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公共出版物

3. 公共出版物

一、岩溶地质研究所 三、公开出版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孝春,田文科,张松林,温彦岭,张笈玮[1](2019)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导流槽测量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运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我国西昌与海南发射场3个发射工位的导流槽结构进行扫描测量。结合各导流槽的结构特点,根据现场操作经验,总结出"观察全局,勤用靶球,垂直靶纸,控制距离,冗余靶点"的测量准则,并建议标靶纸、标靶球与仪器间的距离分别控制在在20m和25m范围内,标靶纸中心法向轴线与扫描仪站点到标靶纸中心连线形成的平面角度不应超过30°。

孟庆华,杨齐青,谢海澜,王小丹[2](2019)在《浅谈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图编图》文中研究说明环渤海经济区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在集成研究区内多年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区内的地质环境背景及发育分布规律,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内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首次编制了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问题图,该图不仅反映了区内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同时反映了区内的特色地质资源,为国土规划的编制、地质环境管理等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利用MapGIS软件的库管理功能建立了图件的空间数据库,为数据搜索和更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汤国安,那嘉明,程维明[3](2017)在《我国区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区域地貌研究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虽能较好提取各种地形定量因子,但由于分析算法的局限,很难实现对一个特定区域地貌的宏观形态特征与成因机理进行定量的分析。为此,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创新实践,基于国家基础地形数据库多尺度、高精度的DEM数据,开展了基于DEM的区域地貌形态特征、地貌发育演化特征的研究。通过宏观形态指标分析法、地形特征要素分析法、地形信息图谱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实现了对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提取与分类、分区制图,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尺度以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区和月表月貌的区域数字地形分析方面,更彰显出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郑晓光[4](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林远洲[5](2016)在《桂林城市近代化研究:188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上作为广西最早归附中央政权和桂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桂林,是广西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在广西自古以来就占有重要地位。民国建立后,桂林凭借传统优势和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居于广西“四大城市”之一。在近代历史中,中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对桂林较完整的主权所属,既没有开埠,也没有受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直接影响,仅在抗战时期的1944年11月到1945年7月间被日军短暂控制。这是其有别于梧州、南宁、龙州等开埠城市的自身特点,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桂林没有受到近代化因素的影响。晚清已降,特别是中法战争后,在外力冲击和“新政”浪潮的推动下桂林开始了自身早期近代化历程;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经历了两次迁省的反复影响,既承受了省会迁邕后的停滞萧条,又经历了新桂系治下的四大建设:抗战时期受内迁风潮影响,在人才、技术、资金方面得到强有力的外援,促使城市短期内迅速发展;然而桂林终究受到战火波及,居民疏散,沦陷期间已是一片焦土;光复后在桂林市政府和民众及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的帮助下共同努力重建桂林,但无奈力量有限,又迫于内战干扰,始终无法完全恢复战前旧观。此外,抗战时期的1940年桂林设市,作为当时广西唯一一个市一级建制的行政单位,在城市管理机构方面较广西其他城市健全完善;湘桂铁路的修建通车对桂林城市发展也有极大促进。本文将着眼于考察18851949年间桂林城市近代化的现象与规律。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研究方法、概念界定等。第一章主要从地理环境、建制沿革、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教兴旺等几个方面回顾古代桂林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期桂林的城市类型是以军政职能为首,经济职能次之的行政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依附于官府和驻军,文化教育为政治统治服务,以培养官僚型人才为主。本章为下文考察近代桂林城市变迁奠定基础。第二章重点考察了桂林政治层面的近代化。咨议局、省议会、临时参议会等一系列民意机构的设立,桂林市政府作为专门市政机构的成立,警政事业的从无到有和初步发展,这一切都是城市行政管理制度的进步。同时,颇具近代特征的市政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依次开展,城市基础设施也在建设完善;由于破坏严重,战后桂林城市的重建方兴未艾。第三章重点考察了桂林经济层面的近代化。在近代化背景下,非通商口岸的桂林依然有外企活动,传统的手工业在生产原料、生产组织、产品销路和经营形式上都逾发呈现近代特征。城市商业中,即便是传统的商帮也出现新的经营领域,新的行业、新的交易方式、新的商业组织相继出现。金融业正逐步完成近代化转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近代工业起步于清末新政,抗战前夕得到初步发展。战争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短暂的繁荣局面,但也因战争的破坏和结束而日益衰败。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上,新的交通工具、运输方式以及通信方式都依次投入使用,并且日益发展进步。第四章重点考察了桂林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近代新式教育从创设到进一步发展都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以及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并最终取代旧式教育。在社会进步思潮影响下的先进知识分子将引领广大民众实现思想启蒙和意识觉醒,继而积极投身于改造社会的实践。受战时多重因素的影响,桂林出现了抗战文化城的空前盛况,这既是文化的繁荣,更是思想的解放。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论述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围绕桂林城市近代化的动力探析、所存在的缺陷和经验借鉴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陈杰[6](2015)在《基于用户需求变化的中国地质图书馆知识服务完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知识服务是面向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的,它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用户问题,帮助用户实现知识应用。以用户为本的图书馆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发挥向用户提供知识增值服务。近年来,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研究进展迅速,成果颇丰,但知识服务实践略显不足。这篇文章以中国地质图书馆为例,开展图书馆知识服务完善路径研究。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现状,进而阐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条件下,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图书馆服务实践的必要性。接下来,结合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介绍中国地质图书馆知识服务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服务时效性不强,知识资源利用率不高,知识资源深度加工不充分且缺乏特色,知识服务形式缺乏创新。并进一步剖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用户对图书馆认可程度的影响,用户需求变化产生冲击,用户数字鸿沟的影响,技术平台和网络建设滞后;知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求;未能根据用户需求变化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方式;知识资源体系不完备且共享效率低。最后,从用户需求变化角度,研究用户及用户服务需求,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地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相应路径,即针对用户的完善路径和针对图书馆自身的完善路径。通过本文对中国地质图书馆服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发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国地质图书馆服务应更具有针对性,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范围等必须随着图书馆发展战略的调整而调整,大力开展知识服务,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与服务效能。

李敬佩[7](2014)在《许疃矿无煤柱沿空掘巷的围压特征及关键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淮北许疃煤矿8214风巷为研究对象,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中厚煤层无煤柱沿空掘巷实施的前提条件、应力分布规律、上覆岩层的赋存状态及相关的支护技术。运用现场实测、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理论计算分析等手段,对相邻采空区积水的排放、瓦斯防治对策、采空区余煤自燃、相关位置地应力数值、巷道上覆关键块的尺寸与断裂位置、支护压力的非对称性、非对称性支护压力情况下的支护技术等内容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制约完全沿空掘巷顺利实施的三个重要因素,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应用现场实测与几何分析等手段,给出了计算关键块长度、关键块在实体煤中断裂位置的准确的计算方法;揭示了完全沿空掘巷支护压力的非对称性特征,并给出了帮、顶支护压力随工作面移动的变化规律,设计并应用了非对称锚架组合结构与拱腰部位铺设双抗布相互结合的关键支护技术。

杨晓霞,石定芳,向旭[8](2013)在《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研究》文中指出导游解说词不仅有助于游客对喀斯特洞穴景观的观赏,而且能增长游客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洞穴景观和环境的保护。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2个国内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作为研究样本,设计出23项分析指标,分别统计各指标在研究样本中的频次和频率,最后获得频率超过50%的共性指标14个。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目前处于"百花齐放"阶段,共性大于个性;(2)我国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内容框架已基本形成,主要包括欢迎词、洞穴概况、景点讲解、欢送词4部分;(3)我国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在内容上与国外开发成熟的洞穴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喀斯特洞穴的导游词关注科学知识较少,神话传说的比重过大。

石定芳[9](2013)在《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内容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洞穴景观和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大部分游客仅靠自身难以理解其科学内涵。因此,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编写成为洞穴开发和管理的重要环节。一篇科学的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不仅能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喀斯特洞穴相关的科学知识,获得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旅游的满意度,而且可以向游客传递洞穴保护的观念,引导和规范游客的行为,实现洞穴管理者对游客的管理,更好地促进洞穴的保护。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内容框架、神话故事、洞穴科学知识内容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编写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在文献阅读和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现状分析,构建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内容要点和撰写要求共38个指标。运用游客问卷调查法和专家意见征询法,对38个内容构建指标进行游客需求分析和专家意见征询,评价这些指标在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中的重要程度,得出游客的需求和专家的意见。基于上述内容的分析,得出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内容构建的研究结论。结果表明,我国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内容框架已基本形成,神话故事内容主要以“龙”的形象、道教神仙、《西游记》、佛教菩萨等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故事为主,洞穴科学知识内容多为“洞穴的成冈及发育”、“景点的地质学名称及其形成原冈和形成过程”、“与洞穴相关的科普知识”。游客对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需求以趣味性内容为主,而专家认为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编写应以对游客的科普教育为主,增强游客对洞穴资源的保护,向游客普及洞穴科学知识。基于国内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现状分析、游客对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需求分析和专家对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构建的意见征询,在编写具体的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时,要根据洞穴的具体情况完整的构建“欢迎词”、“游览须知”、“洞穴概况”、“景点讲解”、“欢送词”五个部分的内容;在撰写要求上要从趣味性和科学性的角度编写神话故事和洞穴科学内容。

鲁伟静[10](2013)在《高官营铁矿供配电、防排水及通风系统安全验收评价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据高官营铁矿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开采设计、安全设施设计等文件及基建施工情况,重点评价矿山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和符合性。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规定要求,通过对矿山周边环境、作业环境、场所特点分析,评价该矿的安全设施、设备、装置是否已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检查验收评价提出的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检查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是否到位,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检查是否建立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得出安全设施符合性评价结论。对矿区实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预测性评价,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安全对策措施建议,明确给出评价对象是否具备安全验收的条件。评价组通过现场检查和分析工程资料,本文对该矿的通风防尘系统、供配电系统、防排水系统、防灭火系统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五个方面进行重点评估分析,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矿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达到了相关要求。通过分析类似工程事故统计资料,预测该矿投产后可能发生危害的类型,依据相关规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官营铁矿地下开采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给出了客观、公正的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二、岩溶地质研究所 三、公开出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溶地质研究所 三、公开出版物(论文提纲范文)

(1)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导流槽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导流槽结构与尺寸
2 测量难点
3 扫描方案
4 数据拼接结果分析
5 三维扫描准则
6 结语

(2)浅谈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图编图(论文提纲范文)

1 编图范围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编图原则
    2.3 主要内容及表示方法
3 图面主要内容
    3.1 地质背景
    3.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3.2.1 崩塌、滑坡、泥石流
        3.2.2 地面沉降
        3.2.3 地面塌陷
        3.2.4 地裂缝
        3.2.5 地下水污染
        3.2.6 海(咸)水入侵
        3.2.7 侵蚀岸段与淤积岸段
    3.3 特色地质资源
        3.3.1 地质遗迹资源
        3.3.2 富硒土壤
4 空间数据库建立
    4.1 属性数据库建设
    4.2 元数据编写
5 结论与建议

(3)我国区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数据源信息特征研究
2 区域地貌形态特征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
    2.1 区域地貌形态指标分析法
        2.1.1 地形统计指标
        2.1.2 地形分形指标
    2.2 区域地貌形态特征要素分析法
        2.2.1 地形特征点分析法
        2.2.2 地形特征线分析法
        2.2.3 地形特征面分析法
    2.3 地形信息图谱分析法
        2.3.1 地面坡谱分析法
        2.3.2 边界剖面谱分析法
        2.3.3 地形纹理分析法
3 区域地貌发育与演化模拟研究
    3.1 基于面积高程积分的地貌发育进程研究
    3.2 地貌继承性研究
    3.3 地貌发育演化的“空代时”方法研究
4 地貌分类、分区与制图
    4.1 地貌分类与制图
    4.2 地貌区划与制图
    4.3 区域地貌专题制图
        4.3.1 区域土壤侵蚀地形因子制图
        4.3.2 数字山地研究与制图
5 典型区域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
    5.1 黄土高原
    5.2 青藏高原
    5.3 西南喀斯特地区
    5.4 月表地貌数字地形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4)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桂林城市近代化研究:188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一) 学术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关于中国城市近代化研究综述
        (三) 广西城市近代化研究综述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
        (五) 相关概念界定
        1. 时间界定
        2. 空间界定
        3. 近代化、城市近代化与近代城市化
一、古代桂林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 地理环境和建制沿革
        1. 地理环境
        2. 建制沿革
    (二) 古代桂林城市的发展状况
        1. 城市建设
        (1) 城墙与护城河
        (2) 沟渠与运河
        (3) 道路与桥梁
        (4) 驿站与驿道
        2. 经济发展
        (1) 手工业
        (2) 商业
        3. 文教兴旺
        (1) 官方教育
        (2) 民间教育
        (3) 文化瑰宝
    本章小结
二、桂林政治近代化的循序渐进
    (一) 近代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1. 近代民意机构的建立
        (1) 广西谘议局
        (2) 广西省议会(桂林)
        (3) 省(市)临时参议会
        2. 专门市政机构的设立
        3. 近代警政事业的发展
        (1) 清末警政事业的创办
        (2) 民国警政事业的发展
    (二) 近代桂林市政建设的推进
        1. 城市规划的开展
        (1) 《桂林新市区计划》
        (2) 《城南郊新市区计划》
        (3) 《大桂林三民主义实验市计划》
        (4) 《桂林新市政建设计划》
        2. 市政设施的完善
        (1) 抗战胜利前的建设
        (2) 抗战胜利后的重建
        3. 战后重建的特征及影响
        (1) 特征
        (2) 影响
    本章小结
三、桂林经济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一) 近代化背景下桂林工商业的发展
        1. 外企在桂林的活动——以亚细亚火油公司为例
        2. 传统手工业的变迁
        (1) 近代桂林土布业的兴起
        (2) 工商合营的出现——以张永发商号为例
        (3) 抗战时期的短暂繁荣
        3. 城市商业的变迁
        (1) 商帮经营特征明显
        (2) 近代百货业的兴起
        (3) 民族资本家的代表——龙鹤龄发家史
        (4) 官商结合的典范——罗炤致发家史
        (5) 新桂系时期桂林商业发展概况
        (6) 新式交易方式的运用
        (7) 桂林金融业的近代化
        (8) 近代商业组织的诞生
    (二) 近代桂林新式工业的发展
        1. 抗战以前桂林工业的发展状况
        (1) 晚清时期近代工业的起步
        (2) 民国初年的进一步发展
        (3) 抗战前工业发展仍然滞后
        2. 战时桂林工业的短暂繁荣
        (1) 沦陷区工厂大量内迁
        (2) 广西当局积极推动工业建设
        (3) 民营工业迅速发展
        (4) 桂林沦陷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5) 战后工业发展衰败
        3. 战时桂林工业发展条件及其特点
        (1) 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2) 战时工业发展的特点
        (3) 抗战中后期工业发展已呈衰态
    (三) 近代桂林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1. 公路
        2. 铁路
        (1) 修筑湘桂铁路
        (2) 铁路营运情况
        3. 航空
        (1) 机场
        (2) 航线
        4. 水运
        (1) 桂江航线
        (2) 近代化起步与发展
        5. 电讯
        (1) 电报
        (2) 电话
        6. 邮政
        (1) 机构
        (2) 业务
        (3) 邮路
    本章小结
四、近代桂林思想文化的革新
    (一)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1. 初等教育
        2. 中等教育
        3. 高等教育
        4. 职业教育
    (二) 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
        1. 维新变法思想在桂林
        2. 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桂林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桂林
    (三) 抗战文化城的空前盛况
        1. 美术与音乐
        2. 文学与戏剧
        3. 新闻与出版
    本章小结
五、结论
    (一) 桂林城市近代化的动力探析
        1. 传统工商业发展的内化作用
        2. 新观念输入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3. 行政中心变迁影响城市发展进程
        4. 战争对桂林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 桂林城市近代化存在的缺陷
        1. 传统城市特征明显
        2. 遭受战争破坏极大
        3. 战时过分依赖外援
    (三) 桂林城市近代化的经验借鉴
硕士毕业论文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用户需求变化的中国地质图书馆知识服务完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2.3 公益性中国地质图书馆的责任
    2.4 图书馆知识服务概念
第3章 中国地质图书馆知识服务现状
    3.1 历史沿革及主要功能
    3.2 资源建设现状
        3.2.1 馆藏文献资源情况
        3.2.2 主要数字资源情况
        3.2.3 自建刊物情况
        3.2.4 数据资源量分析
    3.3 服务现状
        3.3.1 主要服务方式
        3.3.2 主要服务对象
        3.3.3 服务能力情况
    3.4 新时期用户需求变化情况
        3.4.1 用户分类
        3.4.2 用户需求特征
        3.4.3 新时期用户需求发生的变化
        3.4.3.1 用户需求变化的调查情况
        3.4.3.2 用户需求发生的主要变化
第4章 中国地质图书馆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新时期用户需求变化与现有知识服务之间的矛盾
        4.1.1 知识服务时效性不强
        4.1.2 知识资源利用率不高
        4.1.3 知识资源深度加工不充分且缺乏特色
        4.1.4 知识服务形式缺乏创新
    4.2 原因分析
        4.2.1 用户原因
        4.2.1.1 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
        4.2.1.2 用户对图书馆认可程度的影响
        4.2.1.3 用户需求变化产生的冲击
        4.2.1.4 用户数字鸿沟的影响
        4.2.2 图书馆自身原因
        4.2.2.1 技术平台和网络建设滞后
        4.2.2.2 知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求
        4.2.2.3 未能根据用户需求变化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方式
        4.2.2.4 知识资源体系不完备且共享效率低
第5章 基于用户需求的中国地质图书馆知识服务完善路径
    5.1 针对用户的完善路径
        5.1.1 把握用户使用习惯
        5.1.2 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认可程度
    5.2 针对图书馆自身的完善路径
        5.2.1 加强知识资源保障能力建设
        5.2.2 加强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
        5.2.3 加强技术支撑和网络建设
        5.2.4 强化知识服务创新
        5.2.5 开发知识服务产品
        5.2.6 发挥地学科普知识传播桥梁作用
        5.2.7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增强服务智能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许疃矿无煤柱沿空掘巷的围压特征及关键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沿空掘巷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2 完全沿空掘巷围岩力学性状研究现状
        1.2.3 沿空掘巷的支护技术及理论研究现状
        1.2.4 沿空掘巷技术的国内专利情况
    1.3 研究内容、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工作量
    1.5 本章小结
2 许疃煤矿及 8214 风巷工程地质概况
    2.1 许疃煤矿工程地质概况
        2.1.1 矿井构造特征
        2.1.2 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
        2.1.3 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评定
        2.1.4 8214 工程地质概况
    2.2 82 采区原始地应力测试
        2.2.1 测试地点选择
        2.2.2 钻孔布置方式
        2.2.3 测试方法与原理
        2.2.4 测试结果
        2.2.5 8 煤底板原始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3 相邻工作面对 8214 风巷应力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3.1 计算模型概况
        3.1.1 几何尺寸
        3.1.2 采空区周边围岩破碎范围确定
        3.1.3 材料属性
        3.1.4 边界条件
        3.1.5 网格划分
        3.1.6 模拟步骤
        3.1.7 地应力覆加效果
    3.2 7214 工作面开采的模拟
    3.3 8212 工作面开采的模拟
    3.4 本章小结
4 8214 完全沿空掘巷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4.1 8214 完全沿空掘巷主要影响因素
        4.1.1 老塘水因素
        4.1.2 瓦斯涌突因素
        4.1.3 煤层自燃因素
        4.1.4 采空区侧窜矸因素
    4.2 8214 完全沿空掘巷主要影响因素的解决对策
        4.2.1 老塘水因素排除对策
        4.2.2 瓦斯因素治理对策
        4.2.3 煤自燃因素排除对策
        4.2.4 采空区窜矸因素排除对策
5 8214 完全沿空掘巷上覆顶板破断形式与支护压力研究
    5.1 老顶侧向断裂位置及应力峰值位置的确定
        5.1.1 老顶侧向断裂位置确定
        5.1.2 关键块 B 侧向断裂位置确定
        5.1.3 采空区地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5.2 完全沿空巷道支护压力与围岩(煤)变形的现场实测与分析
        5.2.1 压力测试
        5.2.2 测试工具及使用方法
        5.2.3 测力计现场安装
        5.2.4 观测结果分析
    5.3 小煤柱沿空巷道支护压力与围岩(煤)变形的现场实测与分析
    5.4 完全沿空掘巷动压的现场实测与分析
        5.4.1 围岩(煤)与棚架之间压力测试
        5.4.2 锚架组合结构的锚杆拉力观测
        5.4.3 支护压力监测结果总结
6 8214 完全沿空掘巷围岩(煤)控制机理与技术研究
    6.1 完全沿空掘巷巷道变形机理分析
    6.2 许疃煤矿 8214 完全沿空掘巷支护技术
        6.2.1 巷道断面与支护方式确定
        6.2.2 关键支护技术
        6.2.3 支护参数
    6.3 未补强 U 型钢支架受力计算
        6.3.1 几何模型
        6.3.2 力学模型
        6.3.3 常规 U 型钢支架受力计算分析
    6.4 U 型钢支架补强效果分析
        6.4.1 计算模型简述
        6.4.2 求支反力
        6.4.3 分段列出轴力方程、弯矩方程
        6.4.4 求解支架内外边缘应力
        6.4.5 U 型钢支架承载能力对比计算结论
    6.5 支护效果现场监测
        6.5.1 监测方案
        6.5.2 监测结果
        6.5.3 监测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8)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方法
2 研究设计
    2.1 确定主题
    2.2 选择样本
    2.3 建构类别
    2.4 信度检验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分析指标的频次、频率与排序
    3.2 研究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9)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内容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喀斯特洞穴旅游解说研究现状
        1.3.2 导游解说词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田野调查法
        1.5.3 定量研究方法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喀斯特洞穴旅游
        2.1.1 相关概念
        2.1.2 资源特点
        2.1.3 功能
    2.2 旅游解说系统
        2.2.1 相关概念
        2.2.2 类型
        2.2.3 功能
    2.3 导游解说词
        2.3.1 相关概念
        2.3.2 特点
        2.3.3 功能
第3章 我国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现状分析
    3.1 选择研究样本
    3.2 导游解说词的内容框架分析
        3.2.1 研究设计
        3.2.2 研究结果
    3.3 导游解说词的神话故事分析
        3.3.1 统计类型
        3.3.2 统计结果
    3.4 导游解说词的科普知识分析
        3.4.1 统计类型
        3.4.2 统计结果
    3.5 小结
第4章 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游客需求和专家意见分析
    4.1 建立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分析指标
        4.1.1 分析指标的建立原则
        4.1.2 分析指标的确立
    4.2 游客对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内容的需求分析
        4.2.1 问卷设计
        4.2.2 研究方法与步骤
        4.2.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3 专家对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内容的意见分析
        4.3.1 问卷设计
        4.3.2 研究方法与步骤
        4.3.3 专家意见统计分析
    4.4 分析结果
第5章 我国瞎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内容构建
    5.1 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的基本框架
        5.1.1 欢迎词
        5.1.2 游览须知
        5.1.3 洞穴概况
        5.1.4 景点讲解
        5.1.5 欢送词
    5.2 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主要部分的撰写要求
        5.2.1 神话故事
        5.2.2 科普知识
    5.3 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撰写的注意事项
        5.3.1 尊重自然
        5.3.2 保护遗产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10)高官营铁矿供配电、防排水及通风系统安全验收评价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安全评估的发展概况
        1.2.2 我国安全评估现状
    1.3 我国安全评估的发展动态
    1.4 安全评价范围
    1.5 安全评价的程序
第2章 各评价部分概述
    2.1 矿山情况概述
        2.1.1 企业性质及隶属关系
        2.1.2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生产能力和工作制度
        2.2.1 生产能力
        2.2.2 工作制度
    2.3 矿山基建工程及施工完成情况
        2.3.1 矿山基建工程
        2.3.2 基建延期原因
        2.3.3 基建施工完成情况
    2.4 通风系统
    2.5 供排水及防灭火
        2.5.1 排水
        2.5.2 供水
        2.5.3 防灭火
    2.6 供配电系统
        2.6.1 电源
        2.6.2 供配电电压
        2.6.3 用电负荷、功率因数及电耗
        2.6.4 供电系统
        2.6.5 35kV变电站
        2.6.6 车间变电所的确定
        2.6.7 电力电缆选择及敷设方式
        2.6.8 防雷及接地
        2.6.9 采场井下照明
    2.7 安全管理
        2.7.1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2.7.2 安全技术措施专项经费
        2.7.3 施工管理情况
        2.7.4 持证上岗情况
        2.7.5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第3章 各部分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3.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的依据
    3.2 危险、有害因素的确定
        3.2.1 定义
        3.2.2 危险、有害因素的确定
    3.3 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
        3.3.1 水害
        3.3.2 火害
        3.3.3 电气伤害
    3.4 管理缺陷
    3.5 重大危险源辨识
第4章 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方法选择
    4.1 评价单元划分原则和评价单元划分
        4.1.1 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4.1.2 评价单元划分
    4.2 评价方法选择
        4.2.1 评价方法选择原则
        4.2.2 评价方法选择及简介
        4.2.2.1 评价方法
        4.2.2.2 评价方法简介
        4.2.2.3 评价单元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第5章 定性、定量评价
    5.1 生产系统评价
        5.1.1 通风防尘系统评价
        5.1.1.1 通风防尘评价
        5.1.1.2 安全检查表
        5.1.1.3 评价结果
        5.1.2 供配电系统评价
        5.1.2.1 供配电系统
        5.1.2.2 供配电系统安全分析
        5.1.2.3 安全检查表
        5.1.2.4 评价结果
        5.1.3 防排水系统评价
        5.1.3.1 防排水系统
        5.1.3.2 安全检查表
        5.1.3.3 评价结果
        5.1.4 防灭火系统评价
        5.1.4.1 防灭火系统
        5.1.4.2 安全检查表
        5.1.4.3 评价结果
    5.2 安全管理评价
        5.2.1 安全管理
        5.2.2 安全检查表
        5.2.3 评价结果
第6章 安全设施在生产或使用中的有效性评价
    6.1 安全设施在生产或使用中的有效性评价
        6.1.1 排水系统
        6.1.2 通风系统
第7章 整改意见和复查
    7.1 整改意见
    7.2 整改情况的复查
第8章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8.1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的依据
    8.2 制定安全对策措施的原则
        8.2.1 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8.2.2 根据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8.3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及建议
        8.3.1 通风防尘系统
        8.3.2 供电系统
        8.3.3 防灭火系统
        8.3.4 职业卫生
    8.4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企业安全评价审查表
    9.2 评价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

四、岩溶地质研究所 三、公开出版物(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导流槽测量中的应用[J]. 张孝春,田文科,张松林,温彦岭,张笈玮. 施工技术, 2019(13)
  • [2]浅谈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图编图[J]. 孟庆华,杨齐青,谢海澜,王小丹.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9(02)
  • [3]我国区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J]. 汤国安,那嘉明,程维明. 测绘学报, 2017(10)
  • [4]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5]桂林城市近代化研究:1885-1949[D]. 林远洲.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6]基于用户需求变化的中国地质图书馆知识服务完善路径研究[D]. 陈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7]许疃矿无煤柱沿空掘巷的围压特征及关键支护技术研究[D]. 李敬佩.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1)
  • [8]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研究[J]. 杨晓霞,石定芳,向旭. 中国岩溶, 2013(02)
  • [9]喀斯特洞穴导游解说词内容构建研究[D]. 石定芳. 西南大学, 2013(12)
  • [10]高官营铁矿供配电、防排水及通风系统安全验收评价报告[D]. 鲁伟静.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3. 公共出版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