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非司酮对人耐药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增殖及DDP耐药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宝荣,刘虹[1](2020)在《米非司酮对人上皮性卵巢癌耐药细胞系SKOV3/DDP的增殖抑制、耐药性逆转作用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加入逆转剂量米非司酮(MIF)的人上皮性卵巢癌耐药细胞系SKOV3/DDP耐药情况。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SKOV3、SKOV3/DDP细胞,MTT法观察MIF对SKOV3、SKOV3/DDP细胞增殖的影响,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筛选MIF的非细胞毒性剂量(以此为逆转剂量)。MTT法测算SKOV3/DDP细胞对顺铂(DDP)的耐药指数(RI)。取适量SKOV3/DDP细胞,分为A、B两组,A组加入RI剂量的的DDP,B组加入RI剂量的的DDP+5μmol/L的MIF,分别于培养24、48、72 h时MTT法测算细胞IC50,计算MIF对SKOV3/DDP细胞的耐药逆转倍数(RF)。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加入5μmol/L MIF后SKOV3/DDP后的细胞周期。结果不同浓度的MIF均可抑制SKOV3、SKOV3/DDP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MIF对SKOV3/DDP的逆转剂量为5μmol/L。SKOV3、SKOV3/DDP对DDP的IC50分别为3.22、14.83μg/mL,SKOV3/DDP对DDP的RI为4.61。培养24、48、72 h时A组IC50分别为(23.13±0.83)、(14.83±0.52)、(10.07±0.56)μg/mL; B组分别为(17.06±0.53)、(7.77±0.47)、(4.06±0.69)μg/mL,MIF对SKOV3/DDP细胞耐药性的RF分别为1.36、1.91、2.48。培养24、48、72 h时,加入5μmol/L MIF的SKOV3/DDP细胞G0/G1期所占比例逐渐增加(48.7%、53.9%、55.1%、59.0%),S期所占的比例则逐渐减小(13.5%、9.6%、7.7%、5.8%)。结论加入5μmol/L的MIF可抑制SKOV3/DDP细胞增殖,5μmol/L的MIF可减轻SKOV3/DDP细胞对DDP耐药性。MIF减轻SKOV3/DDP细胞对DDP的耐药性机制可能为MIF将SKOV3/DDP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
魏海玲[2](2020)在《BV6联合顺铂及mTOR对卵巢癌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在动物实验水平,研究BV6单独用药或联合顺铂、m TOR抑制剂及m TOR激动剂等药物,是否能提高卵巢癌SKOV3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2.为BV6为代表的Smac模拟物可增敏化疗、降低毒副反应提供依据,为后续BV6为代表的Smac模拟物在临床中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1.培养卵巢癌SKOV3细胞。2.构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模型。3.裸鼠移植瘤模型建立后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DDP组、BV6组、BV6+DDP+m TOR激动剂(MHY1485)组、DDP+BV6组、BV6+DDP+m TOR抑制剂(Rapamycin)组,每组分别给药。4.观察不同组别不同周期用药后裸鼠的体重及移植瘤大小,观察药物对裸鼠的副作用。5.分组给药观察4周后,处死荷瘤裸鼠,提取肿瘤组织,观察各组裸鼠发生内脏器官转移及腹水情况。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结果1.治疗前各组间裸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分组给药观察4周后,比较各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变化情况:2.1给药前各组间移植瘤体积大小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2治疗后DDP+BV6组比DDP组移植瘤体积小,差异较显着(P<0.05);2.3治疗后BV6+DDP+m TOR抑制剂组比DDP+BV6组移植瘤体积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BV6+DDP+m TOR抑制剂组移植瘤体积最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治疗后BV6+DDP+m TOR激动剂组移植瘤体积小于DDP+BV6组、大于BV6+DDP+m TOR抑制剂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P=0.083及P=0.261);2.5实验结束时含有BV6的4组实验组比不含BV6的2组实验组移植瘤体积要小,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用药后对照组较各治疗组裸鼠肿瘤体积大,有统计性差异(P<0.05)。3.实验结束时各组裸鼠均存活,处死后均未发现腹水及内脏器官肿瘤转移。结论1.BV6单独应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对卵巢癌细胞SKOV3裸鼠皮下移植瘤均可起到抗肿瘤增殖作用。其中以BV6+DDP+m TOR抑制剂联合应用抑制肿瘤增殖作用最明显。2.单用DDP对SKOV3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抗肿瘤增殖作用,但效果不显着。3.实验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与BV6相关的毒副作用。BV6可增加卵巢癌对DDP的化疗敏感性,可能对降低卵巢癌铂类耐药有一定作用。4.m TOR抑制剂在卵巢癌联合化疗中对BV6及DDP抑制肿瘤的增殖有促进作用,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刘瑶,孔为民[3](2017)在《米非司酮和甲羟孕酮对耐药性卵巢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卵巢癌化疗耐药是卵巢癌复发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探索化疗耐药机制,寻找低毒的化疗增敏剂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甲羟孕酮和米非司酮为孕激素及其受体拮抗剂,临床上主要用于避孕、终止早孕、激素替代治疗等。研究发现这两种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卵巢癌化疗耐药。现就其对耐药性卵巢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王超,谭文华[4](2012)在《米非司酮在耐药性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米非司酮(代号RU486)是一种作用于受体水平的孕激素拮抗剂,兼有抗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终止早孕、紧急避孕和引产等。利用其抗孕激素活性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等也获得成功。研究发现,米非司酮可抑制卵巢癌上皮细胞的生长,对于耐药性卵巢癌具有一定的疗效。现对米非司酮治疗耐药性卵巢癌的作用机制、体内体外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高宝荣[5](2011)在《米非司酮通过上调Smac促进凋亡逆转卵巢癌耐药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米非司酮对卵巢癌耐药细胞系SKOV3/DDP耐药性的影响,并对可能存在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对卵巢癌细胞系SKOV3及耐药细胞系SKOV3/DDP的细胞毒性作用,通过绘制量-效曲线筛选出细胞抑制率<5%时的非细胞毒性剂量,并将该剂量作为本实验的逆转剂量。同法,测定逆转剂量的米非司酮与DDP联合作用于SKOV3/DDP细胞后,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变化。2.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逆转剂量的米非司酮作用于SKOV3/DDP细胞前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3.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记技术(Western Blot)检测Smac在SKOV3及SKOV3/DDP两种细胞系中In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并进一步检测逆转剂量的米非司酮作用于SKOV3/DDP细胞后Smac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1.MTT的结果显示:米非司酮对SKOV3及SKOV3/DDP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当米非司酮的浓度<5μM时,其对SKOV3及SKOV3/DDP两种细胞系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胞的抑制率均<5%),且经方差分析,5μM时细胞的抑制率与低浓度组的抑制率有显着性差异,故将5μM作为本实验的逆转剂量。将逆转剂量的米非司酮与DDP联合作用于SKOV3/DDP细胞后,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得以逆转,于24、48、72 h测得的逆转倍数分别为1.36、1.91、2.48倍。2.FCM检测结果显示:5μM的米非司酮分别作用于SKOV3/DDP细胞24、48、72 h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周期中G0/G1期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48.7%、53.9%、55.1%、59.0%),而S期所占的比例则逐渐减小(13.5%、9.6%、7.7%、5.8%),细胞受阻于G0/G1期。3. RT-PCR结果显示:SKOV3与SKOV3/DDP细胞系Smac mRNA表达量的相对值(Smac mRNA/β-actin mRNA)具有显着性差异(1.00±0.05 vs 0.45±0.04,P<0.01),将5μM米非司酮作用于SKOV3/DDP细胞24、48、72h后Smac mRNA表达量的相对值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分别为0.50±0.03、0.65±0.06、0.73±0.04,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作用前相比Smac mRNA表达量的相对值显着增加,但仍小于SKOV3细胞表达量的相对值(P<0.05)。4.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KOV3 Smac蛋白表达量的相对值(Smac/β-actin)显着高于SKOV3/DDP (0.67±0.03 vs 0.40±0.03,P<0.01)。5μM米非司酮作用SKOV3/DDP细胞24、48、72 h后Smac蛋白表达量的相对值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分别为0.42±0.01、0.46±0.01、0.50±0.02,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较作用前无显着差别(P>0.05),48 h及72 h时分别较作用前Smac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但仍小于SKOV3细胞的相对值(P<0.05)。结论:1.米非司酮对SKOV3及SKOV3/DDP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性。5μM的米非司酮对SKOV3/DDP细胞的顺铂耐药性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且呈现时间-效应关系。2.米非司酮逆转SKOV3/DDP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可能机制为:米非司酮使SKOV3/DDP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抑制细胞的增殖;通过上调Smac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促进卵巢癌耐药细胞的凋亡,进而间接逆转耐药。
张翔[6](2011)在《甲羟孕酮对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的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MPA)体外逆转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的耐顺铂(cisplatin,DDP)效应,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癌浆液性囊腺癌细胞株SKOV3,及其耐顺铂细胞株SKOV3/DDP,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顺铂对SKOV3、SKOV3/DDP的细胞毒作用,并计算耐药倍数。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MPA对SKOV3/DDP的细胞毒性,确定MPA对此细胞株的非细胞毒性剂量,同法测定非细胞毒性剂量MPA联合DDP作用后SKOV3/DDP对顺铂耐药性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1 SKOV3/DDP细胞对DDP的耐药倍数为3.86倍2不同浓度梯度的MPA对SKOV3/DDP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增殖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当MPA终浓度小于15.10μg/ml时,其对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3 15μg/ml的MPA联合顺铂作用于SKOV3/DDP细胞,顺铂的IC50下降至57.72±0.48μg/ml,13.39±0.21μg/ml,7.93±0.18μg/ml逆转倍数分别为1.22,1.90,2.44。3 DDP与MPA联合作用于SKOV3/DDP细胞,使其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S期细胞比例下降。4 DDP与逆转剂量的MPA联合作用于细胞后,增加了耐药细胞的凋亡率。结论1 MPA具有抗SKOV3/DDP活性的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2 MPA能够逆转SKOV3/DDP的耐药性,增强其对顺铂的敏感性。3 MPA使SKOV3/DDP细胞周期主要阻滞于G0/G1期,增加细胞的凋亡率。
王立英,邢盈[7](2008)在《米非司酮对卵巢癌耐药细胞株COC1/DDP增敏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卵巢癌耐药细胞株COC1/DDP的增敏作用。方法采用RPMI1640培养液对COC1/DDP细胞株进行培养,实验分2批进行,第一批将COC1/DDP细胞株分5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顺铂组(2μg/ml)、高剂量米非司酮组(15μg/ml)、中剂量米非司酮组(10μg/ml)、低剂量米非司酮组(5μg/ml);第二批将COC1/DDP细胞株分5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顺铂组(2μg/ml)、高剂量米非司酮加顺铂组(15μg/ml米非司酮和2μg/ml顺铂)、中剂量米非司酮加顺铂组(10μg/ml米非司酮和2μg/ml顺铂)、低剂量米非司酮加顺铂组(5μg/ml米非司酮和2μg/ml顺铂)。培养结束后采用MTT法观察各组COC1/DDP细胞株增殖活力和生存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顺铂组和低剂量米非司酮组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米非司酮浓度的升高,对COC1/DDP细胞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中、低剂量米非司酮组与顺铂组比较细胞增殖活力和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剂量米非司酮加顺铂组与顺铂组比较对细胞增殖活力和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米非司酮浓度的升高,对COC1/DDP细胞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或P<0.01)。结论单药米非司酮和联合顺铂对COC1/DDP细胞增殖活力均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米非司酮可提高顺铂化疗的敏感性,且与米非司酮的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
冯同富[8](2008)在《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与基因的筛选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卵巢上皮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临床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尽管在化疗的最初阶段,卵巢上皮癌对抗癌药物表现出较好的敏感性,但是随着化疗的进行其逐渐获得多药耐药性,因而其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50%。为了更好的认识卵巢癌的多药耐药机制,我们用卡铂对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胞SKOV3进行间断、大剂量冲击,建立了卵巢癌耐药细胞株SKOV3/CB,并且从蛋白和基因两个水平筛选、鉴定了两种细胞间的差异分子。第一部分:卵巢上皮癌铂类耐药细胞株相关生物学指标的检测验证研究目的:对铂类耐药细胞株SKOV3/CB进行相关生物学指标的检测验证。方法:MTT法检测SKOV3/CB对卡铂的耐药指数及对CTX、5-FU、ADM、VP-16、泰素和DDP的交叉耐药性;采用21天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其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和周期分布。结果:SKOV3/CB对卡铂的RI为3.09,对CTX、VP-16、泰素和DDP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对5-FU和ADM仍然敏感;同SKOV3相比其凋亡率和S期细胞明显增加,但生长速度却显着降低。结论:SKOV3/CB表现出典型的多药耐药特征,该耐药模型十分稳定达到了后续的蛋白和基因实验的实验要求。第二部分: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研究研究目的:比较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的蛋白表达差异,并进行相关蛋白的筛选和鉴定。方法:提取卵巢癌耐卡铂细胞SKOV3/CB和亲本细胞SKOV3的总蛋白,用蛋白二维液相分离色谱技术(ProtemeLabTMPF-2D)总蛋白进行分级分离,然后用其自带的Proteovue和Deltavue分析软件进行两种细胞间差异蛋白的筛选;用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ESI-MS/MS)结合数据库比对进行差异蛋白的鉴定。结果:共分离筛选出差异蛋白54个,其中SKOV3/CB表达上调的34个,SKOV3表达上调的20个。鉴定出SKOV3/CB比SKOV3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15个,即人假想镁离子转运体(humanputative magnesium transporter protein,HPT)、人亮氨酸拉链样蛋白(Leucinezipper-like protein)、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SOD-1)、硫氧还原蛋白(Thioredoxin,Trx)、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SMYD2、周期蛋白依赖激酶6抑制因子(cyclin-dependent kinase 6 inhibitor)、MYL9(Myosinregulatory light polypeptide 9)、垂体腺苷酸环化酶促多肽(pituitary adenylate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stanniocalcin homolog、G蛋白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human 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ling,RGS)、T cell receptor betachain、TADAl protein和AX887247 NID。这些蛋白涉及离子转运、信号转导、氧化还原、增殖分化、免疫、甲基化、周期和凋亡调控等多方面。结论:PF-2D结合ESI-MS/MS是一种进行能够差异蛋白筛选、鉴定的有效方法。鉴定出的蛋白通过多种复杂机制介导了卵巢癌对铂类的耐药性的产生,这些蛋白有可能成为疗效预测分子或新的治疗靶标。第三部分: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研究研究目的:比较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并进行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方法:采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卵巢癌耐卡铂细胞SKOV3/CB和亲本细胞SKOV3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和分析;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对芯片结果进行核对验证。结果:共分离筛选出差异基因3506个,SKOV3/CB比SKOV3上调的差异基因共有1712个,其中上调10倍以上的共有163个,SKOV3比SKOV3/CB上调的差异基因共有1794个,其中上调10倍以上的共有70个。SKOV3/CB比SKOV3上调10倍以上的6个差异基因,即ANXA6、UGDH、ZNF198、ERCC5、TWIST2和BIRC3经半定量RT-PCR验证,表明上述6个基因在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的确高于敏感细胞株,证明基因芯片的结果是可信的。结论:基因芯片是分析肿瘤差异基因的一种高通量的强有力工具。卵巢癌的多药耐药是一个多种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
王建英[9](2008)在《HLA-G、HLA-E在卵巢恶性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居第一的恶性疾患,就诊时绝大多数患者已处于晚期。近30年来,虽经世界各国妇科肿瘤学家的不懈努力,成功探索出在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基础上辅助化疗的治疗策略,但晚期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20%左右。因此,研究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求最根本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卵巢癌症患者生存质量一直是妇科肿瘤学者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白细胞抗原- G(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HLA-G)和人类白细胞抗原-E(human leukocyte antigen E,HLA-E)是近年来发现的非经典HLA-I类分子,HLA-G能与NK细胞、T细胞亚类、抗原递呈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系的抑制性受体结合,从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HLA-G还可促进肿瘤细胞表达HLA-E,而后者也可通过与NK细胞和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相互作用而抑制两者的细胞溶解作用。HLA-G和HLA-E最早在胎盘绒毛膜外滋养层细胞表面发现有大量表达,二者在胎儿免疫耐受方面的作用机制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并且对于两种抗原与肿瘤的关系也进行了初探。1998年,HLA-G抗原mRNA表达首先在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系被报道,随后其在肾肿瘤、乳腺肿瘤、结直肠癌、肺癌、淋巴瘤、膀胱癌、胶质母细胞瘤中相继报道,大多数研究认为恶性肿瘤表达HLA-G抗原,且其抗原表达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有关。但迄今为止二者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报道甚少且尚无定论。2006年国外研究报道了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通过上调HLA-G的水平以达到保胎的目的,由此推测临床的引产药物如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等引起流产的机理可能与其能下调HLA-G、HLA-E的水平有关,进而推测这些药物在免疫逃逸方面的抗肿瘤机制,为恶性肿瘤临床免疫治疗、生物治疗开辟出新的途径,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检测卵巢恶性肿瘤实体组织和体外培养细胞中HLA-G、HLA-E的mRNA和蛋白水平,分析其在卵巢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观察顺铂、天花粉蛋白和米非司酮对卵巢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药物作用前后细胞中HLA-G、HLA-E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明确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并用卵巢癌细胞株进行裸鼠动物模型试验,观察药物对肿瘤生长及对肿瘤组织中HLA-G、HLA-E表达情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寻找出有效的抗癌药物,为卵巢恶性肿瘤发生机制及生物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卵巢恶性肿瘤HLA-G、HLA-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目的:检测HLA-G、HLA-E在良、恶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d Transcrip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60例卵巢恶性肿瘤、30例良性肿瘤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HLA-G、HLA-E的mRNA和蛋白水平,并结合肿瘤组织类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恶性组、良性组及正常组卵巢组织HLA-G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73.33%、60%,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67%、16.67%、10%。经χ2检验,恶性组HLA-G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着高于良性组与正常组;而良性组同正常组相比,统计学差异不显着。②恶性组、良性组及正常组卵巢组织HLA-E mRNA阳性率分别为96.67%、83.33%、70%,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36.67%、30%。经χ2检验,恶性组HLA- E mRNA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正常组,也有高于良性组的趋势(χ2=3.272,P=0.07);恶性组HLA-E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组。而良性组同正常组相比,HLA-E表达无统计学差异。③不同组织类型之间HLA-G 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临床分期之间HLA-G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但Ⅰ/Ⅱ期有低于Ⅲ/Ⅳ期的趋势(χ2=4.133,P=0.077);HLA-G蛋白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进展而增高。不同分化程度之间HLA-G mRNA表达有统计学差异,高分化组HLA-G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低于低分化组。④不同组织类型之间HLA-E 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临床分期之间HLA- E mRNA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但Ⅰ/Ⅱ期有低于Ⅲ/Ⅳ期的趋势(χ2=4.828,P=0.086);HLA- E蛋白表达率随临床分期进展而增高。不同分化程度之间HLA-E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高分化组显着低于低分化组。结论:①卵巢恶性肿瘤组HLA-G、HLA-E表达均显着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②HLA-G、HLA-E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显着相关,临床分期越晚、组织分化程度越差,抗原表达水平越高。③HLA-G、HLA-E可能参与了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使癌细胞产生免疫耐受,逃逸宿主的免疫监视。第二部分卵巢癌细胞中HLA-G、HLA-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目的:检测HLA-G、HLA-E在卵巢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卵巢癌的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细胞基础实验依据。方法:培养卵巢癌细胞株SKOV3、3AO、OVCAR3,采用RT-PCR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以高表达HLA-G的绒癌JEG-3细胞做为阳性对照。结果:卵巢癌SKOV3细胞HLA-G、HLA-E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为阴性;卵巢癌3AO细胞HLA-G mRNA和蛋白表达为阴性,HLA-E mRNA和蛋白表达为阳性;卵巢癌OVCAR3细胞HLA-G mRNA表达为阳性、蛋白表达为阴性,HLA-E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为阳性;绒癌JEG-3细胞HLA-G、HLA-E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为强阳性。结论:虽然不同卵巢癌细胞株表达HLA-G、HLA-E水平有所不同,但还是从细胞水平验证了HLA-G、HLA-E在卵巢癌免疫逃逸方面的作用。并为下部分药物干预研究提供了同时表达HLA-G和HLA-E的卵巢癌OVCAR3细胞系。第三部分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对卵巢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目的:检测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及顺铂对卵巢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明确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培养卵巢癌细胞株SKOV3、3AO、OVCAR3,MTT技术观察不同浓度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对三种细胞株生长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①10μg/ml、50μg/ml、100μg/ml、500μg/ml、1000μg/ml天花粉蛋白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3.67%、18.60%、34.46%、46.96%;对3AO细胞分别为0、2.97%、9.17%、35.01%、48.98%;对OVCAR3细胞分别为1.06%、9.03%、14.95%、39.66%、58.65%。药物浓度越高,对细胞生长抑制率越强。②2.5μg/ml、5μg/ml、10μg/ml、20μg/ml、40μg/ml米非司酮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45%、4.52%、5.98%、21.67%、30.03%;对3AO细胞分别为11.38%、17.93%、20.82%、45.75%、58.63%;对OVCAR3细胞分别为8%、24.88%、47.6%、61.58%、76.94%。③1.5625μg/ ml、3.125μg/ ml、6.25μg/ ml、12.5μg/ ml、25μg/ ml顺铂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68%、17.27%、21.75%、45.32%、54.98%;对3AO细胞分别为25.55%、39.81%、63.07%、86.93%、95.28%;对OVCAR3细胞分别为17.82%、29.25%、60.15%、70.57%、85.67%。顺铂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和顺铂对卵巢癌细胞SKOV3、3AO、OVCAR3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从体外实验明确了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具有抗卵巢癌作用,为进一步药物机制的研究及动物体内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部分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对卵巢癌细胞中HLA-G、HLA-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是否能够通过下调HLA-G、HLA-E的表达,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方法:继续培养表达HLA-G、HLA-E的卵巢癌OVCAR3细胞株和高表达HLA-G的绒毛膜癌JEG-3细胞株,采用RT-PCR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对细胞中HLA-G、HLA-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参照第三部分结果,选取药物浓度: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浓度为500μg/ml、1000μg/ml,米非司酮终浓度为20μg/ml、40μg/ml,顺铂浓度为6.25μg/ml、12.5μg/ml。结果:①天花粉蛋白能明显下调OVCAR3细胞中HLA-G mRNA水平,对照组、500μg/ml组、1000μg/ml组光密度值分别为1.00±0.12、0.64±0.24、0.36±0.08,其中1000μg/ml组中HLA-G mRNA光密度值显着低于500μg/ml组(P﹤0.01);天花粉蛋白能明显下调OVCAR3细胞中HLA-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对照组、500μg/ml组、1000μg/ml组光密度值分别为1.14±0.09、0.82±0.05、0.65±0.06,荧光指数分别为2.29±0.12、1.77±0.09、1.37±0.11,而且,1000μg/ml组中HLA- 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500μg/ml组(均为P﹤0.01)。②米非司酮能明显下调OVCAR3细胞中HLA-G mRNA水平,对照组、20μg/ml组、40μg/ml组OVCAR3细胞中光密度值分别为1.02±0.14、0.67±0.14、0.35±0.12;20μg/ml组和40μg/ml组天花粉蛋白能明显下调OVCAR3细胞HLA-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为P﹤0.01。③顺铂对OVCAR3细胞中HLA-G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对照组、6.25μg/ml组、12.5μg/ml组HLA-G mRNA光密度值分别为1.02±0.09、0.98±0.11、0.94±0.07,组间方差分析F=1.138,P>0.05;对照组、6.25μg/ml组、12.5μg/ml组OVCAR3细胞中HLA- E mRNA光密度值分别为0.96±0.16、0.94±0.08、0.81±0.11,组间方差分析F=2.601,P>0.05。12.5μg/ml浓度顺铂作用于OVCAR3后,细胞中HLA-E mRNA表达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6.25μg/ml和12.5μg/ml顺铂均能明显下调OVCAR3细胞HLA-E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P<0.05、P<0.01。④同样浓度的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都能明显下调绒癌JEG-3细胞中HLA-G、HLA-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为P<0.01。但顺铂对JEG-3细胞中HLA-G、HLA-E表达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种药物可不同程度的拮抗卵巢癌免疫逃逸,天花粉蛋白和米非司酮治疗卵巢癌的作用机制同顺铂有所不同,与顺铂联合应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动物移植瘤模型观察药物疗效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第五部分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对荷人卵巢癌裸鼠肿瘤生长及移植瘤组织HLA-G、HLA-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目的:模拟肿瘤生成的体内环境,进一步获得在体内药物干预后HLA-G、HLA-E水平变化的详实材料,深入探讨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在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更充分有力的动物实验依据。方法:①培养卵巢癌OVCAR3细胞株。②饲养BALB/c裸鼠,将细胞悬液注入裸鼠右侧肩胛背部,每只0.2ml,含细胞数1.2×106,约7天后明显成瘤,接种成功率为100%。③待裸鼠生长至接种后第2周,肿瘤界限清楚后,将裸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7只,包括:对照组、天花粉蛋白组、米非司酮组、顺铂组、顺铂和米非司酮联合用药组。④用药4周后,处死裸鼠,观察各组皮下移植瘤体积,采用RT-PCR方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分组瘤组织中HLA-G、HLA-E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对照组、天花粉蛋白组、米非司酮组、顺铂组及联合组移植瘤体积分别为( 6100.83±1000.69 ) mm3、( 3500.46±562.04 ) mm3、(3689.30±1017.66)mm3、(3491.40±820.13)mm3、(2532.55±762.56)mm3。各用药组抑瘤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米非司酮组和顺铂组对肿瘤的抑制率都明显低于联合组。②对照组、天花粉蛋白组、米非司酮组、顺铂组及联合组HLA-G mRNA表达光密度值分别为1.01±0.17、0.71±0.18、0.62±0.10、0.89±0.11、0.49±0.10,蛋白表达荧光指数分别为2.38±0.43、1.45±0.35、1.26±0.31、2.29±0.35、1.08±0.25。HLA-G mRNA和蛋白表达在顺铂组无明显改变,在其余各组都显着降低。米非司酮和联合组HLA-G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低于顺铂组,前两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差异。HLA-G mRNA和蛋白表达之间有相关性(r=0.692,P﹤0.01)。③对照组、天花粉蛋白组、米非司酮组、顺铂组及联合组HLA-E mRNA表达光密度值分别为0.99±0.19、0.67±0.18、0.76±0.17、0.96±0.16、0.69±0.21,蛋白表达荧光指数分别为2.27±0.19、2.02±0.17、1.59±0.15、2.17±0.19、1.36±0.25。HLA-E mRNA和蛋白表达在顺铂组无明显改变,在其余各组都显着降低,米非司酮和联合组HLA-E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低于顺铂组。HLA-E mRNA和蛋白表达之间有相关性(r=0.472, P﹤0.01)。④HLA-G与HLA- E mRNA表达相关性比较,r=0.388, P﹤0.05;蛋白表达相关性比较,r=0.668, P﹤0.01。结论:①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和顺铂都能明显抑制裸鼠皮下抑制瘤生长,米非司酮和顺铂联合应用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单一用药组,表明米非司酮和顺铂对卵巢癌的治疗有协同作用。②与顺铂不同,天花粉蛋白和米非司酮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是能够明显下调肿瘤组织中HLA-G和HLA-E的表达水平,打破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抑制,恢复效应细胞的杀瘤功能,同顺铂联合使用,有望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③HLA-G mRNA和蛋白表达之间、HLA-E mRNA和蛋白表达之间及HLA-G和HLA-E两种抗原表达之间统计学分析存在相关性,提示临床可以采用比较简单实用的检测手段测定抗原水平,将其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监测病情进展的标志物。
张树荣[10](2007)在《RU486/MPA/RU486+MPA对SKOV-3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的原发性和/或获得性多药耐药现象是临床治疗的障碍。本研究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了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同时对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耐药指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顺铂诱导的继发性耐药细胞系对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也同时产生了耐药,值得临床医生的重视。采用免疫组化法及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耐药与非耐药卵巢癌细胞系P-糖蛋白及MDR1、Survivin的表达差异。结果证实P-gp阳性细胞率SKOV-3/DDP细胞系高于SKOV-3细胞系,两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耐药基因MDR1、Survivin在SKOV-3/DDP细胞系表达量明显高于SKOV-3细胞系(P<0.05=。体外采用MTT法比较了不同浓度MPA、RU486、MPA +RU486对SKOV-3/DDP细胞生长及对DDP耐药性的影响。采用人卵巢癌耐药细胞株SKOV-3/DDP及非耐药细胞株SKOV-3建立了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了动物应用MPA+DDP、RU486+DDP、MPA +RU486+DDP对耐药移植瘤有无抑制作用,孕激素、米非司酮、孕激素+米非司酮对裸鼠卵巢癌耐药有无逆转作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了模型组及MPA+DDP、RU486+DDP、MPA +RU486+DDP组移植瘤细胞结构及形态。通过检测MPA+DDP、RU486+DDP、MPA +RU486+DDP组移植瘤的MDR1及Survivin的表达量及P-糖蛋白阳性细胞比例,并对耐药移植瘤的孕激素受体进行检测,对孕激素、米非司酮、孕激素+米非司酮逆转继发性卵巢癌多药耐药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U486、MPA、MPA+RU486能够增强裸鼠移植瘤对DDP的敏感性﹙P<0.05=,可以逆转DDP引发的耐药,MPA及RU486联合应用效果更好。且各给药组裸鼠心、肝、肾、脾脏均未见病理学改变。本课题从分子生物到细胞生物学,从体外到体内对卵巢癌多药耐药机制、药物对SKOV-3细胞耐药逆转作用进行了研究,为卵巢癌耐药药物逆转治疗奠定了基础。
二、米非司酮对人耐药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增殖及DDP耐药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非司酮对人耐药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增殖及DDP耐药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米非司酮对人上皮性卵巢癌耐药细胞系SKOV3/DDP的增殖抑制、耐药性逆转作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试剂及仪器 |
1.2 SKOV3、SKOV3/DDP细胞培养 |
1.3 MIF对SKOV3/DDP的增殖抑制作用观察及逆转剂量选择 |
1.4 DDP对SKOV3/DDP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及细胞耐药指数测算 |
1.5 逆转剂量的MIF对SKOV3/DDP的耐药性逆转作用、细胞周期影响观察 |
1.5.1逆转剂量的MIF对SKOV3/DDP的耐药性逆转作用观察 |
1.6 逆转剂量的MIF对SKOV3/DDP的细胞周期影响观察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加入不同浓度MIF的SKOV3、SKOV3/DDP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及MIF逆转剂量 |
2.2 |
2.3 MIF对SKOV3/DDP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
3 讨论 |
(2)BV6联合顺铂及mTOR对卵巢癌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实验材料 |
2.研究对象 |
3.研究目的 |
4.研究方法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各实验组裸鼠用药后生长及生存情况 |
2.各实验组裸鼠用药后移植瘤体积变化情况 |
3.各治疗组抑瘤率情况 |
讨论 |
1.Smac及其与恶性肿瘤 |
2.mTOR及其与卵巢恶性肿瘤 |
3.本实验结果讨论 |
4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APs靶向药物Smac及其在卵巢癌中的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米非司酮和甲羟孕酮对耐药性卵巢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米非司酮抗肿瘤作用机制 |
1.1 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 |
1.2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 |
2 米非司酮逆转卵巢癌耐药作用机制 |
2.1 逆转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P-glycoprotein,MDR/P-gp)介导的多药耐药 |
2.2 逆转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介导的多药耐药 |
2.3 阻断神经酰胺(Cer)向葡萄糖基化神经酰胺(Glc Cer)转化 |
2.4 促进细胞凋亡 |
3 醋酸甲羟孕酮(MPA)抗肿瘤作用机制 |
3.1 调节细胞周期 |
3.2 促进细胞凋亡 |
3.3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 |
3.4 其他抗肿瘤作用 |
4 MPA逆转卵巢癌耐药作用机制 |
4.1 作用于P-gp |
4.2 调节MDR基因 |
4.3 抑制GST-πmRNA的表达 |
5 米非司酮和MPA的作用关系 |
(4)米非司酮在耐药性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米非司酮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
1.1 调节细胞周期 |
1.2 调节细胞因子/受体 |
1.3 促进细胞凋亡 |
2 米非司酮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作用机制 |
2.1 降低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介导的细胞内药物外排作用 |
2.2 阻断神经酰胺合成葡萄糖基化神经酰胺 |
2.3 促进细胞凋亡 |
3 米非司酮对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株的作用 |
3.1 雌激素受体阳性、PR阳性的卵巢癌 |
3.1.1 人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胞株3AO |
3.1.2 人卵巢上皮浆液性癌细胞株CAOV3、顺铂耐药株CAOV3/DDP |
3.2 ER阳性、PR阴性卵巢癌 |
3.3 其他卵巢癌细胞系 |
3.4 卵巢癌腹水COC1细胞株、顺铂耐药株COC1/DDP |
4 米非司酮对耐药性卵巢癌的体内体外研究 |
5 结 语 |
(5)米非司酮通过上调Smac促进凋亡逆转卵巢癌耐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SKOV3及SKOV3/DDP镜下形态比较 |
2 SKOV3/DDP的耐药指数 |
3 MIF对SKOV3及SKOV3/DDP的细胞毒性浓度分析 |
4 MIF对SKOV3/DDP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
5 MIF作用于SKOV3/DDP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 |
6 MIF对SKOV3/DDP细胞Smac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7 MIF对SKOV3/DDP细胞Smac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1 米非司酮的药理学特点及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2 米非司酮的细胞毒性剂量和逆转剂量 |
3 米非司酮对卵巢癌耐药细胞SKOV3/DDP的耐药逆转作用及机制分析 |
4 米非司酮逆转耐药的临床可行性 |
5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甲羟孕酮对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的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激素及相关受体在卵巢癌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米非司酮对卵巢癌耐药细胞株COC1/DDP增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细胞培养 |
1.3 实验分组 |
1.4 MTT法细胞存活力测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对COC1/DDP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联合顺铂对COC1/DDP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2.3 单药米非司酮与米非司酮联合顺铂对COC1/DDP细胞增殖活力、生存率的比较 |
3 讨 论 |
(8)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与基因的筛选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
1.卵巢上皮癌化疗概述 |
1.1 一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 |
1.1.1 一线化疗的指征 |
1.1.2 一线化疗药物的选择 |
1.1.2.1 常规药物 |
1.1.2.2 新应用的药物 |
1.1.3 一线化疗方案的选择 |
1.1.3.1 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 |
1.1.3.2 实验中的一线化疗 |
1.1.3.3 腹腔化疗 |
1.1.3.4 维持或巩固化疗的临床价值 |
1.1.3.5 新辅助化疗 |
1.2 影响化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1.2.1 手术分期 |
1.2.2 细胞分化程度 |
1.2.3 病理类型 |
1.2.4 残余灶的大小 |
1.2.5 化疗的用药剂量 |
1.2.5.1 化疗剂量强度的影响 |
1.2.5.2 化疗总剂量的影响 |
1.2.5.3 化疗剂量密度的影响 |
1.2.6 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
1.2.7 其它因素 |
1.2.8 影响腹腔化疗临床应用的因素 |
1.3 影响化疗疗效的分子病理因素 |
2.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概述 |
2.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理 |
2.1.1 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降低 |
2.1.2 细胞内化疗药物代谢解毒增加 |
2.1.3 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加 |
2.1.4 抗凋亡能力增加 |
2.1.5 p53基因突变 |
2.1.6 信号传导通路 |
2.1.7 其它机制 |
2.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 |
2.3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 |
2.3.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型及治疗原则和目的 |
2.3.1.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型 |
2.3.1.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原则 |
2.3.1.3 治疗的目标及价值 |
2.3.2 多药耐药的化疗 |
2.3.2.1 二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 |
2.3.2.2 常规化疗药物疗效预测分子靶向化疗 |
2.3.2.3 自体骨髓移植加大剂量化疗在卵巢癌多药耐药治疗中的应用 |
2.3.3 多药耐药的逆转耐药治疗 |
2.3.4 多药耐药的增敏治疗 |
2.3.5 多药耐药的手术治疗 |
2.3.6 多药耐药的的基因治疗 |
2.3.7 多药耐药的综合治疗方案筛选及临床验证 |
2.4.多药耐药的预防 |
3.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的筛选鉴定 |
3.1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筛选鉴定的主要方法 |
3.1.1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的主要方法 |
3.1.1.1 基因芯片技术 |
3.1.1.2 DDRT—PCT |
3.1.1.3 比较基因组杂交法 |
3.1.1.4 表达序列标签 |
3.1.1.5 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 |
3.1.1.6 消减杂交基因克隆技术 |
3.1.1.7 差异显示技术衍生的方法 |
3.1.1.8 差异基因的鉴定技术 |
3.1.2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的主要方法 |
3.1.2.1 噬菌体全套抗体库技术 |
3.1.2.2 双向凝胶电泳 |
3.1.2.3 差异凝胶电泳泳 |
3.1.2.4 蛋白芯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 |
3.1.2.5 二维液相色谱法 |
3.1.2.6 同位素编码亲和标签 |
3.1.2.7 毛细管电泳技术 |
3.1.2.8 蛋白质鉴定分析技术 |
3.2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筛选鉴定现况 |
3.2.1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现况 |
3.2.1.1 cDNA微阵列的应用 |
3.2.1.2 DD-PCR的应用 |
3.2.1.3 CGH的应用 |
3.2.1.4 SSH的应用 |
3.2.2 卵巢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现况 |
3.2.2.1 2-DE的应用 |
3.2.2.2 DIGE的应用 |
3.2.2.3 Protein Chip/SELDT-TOF-MS的应用 |
3.2.2.4 ICAT的应用 |
3.3 结语 |
第二章 卵巢上皮癌铂类耐药细胞株相关生物学指标的检测验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来源 |
2.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株的培养 |
2.2.2 耐药细胞株耐药指数的检测验证 |
2.3 交叉耐药性的检测验证 |
2.4 细胞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的检测 |
2.5 细胞生长周期的检测 |
2.6 细胞凋亡的检测 |
2.6.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原理 |
2.6.2 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
2.6.3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2.7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耐药株的形态学改变 |
3.2 耐药细胞的IC50及RI |
3.3 耐药细胞交叉耐药的IC50及RI |
3.4 细胞的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 |
3.5 细胞生长周期 |
3.6 细胞的凋亡率 |
3.7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
4.讨论 |
第三章 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筛选鉴定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试剂 |
2.1.3 设备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总蛋白的提取 |
2.2.2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
2.2.3 差异蛋白的分离 |
2.2.4 差异蛋白的筛选 |
2.2.5 差异蛋白的鉴定 |
3.结果与分析 |
3.1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的浓度测定结果 |
3.1.1 BSA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的浓度 |
3.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一维分离结果 |
3.2.1 SKOV3细胞总蛋白一维分离结果 |
3.2.2 SKOV3/CB细胞总蛋白一维分离结果 |
3.2.3 SKOV3/CB-1和SKOV3-1一维分离结果对比 |
3.3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总蛋白二维分离结果 |
3.3.1 总蛋白的二维分离结果记录图 |
3.3.2 蛋白二维分离的良好重复性 |
3.4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4.1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蛋白记录图 |
3.4.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的差异蛋白 |
3.5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鉴定 |
4.讨论 |
第四章 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试剂 |
2.1.3 仪器及用具处理 |
2.2 实验方法 |
2.2.1 SKOV3/CB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3.结果与分析 |
3.1 SKOV3/CB细胞与SKOV3细胞的基因芯片结果 |
3.1.2 基因芯片荧光标记图分析结果 |
3.1.3 基因芯片结果的直方图分析结果 |
3.1.4 基因芯片杂交信强度散点图分析结果 |
3.1.5 基因芯片MA plot图分析结果 |
3.1.6 基因芯片分层聚类图分析结果 |
3.2 SKOV3/CB细胞和SKOV3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2.1 SKOV3/CB细胞比SKOV3细胞上调的差异基因 |
3.2.2 SKOV3细胞比SKOV3/CB细胞上调的差异基因 |
3.2.3 SKOV3/CB细胞耐药相关基因的功能分类 |
3.2.4 进行RT-PCR验证的差异基因的确定 |
3.3 半定量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在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的表达结果分析 |
3.3.1 提取细胞RNA的浓度及质量检测 |
3.3.2 PCR循环次数的确定 |
3.3.3 ANXA6、UGDH、ZNFl98、ERCC5、TWIST2和BIRC3在SKOV3和SKOV3/CB中的表达 |
4.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9)HLA-G、HLA-E在卵巢恶性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HLA-G、HLA-E 在卵巢恶性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卵巢恶性肿瘤HLA-G、HLA-E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卵巢癌细胞中HLA-G、HLA-E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对卵巢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对卵巢癌细胞中HLA-G、HLA-E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顺铂对荷人卵巢癌裸鼠肿瘤生长及移植瘤组织HLA-G、HLA-E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HLA-G、HLA-E 与肿瘤免疫逃逸 |
综述二 天花粉蛋白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米非司酮临床应用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RU486/MPA/RU486+MPA对SKOV-3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综述一 卵巢癌卵巢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铂类药物化疗耐药细胞生物学原理 |
综述三 卵巢癌化学药物治疗耐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一部分 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RU486、MPA 对SKOV-3/DDP 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RU486、MPA 对SKOV-3/DDP 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课题创新性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米非司酮对人耐药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增殖及DDP耐药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米非司酮对人上皮性卵巢癌耐药细胞系SKOV3/DDP的增殖抑制、耐药性逆转作用观察[J]. 高宝荣,刘虹. 山东医药, 2020(30)
- [2]BV6联合顺铂及mTOR对卵巢癌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D]. 魏海玲.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米非司酮和甲羟孕酮对耐药性卵巢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刘瑶,孔为民.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7(03)
- [4]米非司酮在耐药性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王超,谭文华. 医学综述, 2012(24)
- [5]米非司酮通过上调Smac促进凋亡逆转卵巢癌耐药的实验研究[D]. 高宝荣.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6]甲羟孕酮对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的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D]. 张翔. 河北联合大学, 2011(04)
- [7]米非司酮对卵巢癌耐药细胞株COC1/DDP增敏作用研究[J]. 王立英,邢盈. 疑难病杂志, 2008(07)
- [8]卵巢上皮癌耐铂类和非耐铂类细胞间差异表达蛋白与基因的筛选鉴定研究[D]. 冯同富.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9]HLA-G、HLA-E在卵巢恶性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D]. 王建英.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10]RU486/MPA/RU486+MPA对SKOV-3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D]. 张树荣. 吉林大学, 2007(03)