——以云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18)专章规定了审计机关如何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经验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相关法规演进及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论依据;总结了云南省审计机关近年来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做法与经验、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相关数据和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概括了内部审计机构期望得到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的主要内容。结合国家相关法规的最新要求和实践发展趋势,本文最后提出了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建议,为审计机关更好地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余文俊[4](2020)在《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基于广东省X县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战略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总书记在大会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的含义和如何踏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进行了深入论述。要坚定不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领导,深刻学习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农村经济问题。因为我国农村审计起步较晚,农村审计研究相对薄弱,法律、制度环境落后,且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复杂,所以通过研究农村审计模式从而加强农村审计监督,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极强推进作用。本文的基本定位是研究农村审计模式,关注最为基础的农村“三资”的审计。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接着阐释了农村审计及审计模式、农村“三资”的有关概念。其次,梳理出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三个发展历程,对目我国前农村审计的现状做详尽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以“农村审计站审计、委托CPA审计”为代表的两种审计模式,详细对比、分析这两者的特征与差别,归纳出当前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揭示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入韩国开展农村审计的经验,对比研究认为其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先进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在优化我国农村审计模式时参考学习的。最后对广东省X县农村“三资”审计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案例分析,阐述其采用创新型审计模式是如何运行的,总结出其先进之处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探寻我国农村审计模式运行机制与优化的新思路,提出从完善法律,整合审计资源,推行机构范围改革等方面为优化我国农村审计模式提供保障。
高晓霞[5](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谢冬慧[6](2019)在《新中国七十年审计法治发展之回瞻》文中研究说明审计法治作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国家实现社会公正效率、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确保政治环境纯净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审计法治与新中国共成长,经历了曲折发展、顺利发展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早在1949年的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就对审计制度里的重要制度——预决算制度作了原则规定,由此开启了新中国审计法治的发展历程。但是,一度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审计制度及其实践没有顺利进行。直到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计法治重新起步,尤其是1982宪法的颁布,1997年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审计法治步入顺利发展之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制定及修订如期开展,且在审计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自2010年以来,国家一系列重大事件促进了审计法治的稳步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到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北京宣言》的公布;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迎来全面依法治国、审计全覆盖的国家战略,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中央审计委员会这一国家级审计决策机构的诞生。今后,中国审计法治将继续遵循审计立法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审计制度形成体系、本法与实施条例配套,审计技术及时更新,不断强化审计人的规范意识等历史规律,坚持依法审计是审计法治的核心要义。
徐会超[7](2019)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审计全覆盖”是新时代审计事业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审计全覆盖”既是政策与背景,又是目标与要求。要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政府内部审计机构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但在人员数量不足、相关专业技能不够的情况下,需要向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机构购买审计服务。政府购买审计服务成为当前我国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凝聚审计力量、形成审计合力,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从而构建各方审计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审计”格局。“审计全覆盖”不仅要求覆盖面要全,更要求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横跨“政府”和“市场”,成为了沟通和连接国家审计、政府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桥梁和纽带,既有利于拓宽审计覆盖面,也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本文针对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现状、理论基础与法律依据、购买审计服务的动因、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采购环节、实施审计服务过程中的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风险防控与质量控制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丰富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研究内容体系,推进该问题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入性,能为更好地开展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践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支撑;同时,本文研究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践。本文对以下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第一,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政策法律依据与理论基础方面。经过对文献、资料及政策法律整理与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政策法律依据已经基本完善,既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依据,又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层级的法律规范依据。但遗憾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却没有明确规定,审计署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审计机关购买审计服务管理办法,建议在审计法修订时对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进行明确规定授权,并由审计署出台相关具体规定。在理论基础方面,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可以表述为:以“免疫系统论”为核心、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等其他相关理论为辅助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既包括交易成本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共性”理论基础,更包括“免疫系统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等“个性”理论基础。第二,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动因方面。经过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主要动因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构:第一个层面是宏观的国家要求即政策法律驱动层面,国家通过制定政策要求实现“审计全覆盖”、通过法律规定授权政府适当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整合审计资源,这成为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顶层驱动因素;第二个层面是具体的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需求层面,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完成繁重审计工作任务的追求、通过社会审计力量参与来弥补自身人员数量和专业素质不足的现实需要、对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审计质量的追求等方面因素是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直接驱动因素;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审计机构需求,承接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委托的审计业务是社会审计机构的重要业务与收入来源之一,该利益诉求是政府购买审计业务的间接驱动因素。第三,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采购环节方面。经实证研究发现,不同采购方式的采购效率和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招标方式的成交效率最低、耗时最长,其次是竞争性磋商,采购最快的是竞争性谈判;但相比竞争性谈判,政府利用招标和竞争性磋商的购买方式更容易选择到具备良好市场声誉的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而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比其他事务所的成交价格更高且“折扣”更少,这符合审计定价原理。本文认为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集中采购环节,不能只求“采购速度快”、“成交价格低”,而应突出“质量导向”。建议在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下的,多采用竞争性磋商的采购方式,增加磋商机会,采用综合评分法确定供应商,并在评审过程中选聘一定的注册会计师担任评审专家,尽量避免“价低者得”、“忽视质量”的情形。第四,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施审计业务环节方面。本文认为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实施审计业务过程中,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是核心,合同签订与履行是关键,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是保障。经过问卷调查与分析,本文发现实施审计业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风险防范与质量控制”、“签订业务合同”、“绩效考核及责任划分”,其次是“现场指导监督”、“业务培训”和“中期检查与考核”等环节。风险方面,“社会审计机构职业能力不胜任风险”、“社会审计机构独立性风险”和“寻租(廉政)风险”是可能存在的“很大”的风险,其次是“业务合同约定不明确风险”、“审计目标偏离风险”和“业务垄断风险”。对于防范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措施方面,“加强全程跟踪监督与沟通”最为重要,其次是“完善中介机构的选任程序”、“规范合同签订与履行”,“加大对违规人员或机构的处罚力度”以及“强化对社会审计机构的服务绩效评价”也很重要。此外,关于职责划分和责任承担方面,依据免疫系统论的理论基础,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质上是“免疫系统”借助外界力量,“借助”并非全部“转让”,最终发挥免疫功能的仍旧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因此,“服务”可以购买,但“责任”不能外包,在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审计服务时,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全程指导、跟进和监督,对于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结果,如果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采纳并形成审计意见,其责任应由审计机关或内部审计机构承担。依据本文研究,结合其他研究文献,本文从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强化依法购买审计服务,厘清购买审计服务的业务种类与范畴,健全购买方式与程序,注重风险风范与质量控制,明确相关主体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等方面,对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完善政府购买审计服务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本文认真梳理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现状,重点对其政策法律依据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政策依据需要尽快转化为法律依据;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效力等级偏低,需要在更高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文件《审计法》中进行授权;并建议审计署出台相关具体规定。二是更系统全面地阐释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理论基础,尝试重构了以“免疫系统论”为核心、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等其他相关理论为辅助的理论基础体系。此外,在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动因、采购环节、实施审计业务环节等研究方面有所创新。系统分析了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驱动因素,不同采购方式的采购效率与效果,实施审计业务环节的各方权利义务、风险防范与质量控制、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等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研究文献大多数是用规范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实证研究论文极为少见,本文通过手工收集的近3000个样本,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马薇[8](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郑光新[9](2019)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以WK公司为例》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很大程度改变了企业内部财务环境及内部审计环境,这种变化也使得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那么,财务共享模式实施究竟对内部审计哪些方面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多大的影响?企业实施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后,其内部审计现阶段有什么样的问题?未来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怎么样发展?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展开研究。首先,经过前期大量的搜集查阅国内外文献,本文从内部审计、财务共享模式及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对内部审计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文献梳理。紧接着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定义、特征、类型等概念,对内部审计的含义、职责、范围等概念做了相关界定和描述,为后文研究打下基础。然后,本文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研究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对企业内部审计全过程中的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及完成阶段的影响。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并对部分问题进行交叉分析。研究表明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对内部审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内部审计主要职责、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方式、内部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及内部审计效率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共享模式实施后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电子数据真实性和非现场审计方式;财务共享模式实施后,改变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形式,审计风险管理水平欠缺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技术的熟悉掌握能力是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最为重要的技能要求,也是制约内部审计工作整体性的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接着,通过WK公司案例进一步研究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相关问题。本文介绍WK公司的基本情况、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情况,接着对WK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结构、职责、制度规范以及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WK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如审计风险的管理水平低、新型的内部审计专业人才欠缺、财会数据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最后,基于对WK公司的案例分析,针对其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现阶段存在的不足,结合财务共享模式实施后对内部审计带来的影响的问卷调研结果,提出了财务共享模式实施下内部审计应该朝着重视并加深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培养综合型专业内部审计人才、持续完善内部审计流程以及完善标准及法律法规建设几个方向发展等对策建议。
张帅[10](2019)在《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恢复重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比较科学合理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我国国家审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职责任务和履职特点,创新体制机制,针对不同时期国家与政府工作重心来确定的审计工作对象以及新形势下的审计目标,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为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审计道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逼出改革。早期军队创造的直线命令与科层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早期的公共行政;企业创造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取得了全球化竞争中的生存发展空间,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新公共管理;企业为寻求多元化,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在竞争者、客户以及上下游合作和资本运作中运用更多企业治理,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公共治理。从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公共治理理论,每一个理论阶段性地影响着我国政府从政治统治型发展到经济建设型再到公共服务型,从全能到有限的认识转变。制度变迁理论则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影响着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过程。国家审计既是政府管理的工具,也是管理政府的工具,更是促进政府民主法治的工具。在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审计必将在新时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必将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结构调整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历史是一本没有修饰的教科书,真实的反映出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国家审计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任何改进与完善都需“回顾过去、基于现在、着眼未来”。因此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出发:首先,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基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通过梳理改革中审计标志性事件,对国家审计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与描述;其次,运用比较分析法,结合不同时期的理论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及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研究学习,得出不同时期因何种理论主导了政府行政体制的转变进而影响审计的发展方向;最后,通过国家政策与政府转型的现实环境以及历史分析得出公共治理下的国家审计制度完善应做出的努力。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第一,现如今检索到的国家审计阶段划分主要是以审计方式、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模式来划分的阶段,再扩大范围后,涉及到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时,多出了以审计理念、审计边界以及审计本质认识等的阶段划分。本文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根据审计标志性事件划分阶段。第二,理论分析了在不同理念引导下的政府转型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并揭示了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国家审计职能由扒粪者到管理者进而发展为建设者。第三,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准则,剖析国家审计在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审计的对象。随着法治中国的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下,通过对国家审计职能演进及逻辑的梳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二、浅谈《审计法》实施后的内部审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审计法》实施后的内部审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主体选择的制度基础 |
(一)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
(二)政府财务报告的潜在审计主体 |
1.国家审计机关 |
2.注册会计师审计 |
3.政府部门(单位)内部审计 |
三、西方主要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主体选择的经验与启示 |
(一)主要经验 |
(二)相关启示 |
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主体选择的政策建议 |
(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主体 |
(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主体 |
1.行政单位 |
2.事业单位 |
3.社会团体 |
(三)政府单位财务报告审计主体 |
五、结论 |
第一,明确国家审计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主导地位。 |
第二,积极推动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建设。 |
第三,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政府内部审计发展。 |
第四,加快《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 |
(2)论《审计法》的修改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大背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改革 |
不适应:《审计法》修改的原因 |
(一)范围上的不适应 |
(二)体系和内容上的不适应 |
(三)技术上的不适应 |
对策:如何修改《审计法》 |
(一)将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写入《审计法》 |
(二)提高《审计法》的立法位阶 |
(三)理顺审计管理体制 |
(四)强化《审计法》国家强制力 |
(五)规定对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的监督 |
(六)明确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
(七)规定延伸审计 |
(3)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研究——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
(二)关于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审计机关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指导和监督的建议的研究 |
(四)简要评述 |
三、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 工作的法规演进及最新态势 |
(一)国家审计法律法规中相关规定的演进 |
(二)国家内部审计法规中相关规定的演进 |
(三)部门和地方内部审计法规中相关规定的演进 |
四、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理论渊源相同:受托经济责任 |
(二)国家审计机关在我国审计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
(三)大部分内部审计的范围属于国家审计的范围 |
(四)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业务实施过程具有高度相似性 |
(五)国家审计机关汇聚了各类审计精英,具有丰富的审计经验 |
五、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一)审计机关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二)审计机关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六、云南省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3) |
(一)建立健全了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的组织体制 |
(二)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成绩 |
1.组织制定了《云南省内部审计条例》及内部审计相关办法,健全了内部审计法规体系 |
2.每年召开全省内部审计工作会议,指导全省内部审计工作发展 |
3.组建各级内部审计协会,通过协会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
4.印发内部审计指导性计划项目,指导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开展工作 |
5.各业务处室结合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帮助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提高审计质量 |
6.依托内部审计指导中心和内部审计协会做好指导与监督的其他工作,提升了内部审计整体素质 |
(三)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基层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指导与监督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
2.在选择指导性内部审计项目上还不够科学严谨,在计划与指导上存在脱节现象 |
3.国家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难有时间与精力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 |
七、云南省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从被审计单位视角观察 |
(一)内部审计人员感知的审计机关对其指导与监督 |
(二)内部审计人员希望得到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的主要内容 |
八、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化建议 |
(一)优化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体制,并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与考核内容 |
(二)突出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提高指导与监督效果 |
(三)改进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提高指导与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
(4)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基于广东省X县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农村审计相关概念 |
2.1.1 农村审计 |
2.1.2 审计模式 |
2.2 农村“三资”相关概念 |
2.2.1 农村集体“三资” |
2.2.2 农村“三资”产权 |
2.3 农村审计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内部控制理论 |
2.3.3 集权和分权理论 |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现状分析 |
3.1 农村审计模式的发展 |
3.1.1 乡镇企业内部审计阶段 |
3.1.2 政府及部门内部审计阶段 |
3.1.3 独立的审计机构运作阶段 |
3.2 典型农村审计模式分析 |
3.2.1 农村审计站模式 |
3.2.2 委托CPA审计模式 |
3.3 农村审计现有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
3.3.1 农村审计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 |
3.3.2 农村审计独立性差 |
3.3.3 农村审计形式和内容单一,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 |
3.3.4 农村审计在制度化和规范化方面还很欠缺 |
3.3.5 农村审计未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经营者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
3.3.6 农村审计的结果处理还不能有效解决违法违纪问题 |
4 韩国农村审计对优化国农村审计模式的启示 |
4.1 韩国新农村运动简介 |
4.2 韩国农村审计模式 |
4.3 韩国农村审计对优化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启示 |
4.3.1 农村审计机构、职能范围上的启示 |
4.3.2 农业资金审计的重点上的启示 |
4.3.3 农村审计的范围上的启示 |
4.3.4 审计结果在处理方式上的启示 |
4.3.5 农村审计基础上的启示 |
5 广东省X县农村审计模式的实际运行状况 |
5.1 广东省X县农村审计模式运行状况介绍 |
5.1.1 X县农村审计机构的设置 |
5.1.2 X县乡审中心的审计对象和内容 |
5.1.3 X县乡审中心审计队伍的建设 |
5.1.4 X县乡审中心的审计权限 |
5.1.5 X县“三资”审计重点与方法 |
5.2 广东省X县农村审计模式运行状况分析 |
5.2.1 X县农村审计模式的先进之处 |
5.2.2 X县农村审计模式的困境 |
6 我国农村审计模式优化与运行机制设计 |
6.1 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
6.1.1 组织机构 |
6.1.2 运行机制 |
6.2 农村审计模式优化保障 |
6.2.1 推进审计机构改革 |
6.2.2 科学整合分配资源 |
6.2.3 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
6.2.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新中国七十年审计法治发展之回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1949—1982年:新中国审计法治的曲折发展 |
(一)起步:《共同纲领》确立财政预决算制度 |
(二)曲折:审计机构的撤并与财政监察体制的反复 |
(三)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审计法治新征程 |
二、1982—2010年:新中国审计法治的顺利发展 |
(一)1982宪法:新中国审计法治顺利发展的重要起点 |
(二)1994年审计法:新中国审计法治顺利发展的显着成果 |
(三)1997年依法治国方略:新中国审计法治顺利发展的思想指导 |
(四)修订审计法及实施条例:新中国审计法治顺利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三、2010年以来:新中国审计法治的稳步发展 |
(一)2010年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审计法治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
(二)2013年世界审计组织大会召开:审计法治稳步发展的国际背景 |
(三)十八届四中全会号召全面依法治国:审计法治稳步发展的国家战略 |
(四)十九届三中全会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审计法治稳定发展的最高决策机构 |
四、新中国审计法治发展的特点与启示 |
(一)审计立法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 |
(二)审计制度形成体系,本法与实施条例配套 |
(三)审计技术及时更新,不断强化规范意识 |
(四)不断强化依法审计,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 |
五、结语 |
(7)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主要概念阐释与界定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 |
一、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动因的研究 |
二、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独立性的研究 |
三、关于政府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政府审计外包的研究 |
一、关于政府审计外包的综合研究 |
二、关于政府审计外包特定环节或特定业务类型外包的研究 |
三、国外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经验的研究 |
第三节 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研究 |
一、关于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服务的专题研究 |
二、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与审计资源整合的研究 |
三、关于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审计收费与风险等方面的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一、国外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二、我国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现有相关理论基础简论 |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整合与重构 |
第三章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动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样本分年份、省份和采购方式统计 |
二、描述性统计、列联检验 |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采购环节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样本分布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实施环节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信度效度检验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对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认可程度的分析 |
二、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考虑社会审计机构相关条件的情况分析 |
三、实施审计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重要程度分析 |
四、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 |
五、防范政府购买审计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的措施分析 |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完善政策法律依据,强化依法购买审计服务 |
二、厘清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业务种类与范畴 |
三、健全购买方式与程序 |
四、注重风险防范与质量控制 |
五、明确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职责划分与责任承担 |
第三节 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 |
一、本文创新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
一、国家治理 |
二、国家审计 |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一、国家治理理论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
第一节 现实困境 |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
第二节 生成机理 |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
四、利益协调困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三、组织关系厘定 |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
二、审计职能转型 |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
一、内生机制 |
二、外部机制 |
三、联接机制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以WK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可能的创新点 |
2 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相关概述 |
2.1 财务共享模式相关概述 |
2.1.1 财务共享模式含义 |
2.1.2 财务共享模式的特征 |
2.1.3 财务共享模式的类型 |
2.2 内部审计相关概述 |
2.2.1 内部审计的含义 |
2.2.2 内部审计的职责 |
2.2.3 内部审计的范围 |
2.2.4 内部审计的业务流程 |
2.3 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实施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规模效应理论 |
2.3.2 协同效应理论 |
2.3.3 系统集成理论 |
3 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
3.1 问卷调查设计 |
3.2 问卷数据收集与分析 |
3.3 问卷效度与信度分析 |
3.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1 财务共享模式对内部审计计划阶段的影响 |
3.4.2 财务共享模式对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影响 |
3.4.3 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对内部审计完成阶段的影响 |
4 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应用案例分析 |
4.1 案例介绍——WK公司 |
4.1.1 WK公司基本概述 |
4.1.2 WK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介绍 |
4.2 WK公司内部审计介绍 |
4.2.1 WK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 |
4.2.2 WK内部审计职责及内容 |
4.2.3 内部审计制度及规范 |
4.2.4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
4.3 WK公司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的问题 |
4.3.1 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4.3.2 新型的内部审计专业人才欠缺 |
4.3.3 财会数据共享程度低 |
4.4 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发展建议 |
4.4.1 重视并加深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
4.4.2 培养综合型专业内部审计人才 |
4.4.3 持续完善内部审计流程 |
4.4.4 完善标准及法律法规建设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审计体制 |
(二)审计理论结构研究 |
(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研究的阶段划分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创新点与局限性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公共治理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
三、制度变迁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制度变迁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
第三章 国家审计的重建与探索:1978-1992年 |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审计署的恢复重建 |
(一)财政压力下进行的国企放权改革 |
(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三)《宪法》正式确立审计机关地位 |
二、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承包制经营促进的国家审计 |
(一)为严肃财经法纪重点进行的国企审计 |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前身 |
三、松绑放权下的央地关系助推国家审计发展 |
(一)审计署的有力发展 |
(二)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 |
(三)建立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制度 |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
(一)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理念转变 |
(二)财政压力之下的现实需求 |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
第四章 国家审计的规范发展:1993-2005年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审计制度的规范化 |
(一)《审计法》的正式出台 |
(二)分税制改革与政府预算管理权上收 |
(三)由不触动产权制度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 |
二、央地财政关系的变化导致的财政审计变革 |
(一)预算审计的不断完善 |
(二)与分税制改革相适应的税收征管审计 |
三、国企改制下的国家审计发展 |
(一)为加强宏观调控发展的金融机构审计 |
(二)重点企业采取行业审计方式 |
(三)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
(一)管理理念的深入 |
(二)职能优化的现实需求 |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
第五章 国家审计的全面深化:2006-2018年 |
一、全面改革下国家审计目标的转变 |
(一)与审计紧密相连的政府会计改革 |
(二)准确定位后的政府转型 |
(三)监察委员会的正式确立 |
(四)《审计法》加紧重新修订中 |
二、服务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 |
(一)由真实合法审计向效益审计的转化 |
(二)与监察委员会发挥协同作用 |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式确立 |
三、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国家审计发展 |
(一)为污染防治攻坚战而努力的资源环境审计 |
(二)审计维民的民生审计 |
(三)中央审计委员会的设立 |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
(一)治理理念的渗透 |
(二)“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现实需求 |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国家审计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国家审计改革是一种嵌入式改革 |
二、建议 |
(一)国家审计宜坚持特殊行政型审计体制 |
(二)国家审计要融合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同发挥作用 |
(三)国家审计要注重文化发展与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浅谈《审计法》实施后的内部审计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主体研究[J]. 张琦,孙旭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 [2]论《审计法》的修改与完善[J]. 程乃胜. 江海学刊, 2020(06)
- [3]审计机关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朱锦余,王金厂,李冬青,余秋宏,黄晓颖,刘鲲鹏,陈静. 中国审计评论, 2020(01)
- [4]我国农村审计模式的问题与优化研究 ——基于广东省X县的实践[D]. 余文俊.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5]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6]新中国七十年审计法治发展之回瞻[J]. 谢冬慧. 中国法律评论, 2019(05)
- [7]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研究[D]. 徐会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 [9]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以WK公司为例[D]. 郑光新. 湖北经济学院, 2019(07)
- [10]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D]. 张帅.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